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入集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入集 (13)

1. 夏月伏陰續論(二十三)

在否之義,則曰內陰而外陽,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由此觀之,則丹溪之論,東皋之引證,皆吾之所不信也。故復為此續論。

白話文:

就「否」卦的意義來說,講的是內在陰氣強盛而外在陽氣虛弱,代表小人的勢力增長,君子的勢力衰退。從這個角度來看,朱丹溪的理論,以及東皋先生所引用的證據,我都不相信。因此,我再次寫下這篇續論來闡述我的觀點。

2. 陽不足再辨(二十四)

原天地陰陽之化生,實生民性命之根本,善把握補救之妙用,誠吾道代天之大權,使我於此而見理不真,則加冰用湯,反成戕賊,害有不可勝言者。予自初年,嘗讀朱丹溪陽有餘陰不足論,未嘗不服其高見,自吾漸立以來,則疑信相半矣。又自不惑以來,則始知其大謬矣。故予於《類經·求正錄》中,附有大寶論一篇,正所以救其謬也。

然常恐見淺言偏,遺殃後世,每懷疑懼,而望正高明者,久矣。不意付梓數載,斧削無聞,見信明賢,庶竊自慰。茲於丙子之夏,始得神交一友,傳訓數言,詢其姓氏,知為三吳之李氏也。誦其《指南》,則曰: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此自丹溪之確論。而茲張子乃反謂陽常不足,陰常有餘,何至相反若此?而自是其是,豈矯強以自衒歟?抑別有所本歟?姑無勞口吻以辨其孰是孰非,第以人事證之,則是非立見矣。

如人自有生以來,男必十六而精始通,女必十四而經始至;及其衰也,男精竭於八八,女血淨於七七。凡精血既去而人猶賴以不死者,惟此氣耳。夫氣為陽,精血陰也,精血之來,既遲在氣後,精血之去,又早在氣先,可見精已無而氣猶在,此非陰常不足,陽常有餘之明驗乎?以是知先賢之金石本非謬,而後學之輕妄何容易也。予聞此說,益增悲嘆。

悲之者,悲此言之易動人聽,而無不擊節稱善也。紫可亂朱,莫此為甚,使不辨明,將令人長夢不醒,而性命所繫非渺小,是可悲也。悲已而喜,喜之者,喜至道之精微,不經駁正,終不昭明,幸因其說,得啟此端而得解此惑,是可喜也。今即李子之言以辨之。

如其以精為陰,以氣為陽,本非誣也。第其所覷在眉睫,則未免錯認面目,而呼張作李矣。不知精即水也,水即陽也。若以水火言,則水誠陰也,火誠陽也;若以化生言,則萬物之生,其初皆水,先天后天,皆本於是,而水即陽之化也。

何以見之?如水在五行則生於一天,水在六氣,則屬乎太陽,此水之為陰否?又若精在人身,精盛則陽強,精衰則陽痿,此精之為陰否?再若養生家所重者,惟曰純陽,純陽之陽,以精言也。精若滲漏,何陽之有。此又精之為陰否?又丹書云:分陽未盡則不死,分陰未盡則不仙,亦言仙必純陽也。

若據李子之說,則但盡泄其精,便成純陽,學仙之法豈不易乎?誠可哂也!蓋李子之見,但見陰陽之一竅,未見陰陽之全體。夫陰陽之道,以綱言之,則位育天地;以目言之,則縷析秋毫,至大至小,無往而非其化也。若以清濁對待言,則氣為陽,精為陰,此亦陰陽之一目也。

若以死生聚散言,則凡精血之生皆為陽,氣得陽則生,失陽則死,此實性命之化源,陰陽之大綱也。

白話文:

天地陰陽的變化產生,實際上是人類生命根本,善於掌握補救的方法,實在是我們道家代替上天掌管的重大權力。如果我對此認識不真確,就像用冰來治熱病,反而會造成傷害,後果不堪設想。我年輕時,曾經讀過朱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的論點,沒有不佩服他的高見的,自我逐漸成熟以來,就對這個說法半信半疑了。到了中年以後,我才發現他的理論是大錯特錯的。因此我在《類經·求正錄》中,附上《大寶論》一文,正是為了糾正他的錯誤。

但我常常擔心自己見識淺薄,說法有偏頗,會遺害後世,總是懷著疑慮和恐懼,希望能得到高明人士的指正,很久了。沒想到這本書出版幾年,卻沒有人提出批評,能被賢明之人相信,我多少感到欣慰。今年夏天,我偶然結識一位朋友,他給我講了一些道理,我問他姓名,得知他是三吳的李先生。他讀了我的《指南》後說:「陽氣常常有餘,陰氣常常不足,這是丹溪的確切論點。而您卻反過來說陽氣常常不足,陰氣常常有餘,怎麼會如此相反呢?而且您還堅持自己的觀點,難道是故意誇張炫耀嗎?還是有其他依據呢?暫且不費口舌去辯論誰對誰錯,用人事來驗證,是非自然就清楚了。」

比如說,人從出生以來,男人到了十六歲才開始產生精子,女人到了十四歲才開始來月經;等到衰老時,男人的精子在六十四歲耗竭,女人的經血在四十九歲停止。凡是精血既已消耗,而人還能繼續活著的原因,就是靠著這口氣。氣屬於陽,精血屬於陰。精血的產生,比氣晚;精血的消失,又比氣早。可見精血已經沒有了,而氣還存在,這不是陰常常不足,陽常常有餘的明顯證據嗎?由此可知,先賢的真知灼見並不是錯誤的,而後學輕率妄為是多麼的容易啊。我聽到這種說法,更加感到悲傷和感嘆。

悲傷的是,這種說法很容易打動人心,大家都會拍手稱讚。以紫混淆朱,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如果不能辨明,將使人長久沉睡不醒,而這關係到人的性命,不是小事,實在是可悲啊。悲傷過後又感到高興,高興的是,至深的道理,如果不經過辯論和改正,終究不能彰顯。幸虧因為這種說法,得以開啟這個話題,並解開這個疑惑,這是值得高興的。現在就以李先生的說法來加以辨別。

如果說精屬於陰,氣屬於陽,這本來沒有錯。但他們只看到表面,不免錯認了本質,把張先生說成李先生了。他們不知道精就是水,水就是陽。如果從水火來說,水確實是陰,火確實是陽;如果從化生來說,萬物的產生,最初都是水,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都根源於水,而水就是陽氣所化生的。

怎麼能看出呢?比如說,水在五行中屬於一天的開始,水在六氣中,屬於太陽,這水是陰嗎?又比如說,精在人體,精充足則陽氣強盛,精衰弱則陽痿,這精是陰嗎?再比如說,養生家所重視的,就是純陽,純陽的陽,就是用精來表示的。如果精液外洩,哪來的陽呢?這精又是陰嗎?還有丹書說:「分陽未盡則不死,分陰未盡則不仙」,也說明成仙必須是純陽之體。

如果按照李先生的說法,只要盡量洩漏精液,就能成為純陽之體,那學仙的方法豈不是太容易了嗎?真是可笑!李先生的見解,只看到陰陽的一方面,沒有看到陰陽的整體。陰陽的道理,從大的方面來說,可以化育天地;從小的地方來說,可以分析到秋毫。無論是大是小,無處不是陰陽的變化。如果從清濁相對來說,氣為陽,精為陰,這也是陰陽的一種表現。

如果從生死聚散來說,凡是精血的產生都是陽氣,陽氣得到陽氣就生,失去陽氣就死,這才是生命的來源,陰陽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