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4)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4)
1. 經義
此病之次也。
《金匱真言論》帝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岐伯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調經論》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寒濕之傷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太陰陽明論》曰: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生氣通天論》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咳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百病始生篇》帝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臟,傷臟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寒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其淫泆,不可勝數。
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其中於虛邪也,因與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
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灑淅喜驚。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糜。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
白話文:
這是疾病發生順序的說明。
《金匱真言論》中,黃帝問:天有八種風,經脈有五種風,這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八風帶來的邪氣,會成為經脈之風,侵襲五臟,導致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是指春天勝過長夏,長夏勝過冬天,冬天勝過夏天,夏天勝過秋天,秋天勝過春天。東風在春天產生,疾病會影響肝臟,反應在頸項部位;南風在夏天產生,疾病會影響心臟,反應在胸脅部位;西風在秋天產生,疾病會影響肺臟,反應在肩背部位;北風在冬天產生,疾病會影響腎臟,反應在腰股部位;中央屬土,疾病會影響脾臟,反應在脊椎部位。因此,春天的氣病多在頭部,夏天的氣病多在臟腑,秋天的氣病多在肩背,冬天的氣病多在四肢。
所以,春天容易發生鼻塞流涕、流鼻血的疾病,夏天容易發生胸脅疼痛,長夏容易發生腹瀉、寒症,秋天容易發生風瘧,冬天容易發生肢體麻木、厥冷的疾病。夏天受暑而汗液無法排出的人,到了秋天就容易得風瘧。
《調經論》說:風雨傷害人體,會先侵襲皮膚,然後傳入孫脈,孫脈充滿邪氣後會傳入絡脈,絡脈充滿邪氣後會傳入大經脈。這時,血氣和邪氣會一起停留在皮膚紋理之間,脈搏會變得堅硬而粗大,這就是所謂的「實」。所謂「實」,是指脈搏外在堅硬飽滿,按壓會感到疼痛。寒濕傷害人體,會導致皮膚無法收縮,肌肉緊繃,血液循環變慢,衛氣衰退,這就是所謂的「虛」。所謂「虛」,是指精神疲憊、氣不足,按壓後會感到溫暖,反而會感到舒適而不痛。
《太陰陽明論》說:如果感染虛弱的邪風,陽氣就會受到影響。陽氣受影響就會侵入六腑,進而導致身體發熱、無法正常睡眠,甚至出現喘氣。所以說,陽氣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陰氣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因此,受風邪侵襲,通常是身體上方先受到影響;受濕邪侵襲,通常是身體下方先受到影響。
《生氣通天論》說:風是各種疾病的開始。如果人體清靜平和,皮膚紋理閉合緊密,即使有強大的風邪,也無法傷害人體,這是因為順應了自然規律。如果接觸到露水或寒風,就會產生寒熱症狀。所以,春天受風邪侵襲,邪氣會滯留在體內,導致腹瀉。夏天受暑邪侵襲,秋天會咳嗽或得瘧疾。秋天受濕邪侵襲,氣會上逆導致咳嗽,嚴重則會痿軟無力。冬天受寒邪侵襲,春天一定會發生溫病。四季的氣候變化,會輪流傷害五臟。
《百病始生篇》中,黃帝問:各種疾病的開始,都是因為風、雨、寒、暑、濕、情緒等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侵襲人體不同部位,導致不同類型的疾病,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不同部位的氣候影響不同,有些起於陰,有些起於陽,讓我來解釋。情緒失調會傷害臟腑,臟腑受傷,疾病就從陰產生。虛弱時受到濕氣侵襲,疾病就從下方產生。虛弱時受到風寒侵襲,疾病就從上方產生,這就是所謂的「三部」。至於疾病的變化,更是數不勝數。
岐伯說:風雨寒熱,如果沒有虛弱,邪氣就無法單獨傷害人體。突然遇到強風暴雨卻沒有生病,是因為沒有虛弱,所以邪氣無法單獨侵入。一定是身體虛弱,又遇到虛邪之風,兩者結合才會入侵人體。邪氣侵入體內是因為與天時、自身體質相結合,虛實變化相互影響,導致大病發生。氣有一定的歸屬,根據所在部位命名,分為上下中外三個部分。所以虛邪侵入人體,首先從皮膚開始,皮膚鬆弛則毛孔打開,邪氣就會從毛髮進入,進入深層,深層則毛髮豎立,身體會感到寒冷,導致皮膚疼痛。如果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傳到絡脈,在絡脈時,肌肉會感到疼痛,但疼痛會時好時壞,然後就會傳入大經脈。
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傳到經脈,在經脈時,身體會發冷、喜歡受驚嚇。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傳到腧穴,在腧穴時,六經不通,四肢會出現關節疼痛,腰背會感到僵硬。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傳到伏沖脈,在伏沖脈時,身體會感到沉重疼痛。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傳到腸胃,在腸胃時,會出現腹鳴、腹脹,寒氣多時會腸鳴腹瀉、消化不良,熱氣多時會腹瀉。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傳到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停留在脈絡中,長久不去,就會形成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