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6)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6)
1. 經義
《經脈篇》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
《氣交變大論》曰:歲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亂。
《六元正紀大論》曰: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土鬱之發,為嘔吐、霍亂。
白話文:
足太陰經的寒氣上逆,就會導致霍亂。如果一年中土氣不足,人們就會容易得飧泄和霍亂。不遠離暑熱就會導致暑熱侵襲,暑熱侵襲就會發燒,進而導致嘔吐、腹瀉和霍亂。太陰經所到的部位,容易出現腹脹、霍亂和嘔吐腹瀉。土氣鬱結導致的病症,包括嘔吐和霍亂。
2. 論證(共三條)
霍亂一證,以其上吐下瀉,反覆不寧而揮霍撩亂,故曰霍亂,此寒邪傷臟之病也。蓋有外受風寒,寒氣入臟而病者;有不慎口腹,內傷食飲而病者;有傷飢失飽,飢時胃氣已傷,過飽食不能化而病者;有水土氣令,寒濕傷脾而病者;有旱潦暴雨,清濁相混,誤中沙氣陰毒而病者,總之皆寒濕傷脾之證。
邪在脾胃,則中焦不能容受,故從上而出則為吐,從下而出則為瀉,且凡邪之易受者,必其脾氣本柔,而既吐既瀉,則脾氣不無更虛矣。故凡治霍亂者,必宜以和胃健脾為主。健者,培補之謂,因其邪氣已去,而胃氣受傷,故非培補不可也。和者,調和之謂,以其胃氣雖傷,而邪猶未盡,故非察其邪正,而酌為調和不可也。
白話文:
霍亂一症,以其上吐下瀉,反覆不寧而揮霍撩亂,故曰霍亂,此寒邪傷臟之病也。
霍亂這種疾病,主要表現為上吐下瀉,反覆發作,令人身心不安,彷彿精神失常,因此稱為霍亂。這是一種由寒邪侵犯臟腑而引起的疾病。
蓋有外受風寒,寒氣入臟而病者;有不慎口腹,內傷食飲而病者;有傷飢失飽,飢時胃氣已傷,過飽食不能化而病者;有水土氣令,寒濕傷脾而病者;有旱潦暴雨,清濁相混,誤中沙氣陰毒而病者,總之皆寒濕傷脾之證。
造成霍亂的原因有很多:
- 有可能是外感風寒,寒邪入侵臟腑所致。
- 也可能是飲食不慎,吃下寒涼的食物而損傷脾胃所致。
- 還有可能是飢飽失調,空腹時胃氣受損,暴飲暴食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而致病。
- 或是水土不服,寒濕之氣侵犯脾臟而引起的。
- 甚至於乾旱和洪水交替,水質混濁,誤食了帶有陰毒的沙氣而導致霍亂。 總之,這些原因都屬於寒濕之氣侵犯脾臟所導致的疾病。
邪在脾胃,則中焦不能容受,故從上而出則為吐,從下而出則為瀉,且凡邪之易受者,必其脾氣本柔,而既吐既瀉,則脾氣不無更虛矣。
邪氣侵犯脾胃,導致中焦(胸腹部)無法正常運化食物,因此從上而出的就表現為嘔吐,從下而出的就表現為腹瀉。而容易受到邪氣侵犯的人,其脾胃功能本來就比較虛弱。一旦出現嘔吐腹瀉,脾胃的功能就會更加虛弱。
故凡治霍亂者,必宜以和胃健脾為主。健者,培補之謂,因其邪氣已去,而胃氣受傷,故非培補不可也。和者,調和之謂,以其胃氣雖傷,而邪猶未盡,故非察其邪正,而酌為調和不可也。
因此,治療霍亂,必須以和胃健脾為主要原則。
- 「健」是指培補,因為邪氣已經退去,但胃氣受傷,所以需要進行培補。
- 「和」是指調和,因為雖然胃氣受傷,但邪氣尚未完全消除,因此需要根據邪氣的性質,進行適當的調和治療。
若其寒少滯多,則但以溫平之劑調之可也;若滯因於寒,則非溫熱之劑不能調也。而諸家有言為火者,謂霍亂之病多在夏秋之間,豈得為之傷寒乎?籲!謬亦甚矣。不知夏秋之交,正多臟寒之病,蓋一以盛暑將殺,新涼初起,天人易氣,寒之由也;一以酷暑當令,生冷不節,疾病因時寒之動也。
人以夏秋之外熱易見,而臟腑之內寒難見,故但知用熱遠熱,而不知用寒遠寒,見之淺陋,多有如此,此所以多致誤也。學者於此,當熟察之。
一、轉筋霍亂證,以其足腹之筋拘攣急痛,甚至牽縮陰丸,痛迫小腹,最為急候,此足陽明厥陰氣血俱傷之候也。觀河間曰:轉筋,經云反戾也,熱氣燥爍於筋,則攣瘛而痛,火主燔爍燥動故也。或以為寒客於筋者,誤也,蓋寒雖主於收引,然止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為轉筋也。所謂轉者,動也,陽動陰靜,熱證明矣。
白話文:
如果病人體內寒氣少而積滯多,就可以用溫和的藥物調理;但如果積滯是因寒氣引起的,就必須用溫熱的藥物才能調理。有些人說霍亂是火症,認為霍亂病多發於夏秋季節,怎麼可能是傷寒呢?這真是大錯特錯!其實夏秋之交正是許多臟寒病發作的時節。一方面,盛夏將盡,新涼初起,天地人三者之間氣機容易變化,容易導致寒氣入侵;另一方面,酷暑當令,人們容易貪涼飲食不節,也容易因為時令的寒氣而生病。
人們只看到夏秋季節外在的炎熱,而忽略了臟腑內部的寒氣,所以只知道用熱來驅散外熱,卻不知道用寒來驅散內寒,這種淺薄的見解導致許多錯誤的治療。學習醫術的人,應該要仔細觀察這些現象。
轉筋霍亂的症狀是足部和腹部筋脈拘攣疼痛,甚至牽引睪丸,疼痛迫使小腹,這是足陽明經和厥陰經氣血受損的表現。河間先生說:轉筋,經書上說是指反常的現象,熱氣乾燥灼傷筋脈,就會導致攣縮疼痛,因為火主乾燥灼熱,容易導致筋脈收縮。有些人認為是寒氣侵襲筋脈,這是錯誤的。雖然寒氣主收引,但是只會導致厥逆、禁固、屈伸不便,並不會造成轉筋。所謂的轉,指的是運動,陽氣主動,陰氣主靜,所以轉筋是熱證無疑。
丹溪亦曰:轉筋屬血熱。余謂此二子之言,總屬一偏之見,不可從也。試以《內經》質之,不有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此轉筋者,謂非反折筋急之病乎,而何以謂之熱也?夫所謂轉者,以其堅強急痛,有如扭轉之狀,是謂轉筋,今西北方以轉字作去聲者,即其義也。而河間曰:轉者,動也,則不為強矣。
且凡患轉筋者,必於大吐大瀉之後,乃有此證,未聞於吐瀉之前,而先見轉筋者也。若轉於吐瀉之前而謂之火,猶可云因火而病也,既轉於吐瀉之後,則上下皆已火去,豈因吐瀉而反生火耶?又何以吐瀉之前火不轉耶?河間其何以解之。蓋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此證以陽明血氣驟損,筋急而然,本非火也。
白話文:
丹溪認為轉筋是血熱引起的,而我認為他們兩個的說法都太片面,不能完全採信。我們可以看看《內經》怎麼說,《內經》裡有提到:經筋病變,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轉筋的症狀並不是反折筋急,怎麼能說它是熱症呢?「轉」這個字之所以叫做轉筋,是因為筋脈堅硬疼痛,就像扭轉一樣,這就是轉筋的意義。而河間說「轉」是動的意思,就不符合轉筋的特性了。
而且所有患有轉筋的人,都是在大吐大瀉之後才出現這個症狀,從來沒聽說有人在吐瀉之前就先出現轉筋的。如果是在吐瀉之前就出現轉筋,那可以說是由於火氣導致的,但既然是在吐瀉之後才出現轉筋,那麼上下都已經去火了,怎麼可能因為吐瀉反而生火呢?又為什麼吐瀉之前火氣不導致轉筋?河間該怎麼解釋呢?其實,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總匯,主導滋潤筋脈,轉筋的症狀是因為陽明經的血氣突然虧損,導致筋脈急縮,並不是火氣造成的。
觀無擇陳氏曰:轉筋者,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今暴吐下,津液頓亡,外感四氣,內傷七情,攻閉諸脈,枯削於筋,宗筋失養,必致攣縮,甚則卵縮、舌卷,為難治。此說始為切當。若從河間而作火治,能無誤乎?余故曰不可從也。
一、夏秋新涼之交,或疾風暴雨,或乍寒乍暖之時,此皆陰陽相駁之際,善養生者,最於此時宜慎,凡外而衣被,內而口腹,宜增則增,宜節則節,略為加意,則卻疾亦自不難。其或少有不調,而為微寒所侵,則霍亂吐瀉、攪腸腹痛、瘧痢之類,頃刻可至,此其所忽者微,而所害者大也。且膏粱與藜藿不同,薄弱與強壯迥異。
矧強者猶不可恃強,而弱者顧可以忘弱耶,此自珍者之不可忽也。
白話文:
陳氏說:轉筋是因為陽明經負責滋養宗筋,而陽明經又屬胃和大腸。現在突然嘔吐腹瀉,津液驟然消失,加上外感風寒暑濕,內傷七情,阻塞經脈,使筋脈枯竭,宗筋得不到滋養,就會導致筋脈攣縮,嚴重時甚至卵縮、舌卷,難以治療。這個說法非常切合實際。如果按照河間派的理論用火法治療,難道不會出錯嗎?所以我說不可採用這種方法。
夏季與秋季交替之際,或疾風暴雨,或忽冷忽熱,這都是陰陽交替的時刻,注重養生的人,尤其應該在這段時間謹慎。無論是外在的衣物,還是內在的飲食,應該適當增減,稍微留心,就能防止疾病。如果稍有不慎,被寒氣入侵,就會引起霍亂、嘔吐、腹瀉、腹痛、瘧疾、痢疾等疾病,頃刻之間就可能發生。這些都是輕微的疏忽,卻會造成很大的危害。況且,膏粱厚味與粗茶淡飯不同,身體虛弱與強壯截然不同。
何況強壯的人尚且不能依賴強壯,虛弱的人又怎麼能忘記自己的虛弱呢?這就是自珍養生不可忽視的道理。
3. 論治(共七條)
一、霍亂初起,當陰陽擾亂,邪正不分之時,惟宜以姜鹽淡湯徐徐與之,令其徐飲徐吐,或以二陳湯探吐之,則吐中自有發散之意。必俟滯濁大出,胃氣稍定,乃察其有無泄瀉,有無脹滿,有無嘔惡,以辨邪正虛實,然後隨其證而調理之,自無不愈者。但於吐瀉擾亂之後,胃氣未清,邪氣未淨之時,凡一切食飲之類,寧使稍遲,切不可急與粥湯,以致邪滯復聚,則為害不小也,不可不慎,亦不可妄用涼藥。
一、霍亂初起,胃口不清,邪氣未淨,或痛而嘔惡不止,察其邪甚於上者,宜和胃飲、神香散或平胃散,擇而用之;邪甚於下者,宜五苓散、胃苓湯,或苓朮二陳煎之類主之。
白話文:
霍亂剛開始發作時,陰陽失調,正邪難分,應該先用薑鹽淡湯慢慢地給病人喝,讓他們慢慢地喝,慢慢地吐,或者用二陳湯來幫助他們吐出來,這樣吐出來的過程中就包含了發散邪氣的意思。一定要等到體內積聚的濁氣都排出來了,胃氣稍微穩定下來,再觀察病人是否有腹瀉,是否有腹脹,是否有嘔吐,從而判斷正邪虛實,再根據病症進行治療,這樣一定能治癒。但是,在吐瀉之後,胃氣還沒有恢復,邪氣還沒有消散時,各種食物和飲品,寧願晚一點給,也不要急著給粥湯,以免邪氣再次聚集,造成更大的危害,這點一定要謹慎,同時也不要隨便使用寒涼的藥物。
霍亂剛開始發作時,胃口不好,邪氣還沒有消散,或者腹痛伴隨嘔吐不止,如果觀察發現邪氣主要在上焦,可以用和胃飲、神香散或平胃散,擇其一使用;如果邪氣主要在下焦,可以用五苓散、胃苓湯,或者苓朮二陳煎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一、霍亂無脹無痛,而但嘔惡不寧者,此脾胃受傷,虛寒證也。若胃氣微虛兼滯者,宜六君子湯,或溫胃飲主之。若但虛無滯者,宜理中湯,或五君子煎主之。若虛而無寒者,止用四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亦可。若虛在陰分,水中無火,因瀉而嘔惡不已,胸腹膨膨者,必用理陰煎,或去當歸加人參主之。若吐痢,四肢拘急,脈沉而遲,此脾腎證也,宜四君子加薑、附、厚朴,或理陰煎主之。
白話文:
霍乱如果沒有肚子脹痛,只出現嘔吐惡心、心神不安,這是脾胃受傷,虛寒的表現。如果胃氣虛弱又兼有食積,可以用六君子湯或溫胃飲治療。如果只是虛弱沒有食積,可以用理中湯或五君子煎治療。如果虛弱但沒有寒症,只要用四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就可以。如果虛弱在陰分,脾胃虛寒,因瀉肚子而嘔吐惡心不止,胸腹脹滿,一定要用理陰煎,或者去掉當歸,加入人參治療。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四肢拘急,脈象沉而遲,這是脾腎虛弱的表現,可以用四君子湯加薑、附子、厚朴,或者理陰煎治療。
一、霍亂雜證,凡霍亂後身熱不退,脈數無汗者,宜酌其虛實,於前治法中加柴胡主之。寒邪甚者,宜用麻黃。吐痢,脈浮自汗者,宜四君子加桂枝主之。吐痢,頭痛身熱而渴者,宜五苓散。吐痢因於過食,或瓜果生冷,以致食留不化,遂成痞隔、霍亂者,宜大小和中飲,或六和湯主之。若生冷寒勝者,宜加炮薑、肉桂、吳茱萸之類。
《元戎》曰:太陰證,霍亂者,理中加橘紅,名治中湯。若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理中去白朮加熟附子,名四順湯。若吐痢後轉筋者,理中加火煅石膏一兩。
白話文:
霍亂症狀繁雜,凡是霍亂後身體發熱不退,脈搏跳動頻繁,沒有汗水的人,應當根據其虛實狀況,在前述治療方法中加入柴胡來治療。寒邪入侵嚴重者,應該使用麻黃。嘔吐腹瀉,脈搏浮緩,自發出汗的人,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加上桂枝來治療。嘔吐腹瀉,頭疼、身體發熱並且口渴的人,應該使用五苓散。嘔吐腹瀉是因為飲食過度,或者食用瓜果生冷,導致食物停留在體內無法消化,進而形成痞隔、霍亂的,應該使用大小和中飲,或者六和湯來治療。如果生冷寒邪過盛,應該加入炮薑、肉桂、吳茱萸之類的藥物。
《元戎》書中說:太陰證,出現霍亂的,在理中湯中加入橘紅,叫做治中湯。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心腹疼痛,手腳冰冷,則從理中湯中去除白朮,加入熟附子,叫做四順湯。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後身體抽筋的,在理中湯中加入火煅石膏一兩。
一、轉筋腹痛者,因胃氣暴傷,以致陽明、厥陰血燥筋攣而然。法當養血溫經,乃為正治。若邪滯未清者,或先宜和胃飲加肉桂、木瓜主之。若氣虛者,宜四君子湯加當歸、肉桂、厚朴、木瓜之類。陰虛少血者,宜理陰煎加肉桂、木瓜主之。又治轉筋法,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揪兩乳,此《千金》法也。
一、乾霍亂證,最為危候。其證則上欲吐而不能出,下欲瀉而不能行,胸腹攪痛,脹急悶亂,此必內有飲食停阻,外有寒邪閉遏。蓋邪淺者易於行動,故即見吐痢,邪深者陰陽格拒,氣道不通,故為此證。若不速治,多致暴死。宜先用鹽湯探而吐之,一以去其滯隔,一以通其清氣,但使清氣得升,然後濁氣得降,從瀉而出,斯不致害。
白話文:
轉筋腹痛是因為胃氣突然受損,導致陽明、厥陰經脈血氣乾燥、筋脈攣縮而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以滋養血液、溫暖經絡為原則。如果邪氣停滯未清,可以先服用和胃飲,再加上肉桂和木瓜來治療。如果體虛,則可以服用四君子湯,再加入當歸、肉桂、厚朴、木瓜等藥材。如果陰虛血少,則可以服用理陰煎,再加上肉桂、木瓜來治療。此外,治療轉筋的方法,男子可以用手拉住其陰部,女子可以用手捏住雙乳,這是《千金方》中的方法。
乾霍亂症狀是最危險的徵兆。其症狀包括想吐卻吐不出來,想瀉卻瀉不出來,胸腹絞痛,脹滿、悶塞、混亂,這一定是因為體內有食物積滯,外部又有寒邪阻礙。如果邪氣淺表,容易移動,就會立即出現嘔吐和腹瀉;如果邪氣深入,陰陽氣機相互阻礙,氣道不通暢,就會出現這種症狀。如果不立即治療,很容易導致暴亡。應先用鹽水探吐,一方面可以去除積滯,另一方面可以使清氣通暢。只要清氣能上升,濁氣就能下降,從瀉出,就不會危及生命。
藥以溫中散滯破氣等劑,庶乎胃氣可舒而邪隨以散,宜排氣飲加減主之,或神香散,或《局方》七氣湯亦可酌用。向余荊人患此,幾致不救,有治按在腹痛門。
一、霍亂之後,多有煩渴者,此以吐痢亡津,腎水乾涸,故渴飲欲水,勢所必然。但宜溫暖調脾以止吐瀉,脾氣得和,渴將自止;或以獨參湯徐徐與之,最妙法也。其有本以陽臟,而因瀉亡陰,或見火盛喜冷,內熱脈洪者,宜益元散或竹葉石膏湯之類,甘涼以濟之,亦無不可。
白話文:
治療這種病症,應當使用溫中散寒、破氣消滯的藥物,這樣胃氣才能舒展,邪氣也就隨之散去。可以用排氣飲加減服用,也可以用神香散,或是七氣湯,都可以酌情使用。以前我曾經治療一位荊州人,患有這種病症,病情幾乎危及生命,我用按壓腹部的方法才治好。
霍亂之後,大多數患者都會感到口渴,這是因為嘔吐腹瀉導致津液流失,腎水枯竭,所以才會口渴想喝水,這是必然的。但是,應該溫暖調理脾胃以止住嘔吐腹瀉,脾胃和了,口渴就會自然消失;或者用獨參湯慢慢地給患者服用,這才是最佳方法。如果患者原本陽氣不足,而因腹瀉耗損陰液,或者出現內熱、喜冷、脈搏洪大等症状,就應該用益元散或竹葉石膏湯之類的甘涼藥物來補充,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