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 (6)
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 (6)
1. 實喘證治(共七條)
一、實喘之證,以邪實在肺也,肺之實邪,非風寒則火邪耳。蓋風寒之邪,必受自皮毛,所以入肺而為喘,火之熾盛,金必受傷,故亦以病肺而為喘。治風寒之實喘,宜以溫散;治火熱之實喘,治以寒涼。又有痰喘之說,前人皆曰治痰,不知痰豈能喘,而必有所以生痰者,此當求其本而治之。
一、凡風寒外感,邪實於肺而咳喘並行者,宜六安煎加細辛或蘇葉主之。若冬月風寒感甚者,於本方加麻黃亦可,或用小青龍湯、華蓋散、三拗湯之類主之。
白話文:
喘不過氣的病症,是因為外邪停留在肺部,而肺部的外邪,不是風寒就是火熱。風寒從皮毛入侵,進入肺部引起喘息;而火熱過盛,損傷肺金,也會導致肺病而喘不過氣。治療風寒引起的喘息,需要溫暖驅散寒邪;治療火熱引起的喘息,則要用寒涼之藥。另外,還有一種痰喘,古人只說要治痰,卻不知道痰本身不會引起喘息,一定有導致痰產生的原因,應該從根本上治療。
凡是風寒入侵,外邪停留在肺部,伴隨咳嗽喘息的,可以用六安煎加細辛或蘇葉來治療。如果是在冬天,風寒入侵很嚴重,可以在六安煎里加麻黃,或者用小青龍湯、華蓋散、三拗湯等來治療。
一、外有風寒,內兼微火而喘者,宜黃芩半夏湯主之。若兼陽明火盛而以寒包熱者,宜涼而兼散,以大青龍湯,或五虎湯、越婢加半夏湯之類主之。
一、外無風寒而惟火盛作喘,或雖有微寒而所重在火者,宜桑白皮湯,或抽薪飲之類主之。
一、痰盛作喘者,雖宜治痰,如二陳湯、六安煎、導痰湯、千緡湯、滾痰丸、抱龍丸之類,皆可治實痰之喘也;六君子湯、金水六君煎之類,皆可治虛痰之喘也。然痰之為病,亦惟為病之標耳,猶必有生痰之本,故凡痰因火動者,必須先治其火;痰因寒生者,必須先治其寒。
白話文:
如果外感風寒,內有輕微熱症而導致喘息,可以用黃芩半夏湯治療。如果同時伴隨陽明熱盛,呈現寒包熱的狀態,就需要用涼散兼具的藥物,例如大青龍湯、五虎湯或越婢加半夏湯等。
如果沒有外感風寒,只是單純的熱症導致喘息,或是雖然有輕微風寒,但主要問題是熱症,則可以用桑白皮湯、抽薪飲等藥物治療。
如果痰多導致喘息,雖然可以使用二陳湯、六安煎、導痰湯、千緡湯、滾痰丸、抱龍丸等藥物治療實痰引起的喘息,也可以用六君子湯、金水六君煎等藥物治療虛痰引起的喘息。但痰只是疾病的表現,必須找到生痰的原因,如果痰因火熱而生,就必須先治療火症;如果痰因寒氣而生,就必須先治療寒症。
至於或因氣逆,或因風邪,或因濕滯,或因脾腎虛弱,有一於此,皆能生痰,使欲治痰而不治其所以痰,則痰終不能治,而喘何以愈哉。
一、氣分受邪,上焦氣實作喘,或怒氣鬱結傷肝,而人壯力強,脹滿脈實者,但破其氣而喘自愈,宜廓清飲、四磨飲、四七湯、蘿蔔子湯、蘇子降氣湯之類主之;或陽明氣秘不通而脹滿者,可微利之。
一、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故於消散中宜酌加溫補,或於溫補中宜量加消散。
此等證候,當㿏㿏以元氣為念,必使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白話文:
痰的形成,可能是因為氣逆、風邪、濕滯,或是脾腎虛弱等原因造成的。如果只治療痰,而不治療造成痰的根本原因,痰就無法徹底清除,哮喘也無法痊癒。
針對氣分受邪引起的哮喘,比如上焦氣實導致呼吸急促,或因怒氣鬱結傷肝,體力強壯,胸悶脈象實者,應該以破氣為主,可以服用廓清飲、四磨飲、四七湯、蘿蔔子湯、蘇子降氣湯等藥物。如果陽明經氣秘不通而胸悶,可以稍微利氣。
對於有哮喘病史的人,遇到寒冷或勞累就發作的,也稱為哮喘。未發作時以補益正氣為主,發作時則以攻除邪氣為主。補益正氣要辨明陰陽,陰虛者要補陰,陽虛者要補陽。攻除邪氣則要區分病情輕重,散風、溫寒、清熱化痰,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哮喘發作時間長了,氣虛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消散邪氣的同時,要適當溫補,或者在溫補的基礎上,適當消散邪氣。
治療哮喘時,應當以元氣為重,要慢慢地補充元氣,這樣才能逐漸痊癒。如果過度攻邪,很容易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2. 述古(共二條)
東垣曰:華佗云盛而為喘,減而為枯;故《活人》亦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要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肺氣有餘者,亦非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則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
故言盛者,非言肺氣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餘者,非言肺氣有餘也,言肺中之火有餘也。故瀉肺以苦寒之劑,非瀉肺也,瀉肺中之火,實補肺氣也,用者不可不知。
丹溪曰:喘急者,氣為火所鬱而為,痰在肺胃間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者,有水氣乘肺者,有肺虛挾寒而喘者,有肺實挾熱而喘者,有驚憂氣鬱肺脹而喘者,有胃絡不和而喘者,有腎氣虛損而喘者。雖然,未有不由痰火內郁,風寒外束而致之者也。
白話文:
東垣曰:
華佗說,人體氣盛則喘,氣虛則枯;所以《活人》也說,發喘的人是氣有餘。
但看這些文字,必須要明白本意。盛而為喘,不是指肺氣盛,而是指肺中的火盛。喘為肺氣有餘,也并非指氣有餘,而是指肺中的火有餘。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
如果肺氣真的盛,也就是有餘,那麼應該清肅下行而不喘,因為火入於肺。喘是因為肺氣衰弱,也就是不足。
所以說盛,不是說肺氣盛,而是說肺中之火盛;說有餘,不是說肺氣有餘,而是說肺中之火有餘。
因此,用苦寒之劑瀉肺,不是真正瀉肺,而是瀉肺中之火,其實是補肺氣。用藥者不可不知。
丹溪曰:
喘急的原因是,氣被火鬱結而導致,痰停留在肺胃之間。
喘的原因包括:
- 有痰者
- 有火炎者
- 有陰虛,從小腹下起而上逆者
- 有氣虛,導致氣短者
- 有水氣乘肺者
- 有肺虛挾寒而喘者
- 有肺實挾熱而喘者
- 有驚憂氣鬱肺脹而喘者
- 有胃絡不和而喘者
- 有腎氣虛損而喘者
雖然原因很多,但最終都是由痰火內鬱,風寒外束所致。
3. 灸法
璇璣、氣海、膻中、期門。
背中骨節第七椎下穴,灸三壯,喘氣立已,神效。
白話文:
"璇璣、氣海、羶中、期門。背中骨節第七椎下穴,灸三壯,喘氣立已,神效。"
"璇璣、氣海、羶中、期門這四個穴位位於背部,具體位置在第七胸椎下方。使用艾灸對此四處進行三次強度的炙療,對於緩解喘息有著神妙的療效,立竿見影。"
4. 喘促論列方
貞元飲(新補十九),六安煎(新和二),大補元煎(新補一),大營煎(新補十四),小營煎(新補十五),六君子湯(補五),右歸飲(新補三),右歸丸(新補五),大青龍湯(散七),獨參湯(補三五),神秘湯(和一三八),小青龍湯(散八),聖朮煎(新熱二五),生脈散(補五六),玉女煎(新寒十二),蘿蔔子湯(和一三九),二陳湯(和一),千緡湯(和九五),桑白皮湯(寒五二),六味地黃湯(補百二十),抱龍丸(小八五),導痰湯(和九一),廓清飲(新和十三),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四七湯(和九七),四磨飲(和五二),《金匱》腎氣丸(補一二四),五虎湯(和一三六),三拗湯(散七八),人參白虎湯(寒三),華蓋散(散七九),滾痰丸(攻七七),蘇子降氣湯(和四一),黃芩半夏湯(散五十),越婢加半夏湯(散九十)
白話文:
貞元飲、六安煎、大補元煎、大營煎、小營煎、六君子湯、右歸飲、右歸丸、大青龍湯、獨參湯、神秘湯、小青龍湯、聖朮煎、生脈散、玉女煎、蘿蔔子湯、二陳湯、千緡湯、桑白皮湯、六味地黃湯、抱龍丸、導痰湯、廓清飲、金水六君煎、四七湯、四磨飲、腎氣丸、五虎湯、三拗湯、人參白虎湯、華蓋散、滾痰丸、蘇子降氣湯、黃芩半夏湯、越婢加半夏湯,這些都是古代醫書中記載的常用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