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3)

1. 和陣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枳殼(麩炒),神麯(炒),麥芽,乾薑(炮),官桂,訶子(煨),三稜(炮),莪朮(炮,各一兩),厚朴(姜炒),檳榔,木香(磨,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白湯調服。如脾胃不和,腹滿脹悶,用水一鍾,姜五片,棗一枚,鹽少許,煎七分服。

《局方》,五噎散,治胸膈痞悶,諸氣結聚,脅肋脹滿,痰逆噁心,不進飲食。

白朮,南星(制),半夏曲,枳殼(麩炒),青皮,草果,麥芽,大腹皮,乾薑,丁香(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嘉禾散,一名穀神散。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五膈五噎。

白茯苓,砂仁,薏仁(炒仁),枇杷葉(去毛,姜炙),桑白皮(炒),沉香(磨汁),五味子白豆蔻,炙甘草,丁香,人參,白朮(各五分),木香(磨汁),青皮,陳皮,杜仲(薑汁炒),穀芽(炒),藿香,大腹皮(洗),石斛(酒炒),半夏曲(炒),神麯(炒),隨風子,檳榔(各三分)

上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五噎,入柿幹一個;膈氣吐逆,入薤白三寸,棗五枚同煎。

《局方》,人參豆蔻湯,治嗝噎,寬中順氣。

人參,炙甘草,白豆蔻,石菖蒲(各五分),白朮,陳皮,半夏曲,蘿蔔子(炒研),當歸,厚朴(各八分),藿香,丁香(各三分)

水一鍾半,姜三片,粟米一撮,煎七分服。

《良方》,紫蘇子飲,治嗝噎上氣咳逆。因怒未定,便夾氣飲食,或食飲畢便怒,以致食與氣相逆,遂成隔噎之候。

真蘇子,訶子(煨),蘿蔔子(微炒),杏仁(去皮尖,麩炒),人參(各一錢),木香(五分),青皮,炙甘草(各二錢)

上咀。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枇杷葉煎,治五噎立效。

枇杷葉(拭去毛尖),橘紅(各三錢),生薑(半兩)

水一鍾半,煎七分,作二次溫服。

《統旨》,補氣運脾湯,治中氣不運,噎塞。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黃耆(一錢,炙),橘紅,茯苓(各錢半),砂仁(八分),甘草(炙,五分)

水一鍾半,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利膈散,治胸痹膈塞不通。

人參,白朮,陳皮,赤茯苓,前胡(各一錢),乾薑,桂心,訶子,甘草(各五分)

水一鍾半,姜五片,煎七分,頻頻服之效。

《發明》,人參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逆喘滿,利脾胃壅滯,治隔噎聖藥。按此方必隔噎而大便秘結者乃可用。

人參,當歸,藿香(各一兩),木香,檳榔(各七錢),枳實(炒),甘草(各八錢),厚朴(姜炒),大黃(酒浸,各二兩)

上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溫水送下三十丸。

白話文:

和陣

組成: 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麩炒枳殼、炒神麯、麥芽、炮乾薑、官桂、煨訶子、炮三稜、炮莪朮(各一兩),姜炒厚朴、檳榔、磨木香(各半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少許鹽,用白開水調服。如果脾胃不和,腹部脹滿,可以用清水一碗,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一枚、少許鹽,煎煮至七分,服用。

出處與主治: 此方出自《局方》,名為五噎散,主治胸膈痞悶,各種氣結聚不散,脅肋脹滿,痰多噁心,沒有食慾。

組成: 白朮、制南星、半夏曲、麩炒枳殼、青皮、草果、麥芽、大腹皮、乾薑、丁香(各一錢),甘草(五分)

用法: 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五片,煎煮至七分,不拘時間服用。

出處與主治: 名為嘉禾散,又名穀神散,主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沒有食慾,五種噎病。

組成: 白茯苓、砂仁、炒薏仁、薑炙枇杷葉、炒桑白皮、磨沉香汁、五味子、白豆蔻、炙甘草、丁香、人參、白朮(各五分),磨木香汁、青皮、陳皮、薑汁炒杜仲、炒穀芽、藿香、洗過的大腹皮、酒炒石斛、炒半夏曲、炒神麯、隨風子、檳榔(各三分)

用法: 用水二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煮至八分,在飯前空腹服用。如果五噎嚴重,加入柿餅一個同煎;如果是隔氣導致的吐逆,加入薤白三寸、紅棗五枚同煎。

出處與主治: 此方出自《局方》,名為人參豆蔻湯,主治打嗝噎氣,能寬中理氣。

組成: 人參、炙甘草、白豆蔻、石菖蒲(各五分),白朮、陳皮、半夏曲、炒蘿蔔子(研磨)、當歸、厚朴(各八分),藿香、丁香(各三分)

用法: 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小米一撮,煎煮至七分服用。

出處與主治: 此方出自《良方》,名為紫蘇子飲,主治打嗝噎氣、上氣咳逆。多因生氣後立即吃飯或吃完飯後生氣,導致食物與氣逆行,形成噎病。

組成: 真蘇子、煨訶子、微炒蘿蔔子、麩炒杏仁(去皮尖)、人參(各一錢),木香(五分),青皮、炙甘草(各二錢)

用法: 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七分服用。

組成: 枇杷葉(擦去毛尖)、橘紅(各三錢),生薑(半兩)

用法: 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七分,分兩次溫服。

出處與主治: 名為枇杷葉煎,主治五噎,效果顯著。

組成: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炙黃耆(一錢),橘紅、茯苓(各一錢半),砂仁(八分),炙甘草(五分)

用法: 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八分,在飯前空腹服用。

出處與主治: 此方出自《統旨》,名為補氣運脾湯,主治中氣不運行導致的噎塞。

組成: 人參、白朮、陳皮、赤茯苓、前胡(各一錢),乾薑、桂心、訶子、甘草(各五分)

用法: 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五片,煎煮至七分,頻繁服用可見效。

出處與主治: 名為利膈散,主治胸痹,胸膈阻塞不通。

組成: 人參、當歸、藿香(各一兩),木香、檳榔(各七錢),炒枳實、甘草(各八錢),姜炒厚朴、酒浸大黃(各二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加水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溫開水送服三十丸。

出處與主治: 此方出自《發明》,名為人參利膈丸,主治胸中不適,痰多喘滿,能疏通脾胃積滯,是治療噎病的良藥。但此方必須是在患有噎病且伴隨大便秘結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