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9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95)

1. 寒陣

上煉蜜加豬脊髓酒蒸熟同搗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空心淡鹽湯,或酒任下。

加味坎離丸,生精養血,升水降火。

川黃柏(八兩,分四分,用清酒、鹽水、人乳、蜜水各浸二兩,曬乾,炒褐色),熟地(八兩,用茯苓四兩打碎,砂仁二兩,三味同入絹袋中,好酒三瓶煮乾,去茯苓、砂仁,止用地黃)知母(八兩,鹽酒浸炒),白芍(酒浸一日,曬乾),當歸,川芎(各四兩)

上為末,同鋪筐中,日曬夜露,三日為度,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冬月溫酒任下。

三才封髓丹,降心火,益腎水。

天門冬,熟地黃,人參(各一兩),黃柏(炒褐色,三兩),砂仁(炒,半兩),甘草(炙,七錢)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以肉蓯蓉五錢,切片酒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空心送下。

當歸龍薈丸,治肝經實火,大便秘結,小便澀滯,或胸膈作痛,陰囊腫脹,凡肝經實火皆宜用之,及一切躁擾狂越,驚悸不寧等證。

當歸,龍膽草,梔子仁,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蘆薈,大黃,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另研)

上為末,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湯、白湯任下。

《良方》,蘆薈丸,治疳癖肌肉消瘦,發熱潮熱,飲食少思,口乾作渴,或肝火食積,口鼻生瘡,牙齦蝕爛等證。

蘆薈,胡黃連,黃連(炒焦),木香,白蕪荑(炒),青皮(各五錢),當歸,茯苓,陳皮(各兩半),甘草(炒,七錢)

上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米湯下。

大蘆薈丸,方在小兒。治小兒肝脾疳積發熱。

加減蘆薈丸,方在小兒。治證同前。

三聖丸,治嘈雜神效。

白朮(四兩,炒),橘紅(炒,一兩),黃連(炒,五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薑湯下。

術連丸,治嘈雜。

白朮(四兩,土炒),黃連(一兩,薑汁炒)

上為末,神麯糊丸,黍米大。每服百餘丸,薑湯下。

軟石膏丸,治嘈雜噯氣。

軟石膏(煅),半夏(制),南星(制),香附子(炒),梔子仁(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米粥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地榆丸,治血痢下血極效。

地榆(微炒),當歸(微炒),阿膠(糯米炒),黃連(去須),訶子(取肉炒),木香(曬乾),烏梅肉(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或食前,陳米飲吞下。

槐角丸,治五種腸風下血,並痔漏脫肛。

槐角(炒),黃芩,地榆,當歸,防風,枳殼(麩炒)

上等分,為細末,米酒、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清米飲送下,極效。一方有烏梅肉。

白話文:

寒陣

將蜂蜜煉製後,加入豬脊髓一起蒸熟,然後搗成泥狀製成藥丸,每顆像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一百多顆,空腹時用淡鹽水或酒送服。

加味坎離丸,能滋養精血,使腎水上升,心火下降。

藥材包括:川黃柏(八兩,分成四份,分別用清酒、鹽水、人乳、蜜水浸泡各兩份,曬乾後炒至褐色)、熟地黃(八兩,與打碎的茯苓四兩、砂仁二兩,三味一同放入絹袋中,用好酒三瓶煮乾,取出茯苓、砂仁,只用熟地黃)、知母(八兩,用鹽酒浸泡後炒製)、白芍(用酒浸泡一天後曬乾)、當歸、川芎(各四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一起鋪在竹筐中,白天曬太陽,晚上露天放置,這樣處理三天。然後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藥丸,每顆像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八、九十顆,空腹時用鹽水送服,冬天可用溫酒送服。

三才封髓丹,能降低心火,增益腎水。

藥材包括:天門冬、熟地黃、人參(各一兩)、黃柏(炒至褐色,三兩)、砂仁(炒過,半兩)、甘草(炙過,七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藥丸,每顆像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五、七十顆,用肉蓯蓉五錢切片後用酒浸泡一晚,第二天煎煮三、四次沸騰,空腹時用藥湯送服。

當歸龍薈丸,用於治療肝經實火,引起的便秘、小便澀滯、胸膈疼痛、陰囊腫脹等症狀,凡是肝經實火都適合使用,也可用於治療躁動不安、驚悸不寧等症狀。

藥材包括:當歸、龍膽草、梔子仁、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蘆薈、大黃、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另外研磨)。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麯糊製成藥丸,每顆像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二、三十顆,用薑湯或白開水送服。

《良方》中的蘆薈丸,用於治療疳疾,引起的肌肉消瘦、發熱潮熱、食慾不振、口乾口渴,或因肝火食積引起的口鼻生瘡、牙齦潰爛等症狀。

藥材包括:蘆薈、胡黃連、黃連(炒焦)、木香、白蕪荑(炒過)、青皮(各五錢)、當歸、茯苓、陳皮(各兩半)、甘草(炒過,七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製成藥丸,每顆像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七、八十顆,用米湯送服。

大蘆薈丸,配方在兒科書籍中。用於治療小兒肝脾疳積引起的發熱。

加減蘆薈丸,配方在兒科書籍中。用於治療與大蘆薈丸相同的症狀。

三聖丸,治療胃中嘈雜症狀效果顯著。

藥材包括:白朮(四兩,炒過)、橘紅(炒過,一兩)、黃連(炒過,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神麯糊製成藥丸,每顆像綠豆那麼大。每次服用五、六十顆,用薑湯送服。

術連丸,用於治療胃中嘈雜症狀。

藥材包括:白朮(四兩,用土炒過)、黃連(一兩,用薑汁炒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麯糊製成藥丸,每顆像黍米那麼大。每次服用一百多顆,用薑湯送服。

軟石膏丸,用於治療胃中嘈雜、打嗝等症狀。

藥材包括:軟石膏(煅燒)、半夏(炮製過)、南星(炮製過)、香附子(炒過)、梔子仁(炒過,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米粥製成藥丸,每顆像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五、七十顆,用薑湯送服。

地榆丸,治療血痢、便血等症狀效果極佳。

藥材包括:地榆(微炒)、當歸(微炒)、阿膠(用糯米炒過)、黃連(去須)、訶子(取肉炒過)、木香(曬乾)、烏梅肉(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藥丸,每顆像梧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三、五十顆,空腹或飯前用陳米湯送服。

槐角丸,用於治療五種腸風下血症狀,以及痔瘡脫肛等症狀。

藥材包括:槐角(炒過)、黃芩、地榆、當歸、防風、枳殼(用麩皮炒過)。

將以上藥材等分,磨成細末,用米酒和麵糊製成藥丸,每顆像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五、六十顆,空腹用清米湯送服,效果顯著。另一個配方中加入了烏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