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七須集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須集 (10)

1. 論虛邪治法(二十七)

凡傷寒治法,在表者宜散,在裡者宜攻,此大則也。然傷寒死生之機,則全在虛實二字,夫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傷寒為患,多系乘虛而入者。時醫不察虛實,但見傷寒,則動曰傷寒無補法,任意攻邪。殊不知可攻而愈者,原非虛證,正既不虛,邪自不能害之,及其經盡氣復,自然病退,故治之亦愈,不治亦愈,此實邪之無足盧也。

惟是挾虛傷寒,則最為可畏,使不知固本禦侮之策,而肆意攻邪,但施孤注,則凡攻散之劑,未有不先入於胃,而後達於經,邪氣未相及,而胃氣先被傷矣,即不盡脫,能無更虛?元氣更虛,邪將更入,虛而再攻,不死何待?是以凡患傷寒而死者,必由元氣之先敗,此則舉世之通弊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的原則,表證應該散寒,裡證應該攻邪,這是大的原則。然而,傷寒生死關鍵在於虛實二字。邪氣之所以能入侵,是因為人體氣虛,所以傷寒患者多半是趁虛而入。有些醫生不辨虛實,只看到傷寒,就說傷寒沒有補法,任意攻邪。殊不知能攻而愈的患者,原本就不是虛證,正氣不虛,邪氣自然無法傷害。等到經絡氣血恢復,疾病自然退去,所以治好也行,不治也行,這就是實邪不值得擔心的原因。

只有夾雜著虛證的傷寒,才是最可怕的。如果不知道先固本培元,抵禦外邪,而一味攻邪,只用孤注一擲的藥方,那麼所有攻散寒的藥物,必然先進入胃部,然後才能到達經絡。邪氣還沒接觸到,胃氣就被傷了。即使沒完全虛脫,也難免會更虛弱。元氣更虛,邪氣就會更深入,虛弱時再攻邪,不死等什麼?所以所有患傷寒而死的人,都是因為元氣先敗,這是全世界通用的錯誤。

故凡臨證者,但見脈弱無神,耳聾手顫,神倦氣怯,畏寒喜暗,言語輕微,顏色青白,諸形證不足等候,便當思顧元氣。若形氣本虛,而過散其表,必至亡陽;臟氣本虛,而誤攻其內,必至亡陰,犯者必死。即如元氣半虛,而邪方盛者,亦當權其輕重,而兼補以散,庶得其宜。

若元氣大虛,則邪氣雖盛,亦不可攻,必當詳察陰陽,峻補中氣。如平居偶感陰寒,邪未深入,但見發熱身痛,脈數不洪,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即當用理陰煎加柴胡,或加麻黃,連進一二服,其效如神,此常用第一方也。此外諸證,如虛在陽分,則當以四柴胡飲、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理中湯、溫胃飲之類,此溫中自能發散之治也。

白話文:

因此,凡是診察病人的醫生,只要看到患者脈象虛弱無力,耳朵聽不見聲音,手不停地顫抖,精神疲倦,氣息微弱,怕冷又喜歡黑暗,說話聲音輕微,臉色蒼白,這些症狀都顯示身體元氣不足,就應該考慮患者的元氣。如果患者原本就體虛,又過度散發體表陽氣,就會導致陽氣耗損;如果患者臟腑原本就虛弱,又錯誤地使用攻邪藥物,就會導致陰氣損耗,患者必死無疑。

即使患者的元氣只損耗了一半,而外邪卻十分厲害,也應該根據輕重程度,既補虛又散邪,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如果患者元氣十分虛弱,即使外邪再厲害,也不能使用攻邪藥物,一定要仔細觀察陰陽虛實,重點補益中氣。例如,平時體質虚弱的患者,偶爾受了寒邪侵襲,邪氣尚未深入,只出現發熱、身痛、脈象快而无力,体内没有火热症状的,就应该使用理陰煎加柴胡,或加麻黃,連續服用一、兩劑,效果會十分神奇,這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

其他症状,如果虛弱在陽氣方面,就應該使用四柴胡飲、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理中湯、溫胃飲等藥物,溫中补虚可以自然达到散邪效果。

若虛在陰分,而液涸水虧,不能作汗,則當用補陰益氣煎、三柴胡飲,或三陰煎、左歸飲之類,此壯水制陽,精化為氣之治也。若陰盛格陽,真寒假熱者,則當以大補元煎、右歸飲、崔氏八味丸料之類,此引火歸原之治也。其有陰盛陽衰之證,身雖發熱,而畏寒不已,或嘔惡,或泄瀉,或背涼如冰,或手足厥冷,是皆陽虛之極,必用大溫中飲,或理陰煎,不可疑也。若果邪火熱甚,而水枯乾涸者,或用涼水漸解其熱。

白話文:

如果虛弱在陰分,並且體液不足,無法出汗,就應該使用補陰益氣煎、三柴胡飲、三陰煎、左歸飲等方劑,這是壯水制陽,使精氣化為陽氣的治療方法。如果陰氣旺盛而陽氣被抑制,出現虛寒假熱的症状,就應該使用大補元煎、右歸飲、崔氏八味丸等方劑,這是引火歸原的治療方法。如果出現陰盛陽衰的症状,雖然身體發熱,卻畏寒不止,或者嘔吐惡心,或者腹瀉,或者背部冰冷,或者手足冰冷,這些都是陽虛的極端表現,必須使用大溫中飲或理陰煎,不可懷疑。如果邪火很盛,而體液枯竭,可以用涼水慢慢緩解熱度。

表未解而固閉者,或兼微解,漸去其寒。若邪實正虛,原有主客不敵之勢,使但能保定根本,不令決裂,則邪將不戰而自解。此中大有玄妙,余常藉此而存活者,五十年來若干人矣,謹書之以為普濟者之則。

白話文:

在病症未完全解除卻已開始穩定的情況下,可能同時出現微小的改善,逐步減輕寒氣的影響。若病體的邪氣實在且正氣虛弱,原本就有主客力量不平衡的情況,只要能夠穩固基礎,避免病情惡化,那麼病邪就會在沒有戰鬥的情況下自然解除。這其中蘊含著深奧的道理,我常常憑借這種方法得以生存,近五十年間幫助了多個人,謹慎地記錄下來作為普遍救濟的方法。

2. 補中亦能散表(二十八)

夫補者所以補中,何以亦能散表?蓋陽虛者,即氣虛也,氣虛於中,安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凡脈之微弱無力,或兩寸短小而多寒者,即其證也,此陽虛傷寒也。陰虛者,即血虛也,血虛於裡,安能化液,非補其精,汗能生乎?凡脈之浮芤不實,或兩尺無根而多熱者,即其證也,此陰虛傷寒也。

然補則補矣,仍當酌其劑量,譬之飲酒者,能飲一勺,而與一升,宜乎其至於困也;使能飲一斗,而與一合,其真蚍蜉之撼大樹耳。

白話文:

補藥之所以能補中,為什麼也能散發到皮膚表面?因為體內陽氣不足,其實就是氣血兩虛,氣血在體內無法運行到皮膚表面,如果不補充體內的氣血,皮膚如何能得到調節?通常脈搏微弱、沒有力度,或者兩寸處脈象短小且多寒意的,就是這種情況,這指的是體內陽氣不足引起的傷寒。陰虛,也就是血氣不足,血液在體內不能轉化為津液,如果不補充體內的精氣,怎麼能夠出汗?通常脈搏浮芤、沒有實力,或者兩尺處脈象無根且多熱的,就是這種情況,這指的是體內陰血不足引起的傷寒。

然而,補藥補了之後,還是要根據藥物的劑量來調整,就好比喝酒一樣,如果能喝一勺,卻給他一大杯,當然會讓他感到睏倦;如果能喝一大碗,卻只給他一小杯,那就像小蟲子搖動大樹一樣,無濟於事。

3. 寒中亦能散表(二十九)

夫寒中者所以清火,何以亦能散表?蓋陽亢陰衰者,即水虧火盛也,水涸於經,安能作汗?譬之乾鍋赤裂,潤自何來?但加以水,則鬱蒸沛然,而氣化四達。夫汗自水生,亦猶是也,如前論言補陽補陰者,宜助精氣也;

此論言以水濟火者,宜用寒涼也。蓋補者,補中之不足;濟者,制火之有餘,凡此均能解表,其功若一,而宜寒宜暖,其用不侔,是有不可不辨。

白話文:

寒性藥物可以清熱,為何也能散發表邪呢?這是因為陽氣亢盛,陰氣衰弱,就如同水份不足,火氣旺盛一樣。水份在經絡中枯竭,怎麼可能出汗呢?就好像乾裂的鍋子,哪來的濕氣?但只要加入水,就會產生蒸汽,氣息四散。汗液也是從水份中產生,道理相同。就像之前說補陽補陰要補精氣一樣,這裡說用寒涼來濟火,就是用寒涼來抑制過旺的火氣。補和濟都可以在表邪入侵時起到解表作用,功效相同,但用寒還是用暖,其作用卻有所不同,所以要仔細分辨。

4. 傷寒三表法(三十)

傷寒者,危病也。治傷寒者,難事也。所以難者,亦惟其理有不明,而不得其要耳。所謂要者,亦惟正氣、邪氣二者之辨而已,使能知正氣之虛實,邪氣之淺深,則盡之矣。夫寒邪外感,無非由表而入里,由表而入者,亦必由表而出之,故凡患傷寒者,必須得汗而後解。但正勝邪者,邪入必淺,此元氣之強者也。

邪勝正者,其入必深,此元氣之弱者也。邪有淺深,則表散有異,正有虛實,則攻補有異,此三表之法所不容不道也。何為三表?蓋邪淺者,逐之於藩籬,散在皮毛也;漸深者,逐之於戶牖,散在筋骨也;深入者,逐之於堂室,散在臟腑也。故淺而實者宜直散,直散者,直逐之無難也。

白話文:

傷寒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疾病,治療起來十分困難。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對疾病的原理認識不清,沒能掌握治療的要點。所謂要點,就是辨別正氣和邪氣。只要能明白正氣的虛實,以及邪氣的深淺,就能掌握治療的關鍵。寒邪從體表侵入,必然會由表及里,既然從表進入,也必然要從表散出。因此,凡是患有傷寒的人,必須要出汗才能解除病症。如果正氣強於邪氣,邪氣入侵就會比較淺,這是因為元氣強盛;反之,邪氣強於正氣,入侵就會比較深,這是因為元氣虛弱。邪氣有深淺之分,表散的方式就會有所不同;正氣有虛實之別,攻補的方法也會有所差異。這就是所謂的三表之法,不可不了解。

什麼是三表?簡單來說,邪氣淺表者,要把它趕到體表的藩籬,散佈在皮毛上;邪氣逐漸深入者,要把它趕到身體的門戶,散佈在筋骨上;邪氣深入到臟腑者,要把它趕到身體的內部,散佈在臟腑中。因此,邪氣淺表而正氣充實者,宜直接散表,直接散表,要把它趕出體外並不困難。

虛而深者宜托散,托散者,但強其主,而邪無不散也,今姑舉其略:如麻黃湯、桂枝湯、參蘇飲、羌活湯、麻桂飲之類,皆單逐外邪,肌表之散劑也。又如小柴胡湯、補中益氣湯、三柴胡飲、四柴胡飲之類,皆兼顧邪正,經絡之散劑也。再如理陰煎、大溫中飲、六味回陽飲、十全大補湯之類,皆建中逐邪,臟腑之散劑也。

白話文:

虛而深者宜托散,托散者,但強其主,而邪無不散也,今姑舉其略:

意思是說,對於虛弱且病邪深入體內的患者,應該使用「托散」的治療方法。「托散」指的是通過增強人體正氣,驅散外邪的治療方式。只要能夠強壯人體的主氣,邪氣自然就會散去。以下列舉一些托散類藥方,僅供參考:

如麻黃湯、桂枝湯、參蘇飲、羌活湯、麻桂飲之類,皆單逐外邪,肌表之散劑也。

這些藥方如麻黃湯、桂枝湯等,主要是針對單純的外邪入侵,作用於肌膚表面的散劑,專門驅散外邪。

又如小柴胡湯、補中益氣湯、三柴胡飲、四柴胡飲之類,皆兼顧邪正,經絡之散劑也。

這些藥方如小柴胡湯、補中益氣湯等,則兼顧邪氣和正氣,作用於經絡,通過疏通經絡來驅散邪氣。

再如理陰煎、大溫中飲、六味回陽飲、十全大補湯之類,皆建中逐邪,臟腑之散劑也。

這些藥方如理陰煎、大溫中飲等,則著重於補益中氣,驅逐臟腑內的邪氣,屬於作用於臟腑的散劑。

總之,「托散」的治療方法,就是通過增強人體正氣,使之能夠抵抗和驅散外邪,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嗚呼!以散藥而散於肌表經絡者,誰不知之,惟散於臟腑則知者少矣。以散為散者,誰不知之,惟不散之散,則玄之又玄矣。余因古人之未及,故特吐其散邪之精義有如此。

白話文:

啊!使用草藥分散在皮膚和經絡上的療法,沒有人不知道,但知道在內臟上使用的則較少。瞭解草藥的作用,沒有人不知道,但真正理解那些看似沒有作用卻在起作用的療法,則是深奧而又深奧。我因為古人未能完全理解這些療法,所以特別揭示了它們精妙的原理,就像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