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道集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道集 (8)

1. 辨丹溪(二十九,共九條)

嘗見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謂人生之氣常有餘,血常不足,而專以抑火為言。且妄引《內經》陽道實,陰道虛,及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等文,強以為證。此誠大倍經旨,大伐生機之謬談也。何也?蓋人得天地之氣以有生,而有生之氣,即陽氣也,無陽則無生矣。

故凡自生而長,自長而壯,無非陽氣為之主,而精血皆其化生也。是以陽盛則精血盛,生氣盛也;陽衰則精血衰,生氣衰也。故經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是豈非血生於氣乎?丹溪但知精血皆屬陰,故曰陰常不足,而不知所以生精血者先由此陽氣,倘精血之不足,又安能陽氣之有餘?由此慮之,何不曰難成易虧之陽氣,而反曰難成易虧之陰氣,是何異但知有母而不知有父者乎?故其所立補陰等方,謂其能補陰也,然知、柏止堪降火,安能補陰?若任用之,則戕伐生氣而陰以愈亡,以此補陰,謬亦甚矣。及察其引證經文,則何其謬誕。

若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此「太陰陽明論」言脾之與胃生病有異,以陽明主表,太陰主裡。凡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而外邪在表,邪必有餘,故曰陽道實也。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而內傷臟氣,臟必受虧,故曰陰道虛也。

此本經以陽主外陰主內,而言陽病多實、陰病多虛有如此,豈以天地和平之陰陽而謂其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乎?勉強引證,此一謬也。又經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此方盛衰論言陰陽痞隔之為病。謂陰虛於下則不升,下不升則上亦不降,是至陰虛,天氣絕也;陽亢於上則不降,上不降則下亦不升,是至陽盛,地氣不足也。此本以上下不交者為言,亦非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謂也。

且下二句猶或似之,而上二句云至陰虛,天氣絕,則何以為解?此更謬也。以丹溪之通博,而胡為妄引若此,抑為偏執所囿而忘其矯強乎?余陋不自覺,而念切在道,故不能為丹溪諱而摘正於此,猶俟高明之評教。

一、丹溪相火論曰: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其所以恆於動者,皆相火之所為也。故人自有知之後,五志之火為物所感,不能不動,為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

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而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

據丹溪此論,則無非闡揚火病而崇其補陰之說也。第於此而淺視之,則若或近理,故易動人;於此而深味之,則意識皆幻,大是誤人,余請精繹其義,用解後人之惑何如?蓋自一元初肇,兩儀繼之,則動靜於斯乎見。而陽主動,陰主靜也。自兩儀奠位,而五行布之,則氣質各有所主,而火主熱,水主寒也。

白話文:

朱丹溪提出「人體陽氣常常有餘,陰液常常不足」的論點,他認為人生中的氣是常有多餘的,而血常常是不足的,所以特別強調要抑制火氣。他還錯誤地引用《黃帝內經》中「陽道實,陰道虛」,以及「陰氣虛到極點,天氣就會斷絕;陽氣盛到極點,地氣就會不足」等文句,硬說這些能證明他的觀點。這實在是大大違背了經書的原意,而且是嚴重傷害人體生機的錯誤理論。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是吸取天地之氣才得以生存,而這股生存之氣就是陽氣,沒有陽氣就沒有生命。

所以,從出生到成長,到壯大,都離不開陽氣的主導作用,精血都是陽氣所化生的。因此,陽氣旺盛則精血充盛,生機也旺盛;陽氣衰弱則精血衰退,生機也衰弱。所以《黃帝內經》說:「中焦接受水谷之氣,提取精華,轉化成紅色,這就是血。」這難道不是說明血是從氣產生的嗎?丹溪只知道精血都屬於陰,所以才說陰常常不足,卻不知道產生精血的根源是陽氣。如果精血不足,又怎麼會有陽氣有餘的說法呢?照這樣看,為什麼不說容易衰退的陽氣,反而要說容易衰退的陰液呢?這就好比只知道有母親而不知道有父親一樣啊!所以他所創立的補陰藥方,雖然說能補陰,但像知母、黃柏這些藥物,只適合降火,怎麼能補陰呢?如果濫用這些藥物,只會損害人體生機,導致陰液更加虧損。用這種方法來補陰,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而且仔細考察他所引用的經文,就會發現他錯得有多離譜。

《黃帝內經》說:「陽氣是天的氣,主外;陰氣是地的氣,主內,所以陽道是實的,陰道是虛的。」這是《太陰陽明論》中講脾和胃生病有所不同,因為陽明主外,太陰主內。凡是感受外來的風邪,陽氣會受到影響,陽氣受邪就會進入六腑,外邪停留在體表,邪氣必然有餘,所以說陽道是實的。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陰氣會受到影響,陰氣受邪就會進入五臟,內傷臟氣,臟腑必然虧損,所以說陰道是虛的。

這原本是經文說明陽主外、陰主內,以及陽病多實、陰病多虛的情況,怎麼能用來解釋天地間陰陽的關係,並認為陽氣常常有餘,陰液常常不足呢?勉強引用,這是第一處錯誤。

還有,《黃帝內經》說:「陰氣虛到極點,天氣就會斷絕;陽氣盛到極點,地氣就會不足。」這是《方盛衰論》中講陰陽隔絕所造成的疾病。意思是,陰氣在下虛弱,就不能上升,下不升則上也不能下降,這就是陰虛到極點,天氣斷絕的情況;陽氣在上亢盛,就不能下降,上不降則下也不能上升,這就是陽盛到極點,地氣不足的情況。這原本是講上下陰陽不能交通,並不是說陽氣常常有餘,陰液常常不足。

而且後面的兩句話可能還有些相似之處,但前面的兩句話說「陰氣虛到極點,天氣就會斷絕」,又該如何解釋呢?這更是錯得離譜。以丹溪的博學,為什麼會如此錯誤地引用經文呢?難道是因為他過於偏執,以至於忘了他的說法有多麼牽強嗎?我雖淺薄,卻深切關心醫道,所以不能替丹溪隱瞞,而在此提出糾正,希望能得到高明的指教。

一、丹溪的「相火論」說:「五行各有其特性,只有火有兩種:一種是君火,是人體自身的火;一種是相火,是自然的火。火的本質是內陰外陽,主導活動。所以凡是活動都屬於火。天主宰萬物的生長,所以恆常處於運動之中。人有了生命,也恆常處於運動之中。而使人恆常處於運動的原因,都是相火的作用。所以人有了知覺之後,五種情志之火受到外物的感觸,就會不由自主地活動,使人活動的,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五火。」

相火容易被引動,五種情志之火相互煽動就會妄動。火起於虛妄,變化莫測,無時不在煎熬著人體的真陰。陰液虛少就會生病,陰液枯竭就會死亡。

按照丹溪的理論,他無非是在宣揚火病,並推崇補陰的說法。從淺層來看,他的理論似乎有些道理,所以容易打動人;但從深層來體味,就會發現他的意識都是虛幻的,是大大的誤導。請讓我精確地剖析他的理論,用以解除後人的疑惑,如何呢?從一元最初開始,接著出現陰陽,動靜的區別就顯現出來。陽主導動,陰主導靜。自陰陽定位之後,五行也跟著分佈開來,氣和質各有其所主,火主熱,水主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