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12)

1. 用香散藥(二十二)

伍氏曰:氣血聞香則行,聞臭則逆。大抵瘡瘍多因營氣不從,逆於肉理,故郁聚為膿,得香散藥則氣流行,故當多服五香連翹湯、萬金散、清心內固金粉散。凡瘡本腥穢,又聞臭,濁則愈甚。若毒氣入胃,則為咳逆。古人用此,可謂有理,且如飲食調令香美,則益脾土,養真元,保其無虞矣。

立齋曰:今人有瘡瘍,不審元氣虛實,病之表裡,病者多喜內消,而醫者即用十宣散及敗毒散、流氣飲之類。殊不知十宣散,雖有參耆,然防風、白芷、厚朴、桔梗,皆足以耗氣,況不分經絡時令氣血多少,而概用之乎。敗毒散乃發表之藥,果有表證,亦止宜一二服,多則元氣反損,其毒愈盛,雖有人參莫能補也,況非表證而用之乎。流氣飲乃耗血之劑,果氣結膈滿,亦止宜二三服,多則血氣愈傷。

白話文:

伍氏曰:氣血聞香則行,聞臭則逆。

伍氏說:氣血聞到香氣就會順暢運行,聞到臭味就會逆行。

大抵瘡瘍多因營氣不從,逆於肉理,故郁聚為膿,得香散藥則氣流行,故當多服五香連翹湯、萬金散、清心內固金粉散。

總的來說,瘡瘍大多是因為營氣不順暢,逆行於肉理,所以積聚成膿。如果用香散藥物,就能讓氣血流通,因此應該多服用五香連翹湯、萬金散、清心內固金粉散等藥物。

凡瘡本腥穢,又聞臭,濁則愈甚。若毒氣入胃,則為咳逆。古人用此,可謂有理,且如飲食調令香美,則益脾土,養真元,保其無虞矣。

凡是瘡瘍本身就帶有腥穢之氣,再加上聞到臭味,就會更加濁氣彌漫,病症更加嚴重。如果毒氣進入胃部,就會引起咳嗽和嘔逆。古人使用香散藥物治療瘡瘍,可以說是有道理的。就像飲食要調配得香美可口,可以滋養脾土,養護真元,保持身體健康無虞一樣。

立齋曰:今人有瘡瘍,不審元氣虛實,病之表裡,病者多喜內消,而醫者即用十宣散及敗毒散、流氣飲之類。

立齋說:現在的人患了瘡瘍,不仔細探查元氣虛實、疾病的表裡,病人多喜歡內服藥物來消腫,而醫生就隨便使用十宣散、敗毒散、流氣飲等藥物。

殊不知十宣散,雖有參耆,然防風、白芷、厚朴、桔梗,皆足以耗氣,況不分經絡時令氣血多少,而概用之乎。

殊不知十宣散雖然含有參、耆等補益藥物,但是防風、白芷、厚朴、桔梗等藥物,都會耗損元氣,何況不分經絡、時令、氣血多少,就一概使用呢?

敗毒散乃發表之藥,果有表證,亦止宜一二服,多則元氣反損,其毒愈盛,雖有人參莫能補也,況非表證而用之乎。

敗毒散是發散表邪的藥物,如果真的有表證,也只適合服用一兩次,服用多了反而會損傷元氣,毒氣更加盛行,就算有人參也無法補回來,何況不是表證就使用呢?

流氣飲乃耗血之劑,果氣結膈滿,亦止宜二三服,多則血氣愈傷。

流氣飲是耗損血液的藥物,如果真的氣結於膈,滿悶不舒,也只適合服用二三次,服用多了就會更加傷損血氣。

夫血氣凝滯,多因榮衛氣弱,不能運行,豈可用流氣飲以益其虛。況諸經氣血多寡不同,而流氣飲通行十二經,則諸經皆為所損,反為敗證。雖有芎歸亦難倚伏。若服之過度,則氣虛血耗,何以成膿。苟不察其由,而泛投克伐之劑,能無危乎。此三藥者,其不可輕用亦明矣。

河間云:凡瘡止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責其經,不可干擾余經也。

白話文:

血氣凝滯大多是因為人體的營衛氣虛弱,無法正常運行,怎麼可以用溫補氣血的藥物來治療呢?而且人體十二經脈的氣血流通量各不相同,而溫補氣血的藥物卻會通達十二經脈,這樣會損害所有經脈,反而會加重病情。即使有當歸、川芎等藥材,也不足以抵擋這種副作用。如果過度服用溫補氣血的藥物,就會導致氣虛血耗,如何讓膿腫消退呢?如果不了解其中的道理,隨意使用攻伐性的藥物,難道不會有危險嗎?這三種藥物,不可輕易使用,道理很清楚。

河間先生說:凡是瘡瘍只局限於一條經脈,或涉及兩條經脈的,只要針對受影響的經脈治療就可以了,不要干擾其他經脈。

2. 槐花酒(二十三)

槐花,治濕退熱之功,最為神速。大抵腫毒,非用蒜灸及槐花酒先去其勢。雖用托裡諸藥,其效未必甚速,惟胃寒之人,不可過用。

滁洲於侍御,髀胛患毒痛甚,服消毒藥其勢未減。即以槐花酒一服,勢逐大退。再以托裡消毒之藥而愈。

王通府,患發背十餘日,勢危脈大。先以槐花酒二服,殺退其勢,更以敗毒散二劑,再以托裡藥數劑漸潰。又用桑柴燃灸患處,每日灸良久,仍以膏藥貼之。灸至數次,膿潰腐脫,以托裡藥加白朮、陳皮,月餘而愈。

白話文:

槐花具有治療濕熱的功效,效果非常快。一般來說,腫毒都需要先用蒜頭灸或槐花酒來消退毒氣。即使使用其他內服藥物,效果也不一定很快。但脾胃寒的人,不能過度使用槐花酒。

滁州的於侍御患有髀胛部位的腫毒,疼痛得很厲害,服用消毒藥後病情沒有減輕。他馬上喝了一碗槐花酒,病情就明顯減退。再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後,病就痊癒了。

王通府患了背部發炎,已經十多天了,病情危重,脈搏有力。他先喝了兩碗槐花酒,消退了毒氣。接著又服用兩劑敗毒散,再服用幾劑清熱解毒藥物,腫毒逐漸化膿。然後用桑柴燃燒灸患處,每天灸很長時間,再貼上膏藥。灸了幾次,膿液流出,腐肉脫落,就服用清熱解毒藥物,並加入白朮、陳皮,一個多月後病就痊癒了。

劉大尹,發背六七日,滿背腫痛,勢甚危。與隔蒜灸百壯,飲槐花酒二碗,即睡覺。以托裡消毒藥十去五六,令以桑枝灸患處而潰,數日而愈。

一上舍,肩患疽,脈數。以槐花酒一服,勢頓退。再與金銀花、黃耆、甘草,十餘服而平。(薛按)

白話文:

劉大尹患背部疾病,發病五六天,整片背部腫痛,情況十分危急。醫生用隔著蒜頭灸背部一百壯,再讓病人喝下兩碗槐花酒,劉大尹便睡著了。之後,醫生給他服用去毒解毒的藥物,並用桑枝灸患處使其潰爛,幾日後便痊癒了。

有一位上舍生患肩膀疽,脈象急數。醫生給他喝下一碗槐花酒,病情立刻減輕。接著又用金銀花、黃耆、甘草等藥物治療,十幾劑藥後便痊癒。

3. 忍冬酒(二十四)

忍冬酒,治癰疽發背,初發時便當服此,不問疽發何處,或婦人乳癰,皆有奇效。如或處鄉落貧家,服此亦便且效。仍兼以麥飯石膏,及神異膏貼之,甚效。

一園丁,患發背甚危,令取金銀藤五六兩搗爛,入熱酒一鍾,絞取酒汁溫服,相罨患處,四五服而平。彼用此藥治瘡,足以養身成家,遂棄園業。諸書云:金銀花治瘡瘍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潰,有回生之功。

一男子患腦癰,其頭數多,痛不可忍,先服消毒藥不應,更以忍冬酒服之,即酣睡覺,而勢去六七,再四劑而消。又一男子所患尤甚,亦令服之,腫痛頓退,但不能平。加以黃耆、當歸、栝蔞仁、白芷、甘草書、桔梗,數劑而愈。

一男子被鬼擊身,有青痕作痛,以金銀花煎湯,飲之即愈。《本草》謂此藥大治五種飛屍,此其驗也。

白話文:

忍冬酒方

治療癰疽發背,初發時就應服用此方,不論癰疽發在何處,或婦女乳癰,都有奇效。即使身處鄉村貧困人家,服用此方也很方便且有效。

同時還可以配合麥飯石膏和神異膏外敷,效果更佳。

有個園丁,患了發背病,病情十分危急。醫生便取金銀藤五、六兩搗碎,放入熱酒一盅,絞取酒汁溫服,同時將酒渣敷在患處。服用四、五劑後,病情就平復了。

此人因用此藥治好了瘡瘍,足以養家糊口,便放棄了園丁的職業。許多醫書記載,金銀花能治療瘡瘍,尚未形成的可以散去,已形成的可以潰破,具有回生之功。

有個男子患了腦癰,頭上生了許多瘡,痛得無法忍受,先服用了消毒藥,但沒有效果。後來改用忍冬酒治療,服下後立刻昏昏欲睡,病情減輕了六七成,再服用四劑就痊癒了。

另一個男子患病更嚴重,醫生也讓他服用此酒,腫痛立刻減退,但尚未完全平復。醫生又加了黃耆、當歸、栝蔞仁、白芷、甘草、桔梗等藥物,服用了幾劑後就治癒了。

4. 腫瘍(二十五)

立齋曰:腫高焮痛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腫硬痛深脈沉者,邪在裡也,宜下之。外無焮腫,內則便利調和,邪在經絡也,當調營衛。焮腫煩躁,或咽乾作渴者,宜降火。焮腫發熱,或拘急,或頭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大痛或不痛者,邪氣實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

煩躁飲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也,宜清之。惡寒而不潰者,氣虛而兼寒邪也,宜宣而補之。焮痛發熱,汗多大渴,便結譫語者,結陽證也,宜下之。不作膿,或熟而不潰者,虛也,宜補之。

又曰:大抵癰腫之證,不可專泥於火為患,況稟有虛實,及老弱不同,豈可概用寒涼之藥。設若毒始聚,勢不盛者,庶可消散。尤當推其病因,別其虛實。若概用涼藥,必致誤事。如膿將成,邪盛氣實者,用消毒之劑先殺其毒,雖作膿不為大苦,潰亦不甚。若就用托裡,必益其勢。如膿將成不成,及不潰者,方用托裡。膿成勢盛者,針之,膿一出,諸證悉退矣。

白話文:

立齋曰:

腫高焮痛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 腫脹高起,發熱疼痛,脈象浮快,這是邪氣在體表,應該用發散的方法將它驅散。

腫硬痛深脈沉者,邪在裡也,宜下之。 腫脹堅硬,疼痛深入,脈象沉細,這是邪氣深入到裡邊,應該用瀉下之法將它排出。

外無焮腫,內則便利調和,邪在經絡也,當調營衛。 外面沒有發紅腫脹,但內裡通便順暢,邪氣在經絡中,應該調和營氣和衛氣。

焮腫煩躁,或咽乾作渴者,宜降火。 腫脹發熱,煩躁不安,或咽喉乾燥口渴,這是熱邪入裡,應該清熱瀉火。

焮腫發熱,或拘急,或頭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 腫脹發熱,或者身體拘緊,或者頭疼,這是邪氣在體表,應該用發散的方法驅散。

大痛或不痛者,邪氣實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 疼痛劇烈或者沒有疼痛感,這是邪氣實證,應該用隔著蒜頭灸的方法治療,並配合解毒藥物。

煩躁飲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也,宜清之。 煩躁不安,喜歡喝冷飲,腫脹發熱,脈象快速,這是邪氣在上焦,應該用清熱解毒之法。

惡寒而不潰者,氣虛而兼寒邪也,宜宣而補之。 發冷而不化膿,這是氣虛加上寒邪,應該用宣肺散寒和補氣的藥物。

焮痛發熱,汗多大渴,便結譫語者,結陽證也,宜下之。 腫脹發熱,出汗很多口渴,大便不通,神志不清,這是陽氣鬱結,應該用瀉下之法。

不作膿,或熟而不潰者,虛也,宜補之。 不化膿或者化膿不破,這是身體虛弱,應該用補氣補血的藥物。

又曰:

大抵癰腫之證,不可專泥於火為患,況稟有虛實,及老弱不同,豈可概用寒涼之藥。 癰腫的病症,不能只認為是熱邪造成的,更要考慮患者的虛實體質,以及年齡、體力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寒涼的藥物。

設若毒始聚,勢不盛者,庶可消散。尤當推其病因,別其虛實。若概用涼藥,必致誤事。 如果毒氣剛開始積聚,勢力不強,也許可以散開。尤其要推測病因,區分虛實,如果一概使用涼藥,必然會造成錯誤。

如膿將成,邪盛氣實者,用消毒之劑先殺其毒,雖作膿不為大苦,潰亦不甚。 如果膿腫將要形成,邪氣盛而氣血實者,應該用消毒的藥物先殺滅毒氣,即使化膿也不至於太痛苦,潰破也不會太嚴重。

若就用托裡,必益其勢。 如果一開始就用發散的藥物,必然會加重病情。

如膿將成不成,及不潰者,方用托裡。 如果膿腫快要形成但沒有完全形成,或者化膿不破,才可以使用發散的藥物。

膿成勢盛者,針之,膿一出,諸證悉退矣。 如果膿腫已經形成,勢力強盛,可以針刺排膿,膿一出,所有症狀都會消失。

丹溪曰: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裡表散為主,如欲用大黃,寧無孟浪之非。潰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如欲用香散,未免虛虛之失。

愚意,前論腫瘍,有云忌補宜下者,有云禁用大黃者,此其為說若異,而亦以證有不同耳。蓋忌補者,忌邪之實也。畏攻者,畏氣之虛也。即如腫瘍多實,潰瘍多虛,此其常也。然腫瘍亦多不足,則有宜補不宜瀉者,潰瘍亦或有餘,則有宜瀉不宜補者,此其變也。或宜補或宜瀉,總在虛實二字。

然虛實二字,最多疑似,貴有定見。如火盛者,宜清者也。氣滯者,宜行者也。既熱且壅,宜下者也。無滯無壅,則不宜妄用攻下,此用攻之宜禁者也。至若用補之法,亦但察此二者。凡氣道壅滯者,不宜補火。邪熾盛者,不宜溫。若氣道無滯,火邪不甚,或飲食二便清利如常,而患有危險可畏者,此雖未見虛證,或腫瘍未潰,亦宜即從托補。何也。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腫瘤無論內外都是氣血壅塞,應該以疏通經絡、散解表邪為主,如果想用大黃,就不要輕率了。潰瘍無論內外都是氣血虛弱,應該以滋補氣血為主,如果想用香燥之藥,就容易造成虛上加虛。

我認為,之前談到腫瘤,有的說忌補宜瀉,有的說禁用大黃,這些說法看似矛盾,其實是根據病情的不同而定。忌補是忌諱邪氣太盛,畏攻是害怕氣血太虛。一般來說,腫瘤多為氣血實證,潰瘍多為氣血虛證,這是常規情況。但腫瘤也有氣血不足的,就需要補而不瀉,潰瘍也有氣血有餘的,就需要瀉而不補,這是特殊情況。無論是補還是瀉,關鍵要看是虛證還是實證。

虛實二字,最容易讓人迷惑,關鍵要有明確的判斷。比如,火熱過盛就應該清熱,氣血瘀滯就應該活血化瘀。如果既有熱症又有氣血壅塞,就應該瀉下。如果沒有瘀滯,也沒有壅塞,就不應該輕易使用攻下之藥,這是攻下的禁忌。至於補益之法,也要根據虛實來判斷。如果氣道壅塞,就不應該補火。如果邪氣熾盛,就不應該溫補。如果氣道沒有壅塞,火邪也不嚴重,或者飲食二便正常,但病情危急,即使沒有明顯的虛證,或者腫瘤還沒潰破,也應該及時使用托補之法。這是為什麼呢?

蓋恐困苦日久,無損自虛。若能預固元氣,則毒必易化,膿必易潰,口必易斂,即大羸大潰,猶可望生。若必待虛證疊出,或既潰不能收斂,而後勉力支持,則輕者必重,重者必危,能無晚乎。此腫瘍之有不足也,所繫非細不可不察。

向予長男生,在癸丑及乙卯五月,甫及二周,而患背疽。初起時,背中忽見微腫。數日後,按之則根深漸闊,其大如碗,而皮色不變,亦不甚痛。至十餘日,身有微熱,其勢滋甚,因謀之瘍醫。或云背疽,或云痰氣,咸曰葷腥溫補一毫不可入口。乃投以解毒之藥一劑,而身反大熱,神氣愈困,飲食不進矣。

予危懼之甚,因思丹溪有云: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先助胃氣為主,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佐之。又曰: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是誠確論也。因卻前醫,而專固元氣,以內托其毒。遂用人參三錢,製附子一錢,佐以當歸、熟地、炙甘草、肉桂之屬,一劑而飲食頓進,再劑而神彩如舊,抑何神也。由是弛其口腹,藥食並進,十劑而膿成。

白話文:

擔心疾病纏綿日久,身體自然會虛弱。如果能預先滋補元氣,那麼毒素就能更容易化解,膿腫就能更容易潰爛,口渴就能更容易消退。即使是病況嚴重,也還有希望康復。但如果等到虛弱的症狀接連出現,或是膿腫已經潰爛卻無法收斂,才勉強地強撐著,輕者病情會加重,重者將十分危險,難道還不覺得後悔嗎?這就是腫瘍疾病的不足之處,關係重大,不可不仔細觀察。

我的長子,在癸丑年和乙卯年的五月,剛滿兩週歲,就患了背疽。最初,背上突然出現小腫塊。幾天後,按壓腫塊,發現根部深陷且逐漸擴大,大小如碗,但皮膚顏色沒有變化,也不太疼痛。過了十多天,身體微微發熱,病情日益嚴重,於是請教了治療腫瘍的醫生。有人說是背疽,有人說是痰氣,都說不能吃任何油膩、辛辣、溫補的食物。於是,醫生開了一劑解毒藥,結果反而使孩子發高燒,精神更加萎靡,飲食也無法進食了。

我十分擔心,於是想起丹溪先生的醫論:癰疽是由於積毒在臟腑,應當先以益氣為主,使身體根本強壯,然後再用活血化瘀的藥物輔助。又說:只要看到腫痛,就應根據脈象證候,虛弱者就給予滋補,氣血充足,就能保住性命。這的確是至理名言。因此,我拒絕了之前的醫生,專心滋養元氣,從內部驅散毒素。便用人參三錢,製附子一錢,再加上當歸、熟地、炙甘草、肉桂等藥物,一劑藥下去,孩子的飲食就馬上恢復正常,兩劑藥之後,精神也跟以前一樣了,真是神效啊!於是,我解除禁食,讓孩子藥食並進,十劑藥後,膿腫就形成了。

以其根深皮厚,復用針出膿甚多,調理月餘而愈。向使傾信庸流,絕忌溫補滋味,專意解毒,則胃氣日竭,毒氣日陷,飲食不進,尚致透隔內潰,則萬萬不保矣。且此兒素無虛病,何敢乃爾。蓋以其既屬陰證,又無實邪見有確真,故敢峻補脾腎,方保萬全。嗚呼。醫之關係,皆是類也。

因錄此按,用告將來,以見腫瘍潰瘍,凡虛證未見而但無實熱壅滯可據者,便宜托補如此,則其受益於不識不知,有非可以言語形容者。(新按)

白話文:

由於孩子根基深厚,皮膚也厚,使用針灸後膿液排出很多,調理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如果當時過於相信庸醫,一味忌諱溫補食物,只專心解毒,那麼胃氣就會逐漸衰竭,毒氣就會不斷深入,飲食無法進食,甚至可能導致內臟潰爛,那可就萬分危險了。而且這個孩子本來就沒有虛弱的病症,怎麼能這樣做呢?因為孩子屬於陰虛的病症,又沒有實邪的症狀可以確認,所以才敢大膽地補脾腎,才得以萬無一失。唉,醫術的關係,都是這樣的道理。

因此記錄下這個案例,用來告誡後人,遇到腫瘍潰瘍,凡是虛證未見,只見無實熱壅滯的證據,就應該像這個案例一樣選擇溫補治療,這樣才能讓患者受益匪淺,這是非言語所能形容的。(新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