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2)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2)
1. 和陣
水一鍾,姜三片,煎八分,溫服。氣鬱,加烏藥、木香、檳榔、紫蘇、乾薑,倍砂仁、香附;濕鬱,加白朮;熱鬱,加黃芩,倍梔子;痰鬱,加南星、枳殼、小皂莢;血鬱,加桃仁,紅花、丹皮;食鬱,加山楂、神麯、麥芽。
《局方》,三和散,治七情氣結,脾胃不和,心腹痞滿,大便秘澀。
羌活,蘇葉,木瓜,大腹皮,沉香(各一錢),木香,檳榔,陳皮,白朮,川芎,炙甘草(各七分半)
上咀,分二服,每服水一鍾,煎六分,不拘時服。
(丹溪),生韭飲,治食鬱久則胃脘有瘀血作痛,大能開提氣血。
生韭(搗取自然汁一盞,加溫酒一、二杯同服)
上先以桃仁連皮細嚼數十枚,後以韭汁送下。
《三因》,溫膽湯,治氣鬱生涎,夢寐不寧,怔忡驚悸,心虛膽怯,變生諸證。
半夏(湯泡),枳實,竹茹(各一兩),陳皮(一兩五錢),茯苓(七錢),炙甘草(四錢)
每服四、五錢,生薑七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一方有遠志一兩。
十味溫膽湯,治證同前,兼治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夢遺精滑等證。
半夏(湯泡),枳實(麩炒),陳皮(各二錢),白茯苓(錢半),人參,熟地,棗仁(炒),遠志(制),五味(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水二鍾,生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越鞠丸,治六郁胸膈痞滿,或吞酸嘔吐,飲食不和,瘡疥等證。
香附,山楂,神麯(炒),麥芽(炒),撫芎,蒼朮,梔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滾湯下。丹溪越鞠丸,無山楂、麥芽。
流氣丸,治五積六聚,癥瘕痞塊,留飲之疾。是皆鬱氣客於腸胃之間,皮膚之下,久而停留,變而為痞。此藥能通滯氣,和陰陽,消舊飲,雖年高氣弱,亦可緩緩服之。
木香,小茴香,橘紅,菖蒲,青皮,廣朮(炮),檳榔,蘿蔔子,神麯(炒),麥芽(炒),枳殼(麩炒),補骨脂(炒),砂仁,蓽澄茄(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細嚼白豆蔻仁一枚,食後白湯送下。
(嚴氏),五膈散,治五膈五噎。
人參,白朮,甘草,白豆蔻,半夏,桔梗,乾薑,蓽澄茄,木香,杵頭糠,沉香(各三分)枇杷葉(五片,炙,去毛)
水二鍾,姜七片,煎七分,溫服。
《局方》,五膈寬中散,治七情四氣傷於脾胃,以致陰陽不和,遂成膈噎,一切氣逆並治。
青皮,陳皮(各五錢),香附(童便浸炒),厚朴(薑汁炒),甘草(各六錢),白豆蔻,砂仁,丁香,木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鹽湯點服。
《選要》,十膈散,治十般膈氣。風、冷、氣、熱、痰、食、水、憂、思、喜。
白話文:
[和陣]
用一碗水,加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下八分,溫熱服用。如果是因為氣鬱導致的,可以加入烏藥、木香、檳榔、紫蘇、乾薑,並加倍使用砂仁和香附;如果是濕氣鬱積,可以加入白朮;如果是熱鬱,可以加入黃芩,並加倍使用梔子;如果是痰鬱,可以加入南星、枳殼、小皂莢;如果是血瘀,可以加入桃仁、紅花、丹皮;如果是食積,可以加入山楂、神麯、麥芽。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的三和散,可以用來治療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導致的氣結,以及脾胃不和、心腹脹滿、大便乾澀等症狀。
藥方組成包括:羌活、蘇葉、木瓜、大腹皮、沉香(各一錢),木香、檳榔、陳皮、白朮、川芎、炙甘草(各七分半)。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分成兩份服用。每次取一份,用一碗水煎煮至剩六分,不限時間服用。
(朱丹溪)的生韭飲,可以用來治療因為食積久了導致胃部有瘀血作痛的情況,能夠很好地疏通氣血。
做法是將新鮮韭菜搗爛取汁一杯,加入一到兩杯溫熱的酒混合後服用。
先將桃仁連皮細嚼數十枚,然後用韭菜汁送服。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裡的溫膽湯,可以用來治療因為氣鬱產生痰涎,導致睡眠不安、心悸驚慌、膽怯等症狀,並由此產生其他各種病症。
藥方組成包括:半夏(用湯水浸泡過)、枳實、竹茹(各一兩),陳皮(一兩五錢),茯苓(七錢),炙甘草(四錢)。
每次服用四到五錢,加七片生薑、一顆紅棗,用一碗半水煎煮至剩七分,在飯後溫熱服用。另一個藥方中有加入遠志一兩。
十味溫膽湯,治療的症狀和溫膽湯相同,同時還能治療四肢浮腫、食慾不佳、心中煩悶、坐立不安、遺精等症狀。
藥方組成包括:半夏(用湯水浸泡過)、枳實(用麩皮炒過)、陳皮(各二錢),白茯苓(一錢半),人參、熟地、棗仁(炒過)、遠志(用藥材炮製過)、五味子(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用兩碗水,加五片生薑、一顆紅棗,煎煮至剩八分,不限時間服用。
越鞠丸,可以治療因六種鬱結(氣、血、痰、火、濕、食)引起的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調、瘡疥等症狀。
藥方組成包括:香附、山楂、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川芎、蒼朮、梔子(炒過),各藥等份。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調神麯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熱水送服。朱丹溪的越鞠丸藥方中沒有山楂和麥芽。
流氣丸,可以治療五積六聚(體內氣血積滯形成的腫塊),以及因為積滯導致的留飲(體內水液停留)等疾病。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鬱結之氣停留在腸胃和皮膚之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痞塊。這個藥能疏通滯氣,調和陰陽,消除舊積的水飲,即使是年老體弱的人也可以慢慢服用。
藥方組成包括:木香、小茴香、橘紅、菖蒲、青皮、廣朮(炮製過)、檳榔、蘿蔔子、神麯(炒過)、麥芽(炒過)、枳殼(用麩皮炒過)、補骨脂(炒過)、砂仁、蓽澄茄(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細嚼白豆蔻仁一枚,飯後用白開水送服。
(嚴用和)的五膈散,可以用來治療五種膈症和五種噎症。
藥方組成包括:人參、白朮、甘草、白豆蔻、半夏、桔梗、乾薑、蓽澄茄、木香、杵頭糠、沉香(各三分)、枇杷葉(五片,炙烤過,去除毛)。
用兩碗水,加七片生薑,煎煮至剩七分,溫熱服用。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的五膈寬中散,可以用來治療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和四氣(風、寒、暑、濕)損傷脾胃,導致陰陽不和,從而形成膈噎等症狀,以及一切氣逆的疾病。
藥方組成包括:青皮、陳皮(各五錢),香附(用童子尿浸泡後炒過)、厚朴(用薑汁炒過)、甘草(各六錢),白豆蔻、砂仁、丁香、木香(各一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鹽湯沖服。
《選要》裡的十膈散,可以用來治療十種不同的膈氣,包括風、寒、氣、熱、痰、食、水、憂、思、喜等引起的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