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四書集·古方八陣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四書集·古方八陣 (1)

1. 和陣

(《局方》),大棗,治痰飲嘔惡,風寒咳嗽,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或飲酒過多,脾胃不和等證。

陳皮,半夏(制,各三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姜三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加減二陳湯,治嘔吐吞酸,胃脘痛,呃逆。

即前方加丁香九粒,氣滯甚者,可加一二錢。

(丹溪),加味二陳湯,治食鬱瘀滯,胸膈不快。

白話文:

《局方》記載,大棗能治療痰飲嘔惡、風寒咳嗽,以及頭眩心悸、中脘不快、生冷飲食或飲酒過多導致的脾胃不和等症狀。

二陳湯是由陳皮、半夏(制)、茯苓、炙甘草組成,以水煎服。其中,陳皮、半夏各三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煎藥時加入二鍾水、三五片薑和一枚棗,煎至八分即可,飯後服用。

二陳湯能治療嘔吐吞酸、胃脘痛、呃逆等症狀。若患者氣滯嚴重,可加九粒丁香。

丹溪又在此方基礎上加味,稱為加味二陳湯,能治療食積瘀滯、胸膈不快等症狀。

蒼朮(米泔浸),白朮(炒),橘紅,半夏(泡),茯苓,川芎,香附(各八分),枳殼,黃連(姜炒),甘草(各五分,水盞半,煎八分,食前稍熱服。

二術二陳湯,治一切嘔吐清水如注。

蒼朮(土炒),白朮(炒),陳皮,半夏(制),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稍熱服。虛寒者加人參、煨乾姜;痰飲,加南星,倍半夏;宿食,加神麯、砂仁。

白話文: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白朮炒制,橘紅、半夏泡水,茯苓、川芎、香附各取八分,枳殼、黃連用薑炒制,甘草取五分,水煎取一半,分八次服用,飯前溫熱飲用。此方名為二術二陳湯,主治各種嘔吐清水不止的症狀。

另外,蒼朮用土炒制,白朮炒制,陳皮、半夏(制)、茯苓各取一錢,炙甘草取五分,加水煎煮,用姜三片,大棗一枚,煎取八分,溫熱服用。若患者虛寒,可加入人參、煨乾薑;若為痰飲,可加南星,半夏加倍;若為宿食,可加神麴、砂仁。

(《宣明》),黃芩二陳湯,治熱痰。

黃芩,陳皮,半夏,茯苓(等分),甘草(減半)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辨疑》),柴葛二陳湯,治一切瘧、暑、濕、勞、食等證。

柴胡,乾葛,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蒼朮(制),川芎,黃芩(各等分,若陰瘧除此味)

水二鍾,姜三片,煎服。內乾葛、川芎、蒼朮,乃發散之劑,若久瘧及發散過者除之。陽分汗多,加人參、黃耆,去乾葛;陰分虛者,加酒炒芍藥、當歸、生地;久瘧,微邪潮熱,加四君子湯,去祛邪之藥;若欲截瘧,加常山、檳榔、青皮、貝母各一錢。

白話文:

《宣明》記載,黃芩二陳湯用於治療熱痰。藥方為:黃芩、陳皮、半夏、茯苓各等分,甘草減半。水一鍾半,姜三片,煎煮至七分,飯後服用。

《辨疑》記載,柴葛二陳湯用於治療一切瘧疾、暑熱、濕邪、勞損、飲食不當等引起的症狀。藥方為:柴胡、乾葛、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蒼朮(制)、川芎、黃芩各等分(陰瘧除黃芩)。水二鍾,姜三片,煎煮服用。乾葛、川芎、蒼朮為發散之劑,久瘧或發散過度者可去除。陽虛汗多者,加入人參、黃耆,去除乾葛;陰虛者,加入酒炒芍藥、當歸、生地。久瘧,微邪潮熱者,加入四君子湯,去除祛邪之藥。若要截瘧,加入常山、檳榔、青皮、貝母各一錢。

桂附二陳湯,方在熱陣。治寒瘧厥冷。

(《金匱》),小半夏湯,治嘔吐,谷不得下,及心下有飲者。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局方》用半夏五錢,生薑二錢半,水一鍾半,煎服。

(《金匱》),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

即前方加茯苓三兩,煎法同。

(《金匱》),大半夏湯,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云:治嘔而心下痞硬者。

白話文:

桂附二陳湯,適用於發熱時使用。用來治療寒瘧、四肢厥冷。

小半夏湯,用來治療嘔吐、飲食不能消化、心窩處有積水者。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七升,煮到一升半,分溫兩次服用。《局方》用半夏五錢,生薑二錢半,水一鍾半,煎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用來治療突然嘔吐、心窩處痞塊、膈間有積水、頭昏眼花、心悸者。

就是在小半夏湯的基礎上,再加茯苓三兩,煎法相同。

大半夏湯,用來治療胃反覆不接受食物,食物一吃就吐。《外臺》記載:用來治療嘔吐且心窩處痞硬者。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御藥》),大半夏湯,一名橘皮湯。治痰飲及脾胃不和。

半夏,陳皮,白茯苓(各二錢)

水二鍾,姜五片,煎八分,溫服。

茯苓半夏湯,治嘔吐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驚悸,及小兒等病。

白茯苓(二兩),半夏(五錢)

上每服三、五、七錢,薑、水煎服。

(《宣明》),橘皮半夏湯,治痰涎壅嗽久不已者,常服潤燥解肌熱止嗽。

白話文:

半夏兩升洗淨,人參三兩,白蜜一斤,這三味藥用一斗二升水,和著蜜一起攪拌二百四十次,煮成藥汁三升半,溫溫地喝下一升,剩下的分開再喝。這個方子叫做半夏湯,又名橘皮湯,可以治療痰飲和脾胃不和。

另外,半夏、陳皮、白茯苓各二錢,用兩鍾水,加五片薑,煎煮八分,溫熱服用,這個方子叫做茯苓半夏湯,用於治療嘔吐、呃逆、心下堅硬痞塞、膈間積水、痰眩驚悸,以及小兒等病症。

白茯苓二兩,半夏五錢,每次服用三到七錢,用薑和水煎服,這個方子叫做橘皮半夏湯,可以治療痰涎壅塞咳嗽久治不愈,常喝能潤燥解肌熱止咳。

陳皮(五錢),半夏(制,二錢半)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七分,溫服。

(《靈樞》),秫米半夏湯,久病不寐者神效,世醫鮮用之。

秫米(一升),半夏(五合)

上用千里長流水八升,揚之萬遍,取清者五升,煮秫米、半夏,炊以葦薪,令竭至一升半,去渣,飲汁一小杯,日三服。其新病者,覆杯即臥,汗之即已;久病者,三日已也。

(東垣),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眩暈,及足太陰痰厥頭疼。

半夏(錢半),白朮,神麯(炒,各一錢),麥芽,陳皮(各錢半),人參,黃耆,茯苓,蒼朮,天麻,澤瀉(各五分),黃柏(二分),乾薑(三分)

白話文:

陳皮五錢,半夏(經過炮製)二錢半,加水一碗半,再放生薑三到五片,煎煮七分,溫熱服用。

這是在《靈樞》中提到的「秫米半夏湯」,對於久病失眠的人效果顯著,但現代醫學很少使用。

用秫米一升,半夏五合,以千里長流水八升浸泡,攪拌一萬遍,取清澈的水五升,煮秫米和半夏,用蘆葦火煮至剩下半升,去除渣滓,每天喝一小杯,分三次服用。新發病的人,喝完藥立即躺下,出汗即痊癒;久病的人,三天便可見效。

這是《東垣》中的「半夏白朮天麻湯」,用於治療眩暈、足太陰痰厥頭疼。

方藥包括半夏一錢半,白朮、神麴(炒)各一錢,麥芽、陳皮各一錢半,人參、黃耆、茯苓、蒼朮、天麻、澤瀉各五分,黃柏二分,乾薑三分。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鍾,煎八分,食遠熱服。

(《金匱》),黃芩半夏生薑湯,治乾嘔而利者。

黃芩,生薑(各三兩),炙甘草,芍藥(各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個)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東垣),平胃散,治脾胃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嘔噦噁心,吞酸噫氣,體重節痛,自利霍亂,噫膈反胃等證。

厚朴(薑製炒),陳皮(去白,各五兩),蒼朮(去皮,米泔浸炒,八兩),炙甘草(三兩)

白話文:

《金匱》中的黃芩半夏生薑湯,用半兩藥材,加水兩鍾,煎煮八分,飯後熱服,可治乾嘔並腹瀉。

東垣的平胃散,由黃芩、生薑(各三兩)、炙甘草、芍藥(各二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個)組成,用水一斗煮成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每天服兩次,晚上服一次。此方可治脾胃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嘔吐噁心,吞酸噫氣,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腹瀉霍亂,噫氣反胃等症。

厚朴(薑製炒)、陳皮(去白,各五兩)、蒼朮(去皮,米泔浸炒,八兩)、炙甘草(三兩)也是平胃散的組成藥材。

本方加人參、茯苓各二兩,即名參苓平胃散。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渣溫服。或去薑棗,入鹽一小捻,單以沸湯點服亦可。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澤瀉;如飲食不化,加神麯、麥芽、枳實;如胃中氣痛,加木香、枳實或枳殼;如脾胃困倦,加人參、黃耆;如有痰,加半夏;如便硬腹脹,加大黃、芒硝;如脈大內熱,加黃連、黃芩。

調氣平胃散,治胃氣不和,脹滿腹痛。

白話文:

這個方子加入人參和茯苓各兩錢,就叫做參苓平胃散。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也可以不加生薑和紅棗,加入少許鹽,用沸水沖服。如果小便不利,可以加入茯苓和澤瀉;如果飲食不消化,可以加入神曲、麥芽和枳實;如果胃部氣痛,可以加入木香、枳實或枳殼;如果脾胃困倦,可以加入人參和黃芪;如果有痰,可以加入半夏;如果大便硬、腹部脹滿,可以加入大黃和芒硝;如果脈搏有力,內熱,可以加入黃連和黃芩。調氣平胃散可以治療胃氣不和、腹脹腹痛。

厚朴(制),陳皮,木香,烏藥,白豆蔻,砂仁,白檀香(各一錢),甘草(五分),蒼朮(錢半),藿香(一錢二分)

水一鍾半,生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錢氏),益黃散,治脾土虛寒,寒水反來侮土而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證。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炮去皮),炙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

上每服四錢,水煎服。

白話文:

厚朴(制)、陳皮、木香、烏藥、白豆蔻、砂仁、白檀香(各一錢)、甘草(五分)、蒼朮(錢半)、藿香(一錢二分),加水一鍾半,生薑三片,煎煮八分,飯後溫服。此方名為益黃散,出自錢氏,用於治療脾土虛寒,寒水逆流侵犯脾土而導致嘔吐不食,或腹痛,或大便不實,手足發冷等症狀。另有一個方子,用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炮制去皮)、炙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每次服用四錢,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泄瀉,痞滿嘔逆,及四時不正之氣,瘧痢傷寒等證。

藿香,紫蘇,桔梗,白芷,大腹皮(各一錢),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厚朴(各八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取汗。

不換金正氣散,治脾氣虛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致發寒熱,或作瘧疾,或受山嵐瘴氣等毒。

厚朴(薑製),藿香,半夏,蒼朮(米泔浸),陳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

功效: 治療外感風寒,內停飲食,導致頭疼發熱,或霍亂瀉痢,腹脹嘔吐,以及因季節交替、氣候不調而引起的瘧疾、痢疾、傷寒等症狀。

藥材: 藿香、紫蘇、桔梗、白芷、大腹皮(各一錢)、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厚朴(各八分)

用法: 水二鍾(約400毫升),加入薑三片、棗一枚,煎煮至八分(約160毫升),趁熱服用,以發汗。

不換金正氣散:

功效: 治療脾氣虛弱,寒邪入侵,痰濕停滯胸膈,導致發熱,或出現瘧疾,或受到山嵐瘴氣等毒氣侵襲。

藥材: 厚朴(薑製)、藿香、半夏、蒼朮(米泔浸)、陳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用法: (未明確說明用法,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及醫師指示服用。)

薑、棗、水煎服。

(陳氏),不換金正氣散,治感冒風寒,或傷生冷,或瘴瘧,或疫癘。

蒼朮(米泔浸炒),厚朴(薑汁炒,各四兩),橘紅(三兩),炙甘草,半夏(制),藿香(各二兩),人參,木香(濕紙裹煨),白茯苓(各一兩)

上每服一兩,薑、棗、水煎服。

(徐氏),正氣散,正胃氣,進飲食,退寒瘧、食瘧、瘴氣,脾胃滯者,用之為宜。

藿香,草果(各二兩),半夏(制),陳皮,厚朴,砂仁,炙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生薑七片,棗三枚同煎,俟瘧未發前,和渣服。

白話文:

陳氏正氣散用來治療感冒風寒、受寒生冷、瘴氣、疫癘等症狀。藥方包括蒼朮(米泔浸炒)、厚朴(薑汁炒)、橘紅、炙甘草、半夏(制)、藿香、人參、木香(濕紙裹煨)、白茯苓。每服一兩,加薑、棗,水煎服。

徐氏正氣散則用來調和胃氣、促進食慾、治療寒瘧、食瘧、瘴氣,適合脾胃虛弱者使用。藥方包括藿香、草果、半夏(制)、陳皮、厚朴、砂仁、炙甘草。將藥方研磨成粉末,每服三錢,加生薑七片、棗三枚同煎,在瘧疾發作前服用。

(《濟生》),大正氣散,治脾胃不和,為風寒濕氣所傷,心腹脹悶,有妨飲食。

白朮,陳皮(各二錢),半夏(制),藿香葉,厚朴(姜炒),桂枝,枳殼,檳榔,乾薑(炮,各錢),甘草(炙,五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時溫服。

(東垣),升陽益胃湯,治秋燥令行,濕熱少退,脾胃虛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四肢不收,口苦舌乾,飲食不消,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良方》無黃耆、甘草、半夏、芍藥四味。

白話文:

《濟生》中的「大正氣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因風寒濕氣侵襲導致心腹脹悶,影響飲食。藥方包括白朮、陳皮、半夏、藿香葉、厚朴、桂枝、枳殼、檳榔、乾薑、甘草,用水煎服。

《東垣》中的「升陽益胃湯」則適用於秋燥季節,濕熱未退,脾胃虛弱,導致身體倦怠嗜睡、肢體痠痛、口苦舌乾、消化不良、大小便異常等症狀,伴隨肺部疾病、畏寒、心情不佳、面色不佳,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需要升陽益胃。該藥方缺少黃耆、甘草、半夏、芍藥四味藥材。

人參,炙甘草,半夏(脈澀者宜用,各一錢),黃耆(二錢),白朮(三分),白芍,防風,羌活,獨活(各五分),柴胡,茯苓(小便利者勿用),澤瀉(不淋者勿用,各三分),陳皮(四分),黃連(二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漸加至五錢,生薑五片,棗二枚,水三鍾,煎一鍾,早飯、午飯之間溫服。忌語話一二時,及酒濕助火之物。服藥後,如小便畢而病反增,是不宜利小便也,當去茯苓、澤瀉。若得喜食增食,初一二日間不可太飽,恐藥力尚淺,胃氣再傷,不得轉運也。或用美食以助藥力而滋胃氣,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沉降也。

白話文:

人參、炙甘草、半夏(脈搏澀者適合使用,各一錢)、黃耆(二錢)、白朮(三分)、白芍、防風、羌活、獨活(各五分)、柴胡、茯苓(小便過多者勿用)、澤瀉(不排尿者勿用,各三分)、陳皮(四分)、黃連(二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逐漸增加至五錢,配合生薑五片、大棗二枚,以三碗水煎煮至一碗,於早、午飯之間溫熱服用。服藥後忌諱說話,以及飲酒等助火的食物。若服藥後小便完畢,病情反而加重,則表示不宜利小便,需去除茯苓和澤瀉。如果食欲增加,服藥初期一兩天不可過飽,因為藥力尚未完全發揮,胃氣過於虛弱可能影響藥效。可以食用一些美味的食物來增強藥效,滋養胃氣,切忌食用清淡的食物,以免損害藥效,助長邪氣沉降。

亦可小役形體,使胃氣升發,切勿大勞,致令復傷,但以胃氣安靜為尤善。

海藏白朮湯,治風濕惡寒脈緩。

白朮,防風,甘草

上㕮咀,加生薑煎服。

(《濟生》),白朮湯,治五臟受濕,咳嗽痰多,氣喘身重,脈濡細。

白朮,橘紅,半夏,茯苓(各二錢),炙甘草(一錢)

水一鍾半,姜五片,煎七分,食遠服。

(《良方》),三味白朮湯,方在婦人。治妊娠內熱心痛。

(《良方》),四味白朮湯,方在婦人。治妊娠胃虛惡阻。

白話文:

可以稍微活動身體,讓胃氣上升,但不要過度勞累,以免再次受傷,最好讓胃氣安靜下來。海藏白朮湯,用來治療風濕惡寒、脈搏緩慢。

藥材:白朮、防風、甘草。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生薑煎水服用。

濟生白朮湯,用來治療五臟受濕、咳嗽痰多、氣喘身重、脈搏濡細。

藥材:白朮、橘紅、半夏、茯苓(各二錢)、炙甘草(一錢)。

用法:水一鍾半,加入薑片五片,煎煮七分,飯後服用。

良方三味白朮湯,用來治療婦女懷孕期間內熱心痛。

良方四味白朮湯,用來治療婦女懷孕期間胃虛惡阻。

白朮散,治自汗盜汗極效。

白朮(半斤)

上將白朮切成小塊,用浮麥一升,水一斗,同煮乾,如白朮尚硬,再加水煎透爛,取起切片,焙乾為末,每服二三錢,仍用浮麥煎湯,食遠調服。如治小兒,以炒黃耆煎湯,量兒大小與服。忌蘿蔔、辛辣炙爆之物,乳母尤忌。

(《宣明》),白朮散,方在固陣。治虛風多汗痿弱。

(《良方》),白朮散,方在婦人。治妊娠傷寒內熱等證。

調胃白朮散,治脾胃不和,腹脹泄瀉,身面浮腫。

白話文:

白朮散能有效治疗自汗盗汗。将半斤白朮切成小块,与一升浮麦和一斗水一起煮至干涸。如果白朮尚未煮透,再加水继续煮至软烂,取出切片,焙干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钱,用浮麦煎汤送服。如果是治疗小儿,则可以用炒黄芪煎汤,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用量。忌食萝卜、辛辣炙爆的食物,尤其是哺乳期的母亲更要忌食。

白朮散还能固护元气,治疗虚风多汗、痿弱等症状,也适用于治疗孕妇伤寒内热等症状。

调胃白朮散则可以治疗脾胃不和、腹胀泄泻、身面浮肿等问题。

白朮,茯苓(各二錢),陳皮,白芍藥(炒),澤瀉,檳榔(各一錢),木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如腫不退,倍加白朮,並枳實麩炒一錢。

白朮芍藥湯,治脾經受濕水泄,體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或暴泄無數,水穀不化,宜此和之。

白朮(炒),芍藥(炒,各一兩),甘草(炒,半兩)

上每用一兩,水煎服。

(草窗),白朮芍藥散,治痛瀉要方。

白朮(炒,三兩),芍藥(炒,二兩),陳皮(炒,兩半),防風(一兩)

白話文:

白朮、茯苓各兩錢,陳皮、白芍藥(炒)各一錢,澤瀉、檳榔各一錢,木香五分,用水兩碗,加薑三片,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若腫脹不消退,可將白朮加倍,並加入枳實麩炒一錢。這個方子名為白朮芍藥湯,專治脾經受濕水侵襲導致身體沉重、乏力、不想吃東西、或腹瀉不止、消化不良等症狀。另外,白朮炒一兩,芍藥炒一兩,甘草炒半兩,每次取一兩,水煎服。這個方子叫做白朮芍藥散,可以治療腹痛腹瀉。此外,白朮炒三兩,芍藥炒兩兩,陳皮炒半兩,防風一兩,也可以治療腹痛腹瀉。

上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久瀉者加炒升麻六錢。

(《金匱》),苓桂術甘草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凡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此方主之。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小便則利。

神朮散,治傷寒頭痛身熱等證。

蒼朮(二錢),川芎,藁本,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不拘時服。

(《局方》),神朮散,方在散陣。治四時瘟疫,頭疼發熱。

白話文:

藥方可以煎煮、製成丸藥或散劑,都可以服用。久瀉者可以加炒升麻六錢。

苓桂術甘草湯,用於治療痰飲病症,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調和。

凡是心下有痰飲,胸脅滿悶,目眩的患者,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茯苓四兩,桂枝、白朮各三兩,甘草二兩。

將藥材用水六升煎煮,煮到剩下三升,溫服,分三次喝完,小便就會暢通。

神朮散,用於治療傷寒頭痛發熱等症。

蒼朮二錢,川芎、藁本、甘草各一錢。

用水二鍾,加薑三片,煎煮到一鍾,不拘時服用。

神朮散,屬於散劑方。可以用於治療四時瘟疫,頭疼發熱。

(海藏),神術湯,治風濕惡寒脈緊。

蒼朮,防風,甘草

上㕮咀。加蔥白煎服。治剛痓汗者,加羌活,或獨活、麻黃。

(《約說》),沉香降氣散,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塞,或留飲吞酸,脅下妨悶。

沉香(二錢八分),砂仁(七錢半),香附子(去毛,鹽水炒,六兩二錢五分),炙甘草(五錢五分)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不拘時服,或淡薑湯亦可。

白話文:

海藏神術湯主治風濕惡寒、脈象緊的病症,由蒼朮、防風、甘草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加入蔥白煎服。對於剛開始發病、伴有汗出的患者,可以加入羌活或獨活、麻黃。沉香降氣散主治陰陽氣機阻滯,氣機升降失常,導致胸膈痞塞、留飲吞酸、脅肋脹悶等症狀,由沉香、砂仁、附子(去毛,鹽水炒)、炙甘草組成,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少許鹽,用沸水調服,不限時間服用,也可以用淡薑湯調服。

(《和劑》),蘇子降氣湯,治心腹脹滿,喘促氣急,消痰進食。

蘇子(炒),半夏曲,前胡,當歸,陳皮,厚朴(制,各八分),桂,甘草(各三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醫林》),小降氣湯,治濁氣在上,痰涎壅盛。

家紫蘇,臺烏藥,白芍,陳皮(各二錢),炙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統旨》),木香順氣散,治氣滯腹痛脅痛。

白話文:

《和劑》中記載的蘇子降氣湯,用於治療心腹脹滿、喘促氣急、痰多食慾不振等症狀。

方劑包括:蘇子(炒)、半夏曲、前胡、當歸、陳皮、厚朴(制,各八分)、桂、甘草(各三分)。

用兩杯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七分,不限時間服用。

《醫林》中記載的小降氣湯,用於治療濁氣上涌、痰涎壅盛等症狀。

方劑包括:家紫蘇、臺烏藥、白芍、陳皮(各二錢)、炙甘草(五分)。

用一杯半水,加入三片生薑、一枚大棗,煎煮至七分,飯後服用。

《統旨》中記載的木香順氣散,用於治療氣滯引起的腹痛、脅痛等症狀。

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陳皮,枳殼,砂仁,厚朴(制),蒼朮(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局方》),木香調氣散

木香,白檀香,白豆蔻,丁香(各二錢),炙甘草,藿香(各八錢),砂仁(四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流氣飲子,治三焦氣壅,五臟不和,胸膈痞滿,肩背攻痛,嘔吐氣喘,痰盛浮腫等證。即外科方脈流氣飲。

白話文:

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陳皮、枳殼、砂仁、厚朴(制)、蒼朮(各一錢)、炙甘草(五分),加水兩碗,薑三片,煎至八分,飯後服用。這是《局方》中的木香調氣散,可以調和氣血。

另外,木香、白檀香、白豆蔻、丁香(各二錢)、炙甘草、藿香(各八錢)、砂仁(四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少許鹽,用沸水沖服。這是流氣飲子,可治三焦氣鬱、五臟不和、胸膈痞滿、肩背疼痛、嘔吐氣喘、痰多浮腫等症狀,也是外科方脈流氣飲。

木香(磨汁),檳榔,青皮,陳皮,枳殼,烏藥,大腹皮,枳實,茯苓,紫蘇,桔梗,防風,黃耆,當歸,川芎,芍藥,甘草,半夏(制,各(等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和劑》),二十四味流氣飲,調營衛,利三焦,行痞滯,消腫脹。

紫蘇,陳皮,青皮,厚朴(制),炙甘草,香附(炒,各四兩),木通(二兩),大腹皮,丁香皮檳榔,肉桂,木香,草果,莪朮(炮),藿香(各一兩半),麥冬,人參,白朮,赤茯苓,木瓜白芷,半夏,枳殼(炒),石菖蒲(各一兩)

白話文:

將木香磨成汁,與檳榔、青皮、陳皮、枳殼、烏藥、大腹皮、枳實、茯苓、紫蘇、桔梗、防風、黃耆、當歸、川芎、芍藥、甘草、半夏(加工處理過)等藥材等量混合。加入水一碗半,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服用。此方名為「流氣飲」,出自《和劑》,具有調和營衛,疏通三焦,行氣消痞,消腫止脹的功效。另外,紫蘇、陳皮、青皮、厚朴(加工處理過)、炙甘草、香附(炒過)、木通、大腹皮、丁香皮、檳榔、肉桂、木香、草果、莪朮(炮製過)、藿香、麥冬、人參、白朮、赤茯苓、木瓜、白芷、半夏、枳殼(炒過)、石菖蒲各取四兩、二兩或一兩半等不同分量,亦可入藥。

上每服三錢,姜四片,棗二枚,水煎服。

七氣湯,治七情之氣鬱結於中,心腹絞痛不可忍,及不能飲食。

半夏(制,五兩),人參,肉桂,甘草(炙,各一兩)

上每服三、五錢,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服。

(《三因》),七氣湯,治如前。按此方即《局方》四七湯也。(在後)

半夏(五兩,制),茯苓(四兩),厚朴(三兩),紫蘇(二兩)

上每服三、五錢,姜七片,棗二枚,水煎服。

加味七氣湯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材三錢,加入生薑四片和紅棗兩枚,用清水煎煮後服用。這個方子叫做「七氣湯」,用來治療因七情郁結於心導致的心腹絞痛難忍,以及食慾不振的症狀。藥材包括半夏(炮製,五兩)、人參、肉桂、甘草(炙,各一兩)。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清水一鍾半煎煮,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服用。這個方子跟《局方》的「四七湯」是一樣的。此外,還有一種「加味七氣湯」,藥材包括半夏(五兩,炮製)、茯苓(四兩)、厚朴(三兩)、紫蘇(二兩)。每次服用三到五錢,加入生薑七片和紅棗兩枚,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即前七氣湯加厚朴、茯苓各等分。

(《局方》),七氣湯,治七情鬱結,臟氣互相刑剋,陰陽不和,揮霍撩亂,吐瀉交作。

半夏(制),厚朴,芍藥,茯苓(各二錢),人參,肉桂,橘紅,紫蘇(各一錢)

水二鍾,加薑、棗煎服。

(《指迷》),七氣湯,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衝作疼,積聚癥瘕脹滿等證。

半夏,甘草(各七分半),香附(錢半),青皮,陳皮,桔梗,官桂,藿香,益智,莪朮(煨,各一錢)

上每服三、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統旨》七氣湯有三稜、玄胡索、薑黃、草豆蔻,無半夏、桔梗。《濟生》大七氣湯有三稜,無半夏。

白話文:

七氣湯原本是治療七情鬱結、臟氣失調、陰陽不和、各種症狀交雜的方子,包含半夏、厚朴、芍藥、茯苓、人參、肉桂、橘紅、紫蘇等藥材。後來又發展出不同的版本,比如《局方》中加了厚朴和茯苓,而《指迷》中則加入了甘草、香附、青皮、陳皮、桔梗、官桂、藿香、益智、莪朮等,並且針對七情相干、氣道阻塞、腹痛積聚等病症。此外,還有《統旨》和《濟生》等版本,分別加入了三稜、玄胡索、薑黃、草豆蔻等藥材。

四磨飲,治諸逆氣。

沉香,烏藥,枳實,檳榔

上四味,用白湯共磨服,或下養正丹尤佳。一方用白酒磨。《濟生方》用人參,無枳實。本方加木香,即名五磨飲。

《濟生》,疏鑿飲,治水氣通身浮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

澤瀉,苓皮,木通,商陸,大腹皮,檳榔,羌活(去蘆),秦艽(去蘆),椒目,赤小豆(炒)

白話文:

「四磨飲」可以治療各種逆氣。將沉香、烏藥、枳實、檳榔四味藥材用白湯磨碎服用,或加入「養正丹」效果更佳。也可用白酒磨服。另外,《濟生方》中記載的四磨飲配方則使用人參,不含枳實。如果在四磨飲中加入木香,則稱為「五磨飲」。

《濟生方》中還記載了一個稱為「疏鑿飲」的方劑,用來治療水氣導致的全身浮腫、呼吸急促、口渴、大小便不暢等症狀。配方包括澤瀉、苓皮、木通、商陸、大腹皮、檳榔、羌活(去蘆)、秦艽(去蘆)、椒目、赤小豆(炒)。

上㕮咀。每服六、七錢,水一鍾半,姜五片,煎服。

《良方》,厚朴湯,治心腹脹滿。此病氣壅實者之治法也。

厚朴(四、五錢,薑汁炒)

加生薑五、七片,水煎,溫服。或間用沉香降氣散。

木香寬中散,治七情傷於脾胃,以致胸膈痞滿,停痰氣逆,或成五膈之病。

青皮,陳皮,丁香(各四兩),厚朴(制,一斤),甘草(炙,五兩),白豆蔻(二兩),香附(炒),砂仁,木香(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鹽湯調服。若脾胃虛損之證,不可過服,或與六君子兼用之。

白話文:

服用厚朴湯治療心腹脹滿,每次服用六到七錢,用一碗半水,加五片薑煎煮,溫熱服用。此方適合治療因氣體壅塞導致的實證。

厚朴使用四到五錢,用薑汁炒制。

可加生薑五到七片,水煎,溫熱服用。也可以間歇服用沉香降氣散。

木香寬中散用於治療七情傷於脾胃,導致胸膈痞滿,痰氣逆流,甚至發展成五膈病症。

藥材包括:青皮、陳皮、丁香各四兩,厚朴制成一斤,甘草炙制五兩,白豆蔻二兩,香附炒制,砂仁、木香各三兩。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鹽湯調服。若脾胃虛損,不可過量服用,或可與六君子湯合用。

(《良方》),木香分氣飲,治氣滯留注四肢,腹急中滿,胸膈脅肋膨脹,虛氣上衝,小便臭濁。

木香,豬苓,澤瀉,赤茯苓,半夏,枳殼,檳榔,燈草,蘇子(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鍾半,煎八分,入麝香末少許,食遠服。

(《良方》),人參木香散,治水氣病。

人參,木香,茯苓,滑石,琥珀,海金沙,枳殼,檳榔,豬苓,甘草(等分)

白話文:

《良方》記載的「木香分氣飲」用於治療氣滯留在四肢,腹部脹滿,胸膈脅肋膨脹,虛氣上衝,小便臭濁等症狀。方劑由木香、豬苓、澤瀉、赤茯苓、半夏、枳殼、檳榔、燈草、蘇子等分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八分,加入少許麝香末,飯後服用。

同樣出自《良方》的「人參木香散」則用於治療水氣病。方劑由人參、木香、茯苓、滑石、琥珀、海金沙、枳殼、檳榔、豬苓、甘草等分組成。

上㕮咀。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一鍾半,煎七分,日進三服,不拘時。

消導寬中湯,治氣滯食滯,水腫脹滿。

白朮(一錢半),枳實(麩炒),厚朴(薑製),陳皮,半夏,茯苓,山楂,神麯(炒),麥芽(炒),蘿蔔子(炒,各一錢)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小便不利,加豬苓、澤瀉。

化滯調中湯,治食滯脹滿。

白朮(錢半),人參,白茯苓,陳皮,厚朴(薑汁炒),山楂,半夏(各一錢),神麯(炒),麥芽(炒,各八分),砂仁(七分)

白話文:

上焦嘴部出現問題時,每次服用藥粉一兩,搭配生薑三片,水一杯半,煎煮至剩下七分,一天服用三次,不拘時間。

消導寬中湯用於治療氣滯食滯、水腫脹滿。

藥方:白朮一錢半、枳實(麩炒)、厚朴(薑製)、陳皮、半夏、茯苓、山楂、神麴(炒)、麥芽(炒)、蘿蔔子(炒,各一錢)

水一杯半,姜三片,煎煮至剩下八分,飯後服用。小便不暢時,加豬苓、澤瀉。

化滯調中湯用於治療食滯脹滿。

藥方:白朮錢半、人參、白茯苓、陳皮、厚朴(薑汁炒)、山楂、半夏(各一錢)、神麴(炒)、麥芽(炒,各八分)、砂仁(七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服。脹甚者,加蘿蔔子炒用一錢,麵食傷者尤宜用。

(索矩),三和湯,治脾濕腫滿。

陳皮,厚朴(姜炒),白朮,檳榔(各一錢),紫蘇(七分),海金沙,木通(各五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寶鑑》),導滯通經湯,治脾濕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木香,白朮,桑白皮,陳皮(各五錢),茯苓(一兩)

上㕮咀。每服七八錢,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溫服。

白話文:

水一杯半,薑三片,煎煮七分,飯前服用。肚子脹得很厲害的人,可以加蘿蔔子炒用一錢,吃麵食傷了脾胃的人尤其適合用這個方子。

三和湯,用來治療脾濕導致的腫脹。

陳皮、厚朴(用薑炒)、白朮、檳榔(各一錢),紫蘇(七分),海金沙、木通(各五分)。

水一杯半,薑三片,紅棗一個,煎煮七分,飯後服用。

導滯通經湯,用來治療脾濕氣不通,導致的面色、手腳浮腫。

木香、白朮、桑白皮、陳皮(各五錢),茯苓(一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七八錢,水一杯半,煎煮八分,飯前溫服。

(《良方》),導水茯苓湯,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按而塌陷,胸腹喘滿,不能轉側安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絕少,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用此即漸利而愈。

赤茯苓,麥門冬(去心),澤瀉,白朮(各三兩),桑白皮,紫蘇,檳榔,木瓜(各一兩),大腹皮,陳皮,砂仁,木香(各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一、二兩,水二鍾,燈草一、二十根,煎八分,食煎服。如病重者可用藥五兩,再倍加麥冬及燈草半兩,以水一斗,於砂鍋內熬至一大碗,再下小銚內煎至一鍾,五更空心服,柤再煎。連進此三服,自然小水通利,一日添如一日。

白話文:

《良方》導水茯苓湯

主治: 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脹,如同爛瓜般,按壓後凹陷,胸腹脹滿,無法翻身安睡,飲食不進,小便閉塞,小便排出時如同被割裂般疼痛,或如黑豆汁般少得可怜,服用治療喘咳氣逆的藥物无效者,服用此方可逐渐利水而愈。

藥方:

  • 赤茯苓,麥門冬(去心),澤瀉,白朮(各三兩)
  • 桑白皮,紫蘇,檳榔,木瓜(各一兩)
  • 大腹皮,陳皮,砂仁,木香(各七錢半)

製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至二兩,加水兩鍾,燈草一至二十根,煎煮八分,飯後服用。

加重方法: 病情嚴重者,可使用藥材五兩,麥冬及燈草各增加半兩,以水一斗,放入砂鍋中熬煮至一大碗,再倒入小銚中煎煮至一鍾,五更空腹服用,藥渣再次煎煮。連續服用三劑,自然小便通暢,一天比一天好转。

健脾散,和中健胃,消食快氣。

人參,白朮(炒),丁香,藿香,砂仁(炒),肉果(煨),神麯(炒),炙甘草(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橘皮湯下。

參朮健脾湯,治脾虛兼滯脹滿。

人參,白茯苓,陳皮,半夏,砂仁,厚朴(薑製,各一錢),白朮(二錢),甘草(三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服。加神麯、麥芽、山楂,消脹尤佳。

(《三因》),當歸散,水腫之疾,多由火不養土,土不制水,故水氣盈溢,脈道閉塞,滲透經絡,發為浮腫、心腹脹滿之證。

白話文:

「健脾散」能調和脾胃,增進食慾,快速消化食物,並使氣機暢通。處方包含人參、炒白朮、丁香、藿香、炒砂仁、煨肉果、炒神麴和炙甘草,等量混合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不限時間,用橘皮湯送服。

「參朮健脾湯」用於治療脾虛伴隨食積脹滿的症狀。處方包含人參、白茯苓、陳皮、半夏、砂仁、薑製厚朴、白朮、甘草。用水煎煮,加入薑片,煎煮至七分即可。飯後服用。若要加強消脹效果,可加入神麴、麥芽和山楂。

「當歸散」出自《三因》,用於治療水腫。水腫的病因多為心火不足,無法溫養脾土,脾土失健無法控制水液,導致水氣泛溢,脈道阻塞,滲透經絡,出現浮腫、心腹脹滿等症狀。

當歸,桂心,木香,赤茯苓,木通,檳榔,赤芍藥,牡丹皮,陳皮,白朮(各一錢半),木瓜(一片)

水二鍾,加紫蘇五葉,煎八分,不拘時服。

當歸活血散,治瘀血脹滿。

赤芍藥,歸尾(酒洗),生地黃(各錢半),桃仁(去皮尖,炒),紅花(酒洗),香附(童便浸,各一錢),川芎,牡丹皮,玄胡索,蓬朮(炮,各八分),三稜(炮),青皮(各七分)

白話文:

用當歸、桂心、木香、赤茯苓、木通、檳榔、赤芍藥、牡丹皮、陳皮、白朮各一錢半,木瓜一片,加水兩鍾,再放五片紫蘇葉,煎煮至八分,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服用。此方名為當歸活血散,用於治療瘀血導致的腹脹。

另外,可以用赤芍藥、歸尾(用酒洗淨)、生地黃各一錢半,桃仁(去皮尖,炒)、紅花(用酒洗淨)、香附(用童子尿浸泡)、川芎、牡丹皮、玄胡索、蓬朮(炮製)、三稜(炮製)、青皮各八分,三稜(炮製)、青皮各七分來治療。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服。

(《局方》),五皮散,治風濕客於脾經,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急促,兼治皮水、胎水。

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大鐘,煎七分,熱服無時。

(《澹寮》),五皮散,治病後身面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脈虛而大。此由諸氣不能運行,散漫於皮膚肌腠之間,故令腫滿,此藥最宜。

大腹皮,陳皮,生薑皮,桑白皮(炒),赤茯苓皮(各等分)

白話文:

五皮散是用來治療風濕入侵脾經,導致臉部虛浮、四肢腫脹、肚子脹滿、呼吸急促,以及治療皮水、胎水等病症的藥方。將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等藥材以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大鐘煎煮至七分,熱服,無需特定時間。另外,五皮散也可用於治療病後身體、臉部和四肢浮腫,小便不暢,脈搏虛弱而大的病症。這些症狀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滯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引起的,五皮散最適合治療這種情況。此外,也可以用大腹皮、陳皮、生薑皮、桑白皮(炒)、赤茯苓皮(各等量)來製作五皮散。

上㕮咀。每服五、六錢,水一大鐘,煎八分,不拘時溫服,日三次。忌生冷、油膩、堅硬之物。

沉香琥珀丸,治水腫一切小便不通難治之證。

沉香,郁李仁(去皮),葶藶(炒,各兩半),琥珀,杏仁(去皮尖),紫蘇,赤茯苓,澤瀉(各半兩),橘紅,防己(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以麝香為衣。每服二十五丸,漸加至五、七十丸,空心人參湯送下,量虛實增減。

法制陳皮,消食化氣,寬利胸膈,美進飲食。

白話文:

服用藥物時,每次用五到六錢,用水一大鐘煎煮,煎至八分,不分時間,溫熱服用,每天三次。忌食生冷、油膩、堅硬的食物。

沉香琥珀丸可以治療水腫、一切小便不通的難治病症。

將沉香、郁李仁(去皮)、葶藶(炒,各兩半)、琥珀、杏仁(去皮尖)、紫蘇、赤茯苓、澤瀉(各半兩)、橘紅、防己(各七錢半)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再以麝香作為外衣。每次服用二十五丸,逐漸增加至五十到七十丸,空腹用人參湯送服,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調整用量。

陳皮經過加工製成後,具有消食化氣、寬利胸膈、促進食欲的功效。

茴香(炒),甘草(炙,各二兩),青鹽(炒,一兩),乾薑,烏梅肉(各半兩),白檀香(二錢半)

上六味,共為末,外以廣陳皮半斤,湯浸去白,淨取四兩,切作細條子。用水一大碗,煎藥末三兩,同陳皮條子一處慢火煮,候陳皮極軟,控干,少時用餘剩干藥末拌勻,焙乾。每服不拘多少,細嚼溫薑湯下,無時。

(《家秘》),祛痛散,治諸般心氣痛,或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小腸吊疝,及婦人血氣刺痛。此方屢用,無不神效。

青皮,五靈脂(去石),川楝子,穿山甲,大茴香(各二錢),良薑(香油炒),玄胡索,沒藥檳榔(各錢半),沉香(一錢),木香(錢二分),砂仁(少許)

白話文:

將茴香、甘草、青鹽、乾薑、烏梅肉、白檀香等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並將廣陳皮浸泡去白,切成細條。用一碗水煎煮藥粉和陳皮條,煮至陳皮軟化後,控干水分,再將剩下的藥粉拌勻,烘乾。每次服用不限量,細嚼後用溫薑湯送服,可隨時服用。此方名為祛痛散,主治各種心氣痛,如氣滯不通、心腹刺痛、胸脅疼痛、小腸疝氣,以及婦女血氣刺痛等。此方效果顯著,屢試不爽。此外,還需配合青皮、五靈脂、川楝子、穿山甲、大茴香、良薑、玄胡索、沒藥、檳榔、沉香、木香和砂仁等藥材。

上咀,用木鱉子仁一錢二分,同前藥炒令焦燥,去木鱉不用,共為細末。每服一錢,加鹽一星,用酒或滾水送下。

調痛散,治脾痛氣膈。

木香,丁香,檀香,大香附,臺烏藥,莪朮,肉桂,片薑黃,白生薑,白豆蔻,砂仁,炙甘草(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半,加紫蘇四葉,煎湯服。

丁香止痛散,方在熱陣。治心痛。

(《良方》),烏藥散,治血氣壅滯,心腹作痛。

烏藥,莪朮(醋浸炒),桂心,桃仁,當歸,青皮,木香(等分)

白話文:

取木鱉子仁一錢二分,與其他藥材炒至焦燥,去除木鱉子不用,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少許鹽,用酒或滾水送服。

調痛散主治脾胃疼痛、氣逆上衝。

將木香、丁香、檀香、大香附、臺烏藥、莪朮、肉桂、片薑黃、白生薑、白豆蔻、砂仁、炙甘草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半,加入四片紫蘇,煎湯服用。

丁香止痛散主治心痛,特別適用於熱症。

烏藥散出自《良方》,主治血氣瘀滯,導致心腹疼痛。

取烏藥、醋浸炒過的莪朮、桂心、桃仁、當歸、青皮、木香等量研磨成粉末。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奇效》),手拈散,治心脾氣痛。

延胡索,五靈脂,草果,沒藥(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不拘時,熱酒調下。

(《良方》),遊山散,治心脾痛。此藥極奇,葉石林遊山,見一小寺頗整潔,問僧所以仰給者,則曰:素無田產,亦不苦求,只貨數藥以贍,其脾疼藥最為流布。有詩云:

草果玄胡索,靈脂並沒藥。

酒調一、二錢,一似手拈卻。

上等分為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溫酒調下。

舒筋湯,一名如神湯。治閃肭血滯,腰腹㽲痛,及產後血滯作痛者更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熱酒調服。

此方名為手拈散,用於治療心脾氣痛。

延胡索、五靈脂、草果、沒藥各取等量。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到三錢,不限時間,用熱酒調服。

此方名為遊山散,用於治療心脾痛。這個藥方非常有效,據說葉石林遊山時,看到一座小寺廟十分整潔,便詢問僧人如何維持生計,僧人說他們沒有田產,也不苦苦哀求,只靠販售一些藥物來維持生計,其中脾痛藥最為暢銷。

有詩云:草果玄胡索,靈脂並沒藥。酒調一、二錢,一似手拈卻。

將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不限時間,用溫酒調服。

此方名為舒筋湯,又名如神湯。用於治療閃挫筋骨血瘀、腰腹疼痛,尤其對產後血瘀導致的疼痛療效更佳。

當歸,玄胡索,桂心(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溫酒調服。一方加杜仲、牛膝、桃仁、續斷亦可。

(丹溪),玄桂丸,治死血留胃脘,當心作痛。

玄胡索(一兩半),官桂,紅花,紅曲,滑石(各五錢),桃仁(三十粒)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薑湯下。

(潔古),枳朮丸,治痞積,消食強胃。

白話文:

將當歸、玄胡索、桂心等量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不分時間,溫酒送服。也可以加入杜仲、牛膝、桃仁、續斷一起服用。這個方子叫做玄桂丸,由丹溪所創,主要用於治療因瘀血停滯於胃脘而導致的心痛。

另外,將玄胡索一兩半、官桂、紅花、紅曲、滑石各五錢、桃仁三十粒研磨成細粉,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藥,綠豆大小。每次服用四十丸,用薑湯送服。這個方子叫做枳朮丸,由潔古所創,主要用於治療痞積,消食健胃。

枳實(去瓤,麩炒,一兩),白朮(麩炒,二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朮湯下。但久服之,令人胃氣強實,不復傷也。東垣橘皮枳朮丸,即前方加陳皮一兩,半夏二兩,即名橘半枳朮丸。

香砂枳朮丸,破滯氣,消宿食,開胃進食。

木香,砂仁(各五錢),枳實(麩炒,一兩),白朮(米泔浸炒,二兩)

上制,服如枳朮丸法。

麴櫱枳朮丸,治強食多食,心胸滿悶不快。

白話文:

將枳實去掉內瓤,用麩皮炒至乾,一兩重;白朮用麩皮炒,二兩重。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荷葉包裹燒飯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朮湯送服。長期服用可以增強胃氣,使身體強壯,不會再受傷。東垣所著的橘皮枳朮丸,就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陳皮一兩,半夏二兩,改名為橘半枳朮丸。

香砂枳朮丸可以破除滯氣,消解宿食,開胃促進食慾。

木香、砂仁各五錢,枳實用麩皮炒,一兩重,白朮用米泔浸泡後炒,二兩重。

將以上藥材製成藥丸,服用方法與枳朮丸相同。

麴櫱枳朮丸可以治療食慾過盛、心胸飽脹悶悶不快的症狀。

神麯(炒),麥櫱(炒),枳實(麩炒,各一兩),白朮(二兩)

上制,服如枳朮丸法。

(東垣),木香人參生薑枳朮丸,開胃,進飲食。

木香(三錢),人參(五錢),乾生薑(二錢半),陳皮(四錢),枳實(一兩,炒),白朮(一兩半)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直指》),加味枳朮丸,治脾胃虛弱,食積氣滯,胸腹脹滿。常服進食寬中,和暢脾胃。

白朮(泔浸土炒,二兩),枳實(麩炒,一兩),神麯(炒),麥芽(炒),陳皮,山楂,香附(炒,(各一兩),砂仁(炒,半兩)

白話文:

將炒製的神麴、麥芽各一兩,麩炒的枳實一兩,白朮二兩,混合在一起製成藥丸,服用方法和枳朮丸相同。

東垣的木香人參生薑枳朮丸用於開胃,增進食慾,由三錢木香、五錢人參、二錢半乾生薑、四錢陳皮、一兩炒枳實、一兩半白朮組成。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荷葉包裹米飯蒸制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前溫水送服。

直指的加味枳朮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氣滯、胸腹脹滿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改善食慾,調理脾胃。藥方由二兩泔浸土炒白朮、一兩麩炒枳實、一兩炒神麴、一兩炒麥芽、一兩陳皮、一兩山楂、一兩炒香附、半兩炒砂仁組成。

如前法丸服。

(丹溪),枳實丸,專治食積癖塊。

枳實,白朮,山楂,麥芽,神麯,半夏(各一兩),蒼朮,陳皮(各五錢),木香(錢半),薑黃(三錢)

荷葉蒸飯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後薑湯下。

(《醫統》),大健脾丸,又名百穀丸。徐東皋曰:此方健脾養胃,滋穀氣,除濕熱,寬胸膈,去痞滿。久服強中益氣,百病不生。

人參,白茯苓(飯上蒸),廣陳皮(各二兩),枳實(飯上蒸),青皮(米醋洗),半夏曲(炒),山楂肉(飯上蒸,各一兩),白朮(土炒,三兩),穀芽(炒,一兩六錢),白豆蔻(炒),廣木香(各五錢)川黃連(一兩六錢,同吳茱萸五錢浸炒赤色,去茱萸)

白話文:

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丸藥。丹溪的枳實丸專門治療食物積滯、脾胃脹滿。

枳實、白朮、山楂、麥芽、神麴、半夏(各一兩)、蒼朮、陳皮(各五錢)、木香(錢半)、薑黃(三錢)。

用荷葉蒸飯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醫統》的大健脾丸,又名百穀丸。徐東皋說:這個方子健脾養胃,滋養穀氣,去除濕熱,舒暢胸膈,消除腹脹。長期服用可以增強體質,益氣養血,百病不生。

人參、白茯苓(飯上蒸)、廣陳皮(各二兩)、枳實(飯上蒸)、青皮(米醋洗)、半夏曲(炒)、山楂肉(飯上蒸,各一兩)、白朮(土炒,三兩)、穀芽(炒,一兩六錢)、白豆蔻(炒)、廣木香(各五錢)、川黃連(一兩六錢,與吳茱萸五錢浸炒至赤色,去茱萸)。

上為末,用長流水煮荷葉老米粥搗丸,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湯下。愚按:此方雖佳,但脾多畏寒,若非有火,當去黃連,或仍加炮姜一、二兩為妙。

(楊氏),啟脾丸,治脾胃不和,氣不升降,中滿痞塞,心腹膨脹,腸鳴泄瀉,不思飲食。

人參,白朮,陳皮,青皮(去瓤),神麯(炒),麥芽(炒),砂仁,厚朴,乾薑(各一兩),甘草(兩半,炙)

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細嚼,米飲下。

和中丸,治久病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溏,此皆胃虛所致。常服之,和中理氣,消痰積,去濕滯,厚腸胃,進飲食。

白話文:

治療脾胃不和、氣機不暢,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可以用長流水煮荷葉老米粥,搗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飯前用白湯送服。不過,脾胃虛寒的人要注意,如果沒有明顯的熱證,最好去掉黃連,或加入炮薑一到兩錢。

楊氏的啟脾丸,針對脾胃不和,氣機升降失調,導致腹脹、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藥方包括人參、白朮、陳皮、青皮(去瓤)、神曲(炒)、麥芽(炒)、砂仁、厚朴、乾薑(各一兩)、甘草(兩半,炙)。將藥材煉蜜為丸,製成彈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丸,飯前細嚼,米湯送服。

和中丸,專治久病體虛,食慾不振,腸胃功能失調的症狀。長期服用可以和胃理氣,消痰積,去濕滯,健脾胃,增進食慾。

白朮(麩炒,二兩四錢),厚朴(薑製,二兩),陳皮(一兩六錢),半夏(湯泡,一兩),檳榔(五錢),枳實(五錢),炙甘草(四錢),木香(二錢)

上用生薑自然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遠溫水送下。

(東垣),和中丸,開胃進食。

人參,白朮(各三錢),乾薑(炮),甘草(炙),陳皮(各一錢),木瓜(一枚)

上為末,蒸餅為丸,桐子大。食前白湯下三、五十丸。

養胃進食丸,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面色痿黃,肌肉消瘦,怠惰嗜臥,或不思食。常服滋養脾胃,進飲食,消痰涎,闢風寒濕冷邪氣。

白話文:

和中丸由白朮(麩炒,二兩四錢)、厚朴(薑製,二兩)、陳皮(一兩六錢)、半夏(湯泡,一兩)、檳榔(五錢)、枳實(五錢)、炙甘草(四錢)、木香(二錢)組成,以生薑汁浸蒸餅製成丸藥,每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四十丸,飯後溫水送服,主治開胃進食。

養胃進食丸則由人參、白朮(各三錢)、乾薑(炮)、甘草(炙)、陳皮(各一錢)、木瓜(一枚)組成,研磨成粉末,以蒸餅製成丸藥,每丸如桐子大小,飯前用白湯送服三、五十丸,主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面色萎黃、肌肉消瘦、懶惰嗜睡、食慾不振等症狀,長期服用可滋養脾胃、促進食慾、消痰涎、驅除風寒濕冷邪氣。

人參,白茯苓,白朮(泔浸,炒),厚朴(姜炒,各二兩),神麯(二兩半炒),大麥櫱(炒),橘紅(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蒼朮(堅小而甘者,米泔浸去皮,五兩,炒)

上九味,為末,水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米湯或薑湯送下。

消食丸,治一切食積停滯。

山楂,神麯(炒),麥芽(炒),蘿蔔子,青皮,陳皮,香附(各二兩),阿魏(一兩,醋浸另研)

湯泡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薑湯下。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白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厚朴(用薑汁炒,各兩兩)、神麴(兩兩半炒)、大麥芽(炒)、橘紅(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蒼朮(選擇堅硬且帶甜味的,用米泔水浸泡後去皮,五兩,炒)。

以上九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水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前用米湯或薑湯送服。

此方名為消食丸,可以治療各種積食停滯。

山楂、神麴(炒)、麥芽(炒)、蘿蔔子、青皮、陳皮、香附(各兩兩)、阿魏(一兩,醋浸泡後另研磨)。

用湯泡蒸餅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濟生》),導痰湯,治一切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南星,枳殼(炒)

上等分,每服六錢,水二鍾,姜五片,或十片,煎七分,食後服。

(海藏),五飲湯,一留飲,在心下。二澼飲,在脅下。三痰飲,在胃中。四溢飲,在膈上。五流飲,在腸間。凡此五飲,以酒後飲冷過多所致。

旋覆花,人參,橘紅(炒),枳實,厚朴(薑汁炒),半夏,茯苓,澤瀉,白朮,豬苓(各八分),前胡,桂心,芍藥,炙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濟生》記載的導痰湯,用於治療各種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導致胸悶氣堵不通的症狀。藥方包含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南星、枳殼(炒)等,各等分,每次服用六錢,水煎服,食後服用。

《海藏》記載的五飲湯,用於治療五種不同的水飲,分別為留飲、澼飲、痰飲、溢飲、流飲,皆因酒後飲冷過多所致。藥方包含旋覆花、人參、橘紅(炒)、枳實、厚朴(薑汁炒)、半夏、茯苓、澤瀉、白朮、豬苓(各八分)、前胡、桂心、芍藥、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姜十片,煎八分,不拘時服。飲酒傷者,加葛根、砂仁。

《外臺》,茯苓飲,治胸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陳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茯苓飲子,治痰迷心竅,怔忡不止。

陳皮,半夏,茯苓,茯神,麥冬(各錢半),沉香,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用兩杯水,加入十片薑,煎煮至八分,不限時間服用。若因喝酒而受傷,需加葛根和砂仁。

此方名為茯苓飲,出自《外臺》,用於治療胸中有停積的痰液和水,患者自吐出水後,心胸虛弱,氣滿難以進食。茯苓飲能夠消痰氣,令患者恢復食慾。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陳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六升水煮至一升八合,分溫三次服用。建議在步行八九里後服用。

茯苓飲子則用於治療痰迷心竅,心神不安,驚悸不止。

陳皮、半夏、茯苓、茯神、麥冬各一錢半,沉香、甘草各五分。

上水一鍾半,姜五片,煎七分服。

千緡湯,治痰喘不得臥,人扶而坐,一服即安。

半夏(泡,七個),炙甘草,皂角(炙,各一寸),生薑(一指大)

水一鍾半,煎七分,不拘時服。

玉液湯,治七情所傷,氣鬱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暈,心𩞄忪悸,眉稜骨痛。

半夏(大者六錢,湯泡七次,切片)

上作一服,水鍾半,姜十片,煎七分,入沉香末少許,不拘時溫服。

(《局方》),四七湯,治七情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痰飲嘔惡,皆治之。

白話文:

上水一杯半,加入五片薑,煎煮至七分滿即可服用。

千緡湯可以治療痰喘,患者無法平躺,只能靠人扶著坐著,服用後即可緩解。

半夏(泡過,七個),炙甘草,皂角(炙過,各一寸),生薑(一指大小)

水一杯半,煎煮至七分滿,不限時服用。

玉液湯可以治療七情所傷導致的氣鬱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暈,心慌意亂,眉骨疼痛。

半夏(大的用六錢,用湯泡七次,切片)

以上材料一起煎煮,水一杯半,加入十片薑,煎煮至七分滿,加入少許沉香粉,不限時溫服。

四七湯,出自《局方》,可以治療七情之氣結成痰涎,像破布一樣,或者像梅核一樣,卡在咽喉之間,咳不出來,也吞不下去,這是七情所導致的。或者中脘痞滿,氣不舒暢,痰飲嘔吐,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半夏(湯泡,錢半),茯苓(一錢二分),蘇葉(六分),厚朴(薑製,九分)

水一鍾半,生薑七片,紅棗二枚,煎八分,不時服。

(《得效》),加味四七湯,治心氣鬱滯,豁痰散驚。

半夏(制,二錢半),厚朴(制),茯苓(各一錢半),蘇葉,茯神(各一錢),遠志,石菖蒲,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加薑、棗煎服。

(《玉機》),澤瀉湯,治心下有支飲,苦眩冒。

澤瀉(五錢),白朮(二錢)

白話文:

半夏用湯泡過,用量為半錢,茯苓一錢二分,蘇葉六分,厚朴用薑製,用量九分。

用水一鍾半,加入生薑七片,紅棗兩枚,煎煮八分,不時服用。

這個方子叫做加味四七湯,出自《得效》,可以治療心氣鬱滯、豁痰散驚。

半夏製成,用量二錢半,厚朴製成,茯苓各一錢半,蘇葉、茯神各一錢,遠志、石菖蒲、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鍾,加入薑、棗煎煮服用。

這個方子叫做澤瀉湯,出自《玉機》,可以治療心下有支飲、苦眩冒。

澤瀉五錢,白朮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硃砂消痰飲,治痰迷心竅,驚悸怔忡。

膽星(五錢),硃砂(二錢半,另研),麝香(二分,另研)

上為末,臨臥薑湯調下一錢。

(《深師》),消飲丸,治停飲胸滿嘔逆,腹中水聲,不思飲食。

白朮(二兩,炒),茯苓(五錢),枳實(炒),乾薑(炮,各七錢),上為細末,蜜丸,桐子大。溫水下三十丸。

(《秘方》),星香丸,治諸般氣嗽生痰。

南星(礬水泡一宿),半夏(制同上,共泡之),香附(皂角水浸一周時,各二兩),陳皮(去白,四兩)

白話文:

取水兩鍾,煎煮至七分,飯後溫服。硃砂可以消痰飲,治療痰迷心竅,驚悸怔忡。取膽星五錢,硃砂二錢半研磨,麝香二分研磨,混合研成細末,臨睡前用薑湯調服一錢。消飲丸可治停飲胸滿嘔逆,腹中水聲,不思飲食。取白朮二兩炒制,茯苓五錢,枳實炒制,乾薑炮制,各七錢,研成細末,用蜜丸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溫水送服三十丸。星香丸可治諸般氣嗽生痰。取南星用礬水浸泡一宿,半夏用相同方法浸泡,香附用皂角水浸泡一周,各取二兩,陳皮去白取四兩。

上不見火為末,薑汁糊丸。每服五十丸,臨臥薑湯送下。

祛痰丸,治風痰頭旋惡逆,胸膈不利。

南星(生),半夏(生),赤茯苓,橘紅,乾薑(炮,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時,米飲送下。

天花丸,亦名玉壺丸。治消渴引飲無度。

人參,天花粉(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麥門冬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薑汁和麵糊製成丸藥,每服五十丸,睡前用薑湯送服。

此方用於治療風痰引起的頭暈噁心,胸膈不適。

將南星、半夏、赤茯苓、橘紅、乾薑等分,研磨成細粉,用麵糊製成丸藥,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五、七十丸,不拘時辰,用米湯送服。

此方用於治療天花,也叫做玉壺丸。

將人參和天花粉等分,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丸藥,如桐子般大小。每次服三、五十丸,用麥門冬湯送服。

(《局方》),玉壺丸,治風痰頭痛,亦治諸痰。

南星(生),半夏(生,各一兩),天麻(五錢),白麵(三兩)上為末,水和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用水一大盞,煎沸入藥,煮令藥浮即熟,漉出放溫,別用生薑湯下。

一方:用南星、半夏各二兩俱制,天麻、白礬各五錢,共為末,以薑汁糊丸,如胡椒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玉液丸,治風熱痰涎壅盛,利咽膈,清頭目,止咳嗽,除煩熱。

白話文:

玉壺丸用於治療風痰頭痛,也能治療其他痰症。藥方以南星、半夏、天麻和白麵研末,用水和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一大盞水煎沸後加入藥丸,煮至藥丸浮起即熟,撈出放溫,用生薑湯送服。另一種方法是用南星、半夏、天麻和白礬共研末,以薑汁糊成丸子,大小如胡椒。每次服用三十丸,白湯送服。玉液丸則用於治療風熱痰涎壅盛,能利咽膈、清頭目、止咳嗽、除煩熱。

半夏(湯泡,焙為細末),枯礬(研細,各十兩),寒水石(煅赤為末,水飛,三十兩)

上研勻,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淡薑湯下。

(潔古),玉粉丸,治氣痰咳嗽。

南星,半夏(各一兩,俱湯浸),橘紅(二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人參、生薑湯任下,食後。

(《瑞竹》),杏仁丸,治久嗽,及老人咳嗽,喘急不已,睡臥不得,服此立效。

杏仁(去皮尖,炒),胡桃肉(去皮)

白話文:

半夏用湯泡過後,烘乾磨成細粉,枯礬研成細粉,寒水石煅燒成紅色,磨成粉末,再用清水過濾,取其沉澱的粉末。以上藥材各取十兩,混合研磨均勻,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三十丸,飯後用淡薑湯送服。這個藥方叫做玉粉丸,能治療氣痰引起的咳嗽。

南星、半夏各取一兩,用湯浸泡,橘紅取二兩。以上藥材混合磨成粉末,用湯浸泡過的餅蒸熟後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五、七十丸,用人參、生薑湯送服,飯後服用。這個藥方叫做杏仁丸,能治療久咳,以及老人咳嗽、呼吸急促、無法平躺睡覺等症狀,服用後能立即見效。

杏仁去皮尖,炒熟,胡桃去皮取肉。

上等分,研為膏,加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細嚼,薑湯下。

許學士神術丸,治痰飲。此足陽明、太陽治濕發散之劑也。

茅山蒼朮(一斤,米泔浸一宿,去皮切片,焙乾為末),生油麻(五錢,水二盞研細取漿),大棗(十五個,煮取肉,研,旋入麻漿拌和藥)

上三味,和丸,桐子大,日乾。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下。

(《三因》),曲術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嘈雜,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陳皮(一兩),蒼朮(米泔浸三宿,切炒,一兩半)

上為末,生薑汁別煮神麯糊為丸。薑湯送下。

(《百一》),三仙丸,治一切濕痰痰飲,胸膈煩滿,痰涎不利,頭目不清。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膏狀,加入煉蜜製成丸藥,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飯後細嚼,用薑湯送服。

此藥方名為「許學士神術丸」,用於治療痰飲。此方屬於足陽明、太陽經,具有祛濕發散的功效。

取茅山蒼朮一斤,浸泡在米泔水中一夜,去皮切片,烘乾磨成粉末;取生油麻五錢,加入兩碗水研磨取汁;取大棗十五個,煮熟取肉研磨成泥,加入油麻汁拌和藥粉。

將以上三味藥材混合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陰乾。每次服用五至七十丸,空腹溫酒送服。

此藥方名為「曲術丸」,出自《三因》,用於治療中脘積食停滯、留飲、胃酸灼心、嘈雜、口中吐清水等症狀。

取神麯炒至微黃,三兩;陳皮一兩;蒼朮浸泡在米泔水中三夜,切片炒乾,一兩半。

將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另用生薑汁煮神麯糊,製成丸藥。用薑湯送服。

此藥方名為「三仙丸」,出自《百一》,用於治療各種濕痰痰飲、胸膈煩悶、痰涎不利、頭目昏沉等症狀。

南星,半夏,香附(各等分)

上南星、半夏以滾湯泡過為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不可太軟,用楮葉或荷葉包住,外以蒲包再包,盦之令發黃色,曬乾收用。須五六月內造如盦之法。每制丸藥,用藥二兩,香附一兩,同為細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四、五十粒,食後薑湯下。

青州白丸子,治男婦風痰壅盛,手足癱瘓,嘔吐涎沫,牙關緊急,痰喘麻木,及小兒驚風嘔吐。

半夏(七兩),南星(三兩),白附子(二兩),川烏(半兩,俱生用)

白話文:

青州白丸子方劑說明

藥材:

  • 南星、半夏、香附(各等分)

製備方法:

  1. 將南星、半夏用滾水泡過,研磨成粉末。
  2. 加入生薑汁充分混合,但不要太軟。
  3. 用楮葉或荷葉包裹,再以蒲包在外層包裹,蒸制至發黃色,晾乾備用。
  4. 最佳製備時間為五六月。
  5. 每劑丸藥,使用南星、半夏各二兩,香附一兩,研磨成細粉。
  6. 加入麵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7. 每服四、五十粒,飯後用薑湯送服。

主治:

  • 男婦風痰壅盛,手足癱瘓,嘔吐涎沫,牙關緊閉,痰喘麻木,以及小兒驚風嘔吐。

其他藥材:

  • 半夏(七兩)
  • 南星(三兩)
  • 白附子(二兩,生用)
  • 川烏(半兩,生用)

上俱研,羅為細末,用生絹袋盛,以瓷盆盛井花水擺洗粉出,未出者,以手揉擺,再擂再擺,以盡為度。然後日曬夜露,每日一換新水,攪而復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曬乾,白如玉片。以糯米粉作稀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無時。如癱瘓,用酒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下五、七丸。

(《局方》),琥珀壽星丸

天南星(一斤),硃砂(二兩,研),琥珀(一兩,研)

上先掘地坑,深二尺,用炭火五斤,於坑內燒熱紅,取出炭掃淨,以好酒一升澆之。將南星乘熱下坑內,用盆急蓋,以泥壅護,經一宿取出,焙乾為末,同二味和勻,用生薑汁打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人參湯空心送下,日三服。

白話文:

上藥均需研磨成細末,使用生絹袋盛裝,並置於瓷盆中,倒入井花水進行浸泡。若藥粉未完全溶解,則可用手輕揉並再次進行擂碎與攪拌,直至全部溶解。接著將其曬在日光下,並放置在露水中,每天更換一次新水,持續五天春天、三天夏天、七天秋天、十天冬天。最後,去除水分後晾乾,使其呈現如玉片般的白色。將糯米粉調成稀糊狀,製成大小如綠豆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顆,並用生薑湯送服,無固定時間。對於癱瘓症狀,則可使用酒送服;對於小孩因驚風引起的症狀,則可使用薄荷湯送服五至七顆。

(《局方》),琥珀壽星丸

天南星(一斤),硃砂(二兩,研磨),琥珀(一兩,研磨)

首先挖掘一個深兩尺的地坑,放入五斤炭火,待炭火燃熱後取出,清潔炭灰,倒入一升好酒。將天南星趁熱放入坑中,迅速覆以盆子,並用泥土包覆保護,過一夜後取出,待其乾燥後研磨成粉末,再與硃砂和琥珀混合均勻。使用生薑汁調製麪糊,製成大小如桐子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顆,並以煎好的人參湯空腹送服,一日三次。

一方用琥珀四兩,硃砂一兩,仍用豬心血三個,和藥末內加糊為丸,如前服。

(《指迷》),茯苓丸,治人有臂痛,手足不能舉,或時左右轉移。此伏痰在內,中脘停滯,脾氣不能流行,上與氣搏,脾屬四肢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但治其痰,則臂痛自止。及婦人產後發喘,四肢浮腫者,用此則愈。此治痰第一方也。

半夏(制,二兩),茯苓(一兩),枳殼(炒,半兩),風化硝(一錢半)

上為末,薑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累有人為痰所苦,夜間兩臂常覺抽掣,兩手戰掉,至於茶鍾亦不能舉,隨服隨效。

白話文:

琥珀四兩、硃砂一兩,再用豬心血三個,將藥粉和成糊狀,做成丸藥,按照之前的服用方法服用。

這個方子叫做茯苓丸,可以治療手臂疼痛、手腳不能抬舉,或是時常左右移動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有痰滯留,停留在中脘部位,導致脾氣不能流通,上衝與氣交搏,脾臟主四肢,而氣無法下降,所以向上攻向手臂,這種情況脈象會沉細。只要治療痰症,手臂疼痛自然就會停止。此外,婦女產後出現喘息、四肢浮腫的,服用此方也能治愈。這是治療痰症的首選方子。

半夏(制,二兩)、茯苓(一兩)、枳殼(炒,半兩)、風化硝(一錢半),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煮成糊狀,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薑湯送服。很多患者因痰症困擾,晚上兩臂經常抽搐,兩手顫抖,甚至連茶杯都拿不起來,服用此方后,效果顯著。

又簡易方:治痰飲流注疼痛。止用大半夏二兩,風化硝一兩,為末,以薑汁煮糊丸,桐子大。薑湯下十五丸。痰在上,臨臥服;在下,食前服。

(丹溪),白螺丸,治痰飲積胃脘痛。

白螺螄殼(牆上年久者,燒),滑石(炒),蒼朮,山梔,香附,南星(各一兩),枳殼,青皮木香,半夏,砂仁(各五錢)

上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春,加川芎;夏,加黃連;冬,加吳茱萸,各五錢。

(丹溪),潤下丸,降熱痰甚妙。

半夏(二兩,依橘紅制),南星(依橘紅制),炙甘草,黃芩,黃連(各一兩),橘紅(半斤,以水化鹽五錢拌勻,煮乾,焙)

白話文:

治療痰飲導致的疼痛,可以用半夏二兩、風化硝一兩,研磨成粉,用薑汁煮成糊狀,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用薑湯服用十五丸。痰在上半身則睡前服用,痰在下半身則飯前服用。

治療痰飲積聚在胃脘導致的疼痛,可以用白螺螄殼(牆上年久者,燒)、滑石(炒)、蒼朮、山梔、香附、南星(各一兩)、枳殼、青皮木香、半夏、砂仁(各五錢),研磨成粉,用薑汁浸泡蒸餅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用薑湯送服。春季加川芎五錢,夏季加黃連五錢,冬季加吳茱萸五錢。

潤下丸可以很好地降熱痰,是用半夏(二兩,依橘紅制)、南星(依橘紅制)、炙甘草、黃芩、黃連(各一兩)、橘紅(半斤,以水化鹽五錢拌勻,煮乾,焙)製成。

上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集成》),潤下丸,治胸膈停痰,降痰甚妙。

橘紅(一斤,鹽五錢,同水浸煮乾),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丹溪》),黃栝蔞丸,治食積作痰,壅滯喘急。

栝蔞仁,半夏,山楂,神麯(炒,等分)

上為末,栝蔞汁丸。薑湯下五十丸。

(《丹溪》),杏仁蘿蔔子丸,治氣壅痰盛咳嗽。

杏仁,蘿蔔子(炒,各一兩)

上為末,粥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金匱》),陳皮湯,治嘔吐呃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餅水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七十顆,用白開水送服。

此方稱為潤下丸,用於治療胸膈積痰、降痰效果顯著。

橘皮(一斤,加入鹽五錢,一同浸泡在水中煮至乾燥)、甘草(炙烤,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水浸泡蒸餅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五十顆,用白開水送服。

此方稱為黃栝蔞丸,用於治療食積化痰、胸悶氣喘。

栝蔞仁、半夏、山楂、神麴(炒熟,各等量)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栝蔞汁做成丸子。用薑湯送服五十顆。

此方稱為杏仁蘿蔔子丸,用於治療氣逆痰盛咳嗽。

杏仁、蘿蔔子(炒熟,各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粥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顆,用白開水送服。

此方稱為陳皮湯,用於治療嘔吐呃逆。

陳皮(四兩),生薑(半斤)

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本事》),竹茹湯,治胃熱嘔吐。

半夏(薑汁製),乾葛(各三錢),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姜三片,竹茹一彈許,棗一枚,同煎七分,去柤溫服。

橘皮竹茹湯,治吐利後,胃虛膈熱,呃逆者。

人參,竹茹,橘紅(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水一鍾半,生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二汁飲,治反胃。

白話文:

用陳皮四兩、生薑半斤,加水七升煮成三升,溫熱服用一升,吞下去就能治好胃熱嘔吐。

可以用半夏(用薑汁處理)、乾葛(各三錢)和甘草(二錢)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加三片薑、少許竹茹和一枚紅棗,一起煮七分,去掉藥渣,溫熱服用,可以治療吐瀉後胃虛膈熱,呃逆不止的症狀。

可以用人參、竹茹、橘紅(各二錢)和甘草(炙,一錢),加水一碗半,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八分,溫熱服用,可以治療反胃。

甘蔗汁(二分),薑汁(二分)

二味和勻,每溫服一碗,日三服則吐止。

(東垣),葛花解酲湯,治飲酒太過,痰逆嘔吐,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顫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人參,白朮,茯苓,砂仁,白豆蔻,葛花(各一錢),青皮,陳皮,豬苓,澤瀉(各七分),神麯,木香(各五分)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七分,食遠稍熱服。取微汗,酒病去矣。或為末,姜醋湯調服二、三錢亦可。

《金匱》,豬苓散,治嘔吐,病在膈上,思水者。

白話文:

將甘蔗汁和薑汁各取兩份,混合均匀,每次溫熱喝一碗,一天喝三次,就可以止住嘔吐。

葛花解酲湯可以治療飲酒過度,導致痰逆嘔吐、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顫抖、食慾不振、小便不利等症狀。

取人參、白朮、茯苓、砂仁、白豆蔻、葛花各一錢,青皮、陳皮、豬苓、澤瀉各七分,神麴、木香各五分。加入兩碗水,生薑五片,煎煮七分,飯後溫熱服用。稍微出汗後,酒病即可消除。也可以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姜醋湯調服,每次服用二、三錢。

豬苓散可以治療嘔吐,症狀位於膈上,並且感到口渴。

豬苓,茯苓,白朮(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大全》,人參散,治脾胃虛寒,霍亂吐瀉,心煩腹痛,飲食不入。

人參,當歸,厚朴,橘紅(各二錢),乾薑(炮),炙甘草(各五分)

加棗一枚,水煎服。

《澹寮》,六和湯,治夏秋暑濕傷脾,或飲冷乘風,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遂成痞膈霍亂嘔吐,及廣南夏月瘴疾寒熱等證。

半夏,人參,炙甘草,砂仁,杏仁(各一錢),赤茯苓,扁豆(炒),藿香,木瓜(各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溫服。

白話文:

豬苓、茯苓、白朮等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小匙,一天服用三次,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霍亂吐瀉、心煩腹痛、飲食不入等症。

人參、當歸、厚朴、橘紅各二錢,乾薑炮製,炙甘草各五分,加紅棗一枚,水煎服,用於治療夏秋暑濕傷脾,或飲冷乘風,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遂成痞膈霍亂嘔吐,以及廣南夏月瘴疾寒熱等症。

半夏、人參、炙甘草、砂仁、杏仁各一錢,赤茯苓、扁豆炒製、藿香、木瓜各二錢,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溫服。

一方有白朮、香薷、厚朴各一錢,名六和半夏湯。

《良方》,丁香散,治藿亂嘔吐不止。

丁香(五分),藿香,枇杷葉(拭去毛,各二錢)

上㕮咀。水一鍾半,姜一片,煎六分,熱服。

《局方》,丁香半夏丸,治胃寒嘔吐吞酸。

丁香(一兩),紅豆(炒),半夏(制),白朮(炒,各二兩),陳皮(三兩)

上為末,薑汁打糊丸,胡椒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湯下。

白話文:

一種藥方,裡面有白朮、香薷、厚朴各一錢,名叫六和半夏湯。

《良方》中,丁香散,用來治療因暑濕引起的嘔吐不止。

藥材:丁香(五分)、藿香、枇杷葉(去除毛,各二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一鍾半、薑片一片,煎煮六分,趁熱服用。

《局方》中,丁香半夏丸,用來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和吞酸。

藥材:丁香(一兩)、紅豆(炒)、半夏(制)、白朮(炒,各二兩)、陳皮(三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成糊狀,做成丸藥,胡椒大小。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局方》,半夏丁香丸,治脾胃宿冷,胸膈停痰,嘔吐噁心,吞酸噫腐,心腹痞滿,不思飲食。

肉豆蔻,丁香,木香,藿香,人參,陳皮(去白,各二錢),半夏(制,三兩)

上為細末,薑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和劑》,大七香丸,治脾胃虛冷,心膈噎塞,漸成隔氣,及脾泄瀉痢,反胃嘔吐。

香附(二兩),麥芽(炒,一兩),砂仁,藿香,官桂,甘草,陳皮(各二兩半),丁香(三兩半),甘松,烏藥(各六錢半)

白話文:

《局方》的半夏丁香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寒涼、胸膈積痰,伴隨嘔吐、噁心、吞酸、嗳腐、心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配方包括肉豆蔻、丁香、木香、藿香、人參、陳皮(去白皮,各兩錢)、半夏(炮製,三兩)。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薑汁煮成糊狀丸,每個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和劑》的大七香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心膈堵塞、逐漸發展成隔氣,以及脾虛泄瀉、痢疾、反胃嘔吐等症狀。配方包括香附(二兩)、麥芽(炒,一兩)、砂仁、藿香、官桂、甘草、陳皮(各二兩半)、丁香(三兩半)、甘松、烏藥(各六錢半)。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嚼啐,鹽酒、鹽湯任下。忌生冷、肥膩。

《良方》,許仁則半夏丸,治胃冷嘔逆不食。

半夏(洗去滑,一斤),小麥面(一斤)

上水和丸,彈子大,水煮熟。初服四、五丸,二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間服之。

(萬氏),定喘湯,治諸喘久不愈。按此方必風痰在肺者乃可用,他則忌之。

白果(三七枚,去殼切碎,炒),款冬花,桑白皮(蜜炒),麻黃,製半夏(各三錢),蘇子(二錢)黃芩(微炒),杏仁(各錢半),甘草(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製成蜜丸,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嚼碎後用鹽酒或鹽湯送服。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半夏丸用於治療胃寒嘔吐、食慾不振。將半夏洗淨,與小麥面混合,用水調和成丸,大小如彈珠,水煮熟。第一次服用四、五丸,第二次增加到十四、五丸,煮熟後隨時服用。

定喘湯用於治療各種久喘不愈的病症。但此方只適合因風痰積聚於肺部引起的喘病,其他原因的喘病則不適用。將白果去殼切碎炒香,與款冬花、桑白皮(蜜炒)、麻黃、製半夏、蘇子、黃芩(微炒)、杏仁、甘草等藥材混合使用。

水三鍾,煎二鍾,作二次服。不拘時,徐徐飲。

歌曰:諸病原來有藥方,惟愁齁喘最難當。麻黃桑杏尋蘇子,白果冬花用更良,甘草黃芩同半夏,水煎百沸不須姜。病人遇此仙丹藥,服後方知定喘湯。

《局方》,人參定喘湯,治肺氣上喘,喉中有聲,坐臥不安,胸膈緊痛,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

人參,麻黃,阿膠,半夏曲,瘛瘲,粟殼,甘草(各八分),桑白皮(錢半)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良方》,百合湯,治肺氣壅滯,咳嗽喘悶,多渴,腰膝浮腫,小便淋瀝。

白話文:

水三杯,煎成兩杯,分兩次服用。不限時間,慢慢喝。

歌曰:各種疾病都有藥方,唯獨咳嗽喘息最難受。麻黃、桑白皮、杏仁、蘇子,白果、冬花效果更好,甘草、黃芩、半夏一同使用,水煎煮沸不用加薑。病人遇到這仙丹妙藥,服用後才明白是治療咳嗽喘息的良方。

《局方》記載,人參定喘湯可以治療肺氣上喘,喉嚨有聲音,坐立不安,胸膈疼痛,以及治療肺部受寒邪侵襲,咳嗽聲音沉重。

人參、麻黃、阿膠、半夏曲、瘛瘲、粟殼、甘草(各八分),桑白皮(半錢)

水兩杯,薑三片,煎煮八分,飯後服用。

《良方》記載,百合湯可以治療肺氣壅塞,咳嗽喘悶,口渴,腰膝浮腫,小便淋漓不暢。

百合,赤茯苓,陳皮,桑白皮,紫蘇,大腹皮,枳殼,馬兜鈴,人參,豬苓,炙甘草,麥冬(各一錢)

上分二服。每服水一鍾半,姜一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局方》,五虎湯,治風寒所感,熱痰喘急。

麻黃(七分),細茶(八分),杏仁(去皮尖,一錢),石膏(一錢半),甘草(四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三因》,神秘湯,治上氣喘急不得臥。

白話文:

百合、赤茯苓、陳皮、桑白皮、紫蘇、大腹皮、枳殼、馬兜鈴、人參、豬苓、炙甘草、麥冬各取一錢,分成兩劑。每劑用清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煎煮至藥汁剩下七分,不分時間溫熱服用,可以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熱痰喘急。

另外,麻黃七分,細茶八分,杏仁去皮尖一錢,石膏一錢半,甘草四分,用清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服用,可以治療上氣喘急,無法平躺的症狀。

人參(一錢),陳皮,桔梗,紫蘇(各錢半),五味子(十五粒)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直指》,神秘湯,治水氣作喘。

人參,陳皮,桔梗,紫蘇,半夏,桑白皮,檳榔(各一錢),炙甘草(五分),五味子(十五粒)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蘿蔔子湯,治積年上氣喘促,唾膿血不止,而氣實者宜之。

蘿蔔子(一合,研碎)

水煎,食後服,其效如神。

《三因》,葶藶大棗瀉肺湯,治上氣喘急,身與面目俱浮,鼻塞聲重,不聞香臭,胸膈脹滿,將成肺癰。

白話文:

人参一钱,陈皮、桔梗、紫苏各钱半,五味子十五粒,加水煎煮至七分,饭后温服,可治疗水气喘息。

人参、陈皮、桔梗、紫苏、半夏、桑白皮、槟榔各一钱,炙甘草五分,五味子十五粒,加姜三片,水煎煮至八分,饭后温服,可治疗多年上气喘促、咳吐脓血不止,且气实者。

萝卜子一合,研碎后用水煎煮,饭后服用,可治疗上气喘急、身体和面部浮肿、鼻塞声重、闻不到香臭、胸膈胀满,将要发展成肺痈。

甜葶藶(炒,研細,三錢),大棗(十枚,去核)

水二鍾,先煎大棗至一鍾,去棗入葶藶,煎至八分,食後服,須先服小青龍湯二服方用此。

蘇子煎,治上氣咳嗽。

蘇子,杏仁,生薑汁,生地黃汁,白蜜(各一斤)

上將蘇子搗爛,以二汁和之,絹絞取汁,又搗又和,如此六、七次則味盡,乃去柤,以蜜和之,置銅器中,於湯上煎之如飴。每服二匙,日三次,夜一、二次,病愈即止。

《醫林》,杏仁煎,治喘嗽。

白話文:

取甜葶藶三錢,炒熟研成細末,大棗十枚去核,用水二鍾煎煮,先將大棗煎至一鍾,去棗後加入甜葶藶,煎至八分即可。飯後服用,但需先服用小青龍湯兩劑後再用此方。

蘇子煎則用來治療上氣咳嗽,取蘇子、杏仁、生薑汁、生地黃汁、白蜜各一斤,將蘇子搗爛,加入生薑汁和生地黃汁,用絹布絞取汁液,如此反覆搗碎、混合六七次,直至味道完全滲出,再將渣滓去除,加入白蜜,置於銅器中,在湯上煎煮成飴狀。每次服用二匙,每日三次,夜晚服食一到兩次,病癒即停藥。

《醫林》記載的杏仁煎則是用來治療喘嗽。

杏仁(去皮尖,炒),胡桃肉(去皮)

上等分,研膏,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細嚼,薑湯送下。一方以胡桃肉三枚,姜三片,臨臥嚼服,飲湯三、四口,再嚼再飲就臥,止嗽無痰。

《良方》,杏仁膏,治咳嗽喘急,喉中枯燥如物塞,兼唾血不止。

杏仁(二兩,去皮尖,炒研如膏),真酥(三兩),阿膠(二兩,研炒為末),生薑汁(一合),白蜜(五合),蘇子(二兩,微炒研膏)

上和勻,銀鍋內慢火熬成膏。每服一匙,不拘時,米飲調下。

《良方》,前胡散,治心胸煩熱不利,咳嗽涕唾稠黏。

白話文:

杏仁(去除皮尖,炒過),胡桃肉(去除皮)。

以上兩種材料各取等量,研磨成膏狀,用煉蜜做成丸子,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睡前細嚼,用薑湯送服。另一種方法是用胡桃肉三枚,生薑三片,睡前嚼服,喝三、四口薑湯,再嚼再喝,然後就寢,可以止咳去痰。

此方出自《良方》,名為「杏仁膏」,主治咳嗽喘急,喉嚨乾燥有異物感,伴隨吐血不止的症狀。

杏仁(二兩,去除皮尖,炒研成膏狀),豬油(三兩),阿膠(二兩,研磨成粉末並炒過),生薑汁(一合),蜂蜜(五合),蘇子(二兩,微炒研磨成膏狀)。

將以上材料混合均勻,用銀鍋小火慢熬成膏狀。每次服用一匙,不拘時間,用米湯調服。

此方出自《良方》,名為「前胡散」,主治心胸煩熱不適,咳嗽痰液稠黏的症狀。

前胡,桑白皮,麥門冬,貝母(各錢半),甘草(炙,五分),杏仁(去皮尖,一錢)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溫服。

《濟生》,百花膏,治咳嗽不已,或痰中有血。

百合(蒸,焙乾),款冬花(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龍眼大。臨臥細嚼一丸,薑湯下。

《本事》,枳殼散,治心下痞悶作痛,噯氣如敗卵。

枳殼,白朮(各五錢),香附(一兩),檳榔(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二、三服,不拘時。

保和湯,治中染瘴氣,發熱嘔吐,腹滿不食。

白話文:

前胡、桑白皮、麥門冬、貝母各取半錢,甘草炙後取五分,杏仁去皮尖取一錢。

用水一鍾半,加入薑三片,煎煮七分,溫熱服用。

出自《濟生》,此方名為百花膏,用於治療咳嗽不止,或痰中帶血。

百合蒸熟後烘乾,與款冬花等量混合。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蜜製成丸子,大小如龍眼。臨睡前細嚼一丸,用薑湯送服。

出自《本事》,此方名為枳殼散,用於治療心下痞悶疼痛,噯氣如敗卵。

枳殼、白朮各取五錢,香附取一兩,檳榔取二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每日服兩到三次,不拘時辰。

保和湯用於治療中染瘴氣,發熱嘔吐,腹滿不食。

厚朴(薑製),半夏(制),大腹皮(黑豆水洗),橘紅(各八分),柴胡,枳殼,甘草(各五分),生薑(三錢,煨)

水煎溫服。

十味保和湯,治胃虛氣滯作噯。

人參,白朮,茯苓,半夏(制),陳皮(各一錢),藿香,香附,砂仁(各六分),炙甘草,木香(各三錢)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丹溪),六郁湯,能解諸郁。

香附(二錢),橘紅,蒼朮,撫芎,半夏(炮,各一錢),赤茯苓,梔子(炒,各七分),炙甘草,砂仁(各五分)

白話文:

厚朴、半夏、大腹皮、橘紅各取八分,柴胡、枳殼、甘草各取五分,生薑三錢,用薑水煮制。水煎溫服,此為十味保和湯,專治胃虛氣滯,引起打嗝的症狀。

另外,人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各取一錢,藿香、香附、砂仁各取六分,炙甘草、木香各取三錢,水一碗半,加薑三片、棗兩枚,煎至七分,飯前溫服。

丹溪先生所創六郁湯,可解諸郁,用香附二錢,橘紅、蒼朮、撫芎、炮製半夏各取一錢,赤茯苓、炒梔子各取七分,炙甘草、砂仁各取五分。

水一鍾,姜三片,煎八分,溫服。氣鬱,加烏藥、木香、檳榔、紫蘇、乾薑,倍砂仁、香附;濕鬱,加白朮;熱鬱,加黃芩,倍梔子;痰鬱,加南星、枳殼、小皂莢;血鬱,加桃仁,紅花、丹皮;食鬱,加山楂、神麯、麥芽。

《局方》,三和散,治七情氣結,脾胃不和,心腹痞滿,大便秘澀。

羌活,蘇葉,木瓜,大腹皮,沉香(各一錢),木香,檳榔,陳皮,白朮,川芎,炙甘草(各七分半)

上咀,分二服,每服水一鍾,煎六分,不拘時服。

(丹溪),生韭飲,治食鬱久則胃脘有瘀血作痛,大能開提氣血。

白話文:

將水一杯,加入薑三片,煮沸八分,溫熱飲用。若因氣鬱所致,可加入烏藥、木香、檳榔、紫蘇、乾薑,並將砂仁、香附的份量加倍;若因濕鬱所致,可加入白朮;若因熱鬱所致,可加入黃芩,並將梔子的份量加倍;若因痰鬱所致,可加入南星、枳殼、小皂莢;若因血鬱所致,可加入桃仁、紅花、丹皮;若因食鬱所致,可加入山楂、神麴、麥芽。

《局方》中記載的「三和散」可治療七情氣結、脾胃不和、心腹痞滿、大便秘澀等症狀。

將羌活、蘇葉、木瓜、大腹皮、沉香(各一錢)、木香、檳榔、陳皮、白朮、川芎、炙甘草(各七分半)研磨成粉末,分成兩份,每份用一杯水煎煮六分,不限時間服用。

《丹溪》中記載的「生韭飲」可治療因食鬱導致的胃脘瘀血疼痛,具有開提氣血之效。

生韭(搗取自然汁一盞,加溫酒一、二杯同服)

上先以桃仁連皮細嚼數十枚,後以韭汁送下。

《三因》,溫膽湯,治氣鬱生涎,夢寐不寧,怔忡驚悸,心虛膽怯,變生諸證。

半夏(湯泡),枳實,竹茹(各一兩),陳皮(一兩五錢),茯苓(七錢),炙甘草(四錢)

每服四、五錢,生薑七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一方有遠志一兩。

十味溫膽湯,治證同前,兼治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夢遺精滑等證。

半夏(湯泡),枳實(麩炒),陳皮(各二錢),白茯苓(錢半),人參,熟地,棗仁(炒),遠志(制),五味(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白話文:

取新鮮韭菜搗碎,榨取汁液一盞,加入溫酒一到兩杯一起服用。

先將桃仁連皮細嚼數十枚,再用韭菜汁送服下去。

《三因》記載,溫膽湯用於治療氣鬱生涎、夢寐不寧、怔忡驚悸、心虛膽怯,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病症。

處方:半夏(用湯浸泡),枳實,竹茹(各一兩),陳皮(一兩五錢),茯苓(七錢),炙甘草(四錢)

每次服用四到五錢,生薑七片,大棗一枚,水一鍾半,煎煮至七分,飯後溫服。有些方劑會加入遠志一兩。

十味溫膽湯,治療的病症與溫膽湯相同,同時也治療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夢遺精滑等症狀。

處方:半夏(用湯浸泡),枳實(麩炒),陳皮(各二錢),白茯苓(錢半),人參,熟地,棗仁(炒),遠志(制),五味子(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水二鍾,生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越鞠丸,治六郁胸膈痞滿,或吞酸嘔吐,飲食不和,瘡疥等證。

香附,山楂,神麯(炒),麥芽(炒),撫芎,蒼朮,梔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滾湯下。丹溪越鞠丸,無山楂、麥芽。

流氣丸,治五積六聚,癥瘕痞塊,留飲之疾。是皆鬱氣客於腸胃之間,皮膚之下,久而停留,變而為痞。此藥能通滯氣,前胡,消舊飲,雖年高氣弱,亦可緩緩服之。

白話文:

水兩杯,生薑五片,紅棗一個,煎煮至八分滿,不分時辰服用。

越鞠丸,用於治療六郁(憂、怒、思、悲、恐、驚)導致的胸膈痞滿、吞酸嘔吐、飲食不和、瘡疥等病症。

香附、山楂、神麴(炒)、麥芽(炒)、川芎、蒼朮、梔子(炒),各取等量。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神麴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至七十丸,用滾水送服。丹溪越鞠丸,不含山楂、麥芽。

流氣丸,用於治療五積六聚(脾胃積滯、肝膽積熱、心肺積痰、腎氣虧虛、血瘀阻滯)、癥瘕痞塊、留飲等疾病。這些疾病都是由於鬱氣滯留於腸胃之間、皮膚之下,長期停留,最終形成痞塊。此藥能夠通暢滯氣,前胡能夠消除舊的積水,即使年老體弱,也可以慢慢服用。

木香,小茴香,橘紅,菖蒲,青皮,廣朮(炮),檳榔,蘿蔔子,神麯(炒),麥芽(炒),枳殼(麩炒),補骨脂(炒),砂仁,蓽澄茄(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細嚼白豆蔻仁一枚,食後白湯送下。

(嚴氏),五膈散,治五膈五噎。

人參,白朮,甘草,白豆蔻,半夏,桔梗,乾薑,蓽澄茄,木香,杵頭糠,沉香(各三分)枇杷葉(五片,炙,去毛)

水二鍾,姜七片,煎七分,溫服。

白話文:

將木香、小茴香、橘紅、菖蒲、青皮、炮製過的廣朮、檳榔、蘿蔔子、炒製過的神麴、炒製過的麥芽、麩炒過的枳殼、炒製過的補骨脂、砂仁、蓽澄茄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細嚼一枚白豆蔻仁,飯後用白湯送服。

這是嚴氏的五膈散,用來治療五膈五噎。

取人參、白朮、甘草、白豆蔻、半夏、桔梗、乾薑、蓽澄茄、木香、杵頭糠、沉香各三分,以及五片炙烤去毛的枇杷葉,用水二鐘,薑七片,煎煮至七分,溫服。

《局方》,五膈寬中散,治七情四氣傷於脾胃,以致陰陽不和,遂成膈噎,一切氣逆並治。

青皮,陳皮(各五錢),香附(童便浸炒),厚朴(薑汁炒),甘草(各六錢),白豆蔻,砂仁,丁香,木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鹽湯點服。

《選要》,十膈散,治十般膈氣。風、冷、氣、熱、痰、食、水、憂、思、喜。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枳殼(麩炒),神麯(炒),麥芽,乾薑(炮),官桂,訶子(煨),三稜(炮),莪朮(炮,各一兩),厚朴(姜炒),檳榔,木香(磨,各半兩)

白話文:

《局方》的五膈寬中散,專治因七情四氣損傷脾胃,導致陰陽失衡,出現胸膈堵塞、氣逆等症狀。

藥方:青皮、陳皮各五錢,香附用童便浸泡後炒制,厚朴用薑汁炒制,甘草六錢,白豆蔻、砂仁、丁香、木香各一錢。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薑鹽湯送服。

《選要》的十膈散,治療十種膈氣,包括風、寒、氣、熱、痰、食、水、憂、思、喜等原因造成的胸膈不適。

藥方: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枳殼(麩炒)、神麴(炒)、麥芽、乾薑(炮製)、官桂、訶子(煨)、三稜(炮製)、莪朮(炮製)各一兩,厚朴(薑炒)、檳榔、木香(磨製)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白湯調服。如脾胃不和,腹滿脹悶,用水一鍾,姜五片,棗一枚,鹽少許,煎七分服。

《局方》,五噎散,治胸膈痞悶,諸氣結聚,脅肋脹滿,痰逆噁心,不進飲食。

白朮,南星(制),半夏曲,枳殼(麩炒),青皮,草果,麥芽,大腹皮,乾薑,丁香(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嘉禾散,一名穀神散。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五膈五噎。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加入少許鹽,用白開水調服。如果脾胃不和,腹脹難消,可以用一碗水,加入五片薑、一枚棗、少許鹽,煎煮至七分滿,服用。

五噎散用於治療胸膈痞悶、氣機阻滯、脅肋脹滿、痰逆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方包括白朮、南星(炮製)、半夏曲、枳殼(麩炒)、青皮、草果、麥芽、大腹皮、乾薑、丁香(各一錢)和甘草(五分)。

用一碗半水,加入五片薑,煎煮至七分滿,不限時間服用。

嘉禾散又名穀神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食慾不振、五膈五噎等症狀。

白茯苓,砂仁,薏仁(炒仁),枇杷葉(去毛,姜炙),桑白皮(炒),沉香(磨汁),五味子白豆蔻,炙甘草,丁香,人參,白朮(各五分),木香(磨汁),青皮,陳皮,杜仲(薑汁炒),穀芽(炒),藿香,大腹皮(洗),石斛(酒炒),半夏曲(炒),神麯(炒),隨風子,檳榔(各三分)

上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五噎,入柿幹一個;膈氣吐逆,入薤白三寸,棗五枚同煎。

《局方》,人參豆蔻湯,治嗝噎,寬中順氣。

白話文:

白茯苓、砂仁、炒薏仁、去毛薑炙枇杷葉、炒桑白皮、磨汁沉香、五味子、白豆蔻、炙甘草、丁香、人參、白朮各五分,磨汁木香、青皮、陳皮、薑汁炒杜仲、炒穀芽、藿香、洗大腹皮、酒炒石斛、炒半夏曲、炒神麯、隨風子、檳榔各三分,加水兩碗,姜三片、棗兩枚,煎至八分,飯後服用。若有五噎,可加入柿乾一個;若有膈氣吐逆,可加入薤白三寸、棗五枚同煎。此方名為人參豆蔻湯,出自《局方》,可治嗝噎,寬中順氣。

人參,炙甘草,白豆蔻,石菖蒲(各五分),白朮,陳皮,半夏曲,蘿蔔子(炒研),當歸,厚朴(各八分),藿香,丁香(各三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粟米一撮,煎七分服。

《良方》,紫蘇子飲,治嗝噎上氣咳逆。因怒未定,便夾氣飲食,或食飲畢便怒,以致食與氣相逆,遂成隔噎之候。

真蘇子,訶子(煨),蘿蔔子(微炒),杏仁(去皮尖,麩炒),人參(各一錢),木香(五分),青皮,炙甘草(各二錢)

上咀。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枇杷葉煎,治五噎立效。

白話文:

人參、炙甘草、白豆蔻、石菖蒲(各五分)、白朮、陳皮、半夏曲、蘿蔔子(炒研)、當歸、厚朴(各八分)、藿香、丁香(各三分),加水一鍾半,姜三片,粟米一撮,煎煮至七分,服用。

這是治療嗝噎上氣、咳嗽逆的良方,名為紫蘇子飲。此症多因怒氣未消,夾雜氣體飲食,或食飲後馬上生氣,導致飲食與氣體逆流,而產生嗝噎。

方中真蘇子、訶子(煨)、蘿蔔子(微炒)、杏仁(去皮尖,麩炒)、人參(各一錢)、木香(五分)、青皮、炙甘草(各二錢),研磨成粉末,加水一鍾半,姜三片,煎煮至七分,服用。

此外,枇杷葉煎也可有效治療五噎。

枇杷葉(拭去毛尖),橘紅(各三錢),生薑(半兩)

水一鍾半,煎七分,作二次溫服。

《統旨》,補氣運脾湯,治中氣不運,噎塞。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黃耆(一錢,炙),橘紅,茯苓(各錢半),砂仁(八分),甘草(炙,五分)

水一鍾半,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利膈散,治胸痹膈塞不通。

人參,白朮,陳皮,赤茯苓,前胡(各一錢),乾薑,桂心,訶子,甘草(各五分)

水一鍾半,姜五片,煎七分,頻頻服之效。

《發明》,人參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逆喘滿,利脾胃壅滯,治隔噎聖藥。按此方必隔噎而大便秘結者乃可用。

白話文:

枇杷葉去除毛尖,橘紅、生薑各取三錢,加水一鍾半煎煮七分,分两次溫服,用於治療中氣不運,導致的噎塞。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黃耆一錢(炙),橘紅、茯苓各錢半,砂仁八分,甘草(炙)五分,加水一鍾半,生姜一片,大棗一枚,煎煮八分,飯後服用,用於治療中氣不足。

人參、白朮、陳皮、赤茯苓、前胡各一錢,乾薑、桂心、訶子、甘草各五分,加水一鍾半,生姜五片,煎煮七分,頻頻服用,用於治療胸痹膈塞不通。

人參利膈丸,主治胸中不適,痰逆喘滿,利脾胃壅滯,是治療隔噎的聖藥。但需注意,只有隔噎伴隨便秘者才可使用。

人參,當歸,藿香(各一兩),木香,檳榔(各七錢),枳實(炒),甘草(各八錢),厚朴(姜炒),大黃(酒浸,各二兩)

上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溫水送下三十丸。

草豆蔻丸,治酒積胃口痛,咽膈不通。

草豆蔻(煨),白朮(各二兩),麥芽(煨),神麯(炒),黃芩,半夏(炮,各五錢),枳實(炒,二兩),橘紅,青皮(各三錢),乾薑(二錢),炒鹽(五分)

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百丸,煎白湯下。按:此方當去黃芩,庶乎不滯。

(東垣),清暑益氣湯,治暑熱蒸人,四肢倦怠,胸滿氣促,肢節疼痛,身熱而煩,小便黃數,大便溏瀉,自汗口渴,不思飲食。

白話文:

人參、當歸、藿香各一兩,木香、檳榔各七錢,枳實(炒)、甘草各八錢,厚朴(姜炒)、大黃(酒浸)各二兩,研磨成粉末,製成滴水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溫水送服。

草豆蔻丸用於治療酒積導致的胃痛、咽喉堵塞。

草豆蔻(煨)、白朮各二兩,麥芽(煨)、神麯(炒)、黃芩、半夏(炮)各五錢,枳實(炒)二兩,橘紅、青皮各三錢,乾薑二錢,炒鹽五分,將這些藥材浸泡在湯汁中,蒸熟後製成丸藥,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煎好的白湯送服。這個方子應該去除黃芩,以免影響藥效。

清暑益氣湯用於治療暑熱蒸人、四肢乏力、胸悶氣短、關節疼痛、發熱煩躁、小便黃赤頻繁、大便稀溏、自汗口渴、食慾不振。

人參,黃耆,升麻,蒼朮(各一錢),白朮(炒),神麯(炒,各五分),陳皮,炙甘草,黃柏麥冬,當歸(各五分),乾葛,五味,澤瀉,青皮(各三分)

水煎溫服。

《局方》,香薷飲,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利煩心等證。按此方惟治陽暑,陰暑不宜用。

香藿(一斤),厚朴(制),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五物香薷飲,治一切暑毒腹痛,霍亂吐瀉,或頭痛昏憒等證。

香薷,茯苓,白扁豆,厚朴,炙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人參、黃耆、升麻、蒼朮(各一錢)、白朮(炒)、神麴(炒,各五分)、陳皮、炙甘草、黃柏、麥冬、當歸(各五分)、乾葛、五味子、澤瀉、青皮(各三分),加水煎煮,溫熱服用。

這方劑叫做「香薷飲」,出自《局方》,主要用於治療各種因暑熱引起的腹痛,或霍亂、嘔吐、腹瀉、煩躁不安等症狀。但要注意,此方只能治療陽暑,陰暑不宜使用。

另外還有「五物香薷飲」,用香藿(一斤)、厚朴(制)、白扁豆(炒,各半斤)組成。每次服用五錢,用一鍾半水煎煮八分,不拘時溫熱服用,用於治療一切暑毒引起的腹痛、霍亂、嘔吐、腹瀉,或頭痛、昏沉等症狀。

香薷、茯苓、白扁豆、厚朴、炙甘草(各一錢),也是治療暑熱病症的常用藥物。

上為咀。水一鍾半,煎服。本方加黃連,即名黃連香薷飲。

《百一》,十味香薷飲,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瀉等證。

香薷(二錢),人參,黃耆,白朮,茯苓,厚朴(姜炒),陳皮,白扁豆(炒,各一錢),木瓜,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黃連香薷飲,治陽暑中熱。

黃連(四兩),香薷(一斤),厚朴(半斤)

每服四錢,如前煎服。

(《局方》),縮脾飲,解伏暑,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瀉霍亂。

白話文:

上方的藥方,需要用一碗半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加入黃連,則稱為「黃連香薷飲」。

《百一》中記載的「十味香薷飲」,主要用於治療伏暑期間身體疲倦、頭昏腦脹、嘔吐腹瀉等症狀。

藥方包括:香薷兩錢,人參、黃耆、白朮、茯苓、厚朴(用薑炒)、陳皮、白扁豆(炒,各一錢)、木瓜、炙甘草(各五分)。

用兩碗水煎煮,取其七分,飯後溫熱服用。

「黃連香薷飲」則用於治療陽暑導致的發熱症狀。

藥方包括:黃連四兩,香薷一斤,厚朴半斤。

每次服用四錢,用上述方法煎煮後服用。

《局方》中記載的「縮脾飲」,可以治療伏暑、解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瀉霍亂。

白扁豆(炒),乾葛(各二兩,一作乾薑),炙甘草,烏梅肉,砂仁,草果(各四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冷服。

(《局方》),七味滲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小便或赤澀,大便溏泄。因坐臥濕地,或陰雨之所襲也。

炙甘草,蒼朮,白朮(各一錢),茯苓,乾薑(各二錢),丁香,橘紅(各二分半)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清熱滲濕湯,方在寒陣。治濕熱浮腫,小水不利。

(《金匱》),防己黃耆湯,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

白話文:

白扁豆炒熟,乾葛(或用乾薑)各兩錢,炙甘草、烏梅肉、砂仁、草果各四錢,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後放涼服用。此方出自《局方》,名為七味滲濕湯,用於治療寒濕侵襲導致身體沉重、感覺像坐在水中,小便赤澀,大便溏瀉的症状。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久坐潮濕之地或被陰雨襲擊所致。

炙甘草、蒼朮、白朮各一錢,茯苓、乾薑各二錢,丁香、橘紅各二分半,水一碗半,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煎煮至七分,饭前服用。此方出自《金匱》,名為清熱滲濕湯,主治濕熱導致的浮肿,小便不利。

防己、黃耆適量,用水煎煮服用。此方出自《金匱》,名為防己黃耆湯,用于治疗风湿引起的脉浮、身重、汗出怕风等症状。

防己,黃耆(去蘆,各一兩),甘草(炙,半兩),白朮(七錢半)

上㕮咀。每用五錢,生薑四片,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加芍藥;氣上衝者,加桂枝;下有陳寒者,加細辛。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百一》),除濕湯,治中濕身體重著,腰腿痠疼,大便溏,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蒼朮,厚朴,茯苓(各錢半),陳皮(七分),藿香,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白話文:

防己、黃耆(去蘆,各一兩)、甘草(炙,半兩)、白朮(七錢半),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錢,加入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用半碗水煎煮,煮至八分,溫熱服用。服用後,需再喝一次。若病人氣喘,可加麻黃半兩;胃中不適,可加芍藥;氣上衝者,可加桂枝;下肢有寒氣者,可加細辛。服藥後,應感覺藥力從腰部向下蔓延,如同蟲子爬行,身體像冰一樣涼爽,然後坐在被子上,再用一條被子圍住腰部,微微出汗即可。

此方名為除濕湯,出自《百一》,專治中濕引起的體重沉重、腰腿痠痛、大便稀溏、小便或澀或利等症狀。

半夏曲、蒼朮、厚朴、茯苓(各一錢半)、陳皮(七分)、藿香、炙甘草(各五分),加水兩碗,姜七片、大棗一枚,煎煮至七分,飯後服用。

羌活勝濕湯,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者。此方通治濕證。

羌活,獨活(各二錢),藁本,防風(各錢半),蔓荊子,川芎,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溫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有寒也,加酒防己五分,附子五分。

(東垣),升陽除濕湯,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

升麻,柴胡,羌活,防風,半夏,益智仁,神麯,澤瀉(各五分),麥櫱面,陳皮,豬苓,甘草(各三分),蒼朮(一錢)

白話文:

「羌活勝濕湯」用於治療外傷引起的濕氣入侵,導致全身疼痛的病症。這個方子能通治各種濕症。方劑包括:羌活、獨活各兩錢,藁本、防風各半錢,蔓荊子、川芎、炙甘草各五分。水兩鍾,煎至八分,飯後溫服。如果患者感到身體沉重、腰痛、伴隨經期寒涼,可以加入酒防己五分、附子五分。

「升陽除濕湯」則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腸鳴腹痛、腹瀉不止、小便黃、四肢乏力的病症。方劑包括:升麻、柴胡、羌活、防風、半夏、益智仁、神麴、澤瀉各五分,麥芽面、陳皮、豬苓、甘草各三分,蒼朮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大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柤,空心服。

(《拔萃》),升陽除濕防風湯,治下痢下血,大便秘滯,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下白膿。慎勿利之,舉其陽則陰自降矣。

防風(二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蒼朮(酒浸去皮,炒,四錢)

上先將蒼朮用水一鍾半,煎至一鍾,入諸藥同煎至八分,食前服。

(《三因》),白朮酒,治中濕骨節疼痛。

白朮(一兩)

用酒三盞,煎一盞,不拘時頻服。不能飲酒者,以水代之。

白話文:

上方的藥方,用藥材煎成一劑,用水三大杯,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至一杯,去渣,空腹服用。這個方子出自《拔萃》,叫做升陽除濕防風湯,主要治療下痢帶血、便秘、裡急後重、多次想上廁所卻無法排便,或排出白色膿液的症狀。注意不要用過於寒涼的藥物,提升陽氣就能使陰氣自然下降。

另一個方子出自《三因》,叫做白朮酒,主要治療濕氣困阻導致的骨節疼痛。方子用白朮一兩,用酒三杯煎煮至一杯,不限時間服用。如果不能喝酒,可以用水代替。

(《仲景》),五苓散,治暑熱煩躁,霍亂泄瀉,小便不利而渴,淋澀作痛,下部濕熱。

白朮,豬苓,茯苓(各七錢半),肉桂(五錢),澤瀉(一兩二錢半)

古法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日三服。今法以水煎服。

加減五苓散,治濕熱黃疸,小水不利。

即前五苓散去肉桂,加茵陳各等分。

加味五苓散,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痛發渴。此太陽經解表滲利之劑,治風濕、寒濕藥也。

即前五苓散加羌活。

白話文:

《傷寒論》中記載的五苓散,用於治療暑熱煩躁、霍亂泄瀉、小便不利且口渴、小便淋澀作痛、下部濕熱等症狀。

配方為:白朮、豬苓、茯苓各七錢半,肉桂五錢,澤瀉一兩二錢半。

古時候的做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調服,一天服用三次。現代的做法則是將藥材用水煎服。

加減五苓散用於治療濕熱黃疸、小便不利。

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去除肉桂,加入茵陳,兩者比例相同。

加味五苓散用於治療濕邪盛行導致的身體疼痛、小便不利、口渴等症狀。這個方子屬於太陽經的解表滲利藥,用於治療風濕、寒濕。

在五苓散的基礎上,加入羌活。

(《金匱》),茵陳五苓散,治黃疸。

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上和勻,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

柴胡茵陳五苓散,治傷寒、溫濕、熱病發黃,小便赤黑,煩渴發熱。此以汗下太早,濕熱未除,以致遍身發黃,嘗用此治之甚效。

五苓散(一兩),加茵陳(半兩),車前子(一錢),木通,柴胡(各一錢半)

上分二服,用水一鍾半,燈草五十莖,煎服。連進數服,小便清利而愈。因酒後者,加乾葛二錢。

白話文:

《金匱》茵陳五苓散治黃疸

方劑:

  • 茵陳蒿末:十分
  • 五苓散:五分

用法:

  • 上述藥材混合均勻,飯前服用,每次一小匙,每日三次。

註解: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主要用於治療黃疸。

柴胡茵陳五苓散治傷寒、溫濕、熱病發黃

方劑:

  • 五苓散:一兩
  • 茵陳:半兩
  • 車前子:一錢
  • 木通:一錢半
  • 柴胡:一錢半

用法:

  • 上述藥材分為兩劑,用水一碗半,加入燈心草五十根煎煮服用。
  • 連續服用數劑,小便清利即可痊癒。
  • 若因飲酒後發病,可加乾葛二錢。

註解:

此方為柴胡茵陳五苓散,主要用於治療傷寒、溫濕、熱病導致的發黃,症狀為小便赤黑、煩渴發熱。此病多因汗出過早,濕熱未除,導致全身發黃,此方治療效果顯著。

四苓散

即前五苓散去肉桂。

(仲景),豬苓湯,治傷寒下後,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及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盡,服七合,日三服。

茯苓湯,治濕熱泄瀉,或飲食泄瀉。

茯苓,白朮(炒,各五錢)

上用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藥等方,名白朮散。

胃苓湯,治脾濕太過,泄瀉不止。

白話文:

四苓散就是五苓散去掉肉桂。

(仲景的著作中記載)豬苓湯,用來治療傷寒病發燒後,脈象浮弱、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以及少陰病下痢、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失眠的患者。

將豬苓(去掉外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以上五味藥材,用四升水先煮四味藥材,取二升藥汁,過濾去除藥渣,再加入阿膠烊化,每次服用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茯苓湯,用來治療濕熱引起的腹瀉,或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

茯苓、白朮(炒過,各五錢)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飯前服用。還有一種方子加入芍藥等藥材,叫做白朮散。

胃苓湯,用來治療脾濕過盛引起的腹瀉不止。

陳皮,厚朴,甘草,蒼朮,白朮,茯苓,澤瀉,獵苓,肉桂(各等分)

每服五、六錢,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橘半胃苓湯,治嘔吐泄瀉,脹滿不下,食不知味。

橘紅,半夏(制,各一錢),蒼朮(米泔浸炒),白朮(炒),厚朴,炙甘草,人參,茯苓,澤瀉,茅根(各二錢),薑汁(數匙)

水二鍾,煎一鍾,入薑汁再煎一、二沸,陸續飲之。

柴苓湯,治身熱煩渴泄瀉。

白朮,茯苓,澤瀉,柴胡,豬苓,黃岑

上水煎服。

加減柴苓湯,治諸疝。此和肝腎、順氣、消疝、治濕之劑。

白話文:

陳皮、厚朴、甘草、蒼朮、白朮、茯苓、澤瀉、獵苓、肉桂各等份,每次服用五、六錢,加入薑片五片、紅棗二枚,水煎服。此方名為「橘半胃苓湯」,主治嘔吐、腹瀉、腹脹難消、食慾不振。

橘紅、半夏(制)、蒼朮(米泔浸炒)、白朮(炒)、厚朴、炙甘草、人參、茯苓、澤瀉、茅根各二錢,加入薑汁數匙,水煎服。此方名為「柴苓湯」,主治身體發熱、口渴、腹瀉。

白朮、茯苓、澤瀉、柴胡、豬苓、黃岑,水煎服。此方名為「加減柴苓湯」,主治各種疝氣。此方具有和肝腎、順氣、消疝、治濕的作用。

柴胡,甘草,半夏,茯苓,白朮,澤瀉,豬苓,山梔(炒),山楂,荔核(煨,各等分)

上㕮咀。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局方》,真人養臟湯,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或脫肛墜下,酒毒便血,並治之。

人參,當歸,訶子,肉豆蔻(麵煨),炙甘草,木香(各一錢),芍藥,白朮(各三錢),肉桂(五分),粟殼(蜜炙,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臟寒者,加附子一錢。

《良方》,虛勞,治中寒泄瀉,腹痛無度。

厚朴(薑汁炒,二兩),肉豆蔻(麵煨),草豆蔻(煨,各十個)

白話文:

柴胡、甘草、半夏、茯苓、白朮、澤瀉、豬苓、山梔(炒)、山楂、荔核(煨),各取等量,一起研磨成粉末。取藥粉兩錢,加水兩杯,放入三片薑,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此方出自《局方》,名為真人養臟湯,主治大人小孩冷熱不調,腹瀉排出赤白或如膿血、魚腦的糞便,裡急後重,臍腹絞痛,或脫肛墜下,酒毒便血,皆可服用。

人參、當歸、訶子、肉豆蔻(麵煨)、炙甘草、木香(各一錢)、芍藥、白朮(各三錢)、肉桂(五分)、粟殼(蜜炙,二錢),一起研磨成粉末。取藥粉兩錢,加水兩杯,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若患者體虛怕冷,可加附子一錢。此方出自《良方》,主治虛勞,中寒泄瀉,腹痛不止。

厚朴(薑汁炒,二兩)、肉豆蔻(麵煨)、草豆蔻(煨,各十個),一起研磨成粉末。

上每服三錢,薑、水煎服。

《經驗》,大橘皮湯,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滿,水瀉,小便不利。

橘皮,檳榔(各一錢),滑石,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各二錢),官桂,甘草(各五分)

水一鍾半,生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消食導氣飲,治凡遇氣怒便作泄瀉,此必因怒挾食所致。其有脾土本虛,不勝肝氣者,此方主之。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川芎,半夏,青皮,陳皮,枳實,香附,神麯,砂仁,木香,上酌虛實增減用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溫服。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和水煎煮後服用。

「經驗」中記載的大橘皮湯,用於治療濕熱內盛、心腹脹滿、水瀉、小便不利。

藥方:橘皮、檳榔(各一錢)、滑石、茯苓、豬苓、澤瀉、白朮(各二錢)、官桂、甘草(各五分)。

用法:用一鍾半的水,三片生薑,煎煮八分,飯後服用。

消食導氣飲,用於治療遇氣怒便會腹瀉的情況。這種情況多半是因怒氣挾持食物所致。如果脾土本就虛弱,無法抵抗肝氣,則可以使用此方。

藥方: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川芎、半夏、青皮、陳皮、枳實、香附、神麴、砂仁、木香。根據病情虛實增減用量。

用法:用一鍾半的水,三片生薑,煎煮七分,飯後溫服。

《外臺》,黃芩湯,治乾嘔下利。

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秘傳斗門方,治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下血片,日夜不息,及噤口惡痢,裡急後重,全不進食,久渴不止,他藥不能治者,立見神效。

乾薑(炒,四錢),粟殼(蜜炙,八錢),地榆,甘草(炙,各六錢),白芍藥(炒,三錢),黑豆(炒,去皮,一兩半)

上㕮咀,可分三、四帖,用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熱服。

白話文:

《外臺》中的「黃芩湯」,用於治療乾嘔和下利的情況。其配方包括:

  • 黃芩:三兩
  • 人參:三兩
  • 幹薑:三兩
  • 桂枝:一兩
  • 半夏:半升
  • 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物,用水七升煮沸,然後取三升的濃度,溫熱分三次服用。

另一個祕傳的鬥門方,適用於治療中毒性痢疾,腹瀉疼痛,腸道內有膿血,或者下出血塊,日日夜夜不停,以及喉嚨緊閉的惡性痢疾,內急後重,完全無法進食,長期口渴不止,其他藥物無法治療的病症,使用此方可以立即見到神奇的效果。

其配方為:

  • 幹薑(炒製,四錢)
  • 粟殼(蜜炙,八錢)
  • 地榆:六錢
  • 甘草(炙製,六錢)
  • 白芍藥(炒製,三錢)
  • 黑豆(炒製,去皮,一兩半)

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可分為三至四帖。用一鍾半的水煎煮,剩下七分濃度,於飯前熱服。

治痢簡易八方

《外臺秘要》方:治痢下白膿不止。用白麵一味炒熟,搗篩,煮米粥內方寸匕食之。此療瀉痢日至百行,藥所不及者也。

《千金方》:治痢。用薤白一握,細切,煮粥食之。

《聖惠方》:治芡實疾。以蔥一握,切,和米煮粥,空腹食之。

《千金翼方》:用雞子以醋煮極熟,空腹食之,治久痢赤白。

又方:用乾薑於火內燒焦黑,不可成炭,放瓷瓶中閉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炙雞散:治脾胃氣虛,腸滑下痢。用黃雌雞一隻,制如食法,以炭火炙之,捶扁,用鹽醋刷遍,又炙,令極熟而燥。空腹食之。

白話文:

治療痢疾的簡易方法有以下八種:

  1. 《外臺秘要》記載:治療痢疾下白色膿液不止,可用炒熟的白麵粉,研磨成細粉,加入米粥中食用,每日服用,可有效治療各種痢疾。
  2. 《千金方》記載:治療痢疾,可用切碎的薤白煮粥食用。
  3. 《聖惠方》記載:治療芡實疾病,可用切碎的蔥和米煮粥,空腹食用。
  4. 《千金翼方》記載:治療久痢赤白,可用醋煮雞蛋至熟透,空腹食用。
  5. 《千金翼方》記載:治療痢疾,可用乾薑在火中燒至焦黑但不至炭化,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送服。
  6. 炙雞散:治療脾胃氣虛、腸滑下痢,可用黃雌雞一隻,用炭火烤制,捶扁,用鹽醋刷遍,繼續烤制至熟透且乾燥,空腹食用。

一方,治熱毒下血,痢久不已。用當歸、黃連各三錢,烏梅五個,水煎八分,空心服。

《類方》,曲術丸,治暑濕暴瀉,壯脾溫胃,及治飲食所傷,胸膈痞悶。

神麯(炒),蒼朮(米泔浸一宿,切,炒,等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米飲下,不拘時。

《局方》,戊己丸,治脾經受濕,瀉痢不止,米穀不化,臍腹刺痛。

黃連(炒),吳茱萸(炮炒),白芍藥(各五兩)

一方:黃連四兩,吳茱萸二兩,芍藥三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白話文:

治療熱毒導致的出血和久瀉不止,可以用當歸、黃連各三錢,烏梅五個,水煎八分,空腹服用。

治療暑濕引起的暴瀉,可以用神麴(炒)、蒼朮(米泔浸泡一夜,切片,炒,等分),將它們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用米湯送服,不限時間。

治療脾經受濕引起的瀉痢不止、米穀不消化、臍腹刺痛,可以用黃連(炒)、吳茱萸(炮炒)、白芍藥(各五兩)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飯前用米湯送服。

《聖惠》,雙荷散,治卒暴吐血。

藕節(七節),荷葉頂(七個)

上入蜜一匙,擂細,水二鍾,煎八分,溫服;或為末,蜜湯調下二錢亦妙。

《直指》,側柏散,治內損失血,飲酒太過,勞傷於內,氣血妄行,血如湧泉,口鼻皆出,須臾不救,服此即安。又治男婦九竅出血。

人參,荊芥穗(燒灰,各一錢),側柏葉(蒸乾,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入飛羅面三錢,拌勻,汲水調黏,啜服。

白話文:

《聖惠》記載的雙荷散,用來治療突然暴發的吐血。

取七節藕節和七片荷葉頂端,加入一匙蜂蜜,研磨成細末,再用兩杯水煎煮至八分,溫熱服用。也可以將藥末用蜂蜜水調服,每次服用兩錢,效果也很好。

《直指》記載的側柏散,用來治療內傷出血、飲酒過度、勞損導致氣血逆行,出現口鼻大量出血,情況危急的情況。也可用於治療男女九竅出血。

將人參、荊芥穗(燒成灰,各取一錢)和側柏葉(蒸乾,取一兩半)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三錢飛羅面,混合均勻,用清水調成糊狀,慢慢服用。

心病,治吐血,憂患內傷,胸膈疼痛,及虛勞唾血百病,久服佳。

用生地黃一斤,搗取汁,於銀鍋或砂鍋微火煎一、二沸,入白蜜一斤,再煎至三升,每服半升,日三服。

一方:用生地黃汁一升,生薑汁一合,和勻。溫服,日三、四次。

一方:治虛勞吐血。用生地黃五斤搗,以好酒五升煮,去渣服。

《局方》,枇杷葉散,治暑毒攻心,嘔吐鮮血。

香薷(二錢),厚朴,甘草,麥門冬,木瓜,茅根(各一錢),陳皮,枇杷葉,丁香(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水煎服。

阿膠散,治肺燥咳嗽不已,及唾血。

白話文:

治療心病引起的吐血,以及憂慮煩惱造成的內傷、胸膈疼痛,還有虛勞所致的吐血等各種疾病,長期服用效果很好。

方法一:取生地黃一斤,搗碎取汁,用銀鍋或砂鍋小火煮沸一、二次,加入白蜜一斤,繼續煮至三升,每次服用半升,一天服用三次。

方法二:取生地黃汁一升,生薑汁一合,混合均匀。溫熱服用,一天服用三、四次。

方法三:治療虛勞引起的吐血。取生地黃五斤搗碎,用好酒五升煮沸,去渣服用。

《局方》記載的「枇杷葉散」,用於治療暑熱毒氣侵犯心臟,導致嘔吐鮮血。

配方:香薷(二錢)、厚朴、甘草、麥門冬、木瓜、茅根(各一錢)、陳皮、枇杷葉、丁香(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水煎服。

「阿膠散」則用於治療肺部乾燥引起的咳嗽不止,以及吐血。

阿膠(炒),白芨(各二錢),天門冬,北五味子,人參,生地黃,茯苓(各一錢)

上以白芨為細末,余藥用水一鍾半,入蜜二匙,秫米百粒,生薑五片,同煎熟,入白芨末調,食後溫服。

《良方》,阿膠散,方在婦人。安胎補血氣。

(錢氏),阿膠散,方在小兒。治小兒咳嗽喘急。

綠雲散,治吐血。

柏葉,人參,阿膠(炒珠),百合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糯米飲調下。

《簡易》,黑神散,治一切吐血,及傷酒食醉飽,低頭掬損,吐血致多,並血熱妄行,口鼻俱出,但聲未失,無有不效。

白話文:

將阿膠炒過,白芨、天門冬、北五味子、人參、生地黃、茯苓各取二錢。先將白芨研磨成細粉,其餘藥材用水一碗半煎煮,加入蜂蜜兩匙、糯米一百粒和生薑五片,煮至藥材熟透,再加入白芨粉調勻,飯後溫熱服用。這個藥方叫做阿膠散,適用於婦女安胎補血氣,也適用於小兒治咳嗽喘急。另外,有一個叫做綠雲散的方子,可以治吐血,是用柏葉、人參、炒珠阿膠、百合等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不限時間,用糯米水調服。另一個叫做黑神散的方子,可以治療各種吐血,包括因喝酒吃撐、低頭碰撞導致的吐血,以及因血熱妄行引起的口鼻出血,只要聲音未失,都能有效治療。

百草霜,不拘多少,村居者佳。

上研細。每服二錢,糯米煎湯下。喜涼水者,以新汲水調服;衄血者,用少許吹鼻。皮破出血或炙瘡出血,摻之即止。

《局方》,黑神散,方在婦人。治產後惡露不盡,胎衣不下,攻心腹痛。

天門冬丸,治吐血咯血,大能潤肺止嗽。

天門冬(一兩),貝母,杏仁(各七錢,炒),白茯苓,阿膠,甘草(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芡實大。每噙化一丸,津嚥下。

發灰散,治起居所傷,小便尿血,或忍尿脬轉,臍下急痛,小便不通,又治肺疽心衄,內崩吐血,舌上出血。

白話文:

百草霜,不論多少,鄉下產的品質較好。

將它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糯米熬煮的湯藥送服。喜歡喝涼水的人,可以用新汲取的冷水調服。鼻子流血的人,可以用少許百草霜吹入鼻孔。皮膚破裂出血或燒傷導致出血,撒上百草霜即可止血。

《局方》中的黑神散,這個藥方主要針對婦科疾病。治療產後惡露不盡、胎盤不排出、心腹疼痛等症狀。

天門冬丸,治療吐血、咳血,具有很強的滋潤肺部、止咳功效。

天門冬(一兩)、貝母、杏仁(各七錢,炒過)、白茯苓、阿膠、甘草(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做成丸藥,大小如芡實。每次含服一丸,慢慢融化後將藥汁咽下。

發灰散,治療起居不慎導致的泌尿系統疾病,例如小便帶血、憋尿導致膀胱轉動、臍下急痛、小便不通暢等症狀,同時也治療肺部膿腫、心臟出血、鼻子流血、舌頭出血等症狀。

亂髮(燒灰。即血餘也)

上每服二錢,以米醋湯調服。

棕灰散,治大腸下血不止,或婦人崩漏下血。

敗棕,不拘多少,燒灰存性,為細末。

每服二錢,空心好酒或清米飲調服。

《寶鑑》,平胃地榆湯,治邪陷陰分,則陰結便血。

陳皮,厚朴,蒼朮,甘草,地榆,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升麻,乾葛,茯苓,神麯乾薑(炒),香附(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加薑、棗煎,空心服。

(海藏),愈風湯,一名舉卿古拜散。治一切失血,筋脈緊急,產後或汗後搐搦。

白話文:

將頭髮燒成灰,這是血的殘餘。每次服用兩錢,用米醋湯調服。

棕灰散,用於治療大腸下血不止,或婦女崩漏下血。

將棕櫚樹的枯枝燒成灰,不論多少,存留其藥性,研磨成細末。

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時用好酒或清米水調服。

《本草綱目》,平胃地榆湯,用於治療邪氣入侵陰分,導致陰血瘀結而便血。

陳皮、厚朴、蒼朮、甘草、地榆、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升麻、乾葛、茯苓、神曲、乾薑(炒)、香附(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生薑、紅棗煎煮,空腹服用。

《海藏》記載,愈風湯,又名舉卿古拜散,用於治療各種失血,筋脈緊急,產後或汗後抽搐。

荊芥穗(為細末)

上先炒豆黃卷,以酒沃之,去黃卷取淨汁,調前末三、四錢服之。輕者一服,重者二、三服即止。氣虛者忌服。童便調亦可。

《局方》,小烏沉湯,治氣逆便血不止。

烏藥(一兩),炙甘草,香附(醋炒,四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前鹽湯下。

除濕和血湯,治陽明經濕熱虛陷,便血腹痛。

當歸身(酒拌),牡丹皮,生地黃,熟地,黃耆(炙),炙甘草(各一錢),白芍藥(錢半),生甘草,升麻,陳皮,秦艽,蒼朮,肉桂(各五分)

白話文:

取荊芥穗研磨成細末。先將豆黃炒熟,用酒浸泡,去黃豆取汁,加入荊芥末三到四錢服用。病情輕者服用一次,嚴重者服用兩到三次即可。氣虛者忌服。也可以用童便調和服用。

此方出自《局方》,名為小烏沉湯,主治氣逆便血不止。

取烏藥一兩,炙甘草、醋炒香附四兩,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前用鹽湯送服。

除濕和血湯主治陽明經濕熱虛陷,便血腹痛。

取當歸身酒拌,牡丹皮、生地黃、熟地、炙黃耆、炙甘草各一錢,白芍藥一錢半,生甘草、升麻、陳皮、秦艽、蒼朮、肉桂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候宿食消盡熱服。

驅瘧飲,治諸瘧久瘧不愈者。

草果,青皮,陳皮,人參,茯苓,半夏(制),厚朴,蒼朮(炒),檳榔,白朮,甘草(各一錢),良薑(五分)

水二鍾,棗二枚,烏梅一個,煎八分,食遠服。

祛瘧飲,三發後,火盛氣強者,可因其衰而減之,立效。

貝母(去心),紫蘇(各一錢),橘紅,山楂肉,枳實(各錢半),檳榔(八分),柴胡(七分),甘草(炙,三分),知母(去毛淨,鹽酒炒過,五錢)

白話文:

驅瘧飲用兩碗水煎煮至八分,空腹服用,待飯後消化完畢再喝。此方適用於各種瘧疾久治不愈的患者。

草果、青皮、陳皮、人參、茯苓、半夏(制)、厚朴、蒼朮(炒)、檳榔、白朮、甘草(各一錢)、良薑(五分)

祛瘧飲用兩碗水,加入兩枚紅棗和一枚烏梅,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此方適用於瘧疾發作三次以後,熱氣盛強的患者,可根據病情減量,效果顯著。

貝母(去心)、紫蘇(各一錢)、橘紅、山楂肉、枳實(各錢半)、檳榔(八分)、柴胡(七分)、甘草(炙,三分)、知母(去毛淨,鹽酒炒過,五錢)

上用水二鍾,煎一鍾,又將滓再煎,至八分,並一處,露過宿,臨發日早溫服一半,未發前一時許再溫服後半。

截瘧飲,《史崇質傳》云:得之四明胡君,屢試屢驗。

黃耆(炙,一錢六分),人參,白朮,白茯苓,橘紅,砂仁,草果,五味子(各一錢),甘草(七分),烏梅(三枚)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一鍾,溫服。

《濟生》,萬安散,治一切瘧病之初,邪盛氣壯者,進此藥以逐邪取效。若氣虛胃弱及妊婦,皆不宜用。

蒼朮,厚朴(姜炒),陳皮,檳榔,常山(酒浸),甘草(炙,各一錢半)

白話文:

先用兩杯水煎藥,煎成一杯,再把藥渣重新煎煮,直到剩下八分滿,然後將兩次煎煮的藥液混合在一起,放置一夜,第二天早上溫服一半,發病前一小時再溫服另一半。

史崇質傳記載,此方為四明胡君所傳,經多次試驗都非常有效。

配方:黃耆(炙,1.6錢)、人參、白朮、白茯苓、橘紅、砂仁、草果、五味子(各1錢)、甘草(0.7錢)、烏梅(3枚)

用兩杯水,加入三片薑、兩枚棗,煎成一杯,溫服。

《濟生》中記載,萬安散用於治療一切瘧病的初期,邪氣盛、氣勢旺盛者,服用此藥可以驅除邪氣,取得療效。但氣虛體弱、胃弱以及孕婦都不適合服用此藥。

配方:蒼朮、厚朴(姜炒)、陳皮、檳榔、常山(酒浸)、甘草(炙,各1.5錢)

上咀。水一鍾半,煎八分,露一宿,臨發早,溫服。忌熱物。

《濟生》,鱉甲飲子,治瘧疾久不愈,脅下痞滿,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鱉甲(醋炙),川芎,黃耆,草果仁,檳榔,白朮,橘紅,白芍藥,甘草,厚朴(制,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水一鍾,姜七片,棗一枚,烏梅少許,煎七分,溫服無時。

《濟生》,清脾飲,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厚朴(制),青皮,白朮,草果仁,柴胡,茯苓,黃芩,半夏,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取藥粉1.5克,用水一碗半煎煮,煎至八分,然後放置露水一夜,隔天早上溫熱服用。忌食熱性食物。

《濟生》記載,鱉甲飲子可用於治療久治不愈的瘧疾,患者常伴隨脅下痞滿,腹中結塊,稱為瘧母。藥方包括:鱉甲(醋炙)、川芎、黃耆、草果仁、檳榔、白朮、橘紅、白芍藥、甘草、厚朴(制,各等分)。

每次服用藥粉5-7錢,用水一碗,加入薑片7片、紅棗1枚、烏梅少許,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沒有時間限制。

《濟生》記載,清脾飲可用於治療癉瘧,患者脈象弦數,以熱症為主,或熱多寒少,伴隨口苦咽乾、小便赤澀等症狀。藥方包括:厚朴(制)、青皮、白朮、草果仁、柴胡、茯苓、黃芩、半夏、甘草(各等分)。

每服四、五錢,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一枚,未發前服。忌生冷、油膩。寒多者,可加肉桂;熱多者,可加黃連。

《局方》,草果飲,治諸瘧通用。

草果,川芎,白芷,蘇葉,青皮,陳皮,良薑,炙甘草

上等分,㕮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留滓服並煎。當發日,進三服,不以時。加姜煎,亦治寒瘧。

《簡易》,七寶飲,治一切瘧疾,不拘寒熱,鬼瘧、食瘧。

常山,草果,檳榔,厚朴(薑製),青皮,陳皮,甘草(各一錢)

上用酒、水各一鍾,共煎一鍾,將滓亦如前再煎一鍾,各另放,俱露一宿,至次日當發清晨,面東先服頭服,少頃,再飲二服,大有神效。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到五錢,用一杯半的水,加入三片薑、一顆紅棗,在發病前服用。忌食生冷、油膩食物。體寒者,可以加肉桂;體熱者,可以加黃連。

草果飲可以用於治療各種瘧疾。

將草果、川芎、白芷、蘇葉、青皮、陳皮、良薑、炙甘草等藥材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半的水煎煮七分,溫熱服用,連藥渣一起服用。發病當天,分三次服用,不拘時間。可以用薑煮水,也可以治療寒瘧。

七寶飲可以用於治療各種瘧疾,無論寒熱、鬼瘧、食瘧。

將常山、草果、檳榔、薑製厚朴、青皮、陳皮、甘草各一錢,用酒和水各一杯混合煎煮,煎成一杯,將藥渣取出,再用同樣方法煎煮一杯,將兩杯藥液分開,放置一夜。第二天發病前清晨,面向東方,先服用第一杯藥,過一會兒再服用另外兩杯,效果顯著。

《簡易》,四獸飲,治諸瘧,和胃消痰。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減半),陳皮,半夏,草果,烏梅(各等分),大棗(三枚),生薑(五片)

上咀,以鹽少許,醃食頃,濕紙厚裹,慢火煨香熟,每服四、五錢,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

《局方》,常山飲,治瘧疾發散不愈,漸成癆瘵。

知母,常山,草果,烏梅肉(各一斤),良薑(二十兩),炙甘草(一斤)

上咀。每服五錢,姜五片,棗一枚,水煎服。

(丹溪),截瘧丹

白話文:

《簡易》裡的「四獸飲」能治療各種瘧疾,同時和胃消痰。藥方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烤後減半)、陳皮、半夏、草果、烏梅(各等分)、大棗(三枚)、生薑(五片)組成。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少許鹽醃製一段時間,再用厚紙包裹,以慢火煨烤至香熟。每次服用四、五錢,用一碗半水煎煮七分,溫熱服用。

《局方》裡的「常山飲」專治瘧疾發散不愈,逐漸演變成癆瘵的症狀。藥方由知母、常山、草果、烏梅肉(各一斤)、良薑(二十兩)、炙甘草(一斤)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五片薑和一枚棗,用水煎煮服用。

《丹溪》裡的「截瘧丹」是一種治療瘧疾的藥方。

雄黃(一兩),人參(五錢)

上為末,於端午日用粽子尖丸,桐子大。每服一丸,發日早,面東,井花水吞之。忌諸熱味。

《集成》,截瘧常山飲

常山,草果,穿山甲(炙),甘草(炙),檳榔,知母,烏梅

上等分,用水、酒各一鍾,煎至一鍾,露一宿,發前二時溫服。如吐則順之。

《寶鑑》,交加飲子,治痰、食、瘴氣、虛寒等瘧。

肉豆蔻,草豆蔻(各二個,一煨一生),厚朴(二錢,半炒半生),大甘草(二寸,半生半炙),生薑(一兩,半生半煨)

上水一鍾半,煎八分,發日空心服,未愈再服。

白話文:

端午節當天,取雄黃一兩、人參五錢,研磨成粉末,製成如粽子尖般大小的丸藥,每服一丸,在日出前面向東方,用井水吞服。忌食辛辣熱性食物。

此外,還有常山飲,由常山、草果、穿山甲(炙)、甘草(炙)、檳榔、知母、烏梅等藥材等量組成,用水和酒各一鍾煎煮至一鍾,放置一夜,在發病前兩小時溫服,若嘔吐則順其自然。

交加飲子則是用來治療痰濕、食積、瘴氣、虛寒等瘧疾的藥方,由肉豆蔻、草豆蔻(各兩個,一半煨製一半生)、厚朴(二錢,一半炒製一半生)、大甘草(二寸,一半生一半炙)、生薑(一兩,一半生一半煨)組成,用水一鍾半煎煮八分,在發病當天空腹服用,若未痊癒可再次服用。

柴平湯,治脈濡濕瘧,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

柴胡,人參,半夏,黃芩,甘草,陳皮,厚朴,蒼朮

水二鍾,加薑、棗煎服。

《局方》,人參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寒熱頭痛,身體拘急,山嵐瘴氣,疫癘瘧疾等症。

半夏,厚朴(薑製),橘紅(各八分),藿香,草果,茯苓,人參(各五分),蒼朮(一錢),炙甘草(三分)

姜七片,烏梅一個,水煎服。

和解散,治瘴病初作,胸腹滿悶,頭眩發熱。

白話文:

柴平湯,用於治療脈搏濡濕的瘧疾,患者全身疼痛,手腳沉重,寒症多於熱症。

藥材包括:柴胡、人參、半夏、黃芩、甘草、陳皮、厚朴、蒼朮。

用水兩杯,加入薑、棗煎煮後服用。

人參養胃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寒熱頭痛、身體拘急、山嵐瘴氣、疫癘瘧疾等症狀。

藥材包括:半夏、厚朴(薑製)、橘紅(各八分)、藿香、草果、茯苓、人參(各五分)、蒼朮(一錢)、炙甘草(三分)。

加入薑七片、烏梅一個,水煎煮後服用。

和解散,用於治療瘴病初發,胸腹飽滿悶脹,頭暈發熱。

厚朴(薑汁炒),陳皮(各二兩),甘草(四兩,炒),藁本,桔梗(各三兩),蒼朮(半斤米泔浸一宿,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熱服。日三服,夜一服。此藥不拘傷風傷寒,初作未分證候,任服之,大能助胃祛邪,和解百病。

檳榔煎,治山嵐瘴氣,寒熱嘔吐腹滿,不思飲食。

檳榔,蒼朮,厚朴(薑製),陳皮,草果(各一錢),甘草(一寸),煨生薑(一塊)

水一鍾半,棗三枚,煎八分,食遠熱服。

屠酥酒,闢山嵐瘴氣,瘟疫等氣。

麻黃,川椒(去合口者),細辛,防風,蒼朮(制),乾薑,肉桂(去粗皮),桔梗(等分)

白話文:

厚朴用薑汁炒,陳皮、甘草(炒過)各二兩,藁本、桔梗各三兩,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夜)二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到七錢,用半碗水,加三片薑、一枚紅棗,煎煮七分,趁熱服用。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此藥不論是風寒感冒還是傷寒,初期症狀未明者皆可服用,能有效幫助脾胃祛除邪氣,緩解各種疾病。

檳榔煎主要用於治療山嵐瘴氣引起的寒熱嘔吐、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檳榔、蒼朮、薑製厚朴、陳皮、草果各一錢,甘草一寸,煨好的生薑一塊。用半碗水,加三個紅棗,煎煮八分,飯後趁熱服用。

屠酥酒可用於預防山嵐瘴氣、瘟疫等疾病。麻黃、川椒(去掉合口者)、細辛、防風、制蒼朮、乾薑、肉桂(去掉粗皮)、桔梗等量。

上為粗末,絹囊貯浸酒中,密封瓶口,三日後可服。每日空心服一、二杯。冒露遠行,闢諸邪氣,但不宜多飲使醉。

降椒酒,闢一切瘴氣,尋常宜飲之。

降真香(二兩,細銼),川椒(一兩,去合口者)

上用絹囊貯浸無灰酒中,約二斗許,每日飲數杯,百邪皆不能犯,兼治風濕腳氣,疝氣冷氣,及背面惡寒、風疾有效。

《局方》,省風湯,治中風挾熱挾痰,口噤,口眼歪斜,攣急疼痛,風盛痰實。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絹布包好浸泡在酒中,密封瓶口,三天後就可以服用。每天空腹喝一到兩杯。外出旅行時可以飲用,能避邪氣,但不要喝太多醉酒。

降椒酒可以驅除各種瘴氣,平常也可以喝。

取降真香兩兩,細碎,川椒一兩,去掉有開口的部分。

將上述藥材用絹布包好,浸泡在沒有灰塵的酒中,大約兩斗左右,每天喝幾杯,百邪都無法入侵,還能治療風濕、腳氣、疝氣、冷氣,以及背部發寒、風疾等。

《局方》中記載的省風湯可以治療中風伴隨發熱、痰多、嘴巴緊閉、口眼歪斜、身體僵硬疼痛、風盛痰實等症狀。

防風,南星(生用,各二錢),半夏(浸洗,生用),黃芩,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服。此藥同導痰湯合服尤妙。

《局方》,八風散,治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煩疼,或皮膚風瘡癢痛,及寒壅不調,鼻塞聲重。

藿香(去土,半斤),前胡(去蘆),白芷(各一斤),黃耆(炙),甘草(炙),人參(各二斤),羌活防風(各三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鍾,入薄荷少許,煎七分,食後溫服。或用臘茶清調服一錢亦可。小兒虛風,用臘茶清調下半錢,更量兒大小加減服。

白話文:

防風、南星、半夏、黃芩、甘草各適量,水煎服,可治風氣上攻、頭目昏眩、肢體拘急煩疼、皮膚風瘡癢痛等症。此外,藿香、前胡、白芷、黃耆、甘草、人參、羌活、防風等藥材混合製成細末,水煎服,亦可治風氣疾病,尤其適合小兒虛風。

防風當歸湯,治發汗過多,發熱,頭搖口噤,脊背反張,太陽兼陽明證也,宜去風養血。

防風,當歸,川芎,熟地黃(等分)

每服一兩,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順風勻氣散,治中風中氣,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先宜服此。

白朮,人參,天麻(各五分),沉香,白芷,青皮,甘草(各四分),紫蘇,木瓜(各三分),烏藥(一錢半)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易簡》,星香湯,治中風痰盛,服熱藥不得者。凡痰厥氣厥,身熱面赤者,宜服之。

白話文:

「防風當歸湯」用於治療出汗過多導致發熱、頭昏眼花、口不能言、背部反弓的症狀,屬於太陽與陽明經的病症。此方可驅風養血。

方劑組成:防風、當歸、川芎、熟地黃,各等分。

用法用量:每服一兩,水二鍾,煎煮至一鍾,溫服。

「順風勻氣散」用於治療中風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症狀,應優先服用此方。

方劑組成:白朮、人參、天麻,各五分;沉香、白芷、青皮、甘草,各四分;紫蘇、木瓜,各三分;烏藥,一錢半。

用法用量:水一鍾半,加姜三片,煎煮至七分,飯後服用。

「星香湯」用於治療中風痰盛,服用熱藥後無效的症狀。凡痰氣阻塞、氣厥,伴隨身體發熱面紅者,都適合服用此方。

南星(八錢),木香(一錢)

上作二帖。水二鍾,生薑十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濟生》,八味順氣散,治氣厥、身冷似中風。凡患中風者,先服此藥順氣,次進治風藥。

人參,白朮,茯苓,青皮,陳皮,白芷,臺烏(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機要》,大秦艽湯,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愈。

當歸,芍藥,白朮,生地,熟地,川芎,甘草,茯苓,防風,白芷,獨活,羌活,黃芩(各七分),秦艽,石膏(各一錢),細辛(五分)

白話文:

南星八錢,木香一錢,共為兩帖。用兩碗水,加入十片生薑,煎煮至七分,不分時間服用。此方出自《濟生》,名為八味順氣散,主治氣厥、身體冰冷似中風。凡患中風者,應先服用此藥順氣,之後再服用治療風寒的藥物。

人參、白朮、茯苓、青皮、陳皮、白芷、臺烏各一兩,甘草半兩,共研為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溫熱服下。此方出自《機要》,名為大秦艽湯,主治中風,外無六經病症,內無大小便不通,血虛無力滋養筋脈,導致手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此方以補血為主,筋脈自會恢復。

當歸、芍藥、白朮、生地、熟地、川芎、甘草、茯苓、防風、白芷、獨活、羌活、黃芩各七分,秦艽、石膏各一錢,細辛五分。

春、夏加知母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如遇天陰,加生薑七片;如心下痞,加枳實五分。按:此湯自河間、東垣而下,俱用為中風之要藥。夫既無六經之外證,而胡為用羌、辛、防、芷等藥?既內無便溺之阻隔,而何用石膏、秦艽、黃芩之類?其為風寒痛痹而血虛有火者,乃宜此方耳。

《拔萃》,養血當歸地黃湯,治中風少血偏枯,筋脈拘攣疼痛。

當歸,川芎,熟地黃,芍藥,藁本,防風,白芷(各一錢),細辛(五分)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溫服。

薏苡仁湯,治中風流注,手足疼痛,麻痹不仁,難以伸屈。

白話文:

春季和夏季服用知母一錢,水煎服,每次服用一碗,溫熱飲用。如果遇到陰天,可以加生薑七片;如果心下痞悶,可以加枳實五分。此湯自河間、東垣以來,皆被認為是治療中風的重要藥方。若無六經外症,為何要使用羌活、辛夷、防風、白芷等藥?若內無便溺阻滯,為何要使用石膏、秦艽、黃芩等藥?此方主要針對風寒痛痹兼血虛有火者。

《拔萃》記載的養血當歸地黃湯,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血虛偏枯、筋脈拘攣疼痛。

當歸、川芎、熟地黃、芍藥、藁本、防風、白芷各一錢,細辛五分,水煎服,每次服用八分,飯後溫熱飲用。

薏苡仁湯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足疼痛、麻痺不仁、難以伸屈。

薏苡仁,當歸,芍藥,麻黃,官桂,蒼朮(米泔浸,切,炒),甘草

水一鍾半,生薑七片,煎八分,食前服。自汗,去麻黃;有熱,減官桂。

滌痰湯,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南星(制),半夏(泡七次,各二錢半),枳實(麩炒),茯苓(各一錢),橘紅(一錢半),石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生薑五片,煎八分,食後服。

清心散,治風痰不開。

青黛,硼砂,薄荷(各二錢),牛黃,冰片(各三分)

白話文:

薏苡仁、當歸、芍藥、麻黃、官桂、蒼朮(米泔浸泡後切片,再炒)、甘草,加水一鍾半,生薑七片,煎煮八分,飯前服用。若有自汗,去掉麻黃;如果有熱症,減少官桂。此方名為滌痰湯,用於治療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語。

南星(製)、半夏(泡七次)、枳實(麩炒)、茯苓、橘紅、石菖蒲、人參、竹茹、甘草,加水一鍾半,生薑五片,煎煮八分,飯後服用。此方名為清心散,用於治療風痰不開。

青黛、硼砂、薄荷、牛黃、冰片,各取適量。

上為細末。先以蜜水洗舌,後以薑汁擦舌,將藥末蜜水調稀擦舌本上。

《簡易》,虎骨散,治半身不遂,肌肉乾瘦為偏枯。忌用麻黃髮汗,恐枯津液,惟此方潤筋去風。

當歸,烏蛇肉(各二兩),赤芍藥,白朮,續斷,藁本,虎骨(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酒調下。若骨中煩疼,加生地黃一兩;若臟寒自利,加天雄半兩。

虎骨散,治風毒走注,疼痛不定,少得睡臥。

虎脛骨(醋炙),龜板(醋炙,各二兩),血竭(另研),沒藥(另研),自然銅(醋粹),赤芍藥當歸,蒼耳子(炒),骨碎補(去毛),防風(各七錢半),牛膝(酒浸),天麻,檳榔,五加皮,羌活(各一兩),白附子(炮),桂心,白芷(各半兩)

白話文:

把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先用蜂蜜水漱口,再用薑汁擦拭舌頭,然後將藥粉用蜂蜜水調成稀糊狀,塗抹在舌頭上。

虎骨散適用於治療半身不遂、肌肉乾枯瘦弱的偏枯症。忌用麻黃等發汗藥物,以免耗損津液,這個方子主要作用是滋潤筋脈、祛除風寒。

藥方組成:當歸、烏蛇肉各二兩,赤芍藥、白朮、續斷、藁本、虎骨各一兩。

用法:將藥粉每次取二錢,飯後用溫酒調服。如果骨頭疼痛,加生地黃一兩;如果脾胃虛寒,經常腹瀉,加天雄半兩。

虎骨散還可以用於治療風毒入經,疼痛不定,難以入睡的症狀。

藥方組成:虎脛骨(醋炙)、龜板(醋炙)各二兩,血竭(另研)、沒藥(另研)、自然銅(醋粹)、赤芍藥、當歸、蒼耳子(炒)、骨碎補(去毛)、防風各七錢半,牛膝(酒浸)、天麻、檳榔、五加皮、羌活各一兩,白附子(炮)、桂心、白芷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

交加散,治瘛瘲,或戰振,或產後不省人事,口吐痰涎。

當歸,荊芥穗(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鍾,酒少許,煎七分,灌服,神效。

《良方》,交加散,方在婦人。

治經脈結聚不調,腹中撮痛。

(潔古),四白丹,清肺氣,養魂魄,以中風多昏冒,氣不清利也,兼能下強骨髓。

白朮,白茯苓,人參,川芎,甘草,砂仁,香附,防風(各半兩),白芷(一兩),白檀香,藿香(各錢半),知母,細辛(各二錢),羌活,薄荷,獨活(各二錢半),麝香(一錢,另研),牛黃,片腦(各五分,另研),甜竹葉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溫酒調服,不限時間。

交加散可以治療瘛瘲,或手足戰抖,或產後昏迷不醒,口吐痰涎。

藥方:當歸、荊芥穗(等量)。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一杯水、少許酒煎煮至七分,灌服,效果顯著。

此方出自《良方》,主要針對婦女。

用於治療經脈阻塞不通,腹部絞痛。

四白丹可以清肺氣,養魂魄,適用於中風昏迷,神志不清,同時也能強健骨髓。

藥方:白朮、白茯苓、人參、川芎、甘草、砂仁、香附、防風(各半兩)、白芷(一兩)、白檀香、藿香(各一錢半)、知母、細辛(各二錢)、羌活、薄荷、獨活(各二錢半)、麝香(一錢,另研)、牛黃、片腦(各五分,另研)、甜竹葉。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臨睡嚼一丸,煎愈風湯送下。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續斷丹,治中風寒濕,筋攣骨痛。

續斷,萆薢(酒浸),牛膝(酒浸),乾木瓜,杜仲(炒,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每兩作四丸。每服一丸,細嚼溫酒下,不拘時。

《濟生》,⿱艹豨薟丸,治中風口眼喎斜,時吐涎沫,語言蹇澀,手足緩弱。⿱艹豨薟草(生於沃壤間帶豬氣者是)

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採葉洗淨,不拘多少,九蒸九曬,每蒸用酒蜜灑之,蒸一飯頃。九蒸畢,日乾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酒、米飲任下。

白話文:

將上清、續斷、萆薢、牛膝、乾木瓜、杜仲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製成丸劑。上清丸每兩製成十丸,臨睡前嚼服一丸,並用愈風湯送服。續斷丹每兩製成四丸,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用溫酒送服,不限時間。豨薟丸用生長在肥沃土壤且帶豬氣的豨薟草製成,採收後經過九蒸九曬,每次蒸製時用酒蜜灑之,製成丸劑,每服百丸,空腹用溫酒或米湯送服。上清丸可清肺氣,下強骨髓。續斷丹可治療中風寒濕、筋攣骨痛。豨薟丸則可治中風口眼歪斜、時吐唾沫、言語不清、手足無力等症狀。

一方:每⿱艹豨薟草一斤,加四物料各半兩,川烏、羌活、防風各二錢,丸服。

蠲痹湯,治周痹及手足冷痹,腳腿沉重,或身體煩疼,背項拘急。

當歸,赤芍藥(煨),黃耆,薑黃,羌活(各錢半),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不拘時服。

三痹湯,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痹等疾皆效。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藥,杜仲(薑汁炒),續斷,桂心,牛膝,細辛白茯苓,防風,秦艽,獨活,甘草(等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一方藥方:每斤豨薟草,加入四物料各半兩,川烏、羌活、防風各二錢,製成丸劑服用。

蠲痹湯,治療周身疼痛、手腳冰冷麻木、腿腳沉重、身體痠痛、背部僵硬等症狀。

方劑組成:當歸、赤芍藥(煨)、黃耆、薑黃、羌活(各錢半)、甘草(五分)。

用法:水煎服,每次兩碗,加生薑三片、大棗兩枚,不限時間服用。

三痹湯,治療血氣凝滯、手足僵硬、風痺等疾病。

方劑組成: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藥、杜仲(薑汁炒)、續斷、桂心、牛膝、細辛、白茯苓、防風、秦艽、獨活、甘草(等分)。

用法:水煎服,每次兩碗,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不限時間服用。

加味五痹湯,治五臟痹證。

人參,白芍藥(煨),茯苓,川芎(或倍之),當歸(各一錢),五味子(十五粒),細辛(七分),甘草(五分),白朮(一錢,脾痹倍用)

水二鍾,姜一片,煎八分,食遠服。肝痹,加棗仁、柴胡;心痹,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脾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麯;肺痹,加紫菀、半夏、杏仁、麻黃;腎痹,加獨活、官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

人參散,治肝脾氣逆,胸脅引痛,眠臥多驚,筋脈攣急,此藥鎮肝去邪。

白話文:

加味五痹湯

功效: 治療五臟痹證。

藥物組成:

  • 人參:1錢
  • 白芍藥(煨):1錢
  • 茯苓:1錢
  • 川芎:1錢(或加倍)
  • 當歸:1錢
  • 五味子:15粒
  • 細辛:7分
  • 甘草:5分
  • 白朮:1錢(脾痹加倍)

煎服方法:

  • 水2鍾,加薑片一片,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加減用藥:

  • 肝痹:加棗仁、柴胡
  • 心痹: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
  • 脾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麴
  • 肺痹:加紫菀、半夏、杏仁、麻黃
  • 腎痹:加獨活、官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

人參散

功效: 治療肝脾氣逆,胸脅引痛,睡眠多驚,筋脈攣急。此藥具有鎮肝去邪的功效。

人參(二兩),杜鍾(炒),黃耆(炙),棗仁(微炒),茯神(各一兩),五味子,細辛(去苗),熟地黃,秦艽,羌活(去蘆),芎藭,丹砂(細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入丹砂再研勻,每服一錢,不拘時,溫酒調下,日三服。

六味茯苓湯,治肢體手足麻痹,多痰唾,眩冒者。

半夏(制),赤茯苓,橘紅(各二錢),枳殼(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各一錢)

水二鍾,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枳實散,治心痹胸中氣堅急,心微痛,氣短促,咳唾亦痛,不能飲食。

枳實(麩炒),桂心,細辛,桔梗(各七錢半),青皮(一兩)

白話文:

人參、杜仲(炒過)、黃耆(炙過)、棗仁(微炒)、茯苓、五味子、細辛(去苗)、熟地黃、秦艽、羌活(去蘆)、芎藭、丹砂(研成細末,各半兩)這些藥材,先研磨成細粉,再加入丹砂充分研勻。每次服用一錢,不分時間,溫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此方名為「六味茯苓湯」,用於治療肢體手足麻木、痰多唾液多、頭昏眼花的人。

半夏(制過)、赤茯苓、橘紅(各二錢)、枳殼(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過,各一錢)這些藥材,加入兩碗水、五片薑,煎煮至八分,不分時間服用。此方名為「枳實散」,用於治療心臟病引起胸悶氣短、心痛、呼吸急促、咳嗽吐痰時疼痛、食慾不振的症狀。

枳實(麩炒)、桂心、細辛、桔梗(各七錢半)、青皮(一兩)這些藥材,一起使用。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鍾,生薑一錢半,煎六分,不拘時服。

紫蘇子湯,治肺痹心胸滿塞,上氣不下。

紫蘇子(炒,八兩),半夏(湯泡,五兩),橘紅,桂心(各三兩),人參,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水一鍾,生薑五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除濕蠲痛湯,治風濕痛痹。

羌活,茯苓,澤瀉,白朮(各一錢半),陳皮(一錢),甘草(四分),蒼朮(米泔浸炒,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入薑汁、竹瀝各二、三匙。痛在上者,加桂枝、威靈仙、桔梗;痛在下者,加防己、木通、黃柏、牛膝。

白話文:

紫蘇子湯用於治療肺部阻塞、心胸滿悶、呼吸不順暢的症狀。配方包括炒製的紫蘇子八兩、湯泡的半夏五兩、橘紅、桂心各三兩、人參、白朮、炙甘草各二兩。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加入生薑一錢半,煎煮至六分,不限時間服用。

除濕蠲痛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痛。配方包括羌活、茯苓、澤瀉、白朮各一錢半、陳皮一錢、甘草四分、米泔浸炒的蒼朮二錢。用兩碗水煎煮至八分,加入薑汁和竹瀝各兩三匙。疼痛在上半身的,加入桂枝、威靈仙、桔梗;疼痛在下半身的,加入防己、木通、黃柏、牛膝。每次服用四五錢,不拘時間溫服。

桂心散,治風邪走注疼痛。

桂心,漏蘆,芎藭,威靈仙,白芷,當歸,木香,白殭蠶(炒),地龍(去土炒乾,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

濕鬱湯,治雨露所襲,或嵐氣所侵,或坐臥濕地,或汗出衣衫濕鬱,其狀身重而痛,倦怠嗜臥,遇陰寒則發,脈沉而細緩者是也。

蒼朮(三錢),白朮,香附,橘紅,厚朴(薑汁炒),半夏(制),白茯苓,撫芎,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桂心散用於治療風寒侵入經絡引起的疼痛。方劑包括桂心、漏蘆、芎藭、威靈仙、白芷、當歸、木香、白殭蠶(炒)、地龍(去土炒乾,各半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溫酒調服,不拘時間。

濕鬱湯則用於治療因雨露、嵐氣、坐臥濕地或汗出衣衫濕鬱所致的病症,症狀包括身體沉重疼痛、倦怠嗜睡,遇陰寒則發作,脈沉細緩。方劑包括蒼朮(三錢)、白朮、香附、橘紅、厚朴(薑汁炒)、半夏(制)、白茯苓、撫芎、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五分)。

生薑五片,水煎服。

趁痛散

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當歸,羌活,地龍(酒炒),牛膝(酒洗),甘草,香附(童便洗),五靈脂(酒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服。或加酒炒芩、檗。

秦艽地黃湯,治風熱血燥,筋骨作痛。

秦艽,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藥,甘草,防風,荊芥,升麻,白芷,蔓荊子,大力子(蒸),羌活(各一錢)

上水煎服。

活絡飲,治風濕痹痛,諸藥不效。

白話文:

生薑五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方劑名為「趁痛散」,由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當歸、羌活、地龍(用酒炒過)、牛膝(用酒洗過)、甘草、香附(用童子尿洗過)、五靈脂(用酒炒過)等藥材组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酒調和服用。也可以加入用酒炒過的黃芩、黃柏。

方劑名為「秦艽地黃湯」,用於治療風熱血燥、筋骨疼痛。

藥材包括秦艽、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藥、甘草、防風、荊芥、升麻、白芷、蔓荊子、大力子(蒸過)、羌活(各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方劑名為「活絡飲」,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

當歸,白朮,川芎,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姜五分,煎七分,溫服。

《寶鑑》,獨活寄生湯,治腎虛臥冷,寒濕當風,腰腳疼痛。

獨活(一錢),杜仲(炒),細辛,桑寄生,人參,當歸,川芎,芍藥,茯苓,牛膝,甘草,桂心,熟地黃,防風,秦艽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空心服。

透經解攣湯,治風熱筋攣骨痛。

穿山甲(三錢,炮),荊芥,紅花,蘇木,羌活,當歸,蟬蛻(去土),防風,天麻,甘草(各七分),白芷(一錢),連翹,川芎(各五分)

白話文:

當歸、白朮、川芎、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五分,加水一鍾半,薑五分,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此方名為「獨活寄生湯」,適用於腎虛怕冷、寒濕受風、腰腿疼痛的患者。

獨活一錢,杜仲(炒)、細辛、桑寄生、人參、當歸、川芎、芍藥、茯苓、牛膝、甘草、桂心、熟地黃、防風、秦艽各適量,加水一鍾半,薑三片,煎煮至七分,空腹服用。此方名為「透經解攣湯」,適用於風熱引起的筋攣骨痛。

穿山甲三錢(炮製),荊芥、紅花、蘇木、羌活、當歸、蟬蛻(去土)、防風、天麻、甘草各七分,白芷一錢,連翹、川芎各五分。

上酒、水各半煎服。

熏蒸方,治腎氣衰弱,或肝脾腎三經受風寒濕氣,停於腿膝經絡,致成腳痹疼痛。宜用此藥和榮衛、通經絡,是亦治痹之法。

花椒(一撮),蔥(三大莖,切),鹽(一把),小麥麩(約四、五升),酒(一盞),醋(不拘多少,以拌前件,至潤為度)

上放銅器內炒令極熱,攤臥褥下,將患腳熏蒸其上,蓋以衣被,穩臥一時,要汗出為度,勿見風。或加薑、桂亦妙。

熏洗痛風法,治手足冷痛如虎咬者。

上用樟木屑一斗,以急流水一擔煮沸,將樟木屑入大桶內,用前湯泡之,桶邊放一兀凳,桶內安一矮凳,令病人坐桶邊,放腳在桶內,外以草荐一領圍之,勿令湯氣入眼,恐致壞眼。其功甚捷。

白話文:

上等的酒和水各取一半,一起煎煮後服用。

燻蒸方法,用來治療腎氣衰弱,或是肝、脾、腎這三條經脈受到風寒濕氣影響,停滯在腿部膝蓋的經絡,導致腳部出現疼痛的情況。這個藥方能調和身體的營養與衛生,疏通經絡,這也是治療風濕病的方法之一。

所需材料有:花椒一小撮、蔥三根切段、鹽一大把、小麥麩約四到五升、酒一杯、醋根據需要量加至潤滑為止。

以上材料放入銅器內炒至極熱,鋪在墊子下,將患腳放在上面進行燻蒸,用衣物覆蓋,保持舒適的臥姿一段時間,直到出汗為止,切勿讓風吹到。或者可以加入薑、桂,效果更佳。

燻洗風濕痛症的方法,用來治療手腳像被老虎咬傷一樣的冷痛感。

所需材料為樟木屑一斗,以快速流動的水一擔煮沸,將樟木屑放入大桶內,使用之前煮沸的湯浸泡,桶邊放置一張高腳凳,桶內安置一張矮腳凳,讓病人坐在桶邊,腳放入桶內,外面用草蓆圍住,防止熱氣進入眼睛,以免傷害到視力。這種療法功效非常迅速。

愈風丹,治足三陰虧損,風邪所傷,肢體麻木,手足不隨等證。

羌活(十四兩),當歸,熟地,生地(各一斤),杜仲(七兩),天麻,萆薢(另研細),牛膝(酒浸焙乾),玄參(各六兩),獨活(五兩),肉桂(三兩)

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百丸,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下。

易老天麻丸,治諸風肢節麻木,手足不隨等證。

天麻(酒浸三日,焙乾),牛膝(制同前),萆薢(各六兩,另研末),當歸(二十兩),附子(制,一兩),羌活(十兩),生地(一斤)

白話文:

「愈風丹」用於治療足三陰經虧虛、受風寒侵襲導致的肢體麻木、手足不聽使喚等症狀。配方包括:羌活十四兩、當歸、熟地、生地各一斤、杜仲七兩、天麻、萆薢(研成細末)、牛膝(酒浸焙乾)、玄參各六兩、獨活五兩、肉桂三兩。製成蜜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至七十丸或一百丸,空腹飯前溫酒或白湯送服。

「易老天麻丸」則用於治療各種風邪導致的肢節麻木、手足不聽使喚等症狀。配方包括:天麻(酒浸三日,焙乾)、牛膝(製法同前)、萆薢(各六兩,研成細末)、當歸二十兩、附子(炮製,一兩)、羌活十兩、生地一斤。

丸服如前法。一方有玄參(六兩),杜仲(七兩),獨活(五兩)

按:此方與前愈風丹大同,但生地性涼,恐滯經絡,宜改用熟地為妥。且以六十四兩之諸藥,而佐以一兩之附子,果能效否?此最少亦宜四兩或六兩方可也。

愈風燥濕化痰丸,治歷節風,濕痰壅滯,晝夜疼痛無休者。

白朮(炒),蒼朮(米泔浸),杜仲(薑汁炒,各二兩),牛膝(酒浸),川芎,薏仁,巴戟,破故(炒,各一兩),當歸,牙皂(瓦炒),防風,羌活,生地,獨活,防己,天麻,南星,半夏,陳皮,木香,沉香,川烏,殭蠶,全蠍(各五錢)

白話文:

丸藥的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一方藥方中含有玄參六兩、杜仲七兩、獨活五兩。

註解:此方與之前的愈風丹很相似,但生地性涼,擔心會阻滯經絡,應該改用熟地比較妥當。而且六十四兩的藥材中,只加入一兩的附子,效果真的有效嗎?至少應該加入四兩或六兩才比較合理。

愈風燥濕化痰丸,用於治療歷節風,濕痰壅滯,晝夜疼痛不止的患者。

藥方:白朮(炒)、蒼朮(米泔浸)、杜仲(薑汁炒,各二兩)、牛膝(酒浸)、川芎、薏仁、巴戟、破故(炒,各一兩)、當歸、牙皂(瓦炒)、防風、羌活、生地、獨活、防己、天麻、南星、半夏、陳皮、木香、沉香、川烏、殭蠶、全蠍(各五錢)。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食前酒送下,日二次,食乾物壓之。

活絡丹,治中風手足不用,日久不愈,經絡中有濕痰死血者。

草烏(炮,去皮),川烏(炮,去皮臍),膽星(各六兩),地龍(去土焙乾),乳香(去油),沒藥(各二兩,二錢)

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酒、茶清任下。

(東垣),開結導飲丸,治飲食不消,心下痞悶,腿腳腫痛。

白朮(炒),陳皮(炒),澤瀉,茯苓,神麯(炒),麥芽(炒),半夏(制,各一兩),枳實(炒)青皮,乾薑(各五錢),如有積塊者,加巴霜錢半

白話文:

上藥製成酒糊丸,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或飯前用酒送服,一天兩次,飯後吃些乾的食物壓住藥效。

活絡丹用於治療中風導致手腳不靈活,久治不愈,經絡中有濕痰瘀血者。

草烏(炮製,去皮),川烏(炮製,去皮臍),膽星(各六兩),地龍(去土焙乾),乳香(去油),沒藥(各二兩,二錢)。

製成蜜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丸,溫酒或茶水送服。

開結導飲丸由東垣所創,用於治療飲食不消化,心口堵塞,腿腳腫痛。

白朮(炒),陳皮(炒),澤瀉,茯苓,神麴(炒),麥芽(炒),半夏(制,各一兩),枳實(炒),青皮,乾薑(各五錢),若有積塊者,再加巴霜半錢。

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四、五丸或十丸,溫水下。此內傷飲食,脾胃之氣不能運行上升,則注為腳氣,故用此以導引行水化脾氣也。

換骨丹,通治諸風痹痛,兼治鶴膝風。此與後史國公浸酒方大同。

虎骨(酥炙),防風,牛膝,當歸,羌活,獨活,敗龜板,秦艽,萆薢,晚蠶砂,松節(各一兩),枸杞(一兩半),茄根(洗淨,二兩)

酒糊丸服,或酒浸、或為末服亦可。

《局方》,換腿丸,治足三陰經虛,為風寒熱濕所侵,發為攣痹,縱緩疼痛,上攻胸脅,下至腳膝,足心發熱,行步艱難。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湯水浸泡蒸熟的餅,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到五粒或十粒,溫水送服。這方藥是針對內傷飲食,脾胃氣虛不能運行的腳氣病,用藥引導水氣,化解脾氣。

換骨丹可以治療各種風濕痹痛,也治療鶴膝風,和後史國公浸酒方非常相似。

虎骨(用油酥炙)、防風、牛膝、當歸、羌活、獨活、敗龜板、秦艽、萆薢、蠶砂、松節(各一兩)、枸杞(一兩半)、茄根(洗淨,二兩)

將藥材用酒糊做成丸子服用,也可以用酒浸泡服用,或是磨成粉末服用。

《局方》記載的換腿丸,用於治療足三陰經虛弱,因風寒熱濕侵襲導致的攣縮疼痛,疼痛部位從胸脅延伸至腳膝,足心發熱,行走困難。

薏仁,南星,防己,防風,石斛,檳榔,萆薢,石南葉,羌活,木瓜(各四兩),牛膝(酒浸),當歸,天麻,續斷(各一兩),黃耆(一兩半)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鹽酒下。

史國公浸酒方,一名萬病無憂酒。治諸風五痹,左癱右瘓,四肢頑麻,口眼歪斜,骨節痠痛,諸般寒濕風氣,效難盡述。

當歸,鱉甲(炙),羌活,萆薢,秦艽,防風(去蘆),牛膝,晚蠶砂,松節(各二兩),枸杞(五兩),干茄根(八兩,飯上蒸熟),虎脛骨(酒浸一日。焙乾,酥炙)

白話文:

薏仁、南星、防己、防風、石斛、檳榔、萆薢、石南葉、羌活、木瓜各四兩,牛膝用酒浸泡,當歸、天麻、續斷各一兩,黃耆一兩半,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十顆,空腹用鹽酒送服。

此方名為「史國公浸酒方」,又稱「萬病無憂酒」,主治各種風寒濕痹證,如半身不遂、四肢麻木、口眼歪斜、骨節酸痛等,療效甚佳。

另需準備當歸、鱉甲(炙)、羌活、萆薢、秦艽、防風(去蘆)、牛膝、晚蠶砂、松節各二兩,枸杞五兩,干茄根八兩(飯上蒸熟),虎脛骨(酒浸一日,焙乾,酥炙)。

用無灰酒一斗,絹袋盛藥入酒內,封十日可服。取飲時,不可面向壇口,恐藥氣衝人頭面。飲酒不可間斷。飲盡,將藥渣曬乾為末,米糊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十丸。忌發風動氣等物。

《類方》,煨腎散,治腰痛。

人參,當歸,杜仲,肉蓯蓉,破故紙,巴戟,鹿角霜,秋石(等分)

為末,用豬腰子一個,洗淨血水,淡鹽浥過,劈開兩半,勿令斷,中間細細花開,用前藥摻入,另用稀絹裹,線縛定,外用小砂罐入酒少許,用紙封固,毋令泄藥氣,煮腰子候熟取食之,仍飲醇酒三杯,立愈。

白話文:

準備無灰酒一斗,將藥材用絹袋裝好放入酒中,密封十天後即可服用。喝的時候,不要面向神壇,以免藥氣衝到頭面。飲酒不可間斷,喝完後將藥渣曬乾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空腹用酒送服五十丸。忌食發風動氣的食物。

此方名為煨腎散,專治腰痛。

藥材包括人參、當歸、杜仲、肉蓯蓉、破故紙、巴戟、鹿角霜、秋石,各取等量,研磨成粉末。取豬腰子一個,洗淨血水,用淡鹽醃製過後,切開兩半,注意不要切斷,中間要細細地剖開,將藥粉摻入其中,再用稀薄的絹布包裹,用線綁緊,放入小砂罐中,倒入少許酒,用紙封口,防止藥氣外泄,煮熟後食用。食用後再喝三杯醇酒,即可痊癒。

調榮活絡飲,治失力閃腰,或跌撲瘀血,及大便不通,腰痛。

當歸,牛膝,杏仁(研如泥),大黃(各二錢),生地,芍藥,紅花,羌活(各一錢),桂枝(三分)川芎(一錢半)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溫服。

胡桃湯,治腎虛腰痛。

胡桃肉,補骨脂,杜仲(各四兩。一作各四錢)

上㕮咀,分二帖。用水二鍾,煎七分,空心服。

《良方》,雞鳴散,治腳氣第一品藥,不問男女皆可服。如感風濕流注,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者,並宜服之,其效如神。

白話文:

「調榮活絡飲」適合治療體力虛弱、閃腰、跌倒瘀血、便秘和腰痛。藥方包含當歸、牛膝、杏仁(研磨成泥)、大黃(各二錢)、生地、芍藥、紅花、羌活(各一錢)、桂枝(三分)和川芎(一錢半),用水一鍾半煎煮八分,飯前溫服。

「胡桃湯」則可用於治療腎虛腰痛。藥方包含胡桃肉、補骨脂和杜仲(各四兩,或各四錢),將藥材研磨後分為兩帖,用水二鍾煎煮七分,空腹服用。

「雞鳴散」是治療腳氣的良方,男女皆可服用。對於因風濕侵襲導致腳痛難忍、筋脈浮腫者,服用此藥效果顯著。

檳榔(七枚),橘紅,木瓜(各一兩),吳茱萸,蘇葉(各三錢),桔梗(去蘆),生薑(連皮,各半兩)

上㕮咀。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取渣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兩汁相和,安置床頭。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次冷服之,冬月略溫亦可,服了用乾物壓下,如服不盡,留次日漸漸服之亦可。服藥至天明,當下黑糞水,即是腎家所感寒濕之毒氣也。至早飯時,必痛住腫消,只宜遲吃飯,使藥力作效。此藥並無所忌。

茱萸木瓜湯,治腳氣衝心,悶亂不識人,手足脈欲絕。

吳茱萸(半兩),乾木瓜(一兩),檳榔(二兩)

白話文:

檳榔七枚、橘紅、木瓜各一兩、吳茱萸、蘇葉各三錢、桔梗(去掉蘆頭)、生薑(連皮,各半兩),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

用三大碗水,以慢火煎煮至剩下半碗,取出藥渣後再加入兩碗水,繼續煎煮至剩下一小碗,將兩次煎出的藥汁混合在一起,放在床頭備用。次日凌晨五點,分三次或五次服用,冬天可以略微溫熱後再服用,服藥後用乾糧壓下,如果一次服不完,可以留到次日慢慢服用。服藥至天亮時,會排出黑色糞水,這就是腎臟受寒濕之毒氣影響的表現。到了早餐時間,疼痛和腫脹就會消退,最好晚一點吃飯,讓藥效充分發揮。此藥沒有忌諱。

茱萸木瓜湯用來治療腳氣衝擊心臟,神志不清,手足脈搏微弱欲絕的病症。

吳茱萸半兩,乾木瓜一兩,檳榔二兩。

上㕮咀。每服八錢,水一鍾半,生薑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立效散,治腳氣攻心。此方消腫甚效,及治暴腫。

檳榔(七枚),生薑(二兩),陳皮,吳茱萸,紫蘇,木瓜(各一兩)

上水三升,煎一升,分作二服。

(丹溪),防己飲,治腳氣。

白朮,木通,防己,檳榔,川芎,甘草梢,犀角,蒼朮(鹽水炒),生地黃,黃柏(酒炒,等分)

上水煎服。大便實,加桃仁;小便澀,加牛膝;有熱,加黃芩、黃連;大熱及時令熱,加石膏;有痰,加竹瀝、薑汁。

白話文:

上方的藥方,每次服用八錢,用一碗半水,加入五片生薑,煎煮八分即可,不拘時間溫熱服用。這是「立效散」方劑,用於治療腳氣攻心。此方消腫效果顯著,也能治療突然出現的腫脹。

配方包括檳榔七枚、生薑二兩、陳皮、吳茱萸、紫蘇、木瓜各一兩。將以上藥材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分為兩次服用。

另外,「防己飲」方劑,也是丹溪先生用來治療腳氣的。配方包括白朮、木通、防己、檳榔、川芎、甘草梢、犀角、蒼朮(用鹽水炒)、生地黃、黃柏(用酒炒),各取等量。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若大便乾燥,可加桃仁;小便澀滯,可加牛膝;若有熱症,可加黃芩、黃連;若熱症嚴重或正值炎熱季節,可加石膏;若有痰,可加竹瀝、薑汁。

紫蘇散,治腳氣上氣,心胸壅悶,不得眠臥。

蘇葉,桑白皮,赤茯苓,檳榔,木瓜(各一兩),炙甘草,紫菀,前胡(去蘆),杏仁(去皮尖)百合(各七錢)

上㕮咀。每服八錢,水一鍾半,生薑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三因》,紫蘇子湯,治腳氣陰陽交錯,上重下虛,中滿喘急,嘔吐自汗。

蘇子(炒),半夏(制,各一錢),前胡,厚朴(薑汁炒),甘草(炒),歸身(各七分),陳皮,肉桂(各四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紫蘇散可以治療腳氣上氣、心胸鬱悶、失眠。配方包括蘇葉、桑白皮、赤茯苓、檳榔、木瓜、炙甘草、紫菀、前胡、杏仁、百合。每次取八錢,加水煎煮,生薑五片,煎煮八分,不拘時溫服。

三因書中記載的紫蘇子湯,用於治療腳氣陰陽失調、上實下虛、胸悶喘急、嘔吐自汗。配方包括炒蘇子、制半夏、前胡、薑汁炒厚朴、炒甘草、歸身、陳皮、肉桂。每次取適量,加水煎煮,薑三片,煎煮七分,不拘時服。

《濟生》,檳榔湯,治一切腳氣,散氣疏壅。

檳榔,香附,陳皮,蘇葉,木瓜,五加皮,甘草(炙,各七分)

上㕮咀。水一鍾半,生薑三片,煎服。

加減檳榔湯,治一切腳氣、腳弱,名曰壅疾,貴在疏通,春夏尤宜服之。

檳榔,橘紅,蘇葉(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五、七錢,水一鍾半,生薑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溫服。如腳痛不已者,加木香、五加皮;婦人腳痛,加當歸;室女腳痛,多是肝血滯實,宜加赤芍藥;中滿不食,加枳實;痰厥或吐,加半夏;腹痛大便不通,用此湯下青木香丸,或加大黃;小便不利,加木通;轉筋者,加吳茱萸;腳腫而痛者,加大腹皮、木瓜;腳痛而熱,加地骨皮。

白話文:

《濟生》記載的檳榔湯,用於治療各種腳氣,具有散氣疏通阻塞的作用。

配方:檳榔、香附、陳皮、蘇葉、木瓜、五加皮、甘草(炙,各七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一碗半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後服用。

加減檳榔湯,用於治療各種腳氣、腿腳無力,稱為壅疾,關鍵在於疏通,尤其適合在春夏季節服用。

配方:檳榔、橘紅、蘇葉(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用法:每次服用五至七錢,用一碗半水,加入五片生薑,煎煮八分,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若腳痛持續不消,可加木香、五加皮;婦女腳痛,可加當歸;未婚女子腳痛,多因肝血鬱積,宜加赤芍藥;腹脹不食,可加枳實;痰厥或嘔吐,可加半夏;腹痛便秘,可用此湯送服青木香丸,或加大黃;小便不利,可加木通;抽筋,可加吳茱萸;腳腫疼痛,可加豬肚皮、木瓜;腳痛伴有發熱,可加地骨皮。

檳榔散,治腳氣衝心,煩悶不識人。

檳榔,茴香,木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以童便一鍾,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活人》,桑白皮散,治腳氣盛發,上氣喘促,兩腳浮腫,小便赤澀,腹脅脹滿,氣急坐臥不得。

桑白皮,郁李仁(各一兩),赤茯苓(二兩),木香,防己,大腹子(各一兩半),蘇子,木通,檳榔,青皮(各七錢半)

上每服三、五錢,姜三片,水煎服。

木香散,治腳氣衝心,煩悶,臍下氣滯。

白話文:

檳榔散用於治療腳氣衝心,導致煩悶不識人的症狀。取檳榔、茴香、木香各半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童尿一盅煎煮至七分,不限時間溫服。

桑白皮散則治療腳氣盛發,伴隨上氣喘促、雙腳浮腫、小便赤澀、腹脅脹滿、氣急難忍,坐臥不安等症狀。取桑白皮、郁李仁各一兩,赤茯苓二兩,木香、防己、大腹子各一兩半,蘇子、木通、檳榔、青皮各七錢半,每次服用三至五錢,加入薑三片,水煎服。

木香散用於治療腳氣衝心,導致煩悶、臍下氣滯的症狀。

木香(半兩),檳榔,木通(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八錢,水一鍾半,生薑五片,蔥白七寸,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木通散,治腳氣遍身腫滿,喘促煩悶。

木通(去皮),蘇葉,豬苓(各一兩),桑白皮,赤茯苓,檳榔(各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水一鍾半,生薑五片,蔥白七寸,煎一鍾,不拘時溫服。

人參桂心散,治腳氣嘔逆,心煩不能飲食。

人參(去蘆),赤茯苓,檳榔,麥門冬,橘紅(各一兩),桂心(七錢半)

白話文:

木香半兩,檳榔、木通各一兩,混合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八錢,加水一鍾半,生薑五片,蔥白七寸,煎煮至八分,不分時辰溫服。此方可治腳氣遍身腫滿,喘促煩悶。

木通去皮,蘇葉、豬苓各一兩,桑白皮、赤茯苓、檳榔各二兩,混合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至七錢,加水一鍾半,生薑五片,蔥白七寸,煎煮至一鍾,不分時辰溫服。此方可治腳氣嘔逆,心煩不能飲食。

人參去蘆,赤茯苓、檳榔、麥門冬、橘紅各一兩,桂心七錢半,混合研磨成粉。

上㕮咀。每用八錢,水一鍾半,加生薑七片,煎服。

橘皮湯,治腳氣痰壅嘔逆,心胸滿悶,不思飲食。

橘紅,人參(去蘆),蘇葉(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八錢,水一鍾半,生薑五片,煎一鍾,不拘時溫服。

《集驗》,半夏散,治腳氣煩悶嘔逆,心胸壅悶,不能飲食。

半夏(泡七次,切),桂心(各七錢半),赤茯苓,人參(去蘆),橘紅,前胡(去蘆),檳榔(各一兩),蘇葉(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五、七錢,水一鍾半,生薑七片,淡竹茹二錢,煎七分,溫服無時。

大腹皮散,治諸腳氣浮腫,心腹痞悶,小便不利。

白話文:

橘皮湯是用來治療腳氣引起的痰多、嘔吐、胸口悶脹、食慾不振的方子。藥材包括橘皮、人參、蘇葉。每次取八錢藥材,加水一鍾半,生薑五片,煎成一鍾,不分時間溫熱服用。

半夏散是用來治療腳氣引起的煩躁、嘔吐、胸口悶脹、無法進食的方子。藥材包括半夏、桂心、赤茯苓、人參、橘紅、前胡、檳榔、蘇葉。每次取五到七錢藥材,加水一鍾半,生薑七片、淡竹茹二錢,煎成七分,溫熱服用,不分時間。

大腹皮散是用來治療腳氣引起的浮腫、胸口和肚子脹悶、小便不順的方子。

大腹皮(三兩),木瓜,蘇子,檳榔,荊芥穗,烏藥,橘紅,蘇葉(各一兩),蘿蔔子(半兩),沉香,枳殼(麩炒),桑白皮(各兩半)

上㕮咀。每服八錢,水一鍾半,姜五片,煎八分,溫服。《御醫藥方》加木通、白茯苓、炒茴香、炙甘草四味,即名沉香大腹皮散。

《活人》,經絡,治風毒腳氣,肢節煩疼,心神壅悶。

大腹子,紫蘇,木通,桑白皮,羌活,木瓜,荊芥,赤芍藥,青皮,獨活(各一兩),枳殼(二兩)

上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蔥白七寸煎,空心溫服。

地黃湯,治穿心腳氣。

白話文:

大腹皮三兩,木瓜、蘇子、檳榔、荊芥穗、烏藥、橘紅、蘇葉各一兩,蘿蔔子半兩,沉香、枳殼(麩炒)、桑白皮各兩半。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八錢,水一碗半,加入薑片五片,煎煮八分,溫熱服用。御醫藥方中,還加了木通、白茯苓、炒茴香、炙甘草四味,稱為沉香大腹皮散。

活人經絡方,用於治療風毒腳氣,肢節煩疼,心神壅悶。

大腹子、紫蘇、木通、桑白皮、羌活、木瓜、荊芥、赤芍藥、青皮、獨活各一兩,枳殼二兩。每次服用四錢,水一盞,加入薑片五片、蔥白七寸,煎煮後空腹溫熱服用。

地黃湯則用於治療穿心腳氣。

熟地黃(四兩),當歸(二兩),芍藥,川芎,牛膝(酒浸),三奈(各一兩),杜仲(半兩,薑汁炒)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鍾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木瓜湯,治腳氣。

木瓜,大腹,紫蘇,木香,羌活,炙甘草(各一錢),茯苓,陳皮(各八分)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前服。

沉香湯,治腳氣攻心,煩悶氣促,腳痠疼。

沉香,木通,檳榔(各五分),吳茱萸(三分),赤芍(一錢半),紫蘇(一錢)

水一鍾半,生薑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白話文:

熟地黃四兩,當歸二兩,芍藥、川芎、牛膝(酒浸)、三奈(各一兩)、杜仲(半兩,薑汁炒),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一杯半水煎煮至八分,不限時間溫服,可以治療腳氣。

木瓜、大腹、紫蘇、木香、羌活、炙甘草(各一錢)、茯苓、陳皮(各八分),用一杯半水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也能治療腳氣。

沉香、木通、檳榔(各五分)、吳茱萸(三分)、赤芍(一錢半)、紫蘇(一錢),加三片生薑,用一杯半水煎煮至八分,不限時間溫服,可以治療腳氣引發的心煩氣悶、腳痠疼痛。

續斷丸,治風濕流注,四肢浮腫,肌肉麻痹。

川續斷,當歸,萆薢,附子,防風,天麻(各一兩),乳香,沒藥(各半兩),川芎(七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或米飲下。

《本事》,續斷丸,治肝腎風寒氣弱,腳不可踐地,腳瘠疼痛,風毒流注下部,行止艱難,小便餘瀝。此藥補五臟內傷,調中益氣,涼血,強筋骨。

杜仲(五兩),五加皮,防風,薏仁,羌活,續斷,牛膝(酒浸,各三兩),萆薢(四兩),生地黃(五兩)

上為末,用好酒三升,化青鹽三兩,用木瓜半斤去皮、子,以前鹽、酒煮成膏,和藥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任下。

白話文:

續斷丸可以治療風濕引起的四肢水腫、肌肉麻痺等症狀。它是由川續斷、當歸、萆薢、附子、防風、天麻、乳香、沒藥、川芎等藥材製成,做成蜜丸,每次服用四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米湯送服。續斷丸還能治療肝腎風寒氣虛導致的腳無力、腳痛、風毒下注、行走困難、尿頻等症狀,具有補五臟、調中益氣、涼血、強筋骨的功效。另一種方劑也以續斷為主要藥材,加入杜仲、五加皮、防風、薏仁、羌活、牛膝、萆薢、生地黃等藥材,用酒和青鹽煮成膏狀,再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鹽湯送服。

《保命》,牛膝丸,治腎肝虛損,骨痿不能起於床,筋弱不能收持,宜益精緩中。

牛膝(酒浸),萆薢,杜仲(炒),白蒺藜,防風,菟絲子(酒煮),肉蓯容(酒浸,等分),官桂(減半)

上為末,酒煮豬腰子搗和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本事》,酒浸牛膝丸,治腰腳筋骨痠軟無力。

牛膝(三兩,炙黃),川椒(去合口者),虎骨(真者,醋炙黃,各半兩),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上㕮咀,用生絹作袋盛藥,以煮酒一斗,春秋浸十日,夏七日,冬十四日,每日空心飲一大盞。酒盡出藥為末,醋糊丸,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忌動風等物。

白話文:

《保命》中記載的「牛膝丸」方劑,適用於腎肝虛損、骨痿不能起床、筋弱無力的情況,主要功效是益精緩中。

配方包括:牛膝(用酒浸泡)、萆薢、杜仲(炒)、白蒺藜、防風、菟絲子(用酒煮)、肉蓯蓉(用酒浸泡,各份量相同)、官桂(份量減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煮豬腰子搗和成丸,每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至七十丸,空腹溫酒送服。

《本事》中記載的「酒浸牛膝丸」方劑,則專治腰腳筋骨痠軟無力。

配方包括:牛膝(三兩,炙黃)、川椒(去掉合口的部分)、虎骨(真品,用醋炙黃,各半兩)、附子(一枚,炮制去皮臍)。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絹袋盛裝,浸泡於煮好的酒中,春秋浸泡十天,夏季七天,冬季十四天。每天空腹服用一大盞藥酒。酒喝完後取出藥渣研磨成粉末,用醋糊製成丸,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丸,空腹溫酒或鹽湯送服。忌食動風等食物。

茱萸丸,治腳氣入腹,喘急欲死。

吳茱萸(泡),木瓜(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空心酒飲任下。或以木瓜蒸爛,研膏丸服尤妙。此方內加大黃,名三藥氣。

(東垣),健步丸,治腳膝無力,屈伸不得,腰背腿腳沉重,行步艱難。

防己(酒洗,一兩),羌活,柴胡,滑石(炒),炙甘草,天花粉(酒洗,各五錢),防風,澤瀉(各三錢),苦參(酒洗),川烏(各一錢),肉桂(五分)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煎愈風湯空心送下。

白話文:

茱萸丸可以治療腳氣入侵腹部,造成呼吸急促,瀕臨死亡的症狀。將吳茱萸泡水,木瓜等量,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十顆至一百顆,空腹用酒送服,或將木瓜蒸熟搗爛,做成膏丸服用效果更佳。如果在這個方劑中加入大黃,則稱為三藥氣。

健步丸可以治療腳膝無力,無法伸屈,腰背腿腳沉重,行走困難。將防己浸泡在酒中清洗,用量一兩,羌活、柴胡、滑石(炒)、炙甘草、天花粉(酒洗)各五錢,防風、澤瀉各三錢,苦參(酒洗)、川烏各一錢,肉桂五分。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八十顆,用煎煮的愈風湯空腹送服。

調元健步丸,治陰虛血少,濕熱兼行,足履無力。

當歸(酒洗),川黃柏(鹽酒炒),枸杞(各二兩),牛膝(三兩,鹽酒浸),白芍藥(微炒),白茯苓,白朮(炒),蒼朮,陳皮(各一兩),炙甘草(三錢),木瓜,五加皮(各八錢),川續斷(七錢),澤瀉防己(各五錢)

蜜丸,桐子大。空心鹽湯送下七、八十丸,或百丸。

《三因》,勝駿丸,治元氣不足,為寒濕之氣所襲,腰足攣拳,或腳面連指走痛無定,筋脈不伸,行步不隨。常服益真氣,壯筋骨。

白話文:

「調元健步丸」可以治療陰虛血少、濕熱交雜導致的足部无力。

藥方包括:當歸(用酒洗淨)、川黃柏(用鹽酒炒)、枸杞(各二兩)、牛膝(三兩,用鹽酒浸泡)、白芍藥(微炒)、白茯苓、白朮(炒)、蒼朮、陳皮(各一兩)、炙甘草(三錢)、木瓜、五加皮(各八錢)、川續斷(七錢)、澤瀉、防己(各五錢)。

製成蜜丸,大小如桐子。空腹時用鹽湯送服七、八十丸,或一百丸。

《三因》中記載的「勝駿丸」可以治療元氣不足,寒濕之氣侵襲導致的腰腿拘攣、腳面連手指疼痛不定、筋脈不伸、行走不便等症狀。常服此丸可以補益真氣,強健筋骨。

附子(炮製),當歸,天麻,牛膝,木香,棗仁(炒),熟地(酒蒸),防風(各二兩),木瓜(四兩),羌活,乳香(各半兩),全蠍(炒),甘草(炙),沒藥(各一兩),麝香(二錢)

上為末,用生地黃三斤,以無灰酒四升煮乾,曬二日,杵爛如膏,入前末和勻,杵千餘下,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二丸,細嚼臨臥酒下。作小丸服亦可。

神應養真丹,治厥陰經為四氣所襲,腳膝無力,或右瘓左癱,半身不遂,手足頑麻,語言蹇澀,氣血凝滯,遍身疼痛。

當歸(酒浸片時,搗),熟地黃(酒蒸,搗),川芎,芍藥,羌活,天麻,菟絲子(酒製),木瓜(等分)

白話文:

神應養真丹 方劑說明

組成:

  • 附子(炮製):二兩
  • 當歸:二兩
  • 天麻:二兩
  • 牛膝:二兩
  • 木香:二兩
  • 棗仁(炒):二兩
  • 熟地黃(酒蒸):二兩
  • 防風:二兩
  • 木瓜:四兩
  • 羌活:半兩
  • 乳香:半兩
  • 全蠍(炒):一兩
  • 甘草(炙):一兩
  • 沒藥:一兩
  • 麝香:二錢

製法:

  1.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
  2. 取生地黃三斤,以無灰酒四升煮至乾涸,曬乾後搗爛成膏狀。
  3. 將藥末與生地黃膏混合,反复研磨千餘下,製成丸劑,每兩分成十丸。

用法:

每次服用一至二丸,細嚼後於睡前以酒送服。也可製成小丸服用。

主治: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厥陰經受四時之氣侵襲而引起的各種病症,如:

  • 腳膝無力
  • 右半身癱瘓、左半身癱瘓
  • 半身不遂
  • 手足麻木
  • 言語不清
  • 氣血凝滯
  • 全身疼痛

其他配伍:

  • 當歸(酒浸後切片,搗碎)
  • 熟地黃(酒蒸,搗碎)
  • 川芎
  • 芍藥
  • 羌活
  • 天麻
  • 菟絲子(酒製)
  • 木瓜(以上各藥材等量)

上為末,入地黃、當歸二膏,加蜜搗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鹽湯亦可。

透骨丹,專治腳氣。

川烏(炮),羌活,沉香,乳香(另研),川芎,檳榔,木瓜(各一兩),木香(一兩半),白茯苓(二兩)

上為末,曲糊丸,梧子大。食前薑湯下六、七十丸。

《本事》,虎骨酒,去風,補血益氣,壯筋骨,強腳力。

虎脛骨(真者),萆薢,仙靈脾,薏苡仁,牛膝,熟地黃(各二兩)

上銼細,絹袋盛,浸酒二斗,飲了一盞入一盞,可得百日。婦人去牛膝。

白話文:

將地黃、當歸製成膏,加入蜂蜜搓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百粒,空腹時用酒送服,鹽湯也可以。

透骨丹專門治療腳氣。

將川烏(炮製)、羌活、沉香、乳香(另研磨)、川芎、檳榔、木瓜(各一兩)、木香(一兩半)、白茯苓(二兩)研磨成粉末,用麥芽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飯前用薑湯送服六、七十粒。

虎骨酒具有祛風、補血益氣、壯筋骨、強腳力的功效。

將虎脛骨(真品)、萆薢、仙靈脾、薏苡仁、牛膝、熟地黃(各二兩)切碎,用絹布袋盛裝,浸泡在兩斗酒中,每天喝一盞,連喝一百天。婦女服用時去掉牛膝。

《活人》,薏仁酒,治腳痹。

薏苡仁,牛膝(各二兩),海桐皮,五加皮,獨活,防風,杜仲(各一兩),熟地黃(一兩半),白朮(半兩)

上為粗末,以生絹袋盛,用好酒五升浸,春秋冬二七日,夏月分作數帖,逐帖浸酒用之。每日空心服一盞或半盞,日三、四服,常令酒氣不絕。久服覺皮膚下如有蟲行,即風濕氣散。

椒艾囊,治腳氣極效,及避一切腳氣風氣毒氣。

艾葉(揉,半斤),川椒(一斤,淨),草烏(二兩,為粗末)

上三味,和勻,用布袱鋪如棉褥,裹足底及足脛,即用火踏,下加微火,烘踏於上,使椒艾之氣得行於足,自然寒濕風毒諸氣皆得消散,立能止痛。痛止後,仍要三二日一為之,或夜臥包之,達旦去之。用此方法,無不效者。

白話文:

《活人》薏仁酒、椒艾囊 治腳痹

薏仁酒:

  • 用於治療腳痹。
  • 材料:薏苡仁、牛膝(各二兩)、海桐皮、五加皮、獨活、防風、杜仲(各一兩)、熟地黃(一兩半)、白朮(半兩)
  • 製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粗末,裝入生絹袋中,用五升好酒浸泡。春秋冬浸泡二十七天,夏季分為數次浸泡,每次浸泡後即可取酒服用。
  • 服用方法:每日空腹服用一盞或半盞,每日三次或四次,保持酒氣不絕。
  • 療效:長期服用後,會感覺皮膚下好像有蟲在爬行,這是風濕之氣散去的跡象。

椒艾囊:

  • 用於治療腳氣,效果顯著,亦可避除一切腳氣、風氣、毒氣。
  • 材料:艾葉(揉搓,半斤)、川椒(一斤,淨)、草烏(二兩,研磨成粗末)
  • 製法:將三種藥材混合均勻,用布包裹成類似棉褥的形狀,裹住腳底和腳脛。
  • 用法:用火烤熱椒艾囊,然後將腳放在上面烘烤,使椒艾之氣滲透足部,自然能驅散寒濕風毒,立刻止痛。
  • 注意事項:疼痛消除後,仍需每隔三、兩天使用一次,或夜間睡覺時包裹,至天亮取下。
  • 療效:此方法無不有效。

(丹溪),敷腳氣方,治腳氣腫痛。

芥菜子,白芷(等分)

上為末,薑汁和敷痛處。

蕪荑散,治大人小兒蛔咬心痛不可忍,或吐青黃綠水涎沫,或吐蟲出,發有休止,此蛔心痛也,宜此主之。

蕪荑,雷丸(各半兩),乾漆(捶碎,炒大煙盡,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溫水七分鐘調和服,不拘時,甚者不過三服。小兒每服五分。

《直指》,蕪荑散,取諸蟲。

白話文:

丹溪先生的敷腳氣方,專治腳氣腫痛。將芥菜子與白芷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和後敷於患處。

蕪荑散則用來治療大人小孩因蛔蟲咬心而引起的劇烈疼痛,患者可能伴隨嘔吐青黃綠色的水涎沫,甚至吐出蟲體,發作時斷時續。此症狀屬於蛔蟲心痛,可用蕪荑散治療。

蕪荑、雷丸各半兩,乾漆捶碎後炒去煙盡,取一兩。將三者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調和後服用,不限時間,嚴重者最多服用三次。小孩每次服用五分。

《直指》中記載,蕪荑散能驅除蟲體。

雞心檳榔,蕪荑(各三錢),木香(一錢)

上為末,作一服,先以酸石榴根煎湯,俟五更時,乃嚼炙肉引蟲頭向上,然後以石榴根湯調藥溫服,蟲自軟困而下。

榧子煎,治寸白蟲,化為水。

細榧子(四十九枚,去殼)

以砂糖水半盞,用砂鍋煮乾,熟食之,每月上旬平旦空心服七枚,七日服盡,蟲化為水,永瘥。一方以百枚食盡佳;不能食者,盡五十枚。經宿,蟲消自下。並治三蟲,神效方也。

白話文:

【雞心檳榔,蕪荑(各三錢),木香(一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做成一份藥劑。首先用「酸石榴」的根煎煮成湯,等到五更時刻,開始咀嚼烤製的肉塊,讓蟲頭朝向天空,接著使用「石榴根湯」調和藥粉,溫熱飲用,蟲子會變得軟弱,隨後排出體外。

【榧子煎】,可治療「寸白蟲」,使之轉化為水。

取「細榧子」(四十九顆),去除果殼。

用半杯砂糖水,放入砂鍋內煮至乾燥,空腹食用。每月上旬清晨空腹服用七顆,七天後全部服完,蟲子會轉化為水,永久痊癒。另一種方法是食用一百顆榧子更好;如果無法一次食用,則分次食用五十顆,隔夜後,蟲子自然排出。此法同時可以治療「三蟲」,是一種「神效方」。

聖效方,治寸白蟲神效。

檳榔(半兩),南木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濃米飲調下。須五更空心,先嚼炙肉,只咽汁下咽,吐其肉,隨即服藥,辰巳間當蟲下,盡去病根,此方簡易屢驗。

(仲景),烏梅丸,治胃寒吐蛔、蛔厥等證。

烏梅(三十個),人參,黃柏(炙),細辛,附子(炮),桂枝(各六錢),黃連(炒,一兩六錢),乾薑(一兩),當歸(酒浸),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各四錢,《撮要》作各四兩)

上研末,先將烏梅用酒蒸爛搗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日三服。忌生冷滑物。或用理中湯下。成無己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烏梅之酸,以收肺氣。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之甘,以緩脾氣。寒淫於內,以辛潤之;當歸、桂、椒、細辛之辛,以潤內寒。

白話文:

聖效方,治寸白蟲神效。

檳榔(半兩),南木香(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濃米湯調服。必須在五更空腹時服用,先嚼炙肉,只咽下肉汁,吐掉肉渣,隨即服用藥物,辰巳時段蟲體就會排出,徹底消除病根。此方簡便易行,效果顯著。

(仲景),烏梅丸,治胃寒吐蛔、蛔厥等證。

烏梅(三十個),人參,黃柏(炙),細辛,附子(炮),桂枝(各六錢),黃連(炒,一兩六錢),乾薑(一兩),當歸(酒浸),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各四錢,《撮要》作各四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先將烏梅用酒蒸軟,搗成膏狀,加入煉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二十丸,每日三次。忌食生冷滑膩的食物。也可以用理中湯送服。成無己說:肺氣需要收斂,應急食酸性食物來收斂它;烏梅的酸味,可以收斂肺氣。脾氣需要緩和,應急食甘甜食物來緩和它;人參的甘甜,可以緩和脾氣。寒邪侵犯內部,應以辛溫之物來潤之;當歸、桂枝、川椒、細辛的辛溫,可以溫潤內寒。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薑、附之辛熱以勝寒。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

《濟生》,烏梅丸,方在固陣。治大便下血。

神授散,方在因陣。治傳屍癆蟲。

《寶鑑》,川楝散,治諸疝、小腸氣。

木香,小茴香(鹽炒,各一兩),川楝子(一兩,用巴豆十五粒打破,同炒黃,去巴豆不用)

上為末。空心酒下二錢。

荔核散,治疝氣陰核腫大,痛不可忍。

大茴香(炒),沉香,木香,青鹽,食鹽(各一錢),川楝肉,小茴香(各二錢),荔枝核(十四枚,用新者,燒焦裂)

白話文:

如果體內寒氣過盛,可以用辛熱的食物來調理,例如薑、附子等辛熱藥材可以驅寒。蛔蟲喜歡甜食,遇到苦味就會安靜下來,所以可以用黃連、黃柏等苦味藥材來驅除蛔蟲。

《濟生》書中記載烏梅丸方劑,可以治療大便出血。

《神授散》方劑,專門針對傳屍癆蟲引起的疾病。

《寶鑑》中記載川楝散方劑,用於治療各種疝氣和小腸氣。

將木香、小茴香(用鹽炒)、川楝子(用巴豆一起炒黃後去除巴豆)研磨成粉末,空腹用酒送服兩錢。

《荔核散》方劑,可以用來治療疝氣引起的陰核腫大疼痛,方劑包含炒大茴香、沉香、木香、青鹽、食鹽、川楝肉、小茴香以及燒焦裂開的新鮮荔枝核。

上為細末。每三錢,食前熱酒調服。

《經驗》,蒼朮散,治下元虛損,偏墜,腎莖痛楚。

真茅山蒼朮(六斤,分六制,一斤用老米泔水浸二日夜;一斤酒浸二日,切片曬乾;一斤用斗子青鹽半斤,同炒黃色,不用鹽;一斤用小茴香四兩,同炒黃色,去茴香不用;一斤用大茴香四兩,同炒如前;一斤用桑椹二斤,取汁拌制,曬乾)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酒下。

《寶鑑》,天台烏藥散,治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

烏藥,木香,茴香(炒),良薑(炒),青皮(各半兩),檳榔(二個),川楝子(十個),巴豆(七十粒)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飯前用熱酒調服,可以治療下元虛損、偏墜、腎莖疼痛。

另外,將烏藥、木香、茴香(炒)、良薑(炒)、青皮(各半兩)、檳榔(二個)、川楝子(十個)、巴豆(七十粒)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空腹用酒送服,可以治療小腸疝氣,牽引臍腹疼痛。

上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加麩炒黑,去麩及巴豆不用,其餘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下,甚者姜酒下。

《百選》,桃仁膏,治氣血凝滯,疝氣,膀胱小腸氣,痛不可忍。

桃仁(炒,去皮尖),大茴香(炒)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蔥白二寸煨熟,蘸藥細嚼,空心熱酒下。

《局方》,守效丸,治㿗疝不痛者之要藥。

蒼朮,南星,白芷,川芎,山楂,半夏,枳實(一云橘核)

上等分為末,薑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鹽湯下。有寒,加茱萸;有熱,加山梔子;又或加青皮、荔枝核。

白話文:

先將巴豆稍微研碎,加入川楝子一起用麩炒至黑色,去除麩皮和巴豆,剩下的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溫酒送服,症狀嚴重者可用薑酒送服。

這個方子叫「桃仁膏」,出自《百選》,用於治療氣血凝滯、疝氣、膀胱和小腸氣,疼痛難忍。

將桃仁(炒過,去皮尖)和大茴香(炒過)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蔥白兩寸煨熟後蘸藥細嚼,空腹用熱酒送服。

另一個方子叫「守效丸」,出自《局方》,專治無痛疝氣。

將蒼朮、南星、白芷、川芎、山楂、半夏、枳實(也可用橘核代替)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糊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用鹽湯送服。如果患者體寒,可以加入茱萸;如果患者體熱,可以加入山梔子;也可以加入青皮和荔枝核。

來復丹,治伏暑泄瀉,裡寒外熱,其效如神,及治諸腹痛疝氣,小兒驚風。

硝石(一兩,同硫黃為末,入瓷碟內,用微火炒,以柳枝攪結砂子,火不可大,恐傷藥力;再研極細,名二氣末),舶上硫黃(一兩),五靈脂(澄去砂),橘紅,青皮(各二兩,一作各二錢)太陰玄精石(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伏暑悶亂,紫蘇湯下。大人疝氣諸痛,悉宜服之。小兒驚風欲絕,研碎,米湯下。

白話文:

來復丹

功效: 治療中暑引起的腹瀉、裡寒外熱,效果神奇。也能治療各種腹痛、疝氣,以及小兒驚風。

組成:

  • 硝石 (一兩,與硫黃研成細末,放入瓷碟中,用微火慢慢炒,用柳枝攪拌,直到結砂。火候不可過大,以免損傷藥力;再研磨至極細,稱為二氣末)
  • 舶上硫黃 (一兩)
  • 五靈脂 (去除雜質)
  • 橘紅 (二兩,亦可作二錢)
  • 青皮 (二兩,亦可作二錢)
  • 太陰玄精石 (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如豌豆。

用法: 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若中暑悶亂,可用紫蘇湯送服。成人患疝氣或其他腹痛,均可服用。小兒驚風昏迷,研碎藥末,用米湯送服。

《衛生》,潤腸湯,治大便燥結不通。

生地黃,生甘草,熟地黃,當歸尾,大黃(煨,各五錢),桃仁,麻子仁(各一錢),紅花(五分)

上用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

通幽湯,治大便燥結堅黑,腹痛。

熟地,生地,歸梢,紅花,桃仁泥,大黃(各一錢),升麻(二分)

水一鍾半,煎服。古方加麻仁、甘草,即名潤燥湯。

(東垣),導滯通幽湯,治幽門不通,氣不升降,大便閉塞。凡脾胃初受熱中,多有此證,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白話文:

《衛生》中記載兩種治療便秘的方劑:潤腸湯和通幽湯。潤腸湯用於治療大便乾燥、排便不通,其成分包含生地黃、生甘草、熟地黃、當歸尾、煨大黃、桃仁、麻子仁和紅花,用兩杯水煎成一杯,空腹服用。通幽湯則針對大便乾燥堅硬、顏色發黑、伴隨腹痛的症狀,其成分包含熟地、生地、歸梢、紅花、桃仁泥、大黃和升麻,用一杯半水煎服。古方中加入麻仁和甘草,即稱為潤燥湯。東垣提出的導滯通幽湯則專門治療幽門不通、氣機升降失調、大便閉塞的情況,主要應用於脾胃受熱初期所引起的症狀,以辛潤之法調理幽門。

升麻梢,桃仁泥,歸身(各一錢),炙甘草,紅花(各三分),熟地,生地(各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調檳榔末五分,稍熱服。

(河間),厚朴湯,治大便氣秘不通,不能飲食,小便清利者,謂之虛秘,此湯主之。蓋實秘者物也,虛秘者氣也。

厚朴(一錢半),白朮(二錢),半夏,枳殼,陳皮,甘草(各一錢)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三枚,煎八分,食遠服。如不通,加大黃一錢。

《會編》,皂角散,治大小便關格不通,經三、五日者。

大皂角(燒存性)

上為末。米湯調下。又以豬脂一兩煮熟,以汁及脂俱食之。又宜以八正散加檳榔、枳殼、朴硝、桃仁、燈心、茶葉煎服。

白話文:

升麻、梢、桃仁泥、歸身各一錢,炙甘草、紅花各三分,熟地、生地各五分,用水煎煮,煎至原量的三分之一,再加入檳榔末五分,稍微加熱後服用。這個方子叫做厚朴湯,出自《河間》,用於治療大便氣秘不通,不能飲食,小便清利的情況,也就是虛秘。虛秘是因為氣虛導致的,與實秘(因為食物積滯導致的便秘)不同。厚朴湯的藥方為厚朴一錢半,白朮二錢,半夏、枳殼、陳皮、甘草各一錢,用水煎煮,加入薑片和紅棗,煎至八分,飯後服用。如果便秘仍未改善,可以加加大黃一錢。

另一個方子叫做皂角散,出自《會編》,用於治療大小便不通,已經持續三到五天的情况。方子為燒存性的大皂角,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也可以用豬油一兩煮熟,連湯帶油一起食用。另外,也可以用八正散加上檳榔、枳殼、朴硝、桃仁、燈心、茶葉煎服。

《良方》,三仁丸,治大腸有熱,津液竭燥,大便澀。

柏子仁,松子仁,火麻仁(各一兩)

上研勻,用黃蠟半兩溶化和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下;未快,加數服之。

脾約丸,方在攻陣。通大便秘結。

(東垣),潤腸丸,治胃中伏火,大便秘澀不通,不思飲食,或風結血秘,皆須潤燥和血疏風,則自通矣。

歸梢,大黃(煨),羌活(各五錢),麻仁,桃仁(去皮尖,各一兩)

白話文:

三仁丸用於治療大腸積熱,津液枯竭,大便乾燥難解的情況。藥方包括柏子仁、松子仁和火麻仁各一兩,研磨成粉末後,用半兩黃蠟溶化混合製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如果效果不佳,可增加服藥次數。

另一方脾約丸主治便秘,屬於攻堅之劑。

東垣的潤腸丸則針對胃中積熱、大便秘結、食慾不振,或因風寒引起的便秘,都能起到潤燥和血、疏風通便的效果。藥方包括歸梢、煨大黃、羌活各五錢,麻仁和去皮尖的桃仁各一兩。

上以二仁另研為泥,外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湯送下。一方有皂角仁、秦艽各五錢。

《濟生》,蓯蓉潤腸丸,治發汗利小便,致亡津液,大腑秘結,老人虛人宜服。

肉蓯蓉(酒浸,焙,二兩),沉香(一兩,另研)

上為末,取麻子仁搗爛,和水取汁打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或酒送下。

益血潤腸丸,治老人大便燥結。

熟地黃(六兩),杏仁(炒,去皮尖),麻仁(各三兩,以上三味同杵膏),枳殼(麩炒),橘紅(各二兩),肉蓯蓉(酒洗去甲),阿膠(炒,各一兩),蘇子,荊芥(各一兩),當歸(三兩)

白話文:

取二仁研磨成泥狀,另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空腹用白湯送服。另一個方劑則需準備皂角仁和秦艽各五錢。

蓯蓉潤腸丸出自《濟生》,專治因發汗利尿導致津液流失、大腸便秘的症狀,尤其適合老年體虛者服用。

將肉蓯蓉浸酒後烘乾,取二兩,另將沉香一兩研磨成粉。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將麻子仁搗碎,用清水調成糊狀,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用米湯或酒送服。

益血潤腸丸專治老年人便秘。將熟地黃六兩,杏仁炒熟去皮尖,麻仁各三兩,一起搗成膏狀,再加入麩炒枳殼、橘紅各二兩,酒洗去甲的肉蓯蓉,炒過的阿膠各一兩,以及蘇子、荊芥各一兩,當歸三兩,製成丸劑。

上以後七味為末,同前三味膏和杵千餘下,仍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湯或酒下。

搜風順氣丸,治痔漏風熱閉結,老人燥秘等證。

車前子(兩半),大麻子(微炒,二錢),大黃,(五錢,半生半熟),牛膝(酒浸),郁李仁,菟絲子(酒浸),枳殼,山藥(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

《聖惠》,搜風順氣丸,治風氣腳氣,凡老人小兒血熱風熱而大便秘結者宜服。

白話文:

將上列七味藥材磨成粉末,與先前三味藥膏混合,反覆研磨千次以上,再加入煉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空腹時用白湯或酒送服。

搜風順氣丸可以治療痔瘡、漏管、風熱閉結、老人燥秘等症狀。

將車前子(兩半)、大麻子(微炒,二錢)、大黃(五錢,半生半熟)、牛膝(酒浸)、郁李仁、菟絲子(酒浸)、枳殼、山藥(各二錢)磨成粉末,煉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溫酒送服。

《聖惠方》記載的搜風順氣丸,可以治療風氣腳氣,凡老人小孩血熱風熱導致大便秘結者皆宜服用。

車前子(兩半),大麻仁(微炒,去殼),郁李仁(炮,去皮),菟絲子(酒浸煮),牛膝(酒浸一宿),乾山藥(各一兩),白檳榔(一兩),枳殼(麩炒),防風,獨活(各八錢),大黃(五錢,半生半熟)

煉蜜丸,小豆大。茶酒湯任下,早晚各一服。

地髓湯,治死血作淋,痛不可忍,及五淋小便不通,莖中痛甚欲死。一名牛膝膏,又名苦杖散。

牛膝(不拘多少)

或用一兩捶碎。以水二鍾,煎濃汁一鍾,去渣,日三服。又法入麝香少許,空心服。或單以酒煎亦可。

白話文:

車前子(切成兩半)、大麻仁(稍微炒一下,去殼)、郁李仁(用火烤過,去皮)、菟絲子(用酒浸泡後煮)、牛膝(用酒浸泡一晚)、乾山藥(各一兩)、白檳榔(一兩)、枳殼(用麩炒)、防風、獨活(各八錢)、大黃(五錢,半生半熟)。

將這些藥材煉成蜜丸,做成小豆大小。可以用茶水、酒或湯水送服,早晚各服用一服。

這個藥方叫做地髓湯,主要用來治療死血引起的淋症,症狀是疼痛難忍,以及五淋導致的小便不通暢,尿道疼痛劇烈,痛得像要死掉一樣。它還有其他名字,比如牛膝膏和苦杖散。

牛膝可以單獨使用,用量不限。

也可以用一兩牛膝,把它搗碎,用兩碗水煎煮成一碗濃汁,去掉藥渣,一天服用三次。另外,也可以加入少許麝香,空腹服用。或者單獨用酒煎煮也可以。

牛膝膏,治死血作淋。

桃仁(去皮尖),歸尾(酒洗,各一兩),生地黃(酒洗),赤芍藥(各兩半),川芎(五錢),牛膝(去蘆,四兩,酒浸一宿)

上㕮咀。用好水十鍾,炭火慢煎至二鍾,入麝香少許,分四次空心服。如夏月,須用冷水換浸之,則不壞。

《經驗》,琥珀散,治老人虛人小便不通,淋澀。

琥珀(為末),人參(煎湯)

空心,以人參湯調服琥珀末一錢。

導赤散,方在寒陣。利小腸熱澀。

萬全,木通湯,治小便難而黃。

白話文:

牛膝膏可以治療因血瘀凝滯導致的小便不通暢。方劑包括桃仁、歸尾、生地黃、赤芍藥、川芎、牛膝等,用好水慢火煎煮,加入少許麝香,分四次空腹服用。夏季需用冷水浸泡藥材,避免藥性失效。此外,琥珀散可以治療老人或虛弱者的小便不通、淋澀等症狀,以人參湯調服琥珀末。導赤散則可以用於治療因寒氣導致的小便不通,木通湯則可以治療小便困難且顏色黃的情況。

木通,赤茯苓,車前葉,滑石(各二錢),瞿麥(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服。

蔥白湯,治小便卒暴不通,小腹脹急,氣上衝心,悶絕欲死。此由暴氣乘膀胱,或因驚憂氣無所伸,沖逆胞系,鬱閉不流。

陳皮(三兩),葵子(一兩),蔥白(三莖)

上㕮咀。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云每服五錢,蔥白三莖,水煎服。

(東垣),清肺飲子,治渴而小便不利,邪熱在上焦氣分也。

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半),車前子,琥珀,木通,瞿麥,萹蓄(各一錢),通草,燈心(各五分)

白話文:

木通、赤茯苓、車前葉、滑石各兩錢,瞿麥一錢,用水一鍾半煎成七分,飯前服用。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小便突然不通,小腹脹痛,氣往上衝,胸口悶得快要窒息。這是因為暴氣侵犯膀胱,或者因驚嚇憂慮,氣無處宣洩,衝逆膀胱經脈,導致氣血鬱結不通。

另一個方子是用陳皮三兩、葵子一兩、蔥白三莖,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五升煮成兩升,分三次服用。也有記載每次服用五錢,加入蔥白三莖,用水煎服。

最後一個方子名為清肺飲子,用於治療口渴但小便不利的症狀,這是因為邪熱侵犯上焦氣分所致。方劑包含茯苓、豬苓、澤瀉各一錢半,車前子、琥珀、木通、瞿麥、萹蓄各一錢,通草、燈心各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半夏丸,治濕痰流注、白濁,神效。

半夏(制),豬苓(等分)

上為末,神麯糊丸服。按:此方與《本事》豬苓丸同意,詳固陣。

《良方》,醍醐膏,治消渴。

白砂蜜(五斤),砂仁(為末,半兩),烏梅(一斤,捶碎。用水四大碗,煎一碗,去渣)

上入砂鍋,慢火熬赤色成膏,取下放冷,加白檀細末三錢,麝香一字,攪勻,以瓷器收貯密封。冬月沸湯調服,夏月涼水亦可。

無擇養榮湯,治五疸虛弱,腳軟心悸,口淡耳鳴,微發寒熱,氣急,小便白濁,當作虛勞治之。

白話文:

用兩鍾水煎成一鍾,飯後服用。

半夏丸可以治療濕痰流注、白濁,效果神奇。

半夏(製)、豬苓(等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麴糊做成丸劑服用。這個藥方與《本事》中的豬苓丸相同,效果更穩固。

《良方》中的醍醐膏可以治療消渴。

白砂蜜(五斤)、砂仁(研磨成粉,半兩)、烏梅(一斤,搗碎。用水四大碗,煎成一碗,去渣)

將上述藥材放入砂鍋,小火熬製成紅色膏狀,取下放涼,加入白檀細末三錢、麝香一字,攪拌均勻,用瓷器密封保存。冬天用熱湯調服,夏天用涼水也可以。

無擇養榮湯可以治療五疸虛弱、腳軟心悸、口淡耳鳴、輕微發熱、氣急、小便白濁等症狀,應當按照虛勞的治療方法進行。

人參,黃耆,白朮,當歸,甘草(炙),桂心,陳皮(各一兩),白芍藥(三兩),生地黃,茯苓(各五錢),五味子,遠志(各三錢)

上咀。每服一兩,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三枚,煎七分,食前服。

《綱目》,綠礬丸,治黃胖。

綠礬(六兩,以米醋於鐵杓內炒七次,干為度,放地上出火氣),南星(炒黃色),神麯(一兩,炒黃色),大皂角(一斤,鐵鍋水煮爛,揉出聲,膠淨汁入鍋,入棗肉再熬成膠和藥),紅棗(六兩,蒸,去皮核,入皂角汁納熬膠)

上前三味為細末,以皂角棗膠搗丸,桐子大。每服五丸,清晨下床時用薑湯下,夜臥上床時再服五丸。忌油膩煎炒。如身上發紅斑,急煎棗湯解之自愈。

白話文:

人參、黃耆、白朮、當歸、甘草(炙)、桂心、陳皮(各一兩)、白芍藥(三兩)、生地黃、茯苓(各五錢)、五味子、遠志(各三錢),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每次服用一兩,用一碗半水,加入三片薑、三個棗,煎煮至七分,飯前服用。

《本草綱目》記載,綠礬丸可以治療黃胖病。

綠礬(六兩,用米醋在鐵杓中炒七次,至乾燥為止,放置地上散發火氣),南星(炒至黃色),神麴(一兩,炒至黃色),大皂角(一斤,用鐵鍋水煮至軟爛,揉出聲響,取出膠狀汁液倒入鍋中,加入棗肉再熬製成膠狀,並混合藥材),紅棗(六兩,蒸熟,去皮核,放入皂角汁液中一同熬製成膠)。

以上三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皂角棗膠混合搗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丸,清晨起床後用薑湯送服,晚上睡前再服用五丸。忌食油膩煎炒的食物。如果身上出現紅斑,需立即煎煮棗湯服用,即可自行痊癒。

《簡易》,濟眾方,治心氣不寧,怔忡驚悸,清上膈風熱痰飲。

白石英,硃砂(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金銀湯調下。

抱膽丸,治男婦一切癲癇風狂,或因驚恐畏怖所致,及婦人產後驚氣入心,並室女經脈通時驚邪蘊結,氣實上盛者,累效。

水銀(二兩),黑鉛(一兩半),硃砂(細研),乳香(細研,各一兩)

上將黑鉛入銚子內溶化,下水銀結成砂子,次下硃砂、乳香,乘熱用柳木槌研勻,丸雞豆子大。每服一丸,空心井花水吞下。病者得睡,切莫驚動,覺來即安,再一丸可除根。

白話文:

簡易方

治心氣不寧,怔忡驚悸,清上膈風熱痰飲。

藥方:

  • 白石英:適量
  • 朱砂:與白石英等分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

用法:

每次服用五分,用金銀湯調服。

抱膽丸

治男婦一切癲癇風狂,或因驚恐畏怖所致,及婦人產後驚氣入心,並室女經脈通時驚邪蘊結,氣實上盛者,累效。

藥方:

  • 水銀:二兩
  • 黑鉛:一兩半
  • 朱砂:適量,細研
  • 乳香:適量,細研

製法:

  1. 將黑鉛放入銚子中溶化,然後加入水銀,使其凝結成砂子。
  2. 加入細研的朱砂和乳香,趁熱用柳木槌研磨至均勻,製成雞豆大小的丸劑。

用法:

每次服用一丸,空腹用井花水吞服。患者服藥後應當睡覺,不可驚動。醒來後即會感到安穩,服用第二丸可徹底根治。

靈苑辰砂散,治風痰諸癇,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哭,飲食失常,疾發仆地,吐沫阿魏,魂魄不守。

辰砂(光明佳者,二兩),棗仁(微炒),乳香(明者,各半兩)

上為細末。先令病人隨量恣飲沉醉,但勿令吐,居靜室中,將前藥都作一服,用溫酒一鐘調勻,令頓飲之。如量淺者,但隨量取醉。服藥訖,便令安臥,病淺者半日至一日,病深者臥三兩日,只令家人潛伺之,察其鼻息勻調,切勿喚覺,亦不可驚觸使覺,必待其自醒,即神魂定矣。萬一驚寤,則不可復治。吳正肅公少時心病,服此一劑,五日方寤,遂瘥。

白話文:

靈苑辰砂散主治風痰引起的各種癲癇,症狀包括胡言亂語、神志不清、思緒混亂、突然唱歌或哭泣、飲食無度、突然倒地、口吐唾液,魂魄不守。

方劑組成:辰砂(品質佳的,二兩)、棗仁(微炒)、乳香(品質佳的,各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先讓病人喝適量酒,使其沉醉,但不要吐,然後將藥粉用溫酒一盅調勻,讓病人一次喝下。如果病人酒量淺,則根據其酒量適量飲酒。服用藥物後,讓病人安臥,病情輕者睡半日至一日,病情重者睡三兩日,家人要暗中觀察,注意病人的呼吸是否均勻,切勿叫醒病人,也不可驚嚇使病人醒來,必須等病人自然醒來,神魂才會安定。如果意外驚醒,就無法再治。吳正肅公年輕時患有心病,服用此方一劑,五天后才醒來,病就好了。

歸神丹,治五癇諸風,痰壅驚悸,神不守舍。

人參,當歸,棗仁,白茯苓(各二兩),硃砂(大塊者),琥珀,遠志(薑湯制),龍齒(各一兩)金箔,銀箔(各二十片)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麥門冬湯下。

《得效》,寧志丸,治心風癲癇,服此一料,其病頓減。

硃砂(佳者,一兩),人參,白茯苓,當歸,石菖蒲,乳香(另研),棗仁(浸去皮,取仁炒香熟,各五錢)

白話文:

歸神丹主治五種癲癇、各種風疾、痰阻心胸導致的驚悸、心神不寧等症狀。將人參、當歸、棗仁、白茯苓各二兩,硃砂(選擇大塊的)、琥珀、遠志(用薑湯製)、龍齒各一兩,金箔、銀箔各二十片研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用麥門冬湯送服。

此外,寧志丸專治心風引發的癲癇,服用後病情可迅速減輕。將優質硃砂一兩、人參、白茯苓、當歸、石菖蒲、乳香(另行研磨)、棗仁(浸去皮,取出仁炒香至熟)各五錢,混合製成藥丸。

上將硃砂用熟絹一小片包裹線扎,以獖豬心一枚,竹刀切開,紙拭去血,入硃砂包定,再用線縛外,以竹箬重裹,麻皮紮緊,用無灰酒二升同入砂罐煮,酒盡,取出硃砂另研;將豬心用竹刀細切,砂盆內研爛,拌入藥末,再加煮熟淨棗肉四兩搗,桐子大,留少硃砂為衣。每服五、七十丸,人參湯下。

人參琥珀丸,治癲癇。

人參,琥珀(另研),茯神,白茯苓,石菖蒲(小者),遠志(酒浸,各半兩),乳香(另研),硃砂(水飛),棗仁(溫酒浸半日,去殼,紙上炒香,各二錢半)

白話文:

【硃砂丸】,用於治療癲癇症狀。

材料如下:

  • 熟絹一小片,包裹並綁上線。
  • 一隻公豬的心臟,用竹刀切開,以紙擦拭掉血液後,放入包裹好的硃砂中,再用線綁住外部,用竹箬包裹好,再用麻皮緊緊綁好。
  • 二升無灰酒,與上述材料一同放入砂罐中煮沸,當酒蒸發完畢後,取出硃砂研磨。
  • 將豬心用竹刀細切,放入砂盆中研磨至糊狀,加入藥粉混合,再加入煮熟且清潔的紅棗肉四兩,研磨至大小如桐子,留少許硃砂作為包衣。
  • 每次服用五到七十顆,以人參湯送服。

此方名為【人參琥珀丸】,用於治療癲癇。所需材料包括:人參、琥珀(需單獨研磨)、茯神、白茯苓、石菖蒲(選擇較小的)、遠志(以酒浸泡)、乳香(需單獨研磨)、硃砂(用水研磨)、棗仁(以溫酒浸泡半日,去殼,紙上炒香,各需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溫酒送下,日再服。如不能飲者,棗湯下。此可常服。

《集驗》,秘方半夏丸,治心風癲狂。張德明傳,其內人失心狂數年,服此藥而愈,後再作,服人參琥珀丸而安。

半夏(一兩,用生薑汁煮三、五十沸,取出切作塊,更煮令熟,焙乾為末),麝香(一錢,研)水銀(半兩),生薄荷(一大握,用水銀研如泥)

上藥同薄荷泥更研千百下,丸如芥子。每服十五丸,金銀湯臨臥服,三日再服。

神應丹,治諸癇。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蜜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後溫酒送服,一天服用兩次。如果無法飲酒,可以用大棗湯送服。這個藥方可以長期服用。

《集驗》記載,秘方半夏丸可以治療心風癲狂。張德明傳說,他的妻子患失心狂多年,服用此藥後痊癒,後來再次發作,服用人參琥珀丸後才安定下來。

將半夏用生薑汁煮沸三、五十次,取出切成塊狀,再煮至熟透,焙乾磨成粉末;麝香研磨成粉末;水銀研磨成粉末;生薄荷用水銀研磨成泥狀。

將上述藥材與薄荷泥一起研磨一千多次,製成如芥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丸,睡前用金銀湯送服,三天服用一次。

神應丹可以治療各種癲癇。

辰砂(佳者,不拘多少)

上研細,豬心血和勻,以蒸餅裹劑蒸熟,就熱取出,丸桐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食後臨臥服。

(楊氏),五癇神應丸,治癲癇潮發,不問新久。

白附子(炮,半兩),半夏(二兩,湯洗),南星(薑製),烏蛇(酒浸),白礬(生,各一兩),全蠍(炒,二錢),蜈蚣(半條),白殭蠶(炒,一兩半),麝香(三字,研),皂角(二兩,捶碎,用水半升揉汁去渣,同白礬一處熬干為度,研),硃砂(飛,二錢半)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食後送下。

白話文:

將辰砂研磨成細粉,加入豬心血充分混合,用蒸餅包裹成藥丸,蒸熟後趁熱取出,丸成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人參湯送服,飯後睡前服用。

楊氏所著的《神應丸》方,主治癲癇,無論新發舊病皆可服用。

將白附子炮製,半夏用湯水洗淨,南星用薑汁製備,烏蛇用酒浸泡,白礬、全蠍炒製,蜈蚣、白殭蠶炒製,麝香研磨,皂角捶碎,用半升水揉出汁液去渣,與白礬一起熬干,研磨成粉。

將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生薑汁煮成的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

《局方》,牛黃清心丸,治心志不定,神氣不寧,驚恐癲狂,語言譫妄,虛煩少睡,甚至棄衣登高,逾垣上屋,或小兒風痰上壅,抽搐發熱,或急驚痰盛發搐,目反口噤,煩躁等證。

牛黃(一兩,二錢),白朮,麥門冬,枯黃芩(各兩半),人參,神麯,蒲黃(炒,各二兩半),山藥(七兩),炙甘草(五兩),杏仁(去皮尖,炒黃色。另研),桔梗(各二兩二錢),大豆黃卷(微炒),當歸,肉桂(各一兩七錢),阿膠,白蘞(各七錢半),白茯苓(一兩二錢),川芎,防風,麝香,冰片(各五錢),羚羊角(鎊,一兩),犀角(鎊,二兩),雄黃(八錢,飛),乾薑(炮,七錢),大棗(百枚,蒸熟去皮,研膏),金箔(一千四百張,內四百為衣)

白話文:

牛黃清心丸主治心神不寧、驚恐癲狂、胡言亂語、失眠多夢,甚至出現脫衣攀爬、跳上屋頂等行為,也可用於治療小兒風痰壅塞、抽搐發熱、驚厥、眼球上翻、口緊閉、煩躁不安等症狀。

上另研為末,煉蜜與棗杵勻,每兩作十丸,用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

《醫統》,牛黃丸,治癲狂風癇心風,神不守舍,時發無常,仆地吐涎,不自知覺。

牛黃,珍珠,麝香(各五分),硃砂,龍齒(各另研),犀角,琥珀(各二錢),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人參,茯苓(各四錢),水銀(五分),防風,黃芩,知母,龍膽草,石菖蒲,白芍藥,全蠍,甘草(各五錢),蜂房(三錢),金箔,銀箔(各七十片)

上為末,共和勻,煉蜜和搗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後臨臥新竹葉湯下。

白話文:

上等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製的蜂蜜與棗子一起打勻,每兩份材料做成十個藥丸,用金箔包裹。每次服用一個藥丸,用水調和後吞下。

《醫統》中的「牛黃丸」,用於治療癲癇、風癇及心風病,患者神志不清,時常無常地發作,會突然倒地,並伴有吐出白沫的情況,患者自己無法意識到。

藥物組成如下:牛黃、珍珠、麝香(各五分)、硃砂、龍齒(分別研磨)、犀角、琥珀(各二錢)、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人參、茯苓(各四錢)、水銀(五分)、防風、黃芩、知母、龍膽草、石菖蒲、白芍藥、全蠍、甘草(各五錢)、蜂房(三錢)、金箔、銀箔(各七十片)。

以上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再與煉製的蜂蜜一起打千杵,製成藥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個藥丸,在飯後臨睡前,用新的竹葉湯下藥。

(萬氏),牛黃清心丸,方在小兒。治心熱神昏。

(錢氏),牛黃丸,方在小兒。治小兒痰涎風癇。

《雜著》,牛黃丸,方在小兒。治小兒驚癇,痰涎壅盛。

三味牛黃丸,方在小兒。治小兒驚熱疳積。

蘇合香丸,治中氣,或卒暴氣逆心痛,鬼魅惡氣等證。

麝香,沉香,丁香,白檀香,香附,蓽撥,白朮,訶子(煨去皮),硃砂(水飛),青木香烏犀角(各二兩),熏陸香,龍腦(各一兩),安息香(二兩,另為末,用無灰酒一升熬膏),蘇合油(二兩,入安息香膏內)

白話文:

古籍記載,牛黃清心丸適合治療小兒心熱神昏,牛黃丸可用於治療小兒痰涎風癇或驚癇、痰涎壅盛,三味牛黃丸則主治小兒驚熱疳積。蘇合香丸則針對中氣不足、突然氣逆心痛、鬼魅惡氣等症狀。

其組成藥物包括麝香、沉香、丁香、白檀香、香附、蓽撥、白朮、訶子(去皮煨)、硃砂(水飛)、青木香、烏犀角(各二兩)、熏陸香、龍腦(各一兩)、安息香(二兩,另研末,用無灰酒熬成膏)、蘇合油(二兩,加入安息香膏內)。

上為細末,用安息香膏並煉蜜,每兩作十丸,熔黃蠟包裹為善。每用溫水化服一丸。或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丸。

龍腦雞蘇丸,治上焦之火,除煩解勞,安吐血衄血,清五臟虛煩,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熱消渴,下而血滯五淋血崩等疾。

麥冬(四兩),甘草(一兩半),龍腦薄荷葉(一斤),阿膠(炒),人參(各二兩),黃耆(炙,一兩),生地(六兩,另為末),木通,銀柴胡(各二兩,此二味用沸湯浸一日夜,絞取汁)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研磨成細粉,使用安息香膏和煉製的蜂蜜混合,每兩份材料做成十個藥丸,用黃蠟包裹好。每次服用時,用溫水融化一個藥丸服用。或者可以做成大約像桐籽那麼大的丸狀,每次服用四到五個。

龍腦雞蘇丸,用於治療上焦的火氣,消除煩躁和疲勞,止住吐血和鼻出血,清潔五臟的虛火,安定神智不穩定的情況,對於上部的酒精中毒、膈熱和消渴症有療效。對於下部的血瘀、五淋和血崩等疾病也有治療作用。

麥冬(四兩),甘草(一兩半),龍腦薄荷葉(一斤),阿膠(炒),人參(各二兩),黃耆(炙,一兩),生地(六兩,另外研磨成粉末),木通,銀柴胡(各二兩,這兩種材料用沸水浸泡一天一夜,然後擠出汁液)

上用好白蜜二斤,先煎一兩沸,卻入地黃末,不住手攪,徐加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膏,然後加前諸藥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隨證用引送下。如室女虛勞,寒熱潮作,用人參柴胡湯下。一方如前,有黃連一兩。

九還金液丹,方在小兒。

治男婦小兒中風驚風,痰盛氣急。

《良方》,香橘湯,治七情內傷,胸膈不快,腹脅脹痛。

香附(炒),半夏(制),橘紅(各三錢),甘草(炙,一錢)

水一鍾半,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取上等白蜜二斤,先煮沸一兩,然後加入地黃粉末,不停攪拌,慢慢加入木通汁和柴胡汁,用小火熬成膏狀。之後加入其他藥粉,製成豌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根據病情用藥引送服。例如,如果是年輕女子虛勞,寒熱交替,可以用人參柴胡湯送服。另一個方子與前者類似,但需加入黃連一兩。

九還金液丹,是針對小兒的方子。

主要用於治療男女和小兒中風、驚風,痰多氣喘等病症。

《良方》中的香橘湯,用於治療七情內傷,胸悶氣滯,腹脅脹痛。

配方:香附(炒)、半夏(制)、橘紅(各三錢)、甘草(炙,一錢)。

用水一鍾半,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煮八分。飯後服用。

《良方》,分氣紫蘇飲,治腹脅疼痛,氣促喘息。

蘇葉,桔梗(去蘆),桑白皮,草果仁,大腹皮,白茯苓,陳皮,炙甘草(各一錢半)

水一鍾半,生薑三片,入鹽少許,煎八分,食前服。

《本事》,枳實散,治男子兩脅疼痛。

枳實(一兩),白芍藥(炒),雀腦芎,人參(各半兩)

上為細末。薑棗湯調服二錢,酒亦可,食前,日三服

《濟生》,推氣散,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片薑黃,枳殼(麩炒),桂心(各五錢),甘草(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食遠調服。

白話文:

《良方》記載的「分氣紫蘇飲」用來治療腹脅疼痛、氣促喘息。方劑包括蘇葉、桔梗、桑白皮、草果仁、大腹皮、白茯苓、陳皮、炙甘草各一錢半,加水一鍾半、生薑三片、少許鹽,煎煮八分,飯前服用。

《本事》記載的「枳實散」用來治療男子兩脅疼痛。方劑包括枳實一兩、白芍藥(炒)、雀腦芎、人參各半兩,研磨成細末,用薑棗湯調服二錢,也可加酒,飯前服用,每日三次。

《濟生》記載的「推氣散」用來治療右脅疼痛、脹滿不食。方劑包括片薑黃、枳殼(麩炒)、桂心各五錢、炙甘草二錢,研磨成細末,每服二錢,飯後用薑棗湯調服。

白朮丸,治息積病,脅下滿悶,喘息不安,呼吸引痛,不可針炙,宜導引,服此藥。

白朮(炒),枳實(麩炒),官桂(各一兩半),人參(二兩),陳皮,桔梗(醋炒),炙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時,溫酒送下,日三服。

白話文:

這方名叫白朮丸,用來治療積食導致的胸脇脹悶、呼吸急促、喘息不安,甚至吸氣疼痛,且不能針灸,適合配合導引運動。方劑中包含白朮(炒)、枳實(麩炒)、官桂(各一兩半)、人參(二兩)、陳皮、桔梗(醋炒)、炙甘草(各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不限時間,溫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