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6)

1. 經義

《病能論》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治之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骨空論》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其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大風汗出,灸噫嘻,噫嘻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

《四時氣篇》曰: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熱病篇》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於陽,後起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膕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至真要大論》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氣交變大論》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上應歲星。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

《五常政大論》曰: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黃起水乃眚,土用革,體重,肌肉萎,食減口爽,風行太虛,雲物搖動,目轉耳鳴。

《六元正紀大論》曰: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璺啟。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木鬱之發,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大風乃起,髮屋折木,木有變。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食飲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太虛蒼埃,天山一色,或為濁色,黃黑郁若,橫云不起,雨而乃發也,其氣無常。

長川草偃,柔葉呈陰,松吟高山,虎嘯岩岫,怫之先兆也。

白話文:

[經義]

《病能論》 黃帝問:有種病,身體發熱、疲倦無力,流汗像洗澡一樣,怕風、呼吸短促,這是什麼病? 岐伯回答:這病叫做「酒風」。治療方法是使用澤瀉、白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將這些藥材混合起來,用三指抓取的量,在飯後服用。

《骨空論》 說:風邪從外侵入人體,會使人發冷顫抖,流汗、頭痛,身體沉重、怕冷。治療要針對風府穴,調和陰陽,不足就補,有餘就瀉。大風導致頸項疼痛,要針刺風府穴,風府穴位於上椎骨。大風造成流汗,要艾灸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下方,距離脊椎旁開三寸的地方。

《四時氣篇》 說:癘風這種病,先要針刺腫脹的地方,針刺後,用銳利的針刺在針刺處,按壓排出惡氣,直到腫脹完全消退。飲食要正常,不要吃其他食物。

《熱病篇》 說:偏枯,是指身體半邊不能動彈且疼痛,說話沒變化,意識也清楚,病在肌肉和皮膚之間,要用大針來治療。對於身體不足的地方要補,有餘的地方要瀉,這樣就能恢復。痱病,是指身體不痛,四肢活動不靈活,意識有點混亂,但還能說話。這種病可以治療,如果病情嚴重到不能說話,就無法治癒了。病先從陽經開始,後才影響陰經,要先治療陽經,再治療陰經,從皮膚淺層入手治療。風痙導致身體向後彎曲,要先針刺足太陽經、膕窩和血絡,讓血出來。如果身體有寒邪,要針刺足三里穴。

《至真要大論》 說:厥陰主掌天時,其氣候變化以風為主。風氣大盛,是木氣太過的原因。土濕受邪,會導致脾臟生病。各種風引起的頭暈目眩,都屬於肝臟的問題。各種突然發作的強硬僵直,都屬於風邪的影響。

《氣交變大論》 說:當木氣太過時,風氣就會流行,脾土會受到邪氣的侵襲。人們會出現腹瀉、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煩悶、腸鳴、腹脹等症狀,這些症狀對應著天上的歲星。嚴重時會容易感到驚慌、憤怒、頭暈目眩,甚至癲癇發作。

《五常政大論》 說:當厥陰主掌天時,風氣降臨,脾氣上行,導致土氣旺盛,黃色出現,水氣失常,土氣發生變化,身體會感到沉重、肌肉萎縮、食慾不佳、口中無味。風邪在大氣中運行,雲彩搖動,眼睛會轉動、耳朵會鳴叫。

《六元正紀大論》 說:厥陰所到的地方,稱為風府,是風氣開始出現的徵兆。厥陰所到的地方,會產生風,最終會歸於肅殺之氣。當木氣鬱積而爆發時,天空會昏暗,雲彩會擾動,大風就會刮起,房屋倒塌、樹木折斷,樹木會發生變異。所以人們會感到胃脘、心臟部位疼痛,向上牽引到兩脅,喉嚨和食道不通暢,吃不下東西。嚴重時會出現耳鳴、頭暈目眩、眼睛看不清人、突然昏倒等症狀。空氣中充滿塵埃,天空呈現單一顏色,有時是混濁的黃黑色,橫向的雲不出現,下雨時才會出現,氣候變化無常。

長長的河流中草木彎腰,柔軟的葉子呈現陰暗的一面,松樹在山巔吟唱,老虎在岩洞中咆哮,這些都是即將發生巨大變化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