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二心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二心集·雜證謨 (1)

1. 腫脹危候

大凡水腫先起於腹,而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難治。掌腫無紋者死。大便滑泄,水腫不消者死。唇黑,唇腫,齒焦者死。臍腫突出者死。缺盆平者死。陰囊及莖俱腫者死。脈絕,口張,足腫者死。足胕腫,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見,瀉後腹腫者死。男從身下腫上,女從身上腫下,皆難治。

白話文:

一般來說,水腫如果先從腹部開始腫起,然後擴散到四肢,這種情況還可以治療;但如果先從四肢腫起,然後才腫到腹部,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了。手掌腫脹到連紋路都看不見,這是會死的徵兆。大便一直拉稀,水腫又消不下去,也是會死的徵兆。嘴唇發黑、腫脹,牙齒焦黃,都是會死的徵兆。肚臍腫脹突出,也是會死的徵兆。鎖骨窩平坦,也是會死的徵兆。陰囊和陰莖都腫起來,也是會死的徵兆。脈搏摸不到、嘴巴張開、腳也腫起來,都是會死的徵兆。腳踝腫脹,膝蓋腫得像個大容器一樣,也是會死的徵兆。肚子上青筋浮現,拉肚子後肚子反而更腫,也是會死的徵兆。男性從身體下方開始往上腫,女性從身體上方開始往下腫,這些都是很難治療的。

2. 氣分諸脹論治(凡八條)

凡脹滿由於氣分者,宜察氣之虛實。若脹滿在中而不在外者,其病多實,經曰:中滿者,瀉之於內,此之謂也。若果因酒食厚味,氣滯脈滑,而大滿大實者,宜廓清飲主之;兼脹兼痛,諸藥不效者,宜神香散主之。若臟腑脹實而堅痛者,宜承氣湯或百順丸下之,然必年壯力強,素無損傷虛弱等證,而暴見脹滿者,方可峻攻,否則,只宜緩治。

如果氣實於中,而表裡俱脹者,宜用蒜瓣以滾湯煮微熟留性,少蘸鹽醋,常以佐食,大能破氣消滯,亦佳法也。若氣脹而兼小水不利者,宜用四苓散,以半熟蒜搗膏丸服,極妙。

一、飲食停滯,而致胃口中焦脹滿者,宜大小和中飲酌用之。兼痛者,宜排氣飲主之。

一、怒氣逆於中焦,或脹或痛者,宜排氣飲、解肝煎之類主之。兼喘脹者,宜四磨飲,或神香散。

一、大人小兒,素無脾虛泄瀉等證,而忽爾通身浮腫,或小水不利者,多以飲食失節,或濕熱所致,宜廓清飲加減主之,或四苓散、胃苓湯之類皆可用;或濕勝者,宜平胃散之類主之。

一、脾胃虛寒,中氣不健,而三焦脹滿者,是為氣虛中滿。其為證也,必多吞酸噯腐,惡食惡寒,或常為溏泄,而別無火證火脈者,必屬臟寒,此所謂臟寒生滿病也,惟宜溫補。寒在中焦者,宜溫胃飲、理中湯。寒在下焦者,宜理陰煎、八味地黃湯之類主之。

一、單腹脹者,名為鼓脹,以外雖堅滿,而中空無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脹。又或以血氣結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蠱,亦名蠱脹。且肢體無恙,脹惟在腹,故又名為單腹脹,此實脾胃病也。

夫脾胃為中土之臟,為倉廩之官,其臟受水穀,則有坤順之德,其化生血氣,則有干健之功,使果脾胃強健,則隨食隨化,何脹之有?此惟不善調攝,而凡七情勞倦,飲食房闈,一有過傷,皆能戕賊臟氣,以致脾土受虧,轉輸失職,正氣不行,清濁相混,乃成此證。凡治此者,若察其病由中焦,則當以脾胃為主,宜參、耆、白朮、乾薑、甘草之屬主之。

若察其病由下焦,則當以命門母氣為主,宜人參、熟地、當歸、山藥、附子、肉桂之屬主之。如果氣有痞塞,難於純補,則宜少佐辛香,如陳皮、厚朴、砂仁、香附、丁香、白芥子之屬。如或水道不利,濕氣不行,則當助脾行濕,而佐以淡滲,如豬苓、澤瀉、茯苓之屬。若諸藥未效,仍當灸治,如後法。

以上諸法,大略如此,然病成單鼓,終非吉兆,必其傷敗有漸,然後至此,使非盡掃塵務,加意調理,則未有或免者矣。

一、治脹當辨虛實。若察其果由飲食所停者,當專去食積;因氣而致者,當專理其氣;因血逆不通而致者,當專清其血;其於熱者寒之,結者散之,清濁混者分利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其邪,是皆治實之法也。第凡病腫脹者,最多虛證,若在中年之後,及素多勞傷,或大便溏滑,或脈息弦虛,或聲色憔悴,或因病後,或因攻擊太過,而反致脹滿等證,則皆虛損之易見者也。諸如此類,使非培補元氣,速救根本,則輕者必重,重者必危矣。

白話文:

氣分脹滿的治療原則(共八條)

凡是脹滿的病症,如果是由於氣分問題引起的,應該仔細觀察氣的虛實情況。如果脹滿的位置在身體內部而不是在表面,這種情況多半是屬於實證。古書上說:「中焦脹滿的,要從內部疏導使其排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確實是因為飲酒過多、食用肥甘厚膩的食物,導致氣滯不通、脈象滑實,而引起非常嚴重和實在的脹滿,應該用廓清飲來清理腸胃;如果同時有脹痛,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應該用神香散來治療。如果臟腑脹滿而且堅硬疼痛,應該用承氣湯或百順丸來攻下,但必須是年輕力壯、身體沒有虛弱損傷等情況,且突然出現脹滿的,才能用峻烈的藥物攻下,否則只能用緩和的方式治療。

如果氣積聚在內部,導致身體內外都脹滿,可以用蒜瓣用滾燙的開水稍微煮熟,保留其藥性,蘸少許鹽醋,經常佐餐食用,可以很好地破氣消滯,也是不錯的方法。如果氣脹同時有小便不暢的情況,可以用四苓散,搭配半熟的大蒜搗成膏狀做成藥丸服用,效果極佳。

一、飲食停滯在腸胃,導致胃部和中焦脹滿的,應該酌情使用大小和中飲來治療。如果同時有疼痛,應該用排氣飲來治療。

一、因憤怒導致氣逆於中焦,引起脹痛或單純的脹滿,應該用排氣飲、解肝煎之類的方劑來治療。如果同時有喘脹,應該用四磨飲或神香散。

一、大人或小孩,如果原本沒有脾虛泄瀉等症狀,突然出現全身浮腫,或是小便不暢,多半是由於飲食不節制,或是濕熱引起的,應該用廓清飲加減來治療,或使用四苓散、胃苓湯等方劑;如果是濕邪偏重,應該用平胃散之類的方劑來治療。

一、脾胃虛寒,中氣不足,導致三焦脹滿的,屬於氣虛中滿。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吞酸、噯氣、厭食、怕冷,或者經常腹瀉,但沒有其他火熱的症狀或脈象,這必然是屬於臟腑虛寒,也就是所謂的「臟寒生滿」。這種情況只能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寒氣停留在中焦的,應該用溫胃飲、理中湯等方劑;寒氣停留在下焦的,應該用理陰煎、八味地黃湯等方劑。

一、單純的腹部脹大,稱為鼓脹。這種情況外表雖然堅硬飽滿,但內部卻空虛無物,就像鼓一樣,所以稱之為鼓脹。也可能是因為血氣凝結,無法疏散,毒性就像蠱一樣,所以也稱為蠱脹。這種情況四肢沒有異樣,只有腹部脹大,所以又稱單腹脹,其實是脾胃的病變。

脾胃是身體中樞的臟器,負責食物的消化和轉運,它們接受水穀,具有坤順的德行;它們化生血氣,具有剛健的功能。如果脾胃強健,就能隨吃隨消化,不會有脹滿的現象。之所以會發生脹滿,是因為沒有好好調養,七情勞倦、飲食不當、房事過度等,都會損害臟腑的氣機,導致脾土虧虛,轉輸功能失常,正氣不能正常運行,清濁混雜,就形成了這種病症。治療這種病症,如果發現病因是中焦的問題,就應該以脾胃為主,可以使用人參、黃耆、白朮、乾薑、甘草等藥物。

如果發現病因是下焦的問題,就應該以命門的元氣為主,可以使用人參、熟地、當歸、山藥、附子、肉桂等藥物。如果氣機阻塞,難以直接補益,可以稍微配伍辛香的藥物,例如陳皮、厚朴、砂仁、香附、丁香、白芥子等。如果水道不通暢,濕氣無法排出,應該幫助脾胃運行水濕,同時佐以淡滲的藥物,如豬苓、澤瀉、茯苓等。如果各種藥物都無效,還應該用艾灸治療,方法如下。

以上這些方法,大體上就是這樣。但是,一旦形成單純的鼓脹,終究不是好兆頭,必定是損傷敗壞日積月累的結果,如果不能徹底清除這些病因,並且加以注意調養,很難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一、治療脹滿應該區分虛實。如果發現是由於飲食停滯引起的,應該專門消除食積;如果是因為氣機不暢引起的,應該專門調理氣機;如果是因為血脈逆亂不通引起的,應該專門清理血脈;對於屬於熱證的,要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對於屬於結滯的,要用疏散的藥物治療;對於清濁混雜的,要用分利的方法治療;或者升降氣機,或者消除邪氣,這些都是治療實證的方法。然而,凡是患有腫脹的病人,大多屬於虛證。如果在中年之後,或者原本就勞累過度,或者大便溏稀,或者脈象弦虛無力,或者面色憔悴,或者因為生病後、或因為攻伐過度,反而導致脹滿等症狀,都屬於虛損的明顯表現。諸如此類的情況,如果不及時培補元氣,迅速挽救根本,那麼病情輕的也會變重,重的則會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