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陣 (1)
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陣 (1)
1. 散陣
(仲景),麻黃,治太陽經傷寒,發熱無汗,惡寒及身痛。此峻逐陰邪之方也。
麻黃,桂枝(各三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半,去柤。溫服八合,覆取微汗。
麻黃加朮湯,治風濕。
即前方加白朮四兩。
(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傷寒,始得之,脈雖沉而反發熱者,此陰分之表證也,宜此主之。並治寒氣厥逆,頭痛,脈沉細者。
白話文: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記載,麻黃湯用於治療太陽經傷寒,症狀為發熱無汗,惡寒及身痛。此方藥性峻烈,能驅逐體內的邪氣。
麻黃湯的藥方為:麻黃、桂枝各三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九升先煮麻黃,煮至水減二升,去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取三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蓋取微汗。
麻黃加朮湯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了白朮四兩,用於治療風濕。
麻黃附子細辛湯用於治療少陰傷寒,病初起,脈象雖沉卻反發熱,這是陰分表證,宜用此方主治。此外,此方還可治療寒氣厥逆,頭痛,脈象沉細等症。
麻黃(去節),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切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金匱》,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風濕一身盡痛,發熱,日晡劇者。因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
麻黃(去節,湯泡),薏仁(各半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溫服取微汗,避風。
(仲景),麻黃附子甘草湯,治少陰傷寒,二、三日,無別證,用此微發其汗,並治風濕通身浮腫。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細辛和附子各取兩兩,附子去皮切成八片。將這三味藥材以一斗水先煮麻黃,煮到水量減少二升,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煮到剩下三升,去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適用於風濕遍布全身疼痛、發熱,下午病情加重者。原因是出汗後吹風,或久病受寒導致。
麻黃去除節,用溫水浸泡,薏仁各取半兩,甘草炙過,取一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熟。每服四錢,用一盞半水煮至八分,溫熱服用,微出汗,注意避風。
麻黃附子甘草湯適用於少陰傷寒,病程二到三日,無其他症狀者,用此方微微發汗,也能治療風濕導致的全身浮腫。
麻黃(去節),甘草(炙,各三兩),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金匱》,麻黃甘草湯,治腰以上水腫者,宜此汗之。
麻黃(半兩),甘草(二錢半)
上咀。用水二鍾,先煮麻黃三、四沸,去沫,入甘草,再煎至八分,食遠熱服取汗。有人患氣喘,積久不瘥,遂成水腫,服此效。
(仲景),大青龍湯,治傷寒頭痛發熱,無汗而煩躁。
麻黃(三錢),桂枝,生薑(各一錢),杏仁(五枚),甘草(五分),大棗(一枚,此非古數),石膏(半雞子大一塊)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甘草(炙烤,各三兩),附子(一枚,經炮製去皮)
這三種藥物,用水七升,首先將麻黃煮至一兩沸騰後,除去表面泡沫,加入其他藥物,再煮至三升,最後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天三次。
《金匱》中的麻黃甘草湯,用於治療腰部以上的水腫症狀,適合使用此方進行發汗治療。
麻黃(半兩),甘草(二錢半)
將藥物切碎。用水二鍾,首先將麻黃煮至三、四沸騰,除去泡沫,加入甘草,再煮至八分,空腹時熱服以引發汗液。有人因長期患有喘息症狀,演變成水腫,服用此方後效果顯著。
(張仲景),大青龍湯,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熱且無汗,並伴有煩躁症狀。
麻黃(三錢),桂枝,生薑(各一錢),杏仁(五枚),甘草(五分),大棗(一枚,古方未列此數量),石膏(約半雞蛋大小的一塊)
水一鍾半,煎分二服。
(仲景),小青龍湯,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嘔噦而咳,發熱,或渴,或利,或小水不利,小腹滿而喘,並治肺經受寒,咳嗽喘急,宜服此以發散表邪。
麻黃(去節),桂枝,芍藥,甘草,細辛,乾薑(各三兩),半夏,五味(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按:上方乃仲景古法,今當隨證輕重,酌宜用之。
(仲景),桂枝,治太陽經傷風,發熱,自汗,惡風。
白話文:
「取水約為一個半鐘頭的量,煎煮後分成兩次服用。
這是從張仲景的方子,名為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傷寒期間病徵沒有完全解除的情況,包括心下有水氣、嘔吐、咳嗽、發熱,或者有口渴、腹瀉、尿頻或小腹脹滿並且伴有喘息的情況。同時,也適用於肺部受到寒冷影響,導致咳嗽和呼吸急促的情況,適合用此方來發散體表的邪氣。
主要成分如下:
- 麻黃(去節):三兩份
- 桂枝:三兩份
- 芍藥:三兩份
- 甘草:三兩份
- 細辛:三兩份
- 幹薑:三兩份
- 半夏:半升
- 五味:半升
以上八種成分,使用一斗的水先煮麻黃,待其減少至二升後,去除表面的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得到三升的濃汁。然後,按照體溫和病情的輕重程度,適度地分兩次溫和地服用。
這是一個來自張仲景古法的配方,現在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適當地調整使用。
以下是張仲景的桂枝方,用於治療太陽經受到風邪的影響,引發發熱、自汗以及對風寒的畏懼。」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食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一時許,令遍身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桂枝加黃耆湯,治黃疸脈浮者,當以汗解之。
即前桂枝湯加黃耆二兩。
桂枝加大黃湯
即前桂枝湯內加大黃一兩。
栝蔞桂枝湯,治痓。
即前桂枝湯加栝蔞根二兩。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材料,先用七升水,小火慢煮,直至剩下三升。接著,去除藥渣,根據個人體感的冷暖來決定每次服用量,一般為一升。服用後約一刻鐘,可食用一碗熱粥,以幫助藥物發揮功效。服藥後,需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但不可過量,以免流汗過多,疾病無法痊癒。
桂枝加黃耆湯,針對黃疸且脈象浮現的病症,應以出汗的方式進行治療。此方是在基本的桂枝湯上加入兩兩黃耆。
桂枝加大黃湯,則是在基本的桂枝湯中加入一兩的大黃。
栝蔞桂枝湯,用於治療四肢抽搐的病症。此方是在基本的桂枝湯中加入兩兩的栝蔞根。
(仲景),桂枝人參湯,治太陽傷寒,表裡不解,協熱下利者。
桂枝(去皮),炙甘草(各四兩),白朮,人參,乾薑(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後納桂枝,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仲景),桂枝麻黃各半湯,治太陽傷寒如瘧狀,發熱惡寒,不能得汗,熱多寒少而身癢者。
桂枝(去皮),麻黃(去節),芍藥,甘草(炙),生薑(切,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
白話文:
(張仲景),桂枝人參湯,治療太陽型感冒,症見表裡不和,並伴有下痢的情況。
桂枝(剝去外皮),炙甘草(各四兩),白朮,人參,乾薑(各三兩)
以上五種材料,用水九升,先煮四種材料至剩五升,然後加入桂枝,再次煮至剩三升。服用時加溫,一日服用兩次,晚上一次。
(張仲景),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像瘧疾一樣的太陽型感冒,症見發熱畏寒,無法出汗,熱量多於寒冷,身體感到癢的情形。
桂枝(剝去外皮),麻黃(去節),芍藥,炙甘草,生薑(切,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個,用湯浸泡,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桂枝附子湯,方在熱陣。治傷寒風濕身痛。
桂枝甘草湯,方在熱陣。治過汗心悸。
桂枝葛根湯,方在痘疹。解散寒邪。
(仲景),柴胡桂枝湯,治傷寒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柴胡(四兩),桂枝(去皮),人參,黃芩,芍藥,生薑(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擘)
白話文:
上七種草藥,以五升的水先煮麻黃至一、二沸,然後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濃縮到一升八合的量,最後去掉渣滓。溫服六合。
桂枝附子湯,此方適用於熱季。用於治療傷寒時風濕引起的身體疼痛。
桂枝甘草湯,此方也適用於熱季。用於治療因過度流汗導致的心悸。
桂枝葛根湯,此方適用於患痘疹的情況。用於解散寒邪。
(張仲景)的柴胡桂枝湯,用於治療傷寒時的發熱,輕微畏寒,四肢痠痛,輕微嘔吐,心下有堵塞感,以及外部症狀尚未完全消失的狀況。
柴胡(四兩),桂枝(去皮),人參,黃芩(一兩半),芍藥,生薑(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掰開)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仲景),小柴胡湯,治邪在肝膽半表半裡之間,寒熱往來,喜嘔,或日晡發熱,脅痛耳聾,鬱怒痎瘧等證。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人參,黃芩,生薑,甘草(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瘛瘲半升,乾薑二兩。
白話文:
上九種藥物,用水七升,煎煮到剩三升,去掉藥渣,溫熱服用。
(張仲景)的小柴胡湯,用於治療邪氣在肝膽的半表半裡位置,表現為寒熱交織,喜歡嘔吐,或者下午發熱,肋骨疼痛,聽力下降,情緒激動時出現寒熱交織的癥狀等症狀。
藥物配方如下:柴胡(半斤),半夏(半升),人參,黃芩,生薑,甘草(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劈開)
上七種藥物,用水一斗二升,煎煮到剩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一次,得到三升,溫熱服用,一天三次。如果胸中煩躁但沒有嘔吐,去掉半夏和人參,加入栝蔞實一枚;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如果腹部疼痛,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三兩;如果脛下脹滿硬,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四兩;如果心下悸動,小便不利,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四兩;如果不口渴,但外有微熱,去掉人參,加入桂三兩,溫覆後取微汗即可痊癒;如果咳嗽,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麻黃半升,乾薑二兩。
按:上方乃漢時古數也,今方改用柴胡(二、三錢),半夏,黃芩(各一、二錢),人參(二、三錢),甘草(五、七分)
上加薑、棗,水煎服。
(薛氏),加味小柴胡湯,亦名柴胡梔子散。治乳母肝火發熱,致兒為患,及風熱生痰等證。
即前方加丹皮、梔子。
《良方》,加味小柴胡湯,治傷寒脅痛,及少陽厥陰熱瘧。
即前方小柴胡湯加枳殼(麵炒)、牡蠣粉
白話文:
上方是指漢代的古方數量,現今則改用柴胡(2-3錢),半夏,黃芩(各1-2錢),人參(2-3錢),甘草(5-7分)。
在上述方劑中加入薑和棗,加水後煎煮服用。
(薛氏)所提出的加味小柴胡湯,也稱為柴胡梔子散。主要用於治療哺乳母親的肝火發熱,導致孩子患病,以及風熱生痰等症狀。
對於該方,可以在此基礎上添加丹皮和梔子。
《良方》中提到的加味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脅痛,以及少陽和厥陰熱性瘧疾。
對於此方,可以在原方小柴胡湯中加入枳殼(麵炒)和牡蠣粉。
加姜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服。
加減小柴胡湯,治脈弦,寒熱,腹中痛。
即前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
加薑、棗,水煎服。
柴胡石膏湯,治少陽陽明外感挾火,頭痛口乾,身熱惡寒拘急。
柴胡(二錢),石膏(三錢),甘草(一錢)
上用薑、水煎服。氣虛者,加人參。
大柴胡湯,方在攻陣。治表證未除,里證又急,汗下兼行,宜此。
柴平湯,方在和陣。治濕瘧一身盡痛。
白話文:
加三片薑,兩枚紅棗,兩碗水,煎煮後服用。
加減小柴胡湯適用於脈象弦緊、寒熱交替、腹痛的患者。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並加入薑、棗,煎煮後服用。
柴胡石膏湯適用於少陽陽明經外感挾帶熱邪,症狀包括頭痛、口乾、發熱怕冷、身體拘緊的患者。方劑包含柴胡兩錢、石膏三錢、甘草一錢,用薑水煎煮服用。體虛者可以加入人參。
大柴胡湯屬於攻邪的方劑,適用於表證未除,裡證又急,汗出並腹瀉的情況。
柴平湯屬於和解的方劑,適用於濕熱瘧疾導致全身疼痛的患者。
柴苓湯,方在和陣。治身熱煩渴泄瀉。
加減柴苓湯,方在和陣。治諸疝。和肝腎,順氣除濕。
(仲景),四逆散,治陽氣亢極,血脈不通,四肢厥逆,在臂脛之下者。若是陰證,則上過於肘,下過於膝,以此為辨,乃不當用此也。
柴胡,芍藥,甘草,枳殼(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嗽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悸者,加桂五分;腹痛,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濃煎韭白湯調服。
(仲景),葛根湯,治太陽傷寒,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及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者。此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也。
白話文:
【柴苓湯】,方程式在平衡療法中。用於治療身體發熱、口渴與拉肚子。
【加減柴苓湯】,方程式在平衡療法中。用於治療各種疝症。調和肝腎,順暢氣息與除濕。
(張仲景),【四逆散】,用於治療陽氣過度亢奮,血液循環受阻,四肢冰冷,主要在手臂與小腿。若為陰性病症,則在肘部以上或膝部以下,根據這種區別,則不應使用此療法。
柴胡,芍藥,甘草,枳殼(各等份)
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米湯調和。每日三次。如有咳嗽,可加入五味子、乾薑各五分;若心悸,則加入桂五分;若有腹痛,則加入炮製後的附子一枚;若出現嚴重的下腹疼痛,則需濃煎韭白湯調和服用。
(張仲景),【葛根湯】,用於治療太陽傷寒,背部僵硬,無汗且畏風,以及太陽與陽明合併的病症導致的下痢。這即是桂枝湯加上麻黃和【葛根】的配方。
葛根(四兩),麻黃(去節),生薑(各三兩),桂(去皮),芍藥,甘草(炙,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升麻葛根湯,治傷寒陽明經證,目痛鼻乾不眠,無汗惡寒發熱,及小兒瘡疹疫癘等證。
升麻,葛根,芍藥,甘草(各等分)
水二鍾,煎一鍾,寒多,熱服;熱多,溫服。
柴葛解肌湯,此《槌法》加減方。治足陽明證,目痛鼻乾不眠,頭疼,眼眶痛,脈微洪者。
白話文:
材料:
- 葛根:四兩
- 麻黃:去節,三兩
- 生薑:三兩
- 桂:去皮,二兩
- 芍藥:二兩
- 甘草:炙,二兩
- 大棗:十二枚,擘
做法: 以上七種材料,先將其切碎。使用一斗水,先煮麻黃和葛根,等到水剩下兩升時,去掉泡沫,然後加入其他材料,煮到剩餘三升,最後去掉渣滓,溫度適宜後服用一升,並蓋著被子使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粥。其他的服用方法可以參考桂枝湯的規則。
藥方名稱:升麻葛根湯,用於治療傷寒期間的陽明經證狀,包括眼睛疼痛、鼻腔乾燥、失眠、無汗、畏寒、發熱,以及兒童的疹子、瘟疫等症狀。
材料:
- 升麻:等量
- 葛根:等量
- 芍藥:等量
- 甘草:等量
用量:兩鍾水煎至一鍾,若體內寒氣較重,則冷服;若體內熱氣較重,則溫服。
藥方名稱:柴葛解肌湯,這是從《槌法》中加減得到的方子。用於治療足陽明經證狀,包含眼睛疼痛、鼻腔乾燥、失眠、頭疼、眼眶疼痛,且脈搏微弱且帶有洪脈的症狀。
柴胡,乾葛,甘草,黃芩,芍藥,羌活,白芷,桔梗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錢煎之,熱服。本經無汗惡寒者去黃芩,冬月,加麻黃;他時,加蘇葉。
葛根蔥白湯,治傷寒已汗未汗,頭痛。
葛根,芍藥,川芎,知母(各二錢),生薑(二錢),蔥白(五寸)
水二鍾,煎一鍾服。
連須蔥白湯,治傷寒已汗未汗,頭痛如破。
白話文:
-
柴胡、乾葛、甘草、黃芩、芍藥、羌活、白芷、桔梗:這是一組常用的中藥配方,常被用於調節體內的氣血流通,治療感冒、風寒、頭痛等症狀。
-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錢煎之,熱服。本經無汗惡寒者去黃芩,冬月,加麻黃;他時,加蘇葉:這是一種飲用藥方,需先將水煮沸,加入薑片和棗子,然後加入石膏粉末,再加入其他藥材。對於有發冷、畏寒但沒有出汗的患者,可以去除黃芩。在冬天,可加入麻黃;其他時間,則可加入蘇葉。
-
葛根蔥白湯,治傷寒已汗未汗,頭痛:這是一種用於治療傷寒後出現頭痛的藥方,包含葛根、芍藥、川芎、知母等藥材,加上生薑和蔥白,共煮成湯飲用。
-
連須蔥白湯,治傷寒已汗未汗,頭痛如破:這是一種用於治療傷寒後出現頭痛如裂的藥方,包含葛根、芍藥、川芎、知母等藥材,加上生薑和蔥白,共煮成湯飲用。
連須蔥白(切,半片),生薑(二兩)
水三鍾,煎一鍾半,分二服。
《局方》,參蘇飲,治四時感冒傷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及傷風咳嗽聲重,涕唾稠黏,潮熱往來。此藥解肌寬中,孕婦傷寒、痘疹並治。
人參,蘇葉,乾葛,前胡,陳皮,枳殼,半夏,茯苓(各八分),木香,桔梗,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
加減參蘇飲,方在痘疹。治痘疹初熱見點,解利之藥。
白話文:
連須蔥白(切成半片),生薑(兩兩)。
用三杯水,煎煮至一杯半,分成兩次服用。
《局方》中的參蘇飲,用於治療四季感冒和傷寒,包括頭痛發熱、畏寒無汗,以及傷風引發的咳嗽聲音沈重、鼻涕和痰液稠密,以及間歇性高熱。這藥物可以解開肌肉,舒緩中樞神經,對懷孕期間的傷寒和出疹子都有療效。
人參,蘇葉,乾葛,前胡,陳皮,枳殼,半夏,茯苓(各八分),木香,桔梗,甘草(各五分)。
用兩杯水,加入五片薑和一枚棗,煎煮至八分,熱後服用。
加減參蘇飲,其方程式適用於痘疹治療。用於治療剛開始出現熱度且出現疹子的症狀,使用通暢利尿的藥物。
敗毒散,亦名人參敗毒散。治四時傷寒瘟疫,憎寒壯熱,風濕風眩項強,身體疼痛,不問老少皆可服。或嶺南煙瘴之地,疫癘時行,或處卑濕,腳氣痿弱等證,此藥不可缺,日三服,以效為度。
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各等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或為細末,沸湯點服。
加味敗毒散,方在外科。解利足三陽熱毒,寒熱如瘧。
荊防敗毒散,方在痘疹。發散痘疹俱可用。
白話文:
敗毒散,又名人參敗毒散,是治療四時傷寒瘟疫的良方。症狀包括畏寒高熱、風濕性頭痛、頸部僵硬、全身疼痛,無論年齡大小,皆可服用。對於嶺南地區的煙瘴之氣,或處於低濕環境、腳氣萎弱等疾病,此藥不可或缺。每日服用三次,以療效為準。
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各等份)
用半鍾半的水,加上三片薑,煎煮後服用;也可研磨成細末,用沸水調服。
加味敗毒散,方子在外科。能解除了足三陽的熱毒,並有類似瘧疾的寒熱反應。
荊防敗毒散,方子在痘疹科。這藥方對發痘疹均有適用效果。
《局方》,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肚腹疼痛,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骨髓痠痛,及痘瘡寒勝等證。
當歸,麻黃,蒼朮,陳皮(各一錢),厚朴(制),乾薑(炮),芍藥,枳殼(各八分),半夏(炮)白芷(各七分),桔梗,炙甘草,茯苓,肉桂,人參(各五分),川芎(四分)
水二鍾,姜三片,蔥白三莖,煎八分,不拘時服。
又歌曰:痢後遍生腳痛風,《局方》五積自能攻。
白話文:
《局方》中的「五積散」,用於治療感冒由寒邪引起,以及伴隨的頭痛、身體疼痛、頸部與背部緊繃、畏寒、噁心與嘔吐、腹部疼痛,此外,對於寒濕侵入經絡導致的腰腿骨髓痠痛,以及痘瘡初期的寒熱徵狀也有療效。
配方包含:
- 當歸(10.11)
- 麻黃
- 蒼朮(978)
- 陳皮(各1錢)
- 厚朴(炮製)
- 乾薑(炒)
- 芍藥
- 枳殼(各8分)
- 半夏(炮)
- 白芷(各7分)
- 桔梗
- 炙甘草
- 茯苓
- 肉桂(1148)
- 人參(各5分)
- 川芎(4分)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每次煎煮出約八分量,不限定時間飲用。另外,還有一首歌詞說:「痢疾後出現腳痛風症狀,使用『局方』中的五積散就能自行攻擊病竈。」
就中或卻麻黃去,酒煮多多服見功。
十神湯,治時氣瘟疫,感冒風寒,發熱憎寒,頭痛咳嗽無汗。此藥不拘陰陽兩感,一切發散宜此。
紫蘇,乾葛,升麻,芍藥(各一錢),麻黃,川芎,甘草(各八分),白芷,陳皮,香附(各六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服。
(東垣),升陽散火湯,治胃虛血虛,因寒邪郁遏陽氣,以致肌表俱熱如火,捫之烙手。此火鬱發之之劑也。
升麻,葛根,羌活,獨活,芍藥,人參(各五分),防風,炙甘草(各三分),生甘草(二分),柴胡(八分)
白話文:
在治療時,可能需要去除或減少麻黃的用量,並將其與酒一起煮沸,大量服用以獲得療效。
[十神湯] 可用於治療季節性流行病、風寒感冒、發燒和畏寒,以及頭痛和咳嗽無汗症狀。此藥方不分陰陽兩種感冒,對於發散類的治療非常適合。
成分如下:紫蘇、乾葛、升麻、芍藥(各一錢)、麻黃、川芎、甘草(各八分)、白芷、陳皮、[香附](各六分)。
請使用二鍾水加三片薑,一起煎煮後服用。
東垣所開的[升陽散火湯],適用於胃虛血虛的情況,由於寒邪導致陽氣被抑制,造成全身熱感如同火燒,摸上去有如被烙鐵灼傷。這是一種解鬱發火的藥方。
成分包括:升麻、葛根、羌活、獨活、芍藥、人參(各五分)、[防風]、炙甘草(各三分)、生甘草(二分)、柴胡(八分)。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片,煎服。忌生冷。
升陽益胃湯,方在和陣。治秋燥行令,陽氣漸衰,惡寒體倦。
聖散子,治一切山嵐瘴氣,時行瘟疫,傷寒風濕等疾,有非常之功,如李待詔所謂內寒外熱,上實下虛者,此藥尤效通神。宋嘉祐中,黃州民病疫瘴大行,得此藥痊活者不可勝紀,蘇東坡撰文勒石以廣其傳,聖散子之功益著。徽州鄭尚書在金陵,用此方治傷寒,活人甚眾。故知其大能發散寒濕,驅除瘴瘧,實有超凡之效也。
蒼朮(制),防風,厚朴(姜炒),豬苓,澤瀉(煨,各二兩),白芷,川芎,赤芍藥,藿香,柴胡(各半兩),麻黃,升麻,羌活,獨活,枳殼,吳茱萸(泡),細辛,藁本,茯苓(各七錢),石菖蒲,草豆蔻,良薑(各八錢),甘草(二兩半),大附子(一枚)
白話文:
-
將一杯半的水與三片生薑一起煮沸,然後服用。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
「升陽益胃湯」,詳情請參閱相關配方。用於治療秋季燥熱導致的陽氣漸減、畏寒疲憊等症狀。
-
「聖散子」,適用於治療所有山嵐瘴氣、時行瘟疫、傷寒風濕等疾病,具有驚人的療效,特別對內寒外熱、上實下虛的情況效果更佳。在宋嘉祐年間,黃州人民因病疫瘴氣大肆流行,使用此藥後得以痊癒的人數不勝數,蘇東坡因此撰文刻碑以廣傳此藥之效。徽州鄭尚書在金陵使用此方治療傷寒,救活了許多病人,證明其強大的發散寒濕、祛除瘴瘧之效,確有超凡之能。
-
以上藥物包括:蒼朮(經製程)、防風、厚朴(經姜炒)、豬苓、澤瀉(經煨煮)、白芷、川芎、赤芍藥、藿香、柴胡、麻黃、升麻、羌活、獨活、枳殼、吳茱萸(經浸泡)、細辛、藁本、茯苓、石菖蒲、草豆蔻、良薑,以及甘草(總重兩半)、大附子(一枚)。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鍾,棗一枚,煎八分,稍熱服。
(易老),九味羌活湯,一名羌活沖和湯。治四時不正之氣,感冒風寒,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此方主之。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白芷,川芎,生地,黃芩,甘草(各錢半),細辛(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取汗。有汗者,去蒼朮,加白朮;渴者,加葛根、石膏。
六神通解散,方在寒陣。治發熱頭痛,脈洪身熱無汗。
《局方》,消風百解散,治四時傷寒,頭痛發熱,及風寒咳嗽,鼻塞聲重,或喘急。
白話文:
上等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二鍾,加一個棗,煮至剩八分,稍微熱後飲用。
(易老),九味羌活湯,又名羌活沖和湯。用於治療四季異常之氣候導致的風寒感冒,表現為畏寒發熱、頭痛身痛、口渴,人人相似的症狀,此方能主導治療。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白芷、川芎、生地、黃芩、甘草(各錢半)、細辛(七分)。
用水二鍾,加入三片薑和一個棗,煮至剩八分,熱後飲用以引發汗液。如有汗液產生,則去掉蒼朮,增加白朮;如口渴,則加入葛根、石膏。
六神通解散,方在寒陣。用於治療發熱頭痛,脈象洪大且身熱但無汗。
《局方》中的消風百解散,用於治療四季傷寒,頭痛發熱,以及風寒咳嗽,鼻塞聲音重,或者呼吸急促。
荊芥穗,麻黃,白芷,蒼朮,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加薑、蔥煎八分,熱服。嗽甚者,加烏梅一個。
《局方》,消風散,一名人參消風散。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眩,鼻塞聲重,及皮膚頑麻,癮疹瘙癢等證。
荊芥穗,炙甘草,人參,川芎,防風,羌活,蒲荷,蟬蛻(炒),殭蠶(炒),茯苓(各二錢)陳皮,厚朴(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茶清調服,瘡癬溫酒下。
(子和),風消散
白話文:
材料:
- 荊芥穗、麻黃、白芷、蒼朮、陳皮(各一錢),
- 甘草(五分) 做法:用水一鍾半,加入薑、蔥一起煎煮至八分後,熱服。如果咳嗽嚴重,可以再加一個烏梅。
藥方名稱:局方,消風散,又名人參消風散。 用途:此方適用於風熱上行,引起頭目昏眩、鼻塞、聲音沈重,以及皮膚麻木、癢癢等症狀。
另外一種材料:
- 荊芥穗、炙甘草、人參、川芎、防風、羌活、蒲荷、蟬蛻(炒)、僵蠶(炒)、茯苓(各二錢),
- 陳皮、厚朴(各一錢)
做法: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至三錢,可以用茶水或溫酒調服。
藥方名稱:(子和),風消散 用途:此方針對風邪引起的各種症狀進行調理。
照前方,但無荊芥、防風、薄荷、甘草四味。
二味消風散,治皮膚瘙癢不能忍。
蘇州薄荷葉,蟬蛻(去頭足土,各等分)
上為末。食遠溫酒調下二錢。
《大旨》,黃芩半夏湯,專治寒包熱,兼治表裡。
黃芩(酒炒),半夏,麻黃,紫蘇,桔梗,枳殼,杏仁,甘草(等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天寒,加桂枝。
《金匱》,續命湯,治中風肢體不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側,並治但伏不得臥,獨活湯,面目浮腫。
白話文:
面向前方,但不要使用荊芥、防風、薄荷、甘草這四種藥材。
二味消風散,用於治療皮膚癢癢到無法忍受的情況。
蘇州產的薄荷葉和蟬蛻(去除頭和腳,按等份分開),研磨成粉末。在飯後溫熱的米酒中調和兩錢服用。
《大旨》提到的黃芩半夏湯,專門用來治療寒氣包覆熱氣的情況,同時也能治療表裏之症。
黃芩(酒炒),半夏,麻黃,紫蘇,桔梗,枳殼,杏仁,甘草(等份分開),用水煎煮二鍾,加入三片薑和兩個棗子,煎至八分濃度,飯後服用。如果天冷,可以加入桂枝。
《金匱》提到的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四肢不能收縮,口不能說話,失去知覺,疼痛難耐,身體僵硬無法翻身,還能治療只能趴著不能躺下的情況。此外,獨活湯用於治療臉部和身體浮腫。
麻黃(去節),人參,當歸,石膏,桂枝,川芎,乾薑,甘草(各三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忌,勿當風。
《千金》,小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證,又於六經分別隨證加減用之。
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去腐),芍藥,甘草(炙),川芎,白朮,防己,杏仁(去皮尖,炒),官桂(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用水一鍾半,加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春夏,加石膏、知母、黃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藥。可隨證增減諸藥用。
白話文:
麻黃(去掉節的部分)、人參、當歸、石膏、桂枝、川芎、乾薑、甘草(各三兩)、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和尖端)。
這九味藥物,用一斗的水來煮沸,然後取出四升的濃汁,溫熱地服用一升。應當微微出汗,輕微覆蓋在背部,靠著矮桌坐下,出汗後就痊癒了。如果不出汗,可以再服用一次。沒有任何飲食上的禁忌,不要讓風吹到。
《千金》中的小續命湯,可以通用治療八風、五痹、痿厥等症狀,又可以根據六經的理論,按照不同的情況調整藥物的使用。
麻黃(去掉節的部分)、人參(去掉蘆頭)、黃芩(去掉腐爛的部分)、芍藥、甘草(炙烤過)、川芎、白朮、防己、杏仁(去掉皮和尖端,並炒過)、官桂(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炮製後去掉皮和臍部,半兩)。
這些藥物要先切碎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鍾半的水加上五片薑和一個大棗,煮沸後再煮至剩下八分,溫熱地服用。在春夏季節,可以加入石膏、知母、黃芩;在秋冬季節,可以加入官桂、附子、芍藥。藥物的使用可以根據症狀的需要進行調整增減。
附云岐子加減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遠志;心煩多驚,加犀角;骨節間煩疼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骨間冷痛,倍用桂枝、附子;燥悶、小便澀,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一合煎;臟寒下痢,去防己、黃芩,倍附子、白朮一兩;熱痢,減去附子;腳弱,加牛膝、石斛各一兩;身痛,加秦艽一兩;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兩;失音,加杏仁一兩;自汗者,去麻黃、杏仁,加白朮;春,加麻黃一兩;夏,加黃芩七錢;秋,加當歸四兩;冬,加附子半兩。
白話文:
雲岐子的加減法如下:
-
若病人表現出神思恍惚,可以增加茯苓和遠志的用量。
-
如果病人經常感到心煩不安,且容易受驚,則應添加犀角。
-
若病人的骨節間感到煩疼且伴有熱感,則需去除附子,並將芍藥的用量加倍。
-
若骨間處感到寒冷且疼痛,則應將桂枝和附子的用量都加倍使用。
-
如果病人感到燥熱且小便不順暢,則需去除附子,將芍藥的用量加倍,並加入竹瀝一合一起煎煮。
-
腳部乏力,可添加牛膝和石斛各一兩。
-
若全身疼痛,可添加秦艽一兩。
-
若腰部疼痛,可添加桃仁和杜仲各半兩。
-
若病人出現失音的情況,可添加杏仁一兩。
-
若病人經常出汗,可去除麻黃和杏仁,並添加白朮。
-
春季時,可添加麻黃一兩。
-
夏季時,可添加黃芩七錢。
-
秋季時,可添加當歸四兩。
-
冬季時,可添加附子半兩。
《千金》,大續命湯
即前方《金匱》續命湯去人參,加黃芩、荊瀝。《元戎》方用竹瀝。
續命煮散,補虛消風,通經絡,行氣血,除瘛瘲疼痛。
人參,熟地,當歸,川芎,芍藥,防風,荊芥,獨活,細辛,葛根,甘草,遠志,半夏(各五錢),桂心(七錢半)
上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溫服。汗多者,加牡蠣粉一錢半。
《寶鑑》,秦艽升麻湯,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四肢拘急,惡風寒。
白話文:
《千金》中的大續命湯在《金匱》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去掉人參,加入黃芩和荊瀝。《元戎》則使用竹瀝。續命煮散具有補益虛弱、消除風邪、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緩解抽搐疼痛的功效。其配方包括人參、熟地、當歸、川芎、芍藥、防風、荊芥、獨活、細辛、葛根、甘草、遠志、半夏(各五錢)、桂心(七錢半)等。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加入生薑三片,煎至約八分濃度,溫服。如果出汗過多,可添加牡蠣粉一錢半。
《寶鑑》中的秦艽升麻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腳陽明經受影響,出現口眼歪斜、四肢緊張拘束、畏風畏寒的情況。
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藥,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每服一兩,水二鍾,連須蔥白頭三莖,煎至一鍾,食後稍熱服,避風寒臥,得微汗即止。
愈風湯,治中風諸證,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則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若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僕,此乃治未病之要藥也。
羌活,甘草,防風,當歸,蔓荊子,川芎,細辛,黃耆,枳殼,人參,麻黃,白芷,甘菊,薄荷,枸杞子,知母,地骨皮,獨活,秦艽,黃芩,芍藥,蒼朮,生地黃(各四兩),肉桂(一兩)
白話文:
升麻、葛根、炙甘草、芍藥、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二鍾加上連須蔥白頭三莖,煮至一鍾,於飯後溫服,避免風寒,直到微微出汗為止。
「愈風湯」,用於治療中風的各種症狀,應當服用此藥物,以引導經絡流通,那麼大風病狀都能消除,即使有微小的邪氣,也能通過此藥加以調整和治療。如果剛開始感到風動,服用此藥不會導致倒地,這是預防疾病的重要藥方。
羌活、甘草、防風、當歸、蔓荊子、川芎、細辛、黃耆、枳殼、人參、麻黃、白芷、甘菊、薄荷、枸杞子、知母、地骨皮、獨活、秦艽、黃芩、芍藥、蒼朮、生地黃(各四兩)、肉桂(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七分,空心臨臥服。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謂之重劑;臨臥一服,吞下四白丹,謂之輕劑。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作四服,加姜五、七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作四服,每服加生薑五、七片,臨臥煎服,得利為度。
又潔古羌活愈風湯:即同前方加柴胡、杜仲、半夏、厚朴、防己、白茯苓、前胡、熟地黃、石膏等九味,共三十三味,云治肝腎虛,筋骨弱,言語艱難,精神昏憒,風濕內弱,風熱體重,或瘦而一肢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遂。心勞則百病生,心靜則萬邪息,此藥能安心養神,調陰陽,無偏勝。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兩鍾水,加上三片生薑,煮沸後再煮七分,早晨和晚上各服一次。早晨服用的稱為「重劑」,晚上服用的稱為「輕劑」。如果需要微汗,可以使用「愈風湯」三兩,再加入一兩的麻黃,分成四次服用,每次加五至七片生薑,早晨服用,並以粥來送服,得到微汗效果最好。如果在一個月內排便順暢,可以使用「愈風湯」三兩,再加入一兩的大黃,也分成四次服用,每次加五至七片生薑,晚上煮服,直到排便順暢為止。
此外,潔古羌活愈風湯:就是在前述的方子上添加柴胡、杜仲、半夏、厚朴、防己、白茯苓、前胡、熟地黃、石膏等九味藥材,共有三十三種藥材,用於治療肝腎虛弱、筋骨疲軟、說話困難、精神混亂、風濕內侵、風熱體重,或是瘦弱的一肢不靈活,或者肥胖的一半身體行動不便。心勞會導致各種疾病,心靜則能抑制各種邪氣,這種藥物能安定心神,調節陰陽,沒有偏激的副作用。
景岳曰:中風一證,病在血分,多屬肝經,肝主風木,故名中風,奈何自唐宋名家以來,竟以風字看重,遂多用表散之藥。不知凡病此者,悉由內傷,本無外感,既無外感而治以發散,是速其危耳。若因其氣血留滯,而少佐辛溫以通行經絡則可,若認為風邪,而必用取汗以發散則不可。
倘其中亦或有兼表邪而病者,則諸方亦不可廢,故擇其要者詳錄之,亦以存古人之法耳。
胃風湯,治虛風能食,牙關緊急,手足搐攣,胃風面腫。
白芷(一錢二分),升麻(二錢),葛根,蒼朮,蔓荊子,當歸(各一錢),甘草(炙),柴胡,藁本羌活,黃柏,草豆蔻,麻黃(各五分)
白話文:
景嶽說:中風這種病症,病徵在血脈,多與肝經有關,因為肝主風木,所以稱為中風。然而從唐朝到宋代的名家開始,他們過於強調風字的重要性,於是常用開散的藥物。但其實,所有患中風的人,都是由於內傷,並沒有外感,如果沒有外感卻用開散的方法來治療,這樣會加速病情的危急。只有在他們的氣血阻滯時,稍微加入辛溫的藥物來疏通經絡是可以的,但如果認為這是風邪,一定要用發汗的方法來開散則不應該這麼做。
如果有人中風同時也有一點外邪,那麼各種方子也不能完全捨棄,因此選擇一些重要的詳細記錄下來,也是為了保留古人治療的方法。
【胃風湯】,治療虛風,能食,牙關緊閉,手腳抽搐,胃風引起臉部腫脹。
白芷(1錢2分),升麻(2錢),葛根,蒼朮,蔓荊子,當歸(各1錢),甘草(炙),柴胡,藁本羌活,黃柏(各5分),草豆蔻,麻黃(各5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溫服。
地黃散,治中風四肢拘攣。
乾地黃,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
上㕮咀。用酒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柤,分作八服。日進二服,不拘時。
(東垣),羌活附子湯,治冬月犯寒,腦痛齒亦痛,名曰腦風。
羌活,蒼朮(各五分),製附子(炮),麻黃,防風,白芷,殭蠶,黃柏(各七分),升麻,甘草(各二分),黃耆(三分),佛耳草(無嗽不用)
白話文:
-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溫服。" - 意思是用兩杯水,加入三片薑和兩個大棗,一起煮沸後,減弱火力再煮八分鐘,然後溫熱服用。
-
"地黃散,治中風四肢拘攣。" - 地黃散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四肢抽搐。
-
"乾地黃,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 - 這段配方包括乾地黃、炙過的甘草和去節的麻黃,每種各一兩。
-
"上㕮咀。用酒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柤,分作八服。日進二服,不拘時。" - 將上述配方磨碎後,用三升酒和七升水一起煮沸,煮到剩四升,去除大棗,分成八份服用。每天服用兩次,沒有特定時間限制。
-
"(東垣),羌活附子湯,治冬月犯寒,腦痛齒亦痛,名曰腦風。" - 東垣的羌活附子湯可以治療冬季受寒引起的頭痛和牙痛,這種情況被稱為腦風。
-
"羌活,蒼朮(各五分),製附子(炮),麻黃,防風,白芷,殭蠶,黃柏(各七分),升麻,甘草(各二分),黃耆(三分),佛耳草(無嗽不用)" - 此處列出的藥材包括羌活、蒼朮、炮製的製附子、麻黃、防風、白芷、殭蠶、黃柏、升麻、炙過的甘草、黃耆和佛耳草。其中,如果出現咳嗽現象,則不使用佛耳草。
水一鍾半,煎八分,溫服。一方有細辛。
《寶鑑》,羌活附子湯,方在熱陣。治呃逆。
羌活勝風湯,治兩眼眵多眊燥,緊澀羞明,赤脈貫晴,頭痛鼻塞,腫脹涕淚,腦顛沉重,眉骨痠疼,外翳如雲霧絲縷,秤星螺蓋。
羌活,防風,荊芥穗,白芷,獨活,柴胡,薄荷葉,白朮,桔梗,前胡,枳殼,甘草,川芎,黃芩(各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聖惠》,川芎散,治偏正頭風疼痛。
川芎,羌活,細辛,香附,槐花,甘草(炙),石膏(各半兩),荊芥穗,薄荷,菊花,茵陳防風(各一兩)
白話文:
-
水一鍾半,煎八分,溫服。一方有細辛。 煮沸一又半鍾的水,再煮至八分開後,溫熱服用。一方中還加入細辛。
-
《寶鑑》,羌活附子湯,方在熱陣。治呃逆。 根據《寶鑑》記載,羌活附子湯在熱症時使用,用於治療呃逆(一種腹內氣息上衝的聲音)。
-
羌活勝風湯,治兩眼眵多眊燥,緊澀羞明,赤脈貫晴,頭痛鼻塞,腫脹涕淚,腦顛沈重,眉骨痠疼,外翳如雲霧絲縷,秤星螺蓋。 羌活勝風湯,用於治療雙眼分泌物過多、視力模糊、眼睛乾澀、畏光、紅血絲覆蓋眼珠、頭痛、鼻塞、臉部腫脹、流鼻涕、頭部沈重、眉骨疼痛、眼膜狀似雲霧纖維、眼珠如秤星或螺蓋。
-
羌活,防風,荊芥穗,白芷,獨活,柴胡,薄荷葉,白朮,桔梗,前胡,枳殼,甘草,川芎,黃芩(各五分) 使用羌活、防風、荊芥穗、白芷、獨活、柴胡、薄荷葉、白朮、桔梗、前胡、枳殼、甘草、川芎、黃芩等藥材各五分量。
-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煮沸二鍾的水,再煮至一鍾後,熱量服用。
-
《聖惠》,川芎散,治偏正頭風疼痛。 根據《聖惠》記載,川芎散用於治療偏頭痛或正頭痛的疼痛。
-
川芎,羌活,細辛,香附,槐花,甘草(炙),石膏(各半兩),荊芥穗,薄荷,菊花,茵陳防風(各一兩) 使用川芎、羌活、細辛、香附、槐花、炙甘草、石膏、荊芥穗、薄荷、菊花、茵陳防風等藥材,各半兩或一兩量。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服。忌動風物。
《玉機》,川芎散,治風熱頭痛不清及目病。
川芎(三分),羌活,防風,藁本,升麻,甘草(各一錢),柴胡(七分),黃芩(炒),黃連(各四錢)生地(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茶清調下。
《局方》,川芎茶調散,治傷風上攻,偏正頭痛,鼻塞聲重。
薄荷葉(二兩),川芎,荊芥穗(各一兩),羌活,白芷,甘草(各五錢),細辛,防風(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局方》,神朮散,治四時瘟疫傷寒,發熱惡寒,頭疼,項強身痛,及傷風頭痛,鼻塞聲重,咳嗽。
白話文:
上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於飯後用茶和清湯調服。忌食可能引起風邪的食物。
《玉機》中提到的川芎散,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頭痛不舒適以及眼疾。
成分包括:
- 川芎(三分)
- 羌活
- 防風
- 藁本
- 升麻
- 甘草(各一錢)
- 柴胡(七分)
- 黃芩(炒)
- 黃連(各四錢)
- 生地(二錢)
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茶和清湯調服。
《局方》中的川芎茶調散,用於治療風寒引發的頭痛,包括偏側或正中心的疼痛,以及鼻塞、聲音沙啞。
成分包括:
- 薄荷葉(二兩)
- 川芎
- 荊芥穗(各一兩)
- 羌活
- 白芷
- 甘草(各五錢)
- 細辛
- 防風(各二錢半)
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於飯後用茶和清湯調服。
《局方》中的神朮散,用於治療四季瘟疫、傷寒引發的發熱畏寒、頭痛、頸部僵硬和全身疼痛,以及風寒引發的頭痛、鼻塞、聲音沙啞、咳嗽。
蒼朮,藁本,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炙甘草(各一錢)
水一鍾半,姜三片,蔥白三寸,煎服。
《良方》,天香散,治年久頭風不得愈者。
南星(制),半夏(制),川烏(去皮),白芷(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鍾,加生薑自然汁小半盞,煎一盞。食遠服。
《直指》,芎芷散,治風壅頭痛。
川芎,白芷,荊芥穗,軟石膏
上為末,每服一錢,食後沸湯調下。
芎辛導痰湯,治痰厥頭痛。
川芎,細辛,南星,橘紅,茯苓(各錢半),半夏(二錢),枳實,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蒼朮、藁本、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炙甘草(各取一分量)。
用1.5杯水,加入三片薑和三寸長的蔥白,一起煮沸後服用。
這是來自《良方》的「天香散」,用於治療長期無法痊癒的頭風病。
南星(經過處理)、半夏(經過處理)、川烏(去皮)、白芷(各取二分量)。
將這些藥材混合後做成一劑藥,用2杯水加一半盞的生薑原汁,一起煮沸成一杯,飯後服用。
這是出自《直指》的「芎芷散」,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頭痛。
川芎、白芷、荊芥穗、軟石膏。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分量,在飯後用開水調製服用。
這是一種名為「芎辛導痰湯」的藥方,用於治療因痰阻導致的頭痛。
川芎、細辛、南星、橘紅、茯苓(各取三分量半)、半夏(取四分量)、枳實、甘草(各取一分量)。
將這些藥材混合後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分量,在熱水調製後服用。
水一鍾半,姜七片,煎八分,食後服。
《奇效》,上清散,治頭痛,眉骨痛,眼痛不可忍者。
川芎,鬱金,芍藥,荊芥穗,芒硝(各半兩),蒲荷葉(一錢),片腦(半錢)
上為細末。每用一字,鼻內搐之。一方有乳香、沒藥各一錢。
《本事》,透頂散,治偏正頭風,夾腦風,並一切頭風,不問年深日近。
細辛(表白者,三莖),瓜蒂(七個),丁香(三粒),糯米(七粒),腦子,麝香(各一豆許)
白話文:
【水一鍾半,姜七片,煎八分,食後服。】
將半杯水與七片薑一起煎煮,直到剩餘約八分之一的量,然後在飯後服用。
【《奇效》,上清散,治頭痛,眉骨痛,眼痛不可忍者。】
「奇效」指的是上清散,這種方法可以治療頭痛、眉骨痛和眼睛疼痛到無法忍受的程度。
【川芎,鬱金,芍藥,荊芥穗,芒硝(各半兩),蒲荷葉(一錢),片腦(半錢)】
以上材料分別為:川芎、鬱金、芍藥、荊芥穗、芒硝(各半兩)、蒲荷葉(一錢)、片腦(半錢)。
【上為細末。每用一字,鼻內搐之。一方有乳香、沒藥各一錢。】
這些材料需研磨成細末,每次使用時將一小撮放入鼻孔中。另外一種配方還包含乳香和沒藥,每種各一錢。
【《本事》,透頂散,治偏正頭風,夾腦風,並一切頭風,不問年深日近。】
「本事」指的是透頂散,這種方法可以治療偏頭風、夾腦風以及任何種類的頭風病,無論病程有多長。
【細辛(表白者,三莖),瓜蒂(七個),丁香(三粒),糯米(七粒),腦子,麝香(各一豆許)。】
此處配方包含:表白的細辛三莖、瓜蒂七個、丁香三粒、糯米七粒、腦子和麝香各一豆許。
上將腦、麝另研極細,卻將前四味亦另研細末,然後並研令勻,用瓷罐盛之,謹閉罐口。用時隨左右搐之一大豆許,良久出涎則安。
菊花散,治風熱上攻,頭痛不止。
甘菊花,旋覆花,防風,枳殼,羌活,蔓荊子,石膏,甘草(各一錢)
水一鍾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寶鑑》,如聖散,治眼目、偏痛、頭風。
麻黃(燒灰,半兩),盆硝(二錢半),麝香,腦子(各少許)
上為細末搐之。
點頭散,治偏正頭痛。
白話文:
上將腦、麝香研磨至極細,再將前四種藥物也研磨成細末,然後混合均勻,用瓷罐盛裝,緊密封住罐口。使用時每次取出約一粒大豆的量,等待一段時間後若能流出唾液,則表示療效良好。
「菊花散」,用於治療風熱上沖,引起頭痛不停的情況。
甘菊花、旋覆花、防風、枳殼、羌活、蔓荊子、石膏、甘草(各取一分錢)。
用水一湯匙半,加上五片薑,煮至剩餘七分,不分時刻服用。
「寶鑑」中的「如聖散」,用於治療眼睛、偏頭痛、頭風等症狀。
麻黃(燒成灰,取半兩)、盆硝(取二分半)、麝香、腦(各取少量)。
以上所有材料混合研磨成細末,使用時直接吸入。
「點頭散」,用於治療偏頭痛。
川芎(一兩),香附(四兩,炒去毛)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服。
(東垣),清空膏,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者。善療風濕熱上壅頭目,及腦痛不止。若除血虛頭痛者,非此所宜。
川芎(五錢),柴胡(七錢),黃連(酒炒),防風,羌活(各一兩),炙甘草(一兩半),細挺子黃芩(一兩,一半炒,一半酒洗)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熱茶調如膏,抹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臨臥。如若頭痛,每服加細辛二分;如太陰脈緩有痰,名曰痰厥頭痛,減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五錢。
白話文:
- 川芎(五錢),香附(四兩,炒過並去除毛刺)。
將上述藥材混合後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茶水調和後服用。
此方名為「東垣清空膏」,適用於長期未愈的偏正頭痛。它能有效治療風濕熱症,使頭部和眼目感到堵塞,以及頭痛持續不斷的情況。如果頭痛是因血虛造成,則不宜使用此方。
- 川芎(五錢),柴胡(七錢),黃連(用酒炒過),防風,羌活(各取一兩),炙甘草(一兩半),細挺子黃芩(一兩,一半經炒,另一半用酒洗)。
同樣地,將上述藥材混合後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匕,用熱茶調和成膏狀,然後塗抹在口中,並用少量溫水送服。在睡前服用。
如遇頭痛,可每次加服細辛二分。如果脈象緩慢且有痰,被稱為痰厥頭痛,應減少羌活、防風、川芎、甘草的份量,並加入半夏一兩五錢。
愈風餅子,治頭風疼痛。
川烏(炒,半兩),川芎,甘菊,白芷,防風,細辛,天麻,羌活,荊芥,薄荷
上為細末,水浸蒸餅為劑,捏作餅子。每服三、五餅,細嚼茶酒任下,不拘時。
《本事》,治八般頭風
草烏尖,細辛(等分),黃丹(少許)
上為細末,用葦管搐入鼻中。
《百一》,都梁丸,治風吹項背,頭目昏眩,腦痛,及婦人胎前產後傷風頭痛。
白芷(大塊白者,沸湯泡切)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用一丸,細嚼荊芥點茶下。
白話文:
【治頭風疼痛的風餅子】
川烏(炒,取半兩),川芎,甘菊,白芷,防風,細辛,天麻,羌活,荊芥,薄荷
以上各味藥材磨成細粉,用水浸泡蒸餅,然後做成餅狀。每次服用三至五餅,可以細細咀嚼後,隨茶或酒下肚,不受時間限制。
《本事》方中,治療八種頭風病:
草烏尖,細辛(份量相等),黃丹(少量)
以上各味磨成細粉,使用葦管插入鼻孔中。
《百一》方中的「都梁丸」,用於治療風吹引起的項背疼痛,頭目昏眩,腦部疼痛,以及婦女懷孕前後因風寒引起的頭痛。
白芷(選用大塊且白色者,用沸水泡後切片)
以上各味磨成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調和,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使用一丸,細細咀嚼後,以荊芥點茶飲用。
《和劑》,三抝湯,治感冒風寒,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喘急,胸滿多痰。
麻黃(連節),杏仁(連皮尖),生甘草
上咀。每服五錢,姜三、五片,水煎,食遠服。若憎寒惡風,欲取汗解,加桔梗、荊芥,白五抝湯,治咽痛。
《局方》,華蓋散,治肺受風寒,頭痛發熱,咳嗽痰飲。
麻黃(去節),蘇子,桑白皮,杏仁(去皮尖,炒),赤茯苓,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和劑》中的「三抝湯」,主要用於治療感冒時的風寒症狀,如鼻塞、聲音沙啞、難以說話、咳嗽頻繁且呼吸急促、胸部有脹滿感以及多痰的情況。其配方包括:
- 麻黃(帶節):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
- 杏仁(帶皮尖):能潤肺止咳。
- 生甘草:調和藥性,兼具清熱解毒的功效。
以上材料均需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量為五錢,配以三至五片薑片,加水煎煮後,在飯後服用。如果患者感到畏寒怕風,且希望通過出汗來緩解病情,則可以加入桔梗、荊芥,成為「白五抝湯」,特別適合治療咽喉疼痛。
《局方》中的「華蓋散」,專門針對肺部受到風寒侵襲所引起的頭痛、發熱、咳嗽以及痰多的問題。其配方如下:
- 麻黃(去節):具有發汗解表的效果。
- 蘇子:能止咳平喘。
- 桑白皮:清熱化痰,利尿。
- 杏仁(去皮尖,炒):潤肺止咳。
- 赤茯苓:利水消腫,清熱除濕。
- 橘紅(各一錢):理氣化痰。
- 甘草(五分):調和藥性,兼具清熱解毒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需按照配方比例進行準備,並遵循正確的用法用量。
水二鍾,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沖和散,治感冒風濕,頭目不清,鼻塞聲重,倦怠欠伸出淚。
蒼朮(四兩,米泔浸炒),荊芥,甘草(炙,八錢)
上為末。薑湯調服二錢。
金沸草散,治肺感寒邪,鼻塞聲重,咳嗽不已,憎寒發熱,無汗惡風,或熱壅膈間,唾濁痰甚。
旋覆花,麻黃,荊芥(各一錢),前胡,半夏,芍藥(各八分),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三因》,旋覆花湯,治風寒暑濕傷肺,喘嗽大甚,坐臥不寧。
白話文:
【水二鍾,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這是一種飲用藥方,需要煮沸兩杯水,加入五片薑和一枚棗,然後煮至剩餘八分之一的水量,於飯後服用。
【沖和散,治感冒風濕,頭目不清,鼻塞聲重,倦怠欠伸出淚。】
沖和散可治療感冒風濕,如頭腦混亂,眼睛不清,鼻塞聲音沈重,疲倦無力,甚至流淚。
【蒼朮(四兩,米泔浸炒),荊芥,甘草(炙,八錢)】
將蒼朮四兩用米漿浸泡後炒製,再加入荊芥和炙甘草八錢,混合研磨成粉末。
【薑湯調服二錢。】
用薑湯調和這粉末,每次服用二錢。
【金沸草散,治肺感寒邪,鼻塞聲重,咳嗽不已,憎寒發熱,無汗惡風,或熱壅膈間,唾濁痰甚。】
金沸草散能治療肺部受寒邪侵擾,導致鼻塞聲音沈重,不斷咳嗽,畏寒發熱,無汗且怕風,或者熱氣積聚在膈間,唾液混有大量痰液。
【旋覆花,麻黃,荊芥(各一錢),前胡,半夏,芍藥(各八分),甘草(炙,五分)。】
使用旋覆花、麻黃、荊芥各一錢,前胡、半夏、芍藥各八分,炙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取兩杯水,加入三片薑和一枚棗,煎煮至剩餘八分之一的水量,飯後服用。
【《三因》,旋覆花湯,治風寒暑濕傷肺,喘嗽大甚,坐臥不寧。】
根據《三因》記載,旋覆花湯可以治療由風、寒、暑、濕等因素傷害肺部所引起的喘息咳嗽嚴重,讓人坐臥不安的症狀。
旋覆花,前胡,甘草,茯苓,半夏曲,杏仁,麻黃,荊芥穗,五味子,赤芍藥(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加薑、棗水煎。有汗者勿服。
《良方》,旋覆花湯,治風痰嘔逆,飲食不下,頭目昏悶等證。
旋覆花,枇杷葉,川芎,細辛,赤茯苓(各一錢),前胡(一錢半)
上加薑、棗水煎服。
《醫林》,桑皮散,治上焦熱壅,咳嗽連聲,血腥並氣不得透。
桑皮,柴胡,前胡,紫蘇,薄荷,枳殼,桔梗,赤茯苓,黃芩,炙甘草(等分)
上咀。每服七、八錢,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白話文:
-
旋覆花、前胡、甘草、茯苓、半夏曲、杏仁、麻黃、荊芥穗、五味子、赤芍藥(各等分):這是一個藥方,每個成分的比例相等。每服份量為五錢,並加上薑和棗的水來煎煮。如果有出汗的情況,則不應服用此方。
-
旋覆花湯:這是出自《良方》的一個藥方,用於治療風痰嘔逆、飲食不下、頭目昏悶等症狀。
-
旋覆花、枇杷葉、川芎、細辛、赤茯苓(各一錢),前胡(一錢半):這個藥方出自《良方》,適合治療風痰嘔逆、飲食不下、頭目昏悶等症狀。
-
桑皮散:這是出自《醫林》的一個藥方,用於治療上焦熱壅、咳嗽連聲、血腥並氣不得透的症狀。
-
桑皮、柴胡、前胡、紫蘇、薄荷、枳殼、桔梗、赤茯苓、黃芩、炙甘草(等分):這個藥方是根據《醫林》的記載,適合治療上焦熱壅、咳嗽連聲、血腥並氣不得透的症狀。
-
上述藥方均需先切好後,每服份量為七到八錢,用水一鍾半,煎至七分,飯後溫服。
《簡易》,蘇陳九寶湯,治老人小兒素有喘急,遇寒暄不常,發則連綿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臥。
麻黃,紫蘇,薄荷,桂枝,桑白皮,大腹皮,陳皮,杏仁,甘草(各六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烏梅一個,煎七分服。
《局方》,羌活散,治風邪壅滯,鼻塞聲重,頭目昏眩,遍身拘急,肢節煩痛,天陰愈覺不安者。
羌活,麻黃,防風,細辛,川芎,菊花,枳殼,蔓荊子,前胡,白茯苓,甘草,石膏,黃芩(等分)
白話文:
《簡易》中提到的「蘇陳九寶湯」,主要用於治療老年人和兒童原本就有喘息的情況,當遇到寒熱交替時容易發作,導致連續不斷的咳嗽、哮吼,甚至影響到夜間的睡眠。
所需藥材及用量如下:
- 麻黃:6分
- 紫蘇:6分
- 薄荷:6分
- 桂枝:6分
- 桑白皮:6分
- 大腹皮:6分
- 陳皮:6分
- 杏仁:6分
- 甘草:6分
將以上材料用水煎煮,總量約為半鍾半的水量,加入三片薑片和一個烏梅,煮至剩下七分的量後服用。
《局方》中提到的「羌活散」,主要用於治療因風邪阻滯導致的鼻塞、聲音沈重、頭暈眼花、全身肌肉緊繃、四肢疼痛,尤其是天氣陰沈時症狀會更為嚴重的情況。
所需藥材及用量如下:
- 羌活:等分
- 麻黃:等分
- 防風:等分
- 細辛:等分
- 川芎:等分
- 菊花:等分
- 枳殼:等分
- 蔓荊子:等分
- 前胡:等分
- 白茯苓:等分
- 甘草:等分
- 石膏:等分
- 黃芩:等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
羌活散,治風痹手足不仁。
羌活,防己,防風,棗仁,當歸,川芎(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麻黃(去根節),天麻各(一兩半),黃松節,薏仁(各二兩),荊芥(一握)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溫酒調下。
《得效》,芎芷香蘇散,散風消痰,理腳氣。
川芎,甘草(二錢),蘇葉,乾葛,白茯苓,柴胡(各半兩),半夏(六錢),枳殼(炒,三錢),桔梗(生,二錢半),陳皮(三錢半)
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
取水一鍾半,加入三片薑,煮沸後服用。
-
羌活散,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四肢麻木不仁。
-
將羌活、防己、防風、酸棗仁、當歸、川芎(各一兩)、炮附子(去皮及臍)、麻黃(去根節)、天麻(各一兩半)、黃松節、薏仁(各二兩)、荊芥(一握)等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取二錢,不論時間,用溫酒調和後服用。
-
得效方:芎芷香蘇散,用於散風消痰,治療腳氣。
-
使用川芎、甘草(各二錢)、蘇葉、乾葛、白茯苓、柴胡(各半兩)、半夏(六錢)、枳殼(炒,三錢)、桔梗(生,二錢半)、陳皮(三錢半)等材料。每次取三錢,用水一鍾,加薑三片、棗一枚,煮至剩八分,不論時間,溫服即可。
《金匱》,越婢湯,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
麻黃(一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風水,加白朮四兩。(《古今錄驗》方)即名越婢加朮湯。
《金匱》,越婢加半夏湯,治肺脹咳喘上氣,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半夏(半斤)
白話文:
《金匱》中的「越婢湯」,主要用於治療風水引起的全身浮腫、風邪侵襲所導致的發熱與自汗、脈象浮現但無口渴現象的情況。
成分如下:
- 麻黃(一兩)
- 石膏(半斤)
- 生薑(三兩)
- 甘草(二兩)
- 大棗(十五枚)
以上五種材料,需用六升的水,先煮麻黃去除泡沫後,再加入其他材料,煮至三升。分三次溫和服用。若出現惡風的情況,可添加一顆附子;若為風水所引起,則需加上白朮四兩。這是「越婢加朮湯」的配方。
《金匱》中的「越婢加半夏湯」,則適用於肺脹、咳嗽、喘息、呼吸困難、眼睛似要脫落、脈象浮大的情況。
成分如下:
- 麻黃(六兩)
- 石膏(半斤)
- 生薑(三兩)
- 甘草(二兩)
- 大棗(十五枚)
- 半夏(半斤)
以上材料均需按照配方比例使用,以達到治療效果。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當歸湯,治肺痹上氣,閉塞胸中,脅下支滿,乍作乍止,不得飲食,唇乾舌燥,手足冷痛。
當歸(焙),防風(去叉),黃耆(各二兩),人參,細辛,黃芩(去腐,各一兩),桂心(三兩),柴胡(八兩),半夏(湯炮,五兩),杏仁(去皮尖,炒,五十個),麻黃(去根節,水煮二三沸,掠去沫,曬乾,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水一鍾,姜七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日三夜二。
羌活勝濕湯,方在和陣。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
白話文:
以上六種草藥,以六升的清水先煮麻黃,去除泡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分成三次溫熱服用。
【當歸湯】,用於治療肺部疾病導致的上氣喘,使得胸部堵塞不通,兩側肋骨下方有壓迫感,病症時好時壞,不能正常進食,嘴脣乾裂,舌頭乾燥,手腳冷痛。
當歸(烘焙),防風(去叉),黃耆(各兩兩),人參,細辛,黃芩(去腐爛部分,各一兩),桂心(三兩),柴胡(八兩),半夏(用湯煮過,五兩),杏仁(去皮尖,炒過,五十個),麻黃(去除根節,用水煮二三次沸騰後,撈去泡沫,曬乾,一兩)
所有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到七錢,用水一鍾(約為150毫升),加上七片薑和兩個大棗,煮到剩餘七分(約為100毫升),不分時辰,溫熱服用,每日三次,夜晚二次。
【羌活勝濕湯】,詳細配方在其他篇章中有所提及。用於治療受到濕氣侵害而導致全身疼痛的外傷問題。
《局方》,烏藥順氣散,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體頑麻,癱瘓腳氣,語言蹇澀,痿弱等證。先宜服此以疏氣道,然後隨證用藥。
烏藥,麻黃,白芷,川芎,桔梗,橘紅,枳殼(麩炒),甘草(炙),殭蠶(炒,各一兩),乾薑(炮,五錢)
上每服五錢,薑、水煎服。
通關散,方在因陣。搐鼻取嚏,開通牙關。
神效左經丸,治諸風寒濕痹,麻木不仁,肢體手足疼痛,極效。
蒼朮(米泔浸),草烏(去皮),蔥白,乾薑(各四兩)
白話文:
《局方》中的「烏藥順氣散」,主要用來治療風氣侵襲、四肢骨骼疼痛、全身麻木、癱瘓腳氣、語言困難、肌肉萎縮等症狀。在開始使用其他藥物之前,應先服用此方以疏通氣道。
配方包括:烏藥、麻黃、白芷、川芎、桔梗、橘紅、枳殼(麩炒)、甘草(炙)、僵蠶(炒)各一份兩,乾薑(炮)五錢。每次服用五錢,以薑和水煎煮後服用。
「通關散」的詳細配方與用法見於另外的文件。它主要通過刺激鼻腔,引發打噴嚏,以開闊口腔通道。
「神效左經丸」適用於治療由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症,導致麻木、四肢手腳疼痛的症狀,效果顯著。
配方包含:蒼朮(米泔浸泡)、草烏(去皮)、蔥白、乾薑(各四兩)。
上四味,搗爛裝入瓶內按實,密封瓶口,安於暖處,三日取出曬乾,入後藥。按:此方當加當歸六兩更佳。
金毛狗脊,藁本,白芷,破故紙(酒浸,焙乾),撫芎,小茴香(炒),穿山甲(炮),牛膝(酒浸,各三兩),川烏(炮),木瓜,白附子,虎脛骨(酥炙),乳香(炙),沒藥(炙,各一兩,另研)
上為末,酒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酒下。
白話文:
以上四種草藥,需先打成粉末狀,然後放入瓶子內壓實,再封閉瓶口,放置在溫暖的地方。三天後取出晾乾,準備加入其他藥材使用。請注意,這個方子如果能加上六兩的當歸會更好。
金毛狗脊、藁本、白芷、破故紙(需先用酒浸泡再烤乾)、撫芎、小茴香(需先炒過)、穿山甲(需先炮製)、牛膝(需先用酒浸泡)、川烏(需先炮製)、木瓜、白附子、虎脛骨(需先用酥油炙烤)、乳香(需先炙烤)、沒藥(需先炙烤)等。
所有草藥都需研磨成粉末,再用酒和麵粉做成的糊狀物調和,做成大小如小豆的丸狀藥物。每次服用約三四十顆,最好在空腹時用酒送服。
《三因》,麻黃左經湯,治風寒暑濕四氣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重痛,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
麻黃(去節),乾葛,細辛,防風,桂心,羌活,蒼朮,防己(酒拌),茯苓,炙甘草(各一錢一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三因》,半夏左經湯,治足少陽經為四氣所乘,以致發熱,腰脅疼痛,不食,熱悶煩心,腿痹縱緩。
半夏(制),乾葛,細辛,柴胡,防風,桂心,乾薑(炮),白朮,麥冬,黃芩,茯苓,炙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三因》中的麻黃左經湯,用於治療風、寒、暑、濕四種氣候對足太陽經造成的侵擾,包括腰部和腳部的抽搐、痠痛,關節沈重且疼痛,畏寒發燒,沒有汗液而出現怕冷的情況,或者出現自汗、怕風、頭痛等症狀。藥物組成包括:去節的麻黃、乾葛、細辛、防風、桂心、羌活、蒼朮、防己(需用酒拌)、茯苓、炙甘草(各一錢一分)。使用方法是將二鍾的水與三片薑、一枚大棗一同煮沸,然後煎至剩下八分,於餐前服用。
《三因》中的半夏左經湯,用於治療足少陽經受四種氣候影響,導致發熱、腰部和兩側的疼痛、不思飲食、熱感難耐、心煩意亂、腿部痠軟、弛緩等症狀。主要藥物有:制半夏、乾葛、細辛、柴胡、防風、桂心、乾薑(需炒過)、白朮、麥冬、黃芩、茯苓、炙甘草(各一錢)。使用方法是將以上藥物加水煮沸,然後煎至剩餘部分,於餐前服用。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三因》,大黃左經湯,治四氣流注足陽明經,致腰腳腫痛不可行,大小便秘,或惡飲食,喘滿自汗,嘔吐腹痛。
大黃(煨),細辛,羌活,前胡,杏仁(去皮尖,炒),厚朴(制),枳殼,黃芩,茯苓,炙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千金》,第一麻黃湯,治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衝心。有人病此者,但一病相當,即服此第一方,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麻黃(一兩),大棗(十二枚),茯苓(三兩),杏仁(三十枚),防風,當歸,白朮,川芎,升麻,芍藥,黃芩,桂心,麥冬,甘草(各二兩)
白話文: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這是一種飲用療法,需要以下材料:兩杯水、三片薑和一枚棗子。將這些材料一起煮沸後,再用小火慢煮至剩餘八分之一的水量,然後在飯前服用。
【《三因》,大黃左經湯,治四氣流注足陽明經,致腰腳腫痛不可行,大小便祕,或惡飲食,喘滿自汗,嘔吐腹痛。】
這是「大黃左經湯」,適用於四種氣候的影響下,導致足陽明經絡出現問題,引發腰腳腫痛、大小便困難、對於食物的消化吸收有障礙、喘息、多汗、嘔吐和腹部疼痛的症狀。
【大黃(煨),細辛,羌活,前胡,杏仁(去皮尖,炒),厚朴(制),枳殼,黃芩,茯苓,炙甘草(各一錢)。】
配方包含:煨過的大黃、細辛、羌活、前胡、炒過的杏仁、制過的厚朴、枳殼、黃芩、茯苓和炙過的甘草。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這又是一種飲用療法,需要的材料和前一種相同,只是增加了一枚棗子,其他步驟相同,飯前服用。
【《千金》,第一麻黃湯,治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衝心。】
這是「第一麻黃湯」,適用於惡風、毒氣侵擾、腳部力量減弱、頑固性麻木、四肢無知覺、失去語言能力、心臟受毒氣沖擊等症狀。
【麻黃(一兩),大棗(十二枚),茯苓(三兩),杏仁(三十枚),防風,當歸,白朮,川芎,升麻,芍藥,黃芩,桂心,麥冬,甘草(各二兩)。】
配方包含:一兩的麻黃、十二枚的大棗、三兩的茯苓、三十枚的杏仁、防風、當歸、白朮、川芎、升麻、芍藥、黃芩、桂心、麥冬和二兩的甘草。
上㕮咀。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見風。
《千金》,第二獨活湯
獨活(四兩),熟地黃(三兩),生薑(五兩),葛根,桂心,甘草,芍藥,麻黃(各二兩)
上㕮咀。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煎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腳弱者,特忌食瓠子、蕺菜,犯之則一世不愈。
《千金》,第三兼補厚朴湯,並治諸氣咳嗽,逆氣嘔吐。
厚朴,川芎,桂心,熟地黃,芍藥,當歸,人參(各二兩),黃耆,甘草(各三兩),吳茱萸(二升),半夏(七兩),生薑(一斤)
白話文:
上等的細磨藥材。使用九升水和二升清酒混合煮沸,提取出二升半的濃汁,分成四份,每日服用三次,夜晚一次。保持身體溫暖,出汗,用粉末覆蓋,避免風吹。
《千金方》中的第二種獨活湯
獨活(四兩),熟地黃(三兩),生薑(五兩),葛根,桂心,甘草,芍藥,麻黃(各二兩)
上等的細磨藥材。使用八升水和二升清酒混合煮沸,提取出二升半的濃汁,分成四份,每日服用三次,夜晚一次。腳軟的人,特別忌諱食用瓠子和蕺菜,違反的話會導致病情永不痊癒。
《千金方》中的第三種兼補厚朴湯,用於治療各種氣體咳嗽、逆氣嘔吐等症狀。
厚朴,川芎,桂心,熟地黃,芍藥,當歸,人參(各二兩),黃耆,甘草(各三兩),吳茱萸(二升),半夏(七兩),生薑(一斤)
上㕮咀。以水二斗,煮豬蹄一具,取汁一斗二升,去上肥膩,入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進服。
《千金》,第四風引獨活湯,兼補方。
獨活(四兩),茯苓,甘草(各三兩),升麻(一兩半),人參,桂心,防風,芍藥,當歸,黃耆,乾薑,附子(各二兩),大豆(二升)
上㕮咀。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三升半,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進服。
獨活湯,治腳氣陽虛寒勝,經氣不行,頑腫不用,如神。
獨活,麻黃(去節),川芎,熟附子,牛膝,黃耆(炙),人參,當歸,白芍藥,白茯苓,白朮,杜仲(炒),乾薑,肉桂,木香,甘草(炙,等分)
白話文:
上等的研磨,使用兩鬥的水,煮一個豬蹄,取得一斗二升的汁液,去掉上面的肥油,加入三升的清酒,一起煮至三升,分成四次服用。每次服用之間應等待如同人行走二十里那麼久後,再進行下一次的服用。
這是《千金》中的第四個「風引獨活湯」,具有補充的療效。
獨活(四兩),茯苓,甘草(各三兩),升麻(一兩半),人參,桂心,防風,芍藥,當歸,黃耆,乾薑,附子(各二兩),大豆(二升)
上等的研磨,使用九升的水和三升的清酒,一起煮製成三升半的量,分成四次服用。每次服用之間應等待如同人行走二十里那麼久後,再進行下一次的服用。
「獨活湯」,用於治療腳氣、陽虛寒盛、經脈不通、腫脹不動的症狀,其療效如同神蹟。
獨活,麻黃(去節),川芎,熟附子,牛膝,黃耆(炙),人參,當歸,白芍藥,白茯苓,白朮,杜仲(炒),乾薑,肉桂,木香,甘草(炙,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三枚,煎八分,食前溫服。
追毒湯,治肝脾腎三經為風寒熱濕毒氣上攻,陰陽不和,四肢拘攣,上氣喘滿,小便秘澀,心熱煩悶,遍身浮腫,腳弱不能行步。
半夏(湯泡七次),黃耆(去蘆),甘草(炙),當歸(去蘆),人參(去蘆),厚朴(薑製),獨活(去蘆),橘紅(各一兩),熟地黃,枳實(麩炒),芍藥,麻黃(去節,各二兩),桂心(三兩)
上㕮咀。每服八錢,水一鍾半,生薑七片,棗三枚,煎八分,食前溫服,日三夜一。
《局方》,排風湯,治風虛冷濕,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及五臟風邪等證。
白話文:
【追毒湯】,用來治療肝、脾、腎三經受到風寒熱濕毒氣上攻,導致陰陽失調,四肢僵硬疼痛,上氣喘息,小便困難,心煩熱烈,全身浮腫,腳力減弱無法行走。
所需藥材如下:
- 半夏(先用水泡七次)
- 黃耆(去除根蘆頭部分)
- 甘草(炙烤過後)
- 當歸(去除根蘆頭部分)
- 人參(去除根蘆頭部分)
- 厚朴(用薑製過後)
- 獨活(去除根蘆頭部分)
- 橘紅(各一兩)
- 熟地黃
- 枳實(麩炒過後)
- 芍藥
- 麻黃(去除節的部分,各二兩)
- 桂心(三兩)
所有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㕮咀)。每次服用量為八錢,使用一鍾半的水,加入生薑七片、棗三枚,煮至剩餘八分,於飯前溫服,每日三次,夜晚一次。
【局方】中的【排風湯】,用來治療風虛冷濕,邪氣入侵內臟,引發狂言妄語、精神錯亂,以及五臟風邪等症狀。
防風,白朮,當歸(酒浸),芍藥,肉桂,杏仁,川芎,白蘚皮,甘草(炙,各一錢),麻黃(去節),茯苓,獨活(各三錢)
上分二服,水二鍾,姜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陽毒升麻湯,治陽毒,赤斑狂言,吐膿血。
升麻(一錢半),犀角(磨),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八分)
水一盞半,煎八分,納犀角汁和勻服。
栝蔞根湯,治風溫大渴。
栝蔞根,乾薑,防風,人參,甘草(各一錢),石膏(三錢),水一盞半,煎八分服。
再造散,治傷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用表藥而汗不出,脈無力者。此以陽虛不能作汗,名曰無陽。若醫不識此,復用麻黃等藥,及覆逼取汗,誤殺者多矣。
白話文:
防風、白朮、當歸(用酒浸泡)、芍藥、肉桂、杏仁、川芎、白蘚皮、甘草(炙烤,每種一錢)、麻黃(去除節部)、茯苓、獨活(每種三錢)。以上藥物分成兩份,每份用水二鍾(約300毫升)、加入三片薑,煎至剩下七分,於飯後服用。
陽毒升麻湯,用於治療因陽毒引起的紅斑、狂妄語言及吐出膿血的情況。配方包括:升麻(一錢半,約4.5克)、犀角(磨成粉)、射乾、黃芩、人參、甘草(每種八分,約2.8克)。
使用水一盞半(約270毫升),煎至剩下八分,加入犀角汁調勻後飲用。
栝蔞根湯,用於治療風熱所引發的嚴重口渴情況。配方包括:栝蔞根、乾薑、防風、人參、甘草(每種一錢,約3.5克)、石膏(三錢,約10.5克)。
使用水一盞半(約270毫升),煎至剩下八分,服用。
再造散,用於治療傷寒引發的頭痛、發熱、畏寒且沒有出汗、脈搏疲弱的症狀。這是因為陽氣不足無法出汗,被稱為「無陽」。如果醫生不瞭解這種情況,還使用麻黃等藥物,或覆蓋身體以強迫出汗,錯誤的做法導致誤殺的人數相當多。
人參,黃耆,川芎,甘草,熟附子,桂枝,細辛,羌活,防風,煨生薑,夏月熱甚,或加石膏
水一鍾半,棗二枚,煎八分,溫服。
《本事》,枳殼煮散,治大棗煩惱傷肝,兩脅骨痛,筋脈緊,腰腳重滯,筋急不能舉動,此藥大治脅痛。
枳殼(麩炒,四兩),細辛,川芎,桔梗,防風(各二兩),葛根(一兩半),甘草(一兩)
上咀。每服七、八錢,水一鍾半,薑、棗同煮,食煎溫服。
柴胡疏肝散,治脅肋疼痛,寒熱往來。
陳皮(醋炒),柴胡(各二錢),川芎,枳殼(麩炒),芍藥(各一錢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錢半)
白話文:
- 人參、黃耆、川芎、甘草、熟附子、桂枝、細辛、羌活、防風、煨生薑,在夏季熱度高的時候,可以加入石膏。
將以上材料用半鍾半的水,加上兩個棗,煮至八分,然後溫和服用。
- 《本事》中的枳殼煮散,適用於因大棗煩惱導致傷害肝臟,兩側肋骨疼痛,筋脈緊繃,腰部和腳部沈重,筋肉僵硬無法活動的情況。此藥物主要用於治療肋骨疼痛。
將枳殼(麩炒後四兩)、細辛、川芎、桔梗、防風(各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服。
《本事》,桂枝散,治因驚傷肝,脅骨疼痛不已。
枳殼(一兩,小者),桂枝(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
(河間),葛根湯,治寒邪在經,脅下疼痛不可忍。
葛根,桂枝,川芎,細辛,防風(各一錢),麻黃,枳殼,芍藥,人參,炙甘草(各八分)
上咀。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升麻湯,治無汗而喘,小便不利,煩渴發斑。
升麻,蒼朮,麥門冬,麻黃(各一錢),黃芩,大青(各七分),石膏(一、二錢),淡竹葉(十片)
白話文:
-
用水量為一鍾半(約為450毫升),煎煮至剩下八分(約為360毫升),於餐前服用。
-
《本事》中提到的桂枝散,用於治療因驚嚇影響肝臟,導致的肋骨疼痛不減。
- 枳殼(一兩,即約為30克,選擇較小的果實),桂枝(半兩,即約為15克)。
上述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量為二錢(約為6克),以薑和棗子加熱調和後服用。
- 河間所提的葛根湯,用於治療因寒邪進入經脈,導致肋下疼痛難耐。
- 葛根,桂枝,川芎,細辛,防風(各取一錢,即約為3克),麻黃,枳殼,芍藥,人參,炙甘草(各取八分,即約為2.4克)。
上述材料切碎。用水量為一鍾半(約為450毫升),加入薑三片,煎煮至剩下八分(約為360毫升),於餐前溫服。
- 升麻湯,用於治療無汗卻喘息,小便不通暢,口渴且有發斑現象。
- 升麻,蒼朮,麥門冬,麻黃(各取一錢,即約為3克),黃芩,大青(各取七分,即約為2.1克),石膏(一、二錢,即約為3-6克),淡竹葉(十片)。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並非專業醫療建議。在使用這些方劑前,請諮詢專業醫師或中醫師,以確保安全和適當的使用方式。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
(仲景),柴胡桂枝幹薑湯,治傷寒五、六日,汗下後,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邪未解也。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煅,二兩),甘草(炙,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便愈。
白話文:
-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取二鍾水,煎至八分,溫熱後服用。
-
(仲景),柴胡桂枝幹薑湯,治傷寒五、六日,汗下後,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邪未解也:這是出自《傷寒論》的方子,名為柴胡桂枝幹薑湯,用於治療傷寒病程五、六天,經過發汗或下藥後,仍然頭部出汗、寒熱交替、心中煩躁的情況,表示病邪尚未完全消除。
-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煅,二兩),甘草(炙,二兩):以上七味藥物,分別用量如下: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需先煅燒過),甘草二兩(需炙烤過)。
-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將上述七味藥物放入一斗二升水中煮沸,取出渣滓,再次煎煮得到三升濃縮液,每次溫熱服用一升,一天共服三次。
-
初服微煩,再服汗出便愈:初次服用可能會感到微微不適,但第二次服用後,就會開始出汗,這時病情會得到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