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5)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5)
1. 經義
邪氣淫泆,不可勝論。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刺節真邪論》曰:虛邪之中於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
留而不去則痹。衛氣不行,則為不仁。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
《脈要精微論》曰:風成為寒熱,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受氣也。
《壽夭剛柔篇》曰: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
《通評虛實論》曰: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風寒濕之病也。
《平人氣象論》曰:面腫曰風。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
《刺志論》曰: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五色篇》曰: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者為血,痛甚為攣,寒甚為皮不仁。
《評熱病論》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帝曰:治之奈何?曰:表裡刺之,飲之服湯。帝曰:勞風為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帝曰: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
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
白話文:
[經義]
邪氣侵入人體,情況複雜多變,難以一一詳述。皇帝問:「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要仔細觀察病人疼痛的部位,才能知道病症的反應。如果體內有餘或不足,就應該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不要違逆自然規律,這才是最高的治療原則。」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都在面部。一般人在身體虛弱或剛用完力時,以及剛吃完東西或流汗時,身體的毛孔會張開,就容易被邪氣侵入。邪氣侵入面部,會影響陽明經;侵入頸部,會影響太陽經;侵入臉頰,會影響少陽經;侵入胸背或兩側脅肋,也會影響相關的經絡。虛弱的邪氣侵入身體,會使人感到微微發抖,身體微微晃動。而強大的邪氣侵入人體,初期症狀很輕微,會先表現在臉色上,身體沒有明顯感覺,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感覺不明顯,難以察覺。
《刺節真邪論》說:虛弱的邪氣侵入人體,會使人感到微微發抖,毛孔張開,汗毛豎立。如果邪氣侵入較深,進入骨頭,就會形成骨痹;進入筋脈,就會形成筋脈攣縮;進入血管,造成血脈閉塞不通,就會形成癰腫;如果進入肌肉,與衛氣相搏,陽氣盛就會發熱,陰氣盛就會發冷。發冷會使真氣耗損,真氣虛弱就會更加發冷。如果邪氣停留在皮膚之間,會向外發散,使毛孔張開,汗毛搖動,氣血運行不暢,就會產生搔癢的感覺。
邪氣如果停留在體內而不散去,就會形成痹症。衛氣如果運行不暢,就會導致麻木不仁。虛弱的邪氣如果只侵犯身體的一半,而且侵入較深,停留在營衛之間,當營衛之氣漸漸衰弱時,真氣就會衰退,邪氣獨自留存,就會發生半身不遂。如果邪氣侵犯較淺,就會引起脈絡的偏側疼痛。虛邪侵入人體的程度很深,寒邪和熱邪會互相搏鬥,長時間停留在體內。如果寒邪勝過熱邪,就會導致骨頭疼痛、肌肉乾枯;如果熱邪勝過寒邪,就會導致肌肉潰爛,化為膿液。如果邪氣傷及骨頭,就會導致骨頭腐蝕。
《脈要精微論》說:風邪會導致時寒時熱,長期的風邪會導致飲食未消化就腹瀉,風邪侵入血脈會導致癘病。脈象來得緩慢去得急促,上部虛弱下部充實,就是厭惡風邪的表現。所以,感受風邪的人,是陽氣受到邪氣的影響。
《壽夭剛柔篇》說:病在陽經的,稱為風病;病在陰經的,稱為痹病;陰經和陽經都發病的,稱為風痹。風寒會損傷形體,憂愁、恐懼、憤怒等情緒會損傷氣。
《通評虛實論》說:不是從內外感染的風病,才會造成身體消瘦。腳跟跛行,是感受風寒濕邪所導致的疾病。
《平人氣象論》說:臉部腫脹是感受風邪的表現。正常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次,如果脈搏跳動頻繁而急促,則是不正常的。尺脈發熱,表示患了溫病;尺脈不熱,但脈象滑利,則表示患了風病。脈搏遲澀,表示患了痹病。
《刺志論》說:脈象大而血少,表示脈絡中有風邪,導致水液難以進入體內。
《陰陽別論》說:如果二陽經的病變影響到心脾,並傳變為風消病,或者傳變為息賁病,都是無法治癒的。如果二陽經和一陰經同時發病,會導致驚恐、背痛、打嗝、打哈欠等症狀,這種情況稱為風厥。如果三陽經和三陰經同時發病,會導致半身不遂、肢體痿軟、四肢無力。
《五色篇》說:臉色黃赤,表示感受風邪;青黑色表示疼痛;白色表示寒冷;黃色且帶有黏液表示有膿;紅色很深表示有出血;疼痛劇烈表示筋脈攣縮;寒冷嚴重表示皮膚麻木不仁。
《評熱病論》皇帝問:「有種病是身體發熱,流汗,而且感覺煩躁不安,但流汗後症狀並沒有緩解,這是什麼病?」岐伯說:「流汗且身體發熱,是風邪引起的。流汗且煩躁不安卻沒有緩解,是厥病。這種病叫做風厥。巨陽經主導陽氣,所以先受到邪氣的侵犯;少陰經與巨陽經互為表裡,受到熱邪的影響就會向上發展,向上發展就會導致厥病。」皇帝問:「該如何治療呢?」岐伯說:「要針對表裡經絡進行針刺,並配合服用湯藥。」皇帝問:「因勞累引起的風病是怎樣的?」岐伯說:「勞風的病位在肺部下方,這種病會使人頭頸強硬,向上看,吐出的痰像鼻涕一樣,怕風怕冷,身體發抖,這就是勞風的病症。」皇帝問:「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可以通過調整身體的前俯後仰來緩解。」
巨陽經的邪氣影響精氣,恢復需要三日;中年人需要五日;體質虛弱的人需要七日。如果咳嗽吐出青黃色的痰,像膿一樣,大小像彈丸,從口鼻中排出,如果排不出來就會損傷肺部,損傷肺部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