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陣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陣 (1)

1. 寒陣

黃連解毒湯,亦名解毒湯。治火熱狂躁煩心,口乾舌燥,熱之甚者,及吐下後熱不解,脈洪喘急等證。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二鍾,煎服。

(仲景),白虎湯,治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邪,宜用此以解內外之熱,及一切中暑煩熱,熱結斑黃,狂躁大渴等證。

石膏(一斤,碎),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糯米(六合)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又稱為【解毒湯】。主要治療因火熱引起的精神狂躁、心中煩躁、口乾舌燥、熱度高,以及在嘔吐或腹瀉後熱度仍未消退、脈搏跳動強烈且呼吸急促等症狀。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等量)

這四味藥物每次服用量為五錢,取水兩鍾,一起煎煮後服用。

(張仲景)的【白虎湯】,用於治療傷寒症時脈搏浮滑,表示身體表面有熱,內部有邪氣,適合用此方來清解內外熱邪,以及所有中暑引發的煩熱、熱積於皮膚出現黃斑、精神狂躁、口渴等症狀。

【石膏】(一斤,打碎)、【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糯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本方加蒼朮,即名蒼朮白虎湯。

(仲景),白虎加人參湯,此即人參白虎湯。亦名化斑湯。仲景法即於前白虎湯內加人參三兩,用治服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今近代止用人參二錢,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糯米一撮,以治瞿麥口燥煩躁,暑熱脈虛等證。又河間名為人參石膏湯,用治膈消煩熱,但分兩加倍於今方。

白話文:

以上四種草藥,以一斗水煎煮至米熟,去除草藥渣滓。服用一升,每日三次。原始方程式加入蒼朮,就成為蒼朮白虎湯。

(張仲景)的白虎加人參湯,這就是人參白虎湯。也被稱為化斑湯。張仲景的方法是在原始白虎湯中加入人參三兩,用來治療服用桂枝後大汗淋灕,仍然感到極度口渴,脈搏強大的症狀。

現今一般只使用人參二錢、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糯米一小撮,來治療瞿麥口乾煩躁、暑熱脈虛等症狀。又有人稱為人參石膏湯,用來治療膈消煩熱,只是用量比現在的方程式加倍。

《活人》,白虎加桂枝湯,治瘧但熱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桂枝,甘草(炙),粳米(各一錢),石膏(一錢)

上咀。水一鍾半,煎八分,溫服。

(仲景),竹葉石膏湯,治陽明汗多而渴,鼻衄,喜水,水入即吐,及暑熱煩躁等證。

石膏(一兩),竹葉(二十片),半夏,甘草(各二錢),麥冬,人參(各三錢),粳米(一撮,此係今方,分兩非仲景舊法)

水二鍾,姜三片,煎服。一方云:石膏二錢,人參一錢,其他以遞減之,用者當酌宜也。

白話文:

《活人》中提到的「白虎加桂枝湯」,用於治療只有發燒而沒有畏寒,以及有流汗的情況。

成分包括:知母、桂枝、炙甘草、粳米(各一錢),石膏(一錢)。

將這些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大約十五分鐘,再將藥汁加溫後服用。

根據張仲景的著作,「竹葉石膏湯」用於治療陽明病中過度流汗和口渴,鼻出血,喜歡喝水,喝水後立即嘔吐,以及因暑熱引發的煩躁等症狀。

配方包含:石膏(一兩),竹葉(二十片),半夏、炙甘草(各二錢),麥冬、人參(各三錢),粳米(一撮,此為現代方劑,分量與張仲景的舊法不同)。

將兩鍾水和三片薑一同加入鍋中,煎煮後即可服用。另一個版本則提到石膏用量為二錢,人參為一錢,其餘藥材用量可按比例遞減,使用時應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六味竹葉石膏湯,治胃火盛而作渴。

石膏(煅,倍用之),竹葉,桔梗,薄荷葉,木通,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竹葉黃耆湯,治胃虛火盛作渴。

淡竹葉(二錢),人參,黃耆,虎潛丸,當歸,川芎,麥冬,芍藥,甘草,石膏(煅),黃芩(炒,各一錢)

白話文:

【六味竹葉石膏湯】,用於治療胃火過旺引發的口渴。

  • 石膏(先經過煅燒處理,用量加倍),
  • 竹葉,
  • 桔梗,
  • 薄荷葉,
  • 木通,
  • 甘草(每種材料各使用一分錢)。

以上材料加水煮沸後飲用。

【竹葉黃耆湯】,用於治療胃部虛弱、火氣過旺導致的口渴。

  • 淡竹葉(使用兩分錢),
  • 人參,
  • 黃耆,
  • 虎潛丸,
  • 當歸,
  • 川芎,
  • 麥冬,
  • 芍藥,
  • 甘草,
  • 石膏(先經過煅燒處理),
  • 黃芩(先炒過,每種材料各使用一分錢)。

水煎服。按此方之用,當去川芎為善。外科仍有半夏。

《宣明》,桂苓甘露飲,治陽暑發熱煩躁,水道不利等證。

滑石(飛,四兩),石膏,寒水石,白朮(各二兩),茯苓,澤瀉(各一兩),肉桂,豬苓(各五錢),甘草(二兩,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

(子和),桂苓甘露飲,治證同前,脈虛而渴者當用此。

白話文:

煮水後服用。根據此配方,去除川芎會更好。外科仍使用半夏。

《宣明》中的桂苓甘露飲,治療陽暑引起的發熱、煩躁以及尿路不暢等症狀。

滑石(飛粉,四兩),石膏,寒水石,白朮(各二兩),茯苓,澤瀉(各一兩),肉桂,豬苓(各五錢),甘草(二兩,炙)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調服。

(子和),桂苓甘露飲,治療的症狀與上述相同,若脈象虛弱且口渴,則應使用此方。

滑石(一兩),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石膏,寒水石,乾葛,澤瀉(各一兩),官桂,木香,藿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千金》,甘露飲,治男婦小兒胃中客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爛,時出膿血,及脾胃受濕,瘀熱在內,或醉飽多勞,濕熱相搏,致生膽病,身面皆黃,或身熱而腫,大小便不調。

枇杷葉(拭去毛),生地黃,熟地,天門冬,麥門冬,黃芩,石斛,茵陳,枳殼(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白話文:

以上各藥均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調和後服用。

這是《千金方》中的「甘露飲」,用來治療男女兒童的胃部熱邪,口舌長瘡,咽喉腫痛,牙齦腐爛,以及時常流出膿血的情況。此外,對於脾胃受到濕氣影響,內部積聚熱邪,或者因過度飲酒、飽食、勞累導致濕熱交纏,引發膽道疾病,身體或臉部泛黃,或是出現身體發熱和浮腫,大小便不順暢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主要成分包括:

  • 枇杷葉(去毛)
  • 生地黃
  • 熟地
  • 天門冬
  • 麥門冬
  • 黃芩
  • 石斛
  • 茵陳
  • 枳殼(炙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煎七分,食後服。《本事方》無麥冬、茵陳,有山豆根、犀角屑,治口齒證大有神效。

三黃石膏湯,治疫癘大熱而躁。

石膏(生,三錢),黃芩,黃柏,黃連(各二錢),豆豉(半合),麻黃(八分),梔子(五枚,打碎)

水二盞,煎一盞,連進三、四盞則愈。

羌活升麻湯,治暑月時行瘟熱,病宜清熱解毒,兼治內外者。

羌活,升麻,葛根,人參,白芍藥,黃芩(各一錢),黃連,石膏,甘草,生地黃,知母(各七分)

白話文:

上製成一劑藥,用水兩鍾,煎至七分,飯後服用。《本事方》中不包含麥冬和茵陳,而是有山豆根和犀角屑,對口腔疾病有極佳的療效。

「三黃石膏湯」,用於治療疫癘引起的高熱且煩躁的情況。

所需材料:生石膏(三錢),黃芩、黃柏、黃連(各二錢),豆豉(半合),麻黃(八分),梔子(五枚,打碎)。

用水兩盞,煎至一盞,連服三、四盞即可痊癒。

「羌活升麻湯」,用於夏季時行瘟熱症狀,適合清熱解毒,並能同時治療內外病症。

所需材料:羌活、升麻、葛根、人參、白芍藥、黃芩(各一錢)、黃連、石膏、甘草、生地黃、知母(各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東垣),普濟消毒飲,治疫癘憎寒壯熱,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乾舌燥,俗云大頭瘟病,諸藥不效。元泰和二年,東垣制以濟人,所活甚眾,時人皆曰天方。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五錢),人參(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桔梗,柴胡(各二錢)薄荷葉,連翹,鼠黏子,板藍根,馬屁勃(各一錢),白殭蠶(炒),升麻(各七分)

白話文:

煮兩杯水,加入三片薑和一枚棗,煎至剩下八分,溫暖地服用。

(東垣),普濟消毒飲,用於治療疫癘導致的惡寒高熱、頭面部腫脹、眼睛無法張開、呼吸困難、咽喉不暢、口乾舌燥等症狀,俗稱「大頭瘟病」,各種藥物都沒有效。在元朝泰和二年,東垣創造了這個方子來救濟人們,救活了許多人,當時的人們都稱之為天方。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五錢),人參(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桔梗,柴胡(各二錢),薄荷葉,連翹,鼠黏子,板藍根,馬屁勃(各一錢),白殭蠶(炒),升麻(各七分)。

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或加防風、川芎、當歸、薄荷、細辛,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稍熱服。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黃一、二錢以利之;或熱腫甚者,以砭針刺出其血。

芩連消毒飲,治天行時疫,大頭病發熱惡寒,頸項腫,脈洪痰痹等證。

柴胡,桔梗,羌活,防風,黃芩,黃連,連翹,枳殼,荊芥,白芷,川芎,射干,甘草

白話文:

上級的藥材要研磨成粉末。一半的藥粉可以用湯水調製,然後每隔一段時間服用;另一半可以做成蜂蜜丸,含在口中慢慢溶解,直到全部服用完畢病情就會好轉。若需要增加防風、川芎、當歸、薄荷、細辛等藥材,可用水煎煮後服用,每兩杯水煎煮至一杯,飯前稍加溫熱後飲用。如果大便乾硬,可以加入酒蒸過的大黃一到兩錢來通便;若症狀嚴重有熱腫現象,可用砭石或針灸刺出體內的血液。

芩連消毒飲,用於治療流行性傳染病,如頭部發炎引起的發熱畏寒、頸部腫脹、脈搏強烈且痰多等症狀。

柴胡、桔梗、羌活、防風、黃芩、黃連、連翹、枳殼、荊芥、白芷、川芎、射乾、甘草。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有痰者,加竹瀝、薑汁調服;如秘結熱甚者,先加大黃煎服,利二三行後,依本方加人參、當歸調理。

(河間),六神通解散,治發熱頭痛,脈洪身熱無汗。《槌法》有川芎、羌活、細辛三味。

麻黃,甘草(各一錢),黃芩,蒼朮(各二錢),石膏,滑石(各錢半),豆豉(十粒)

水二鍾,加蔥、姜同煮一鍾,溫服。

(仲景),小陷胸湯,治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白話文:

  1.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有痰者,加竹瀝、薑汁調服;如祕結熱甚者,先加大黃煎服,利二三行後,依本方加人參、當歸調理。"

  2. "(河間),六神通解散,治發熱頭痛,脈洪身熱無汗。《槌法》有川芎、羌活、細辛三味。"

  3. "麻黃,甘草(各一錢),黃芩,蒼朮(各二錢),石膏,滑石(各錢半),豆豉(十粒)"

  4. "水二鍾,加蔥、姜同煮一鍾,溫服。"

  5. "(仲景),小陷胸湯,治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半夏(三錢),黃連(錢半),栝蔞仁(二錢,此非古數)

上先以水二鍾,煎栝蔞至一鍾半,乃入二藥同煎至八分,溫服。原方用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實一枚,水六升,如法煮二升,分三服。

雞子清飲,治熱病五、六日,壯熱之甚,大便秘結,狂言欲走者。

雞子(二枚,取清),芒硝(細研),寒水石(細研,各二、三錢)

上以用新汲水一盞調藥末,次下雞子清攪勻,分二服。按:此法似不若以雪梨漿調二藥服之更妙。

(仲景),黃連阿膠湯,治少陰傷寒,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

白話文:

半夏茯苓湯

配方: 半夏 (3錢)、黃連 (1.5錢)、栝蔞仁 (2錢)

做法: 先用二鍾水煎煮栝蔞至一鍾半,再加入半夏和黃連一同煎煮至八分,溫熱後服用。

原始方: 使用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栝蔞實一枚,加水六升,依照方法煮沸至二升,分成三份服用。

鳥蛋清飲方

用途: 治療熱病後的第五至第六天,出現高熱、大便乾結、狂躁想逃走的情況。

配方: 鳥蛋(二枚,取清)、芒硝(細研)、寒水石(細研,各取二到三錢)

做法: 以新汲水一盞調和藥末,接著加入鳥蛋清拌勻,分成兩次服用。

注意: 此法不如以雪梨汁調和兩種藥物服用更為精妙。

黃連阿膠湯

用途: 治療少陰傷寒,超過二、三日後,出現心中煩躁無法安睡的情況。

配方: 黃連、阿膠(具體量未詳細列出)

注意: 具體用法請參照中醫專業指導,不適宜自行使用。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

上以水五升,先煮前三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梔子仁湯,治發熱潮熱,狂躁面赤咽痛。

梔子,赤芍,大青,知母(各一錢),升麻,柴胡,黃芩,石膏,杏仁,甘草(各二錢),豆豉(百粒)

水煎溫服。一方無豆豉。又六味梔子仁湯在外科八。

白話文:

黃連(4兩)、黃芩(1兩)、芍藥(2兩)、阿膠(3兩)、雞蛋黃(2個)。

以上,將水5升,先煮前三種材料,取2升,過濾掉渣,加入阿膠直到溶化完畢,稍微冷卻後,加入雞蛋黃,使其混合。溫度適宜時服用7合,每日三次。

梔子仁湯,用於治療發熱、潮熱、精神狂躁、臉色紅潤、咽喉疼痛等症狀。

梔子、赤芍、大青、知母(各1錢)、升麻、柴胡、黃芩、石膏、杏仁、甘草(各2錢)、豆豉(100粒)。

使用水煎煮後溫服。另外有一個方子則不包含豆豉。此外,六味梔子仁湯在外科領域中也有提及。

請注意,這些內容僅供參考,並非專業醫療建議。對於健康問題,請尋求合格醫生或專業醫療人員的意見。

(仲景),梔子豆豉湯,治傷寒煩熱懊憹。可為吐劑。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

上用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再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仲景),梔子厚朴湯,治傷寒下後,餘邪未清,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

梔子(十四枚,擘),厚朴(四兩,姜炙),枳實(四兩,炒)

以上三味,用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白話文:

(張仲景),梔子豆豉湯,治療傷寒引發的煩熱和懊惱。可用作催吐藥物。

梔子(十四個,切開),香豉(四份)

以上用四升水,先煮梔子至剩餘二升半,加入豆豉再煮至剩餘一升半,過濾掉渣,分成兩次服用。先喝一次,如果引發嘔吐,則停止後一次的服用。

(張仲景),梔子厚朴湯,治療傷寒發燒後,餘下的病邪尚未清除,出現心煩、腹脹、起身躺下都不安的情況。

梔子(十四個,切開),厚朴(四兩,與姜一起煎),枳實(四兩,炒)

以上三種材料,用三升半水,煮至剩餘一升半,過濾掉渣,分成兩次服用。先喝一次,如果引發嘔吐,則停止後一次的服用。

(仲景),梔子乾薑湯,治傷寒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若病人舊有微溏者不可用。

梔子(十四枚,擘),乾薑(三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仲景),梔子柏皮湯,治傷寒身黃髮熱者。

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解瘟疫熱毒

瘟疫八、九日後,已經汗下不退,口渴咽乾,欲飲水者,以蚯蚓糞名六一泥不拘多少,擂新汲水飲之,或用晚蠶砂亦可。其熱甚者,用新青布以冷水浸過,略擠干,置患人胸上,以手按之良久,布熱即易之,須臾,當汗出如水,或作戰汗而解。夏月極熱用此法,他時不可用。

白話文:

(張仲景),[梔子乾薑湯],用於治療傷寒後大量排出大便,仍持續發熱和微感煩躁的情況。但若患者原本就有輕微腹瀉情況則不宜使用。

梔子(十四個,切開),乾薑(三兩)

以上兩種材料,加三升半的水煮沸,取一升半的濃汁,濾除渣滓,分成兩次服用。一次服用後若引發嘔吐,則停止第二次服用。

(張仲景),[梔子柏皮湯],用於治療傷寒導致身體出現黃疸和發熱的症狀。

梔子(十五個),甘草(一兩),黃柏(二兩)

以上三種材料,加四升的水煮沸,取一升半的濃汁,濾除渣滓,分成兩次溫和地服用。

解瘟疫熱毒

在瘟疫發生八到九天後,如果經過發汗和下藥仍然沒有改善,且出現口渴和咽喉乾燥,想要喝水的情況,可以使用蚯蚓糞製成的六一泥(不限量),研碎後與新汲的水混合飲用。或者使用晚蠶砂也是可以的。對於熱度較高的人,可以用新的青色布料浸泡在冷水中,稍微擠幹後放在病人的胸部,用手按壓許久,待布料變熱後更換新的,不久後就會像汗水般大量出汗,或者出現戰慄後痊癒。夏天極熱時使用這種方法,其他季節則不適用。

漏蘆丹麻湯,方在外科。治時毒頭面紅腫。

黃連香薷飲,方在和陣。治傷暑中熱。

《局方》,瀉心湯,治心火。

用川黃連去須,為極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或一錢,或湯或散,臨臥服。

(仲景),甘草瀉心湯,亦名半夏瀉心湯。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方主之。此方辛入脾而散氣,半夏、乾薑之辛以散結;氣苦入心而泄熱,黃連、黃芩之苦以泄痞熱;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之也。

白話文:

  1. 漏蘆丹麻湯:這種藥方通常用於外科治療,針對的是頭面部因感染引起的紅腫現象。

  2. 黃連香薷飲:這種配方在中醫的和陣中應用,適合治療因暑熱所導致的中暑症狀。

  3. 局方瀉心湯:這是一種專門針對心火過旺所開的藥方。

  4. 使用川黃連(去除毛刺)研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量可以是單字、五分之一、或一錢,根據情況選擇,可以用湯或散劑形式,晚上睡前服用。

  5. (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甘草瀉心湯,又稱半夏瀉心湯。如果出現嘔吐與腸鳴音,且心下有脹滿感的情況,可使用此方進行治療。這個方子利用了辛味物質進入脾胃,散除氣體的功效,其中半夏和乾薑的辛味能幫助分解結塊;苦味物質進入心臟,有助於排出熱氣,黃連和黃芩的苦味則能清除心下的熱毒;為了使脾氣得以緩解,使用甘味物質如人參、甘草、大棗來調節。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乾薑,黃芩,甘草(炙),人參(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生薑瀉心湯,治傷寒汗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薑(四兩,切),甘草(炙),人參,黃芩(各三兩),乾薑(一兩),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無生薑,即名半夏瀉心湯。

白話文:

材料:

  • 半夏(半升,清洗過)
  • 黃連(一兩)
  • 幹薑
  • 黃芩
  • 甘草(炙烤過)
  • 人參(各三兩)
  • 大棗(十二枚,掰開)

做法: 以上七種材料,使用一斗水,煮至得到六升的濃汁,然後去掉渣滓,再煮一次得到三升濃汁。服用時溫熱,一天服用三次,每次一升。

這是張仲景的生薑瀉心湯,用於治療傷寒後出過汗,但胃部不適,心下有硬塊,乾嘔吐出食物的異味,肋骨下有水氣,腹部有雷鳴般的聲音,並伴有腹瀉的情況。

材料:

  • 生薑(四兩,切成片)
  • 甘草(炙烤過)
  • 人參(各三兩)
  • 黃芩(各三兩)
  • 幹薑(一兩)
  • 黃連(一兩)
  • 半夏(半升,清洗過)
  • 大棗(十二枚,掰開)

做法: 以上八種材料,使用一斗水,煮至得到六升的濃汁,去掉渣滓,再煮一次得到三升濃汁。服用時溫熱,一天服用三次,每次一升。這方子沒有生薑,就稱為半夏瀉心湯。

(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太陽傷寒汗下後,色微黃,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微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仲景),附子瀉心湯,治傷寒汗下後,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

大黃(一兩),黃連,黃芩(各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別煮取汁)

上前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清心蓮子飲,治熱在氣分,口乾作渴,小便淋濁,或口舌生瘡,咽疼煩躁。

白話文:

(張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用於治療太陽傷寒後,出汗過量導致體液不足,症狀表現為心下部位有脹滿感(痞),按壓時感覺軟弱(濡),脈搏在胸骨上部呈現浮動現象。

  • 大黃 (二兩)
  • 黃連 (一兩)

這兩種藥物混合使用,以微微加熱的水兩升浸泡,約莫半小時後,過濾掉藥渣,分為兩次溫和服用。

(張仲景),附子瀉心湯,用於治療傷寒後,出汗過量導致體液不足,引起心下部位脹滿(痞)的症狀,同時又出現畏寒、出汗的情況。

  • 大黃 (一兩)
  • 黃連 (二兩)
  • 黃芩 (二兩)
  • 附子 (一枚,經過炮製去皮,切成八片,單獨煮製成汁)

這三種藥物與附子汁混合,以加熱到冒煙的水兩升浸泡,約莫半小時後,過濾掉藥渣,加入附子汁,分為兩次溫和服用。

清心蓮子飲,用於治療氣分中有熱邪,導致口乾口渴,小便頻繁混濁,或者口腔長瘡,咽喉疼痛,心煩意亂的症狀。

黃芩,麥冬,地骨皮,車前子(炒),甘草(各錢半),人參,黃耆,石蓮子,柴胡,茯苓(各一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

《良方》,加味通心飲,治諸疝內熱脹痛,及小便不利。

木通,梔子仁,黃芩,瞿麥,連翹,枳殼,川楝子,甘草(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燈心二十根,車前草五莖,煎七分,溫服。

白話文:

藥物組合一:

  • 黃芩:3公克
  • 麥冬:3公克
  • 地骨皮:3公克
  • 車前子(炒):3公克
  • 甘草:3公克
  • 人參:3公克
  • 黃耆:3公克
  • 石蓮子:3公克
  • 柴胡:3公克
  • 茯苓:3公克

使用方法:每次服用15公克,用清水煎煮後飲用。

藥物組合二:

  • 木通:3公克
  • 梔子仁:3公克
  • 黃芩:3公克
  • 瞿麥:3公克
  • 連翹:3公克
  • 枳殼:3公克
  • 川楝子:3公克
  • 甘草:3公克

將所有藥材切碎後,每次服用15公克。取半杯水,加入20根燈心草和5莖車前草,煮至剩餘約7分水後,溫度適中時飲用。

清心湯,治心受熱邪,狂言叫罵,動履失常。

黃連,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芒硝,大黃(等分)

水一鍾半,竹葉二十片,煎八分,溫服。

外科清心湯,方在外科。治瘡瘍腫痛發熱。

《局方》,人參清肺湯,治肺胃虛熱,咳嗽喘急,坐臥不安,年久勞嗽唾痰。

人參,杏仁(去皮尖,炒),阿膠(各一錢),粟殼(蜜炒,一錢半),炙甘草,桑白皮,知母,地骨皮,烏梅肉(各五分)

白話文:

【清心湯】,用於治療心臟受到熱邪影響,引發的狂妄說話、怒罵、行動失常的情況。

黃連、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芒硝、大黃(按比例等分)

取水一鍾半,加入竹葉二十片,煮至剩下八分,溫和飲用。

【外科清心湯】,此方在外科手冊中。用於治療傷口或腫瘤引起的腫脹、疼痛和發熱。

《局方》中的【人參清肺湯】,適用於肺和胃部虛熱,咳嗽喘息,坐立不安,長期勞累引起的咳嗽、吐痰的情況。

人參、杏仁(去皮尖,炒)、阿膠(各一錢),粟殼(蜜炒,一錢半),炙甘草、桑白皮、知母、地骨皮、烏梅肉(各五分)

水二鍾,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克肺金,傳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喉不利。

人參,天冬,黃芩,地骨皮,陳皮,青皮,茯苓(各八分),知母(一錢),五味(二十粒),甘草(炙,五分),桑白皮(炒,一錢半)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黃芩清肺飲,治肺熱小便不利,宜用此清之。

白話文:

【水二鍾,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這是飲料的指示,意思是取兩杯水,加入一枚棗,煮至約八分熟,然後在飯後食用。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克肺金,傳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喉不利。】

「人參平肺散」是一種藥方,用於治療心火過旺導致肺部金屬功能受損,引發咳嗽、呼吸困難、嘔吐、痰液積聚、胸部和腹部不適以及喉嚨不暢等症狀。

【人參,天冬(10362),黃芩,地骨皮,陳皮(986),青皮(1142),茯苓(各八分),知母(一錢),五味(二十粒),甘草(炙,五分),桑白皮(炒,一錢半)。】

這個藥方包含了以下成分:人參、天冬、黃芩、地骨皮、陳皮、青皮、茯苓、知母、五味子和甘草(炙)以及炒製的桑白皮。每種成分的用量分別為:人參、天冬、黃芩、地骨皮、陳皮、青皮、茯苓、知母、五味子和甘草(炙)各八分,知母一錢,五味子二十粒,桑白皮一錢半。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這是一個藥方的指示,意思是取兩杯水,加入三片姜,煮至約八分熟,然後在飯後服用。

【黃芩清肺飲,治肺熱小便不利,宜用此清之。】

「黃芩清肺飲」是一種藥方,用於治療肺部熱毒引起的尿路不暢,適合使用這種方法來清熱解毒。

梔子(二錢),黃芩(一錢)

水煎服,如不利,加鹽豉二十粒。

清肺湯,方在痘疹。治麻疹咳嗽甚者。

(東垣),清肺飲子,方在和陣。治邪熱在氣分,渴而小便不利。

(萬氏),清肺飲,方在痘疹。治痘疹肺熱喘嗽。

瀉白散,治肺火,大腸火,喘急等證。

甘草(一錢),桑白皮,地骨皮(各二錢)

上為末。水調服。

五味瀉白散,方在因陣。治眼目風熱,翳膜外障。

白話文:

【梔子(二錢),黃芩(一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加入二十粒鹽豉。

【清肺湯】,在痘疹治療中有應用。用於治療麻疹咳嗽嚴重的症狀。

【清肺飲子】,在和陣中有應用。用於治療邪熱在氣分,伴有口渴且小便不暢的症狀。

【清肺飲】,在痘疹治療中有應用。用於治療痘疹時肺熱導致的咳嗽。

【瀉白散】,用於治療肺火、大腸火及喘息急促等症狀。

【甘草(一錢),桑白皮,地骨皮(各二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適量的水調和後服用。

【五味瀉白散】,在因陣中有應用。用於治療眼目風熱、翳膜外障等症狀。

《正傳》,麥門冬湯,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而渴。

天冬,麥冬,桑白皮(各七分),紫菀茸,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淡竹葉,生地(各一錢),五味(九粒)

水一鍾半,棗一枚,煎服。

《類方》,麥門冬湯,治肺熱氣衰血焦,發落好怒,唇口亦甚。

麥門冬,遠志(甘草煮,去心),人參,黃芩,生地黃,茯神,石膏(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正傳》中的麥門冬湯,適用於治療病後肺部受到熱邪侵襲,導致咳嗽伴有鮮紅血液,胸部脹滿不適,呼吸困難,以及五心煩熱且口渴的情況。

配方為:天冬、麥冬、桑白皮(各份量為七分)、紫菀茸、貝母(各份量為六分)、桔梗、甘草(各份量為五分)、淡竹葉、生地(各份量為一錢)、五味(數量為九粒)。使用約半鍾半的水加一顆棗子一起煎煮後服用。

《類方》中的麥門冬湯,則適用於治療肺部熱邪過盛、元氣虛損、血液乾燥,引發頭髮脫落、性情暴躁、嘴脣乾裂等症狀。

配方為:麥門冬、遠志(用甘草煮過,去除中心部分)、人參、黃芩、生地黃、茯神、石膏(需先煅燒過)、甘草(炙烤過,份量為半兩)。以上各項材料均需一兩的份量。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

(萬氏),麥門冬湯,方在痘疹。治表邪麻疹,火熱嗽甚。

《家抄》,麥門冬飲,治虛勞咳嗽,午後嗽多者是也。

川芎,當歸,生地黃,白芍藥,麥門冬,黃柏,知母(各一錢),桑白皮(八分),五味子(十五粒)

水二鍾,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宣明》,麥門冬飲子,治膈消胸滿心煩,氣多血少,津液不足,為消渴。

麥門冬,生地黃,人參,五味子,甘草(炙),茯神,天花粉,知母,乾葛(等分)

白話文:

  1. 上等級別的草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後飲用。

  2. (萬氏),麥門冬湯,方程式在痘疹部分。用於治療由外邪引起的麻疹,以及火熱咳嗽嚴重的情況。

  3. 家庭抄錄,麥門冬飲,用於治療虛弱勞累所引發的咳嗽,特別是午後咳嗽更為頻繁的病例。

  4. 川芎、當歸、生地黃、白芍藥、麥門冬、黃柏、知母(各取一錢)、桑白皮(取八分)、五味子(十五粒)

  5. 將兩鍾水加入,放入一片薑和一枚棗,煎煮至剩八分,餐後服用。

  6. 《宣明》,麥門冬飲子,用於治療膈消胸滿、心煩、氣多血少、津液不足,引發的消渴症狀。

  7. 麥門冬、生地黃、人參、五味子、甘草(炙)、茯神、天花粉、知母、乾葛(等分量使用)

上咀。每服一兩,竹葉十四片,水煎服。

二母散,治肺熱咳嗽,及疹後嗽甚者。

貝母(去心,童便洗),知母(等分),乾生薑(一片)

上水煎服。或為末,每服五分,或一錢,沸湯下。

(陳氏),二母散,方在婦人。治產後熱血上攻,咳嗽喘促。

《家抄》,黃芩知母湯,治夏月火嗽有痰,面赤煩熱。

黃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山梔,天花粉,貝母,桔梗,甘草(等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醫林》,桑白皮湯,治肺氣有餘,火炎痰盛作喘。

白話文:

上咀。每服一兩,竹葉十四片,水煎服。 -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份量,加入十四片竹葉,用清水煎煮後飲用。

二母散,治肺熱咳嗽,及疹後嗽甚者。 - 使用_二母散_來治療肺部熱病引發的咳嗽,以及皮疹後咳嗽加重的情況。

貝母(去心,童便洗),知母(等分),乾生薑(一片) - 藪貝(去除中心部分,並用水和童年的尿液清洗),知母(等量),乾燥的生薑(一片)。

上水煎服。或為末,每服五分,或一錢,沸湯下。 - 將上述材料加水煮沸後服用。或者可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或一錢,用開水沖泡飲用。

(陳氏),二母散,方在婦人。治產後熱血上攻,咳嗽喘促。 - 根據陳氏的方子,_二母散_在婦科中使用,用於治療產後血液上衝引起的咳嗽和呼吸困難。

《家抄》,黃芩知母湯,治夏月火嗽有痰,面赤煩熱。 - 根據家傳的手抄本,_黃芩知母湯_用於治療夏季因火熱引起的咳嗽伴痰,以及臉色紅熱、煩躁的症狀。

黃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山梔,天花粉,貝母,桔梗,甘草(等分) - 黃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山梔,天花粉,貝母,桔梗,甘草(所有材料等量)。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 用二鍾水煎煮,熬至剩餘八分,餐前飲用。

《醫林》,桑白皮湯,治肺氣有餘,火炎痰盛作喘。 - 根據醫學知識庫,《醫林》中的_桑白皮湯_用於治療肺部氣體過多,火熱和痰多導致的喘息。

桑白皮,半夏,蘇子,杏仁,貝母,山梔,黃芩,黃連(各八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溫服。

(海藏),紫菀散,治嗽中有血,虛勞久嗽肺痿。

紫菀,阿膠,知母,貝母(各錢半),人參,甘草,茯苓,桔梗(各一錢),五味子(十二粒)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東垣),清胃散,治醇酒厚味,或補胃熱藥太過,以致牙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或齒齦潰爛,喜冷惡熱,此陽明之火也,宜用此方。

生地(錢半),升麻,當歸,丹皮(各一錢),黃連(錢半,夏月倍之)

白話文:

  1. 桑白皮、半夏、蘇子、杏仁、貝母、山梔、黃芩、黃連(各八分):用水煎煮後,再加入薑片三片,煎至八分濃度,溫和服用。

  2. 紫菀、阿膠、知母、貝母(各錢半)、人參、甘草、茯苓、桔梗(各一錢)、五味子(十二粒):用水煎煮後,再服用濃度為八分的藥液。

  3. 生地(錢半)、升麻、當歸、丹皮(各一錢)、黃連(錢半,夏天用量加倍):用水煎煮後,於飯後服用。

請注意,這是一些古老的中醫藥方,使用前應諮詢專業的中醫師或醫療人員,以確保適合您的身體狀況和需求。

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

即前方加犀角、連翹、甘草。

《秘驗》,清胃飲,治一切風熱濕痰牙痛床腫,血出動搖。

石膏,梔子,黃連,黃芩,當歸,生地,白芍,蒼朮(各一錢),青皮(八分),細辛,藿香,荊芥穗(各六分),升麻(五分),丹皮,甘草(各四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緩緩含飲之,效。

(錢氏),瀉黃散,治脾火。

山梔(一兩),石膏(五錢),藿香(七錢),防風(四錢),甘草(三錢)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

加味清胃散: 在基本方上加入犀角、連翹、甘草。

清胃飲,用於治療所有風熱濕痰引起的牙痛和腫脹,以及出血和頭暈。 石膏、梔子、黃連、黃芩、當歸、生地、白芍、蒼朮(各1錢)、青皮(8分)、細辛、藿香、荊芥穗(各6分)、升麻(5分)、丹皮、甘草(各4分)。

取水二鍾,煎至八分,飯後慢慢含服,效果顯著。

瀉黃散,由錢氏所開,用於治療脾火。 山梔(1兩)、石膏(5錢)、藿香(7錢)、防風(4錢)、甘草(3錢)。

上㕮咀,蜜、酒拌,略炒香,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煎清汁飲。

和中湯,治虛火嘈雜。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黃連(姜炒,錢半),大棗(二枚)

水一鍾半,加粳米一撮,煎八分,溫服。

(薛氏),柴胡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瘡瘍,或怒火憎寒發熱,或瘡毒結於兩耳、兩脅前後,或胸乳小腹下及股足等證。

柴胡,黃芩(炒,各錢半),山梔(炒),川芎,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連翹,桔梗(各八分)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然後用蜂蜜和酒拌勻,稍微炒一下,使其有香味,再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取一杯水煮沸,調出清澈的汁液飲用。

「和中湯」,用來治療虛火引起的嘈雜症狀。

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各一錢)、甘草(五分)、黃連(用姜炒,量為錢半)、大棗(二枚)。

取一杯半水,加入一小撮米,煮至剩八分,溫和地服用。

(薛氏)「柴胡清肝散」,用來治療肝膽三焦的風熱疹、或是因怒火而導致的畏寒發熱、或者疹毒聚集在兩耳、兩脅的前後、或者胸乳、小腹下以及股足等部位的病症。

柴胡、黃芩(炒,各錢半)、山梔(炒)、川芎、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連翹、桔梗(各八分)。

水一鍾半,煎服。

梔子清肝散,治肝膽三焦風熱,耳內作癢,或生瘡出水,或脅肋胸乳作痛,寒熱往來。

梔子,柴胡,丹皮(各一錢),當歸,川芎,芍藥,牛蒡子(炒),茯苓(各七分),白朮,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一方無白朮。

《原機》,芍藥清肝散,治眵多眊矂,緊澀羞明,赤脈貫晴,臟腑秘結。

白朮,川芎,防風,羌活,桔梗,滑石,石膏,芒硝(各三分),黃芩,薄荷,荊芥,前胡炙甘草,芍藥(各二分半),柴胡,山梔,知母(各二分),大黃(四分)

白話文:

  1. 將水加熱至約半杯,然後飲用。

  2. 使用「梔子清肝散」治療肝、膽及三焦的風熱問題,例如耳朵發癢,或耳內長疹、分泌物,或者脹痛於側腹、胸部及乳房,以及寒熱交替的情況。

成分包括:梔子、柴胡、丹皮(各一錢)、當歸、川芎、芍藥、牛蒡子(炒)、茯苓(各七分)、白朮、甘草(各五分)。所有成分加水後一起煮沸,再服用。

  1. 有一個版本的此方沒有加入白朮。

  2. 根據《原機》中的「芍藥清肝散」,此方可以治療眼屎過多、視力模糊、眼睛緊閉、畏光,紅血絲穿越眼球,以及腸胃系統堵塞的問題。

成分包括:白朮、川芎、防風、羌活、桔梗、滑石、石膏、芒硝(各三分)、黃芩、薄荷、荊芥、前胡、炙甘草、芍藥(各二分半)、柴胡、山梔、知母(各二分)、大黃(四分)。所有成分加水後一起煮沸,再服用。

水煎,食遠熱服。

《良方》,龍膽瀉肝湯,亦名龍膽湯。治肝經濕熱,小便赤澀,或脅脹口苦寒熱,凡肝經有餘之證宜服之。

龍膽草(酒拌炒),人參,天冬,麥冬,生甘草,黃連(炒),山梔,知母(各五分),黃芩(七分),柴胡(一錢),五味(三分)

水一鍾半,煎服。

七味龍膽瀉肝湯,治肝火內炎,如前諸證。

柴胡梢,澤瀉,車前子,木通,龍膽草,歸梢,生地(各等分)

白話文:

煮水後,請在飯後熱服。

《良方》中的「龍膽瀉肝湯」,也稱為「龍膽湯」。此方適合治療肝經濕熱引起的症狀,例如尿色紅濃、腹部脹痛、口苦、發熱等。凡是有肝經過盛的情況,均可服用此方。

成分包括:

  • 龍膽草(需與酒拌炒後再炒),
  • 人參,
  • 天冬,
  • 麥冬,
  • 生甘草,
  • 黃連(需炒過),
  • 山梔,
  • 知母(各取五分),
  • 黃芩(取七分),
  • 柴胡(取一錢),
  • 五味(取三分)。

將以上材料用水煮沸後,飲用。

「七味龍膽瀉肝湯」,同樣適用於治療肝火內炎,包含前述各種症狀。

成分包括:

  • 柴胡梢,
  • 澤瀉,
  • 車前子,
  • 木通,
  • 龍膽草,
  • 歸梢,
  • 生地(各取等分)。

上㕮咀。水二鍾,煎一鍾。空心稍熱服。

(薛氏),加味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或囊癰下疳便毒,小便澀滯,或陰囊作痛,小便短少。

龍膽草(酒炒,一錢),車前子(炒),當歸尾,木通,澤瀉(大人倍用),甘草,黃芩,生地山梔(大人倍用)

上水煎。若治小兒,子母同服。

便秘,治盜汗之聖藥。

當歸,黃耆(蜜炙,各二錢),生地黃,熟地黃,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

水二錢,煎服。

正氣湯,治陰分有火盜汗。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研磨後,用水煎煮。在空腹時稍微加熱後服用。

這是薛氏的加味龍膽瀉肝湯,用來治療肝經的濕熱問題,或者是囊癰、下疳、便毒,以及小便不順暢的情況,也可能會治療陰囊疼痛和小便量少。

龍膽草(酒炒,用量為一錢),車前子(炒),當歸尾,木通,澤瀉(大人用的量加倍),甘草,黃芩,生地山梔(大人用的量加倍)。

所有草藥用水煎煮。如果要治療小孩,可以讓母親一起服用。

對於便祕,這是治療盜汗的神藥。

當歸,黃耆(蜜炙,各用量為二錢),生地黃,熟地黃,黃連,黃芩,黃柏(各用量為一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正氣湯,用來治療陰部有火引起的盜汗。

黃柏(炒),知母(炒,各二錢),炙甘草(六分)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熱服。

(仲景),芍藥甘草湯,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足溫者。

白芍藥,甘草(炒,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生地黃煎,治陰火盜汗。

生地,當歸,黃耆(炙),甘草(炙),麻黃根,浮小麥,黃連,黃芩,黃柏(各錢)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1. 黃柏(炒),知母(炒,各二錢),炙甘草(六分)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熱服。

中醫方劑:將黃柏和知母(各使用2錢)炒過,再加入炙甘草(6分)一起煮沸。然後用一半的水煮沸,最後在飯後熱服。

  1. (仲景),芍藥甘草湯,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足溫者。

中醫方劑:芍藥甘草湯是根據張仲景的理論,適用於治療傷寒症狀如脈搏浮現、自行出汗、頻尿、心煩、輕微畏寒、腳部抽筋且腳底發熱的情況。

  1. 白芍藥,甘草(炒,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中醫方劑:白芍藥與炒過的甘草(各使用四兩)混合,用三升的水煮沸,取得一升半的濃縮液,濾除雜質後,分成兩次溫服。

  1. 生地黃煎,治陰火盜汗。

中醫方劑:生地黃煎,用於治療陰火引起的盜汗。

  1. 生地,當歸,黃耆(炙),甘草(炙),麻黃根,浮小麥,黃連,黃芩,黃柏(各錢)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中醫方劑:生地、當歸、炙黃耆、炙甘草、麻黃根、浮小麥、黃連、黃芩、黃柏(各使用一錢)的混合物,用一鍾半的水煮沸,最後在飯後服用。

《寶鑑》,石膏散,治陽明風熱頭痛。

石膏,川芎,白芷(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熱茶清調下。

《本事》,荊芥散,治頭風。

荊芥,石膏(煅,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連須蔥白三寸,水一鍾,煎七分,食遠服。

雙玉散,治熱痰咳嗽喘急,煩渴頭痛。

石膏,寒水石(等分)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人參湯或隨證用引調下。

白話文:

《寶鑑》中的「石膏散」,用於治療陽明經的風熱引起的頭痛。配方包括石膏、川芎和白芷,這三種材料的份量相等。將這三種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用熱茶或是清水調和後飲用。

《本事》中的「荊芥散」,適用於治療頭風病。配方有荊芥和煅製的石膏,這兩種材料的份量相等。將這兩種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上三片薑和一段長約三寸的蔥白(帶根部),用水煮沸後煎至剩餘七分,餐前服用。

「雙玉散」用於治療由於熱痰引起的咳嗽、呼吸急促、煩躁口渴以及頭痛。配方有石膏和寒水石,這兩種材料的份量相等。將這兩種材料研磨成極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可以使用人參湯或其他對應病情的湯水調和後飲用。

《玄珠》,秘方茶調散,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痛,及頭風熱痛不可忍。

小川芎(一兩),細芽茶,薄荷(各三錢),白芷(五錢),荊芥穗(四錢),片芩(二兩,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

頭巔及腦痛,加細辛、藁本、蔓荊子(各三錢)。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用茶清調下。

天花散,治消渴。

天花粉,生地黃,麥門冬,乾葛(各二錢),五味子,甘草(各一錢)

上作二服,水一鍾半,粳米百粒,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玄珠》中的「祕方茶調散」,用於治療風熱上行,導致頭腦昏沈疼痛,以及頭部風熱引起的劇烈疼痛。配方包括:小川芎(一兩)、細芽茶、薄荷(各三錢)、白芷(五錢)、荊芥穗(四錢)、片芩(二兩,需用酒拌炒三次,但不得過度燒焦)。

若遇到頭頂或腦部疼痛的情況,可加入細辛、藁本、蔓荊子(各三錢)。所有成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至三錢,以茶清調和服用。

「天花散」則用於治療消渴症狀。配方包含:天花粉、生地黃、麥門冬、乾葛(各二錢)、五味子、甘草(各一錢)。

此藥方分為兩劑,每劑用水一鍾半,加入一百粒粳米,煮至剩餘八分量,於飯後服用。

(錢氏),地骨皮散,治壯熱作渴。

地骨皮,茯苓,甘草,柴胡,人參,知母,半夏(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

玉泉丸,治煩熱口渴。

人參,麥門冬,黃耆(蜜炙),茯苓,烏梅肉(焙),甘草(各一兩),天花粉,乾葛(各兩半)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湯嚼下。

《宣明》,清膈導痰湯,治胃火厚味,膈上熱痰,咯吐不出,咳唾稠黏。

黃芩,貝母(各一錢),天花粉,栝蔞仁,白茯苓,白朮(各八分),桔梗,甘草,陳皮(各五分)石膏,朴硝(各錢半)

白話文:

(錢氏)的地骨皮散,用於治療壯熱及口渴。

地骨皮、茯苓、甘草、柴胡、人參、知母、半夏(等量分開)

以上材料切碎後混合。每次服用一兩份量,加水煮沸後服用。

玉泉丸,用於治療煩熱及口渴。

人參、麥門冬、黃耆(蜜炙)、茯苓、烏梅肉(焙乾)、甘草(各一兩)、天花粉、乾葛(各兩半)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以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彈子。每次服用一丸,用溫水嚼服。

《宣明》的清膈導痰湯,用於治療胃火過盛,膈上熱痰,咳嗽難出,咳唾稠黏。

黃芩、貝母(各一錢),天花粉、栝蔔仁、白茯苓、白朮(各八分),桔梗、甘草、陳皮(各五分),石膏、朴硝(各錢半)

水一鍾半,加竹葉二十片,揉爛,同煎八分,食遠服。

生鐵落飲,治痰火熱狂,墜痰鎮心。

生鐵(四十斤),入火燒赤沸,砧上錘之,有花出如蘭如蛾,紛紛落地者,是名鐵落。用水二斗,煮取一斗,用以煎藥。

石膏(三兩),龍齒(研),茯苓,防風(去蘆,各一兩半),玄參,秦艽(各一兩)

上㕮咀。入鐵汁中煮取五升,去柤,入竹瀝一升,和勻。溫服二合,無時,每日約須五服。

大連翹飲,治風熱熱毒,大小便不利,及小兒痘後餘毒,肢體患瘡,或丹瘤等毒,遊走不止。

白話文:

【水一鍾半,加竹葉二十片,揉爛,同煎八分,食遠服。】

取半個鐘杯的水,加入二十片竹葉,將竹葉揉碎後與水一同煎煮至剩八分量,飯後服用。

【生鐵落飲,治痰火熱狂,墜痰鎮心。】

生鐵落飲方能治療痰火熱狂症狀,通過降痰平心來舒緩病痛。

【生鐵(四十斤),入火燒赤沸,砧上錘之,有花出如蘭如蛾,紛紛落地者,是名鐵落。用水二斗,煮取一斗,用以煎藥。】

使用四十斤重的生鐵,放入火中燒至紅熱沸騰,然後在石砧上用鎚子敲擊,使得鐵屑如蘭花、蛾蝶般紛紛落下,這種鐵屑叫做鐵落。使用二斗水煮沸後提取一斗,用於煎煮藥物。

【石膏(三兩),龍齒(研),茯苓,防風(去蘆,各一兩半),玄參,秦艽(各一兩)】

以上材料分別為三兩石膏、研磨過的龍齒、茯苓、去根的防風、一兩半的玄參和秦艽。將這些材料切碎,與鐵落液一起煮沸提取五升,去除渣滓後加入一升竹瀝,混合均勻。溫熱時每次服用二合,不限時間,每天大約需服用五次。

【大連翹飲,治風熱熱毒,大小便不利,及小兒痘後餘毒,肢體患瘡,或丹瘤等毒,遊走不止。】

大連翹飲方可以治療風熱熱毒,以及大小便不順暢的情況。此外,對於小孩癬痘後的餘毒,四肢患瘡,或者像丹瘤等毒素遊走不斷的情況也有療效。

連翹,山梔(炒),黃芩,滑石,柴胡,荊芥,防風,甘草,當歸,赤芍,木通,瞿麥,蟬蛻(各等分)

上量大小,水煎服。

《局方》,犀角地黃湯,治勞心動火,熱入血室,吐血衄血,發狂發黃,及小兒瘡痘血熱等證。景岳云:此方治傷寒血燥血熱,以致溫毒不解,用此取汗最捷,人所不知。蓋以犀角之性,氣銳能散。仲景云: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此二味可以通用,其義蓋可知矣。

生地(四錢),芍藥,丹皮,犀角(鎊,各錢半)

如欲取汗退熱,必用尖生磨攙入之方妙。

白話文:

藥物組合包括:連翹、山梔(炒)、黃芩、滑石、柴胡、荊芥、防風、甘草、當歸、赤芍、木通、瞿麥、蟬蛻(各等分)。

使用時需按藥物的大小比例,用水煎煮後服用。

《局方》中的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勞心過度導致的內火上升,熱邪進入血室的情況,以及包括吐血、鼻出血、癲狂、發黃等症狀,對於小孩的疹痘和血液熱度相關的病症也有療效。景嶽認為此方對於因傷寒導致的血燥和血熱,造成溫毒難以消解的狀況,使用此方可以迅速取汗,但不為一般人所知曉。犀角因其特性,具有強大的散熱功能。根據仲景的說法,若沒有犀角,可以用升麻代替,這兩種藥物可以通用,其原理是可理解的。

藥物組合包括:生地(四錢)、芍藥、丹皮、犀角(鎊,各錢半)。

若要利用此方達到退熱取汗的效果,必須將尖生的生地磨攙入方中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上㕮咀。水一鍾半,煎八分,加犀角汁服。或入桃仁去皮尖七粒同煎,以治血證。

《良方》,犀角地黃湯

即前方加黃連、黃芩各一錢。

《撥萃》,犀角地黃湯,治一切血熱失血,三焦血熱便秘等證。

犀角(磨汁),生地(二錢),黃連,黃芩(各一錢),大黃(三錢)

水二鍾,煎一鍾,入犀角汁,和勻,溫服。

《外科》,犀角地黃湯,方在外科。治胃火血熱妄行。

《良方》,生地黃散,治血熱小便出血。

生地黃(二錢),黃芩(炒,五錢),阿膠(炒),柏葉(炒,各一錢)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研磨後,用水煎煮。先用一鍾半的水,煮至剩八分,再加入犀角汁服用。或者可以加入去皮尖的桃仁七粒一起煎煮,以治療血癥。

《良方》中的犀角地黃湯,就是在此基礎上加上黃連和黃芩各一錢。

《撥萃》中提到的犀角地黃湯,可以治療所有由血熱引起的失血,以及三焦血熱引起的便祕等症狀。

使用犀角磨成汁,生地二錢,黃連和黃芩各一錢,大黃三錢,共用二鍒水,煮至一鍒,加入犀角汁調和後,溫服。

《外科》中也有犀角地黃湯,該方在《外科》中有詳細介紹,用於治療胃火引發的血熱妄行。

《良方》中的生地黃散,可以治療血熱引起的小便出血。

生地黃二錢,黃芩炒後五錢,阿膠炒後一錢,柏葉炒後一錢。

上水煎服。

生地黃飲子,治諸見血,吐血衄血,下血溺血,皆屬熱證。

生地,熟地,枸杞,黃耆,芍藥,天冬,甘草,地骨皮,黃芩(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如脈微身涼惡風者,加桂五分,吐血者多如此。

茜根散,治衄血不止,心神煩悶。

茜根,黃芩,阿膠(炒珠),側柏葉,生地黃(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人參五味子湯,方在外科。治虛損肺痿等證。

白話文:

  1. 上水煎服。

「生地黃飲子」,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包括吐血、鼻血、下血、尿血,這些都是熱性病徵。

生地、熟地、枸杞、黃耆、芍藥、天冬、甘草、地骨皮、黃芩(各取相同份量)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七錢,用水兩鍾(約300毫升),煮至剩下八分(約240毫升),在飯後服用。若脈象微弱、體溫低且畏寒,則需加入五分桂枝。吐血的情形多半會這樣。

「茜根散」,用於治療鼻血不停,心神煩躁不安。

茜根、黃芩、阿膠(炒製成珠狀)、側柏葉、生地黃(各取二錢,約6克)、甘草(炙製,取一錢,約3克)

用一鍾半(約450毫升)水,加上三片薑,煮至剩下七分(約210毫升),在飯後服用。

「人參五味子湯」,詳細配方請見外科部分。用於治療虛弱的肺部疾病等症狀。

二神散,治男婦吐血,或血崩下血。

陳槐花(二兩,炒焦),百草霜(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茅根煎湯調下。治下血,宜空心服之。舌上忽然腫破出血,宜此摻之。

《良方》,四生丸,治吐血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宜服此藥。

生荷葉,生艾葉,生側柏葉,生地黃(等分)

上搗爛如雞子大丸。每服一丸,水二盞,濾去柤服。陳日華云:先公嘗遊靈石寺,見一僧嘔血,明年到寺,問嘔血者何如?主僧云得服四生丸遂愈。自得此方,屢用有效。愚意前證,乃內熱暴患者宜用之,若人病本元不足,須補脾以資化源,否則虛火上炎,金反受克,獲生鮮矣。

白話文:

【二神散】,治療男女吐血,或者月經過多和下體出血。

陳槐花(二兩,炒至微焦),百草霜(五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茅根煎的湯調服。對於下體出血的情況,建議在空腹時服用。如果舌頭突然腫脹破裂出血,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來敷上。

《良方》中的【四生丸】,治療吐血和鼻血。如果陽氣過盛,導致血液熱燥無常,適合服用這種藥物。

生荷葉,生艾葉,生側柏葉,生地黃(等量)

以上材料搗碎至狀如雞蛋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水煎煮兩盞,濾出後飲用。陳日華說:他曾經遊歷靈石寺,見到一個和尚吐血,第二年再來寺廟時,詢問那名和尚的狀況如何?主僧回答,服用了四生丸後痊癒了。從此得到了這個方子,多次使用都有效果。我的想法是,前者的症狀,是因為內部熱度突然增加的人適用這個方子,但如果人的基本元氣不足,應該補脾以供養化源,否則虛火上炎,金屬器官會受到剋制,可能會產生更多問題。

《濟生》,鱉甲地黃湯,治虛勞煩熱,怔忡羸瘦。

鱉甲(醋炙),熟地,人參,白朮,當歸,麥門冬,茯苓,石斛,柴胡,秦艽(各一錢),肉桂,甘草(炙,各六分)

水二鍾,姜五片,烏梅一個,煎七分,不拘時服。

《局方》,黃耆鱉甲煎,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煩熱心悸盜汗,少食多渴,咳嗽有血。

黃耆(蜜炙),鱉甲(醋浸炙,去裙),人參,知母,桑白皮,紫菀,桔梗,甘草(炙,各五分),地骨皮,秦艽,柴胡,生地,芍藥(各七分),天門冬,白茯苓(各八分),肉桂(四分)

白話文:

《濟生》中的鱉甲地黃湯,用於治療虛弱導致的煩熱、心神不定和體態消瘦。

成分如下:

  • 鱔甲(醋炙):一錢
  • 熟地:一錢
  • 人參:一錢
  • 白朮:一錢
  • 當歸:一錢
  • 麥門冬:一錢
  • 茯苓:一錢
  • 石斛:一錢
  • 柴胡:一錢
  • 秦艽:一錢
  • 肉桂:六分
  • 甘草(炙):六分

用水二鍾,加入姜五片、烏梅一個,煎煮至剩下七分,不分時間服用。

《局方》中的鱉甲煎,用於治療因外感熱邪導致的虛弱病狀,如肌肉消瘦、煩熱、心悸、夜間出汗、食量減少但口渴頻繁,以及咳嗽帶血。

成分如下:

  • 黃耆(蜜炙):五分
  • 鱔甲(醋浸炙,去裙):一錢
  • 人參:五分
  • 知母:五分
  • 桑白皮:五分
  • 紫菀:五分
  • 桔梗:五分
  • 甘草(炙):五分
  • 地骨皮:七分
  • 秦艽:七分
  • 柴胡:七分
  • 生地:七分
  • 芍藥:七分
  • 天門冬:八分
  • 白茯苓:八分
  • 肉桂:四分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溫服。

地黃膏,滋陰降火,養血清肝退熱。

鮮地黃(以十斤為則,搗汁,和眾藥汁同煎),當歸身(一斤),芍藥(半斤),枸杞(半斤),天門冬,麥門冬(各六兩),川芎,丹皮(各二兩),連肉(四兩),知母,地骨皮(各三兩),人參,甘草(各一兩)

上將眾藥用水二斗,煎一斗,去滓淨,和生地黃汁同熬成膏服之

《局方》,秦艽扶羸湯,治肺痿骨蒸勞嗽,或寒熱往來,聲啞自汗,體虛怠惰。

白話文:

將大約1.5杯的水,煎煮到剩下約8分之量,於飯後以溫熱方式服用。

地黃膏,具有滋潤陰氣、降低火氣、養血清肝、退燒的功效。

使用鮮地黃(根據十斤的比例,將其壓榨出汁液,與眾多藥物的汁液一同煎煮),加入當歸身(1斤)、芍藥(半斤)、枸杞(半斤)、天門冬、麥門冬(各6兩)、川芎、丹皮(各2兩)、連肉(4兩)、知母、地骨皮(各3兩)、人參、甘草(各1兩)等藥材。

將上述眾多藥材用2鬥的水煎煮,得到1鬥的濃縮液,去除渣滓,與生地黃的汁液一同熬煮成膏狀,然後服用。

《局方》中記載的秦艽扶羸湯,用於治療肺痿、骨蒸、勞咳,或者寒熱交織的症狀,並能改善聲音沙啞、自汗、體虛懶惰的情況。

人參,秦艽,當歸,鱉甲(醋炙),紫菀茸,地骨皮,柴胡,甘草(各五分)

水一鍾半,姜五片,大棗、烏梅各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退熱湯,治急勞煩熱,口乾憎寒,飲食不得。

柴胡,龍膽草,青蒿,知母(炒),麥冬,甘草(各一錢)

上用童便一鍾半,蔥白三寸,薤白三莖、桃、柳枝各五寸。同浸一宿,平旦煎一鍾,空心頓服,至夜再服。

《良方》,團魚丸,治骨蒸勞嗽累效。

白話文:

人參,秦艽,當歸,鱉甲(醋炙),紫菀茸,地骨皮,柴胡,甘草(各五分) - 這組藥材可以煮成一碗半的湯,加入五片薑片,一個大棗和一枚烏梅,煮到剩下七分,於飯後服用。

退熱湯 - 治療急勞所引起的高熱,口渴且畏寒,吃不下東西。

柴胡,龍膽草,青蒿,知母(炒),麥冬,甘草(各一錢) - 將這些藥材加上一鍾半的童尿,三寸長的蔥白,三根薤白,以及五寸長的桃枝和柳枝一同浸泡一夜,第二天早晨煮成一碗,於清晨一次飲完,到了晚上再飲一次。

《良方》的團魚丸 - 治療骨蒸勞咳的效果非常好。

貝母,前胡,知母,杏仁(各一兩),柴胡(半兩),團魚(二個)

上藥與魚同煮熟,取肉連汁食之。將藥焙乾為末,再以團魚骨甲煮汁一盞,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黃耆六一湯空心送下。病既安,仍服黃耆六一湯調理。

《良方》,地榆散,治腸風熱證下血。

地榆,黃芩,黃連,梔子,茜根,茯苓(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入韭白五寸同煎。食遠溫服。

《良方》,四味地榆散,一名潑火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並治血痢。

白話文:

材料如下:

  • 賓母
  • 前胡
  • 知母
  • 杏仁(各等同於一兩)
  • 柴胡(等同於半兩)
  • 團魚(兩個)

做法是將上述藥材與團魚一起烹煮至熟,然後食用魚肉以及其湯汁。接著,將藥材烘焙乾燥後研磨成粉末。再使用團魚的骨頭和甲殼來煮出一杯汁液,將此汁液與研磨好的藥粉混合,製成大小如桐子般的丸狀。每次服用時取二至三十粒,配合煎製的黃耆六一湯空腹食用。當病情得到緩解後,仍需繼續服用黃耆六一湯進行調理。

《良方》中提到的地榆散,用於治療腸風熱症並有下血現象。

材料如下:

  • 地榆
  • 黃芩
  • 黃連
  • 梔子
  • 茜根
  • 茯苓(等量使用)

以上材料切碎後混合,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五寸長的韭白一同煎煮。在飯前溫服。

《良方》中的四味地榆散,又名潑火散,用於治療中暑導致的昏迷不醒,以及血痢等情況。

地榆,赤芍藥,黃連(去須),青皮(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漿水調服,或新汲水亦可。若治血痢,以水煎服。

《本事》,槐花散,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側柏葉(杵),荊芥穗,枳殼(麩炒)

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或用煎湯。亦名槐花湯。

《外科》,槐花散,方在外科。治腸風臟毒下血。

(東垣),加減四物湯,治腸風下血。

當歸,川芎,生地,側伯葉(各八分),枳殼(麩炒),荊芥穗,槐花(炒),甘草(各四分),地榆,條芩,防風(各六分),烏梅(肥者,三枚)

白話文:

  1. 地榆、赤芍藥、黃連(去除根須)、青皮(等量分配):這四味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約10公克),以麥芽糖水調和服用,或者新鮮抽取的清水也可以。如果要治療血痢,則應以水煎煮後服用。

  2. 槐花散,由《本事》一書記載,用於治療腸道風濕及內臟毒素導致的下血癥狀。

  • 槐花(炒熟)、側柏葉(研磨)、荊芥穗、枳殼(麩炒):這四味藥物等量分配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約6.5公克),空腹時用米酒調和服用,或者以煎煮的湯液代替。此方也被稱為「槐花湯」。
  1. 加減四物湯,由《外科》一書記載,用於治療腸道風濕所引起的下血癥狀。
  • 當歸、川芎、生地、側柏葉(各8分)、枳殼(麩炒)、荊芥穗、槐花(炒)、甘草(各4分)、地榆、條芩、防風(各6分)、烏梅(選擇肉厚的,共3枚):這九味藥物按照各自的比例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約6.5公克),空腹時用米酒調和服用,或者以煎煮的湯液代替。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局方》,枳殼湯,治大便腸風下血。

枳殼(二兩,炒黃),大黃連(一兩,同槐花四兩炒焦,去花不用)

水二鍾,濃煎,空心溫服。

枳殼散,治便血,或婦人經候不調,手足煩熱,胸膈不利。

枳殼(麩炒),半夏曲,赤芍藥,柴胡(各一錢),黃芩(一錢半)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濟生》,小薊飲子,治下焦結熱,溲血崩淋等證。

白話文: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溫服。】 這是在說,用兩杯水加上三片薑,一起煎煮到剩下八分量,然後在空腹時溫和地服用。

【《局方》,枳殼湯,治大便腸風下血。】 這是描述「局方」中的「枳殼湯」,用來治療大便時腸風出血的情況。

【枳殼(二兩,炒黃),大黃連(一兩,同槐花四兩炒焦,去花不用)】 這裡提到的藥方包括炒黃的枳殼兩兩,以及一兩的大黃連,與四兩的槐花一起炒至焦黃,然後去掉槐花。

【水二鍾,濃煎,空心溫服。】 這是指使用兩杯水,濃烈地煎煮,然後在空腹時溫和地服用。

【枳殼散,治便血,或婦人經候不調,手足煩熱,胸膈不利。】 「枳殼散」可以治療便血,或者婦女的經期不調,伴有手腳煩熱,以及胸部和膈肌不舒適的症狀。

【枳殼(麩炒),半夏曲,赤芍藥,柴胡(各一錢),黃芩(一錢半)】 這組藥方包含麩炒的枳殼,半夏曲,赤芍藥,柴胡,以及黃芩,每種各一錢半。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使用兩杯水,加上三片薑和一枚棗,一起煎煮到剩下八分量,然後在飯後服用。

【《濟生》,小薊飲子,治下焦結熱,溲血崩淋等證。】 「濟生」中的「小薊飲子」用來治療下焦熱結,尿血,崩漏等症狀。

生地(四兩),小薊根,滑石,蒲黃(炒),藕節,淡竹葉,山梔,炙甘草(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六錢,水一鍾半,煎八分,空心溫服。

(仲景),黃連湯,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甘草(炙),乾薑,桂枝(去皮,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黃連湯,治便後下血,腹不痛,名溫毒下血。

白話文:

生地(四兩)、小薊根、滑石、蒲黃(炒)、藕節、淡竹葉、山梔、炙甘草(各五錢):這些是藥材的分量,需要用來煎藥。

每次服用的份量是五到六錢,用水一鍾半(約為240毫升)來煎煮,煎至剩下八分(約為192毫升)。在空腹時,用溫熱的藥湯來服用。

黃連、甘草(炙)、乾薑、桂枝(去皮,各三兩)、人參(二兩)、半夏、大棗(十二枚):這是一組藥材,合稱為「黃連湯」。這種藥方用於治療傷寒症狀,包括胸中熱、胃中邪氣、腹痛以及想嘔吐的情況。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約為10公升)來煮,直到剩下六升(約為6公升)。然後去掉渣滓,以溫熱的藥湯每天服用三次,早晚各一次。

「黃連湯」也用於治療便後下血,但腹中不痛的病症,被認為是由溫毒導致的下血。

黃連,當歸(各二錢),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仲景),黃芩湯,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

黃芩(三兩),炙甘草,芍藥(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外臺》,黃芩湯,方在和陣。治乾嘔下利。

《直指》,黃芩湯,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黃芩,黃連,梔子,生地,麥冬,木通,澤瀉,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兩,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服。

白話文:

  1. 黃連、當歸(各取二錢)、甘草(取五分)。用兩鍾的水,煮至剩下八分,餐後服用。

  2. (出自張仲景) 黃芩湯,用於治療太陽與少陽相合的情況,出現腹瀉。

黃芩(取三兩)、炙過的甘草、芍藥(各取二兩)、大棗(共十二枚)。

將以上四種材料加入一斗水,煮至剩餘三升,然後去除渣滓,調至溫度後,每次服用一升,每日兩次,夜晚一次。如果出現嘔吐現象,可加入半升的半夏、三兩的生薑。

  1. 《外臺》中,黃芩湯,配方在和陣。用於治療乾嘔與腹瀉。

  2. 《直指》中的黃芩湯,用於治療心肺積熱、口腔潰瘍、咽喉疼痛、胸膈不暢、小便頻尿且不順暢的症狀。

  3. 黃芩、黃連、梔子、生地、麥冬、木通、澤瀉、甘草(各等分)。

每次服用一兩,用一鍾半的水,煮至剩餘八分,餐前服用。

黃耆散,治熱痢下赤膿,心腹煩熱疼痛。

黃耆,當歸,龍骨(各七錢半),生地黃(五錢),黃連(去須微炒,一兩),黃柏,黃芩,犀角屑地榆(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粥飲調下。

(河間),黃芩芍藥湯,治瀉痢腹痛,或身熱熾後重,脈洪數,膿血稠黏,及陰虛內熱,衄吐血者。此方即前仲景之黃芩湯,但分兩不同。

黃芩,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

水一鍾半,煎八分,溫服。腹痛甚者,加桂二分;膿血甚者,加當歸、黃連各一錢。一方芍藥用六錢。

白話文:

【黃耆散】,治療熱性痢疾,大便帶有紅色膿液,以及心腹部位煩熱和疼痛。

黃耆、當歸、龍骨(各七錢半)、生地黃(五錢)、黃連(去根,微炒,一兩)、黃柏、黃芩、犀角屑地榆(各半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不限時間,用稀粥或飲料調和後服用。

(河間),黃芩芍藥湯,治療腹瀉和腹部疼痛,或者身體發熱,後重感強烈,脈搏跳動急促,腹瀉物混有膿液且粘稠,以及陰虛引起的內熱,鼻出血或吐血的症狀。這個方子基於前人的黃芩湯,只是分量不同。

黃芩、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

用半杯水煎煮至約八分,溫熱後服用。腹痛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增加桂枝二分;膿血嚴重的情況下,可加入當歸、黃連各一錢。有一種方子中芍藥使用量為六錢。

《局方》,木香化滯湯,治痢下赤白,腹中㽲痛,裡急後重,多熱多滯者宜之。

木香,甘草(各七分),人參,陳皮,黃連,澤瀉,檳榔(各一錢),白朮,枳殼(麩炒),厚朴白芍藥,茯苓(各錢半)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清熱滲濕湯,治濕熱浮腫,肢節疼痛,小水不利。

黃柏(鹽水炒,二錢),黃連,茯苓,澤瀉(各一錢),蒼朮,白朮(各錢半),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服。如單用滲濕,去黃連、黃柏,加橘皮、乾薑。

白話文:

《醫方》,木香化滯湯,用於治療痢疾糞便帶有紅白,腹部疼痛持續,內急後重感,對於多熱多滯的病狀適合使用。

木香,甘草(各七分),人參,陳皮,黃連,澤瀉,檳榔(各一錢),白朮,枳殼(麩炒),厚朴白芍藥,茯苓(各錢半)

取兩鍾水,煮至八分,餐前服用。

清熱滲濕湯,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浮腫,四肢疼痛,小便不順暢。

黃柏(鹽水炒,二錢),黃連,茯苓,澤瀉(各一錢),蒼朮,白朮(各錢半),甘草(五分)

取兩鍾水,煮至八分,然後服用。如果單純要滲濕,可以去掉黃連和黃柏,加入橘皮和乾薑。

(河間),益元散,一名六一散。一名天水散。治中暑身熱煩渴,小水不利。河間云:治痢之聖藥,分利陰陽,去濕熱,其功大矣。

粉甘草(一兩),桂府滑石(飛,六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三錢,新汲水調下。一方加辰砂三錢,名硃砂益元散;一方加牛黃,治煩而不得眠。

《局方》,香連丸,治熱瀉痢疾,赤白膿血,濕熱侵脾,裡急後重。

白話文:

【河間】,【益元散】,又稱【六一散】。另一個名稱是【天水散】。用於治療中暑導致的身體發熱、口渴和小便不順暢。河間認為,此藥對於治療痢疾有著神效,能分開調理陰陽,消除濕熱,功效顯著。

配方如下:

  • 粉甘草(一兩)
  • 桂府滑石(飛粉,六兩)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水新汲調製後服用。有一種配方在基礎上添加了辰砂三錢,稱為【硃砂】益元散;還有一種配方在基礎上加入了【牛黃】,用於治療因煩躁難眠的狀況。

【局方】中的【香連丸】,用於治療熱性瀉痢和痢疾,包含赤白膿血,以及由濕熱侵襲脾臟所引起的腹痛和排便時的急迫感。

黃連(淨,十兩,切如豆粒,用淨吳茱萸五兩,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瓷罐內置熱湯中燉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為度,去茱萸不用),木香(每制淨黃連一兩,用木香錢半)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空心米飲下。

《良方》,六神丸,治食積兼熱,芡實疾,或腹痛不食,或久而不止。

神麯(為糊),麥芽(炒),茯苓,枳殼(麩炒),木香(煨),黃連(炒焦黑,等分)

上為末,以神麯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送下。

白話文:

黃連(淨,十兩,切如豆粒,用淨吳茱萸五兩,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瓷罐內置熱湯中燉一日,同炒至黃連呈紫黃色為度,去除吳茱萸後不用),加上木香(每制淨黃連一兩,用木香錢半)。

上等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醋和成糊狀,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70顆,於飯前空腹時,以米飲送服。

《良方》中的六神丸,用於治療因食物積聚引起的熱症,以及芡實病,或者腹部疼痛不想吃東西,或者長期未愈的病症。

神麯(為糊),麥芽(炒熟),茯苓,枳殼(炒熟),木香(微火慢煮後),黃連(炒至焦黑色,比例均勻)。

上等材料研磨成粉末,用神麯糊狀物製成丸子,大小如同桐子。每次服用5到70顆,以白開水送服。

八正散,治心經蘊熱,臟腑秘結,小便赤澀,淋閉不通,及血淋等證。

車前子,木通,滑石(飛),山梔,大黃(煨),瞿麥,萹蓄

加燈心、竹葉,水煎服。

五淋散,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止,臍腹急痛,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膏淋、尿血並皆治之。

茵陳,淡竹葉(各一錢),木通,滑石,甘草(各錢半),梔子(炒),赤芍藥,赤茯苓(各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局方》,薷苓湯,治夏月暑瀉欲成痢者。

白話文:

【八正散】,用於治療心經積熱,臟腑阻塞,小便紅色且有阻滯感,排尿困難,以及血尿等症狀。

車前子,木通,滑石(經過特殊處理),山梔,大黃(經過烘焙),瞿麥,萹蓄。

加入燈心、竹葉,用水煎煮後飲用。

【五淋散】,用於治療膀胱有熱,排尿通道不通暢,尿頻尿急,或者尿液如豆汁,又或是如砂石,膏尿和尿血等症狀都適用。

茵陳,淡竹葉(每種各一錢),木通,滑石,甘草(每種各錢半),梔子(炒過),赤芍藥,赤茯苓(每種各二錢)。

用水二鍾,煎至一鍾,餐前服用。

《局方》中的【薷苓湯】,用於治療夏季暑熱導致的腹瀉接近痢疾的症狀。

香薷,黃連(薑汁炒),厚朴(姜炒),扁豆(炒),豬苓,澤瀉,白朮,茯苓(等分)

上咀。每服五、六錢,水鍾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局方》,太平丸,治泄瀉。

黃連(同吳茱萸炒,去茱萸不用),芍藥(炒,減半)

上為末,老米糊丸服。同乾薑炒,加阿膠一半為丸,名駐車丸。

《本事》,火府丹,治心經積熱,小便淋澀,黃疸煩渴。

生地黃(二兩,杵膏),木通,黃芩(炒,各一兩)

白話文:

  • 香薷、黃連(用薑汁炒)、厚朴(用薑炒)、扁豆(炒過)、豬苓、澤瀉、白朮、茯苓(等量分開)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五到六錢,用大約半碗水加上三片薑,煮至剩餘七分水後服用。

  • 局方,太平丸,治療腹瀉。

使用黃連(與吳茱萸一起炒製,但只使用黃連)和芍藥(炒過後,用量減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老米糊做成丸子服用。若與乾薑一同炒製,並加入阿膠的一半量,則稱為駐車丸。

  • 本事,火府丹,治療心經積熱、小便頻密、黃疸及口渴的症狀。

使用生地黃(兩兩份,研磨成膏狀)、木通、黃芩(炒過後,各一份兩兩份)

上以二味為末,加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木通湯下。許學士云:一卒病渴,日飲水斗許,不食者三月,心中煩悶。時在十月,余謂心經有伏熱,與火府丹數服。越二日來謝,云:當日三服,渴止;又三服,飲食如故。此本治淋,用以治渴,可謂通變也。

真珠粉丸,治精滑白濁。

黃柏,真蛤粉(各一斤),真珠(三兩,一方代以青黛亦效)

上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酒下,或加樗皮、滑石、青黛俱好。

白話文:

上文中提到的藥方如下:

  1. 一種由兩種藥物研磨後加入蜂蜜製成,大小如桐子的丸藥。每次服用5至70個丸子,使用木通湯來輔助下嚥。許學士曾指出,一名士兵患有口渴症狀,每天飲水達數鬥,並且已經三個月不吃任何食物,感到心煩意亂。根據當時是十月,他認為這是心經有潛藏的熱邪,於是給了該士兵幾次火府丹。經過兩天,該士兵感謝他,表示當天服用了三次後,口渴已停止;再過三天,飲食狀況恢復正常。這種藥方原本是用於治療尿路疾病,但用於治療口渴,這可以說是一種靈活運用。

  2. 真珠粉丸,用於治療精液滑落和白色混濁的病症。藥方包含黃柏、真蛤粉(各一斤)和真珠(三兩,或者可以替換為青黛,效果相同)。這些藥物研磨後,用水糊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空腹時服用一百個丸子,並配合溫熱的酒下嚥,也可以添加樗皮、滑石、青黛等物質一起使用。

請注意,以上內容是古籍中的醫學知識,應用時需考慮個人身體狀況和專業醫生指導。

《局方》,導赤散,治心火及小腸熱證,小便赤澀而渴。

生地,木通,生甘草(各等分)

入竹葉二十片,水煎服。一方加人參、麥門冬。

赤茯苓湯,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口乾,咽腫不利。

赤茯苓,豬苓,木通,車前子,瞿麥,葵子,黃芩,滑石,枳實,甘草(各等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濟生》,葵子湯,治膀胱實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舌乾燥。

葵子(微炒),豬苓,赤茯苓,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局方》中的「導赤散」,用於治療心火與小腸熱症狀,表現為尿液顏色深紅且有灼熱感以及口渴。配方為:生地、木通、生甘草(比例相同),再加入二十片竹葉,用水煎煮後服用。有一個變種配方會加入人參、麥門冬。

「赤茯苓湯」用於治療膀胱實熱,導致小便不通,並伴隨口乾與咽喉腫痛不適。其配方包括:赤茯苓、豬苓、木通、車前子、瞿麥、葵子、黃芩、滑石、枳實、甘草(各比例相同),使用半杯水和三片薑片煎煮至剩八分,飯前服用。

《濟生》中的「葵子湯」則用於治療膀胱實熱,引起腹部脹滿,小便不通,以及口舌乾燥的情況。其配方包含:微炒後的葵子、豬苓、赤茯苓、枳實、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各一錢)以及甘草(五分)。

上用水一鍾半,姜煎,空心服。

牛膝湯,治砂石淋澀。

牛膝(一合),麝香(少許)

上用水煎牛膝去滓,入麝香服之。鄞縣耿夢得之內患淋,下砂石剝剝有聲,甚為苦楚,一服而愈。

三味牛膝湯,治小便不通,莖中痛,及婦人血熱內結,腹堅痛。

牛膝(根葉一握,生用),當歸(一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上咀。每服一兩許,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服,日三。

海金沙散,治膏淋。

白話文:

  1. 上用水一鍾半,姜煎,空心服。

使用大約一杯半的水,加入薑煮沸後,於空腹時服用。

  1. 牛膝湯,治砂石淋澀。

牛膝湯,能治療尿路砂石阻塞引起的尿頻尿急。

材料:牛膝一合,少量麝香。

做法:使用水煮牛膝至湯液澄清,加入麝香飲用。鄞縣的耿夢得先生有尿路感染症狀,出現砂石摩擦的聲音,痛苦不堪,一服此湯即見效。

  1. 三味牛膝湯,治小便不通,莖中痛,及婦人血熱內結,腹堅痛。

三味牛膝湯,能治療小便不通、尿道疼痛,以及婦女因血熱引起腹部硬結、疼痛。

材料:牛膝根葉一握(生用),當歸一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做法:以上材料切碎,每次取約一兩的量,加水一鍾半,煮至剩餘七分,於飯後服用,每日三次。

  1. 海金沙散,治膏淋。

海金沙散,能治療膏淋(一種由濕熱引起的尿路疾病)。

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甘草(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燈草湯空心調下。

茵陳湯,治黃疸發熱,大小便澀。

茵陳,梔子仁(各二錢),赤茯苓,葶藶(各錢半),枳實,甘草(各五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活人》,茯苓滲濕湯,治黃疸濕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而熱。

白茯苓,澤瀉,茵陳,青皮,陳皮,防己(各五分),梔子,黃芩(各八分),黃連,枳實(各七分),蒼朮,白朮(各一錢)

白話文:

海金沙、滑石(各1兩)、甘草(2錢半):以上材料磨成細粉,每次服用2錢,用燈草湯於空腹時調服。

茵陳湯:用於治療黃疸伴發發熱及大、小便不通。

茵陳、梔子仁(各2錢)、赤茯苓、葶藶(各1錢半)、枳實、甘草(各5分):加水1.5鐘,加入薑3片,煎至剩下8分,餐前服用。

《活人》茯苓滲濕湯:用於治療黃疸伴發濕熱、嘔吐與口渴、身目俱黃、小便不順、食量減少且伴有熱感。

白茯苓、澤瀉、茵陳、青皮、陳皮、防己(各5分)、梔子、黃芩(各8分)、黃連、枳實(各7分)、蒼朮、白朮(各1錢):以上材料加入足夠水煮沸後減小火候,直至剩下一定量,根據需要服用。

上水煎服。

(東垣),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手足遍身流注疼痛,熱腫等證。

羌活,黃芩,炙甘草,茵陳(各五錢),人參,苦參,升麻,乾葛,蒼朮(各二錢),防風,歸身,白朮,知母,豬苓,澤瀉(各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臨睡再服。

《活人》,犀角散,治腳氣衝心,煩喘悶亂,頭痛口乾,坐臥不得。

犀角屑,枳殼(麩炒),沉香(各七錢半),檳榔,紫蘇(莖葉),麥門冬,赤茯苓(各一兩),木香,防風(各半兩),石膏(生用,研,二兩)

白話文:

  1. 上水煎服。 煮沸後服用。

  2. (東垣),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沈重,胸膈不利,手足遍身流注疼痛,熱腫等證。 東垣的當歸拈痛湯,適用於濕熱引起的病症,如四肢疼痛、肩背沈重、胸腹不順、手腳全身疼痛、熱腫等症狀。

  3. 羌活,黃芩,炙甘草,茵陳(各五錢),人參,苦參,升麻,乾葛,蒼朮(各二錢),防風,歸身,白朮,知母,豬苓,澤瀉(各一錢半) 羌活、黃芩、炙甘草、茵陳、人參、苦參、升麻、乾葛、蒼朮、防風、當歸、白朮、知母、豬苓、澤瀉,分別按上述份量配比。

  4.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空心服,臨睡再服。 將藥材磨碎,每次服用一兩(約30克),用水煎煮後空腹飲用,睡前再服一次。

  5. 《活人》,犀角散,治腳氣衝心,煩喘悶亂,頭痛口乾,坐臥不得。 活人的犀角散,適用於腳氣引起的心臟沖擊、喘息、呼吸困難、頭痛、口乾,無法坐臥的症狀。

  6. 犀角屑,枳殼(麩炒),沈香(各七錢半),檳榔,紫蘇(莖葉),麥門冬,赤茯苓(各一兩),木香,防風(各半兩),石膏(生用,研,二兩) 犀角屑、麩炒枳殼、沈香、檳榔、紫蘇(莖葉)、麥門冬、赤茯苓、木香、防風、生石膏(研磨,約二兩或約60克),分別按照上述份量配比。

上㕮咀。每服八錢,以水一鍾半,煎八分,去柤,入淡竹瀝一合,更煎一、二沸。不拘時溫服。

(東垣),清燥湯,治六七月間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

柴胡,酒黃柏,黃連,麥冬(各三分),生地,人參(各一錢),炙甘草,豬苓,白茯苓,橘紅神麯,澤瀉(各五分),白朮,蒼朮(各八分),黃耆(錢半),知麻(三分),五味子(九粒)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一盞,稍熱空心服。

蒼朮湯,治濕熱腰腿疼痛。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研磨為粉末。每次服用八錢,以大約1.5杯的水煮沸,再減去一半的水量,加入一合淡竹瀝液,再煮一到二次沸騰。不分時間,溫和地服用。

(東垣),清燥湯,治療六七月間因濕熱導致的萎縮症狀,肺部受到邪氣侵擾,腰以下肌肉軟弱無力,四肢癱瘓無法活動,行走姿態不正,雙腳傾斜。

柴胡,酒黃柏,黃連,麥冬(分別取三分量),生地,人參(各取一錢),炙甘草,豬苓,白茯苓,橘紅,神麯,澤瀉(分別取五分量),白朮,蒼朮(分別取八分量),黃耆(取錢半量),知麻(取三分量),五味子(取九粒)。

上等的草藥研磨為粉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水兩杯,煮沸後剩下一杯,稍微加熱在空腹時服用。

蒼朮湯,治療因濕熱引起的腰腿疼痛。

蒼朮(三錢),柴胡(二錢),黃柏,防風(各一錢)

上用水煎,空心服。

(丹溪),二妙散,治濕熱在經,筋骨疼痛,如有氣,加氣藥;如血虛,加補血藥;如痛甚,加薑汁熱辣服之。

黃柏(炒),蒼朮(去皮,炒制,等分)

上為末。搗生薑煎沸湯調服。此二物皆有雄壯之氣,如氣實者,加少酒佐之。此即《集要》二神湯,各三錢半,用水煎,空心服。

一方以二妙為君,加甘草、羌活(各二錢),陳皮、芍藥(各一錢),威靈仙(酒炒,五分),為末,服之佳。

白話文:

  1. 使用材料:蒼朮(三錢)、柴胡(二錢)、黃柏、防風(各一錢)。將這些材料用水煮沸後,於空腹時服用。

  2. 丹溪的二妙散:用於治療經絡中的濕熱和筋骨疼痛。如果伴有氣虛,可以添加補氣的藥物;如果血虛,則需添加補血藥物;若疼痛嚴重,可加入薑汁調製後熱服。

  3. 黃柏(炒)、蒼朮(去皮,炒制,等分)。將這兩種材料研磨成粉末,然後用鮮姜煎煮的熱湯調製服用。這兩種材料都有強大的氣息,如果氣實,可以加入少量的酒來調節。

  4. 《集要》的二神湯:使用材料黃柏(炒)和蒼朮(去皮,炒制,等分),每種材料三錢半,用水煮沸後,於空腹時服用。

  5. 一個方子以二妙散為主藥,加入甘草、羌活(各二錢),陳皮、芍藥(各一錢),威靈仙(酒炒,五分),研磨成粉末後服用效果更佳。

加味二妙丸,治兩足濕痹,疼痛如火燎,從兩足跗熱起,漸至腰胯,或麻痹痿軟,皆是濕熱為病,此方主之。

歸尾,川牛膝,川萆薢,防己,龜板(酥炙,各一兩),蒼朮(米泔浸炒,四兩),黃柏(二兩,酒浸,曬乾)

酒煮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薑、鹽湯送下。

(《丹溪》),蒼朮黃柏丸,治濕熱,食積,痰飲,流注,腳氣。

蒼朮(鹽水炒),黃柏(鹽水炒),防己,南星,川芎,白芷,犀角,檳榔(等分)

白話文:

加味二妙丸,用來治療雙腳的濕氣阻滯所導致的疼痛,感覺如同被火燎燒,從腳踝開始逐漸蔓延到腰部和骨盆,或者出現麻木、疲軟的情況,這些都是由濕熱引起,該方藥對此有療效。

配方包括:當歸尾、川牛膝、川萆薢、防己、龜板(酥炙)、蒼朮(米泔浸炒)、黃柏(酒浸、曬乾)。將上述藥材用酒煮熟後再與麵糊混合製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約一百粒,空腹時可用薑湯和鹽水送服。

此外,還有蒼朮黃柏丸,用於治療濕熱、食積、痰飲、流注、腳氣等問題。

配方包括:蒼朮(鹽水炒)、黃柏(鹽水炒)、防己、南星、川芎、白芷、犀角、檳榔(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服。血虛,加牛膝、龜板;肥人,加痰藥。

《正傳》,虎脛骨丸,治兩足痿弱軟痛,或如火焙,從足踝下上衝腿膝等證因熱所成者,經驗。

牛膝,歸尾(各二兩),龜板(酥炙),虎脛骨(酥炙),防己(各一兩),蒼朮(米泔浸一宿),黃檗(酒浸日曬,各四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空心薑、鹽湯送下。一方加炮附子五錢。

(河間),苦參丸,治血虛風熱著痹。

苦參(二兩,取粉),丹參(炙),沙參,人參,防風(去叉),五加皮,蒺藜(炒去刺),烏蛇(酒浸取肉),蔓荊子,龜板(酥炙),虎骨(酥炙),玄參(各一兩)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研磨成粉末,用酒和糊狀物製成藥丸來服用。如果血氣不足,可以加入牛膝和龜板;對於體質肥胖的人,可以加入祛痰的藥物。

《正傳》中的「虎脛骨丸」,用於治療雙腳疲軟疼痛,或者像被火烤一樣的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是因為熱氣引起的,這已經經過了臨牀驗證。

  • 牛膝和歸尾(各兩兩份),龜板(酥油炙烤),虎脛骨(酥油炙烤),防己(各一份兩份),蒼朮(用米漿浸泡過夜),黃檗(用酒浸泡後再曬乾,各四兩)。

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用麪糊做成丸狀,大小如同桐籽。每次服用約一百個丸子,空腹時用薑和鹽水送服。另外一個方程式則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炮製的附子(五錢)。

(河間)中的「苦參丸」,用於治療血氣不足和風熱引起的痹症。

  • 苦參(兩兩份,取出粉末),丹參(炙烤),沙參,人參,防風(去除叉刺),五加皮,蒺藜(炒熟並去除刺),烏蛇(用酒浸泡後取出肉),蔓荊子,龜板(酥油炙烤),虎骨(酥油炙烤),玄參(各一份兩份)。

上為細末,用不蛀皂角一斤銼碎,以水三升挪取汁,於無油鐵器熬成膏,加煉蜜四兩和丸,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後良久,夜臥共三服,荊芥薄荷酒下。

(陳氏),苦參丸,方在外科。

治遍身瘙癢,癬疥瘡瘍。

(錢氏),苦參丸,方在痘疹。治痘後潰爛,瘡毒疥癩。

硃砂涼膈丸,治上焦虛熱,肺脘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黃連,山梔(各一兩),人參,茯苓(各半兩),硃砂(三錢,另研),冰片(五分,另研)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硃砂為衣。熟水送下五、七丸,日進三服。食後。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要研磨成粉末,使用一斤不蛀蝨的皁角,切碎後用三升的水煎煮,取得汁液,然後在沒有油氣的鐵鍋中熬煮成膏狀,再加入四兩的煉製蜂蜜與之混合,形成丸狀,大小如桐子。

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顆,飯後長時間,晚上睡覺前共服用三次,使用荊芥薄荷酒來下服。

(陳氏),苦參丸,配方在外科,用於治療全身的瘙癢、癬疥等疾病。

(錢氏),苦參丸,配方在痘疹部分,用於治療痘後的潰爛、瘡毒、疥癩等疾病。

_硃砂涼膈丸,用於治療上焦虛熱,肺胃咽喉部位有氣如煙衝上。

黃連,山梔(各一兩),人參,茯苓(各半兩),硃砂(三錢,需另外研磨),冰片(五分,需另外研磨)

以上所有藥物研磨成細末,用煉製的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桐子,以硃砂為外衣。用溫開水送服五到七顆,每日進食三次,飯後服用。

(東垣),硃砂安神丸,一名黃連安神丸。治心神煩亂,發熱怔忡不寐,或寐中驚悸頭運等證。

生地,硃砂(另飛為衣),當歸(各一錢),甘草(五分),黃連(一錢半)

湯浸蒸餅為丸,黍米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津液咽之,或食後用溫水、涼水送下亦可。

(錢氏),安神丸,治熱渴心悶,脈實頰赤口燥。

麥冬,馬牙硝,白茯苓,寒水石,山藥,甘草(各五錢),硃砂(一兩),龍腦(一字)

白話文:

(東垣)的硃砂安神丸,又名黃連安神丸,用於治療心神煩亂、發熱、驚悸、頭暈、失眠等症狀。

配方如下:

  • 生地
  • 硃砂(需單獨飛揚後作外衣使用)
  • 當歸(各取一錢)
  • 甘草(取五分)
  • 黃連(取一錢半)

此方以湯浸蒸餅做成藥丸,藥丸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顆,以唾液吞服,或者在飯後用溫水或涼水送服皆可。

(錢氏)的安神丸,用於治療熱渴、心煩、脈搏實、頰紅、口乾等症狀。

配方如下:

  • 麥冬
  • 馬牙硝
  • 白茯苓
  • 寒水石
  • 山藥
  • 甘草(各取五錢)
  • 硃砂(取一兩)
  • 龍腦(取一字)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沙糖水化下。

《秘旨》,安神丸,方在小兒。治心虛驚悸。

十味安神丸,方在小兒。治虛驚。

七味安神丸,方在小兒。治心熱多驚。

《集驗》,龍腦安神丸,治男婦小兒五積癲癇,不論遠近,發作無時,但服此藥,無不痊愈。

龍腦(研),麝香(研),牛黃(研,各三錢),犀角屑,人參,茯神,麥冬,硃砂(飛,各二兩)桑白皮(炒),地骨皮,甘草(炙,各一兩),馬牙硝(二錢),金箔(三十五片)

白話文:

上等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製成蜂蜜丸,每個丸子的大小約如芡實一樣。每次服用一顆,用沙糖水送服。

祕傳的方子,安神丸,適用於小孩。用於治療心神虛弱所引起的驚悸。

十味安神丸,適用於小孩。用於治療虛弱所引起的驚嚇。

七味安神丸,適用於小孩。用於治療心火過旺所引起的驚嚇。

集驗的方子,龍腦安神丸,適用於男性、女性及小孩的五種積癡癇,無論病情遠近,發病時間不定,只要服用這藥物,都能完全痊癒。

龍腦(研磨)、麝香(研磨)、牛黃(研磨,各三錢)、犀角屑、人參、茯神、麥冬、硃砂(飛粉,各二兩)、桑白皮(炒)、地骨皮、甘草(炙,各一兩)、馬牙硝(二錢)、金箔(三十五片)。

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金箔為衣。寒用熱水,熱用涼水,不拘時化下一丸,小兒半丸。如病二、三年者,日進三服。若男婦虛勞,喘嗽發熱者,用新汲水化下,其喘滿痰嗽立止。

(萬氏),龍腦安神丸,方在小兒。治驚痰,及痘中昏悶譫妄。

抑青丸,治肝火。

黃連(薑汁炒)

上單用一味為末,粥丸,溫水下。

(錢氏),抑青丸,方在小兒。治肝熱急驚搐搦。

瀉青丸,治肝膽火,並小兒急驚發搐,眼赤睛疼。

白話文:

  1. 「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金箔為衣」:將藥物研磨成細粉,與蜂蜜混合做成丸狀,大小如彈子,外層覆蓋金箔。

  2. 「寒用熱水,熱用涼水,不拘時化下一丸,小兒半丸」:對於寒性病症,使用熱水吞服;對熱性病症,則使用涼水吞服。無論何時,每次吞服一顆,小孩則減半。

  3. 「如病二、三年者,日進三服」:對於患病兩年或三年以上的患者,每日服用三次。

  4. 「若男婦虛勞,喘嗽發熱者,用新汲水化下,其喘滿痰嗽立止」:對於男性或女性因虛弱、勞累導致的喘息、咳嗽和發熱,使用新汲的清水吞服,能立即止住喘息和咳嗽。

  5. 「(萬氏),龍腦安神丸,方在小兒。治驚痰,及痘中昏悶譫妄」:萬氏的龍腦安神丸,適用於兒童,用於治療驚嚇引起的痰多,以及痘疹期間的昏迷、狂妄等症狀。

  6. 抑青丸,治肝火」:抑青丸,用於治療肝火旺盛。

  7. 「黃連(薑汁炒)」:黃連,以薑汁炒製。

  8. 「上單用一味為末,粥丸,溫水下」:單獨使用一種藥物研磨成粉,與粥混合作成丸狀,用溫水吞服。

  9. 「(錢氏),抑青丸,方在小兒。治肝熱急驚搐搦」:錢氏的抑青丸,適用於兒童,用於治療肝熱引起的急劇驚嚇和抽搐。

  10. 瀉青丸,治肝膽火,並小兒急驚發搐,眼赤睛疼」:瀉青丸,用於治療肝膽火旺,以及兒童突然驚嚇、抽搐,眼睛紅腫疼痛的症狀。

龍膽草,當歸,川芎,防風,羌活,山梔,大黃(等分)

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瀉金丸,治肺火。

用黃芩為末,滴水丸。白湯下。

(丹溪),茱連丸,治濕熱吐酸。

黃連(陳壁土炒,二兩),黃芩(制同,一兩),陳皮,蒼朮(米泔浸),吳茱萸(煮少時,浸半日,曬乾,各一兩),或加桔梗,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津液送下。

左金丸,治肝火脅肋刺痛,或發寒熱,或頭目作痛,淋秘、泄瀉,一切肝火等證。

白話文:

龍膽草、當歸、川芎、防風、羌活、山梔、大黃(等量)

將這些藥材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個丸。

瀉金丸,用於治療肺火。

使用黃芩研磨成粉末,製成滴水丸。用白開水吞服。

(丹溪)的茱連丸,用於治療濕熱引發的胃酸。

黃連(經陳壁土炒製,兩兩兩份),黃芩(經相同處理,一份),陳皮,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吳茱萸(煮一小段時間,浸泡半天,然後曬乾,各一份),或者可以添加桔梗、茯苓各一份。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麒粉調和製成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個丸,飯後用清口水吞服。

左金丸,用於治療肝火引起的脹痛、或發冷發熱、或頭疼眼疼、尿頻、拉肚子,以及其他所有肝火相關的症狀。

黃連(六兩,炒),吳茱萸(一兩,湯泡片時,炮乾用)

上為末,粥丸,梧子大。白朮、陳皮煎湯下三、四、五十丸。

大補丸,治陰火。

黃柏(鹽酒炒褐色)

米粥丸。血虛,四物湯送下;氣虛,四君子湯送下。

大造丸,此方治陰虛血熱,能使耳目聰明,鬚髮烏黑,有奪造化之功,故名大造。亦治心風失志,虛勞水虧等證。

紫河車(頭生壯盛者一具,以米泔洗淨,少加酒,蒸極爛搗膏,以山藥末收,烘乾用;或洗淨即以新瓦上焙乾用),敗龜板(自死者,酥炙,二兩),黃柏(鹽酒炒,兩半),杜仲(酥炙,兩半),牛膝(酒洗,一兩二錢),天門冬,麥門冬(各一兩二錢),熟地(二兩半,用砂仁末六錢,茯苓二兩一塊,同稀絹包,入好酒煮七次,去茯苓不用),夏加五味子七錢

白話文:

  • 黃連(六兩,炒),吳茱萸(一兩,用湯浸泡後再烤乾):這兩個材料一起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粥做成丸狀,大小類似梧桐子。服用方法是用白朮和陳皮煎湯來送服,每次可服三到四粒,或者更多,具體依個人體質而定。這個方子主要用於治療陰火。

  • 黃柏(鹽酒炒至呈褐色):這個材料可以用米粥做成丸狀。對於血虛的情況,可以使用四物湯來送服;對於氣虛的情況,則可用四君子湯來送服。

  • 大造丸:這個方子適用於治療陰虛血熱的症狀,能讓人聽覺和視覺更靈敏,頭髮更黑亮,有如逆轉自然造化的力量,因此取名為「大造」。此外,也能治療心風失志、虛勞水虧等症狀。

  • 紫河車(選擇新生壯大的部分,先用水洗淨,加入少量酒蒸煮至極度軟爛,再搗成膏狀,與山藥粉混合,烘乾後使用);敗龜板(選用自死的龜板,用酥油炙烤,重量約為二兩);黃柏(鹽酒炒製,重量為兩半);杜仲(酥油炙烤,重量為兩半);牛膝(酒洗,重量為一兩二錢);天門冬、麥門冬(各一兩二錢);熟地(重量為二兩半,使用砂仁粉六錢,茯苓兩兩一塊,包裹在細絹布中,放入好酒中煮七次,然後去除茯苓不使用);夏加五味子(重量為七錢)。

以上是一些古方的配方,使用前請諮詢專業的中醫師,並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決定是否適合自己。

上除熟地黃另杵外,共為末,用酒煮米糊同熟地膏搗丸,桐子大;或蜜丸亦可。每服八、九十丸,空心臨臥鹽湯、薑湯任下,冬月酒下。婦人,加當歸二兩,去龜板;男子遺精白濁,婦人帶下,加牡蠣一兩半。

(丹溪),大補陰丸,降陰火,補腎水。

黃柏(鹽酒炒),知母(鹽酒炒,各四兩),熟地(酒洗,蒸,搗爛),龜板(酥炙黃,各六兩)

上為細末,用豬脊髓蒸熟,和煉蜜同搗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薑、鹽、酒送下。

白話文:

上除熟地黃需要另外研磨外,共研為粉末,使用米糊與熟地膏混合搗成藥丸,藥丸大小類似桐子。也可選擇蜂蜜製成丸狀。每次服用約80到90顆,於空腹或睡前以鹽水、薑水送服,冬季則以熱酒送服。對於女性患者,需添加當歸兩兩,並去除龜板;對於男性出現遺精白濁或女性白帶過多的情況,需加入牡蠣一兩半。

丹溪所提出的「大補陰丸」,具有降低陰火、補充腎水的功效。

所需材料有:黃柏(鹽酒炒)、知母(鹽酒炒,各四兩)、熟地(酒洗,蒸後搗爛)、龜板(酥炙黃,各六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以豬脊髓蒸熟後,與煉蜜一同搗成藥丸,藥丸大小類似桐子。每次服用約50至60顆,於空腹時以薑水、鹽水及熱酒送服。

《秘傳》,大補天丸,治男婦虛損勞傷,形體羸乏,腰背疼痛,遺精帶濁。

紫河車(初胎者一具,米泔洗淨,入小砂罐內,加水一碗煮沸,候冷取起,放竹籃中,四圍用紙糊密,烘乾為末,入群藥和勻),黃柏(蜜炒),知母(乳炒),龜板(酥炙,各三兩),懷熟地(五兩,搗),牛膝(酒洗),肉蓯蓉(酒洗),麥門冬,山藥(炒),虎脛骨(酥炙),黃耆(蜜炙),茯神(各兩半),杜仲(制),何首烏(制),人參,白芍藥(冬月一兩),枸杞(各二兩),生地(酒洗,沙鍋煮爛,搗),天門冬,當歸(酒洗),北五味(各一兩),冬加乾薑(半兩,炒黑)

白話文:

《祕傳》中所載的「大補天丸」,主要用於治療男女因虛弱、疲憊、勞損導致的身體衰弱,以及出現的腰背疼痛、精液過多或白帶過多等症狀。此方劑包含以下成分:

  1. 紫河車(初產的胎盤,先用米漿洗淨,再放入小砂罐中,加入一碗水煮沸,待冷卻後取出,放進竹籃中,四周用紙包裹密閉,然後烘乾研磨成粉,與其他藥材混合均勻)。
  2. 黃柏(蜜炙)。
  3. 知母(乳汁炙)。
  4. 龜板(酥油炙)。
  5. 懷熟地(五兩,搗碎)。
  6. 牛膝(酒浸)。
  7. 肉蓯蓉(酒浸)。
  8. 麥門冬。
  9. 山藥(炒)。
  10. 虎脛骨(酥油炙)。
  11. 黃耆(蜜炙)。
  12. 茯神(各半兩)。
  13. 杜仲(炮製)。
  14. 何首烏(炮製)。
  15. 人參。
  16. 白芍藥(冬季一兩)。
  17. 枸杞(各二兩)。
  18. 生地(酒浸,用沙鍋煮至爛熟,搗碎)。
  19. 天門冬。
  20. 當歸(酒浸)。
  21. 北五味(各一兩)。
  22. 冬季加乾薑(半兩,炒至黑色)。

以上材料按照古方比例配比,經過精心炮製後混合,製成「大補天丸」,以達到補益身體、強壯體質的目的。

上為細末,用豬脊髓三條蒸熟,同煉蜜和搗為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淡鹽湯下,冬月酒下。

大補地黃丸,治精血枯涸燥熱。

黃柏(鹽酒炒),熟地(酒蒸,各四兩),當歸(酒洗),山藥(炒),枸杞(各三兩),知母(鹽酒炒),山茱萸,白芍藥(各二兩),生地(二兩半),肉蓯蓉(酒浸),玄參(各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丹溪),補陰丸,一名虎潛丸。降陰火,滋腎水。

白話文:

上部的藥材研磨成細粉,使用三條豬脊髓蒸煮至熟,與煉製的蜂蜜一同搗碎,做成丸狀,大小如同桐子。每次服用八十粒,空腹時用淡鹽水吞下,冬季則可用酒送服。

【大補地黃丸】,治療精血乾枯、燥熱的病症。

黃柏(用鹽與米酒炒過),熟地(以酒蒸煮),當歸(以酒洗過),山藥(炒過),枸杞(各取四兩),知母(用鹽與米酒炒過),山茱萸,白芍藥(各取二兩),生地(取二兩半),肉蓯蓉(以酒浸泡),玄參(各取兩半)。

所有藥材研磨成粉,以煉製的蜂蜜做成丸狀,大小如同桐子。每次服用七十到八十粒,空腹時用淡鹽水送服。

(丹溪),【補陰丸】,又名【虎潛丸】。降伏陰火,滋潤腎水。

黃柏(制),知母(制),熟地(酒洗,各三兩),龜板(酥炙,四兩),白芍(酒炒),當歸,牛膝(各二兩),虎脛骨(酥炙),鎖陽(酥炙),陳皮(各兩半)

上為細末,酒煮羯羊肉為丸,桐子大。冬加乾薑半兩。每服五、六十丸,姜鹽湯,或酒下。

(節齋),補陰丸

黃柏,知母(俱酒炒),龜板(各三兩),熟地(五兩),鎖陽,枸杞,天冬,白芍(各二兩),五味(一兩),乾薑(五錢)

煉蜜入豬脊髓三條搗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冬月用酒。

白話文:

【補陰丸】

黃柏(酒炒)、知母(酒炒)、熟地(酒洗)、龜板(酥炙)、白芍(酒炒)、當歸、牛膝、虎脛骨(酥炙)、鎖陽(酥炙)、陳皮,以上藥材各取三兩,研磨成細粉,用酒煮羊肉製成藥丸,丸子大小如桐子。冬季時增加半兩的乾薑。每次服用五十到六十粒,可用生薑鹽水或酒送服。

【節齋補陰丸】

黃柏、知母(皆酒炒)、龜板、熟地(五兩)、鎖陽、枸杞、天冬、白芍、五味(各取二兩),乾薑(五錢)。將煉製的蜂蜜加入三條豬脊髓搗碎製成丸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日服用八十到九十粒,空腹時用淡鹽水送服,冬季則用酒送服。

三補丸,治三焦火熱。

黃連,黃芩,黃柏

滴水丸,桐子大。白湯送下,或淡鹽湯亦可。

(東垣),滋腎丸,降腎火。桂與火邪同體,此寒因熱用法也。凡不渴者,病在下焦,宜用之。《良方》云:或腎虛足熱,小便不利,肚腹腫脹,皮膚脹裂,眼睛突出,此神劑也。

黃柏(二兩,酒拌,陰乾),知母(同上),肉桂(二錢)

為細末,熟水為丸。百沸湯空心送下二百丸。

加味虎潛丸,治諸虛不足,腰腿疼痛,行步無力。壯元氣,滋腎水。

白話文:

【三補丸】,用於治療三焦火熱症狀。

黃連、黃芩、黃柏

藥丸形狀如滴水,大小如桐子,可以用白湯或淡鹽湯送服。

【滋腎丸】,能降低腎火。桂枝和火邪有著相同的性質,這是使用寒藥來對付熱病的方法。如果患者沒有口渴的症狀,那麼病源可能在下焦,這時可以使用此方。《良方》提到:如果腎虛導致腳部發熱,小便不通暢,腹部腫脹,皮膚爆裂,眼睛凸出,那麼這就是一種神奇的藥方。

黃柏(二兩,需先用酒浸泡再陰乾),知母(同上),肉桂(二錢)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用熟水調製成藥丸。【百沸湯】於空腹時服用,每次約二百丸。

【加味虎潛丸】,適用於各種虛弱症狀,以及腰腿疼痛,行走乏力的情況。此方能壯健元氣,滋潤腎水。

熟地黃(八兩),人參,黃耆(炙),當歸,杜仲(酥炙),牛膝(酒蒸),鎖陽(酒洗),龜板(酥炙),菟絲子(制),茯苓,破故紙(炒),黃柏(蜜水炒),知母(酒炒),虎骨(酥炙,各一兩)山藥(炒),枸杞(各二兩)

上煉蜜加豬脊髓酒蒸熟同搗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空心淡鹽湯,或酒任下。

加味坎離丸,生精養血,升水降火。

川黃柏(八兩,分四分,用清酒、鹽水、人乳、蜜水各浸二兩,曬乾,炒褐色),熟地(八兩,用茯苓四兩打碎,砂仁二兩,三味同入絹袋中,好酒三瓶煮乾,去茯苓、砂仁,止用地黃)知母(八兩,鹽酒浸炒),白芍(酒浸一日,曬乾),當歸,川芎(各四兩)

白話文:

熟地黃(八兩)、人參、黃耆(炙)、當歸、杜仲(酥炙)、牛膝(酒蒸)、鎖陽(酒洗)、龜板(酥炙)、菟絲子(制)、茯苓、破故紙(炒)、黃柏(蜜水炒)、知母(酒炒)、虎骨(酥炙,各一兩)、山藥(炒)、枸杞(各二兩)。

以上材料加入煉蜜和豬脊髓,以酒蒸熟後一同搗碎製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約百餘丸,空腹時可以用淡鹽水或酒送服。

加味坎離丸,具有生精養血、升水降火的功效。

川黃柏(八兩,分為四份,分別用清酒、鹽水、人乳、蜜水浸泡二兩,曬乾後炒至褐色)、熟地(八兩,使用茯苓四兩打碎,砂仁二兩,三者一同放入絹袋中,以好酒三瓶煮至乾,去除茯苓、砂仁,只留下熟地)、知母(八兩,用鹽酒炒)、白芍(酒浸一天,曬乾)、當歸、川芎(各四兩)。

上為末,同鋪筐中,日曬夜露,三日為度,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冬月溫酒任下。

三才封髓丹,降心火,益腎水。

天門冬,熟地黃,人參(各一兩),黃柏(炒褐色,三兩),砂仁(炒,半兩),甘草(炙,七錢)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以肉蓯蓉五錢,切片酒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空心送下。

當歸龍薈丸,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作痛,陰囊腫脹,凡肝經實火皆宜用之,及一切躁擾狂越,驚悸不寧等證。

白話文:

【封髓丹】,能降心火,補腎水。

天門冬,熟地黃,人參(各三錢),黃柏(炒至微焦,九錢),砂仁(炒,二錢半),甘草(炙,約二錢半)

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調和做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約八十到九十顆,空腹時可用淡鹽水吞服,冬天則可用溫熱的酒送服。

【當歸龍薈丸】,用於治療肝經實火導致的大便乾結、小便困難、胸部疼痛、陰囊腫脹等症狀,以及所有由肝經實火引起的焦慮、狂亂、心神不安等症狀。對應所有肝經實火相關的疾病都有療效,並能針對一切因燥熱而產生的病狀。

當歸,龍膽草,梔子仁,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蘆薈,大黃,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另研)

上為末,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湯、白湯任下。

《良方》,蘆薈丸,治疳癖肌肉消瘦,發熱潮熱,飲食少思,口乾作渴,或肝火食積,口鼻生瘡,牙齦蝕爛等證。

蘆薈,胡黃連,黃連(炒焦),木香,白蕪荑(炒),青皮(各五錢),當歸,茯苓,陳皮(各兩半),甘草(炒,七錢)

白話文:

以上配方包括:當歸、龍膽草、梔子仁、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蘆薈(五錢)、大黃(五錢)、青黛(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需另外研磨)。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後,用神麯糊調和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到三十粒,可用水、薑湯任選一種送服。

這份藥方出自《良方》中的「蘆薈丸」,主要用於治療兒童消化不良症狀,如肌肉消瘦、發熱、不思飲食、口乾舌燥,或是因為肝火旺盛或食物積滯導致的口鼻生瘡、牙齦腐爛等症狀。

配方包括:蘆薈、胡黃連、炒黃連、木香、炒白蕪荑、青皮(各五錢)、當歸、茯苓、陳皮(各兩半)、炒甘草(七錢)。

上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米湯下。

大蘆薈丸,方在小兒。治小兒肝脾疳積發熱。

加減蘆薈丸,方在小兒。治證同前。

三聖丸,治嘈雜神效。

白朮(四兩,炒),橘紅(炒,一兩),黃連(炒,五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薑湯下。

術連丸,治嘈雜。

白朮(四兩,土炒),黃連(一兩,薑汁炒)

上為末,神麯糊丸,黍米大。每服百餘丸,薑湯下。

白話文:

上藥研磨為粉末,用米糊調和成藥丸,大小類似桐子。每次服用約七十到八十顆,用水煮的米湯送服。

【大蘆薈丸】,配方適用於小孩。用來治療小孩肝脾因積食而引發的發熱症狀。

【加減蘆薈丸】,配方適用於小孩。同樣用來治療上述相同的癥狀。

【三聖丸】,能有效治療嘈雜症狀。

  • 白朮(四兩,炒熟),橘紅(炒熟,一兩),黃連(炒熟,五錢)。

以上藥物研磨為細粉,與神麯混和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約五六十顆,用水煮的薑湯送服。

【術連丸】,專門用來治療嘈雜症狀。

  • 白朮(四兩,用土炒熟),黃連(一兩,用薑汁炒熟)。

以上藥物研磨為粉末,與神麯混和成藥丸,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一百餘顆,用水煮的薑湯送服。

軟石膏丸,治嘈雜噯氣。

軟石膏(煅),半夏(制),南星(制),香附子(炒),梔子仁(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米粥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地榆丸,治血痢下血極效。

地榆(微炒),當歸(微炒),阿膠(糯米炒),黃連(去須),訶子(取肉炒),木香(曬乾),烏梅肉(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或食前,陳米飲吞下。

白話文:

【軟石膏丸】,用於治療嘈雜噯氣。

軟石膏(經煅燒),半夏(經過處理),南星(經過處理),香附子(炒熟),梔子仁(炒熟,各按等份比例混合)。

將上述成分研磨成細粉,然後用米粥製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約五至七十粒,用薑湯送下。

【地榆丸】,用於治療血痢和下血,效果極佳。

地榆(微火炒過),當歸(微火炒過),阿膠(用糯米炒過),黃連(去除須根),訶子(取出肉後炒過),木香(曬乾),烏梅肉(各半兩)。

將上述成分研磨成細粉,再用煉製的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約三十至五十粒,於空腹時或飯前,用陳年米飲吞下。

槐角丸,治五種腸風下血,並痔漏脫肛。

槐角(炒),黃芩,地榆,當歸,防風,枳殼(麩炒)

上等分,為細末,米酒、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清米飲送下,極效。一方有烏梅肉。

《御藥》,阿膠丸,治腸風下血。

黃連,阿膠(炒珠),赤茯苓(等分)

上將連、茯為末,阿膠用酒熬化,和末,眾手為丸。食前米湯送三、五十丸。或共為末糊丸亦可。

聚金丸,治酒毒大腸蓄熱下血。

白話文:

槐角丸,適用於治療五種腸道風熱引致的出血症狀,以及痔漏與脫肛。配方包括:槐角(炒)、黃芩、地榆、當歸、防風、枳殼(麩炒)。各成分按等量比例研磨成細粉,以米酒和麵糊調製成丸,大小類似桐子。每次服用約五六十顆,空腹時以清淡的米飲送服,效果顯著。另外有一個方子中添加了烏梅肉。

御藥中的阿膠丸,同樣針對腸道風熱導致的出血進行治療。主要成分包括黃連、阿膠(炒珠)和赤茯苓,比例相等。先將黃連和赤茯苓研磨成粉末,再用酒將阿膠煮沸至珠狀,與粉末混合,多人合作製成丸狀。在餐前以米湯送服三四十顆,或者也可以將所有成分一起研磨後調製成糊狀丸子。

聚金丸,專門用於治療因飲酒過量導致的大腸積熱,引發的出血情況。

黃芩,防風(各二兩),黃連(四兩,半生半酒炒)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臟連丸,治遠年近日腸風臟毒下血。

大鷹爪黃連(半斤),槐米(二兩),枳殼(一兩),防風,粉草,槐角,香附,牙皂,木香(各五錢)

上用陳倉米三合,同香附一處為末,外藥共為細末,用豬大臟約長二尺,洗淨,裝入米、附縛定,量用水二大碗,沙鍋炭火煮,干即添水,漫火煮爛如泥,取起和藥搗勻,丸桐子大。每空心米飲下七、八十丸。忌面、蒜、生冷、煎炙之物。一料病痊。

白話文:

【黃芩散】,由黃芩(各二兩)、防風(各二兩)與黃連(四兩,其中一半生一半用酒炒)組成。

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用醋糊調和,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約七十至八十顆,於空腹時配以米飲下。

【腸風丸】,用以治療長期或短期的腸風及內臟毒素導致的下血癥狀。

【大鷹爪黃連丸】,配方包括大鷹爪黃連(半斤)、槐米(二兩)、枳殼(一兩)、防風、粉草、槐角、香附、牙皁、木香(各五錢)。此方使用陳倉米(三合)與香附一同研磨成粉末,並將外方的粉末進一步細磨。接著,將豬大髒(約長二尺)洗淨,填入米、附後縛緊,加水兩大碗,用沙鍋在炭火上煮,當水分蒸發後即添加新水,保持微火讓其煮至爛熟如泥。取出後與藥材混合攪拌均勻,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於空腹時,配以米飲服用約七十至八十顆。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麵食、大蒜、生冷及油炸食物。

以上配方均為一劑,治療後病情即可痊癒。

《局方》,酒蒸黃連丸,治一切熱瀉便血,並伏暑發熱,解酒毒。

黃連(半斤,用淨酒二升,浸以丸器,置甑上蒸至爛,取出曬乾)

上為末,滴水丸。每服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黃連丸,治腸紅便血,痔瘡腫痛。

黃連,吳茱萸(等分)

上二味,用滾湯同漉過,罨一、二日,同炒揀開,各另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錢。糞前紅,服茱萸丸;糞後紅,服黃連丸,俱酒上。此與左金丸稍同。

豬臟丸,方在外科。治大便痔漏下血。

白話文:

《局方》中的「酒蒸黃連丸」可以治療各種熱瀉和便血的症狀,同時對於伏暑發熱以及解酒毒也有很好的效果。製作方法如下:使用半斤黃連,加入兩升純淨的酒,浸泡後放入蒸器中蒸煮至熟透,取出後晾乾。

將蒸煮好的黃連研磨成粉末,然後用清水調製成小丸狀。每次服用時取五十個丸,飯前用溫水送服。

另外一種藥方「黃連丸」則專門針對腸紅、便血及痔瘡腫痛的症狀。此藥方包含黃連和吳茱萸兩種成分,按比例混合後,用沸水沖泡過濾,再放置一到兩天,後再一起炒熟並篩選開來,分別研磨成粉末,用米糊調和,做成如桐籽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時取二到三錢。如果便前發現血液,請服用「茱萸丸」;若便後發現血液,則服用「黃連丸」,兩者均需以酒送服。

最後一種藥方「豬臟丸」在《局方》的外科部分有詳細的介紹。它適用於治療大便痔漏出血的情況。

保和丸,方在小兒。治飲食酒積停滯。

四順清涼飲,方在攻陣。治臟腑血熱,煩渴秘結。

(仲景),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者。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白話文:

【保和丸】,此方適用於兒童。用於治療飲食、酒精過量導致的消化不良。

【四順清涼飲】,此方適用於攻擊性療法。用於治療臟腑因血熱導致的煩渴與便祕。

(東漢名醫張仲景),【白頭翁湯】,用於治療腸炎患者腹痛嚴重的情況。

【白頭翁】(兩兩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以上四種草藥,以七升水煎煮至二升,然後濾掉渣。服用一升,若病情未見好轉,可再次服用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