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4)

1. 和陣

草豆蔻丸,治酒積胃口痛,咽膈不通。

草豆蔻(煨),白朮(各二兩),麥芽(煨),神麯(炒),黃芩,半夏(炮,各五錢),枳實(炒,二兩),橘紅,青皮(各三錢),乾薑(二錢),炒鹽(五分)

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百丸,煎白湯下。按:此方當去黃芩,庶乎不滯。

(東垣),清暑益氣湯,治暑熱蒸人,四肢倦怠,胸滿氣促,肢節疼痛,身熱而煩,小便黃數,大便溏瀉,自汗口渴,不思飲食。

人參,黃耆,升麻,蒼朮(各一錢),白朮(炒),神麯(炒,各五分),陳皮,炙甘草,黃柏麥冬,當歸(各五分),乾葛,五味,澤瀉,青皮(各三分)

水煎溫服。

《局方》,香薷飲,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利煩心等證。按此方惟治陽暑,陰暑不宜用。

香藿(一斤),厚朴(制),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五物香薷飲,治一切暑毒腹痛,霍亂吐瀉,或頭痛昏憒等證。

香薷,茯苓,白扁豆,厚朴,炙甘草(各一錢)

上為咀。水一鍾半,煎服。本方加黃連,即名黃連香薷飲。

《百一》,十味香薷飲,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瀉等證。

香薷(二錢),人參,黃耆,白朮,茯苓,厚朴(姜炒),陳皮,白扁豆(炒,各一錢),木瓜,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黃連香薷飲,治陽暑中熱。

黃連(四兩),香薷(一斤),厚朴(半斤)

每服四錢,如前煎服。

(《局方》),縮脾飲,解伏暑,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瀉霍亂。

白扁豆(炒),乾葛(各二兩,一作乾薑),炙甘草,烏梅肉,砂仁,草果(各四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冷服。

(《局方》),七味滲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小便或赤澀,大便溏泄。因坐臥濕地,或陰雨之所襲也。

炙甘草,蒼朮,白朮(各一錢),茯苓,乾薑(各二錢),丁香,橘紅(各二分半)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清熱滲濕湯,方在寒陣。治濕熱浮腫,小水不利。

(《金匱》),防己黃耆湯,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耆(去蘆,各一兩),甘草(炙,半兩),白朮(七錢半)

上㕮咀。每用五錢,生薑四片,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加芍藥;氣上衝者,加桂枝;下有陳寒者,加細辛。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百一》),除濕湯,治中濕身體重著,腰腿痠疼,大便溏,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蒼朮,厚朴,茯苓(各錢半),陳皮(七分),藿香,炙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和陣

草豆蔻丸,治療因飲酒導致的胃部積滯疼痛,以及咽喉食道不暢。

藥材:草豆蔻(煨過)、白朮(各八錢),麥芽(煨過)、神麯(炒過)、黃芩、半夏(炮製過,各二錢),枳實(炒過,八錢),橘紅、青皮(各一錢二分),乾薑(八分),炒鹽(二分)

製作方法:將藥材用湯浸泡蒸過的餅製成藥丸,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煮過的白湯送服。說明:這個方子應該去掉黃芩,這樣藥性才不會太過於停滯。

(東垣)清暑益氣湯,治療因暑熱侵襲而導致的四肢疲倦、胸悶氣短、肢體關節疼痛、發熱煩躁、小便黃而頻繁、大便溏瀉、自汗口渴、沒有食慾等症狀。

藥材:人參、黃耆、升麻、蒼朮(各四分),白朮(炒過)、神麯(炒過,各二分),陳皮、炙甘草、黃柏、麥冬、當歸(各二分),葛根、五味子、澤瀉、青皮(各一分)

服用方法:用水煎煮後溫服。

《局方》香薷飲,治療各種暑熱引起的腹痛,或霍亂吐瀉、心煩等症狀。說明:這個方子只適合治療陽暑,不適合治療陰暑。

藥材:香薷(一斤)、厚朴(製過)、白扁豆(炒過,各半斤)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杯半煎至剩八分,不拘時間溫服。

五物香薷飲,治療各種暑毒引起的腹痛、霍亂吐瀉,或頭痛昏沉等症狀。

藥材:香薷、茯苓、白扁豆、厚朴、炙甘草(各四分)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用水一杯半煎服。本方加入黃連,就稱為黃連香薷飲。

《百一》十味香薷飲,治療因伏暑而導致的身體疲倦、神志昏沉、頭重、吐瀉等症狀。

藥材:香薷(八分),人參、黃耆、白朮、茯苓、厚朴(薑汁炒過)、陳皮、白扁豆(炒過,各四分),木瓜、炙甘草(各二分)

服用方法:用水二杯,煎至剩七分,在飯後溫服。

黃連香薷飲,治療陽暑中熱。

藥材:黃連(十六兩),香薷(一斤),厚朴(半斤)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一錢六分,煎煮方法如前述。

(《局方》)縮脾飲,能夠解除伏暑、消除煩渴、解暑毒、止吐瀉霍亂。

藥材:白扁豆(炒過)、葛根(各八兩,一說用乾薑)、炙甘草、烏梅肉、砂仁、草果(各十六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六分,用水煎煮後放涼服用。

(《局方》)七味滲濕湯,治療因寒濕侵襲所導致的身體沉重、像坐在水中的感覺、小便發紅或澀痛、大便溏泄等症狀,這些症狀多因久坐潮濕之地,或遭受陰雨侵襲所致。

藥材:炙甘草、蒼朮、白朮(各四分),茯苓、乾薑(各八分),丁香、橘紅(各一分)

服用方法:用水一杯半,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至剩七分,飯前服用。

清熱滲濕湯,方子在寒陣部分,治療濕熱導致的身體浮腫、小便不暢。

(《金匱》)防己黃耆湯,治療風濕導致的脈象浮動、身體沉重、容易出汗、怕風等症狀。

藥材:防己、黃耆(去蘆,各四兩),甘草(炙過,二兩),白朮(三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每次取二錢,加生薑四片、紅棗一枚,用水一杯半煎至剩八分,溫服,過一會兒再服。若有喘息,加麻黃二兩;胃部不適,加芍藥;氣向上衝,加桂枝;下腹有陳舊寒氣,加細辛。服藥後,應感覺如蟲在皮膚下爬行,從腰部向下像冰一樣涼,然後坐在被子上,再用一條被子圍住腰部以下,使其微微出汗即可痊癒。

(《百一》)除濕湯,治療因濕邪侵入所導致的身體沉重、腰腿痠痛、大便溏瀉、小便或澀或暢等症狀。

藥材:半夏曲、蒼朮、厚朴、茯苓(各六分),陳皮(二分),藿香、炙甘草(各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