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2)

1. 卷之二十八必集·雜證謨

2. 聲喑

3. 經義

《脈解篇》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經脈篇》曰: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奇病論》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帝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

《大奇論》曰: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急堅,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憂恚無言篇》帝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泄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逆調論》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宣明五氣篇》曰: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脈要精微論》曰: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已。

《生氣通天論》曰: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脈度篇》曰: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澀甚則為喑。

白話文:

經義

《脈解篇》說:所謂「進入體內而導致失聲」,是因為陽氣過盛而開始衰退,所以才會失聲。體內精氣被奪走而導致厥逆,就會造成失聲且癱瘓,這是腎虛的緣故。少陰經的氣無法到達,也會導致厥逆。

《經脈篇》說:手少陰心經的分支,稱為通里穴,它沿著經脈進入心中,聯繫舌根,與眼部的脈絡相連。它作用於胸膈,如果氣虛就會失語,針刺時可取掌後一寸處,此處還分支到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的分支,稱為豐隆穴。它的分支,沿著脛骨外側邊緣向上,絡於頭部和頸部,匯合各經的氣,向下絡於咽喉。如果氣逆就會造成喉嚨腫痛和失聲,如果氣實則會產生狂躁癲狂,如果氣虛則會腳部無力、小腿萎縮,針刺可取此分支處。

《奇病論》黃帝問:有人懷孕,九個月時卻突然失聲,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胞宮的絡脈斷絕了。胞宮的絡脈是繫在腎上的,少陰經的脈氣貫穿腎臟並連繫舌根,所以就會失語。黃帝問:那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說:不用治療,等到十個月的時候就會恢復。黃帝又問:有人胸部腫脹、頸部疼痛、胸悶腹脹,這是什麼病?又是怎麼引起的?岐伯回答說:這叫做厥逆。黃帝問:那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說:如果用艾灸,就會導致失聲;如果用石針,就會導致狂躁;必須等到氣機調和後,才可以治療。

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呢?岐伯回答說:因為陽氣過多而向上衝,如果再用艾灸,陽氣就會進入陰經,這樣就會導致失聲;如果用石針,陽氣就會更加虛弱,虛弱就會導致狂躁。

《大奇論》說:如果胃脈沉而鼓動,觸摸時感到澀滯,胃部外部鼓脹,心脈則細小、急促且堅硬,這些都是膈膜偏癱的現象,男子會發生在左側,女子會發生在右側。如果沒有失聲,而且舌頭還能轉動,表示可以治療,大約三十天就能好轉;如果伴隨失聲,則要三年才能好轉;如果年紀不滿二十歲,三年就會死亡。如果肝脈動盪不安、脈象暴起,是受到驚嚇,脈氣無法接續就像失聲一樣,這種情況不用治療也會自己痊癒。

《憂恚無言篇》黃帝問:人突然因為憂愁憤怒而說不出話,這是什麼經絡阻塞了?是什麼氣運行失常,導致聲音無法發出呢?希望你能告訴我其中的道理。少師回答說:咽喉是食物和水的通道;喉嚨是氣體上下流動的通道;會厭是聲音的門戶;口唇是聲音的門扇;舌頭是聲音的樞紐;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頏顙是氣體分散的地方;橫骨是神氣運作的地方,主管舌頭的活動。

所以人的鼻涕流出而不能收住,是因為頏顙沒有打開,氣體才會洩漏。因此,如果會厭狹小而薄,氣體發出的速度就快,開合順暢,氣體容易排出;如果會厭寬大而厚重,開合就困難,氣體排出就慢,所以才會說話重複。人突然不能發出聲音,是因為寒氣侵入會厭,導致會厭無法正常活動,開合不順,所以就發不出聲音了。黃帝問:那該如何針刺治療呢?岐伯回答說:足少陰腎經向上聯繫舌頭,與橫骨相連,終止於會厭。

可以刺破兩邊的血脈,使濁氣散開。會厭的脈絡向上聯繫任脈,可以取天突穴,這樣會厭就能夠恢復活動。

《逆調論》說:如果無法躺臥,而且呼吸有聲音,這是因為陽明經氣逆亂。足三陽經的氣應該向下走,現在卻逆行向上,所以呼吸會有聲音。如果生活起居正常,但是呼吸有聲音,這是因為肺經的絡脈逆亂。絡脈無法跟隨經脈上下運行,所以停留在經脈中而不能正常運行。絡脈的病症輕微,所以生活起居正常但呼吸卻有聲音。

《宣明五氣篇》說:五種邪氣導致紊亂,邪氣侵入陽經就會導致狂躁,侵入陰經就會導致麻痺。邪氣聚集在陽經會導致癲狂,聚集在陰經就會導致失聲。陽氣進入陰經會使人變得安靜,陰氣進入陽經會使人變得容易發怒,這就叫做五亂。

《脈要精微論》說:心脈搏動堅實而長,容易導致舌頭捲曲不能說話;如果心脈柔軟而散亂,就會自行恢復。

《生氣通天論》說:如果陽氣無法勝過陰氣,就會導致五臟氣機不和,九竅不通暢。

《脈度篇》說:五臟經常在內部與上方的七竅相連通,五臟不協調,就會導致七竅不通。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心脈澀滯嚴重,就會導致失聲。

《寒熱病篇》說:突然失聲且呼吸急促,可以針刺扶突穴,並從舌根放出瘀血。

《寶命全形論》說:味道鹹的鹽,它的氣會使器皿潮濕洩漏;斷了弦的琴,它的聲音會嘶啞破損;樹木茂盛,它的葉子就會發芽;病情深重,它的聲音就會嗚咽。人如果出現這三種情況,就說明臟腑已經損壞,毒藥無法治療,短針也無法有效,這些都是因為皮膚破裂、肌肉損傷,氣血交錯混雜。

《熱病篇》說:痱病的症狀是身體不痛,四肢無力,意識混亂不太嚴重,說話還有點知覺,這種情況可以治療;如果嚴重到不能說話,就不可治療了。

《陰陽應象大論》說:東方產生風,在地對應木,在臟對應肝,在音對應角,在聲音對應呼。南方產生熱,在地對應火,在臟對應心,在音對應徵,在聲音對應笑。中央產生濕,在地對應土,在臟對應脾,在音對應宮,在聲音對應歌。西方產生燥,在地對應金,在臟對應肺,在音對應商,在聲音對應哭。北方產生寒,在地對應水,在臟對應腎,在音對應羽,在聲音對應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