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2)

1. 論證(共四條)

故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血氣,但其為邪為正,總在化與不化耳。水不能化,因氣之虛,豈非陰中無陽乎?此水腫之病,所以多屬陽虛也。然水主於腎,氣主於肺,水漬於下,而氣竭於上,所以下為腫滿,上為喘急,標本俱病,危斯亟矣,此當速救本源,庶保萬一,倘以虛喘作實邪,而猶然泄肺,無不敗矣。

一、少年縱酒無節,多成水鼓。蓋酒為水穀之液,血亦水穀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類,故直走血分。經曰: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此之謂也。然血者神氣也,血屬陰而性和,酒者淫氣也,酒屬陽而性悍,凡酒入血分,血欲靜而酒動之,血欲藏而酒逐之,故飲酒者身面皆赤,此入血之徵,亦散血之徵也。擾亂一番,而血氣能無耗損者,未之有也。

第年當少壯,則旋耗旋生,固無所覺,及乎血氣漸衰,則所生不償所耗,而且積傷並至,病斯見矣。故或致血不養筋,則為中風;或致傷脾,則為痰飲、瀉痢;或濕熱上浮,則為喘、汗、鼻淵;或流於筋骨,則為瘈瘲、疼痛;或致動血傷精,則為勞損、吐衄;或致傷肌腐肉,則為爛瘡、痔漏;其有積漸日久而成水鼓者,則尤多也。

蓋酒性本濕,壯者氣行則已,酒即血也;怯者著而成病,酒即水也,不惟酒為水,而血氣既衰,亦皆隨酒而悉為水矣。所以凡治水鼓者,必當以血氣為主,而養陰利濕,是誠善矣。

然奈無知少年,初不知畏,而惟酒是耽,此其浸漬已非一日,致令血氣天真敗極至此,又豈能以旦夕挽回者哉?故於諸鼓之中,則尤以酒鼓為最危難治之證。嘗有一杜康之徒,不信余說,云:公為此言,其亦過矣,茲見有某人者,以酒為生,自朝繼暮,今年已若干,未聞其病,豈酒果傷人者耶?是不知若人者,惟千百中之一二,而天稟之特出者也。

不然,何善飲者如此其多,而壽於飲者僅見其人,則其他之困於此者,從可知矣,使不有斯人之稟,而有斯人之嗜,吾恐其不免於斯矣。

白話文:

所以說,凡是生病有水腫問題的,根本原因都是身體內的氣血出了問題,只是看這些氣血是往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往壞的方向發展而已。如果水液無法正常代謝,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這不就說明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嗎?所以水腫這種病,大多屬於陽氣虛弱的表現。另外,水液主要由腎臟掌管,氣主要由肺臟掌管,當水液往下累積,而氣往上耗竭時,就會出現下身腫脹,上身喘不過氣的狀況,這是本質和表象都生病了,情況非常危急。這時候應該趕快治療根本問題,或許還有機會保住性命。如果把虛弱引起的喘氣,當作是實證的邪氣,還用瀉肺的方式來治療,那絕對會加速病情惡化。

第一條:年輕人如果沒有節制地喝酒,很容易就會變成腹水腫。因為酒跟水穀精微一樣都是液體,血液也是水穀精微的液體,酒進入中焦(脾胃)後,會找尋同類的東西,所以會直接進入血液。古書說:喝酒後,衛氣會先到皮膚表面,然後再充滿經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血液是神氣的表現,屬於陰性,性質平和;酒則是一種會使人放縱的氣,屬於陽性,性質剛烈。凡是酒進入血液,血液想要平靜,但酒卻讓它躁動;血液想要潛藏,但酒卻讓它奔竄,所以喝酒的人臉色和身體都會發紅,這就是酒進入血液的徵兆,也是血液被耗散的徵兆。這樣擾亂一番,氣血哪有不損耗的道理呢?

年輕力壯時,消耗了氣血還可以慢慢補回來,所以沒什麼感覺。等到氣血逐漸衰退,新生的氣血無法彌補消耗,而且累積的損傷也會一起出現,疾病就顯現出來了。所以,有的會導致血液無法滋養筋脈,造成中風;有的會損傷脾胃,造成痰飲、腹瀉;有的會導致濕熱往上浮,造成喘氣、多汗、鼻炎;有的會流竄到筋骨,造成抽搐、疼痛;有的會導致血動傷精,造成勞損、吐血、流鼻血;有的會損傷肌肉腐爛,造成爛瘡、痔瘡等。其中,慢慢累積而變成腹水腫的,又特別多。

酒的性質本來就濕,身體強壯的人,氣可以運行,酒就等同於血液;身體虛弱的人,酒會停滯變成疾病,酒就等同於水。不僅酒會變成水,氣血衰退之後,也會隨著酒變成水。所以治療腹水腫,一定要以氣血為根本,同時也要滋養陰液、排除濕氣,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向。

但是,無知的年輕人,一開始不知道害怕,只顧著喝酒,這樣長期下來,導致身體氣血的根本敗壞到極點,又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呢?所以,在所有的腹水腫疾病中,因為喝酒造成的腹水腫是最危險、最難治療的。我曾經遇過一個喜歡喝酒的人,不相信我的說法,他說:你這樣講太誇張了吧!你看某某人,把喝酒當飯吃,從早喝到晚,都這麼多年了,也沒聽說他生病,難道酒真的會傷身嗎?那是因為這種人是千百人中才會出現一兩個,天生稟賦異於常人。

不然的話,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喝酒,但長壽的人卻很少,那些因為喝酒而受苦的人,就知道喝酒的危害了。如果沒有這種特殊體質,卻有這種喝酒的嗜好,我擔心他遲早會得到這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