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31)

1. 和陣

人參(一錢),陳皮,桔梗,紫蘇(各錢半),五味子(十五粒)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

《直指》,神秘湯,治水氣作喘。

人參,陳皮,桔梗,紫蘇,半夏,桑白皮,檳榔(各一錢),炙甘草(五分),五味子(十五粒)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蘿蔔子湯,治積年上氣喘促,唾膿血不止,而氣實者宜之。

蘿蔔子(一合,研碎)

水煎,食後服,其效如神。

《三因》,葶藶大棗瀉肺湯,治上氣喘急,身與面目俱浮,鼻塞聲重,不聞香臭,胸膈脹滿,將成肺癰。

甜葶藶(炒,研細,三錢),大棗(十枚,去核)

水二鍾,先煎大棗至一鍾,去棗入葶藶,煎至八分,食後服,須先服小青龍湯二服方用此。

蘇子煎,治上氣咳嗽。

蘇子,杏仁,生薑汁,生地黃汁,白蜜(各一斤)

上將蘇子搗爛,以二汁和之,絹絞取汁,又搗又和,如此六、七次則味盡,乃去柤,以蜜和之,置銅器中,於湯上煎之如飴。每服二匙,日三次,夜一、二次,病愈即止。

《醫林》,杏仁煎,治喘嗽。

杏仁(去皮尖,炒),胡桃肉(去皮)

上等分,研膏,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細嚼,薑湯送下。一方以胡桃肉三枚,姜三片,臨臥嚼服,飲湯三、四口,再嚼再飲就臥,止嗽無痰。

《良方》,杏仁膏,治咳嗽喘急,喉中枯燥如物塞,兼唾血不止。

杏仁(二兩,去皮尖,炒研如膏),真酥(三兩),阿膠(二兩,研炒為末),生薑汁(一合),白蜜(五合),蘇子(二兩,微炒研膏)

上和勻,銀鍋內慢火熬成膏。每服一匙,不拘時,米飲調下。

《良方》,前胡散,治心胸煩熱不利,咳嗽涕唾稠黏。

前胡,桑白皮,麥門冬,貝母(各錢半),甘草(炙,五分),杏仁(去皮尖,一錢)

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七分,溫服。

《濟生》,百花膏,治咳嗽不已,或痰中有血。

百合(蒸,焙乾),款冬花(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龍眼大。臨臥細嚼一丸,薑湯下。

《本事》,枳殼散,治心下痞悶作痛,噯氣如敗卵。

枳殼,白朮(各五錢),香附(一兩),檳榔(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二、三服,不拘時。

保和湯,治中染瘴氣,發熱嘔吐,腹滿不食。

厚朴(薑製),半夏(制),大腹皮(黑豆水洗),橘紅(各八分),柴胡,枳殼,甘草(各五分),生薑(三錢,煨)

水煎溫服。

十味保和湯,治胃虛氣滯作噯。

人參,白朮,茯苓,半夏(制),陳皮(各一錢),藿香,香附,砂仁(各六分),炙甘草,木香(各三錢)

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溫服。

(丹溪),六郁湯,能解諸郁。

香附(二錢),橘紅,蒼朮,撫芎,半夏(炮,各一錢),赤茯苓,梔子(炒,各七分),炙甘草,砂仁(各五分)

白話文:

[和陣]

神秘湯:

  • 人參(3.75克),陳皮,桔梗,紫蘇(各5.6克),五味子(約15粒)
  • 用約30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下約210毫升,在飯後溫服。
  • 此方出自《直指》,用於治療因水腫引起氣喘。

加味神秘湯:

  • 人參,陳皮,桔梗,紫蘇,半夏,桑白皮,檳榔(各3.75克),炙甘草(1.875克),五味子(約15粒)
  • 用約600毫升的水,加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下約480毫升,在飯後溫服。

蘿蔔子湯:

  • 蘿蔔子(約50毫升,搗碎)
  • 用水煎煮,飯後服用,效果顯著。
  • 此方用於治療多年上氣喘促、咳膿血不止,且體質強壯的患者。

葶藶大棗瀉肺湯:

  • 甜葶藶(炒後研磨成細末,約11.25克),大棗(10枚,去核)
  • 用約600毫升的水,先煎煮大棗至剩下約300毫升,取出大棗,加入葶藶,煎煮至剩下約240毫升,飯後服用。使用此方前,需先服用小青龍湯兩劑。
  • 此方出自《三因》,用於治療上氣喘急、身體和面部浮腫、鼻塞聲音重、聞不到氣味、胸膈脹滿,且病情將發展為肺癰的患者。

蘇子煎:

  • 蘇子、杏仁、生薑汁、生地黃汁、白蜜(各約600克)
  • 將蘇子搗爛,與生薑汁和生地黃汁混合,用絹布絞汁,反覆搗、和六七次,直至藥味盡出,去除殘渣,再用白蜜調和,放入銅器中,隔水加熱熬煮至濃稠如麥芽糖。每次服用兩匙,每天三次,晚上服用一至兩次,病癒即停止服用。
  • 此方用於治療上氣咳嗽。

杏仁煎:

  • 杏仁(去皮尖,炒過),胡桃肉(去皮)
  • 將以上兩味藥等份研磨成膏狀,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如彈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丸,臨睡前細嚼,用薑湯送服。
  •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胡桃肉三枚,加生薑三片,臨睡前咀嚼服用,飲用三四口熱湯,再嚼再飲後就寢,可止咳無痰。
  • 此方出自《醫林》,用於治療氣喘咳嗽。

杏仁膏:

  • 杏仁(約75克,去皮尖,炒後研磨成膏狀),真酥油(約112.5克),阿膠(約75克,研磨炒成粉末),生薑汁(約30毫升),白蜜(約150毫升),蘇子(約75克,微炒後研磨成膏狀)
  • 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在銀鍋中用慢火熬成膏狀。每次服用一匙,時間不限,用米湯調服。
  • 此方出自《良方》,用於治療咳嗽喘急、喉嚨乾燥如物堵塞、且咳血不止的患者。

前胡散:

  • 前胡,桑白皮,麥門冬,貝母(各5.6克),炙甘草(1.875克),杏仁(去皮尖,3.75克)
  • 用約450毫升的水,加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下約315毫升,溫服。
  • 此方出自《良方》,用於治療心胸煩熱、排便不暢、咳嗽痰黏的患者。

百花膏:

  • 百合(蒸過,烘乾),款冬花(等份)
  • 將以上兩味藥研磨成細末,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如龍眼大小。臨睡前細嚼一丸,用薑湯送服。
  • 此方出自《濟生》,用於治療久咳不止或痰中帶血的患者。

枳殼散:

  • 枳殼,白朮(各18.75克),香附(37.5克),檳榔(7.5克)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7.5克,用米湯調服,每天二至三次,時間不限。
  • 此方出自《本事》,用於治療心下痞悶作痛、打嗝有腐敗氣味的患者。

保和湯:

  • 厚朴(用薑製過),半夏(製過),大腹皮(用黑豆水洗過),橘紅(各3克),柴胡,枳殼,甘草(各1.875克),煨過的生薑(約11.25克)
  • 用水煎煮後溫服。
  • 此方用於治療因感受瘴氣而發熱嘔吐、腹脹不欲食的患者。

十味保和湯:

  • 人參,白朮,茯苓,半夏(製過),陳皮(各3.75克),藿香,香附,砂仁(各2.25克),炙甘草,木香(各1.125克)
  • 用約450毫升的水,加三片生薑和兩枚紅棗,煎煮至剩下約315毫升,飯前溫服。
  • 此方用於治療胃虛氣滯、打嗝的患者。

六郁湯:

  • 香附(7.5克),橘紅,蒼朮,撫芎,半夏(炮製過,各3.75克),赤茯苓,梔子(炒過,各約2.6克),炙甘草,砂仁(各約1.875克)
  • 此方出自(丹溪),可解各種鬱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