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道集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道集 (9)

1. 辨丹溪(二十九,共九條)

此兩儀動靜,為五行之先天。先天者,性道也;五行寒熱,為兩儀之後天。後天者,變體也。先後之理,有可混言者,有不可混言者。其可混者,如火本屬陽,即言火為動,若為不可也。其不可混者,以陽為元氣之大主,火為病氣之變見,而動乃陽之性道,安得以性道為病變,而言凡動皆屬火也。

即自天人論之,則曰天行健,豈天動即火乎?又曰君子以自強不息,豈人動即火乎?使天無此動則生機息,人無此動則性命去,又何可以火言動乎?若謂之火,則火必宜去,而性亦可去乎?若謂凡動皆屬火,則豈必其不動而後可乎?夫以陽作火,詞若相似,而理則大倍矣。

故在丹溪則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余則曰陽虛則病,陽脫則死,此機微疑似中,有毫釐千里之異,臨岐者不可不詳察也。或曰:子言雖是,第未達丹溪之意耳。如曰五臟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隨起,以致真陰受傷,陰絕則死者。豈非因動生火乎?予曰:此或因情欲之思動火者,止有一證,如欲念不遂,或縱欲太過,致動相火而為勞為瘵者,誠有之也。此外而五志之動皆能生火,則不然也。

夫所謂五志者,喜怒思憂恐也。經曰: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五臟既受此傷,則五火何由而起?又曰:喜則氣散,怒則氣逆,憂則氣閉,思則氣結,恐則氣下。此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動則耗傷元氣,元氣既耗如此,則火又何由而起?故經曰:五臟者,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是可見臟不可傷,氣亦不可傷,未聞傷即為火也。即云為火,必有火證,使無火證,而但以動字敷衍其說,是何異捉影為形,而天下事又何不可馬鹿其間乎。且常見五志所傷之人,傷極必生戰慄。是蓋以元陽不固,神氣失守而然。倘遇河間為之和,則又必謂戰慄皆生於火矣。

孰是孰非,其幾如此,能不為生民痛哉!

一、丹溪《局方發揮》曰:相火之外,又有臟腑厥陽之火,五志之動,各有火起。相火者,此經所謂一水不勝二火之火,出於天造。厥陽者,此經所謂一水不勝五火之火,出於人慾。氣之升也,隨火炎上,升而不降,孰能御之?

原經文五火之說,乃解精微論中言厥病之目無所見也。謂其陽並於上,陰並於下,陰陽不交,所以為厥。厥者,逆也。由其陽逆於上則火不降,陰逆於下則水不升,水既不升,火又不降,而目以一陰之微精,不勝五臟之陽逆,此單言厥逆之為病也如此,豈言火有五而水止一乎?又按二火之說,乃逆調論言:人有身寒之甚而反不戰慄者,名為骨痹。謂其人腎氣素勝,以水為事,則腎脂枯而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

白話文:

陰陽的動與靜,是構成五行的先天因素。所謂先天,指的是本性與規律;而五行的寒與熱,則是陰陽作用後的後天表現。所謂後天,指的是變化的形體。先天與後天的道理,有些可以混同來說,有些則不可混同。可以混同的,例如火本性屬陽,說火是動的,這樣說沒問題;而不可混同的,則是指陽氣是人體元氣的主導,火則是病氣的變現,而動是陽氣的本性,怎能把本性當成病變,然後說凡是動都屬火呢?

從天與人的角度來說,天體的運行剛健有力,難道天的運行就等同於火嗎?君子應該自強不息,難道人的活動就等同於火嗎?如果天沒有運行,萬物就失去生機;人沒有活動,生命就將終結,怎麼能把動與火劃上等號呢?如果說它是火,那火就應該被消除,難道連帶生命本性也該被消除嗎?如果說凡是動都屬火,難道一定要不動才行嗎?把陽氣當作火,字面上相似,但道理卻大相徑庭。

所以,丹溪說陰虛則會生病,陰氣耗盡則會死亡;我則認為陽虛會生病,陽氣脫失則會死亡。這其中細微的差異,看似相同,實則差之千里,在面臨抉擇時不可不仔細分辨。或許有人會說:你說的雖然有道理,但你並沒有理解丹溪的意思。比如丹溪說五臟各有火,五種情志的波動會引發火氣,導致真陰受損,陰氣耗盡則死亡。這不也是因為動而生火嗎?我認為:這或許只是因為情慾的思慮而引發的火氣,只是一種情況,比如慾望無法滿足,或者縱慾過度,導致相火妄動而形成勞損或痨瘵,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除了這種情況以外,五志的波動都能生火,則是不對的。

所謂五志,指的是喜、怒、思、憂、恐。經書說: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五臟既然已經受到傷害,那麼五火又從何而來?經書又說:喜則氣散,怒則氣逆,憂則氣閉,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這五種情緒的產生,都是因為受到外物所感而產生的,是人不能不有的自然反應。這些情緒的波動會耗傷元氣,元氣既然已經這樣損耗了,那火又是從何而來呢?所以經書說:五臟是儲藏精氣的。不可損傷,損傷就會失職,導致陰虛,陰虛則會失去氣,沒有氣就會死亡。

由此可見,五臟不能損傷,氣也不能損傷,並不是說損傷就會變成火。即使說損傷變成火,也必須要有火的症狀。如果沒有火的症狀,而只是用「動」字來敷衍其說,這和捉影子當成實物又有什麼區別呢?那麼,天下的事豈不是都可以被混淆了嗎?而且,我常見到因為五志所傷的人,傷到極點就會產生顫抖。這是因為元陽不固,神氣失守造成的。如果遇到像河間這樣的醫生來治療,又一定會說顫抖是因為火引起的。

孰是孰非,其中的差別就是這樣。難道不應該為百姓感到悲哀嗎!

一、丹溪在《局方發揮》中說:除了相火之外,還有臟腑的厥陽之火,五志的波動,也會各自引發火氣。所謂相火,是經書中所說的「一水不勝二火」的火,是天生的。而厥陽之火,是經書中所說的「一水不勝五火」的火,是人慾引起的。氣的上升,會隨著火向上燃燒,只升不降,誰能控制它呢?

原經文所說的五火,是解釋《精微論》中,關於厥病發作時眼睛看不到東西的說法。意思是說陽氣都聚集在上部,陰氣都沉積在下部,陰陽不能交合,所以才會導致厥病。所謂厥,就是逆亂的意思。由於陽氣逆行向上而火氣不降,陰氣逆行向下而水氣不升,水氣既然不上升,火氣又不下降,而眼睛又以微弱的陰精,無法承受五臟的陽氣逆亂,這只是單純說明厥逆這種疾病的情況,哪裡是說火有五種而水只有一種呢?另外,二火的說法,是《逆調論》中說的:有人身體寒冷到了極點,反而不會顫抖,這叫做骨痹。說是因為這個人腎氣本來就旺盛,以水為主要功能,所以腎脂枯竭而骨髓無法充盈,因此寒冷才會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