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11)

1. 定痛(二十)

齊氏曰:瘡疽之證候不同,凡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故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謂,乳沒珍貴之藥,可住疼痛,而不知臨病制宜,自有方法。蓋熱毒之痛者,以寒涼之藥折其熱,而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溫熱之劑熨其寒,則痛自除也。因風而痛者,除其風。因濕而痛者,導其濕。

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因膿鬱而閉者,開之。惡肉侵潰者,去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秘澀者,利之。臨機應變,方為上醫,不可執方而無權也。

立齋曰:瘡瘍之作,由六淫七情所傷。其痛也,因氣血凝滯所致。假如熱毒在內,便秘而作痛者,內疏黃連湯導之。熱毒熾盛,焮腫而作痛者,黃連解毒湯治之。不應,仙方活命飲解之。瘀血凝滯而作痛者,乳香定痛丸和之。作膿而痛者,托裡消毒散排之。膿脹而痛者,針之。

白話文:

齊氏說,瘡疽的症狀表現不盡相同,無論是寒熱虛實,都能引起疼痛,因此止痛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世人都認為乳沒是珍貴的藥材,可以止痛,卻不知道治療疾病要根據實際情況,自有相應的方法。

例如,熱毒引起的疼痛,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消解熱毒,疼痛自然就會止住。寒邪引起的疼痛,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寒氣,疼痛自然就會消除。因風而痛的,要祛除風邪;因濕而痛的,要疏導濕氣;燥而痛的,要潤澤它;塞而痛的,要通暢它;虛而痛的,要補益它;實而痛的,要瀉去它;因膿液鬱積而阻塞的,要打開它;惡肉侵蝕潰爛的,要去除它;陰陽失衡的,要調和它;經絡阻塞的,要疏通它。臨症應變,才能成為上等的醫生,不可拘泥於方劑而沒有應變能力。

立齋說,瘡瘍的產生,是由於六淫和七情所傷。其疼痛,是因氣血凝滯所致。比如熱毒在內,便秘而引起疼痛的,可以用內疏黃連湯來疏導。熱毒熾盛,紅腫而引起疼痛的,可以用黃連解毒湯治療。若療效不佳,可以用仙方活命飲來解毒。瘀血凝滯而引起疼痛的,可以用乳香定痛丸來化瘀。化膿而引起疼痛的,可以用托裡消毒散來排出膿液。膿腫而引起疼痛的,可以用針灸治療。

膿潰而痛者,補之。若因氣虛而痛,四君加歸耆。血虛而痛,四物加參耆。腎虛而痛,六味地黃丸。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者,加減八味丸。此皆止痛之法也,慎勿概用寒涼之藥。況血氣喜溫而惡寒,若冷氣入里,血即凝滯,反為難瘥之證矣。丹溪云:膿出而反痛,此為虛也,宜補之。

穢氣所觸者,和解之。風寒所逼者,溫散之。若專用龍竭生肌,乳沒止痛,吾知其必無效也。

凡癰毒焮腫赤痛之甚者,雖內治之法已具如前,然煎劑功緩,而痛急難當者,必須外用敷藥,既欲其止痛,又欲其散毒,則無如降癰散之神妙也。

白話文:

膿瘡潰爛疼痛的,要補益身體。若是氣虛導致的疼痛,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血虛導致的疼痛,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黃耆;腎虛導致的疼痛,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口乾舌燥,小便頻數的,可以用加減八味丸。這些都是止痛的方法,要謹慎,不可隨意使用寒涼的藥物。因為氣血喜歡溫暖,厭惡寒冷,如果寒氣入侵,血就會凝滯,反而難以痊癒。丹溪先生說:膿瘡潰爛後反而疼痛,這是因為虛弱,需要補益。

如果遇到穢氣感染,要用和解的藥物;遇到風寒入侵,要用溫散的藥物。如果只用龍骨、生肌、乳沒止痛,我知道一定沒有效果。

凡是癰疽毒瘡,紅腫疼痛厲害的,雖然內服藥物已經有方法如前所述,但煎劑效果緩慢,疼痛難忍的,必須外用藥物。既要止痛,又要散毒,就沒有比降癰散更有效的藥物了。

2. 生肌收口(附成漏證二十一)

陳良甫曰:癰疽之毒有淺深,故收斂之功有遲速,斷不可早用收口之藥。恐毒氣未盡,後必復發,為患匪輕。若癰久不合,其肉白而膿少者,此氣血俱虛,不能潮運,而瘡口冷澀也。每日用艾葉一把煎湯,避風熱洗,及燒松香煙燻之,或用豬蹄湯洗之,更以神異膏貼之,必須守禁調理,否則不效。又曰:脈得寒則下陷,凝滯肌肉,故曰留連肉腠,是為冷漏。

須溫補之。

丹溪曰:諸經惟少陽厥陰之生癰者,宜須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血少則肌肉難長,故瘡久未合,必成敗證。苟反用驅利毒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矣。

白話文:

陳良甫說:癰疽的毒性有淺有深,所以收斂的效果也有快有慢,絕對不能過早使用收口藥物。擔心毒氣未盡,之後必定復發,後患無窮。如果癰瘡久久不癒合,肉色發白,膿液又少,這是氣血都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瘡口冰冷麻木。每天用艾葉一把煎湯,避開風寒熱氣洗瘡口,並用松香煙燻,或用豬蹄湯洗,再用神異膏貼敷,務必嚴格遵守忌口和調理方法,否則就沒有效果。

他又說:脈絡受寒則氣血下陷,凝滯於肌肉,所以說留連於肌膚腠理,這就是冷漏。必須溫補。

丹溪說:所有經脈中,只有少陽、厥陰經容易生瘡,一定要預防,因為它們氣多血少。血少則肌肉難以生長,所以瘡久不癒合,必定會變成敗證。如果反過來使用驅散毒邪的藥物,就會損害陰分之血,後果不堪設想。

立齋曰:肌肉者,脾胃之所主。收斂者,血氣之所使,但當純補脾胃,不宜泛敷生肌之劑。夫瘡不生肌,而色赤甚者,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色白而無神者,氣虛也,四君加當歸、黃耆。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朮。膿水清稀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

煩熱作渴,飲食如常,胃火也,竹葉黃耆湯。不應,竹葉石膏湯。熱渴而小便頻數,腎水虛也,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若敗肉去後,新肉微赤,四沿白膜者,此胃中生氣也,但用四君子湯,以培補之,則不日自斂。若妄用生肌之藥,餘毒未盡,而反益甚耳。殊不知瘡瘍之作,由胃氣不調,瘡瘍之潰,由胃氣腐化,瘡瘍之斂,由胃氣榮養。

白話文:

立齋說:肌肉是脾胃所主管的。收斂傷口是血氣所支配的,所以治療瘡瘍應該著重於補益脾胃,不應泛泛地使用生肌藥物。

如果瘡瘍不生肌,但顏色紅赤明顯,這是血熱,可以用四物湯加山梔、連翹。如果顏色蒼白,而且沒有光澤,這是氣虛,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如果午后發熱,內熱明顯,這是陰血虛,可以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如果膿水清稀,這是氣氣血虛,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如果食慾不振,身體倦怠,這是脾氣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發熱口渴,飲食正常,這是胃火,可以用竹葉黃耆湯。如果效果不佳,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如果發熱口渴,而且小便頻數,這是腎水虛,可以用加減八味丸煎服。

如果潰爛的肉已經去除,新長出的肉微紅,周圍有白色薄膜,這是胃中生氣,可以用四君子湯來培補,不久就會自然收斂。如果胡亂使用生肌藥物,餘毒未盡,反而會加重病情。殊不知瘡瘍的產生,是由於胃氣不調;瘡瘍的潰爛,是由於胃氣腐化;瘡瘍的收斂,是由於胃氣滋養。

東垣云:胃乃發生之源,為人生之本。丹溪亦謂,治瘡瘍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誠哉是言也,可不慎歟。

又曰:若肌肉傷,而瘡口不斂,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若氣虛惡寒而瘡口不斂,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若血虛發熱而瘡口不斂,用四物參朮以滋肝脾。若膿多而瘡口不斂,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以養血氣。如不應,但用四君歸耆以補脾胃。更不應,乃屬命門火衰,急用八味丸以壯火生土。若脈數發渴者,難治,以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白話文:

東垣說:胃是生命的起源,是人生的根本。丹溪也說,治療瘡瘍應該幫助胃部、增強氣血,使根本堅固。這話實在是說得很有道理啊,我們能不謹慎嗎?

又說:如果肌肉受傷,而瘡口無法癒合,可以用六君子湯來補脾胃。如果氣虛怕冷,而且瘡口無法癒合,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補脾肺。如果血虛發熱,而且瘡口無法癒合,可以用四物參朮來滋養肝脾。如果膿液很多,而且瘡口無法癒合,可以用八珍湯,或是十全大補湯來滋養血氣。如果這些方法都不管用,就用四君歸耆來補脾胃。如果還是沒效,那就屬於命門火衰,要趕快用八味丸來壯火生土。如果脈搏跳得快,還口渴,那就很難治癒了,因為是真氣虛弱,而邪氣盛實的緣故。

又曰:生肌之法,當先理脾胃助氣血為主。若氣血俱虛不能生者,當用托裡之劑。若有風寒襲於瘡所不能生者,宜用豆豉餅灸之。若流注頑瘡內有膿管,或瘀血,或癧核,須用針頭散腐之,錠子尤妙。如背瘡、杖瘡、湯火瘡大潰,當用神效當歸膏,則能去腐生新止痛,大有神效。

又曰:癰疽潰後,毒盡則肉自生。常見世之治者,往往用龍骨血竭之屬以求生肌,殊不知餘毒未盡,肌肉何以得生。氣血既虛,龍竭豈能得效。設若膿毒未盡,就用生肌,則反增潰爛。壯者輕者不過復潰,或遲斂而已。怯者重者必致內攻,或潰爛不斂,反致危矣。

白話文:

另外說:讓傷口長肉的方法,首先要調理脾胃,幫助氣血,這才是關鍵。如果氣血都虛弱,無法長肉,就要用溫補的藥物。如果傷口受到風寒的侵襲,導致無法長肉,可以用豆豉餅灸灼患處。如果傷口深處有膿管、淤血或腫塊,必須用針頭散等藥物腐化它們,而用藥丸效果更佳。如果背部、杖傷、燙傷等大面積潰瘍,可以用神效當歸膏,它能去腐生新止痛,效果顯著。

又說:癰疽潰爛後,毒素排盡了,肉就會自然生長。常見世俗治療的人,往往使用龍骨、血竭等藥物來求生肌,殊不知餘毒未盡,肌肉怎麼可能生長呢?氣血已經虛弱,龍骨、血竭怎麼可能有效呢?如果膿毒沒有排盡,就用生肌藥物,反而會加重潰爛。身體強壯的輕症患者,頂多就是再次潰爛,或者癒合速度慢而已。身體虛弱的重症患者,則必然會導致內攻,或者潰爛不癒,反而會危及生命。

又曰:凡瘡瘍成漏,皆因元氣不足,營氣不從。陽氣虛寒,則寒氣逆於肉裡,稽留血脈,腐潰既久,即成是患。故凡治不足之證,於其初患,便當內用參耆歸術,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熨,接補陽氣,使自消散。若久而不能成膿,亦用前二法,補助以速之。若膿既成而不潰,用艾於當頭灸數炷而出之,卻服十全大補湯。

患者又當慎起居,節飲食,庶幾收斂。若用冷針開刺,久而內出清膿,外色黑黯。或誤用生肌散,速其口斂,反束其邪,必成敗證。

白話文:

古人說,所有瘡瘍化膿流出都是因為元氣不足,營養無法供應到患處。陽氣虛弱寒冷,寒氣就會逆流進入肉裡,阻塞血脈,導致腐爛久久不癒,最終形成瘡瘍。所以,治療這種元氣不足的病症,一開始就要用人參、黃耆、當歸、山藥等藥物溫補脾胃,外用桑枝和蔥來溫敷,補充陽氣,使瘡瘍自行消散。如果時間久了,瘡瘍還沒有化膿,也要繼續用前面兩種方法,加速化膿。如果膿液已經形成但沒有潰破,可以用艾灸在瘡瘍部位灸幾個艾炷,幫助膿液排出,同時服用十全大補湯。

患者也要注意起居,飲食要清淡,這樣才能有助於傷口癒合。如果用冰冷的針刺開瘡瘍,長時間後膿液才流出,顏色發黑,或者錯誤地使用生肌散,加速傷口癒合,反而會將病邪束縛在體內,最終導致病情惡化。

諸瘡患久成漏,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若無歹肉者,法用炮附子去皮尖,為細末,以唾津和為餅,如三錢厚,安瘡上,以艾炷灸之。漏大艾亦大,漏小艾亦小,但灸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則易之,每灸一二十壯不論,灸後貼以膏藥。隔二三日,又如前再灸,更服大補氣血之藥,直至肉平為度。

或用炮附子切片三分厚灸之亦可。或用江西淡豆豉為餅,多灸之亦效。若瘡久成漏,外有腐肉,內有膿管,不能收口者,以針頭散和作細條,紝入口內,外用膏藥貼之,待膿管盡去,自然漸平收口。或先用灸法,數日後用此紝藥亦可,仍內服十全大補等藥。

白話文:

如果瘡傷久治不愈,形成潰瘍,經常流出膿水,而且膿水不臭,沒有壞死組織,可以用炮製過的附子去除皮尖,研磨成細粉,用唾液和成餅狀,厚度約三錢,貼在潰瘍上,用艾條灸之。潰瘍大的用大艾條,潰瘍小的用小艾條,只要灸到微熱即可,不要灸到疼痛。乾了就換新的,每次灸一二十壯,灸完後貼上膏藥。每隔兩三天重複一次,並同時服用補氣血的藥物,直到潰瘍癒合為止。

也可以用炮製過的附子切成三分厚片,直接灸之。或者用江西淡豆豉製成餅狀,多灸之也會有效果。如果潰瘍久治不愈,形成潰瘍,外面有腐肉,裡面有膿管,無法癒合,可以用針頭散研磨成細條,塞入膿管內,外面用膏藥貼之,待膿管完全清除,就會逐漸癒合。也可以先用灸法,幾日後再用此藥條,同時內服十全大補等藥物。

郭氏灸法,瘡疽久不收斂,及有膿水惡物,漸潰根深者,用白麵、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厚約三分,安於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壯,一灸一易。後隔四五日,用藥錠針頭散等藥,紝入瘡內,歹肉盡去,好肉長平,然後貼收斂之藥,內服應病之劑,調理即瘥矣。

一男子,年逾二十,稟弱,左腿外側患毒三月方潰,膿水清稀,肌肉不生,以十全大補湯加牛膝,二十餘劑漸愈。更以豆豉餅灸之,月餘而痊。

一婦人,左臂結核,年餘方潰,膿清不斂,一男子患貼骨癰,腿細短軟,瘡口不合,俱用十全大補湯,外以附子餅及貼補藥膏,調護得宜,百劑而愈。大凡不足證,宜大補之劑,兼灸以補接陽氣,祛散寒邪為上。

白話文:

郭氏的灸法,針對久久不癒合的瘡疽,以及有膿水惡物,逐漸潰爛根部很深的患者,可以使用白麵、硫磺、大蒜三種藥材,將它們搗成泥狀,根據瘡的大小搓成餅狀,厚度約三分,貼在瘡上,用艾灸灸二十一壯,灸完一壯換一次。之後隔四五天,再用藥錠、針頭散等藥物,塞入瘡內,壞死的肉組織去除乾淨,長出好的肉組織,平整光滑後,再貼上收斂傷口的藥物,同時內服針對病情的藥劑,調養身體就能痊癒了。

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子,體質虛弱,左腿外側患毒三月才潰爛,膿水稀薄,肌肉不生長,服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牛膝,二十多劑後逐漸康復。並且用豆豉餅灸患處,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

一位婦女,左臂長了結核,一年多才潰爛,膿水清澈不癒合,還有一位男子患了貼骨癰,腿細短軟,瘡口無法癒合,兩者都服用十全大補湯,外用附子餅和貼補藥膏,悉心照護,服用一百劑後都痊癒了。總之,對於不足的症狀,應該使用大補的藥劑,同時配合灸法來補充陽氣,驅散寒邪,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京師董賜,年逾四十,胸患瘡成漏,日出膿碗許,喜飲食如常,以十全大補湯加貝母、遠志、白蘞、續斷,灸以附子餅,膿漸少,謹調護歲余而愈。(薛按)

白話文:

京師有個名叫董賜的人,年紀超過四十歲,胸口患有瘡瘍,並且潰爛成洞,每天流出的膿液可以裝滿一個碗。他雖然患病,但食慾正常,依然喜歡吃東西。醫師用十全大補湯,加上貝母、遠志、白蘞、續斷,再用附子餅灸治,膿液逐漸減少,經過一年的精心調養後,病終於痊癒了。(薛氏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