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7)

1. 論外備用方

參附湯(補三七),五味子湯(補五七,喘渴),十全大補湯(補二十,虛喘),蜜酥煎(補六五),百合湯(和一三五,浮腫作喘),人參胡桃湯(補五九,喘不得臥),蘇子煎(和一四一,潤肺喘),定喘湯(和一三三,風寒喘),人參定喘湯(和一三四,寒邪咳喘),黃栝蔞丸(和百十八,痰喘),神秘湯(和一三八,水氣喘),蘇陳九寶湯(散八五,哮喘),瀉白散(寒四二,肺火),雙玉散(寒七一,火喘),安眠散(固七,喘不止),葶藶大棗瀉肺湯(和百四十,浮腫喘)

白話文:

以下是一些中醫方劑,用於應對不同的症狀:

參附湯(額外補充3/7的藥材):可用於補氣。

五味子湯(額外補充5/7的藥材,主要處理呼吸急促和口渴):可用於補氣,並緩解呼吸急促和口渴的症狀。

十全大補湯(額外補充20份藥材,主要處理虛弱和呼吸困難):可用於補氣,並緩解因虛弱引起的呼吸困難。

蜜酥煎(額外補充6/5的藥材):可用於補氣。

百合湯(調和1/3/5份藥材,主要處理浮腫和呼吸困難):可用於調和身體,並緩解因浮腫引起的呼吸困難。

人參胡桃湯(額外補充5/9的藥材,主要處理呼吸困難導致無法躺臥):可用於補氣,並緩解呼吸困難到無法躺臥的情況。

蘇子煎(調和1/4/1份藥材,主要潤肺及止喘):可用於調和身體,並潤肺和止喘。

定喘湯(調和1/3/3份藥材,主要處理風寒引起的喘):可用於調和身體,並緩解因風寒引起的喘。

人參定喘湯(調和1/3/4份藥材,主要處理寒邪引起的咳嗽和喘):可用於調和身體,並緩解因寒邪引起的咳嗽和喘。

黃栝蔞丸(調和1/18份藥材,主要處理痰引起的喘):可用於調和身體,並緩解因痰引起的喘。

神秘湯(調和1/3/8份藥材,主要處理水腫引起的喘):可用於調和身體,並緩解因水腫引起的喘。

蘇陳九寶湯(散8/5份藥材,主要處理哮喘):可用於疏散邪氣,並緩解哮喘。

瀉白散(寒性藥材4/2份,主要處理肺火):可用於清瀉肺火。

雙玉散(寒性藥材7/1份,主要處理火熱引起的喘):可用於清瀉火熱,並緩解因火熱引起的喘。

安眠散(固澀藥材7份,主要處理喘不止):可用於固攝氣機,並緩解喘不止的情況。

葶藶大棗瀉肺湯(調和1/4/0份藥材,主要處理浮腫引起的喘):可用於調和身體,並緩解因浮腫引起的喘。

2. 呃逆

3. 經義

《口問篇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

《宣明五氣篇》曰:胃為氣逆,為噦為恐。

《雜病篇》曰: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

《至真要大論》曰:陽明之復,嘔吐咳噦。太陽之復,唾出清水,及為噦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寶命全形論》曰:病深者,其聲噦。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小甚為善噦。

《三部九候論》曰: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白話文:

經義

《口問篇》黃帝問:人打嗝,是什麼氣造成的呢?岐伯回答:食物進入胃,胃氣向上輸送到肺。如果這時有原本的寒氣和新進入的食物氣混雜在胃裡,新舊氣交雜,正氣與邪氣互相攻擊,氣就會一起逆行,從胃往上衝出,所以就產生了打嗝。因為肺主導打嗝,所以治療要取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的穴位。

《宣明五氣篇》說:胃氣逆亂,會造成打嗝和恐懼。

《雜病篇》說:治療打嗝,可以用草刺激鼻孔,讓人打噴嚏,噴嚏出來就好了;或是當他沒呼吸時,快速引導他呼吸,馬上就會停止打嗝;或是讓他受到驚嚇,也可以停止打嗝。

《至真要大論》說:陽明經病邪復發時,會出現嘔吐、咳嗽、打嗝。太陽經病邪復發時,會吐出清水,以及產生打嗝、呃逆。各種氣逆衝上的症狀,都屬於火氣上炎所致。

《寶命全形論》說:病入膏肓時,說話的聲音會像打嗝一樣。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心脈微弱到極點時,會容易打嗝。

《三部九候論》說:如果出現七種危險的病徵,而且脈象也呈現衰敗的情況,就代表要死了,一定會出現打嗝、呃逆的症狀。

4. 論證(共三條)

呃逆一證,古無是名,其在《內經》本謂之噦,因其呃呃連聲,故今以呃逆名之,於義亦妥。觀《內經》治噦之法,以草刺鼻,嚏,及氣息迎引、大驚之類,是皆治呃之法,此噦本呃逆,無待辨也。自孫真人云:遍尋方論無此名,遂以咳逆為噦,因致後世訛傳,乃以咳逆、乾嘔、噫氣之類互相餚亂,自唐迄今矣,此名之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正也。

一、咳逆之名,原出《內經》,本以咳嗽氣逆者為言。如《氣交變大論》曰:歲金太過,甚則喘咳逆氣。此因喘咳以致氣逆,故云咳逆氣也。又曰:咳逆甚而血溢。正以咳逆不止,而血隨氣溢,則病之常也,未聞以呃逆而見血者也。即如《六元正紀大論》云:金鬱之發,民病咳逆者,亦是此意,此咳逆之非呃逆亦甚明矣。

而今後世諸公,乃悉以噦為咳逆,豈皆未之詳察耶?及觀丹溪之言,在《纂要》則曰:孫真人誤以噦為咳逆。是謂噦非咳逆也。在《心法·附錄》則曰:咳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此又謂噦即咳逆也。在嘔吐門則又曰:有聲有物謂之嘔吐,有聲無物謂之噦。此又以乾嘔為噦也。

前後不一,何其自謬若此。再如海藏、河間諸公,有以噦為乾嘔者,有以咳逆為噫者,總皆謬矣。蓋嘔即吐之類,但吐而無物者曰嘔,嘔而有物者曰吐,腹脹噯氣者曰噫,逆氣自下而上者亦曰噫,此四者之辨自有正名,顧可紛紛若是乎?茲余析而判之曰:噦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

乾嘔者,無物之吐,即嘔也,非噦也。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非咳逆也。後人但以此為鑑,則異說之疑,可盡釋矣。

一、呃逆證,有傷寒之呃逆,有雜證之呃逆。其在古人則悉以虛寒為言,惟丹溪引《內經》之言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病人見此,似為死證,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余向見此說,疑其與古人相左,不以為然,蓋亦謂此證必屬虛寒,何有實熱,茲及晚年曆驗,始有定見,乃知丹溪此言為不誣也。

雖其中寒熱虛實亦有不同,然致呃之由,總由氣逆,氣逆於下,則直衝於上,無氣則無呃,無陽亦無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氣也。欲得其象,不見雨中之雷,水中之浡乎。夫陽為陰蔽,所以為雷,而轟轟不已者,此火為雷之本,而火即氣也。氣為水覆,所以為浡而汩汩不已者,此氣為浡之本,而氣即陽也。

然病在氣分,非本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則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寒呃可溫可散,寒去則氣自舒也。熱呃可降可清,火靜而氣自平也。惟虛脫之呃,則誠危殆之證,其或免者,亦萬幸矣。凡諸治法,當辨如下。

白話文:

論證(共三條)

關於「呃逆」這個病症,古代醫書裡並沒有這個名稱,它在《黃帝內經》裡被稱為「噦」。因為它發出「呃呃」的連聲,所以現在用「呃逆」來稱呼它,這樣命名也算恰當。《黃帝內經》治療「噦」的方法,例如用草刺激鼻孔使其打噴嚏、引導氣息、或用驚嚇等方式,這些都是治療「呃」的方法。這裡所說的「噦」其實就是「呃逆」,這是無庸置疑的。從孫思邈說過「遍尋方論沒有這個名稱」後,就將「咳逆」當作「噦」,導致後世以訛傳訛,把「咳逆」、「乾嘔」、「噫氣」等混淆在一起,從唐朝至今都是如此。這個名稱的錯誤不可不加以辨明,必須要加以矯正。

一、「咳逆」這個名稱,最早出自《黃帝內經》,指的是因為咳嗽而導致氣往上逆的狀況。例如《氣交變大論》說:「如果金氣太盛,會導致喘氣、咳嗽、氣逆。」這是因為喘氣咳嗽而導致氣逆,所以稱為「咳逆氣」。又說:「咳逆嚴重會導致出血。」這是因為咳逆不止,而血隨著氣往上湧,這是常見的病症,從來沒有聽過因為呃逆而導致出血的。「金氣鬱結發作,人民會生咳逆」也是同樣的意思,這就非常清楚地說明「咳逆」並不是「呃逆」。

但是現在的很多醫家,卻都把「噦」當作「咳逆」,難道都沒有仔細研究過嗎?再看看朱丹溪的說法,他在《纂要》中說:「孫思邈錯誤地把噦當成咳逆。」這意思是說「噦」不是「咳逆」。而在《心法·附錄》中又說:「咳逆這種病,古時候叫做噦,近代叫做呃。」這又說「噦」就是「咳逆」。在嘔吐門又說:「有聲響且有東西吐出來的叫做嘔吐,有聲響但沒有東西吐出來的叫做噦。」這又把乾嘔當作噦了。

前後說法不一致,怎麼會有這麼大的矛盾呢?再比如像張海藏、劉河間等醫家,有的把噦當作乾嘔,有的把咳逆當作噫氣,這些都是錯誤的。嘔吐實際上是同一類,只是嘔吐沒有東西出來的叫做嘔,嘔吐有東西出來的叫做吐,腹脹打嗝叫做噫,氣從下往上衝也叫做噫。這四種情況都有各自正確的名稱,怎麼可以這麼混亂呢?現在我來分析判斷:噦就是呃逆,不是咳逆。咳逆是咳嗽很嚴重的情況,不是呃逆。

乾嘔是沒有東西吐出來的嘔,就是嘔,不是噦。噫是吃飽飯的氣息,就是打嗝,不是咳逆。後人只要以此為鑑,就能夠消除各種不同的說法和疑惑。

一、關於呃逆這個病症,有傷寒引起的呃逆,也有其他疾病引起的呃逆。古人普遍認為呃逆是虛寒引起的,只有朱丹溪引用《黃帝內經》說:「各種氣逆往上衝,都屬於火。」病人出現這種情況,好像是死症,但也有屬於實熱的,不可不知。我以前看到這種說法,覺得和古人的觀點相反,並不認同。當時認為這種病肯定是虛寒引起的,怎麼會有實熱呢?直到晚年累積了許多臨床經驗,才有了定見,才知道朱丹溪說的是正確的。

雖然其中的寒熱虛實情況有所不同,但是引起呃逆的原因,總是由於氣逆所造成。氣往下逆,就會直接往上衝,沒有氣就沒有呃逆,沒有陽氣也沒有呃逆。這種病呃逆的根源一定是因為氣。想要了解它的現象,可以看看雨中的雷聲,或是水中湧起的氣泡。陽氣被陰氣遮蔽,所以會發出雷聲,並且轟轟不斷,火是雷的根本,而火就是氣。氣被水覆蓋,所以會產生氣泡,並且咕嚕咕嚕不斷,氣是氣泡的根本,而氣就是陽氣。

但是病在氣分,原因並非只有一種,而呃逆的主要類型,也只有三種而已:一是寒呃,二是熱呃,三是虛脫的呃。寒呃可以用溫散的方法治療,寒氣散去,氣自然會舒暢。熱呃可以用降火清熱的方法治療,火氣平靜,氣自然會平順。只有虛脫的呃逆,是真正危險的病症,能夠倖免的,也是非常幸運的。各種治療方法,應當仔細辨別,如下所述。

5. 論治(共九條)

凡雜證之呃,雖由氣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熱者,有因食滯而逆者,有因氣滯而逆者,有因中氣虛而逆者,有因陰氣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氣,自無不愈。若輕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氣順則已,本不必治;惟屢呃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氣有大逆,或脾腎元氣大有虧竭而然。然實呃不難治,而惟元氣敗竭者,乃最危之候也。

一、寒滯為呃者,或以風寒,或以生冷,或其臟氣本寒,偶有所逆,皆能致呃,但去其蔽抑之寒,而呃自止。宜橘皮湯、《三因》丁香散,或二陳湯加生薑五七片,或佐關煎,或甘草乾薑湯、橘皮乾薑湯之類,皆可酌用。若寒之甚者,漿水散,或四逆湯。

一、胃火為呃者,其證極多,但察其脈見滑實而形氣不虛,胸膈有滯,或大便堅實或不行者,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衝為呃,但降其火,其呃自止,惟安胃飲為最妙。余嘗治愈多人,皆此證也。

一、氣逆為噦而兼脹悶者,宜加減二陳湯加烏藥,或《寶鑑》丁香柿蒂散,或羌活附子湯,或神香散。

一、食滯而呃者,宜加減二陳加山楂、白芥子、烏藥之屬,或用大和中飲加乾薑、木香。

一、中焦脾胃虛寒,氣逆為呃者,宜理中加丁香湯,或溫胃飲加丁香。若因勞倦內傷而致呃逆者,宜補中益氣湯加丁香。凡中焦寒甚者,多由脾胃氣虛而然,蓋脾胃不虛則寒亦不甚,故治寒者,當以脾氣為主。若吐痢後胃氣微虛,或兼膈熱而呃者,宜橘皮竹茹湯;無熱者,宜生薑、半夏、丁香、柿蒂、白朮、肉桂之類,皆可酌用。

一、下焦虛寒者,其肝腎生氣之原不能暢達,故凡虛弱之人多見呃逆,正以元陽無力,易為抑遏而然。此呃逆之本,多在腎中,故余制歸氣飲主之甚效,或用理陰煎加丁香以疏氣,妙亦如之。

一、凡以大病之後,或以虛羸之極,或以虛損誤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證,察其中虛,速宜補脾;察其陰虛,速宜補腎,如前二條固其法矣,然猶恐不及,則惟大補元煎及右歸飲之類,斯其庶幾者也。

一、呃逆證,凡聲強氣盛而脈見滑實者,多宜清降;若聲小息微而脈見微弱者,多宜溫補。

白話文:

大體來說,各種原因引起的打嗝,雖然都是因為氣機上逆,但有兼帶寒邪的,有兼帶熱邪的,有因為食物積滯而導致氣逆的,有因為氣機不暢而導致氣逆的,有因為中氣虛弱而導致氣逆的,有因為陰氣耗竭而導致氣逆的。只要仔細觀察原因,然後針對氣機進行調理,自然就會痊癒。如果只是輕微的打嗝,或者偶爾打一下,只要氣機順暢就會停止,本來就不需要治療;但如果是頻繁打嗝,或是打嗝很嚴重,必定是氣機嚴重逆亂,或是脾腎元氣嚴重虧損。其實,實證的打嗝並不難治療,只有元氣衰敗衰竭的,才是最危險的情況。

一、因為寒邪阻滯導致的打嗝,有的是因為感受風寒,有的是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有的是本身臟腑就虛寒,偶爾氣機上逆,都會導致打嗝。只要去除體內的寒邪,打嗝自然就會停止。可以用橘皮湯、《三因》丁香散,或二陳湯加生薑五到七片,或佐關煎,或甘草乾薑湯、橘皮乾薑湯之類的方子,都可以根據情況選用。如果寒邪很嚴重,可以用漿水散或四逆湯。

二、因為胃火引起的打嗝,表現有很多,只要觀察到脈象滑實有力,身體看起來不虛弱,胸膈有悶脹感,或大便乾硬或排不出來,都表示胃中有火,才會向上衝擊而導致打嗝。只要把胃火降下去,打嗝自然會停止,其中安胃飲效果最好。我曾經用這個方子治好很多人,都是屬於這種情況。

三、因為氣機上逆而導致打嗝,並且伴隨胸悶腹脹的,可以用加減二陳湯加烏藥,或是《寶鑑》丁香柿蒂散,或是羌活附子湯,或是神香散。

四、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打嗝,可以用加減二陳湯加山楂、白芥子、烏藥等藥材,或是用大和中飲加乾薑、木香。

五、因為中焦脾胃虛寒,導致氣機上逆而打嗝的,可以用理中湯加丁香,或是溫胃飲加丁香。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導致內傷引起的打嗝,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丁香。凡是中焦虛寒嚴重的人,大多是因為脾胃氣虛,因為脾胃不虛的話,寒邪也不會很嚴重。因此,治療寒邪時,應該以調理脾氣為主。如果是因為嘔吐或腹瀉後導致胃氣虛弱,或是兼有胸膈發熱而打嗝的,可以用橘皮竹茹湯;如果沒有發熱,可以用生薑、半夏、丁香、柿蒂、白朮、肉桂等藥材,都可以根據情況選用。

六、因為下焦虛寒引起的打嗝,是因為肝腎的生機之源無法順暢運行,所以虛弱的人常常會出現打嗝,正是因為元陽無力,容易被抑制。這種打嗝的根本原因,大多在腎中,所以我自創的歸氣飲效果非常好,或是用理陰煎加丁香來疏理氣機,效果也很好。

七、凡是久病之後,或是身體極度虛弱,或是因為虛損而被誤治而導致打嗝的,這是最危險的情況。觀察到是中氣虛弱的,要趕緊補脾;觀察到是陰虛的,要趕緊補腎,就像前面兩條說的方法一樣。但仍然恐怕來不及,那麼就只能用大補元煎或右歸飲之類的方子,可能會有效果。

八、打嗝的病症,凡是聲音洪亮、氣息強盛、脈象滑實有力的,大多適合用清降的方法治療;如果聲音微弱、氣息微弱、脈象微弱的,大多適合用溫補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