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經義

《五癃津液別篇》曰: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評熱病論》曰: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經脈篇》曰:胃病則大腹水腫。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隔咽不通,食飲不下。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腎脈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宣明五氣篇》曰:下焦溢為水。

《逆調論》曰: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陰陽別論》曰: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三陰結,謂之水。

《湯液醪醴論》帝曰:其有不從毫毛生而五臟陽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是以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復,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按以上諸脹,皆言水之為病也。

《太陰陽明論》曰: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則䐜滿閉塞。

《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按以上二條,乃言飲食之為脹也。

白話文:

《五癃津液別篇》說:體內陰陽之氣運行不暢,導致全身氣機閉塞,三焦功能失常無法疏導,津液無法正常轉化,積留在下焦部位,無法滲入膀胱排出,就會造成下腹部脹滿,若水液過多溢出,就形成水腫。

《評熱病論》說:凡是有水氣的人,輕微的水腫會先出現在眼睛下方。水屬陰,眼睛下方也屬陰,而腹部是人體最陰的地方,所以水液停留在腹部的人,一定會出現眼睛下方腫脹。

《經脈篇》說:胃部生病會導致腹部腫大和水腫。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胃部生病,會出現腹部脹滿,胃部(胃脘)感到心痛,向上牽引兩側肋骨,使咽喉阻隔不通,食物和飲水無法下嚥。三焦生病,會出現腹部脹滿,尤其是下腹部更加堅硬,小便困難,排尿時感到急迫,水液若溢出積留,就會形成腹脹。腎脈微弱而大,會形成石水病(腹水堅硬如石),從肚臍以下到小腹腫脹隆起,向上蔓延至胃部,這是無法治癒的絕症。

《宣明五氣篇》說:下焦的水液溢出就會形成水腫。

《逆調論》說:無法平躺入睡,躺下就會喘氣,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停留。水液是循著津液的運行路徑而流動的。腎臟是儲藏水液的器官,負責調節津液,也主導平躺睡眠和呼吸。

《陰陽別論》說:體內陰陽之氣阻塞不通,偏於陰盛陽衰,會導致石水病(腹水堅硬如石),使小腹腫脹。若體內三陰經脈氣機鬱結不暢,就稱為水病。

《湯液醪醴論》中,黃帝問:有些人沒有從皮膚毛髮生病,但五臟的陽氣已經耗竭,體內津液積聚,精神意志獨自存在,精氣內守而外氣耗散,身體無法穿上衣服保暖,這是四肢氣機急迫而體內氣機混亂,是氣機被阻礙於內而症狀表現在外,要如何治療?岐伯回答說:要用權衡的方法來調和陰陽,去除體內積滯的廢物,這樣才能讓四肢氣機微微活動,使身體溫暖,用針刺療法疏通氣血,恢復身體的機能,打開毛孔(鬼門),清潔腸胃(淨府),使精氣按時恢復,五臟的陽氣才能重新布散,疏通淨化五臟,精氣自然產生,形體自然強盛,骨肉相互保護,體內巨大的氣機才能平穩。以上所說的各種脹,都是在描述水液在體內積聚成病。

《太陰陽明論》說:飲食沒有節制,生活作息不規律的人,會使陰氣受損;陰氣受損,就會侵入五臟,導致腹部脹滿閉塞。

《異法方宜論》說:北方的人民喜歡在野外生活,以乳製品為主食,體內容易產生寒氣,導致腹脹等疾病。以上兩條說明了飲食不當也會導致腹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