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5)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5)
1. 和陣
水二鍾,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羌活勝濕湯,治外傷濕氣,一身盡痛者。此方通治濕證。
羌活,獨活(各二錢),藁本,防風(各錢半),蔓荊子,川芎,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溫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經有寒也,加酒防己五分,附子五分。
(東垣),升陽除濕湯,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
升麻,柴胡,羌活,防風,半夏,益智仁,神麯,澤瀉(各五分),麥櫱面,陳皮,豬苓,甘草(各三分),蒼朮(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三大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柤,空心服。
(《拔萃》),升陽除濕防風湯,治下痢下血,大便秘滯,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下白膿。慎勿利之,舉其陽則陰自降矣。
防風(二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蒼朮(酒浸去皮,炒,四錢)
上先將蒼朮用水一鍾半,煎至一鍾,入諸藥同煎至八分,食前服。
(《三因》),白朮酒,治中濕骨節疼痛。
白朮(一兩)
用酒三盞,煎一盞,不拘時頻服。不能飲酒者,以水代之。
(《仲景》),五苓散,治暑熱煩躁,霍亂泄瀉,小便不利而渴,淋澀作痛,下部濕熱。
白朮,豬苓,茯苓(各七錢半),肉桂(五錢),澤瀉(一兩二錢半)
古法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日三服。今法以水煎服。
加減五苓散,治濕熱黃疸,小水不利。
即前五苓散去肉桂,加茵陳各等分。
加味五苓散,治濕勝身痛,小便不利,體痛發渴。此太陽經解表滲利之劑,治風濕、寒濕藥也。
即前五苓散加羌活。
(《金匱》),茵陳五苓散,治黃疸。
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上和勻,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
柴胡茵陳五苓散,治傷寒、溫濕、熱病發黃,小便赤黑,煩渴發熱。此以汗下太早,濕熱未除,以致遍身發黃,嘗用此治之甚效。
五苓散(一兩),加茵陳(半兩),車前子(一錢),木通,柴胡(各一錢半)
上分二服,用水一鍾半,燈草五十莖,煎服。連進數服,小便清利而愈。因酒後者,加乾葛二錢。
四苓散
即前五苓散去肉桂。
(仲景),豬苓湯,治傷寒下後,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及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盡,服七合,日三服。
茯苓湯,治濕熱泄瀉,或飲食泄瀉。
茯苓,白朮(炒,各五錢)
上用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藥等方,名白朮散。
胃苓湯,治脾濕太過,泄瀉不止。
陳皮,厚朴,甘草,蒼朮,白朮,茯苓,澤瀉,獵苓,肉桂(各等分)
白話文:
水兩碗,加生薑七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七分,飯後遠一點的時間服用。
羌活勝濕湯,治療外傷引起的濕氣,導致全身疼痛。這個方子可以通用於治療各種濕證。
羌活、獨活(各二錢),藁本、防風(各一錢半),蔓荊子、川芎、炙甘草(各五分)
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溫服。如果身體沉重、腰部酸痛,感覺沉甸甸的,是體內有寒氣,可以加酒泡過的防己五分、附子五分。
(李東垣的方子)升陽除濕湯,治療脾胃虛弱,沒有食慾,腸鳴腹痛,腹瀉不止,小便黃,四肢困乏無力。
升麻、柴胡、羌活、防風、半夏、益智仁、神麯、澤瀉(各五分),炒麥芽粉、陳皮、豬苓、甘草(各三分),蒼朮(一錢)
以上藥材稍微搗碎,分成一服。用水三大碗,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至剩一碗,去除藥渣,空腹服用。
(《拔萃》中的方子)升陽除濕防風湯,治療腹瀉下血,大便秘結,裡急後重,頻繁想上廁所卻排不出大便,或者排出白色膿液。切記不要用瀉藥治療,提升陽氣,陰氣自然會下降。
防風(二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各一錢),蒼朮(用酒浸泡後去皮炒過,四錢)
先將蒼朮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一碗,再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煎煮至剩八分,飯前服用。
(《三因》中的方子)白朮酒,治療濕氣侵入導致的骨節疼痛。
白朮(一兩)
用酒三碗,煎煮至剩一碗,不拘時間頻繁服用。不能喝酒的人,可以用水代替。
(張仲景的方子)五苓散,治療暑熱引起的煩躁,霍亂吐瀉,小便不暢而口渴,排尿時疼痛澀滯,下身濕熱。
白朮、豬苓、茯苓(各七錢半),肉桂(五錢),澤瀉(一兩二錢半)
古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送服,每天三次。現在的方法是用水煎服。
加減五苓散,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小便不利。
在原五苓散的基礎上去掉肉桂,加入茵陳,用量與其他藥材相等。
加味五苓散,治療濕氣過盛引起的身體疼痛,小便不暢,身體疼痛且口渴。這個方子是太陽經的解表滲利劑,用來治療風濕、寒濕等病症。
在原五苓散的基礎上加入羌活。
(《金匱要略》中的方子)茵陳五苓散,治療黃疸。
茵陳蒿粉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先吃飯喝點東西,再服用一小勺,每天三次。
柴胡茵陳五苓散,治療傷寒、溫濕病、熱病引起的發黃,小便赤黑,煩渴發熱。這種情況是因為發汗或瀉下太早,濕熱沒有清除,導致全身發黃,此方治療效果很好。
五苓散(一兩),加入茵陳(半兩),車前子(一錢),木通、柴胡(各一錢半)
將藥材分成兩份,用水一碗半,加燈芯草五十根,煎服。連續服用幾次,小便清澈順暢就會痊癒。如果是因為喝酒引起的,可以加入葛根二錢。
四苓散
就是原來的五苓散去掉肉桂。
(張仲景的方子)豬苓湯,治療傷寒病瀉下後,出現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以及少陰病出現腹瀉、咳嗽嘔吐、口渴、心煩難以入睡等症狀。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四升,先煮其中四味藥材,取汁二升,去除藥渣,再加入阿膠,使其完全融化,每次服用七合,每天三次。
茯苓湯,治療濕熱引起的腹瀉,或因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
茯苓、白朮(炒過,各五錢)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飯前服用。有一個方子加入了芍藥等藥材,叫做白朮散。
胃苓湯,治療脾濕過盛,導致腹瀉不止。
陳皮、厚朴、甘草、蒼朮、白朮、茯苓、澤瀉、豬苓、肉桂(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