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7)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7)
1. 論用藥佐使
凡非風而有兼證者,則通經佐使之法本不可廢。蓋其脈絡不通,皆由血氣,血氣兼證,各有所因:如因於風者必閉郁。因於寒者必凝澀。因於熱者必乾涸。因於濕者必壅滯。因於虛者必不運行。諸如此者,皆能阻塞經絡,此佐使之法所以亦有不同也。凡風閉者,宜散而通之,如麻黃、桂枝、柴胡、羌活、細辛、白芷之屬是也。
寒凝者,宜熱而通之,如蔥、椒、桂、附、乾薑之屬是也。熱燥者,宜涼而通之,如芩、連、梔、柏、石膏、知母之屬是也。濕滯者,宜溫利而通之,如蒼朮、厚朴、茵陳、萆薢、五苓之屬是也。血滯者,宜活而通之,如芎、歸、牛膝、紅花、桃仁、大黃、芒硝之屬是也。氣滯者,宜行而通之,如木香、香附、烏、沉、枳、藿之屬是也。
痰滯者,宜開而通之,如南星、半夏、牛黃、天竺黃、硃砂、海石、玄明粉之屬是也。氣血虛弱者,宜溫補而通之,如參、耆、歸、朮、熟地、枸杞、杜仲、牛膝之屬是也。凡此通經之法,若乎盡矣,然虛實之異猶當察焉。蓋通實者,各從其類。使無實邪,而妄用通藥,則必傷元氣,反為害矣。
通虛者,則或陰或陽,尤當知其要也。如參耆所以補氣。而氣虛之甚者,非姜附之佐,必不能追散失之元陽;歸地所以補精血,而陰虛之極者,非桂附之引,亦不能復無根之生氣。寒邪在經,而客強主弱,非桂附之勇則血脈不行,寒邪不去。痰濕在中而土寒水泛者,非姜附之暖,則脾腎不健,痰濕不除。
此通經之法,大都實者可用寒涼,虛者必宜溫熱也。但附子之性,剛勇而熱,凡陰虛水虧而多熱多燥者,自非所宜;若無燥熱,但涉陽虛,而諸藥有不及者,非此不能達也。古人云:附子與酒同功,義可知矣。今人謂附子有毒,多不敢用,不知制用得宜,何毒之有,此誠奇品,其毋忽之。
白話文:
一般來說,如果不是單純的風邪引起的疾病,而是同時有其他症狀的,那麼使用藥物來輔助疏通經絡的方法就不能廢除。因為經絡不通,大多是由於氣血的問題,而氣血的問題又各有不同的原因:像是因為風邪引起的,經絡一定會閉塞不通;因為寒邪引起的,經絡一定會凝滯澀滯;因為熱邪引起的,經絡一定會乾涸;因為濕邪引起的,經絡一定會壅塞停滯;因為虛弱引起的,氣血一定會無法正常運行。這些狀況都會阻塞經絡,因此輔助疏通經絡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凡是風邪閉塞經絡的,適合用發散的方法來疏通,像是麻黃、桂枝、柴胡、羌活、細辛、白芷等藥物。
寒邪凝滯經絡的,適合用溫熱的方法來疏通,像是蔥、花椒、桂皮、附子、乾薑等藥物。
熱邪導致經絡乾燥的,適合用寒涼的方法來疏通,像是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石膏、知母等藥物。
濕邪停滯經絡的,適合用溫和利水的方法來疏通,像是蒼朮、厚朴、茵陳、萆薢、五苓散等藥物。
血瘀導致經絡不通的,適合用活血的方法來疏通,像是川芎、當歸、牛膝、紅花、桃仁、大黃、芒硝等藥物。
氣滯導致經絡不通的,適合用行氣的方法來疏通,像是木香、香附、烏藥、沉香、枳殼、藿香等藥物。
痰阻導致經絡不通的,適合用化痰開竅的方法來疏通,像是南星、半夏、牛黃、天竺黃、硃砂、海石、玄明粉等藥物。
氣血虛弱導致經絡不通的,適合用溫補的方法來疏通,像是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熟地、枸杞、杜仲、牛膝等藥物。
以上這些疏通經絡的方法,可以說是相當完整了,但還是要分辨清楚虛證和實證的差異。一般來說,疏通實證的方法,要根據病邪的性質來選擇藥物。如果沒有實邪,卻妄用疏通的藥物,一定會損傷元氣,反而會造成危害。
而疏通虛證的方法,則要考慮到陰虛還是陽虛,更要了解其中的要點。像是人參、黃耆是用來補氣的,但如果氣虛非常嚴重,不用生薑、附子來輔助,就無法使散失的元陽恢復;當歸、熟地是用來補精血的,但如果陰虛到了極點,不用桂皮、附子來引導,也無法恢復沒有根基的生命力。寒邪停留在經絡,而正氣虛弱,不用桂皮、附子的強大溫陽之性,血脈就無法運行,寒邪也無法去除。痰濕停留在體內,而脾胃虛寒、水濕泛濫的,不用生薑、附子的溫暖,脾腎就無法恢復健康,痰濕也無法去除。
總之,疏通經絡的方法,大多是實證可以用寒涼藥,虛證必須用溫熱藥。但是附子這種藥,性質剛烈而溫熱,凡是陰虛、津液虧損,而且容易產生熱象的人,就不適合使用;如果沒有燥熱的症狀,只是屬於陽虛,而其他藥物效果不足的,就必須用附子才能達到效果。古人說:「附子和酒一起使用,效果會更好」,這其中的道理是很清楚的。現在的人說附子有毒,大多不敢使用,殊不知只要製藥和使用的方法得當,怎麼會有毒呢?附子實在是一種很珍貴的藥物,千萬不要忽略它。
2. 辨經臟諸證(共五條)
凡非風等證,當辨其在經在臟。經病者輕淺可延,臟病者深重可畏。經病者病連肢體,臟病者敗在神氣。雖病在經者無不由中,而表裡微甚則各有所主。此經臟之不可不辨也。然在經在臟,雖有不同,而曰陰曰陽,則無不本乎氣血。但知氣血之緩急,知陰陽之虧勝,則盡其善矣。
若必曰某臟某經,必用某方某藥,不知通變,多失其真。故凡鑿執之談,每有說得行不得者,正以心之所至,口不能宣也,必也知幾知微,斯足稱神悟之品。
一、經病之輕證:皮毛枯澀,汗出,眩運,鼻塞者,肺之經病。血脈不榮,顏色憔悴者,心之經病。肌肉消瘦,浮腫不仁,肉瞤筋惕,四肢不用者,脾之經病。筋力疲睏,拘急掉瘛,脅肋脹痛者,肝之經病。口眼歪斜者,足陽明及肝膽經病。骨弱無力,坐立不能者,腎之經病。
一、經病之危證:皮腠冰冷,滑汗如油,畏寒之甚者,肺之經病。舌強不能言者,心腎經病。唇緩口開手撒者,脾之經病。眼瞀昏黑無見,筋痛之極者,肝腎經病。耳聾絕無聞,骨痛之極者,腎之經病。反張戴眼,腰脊如折者,膀胱經病。
一、臟病之稍輕證:咳嗽微喘,短氣,悲憂不已者,病在肺臟。言語無倫,神昏多笑,不寐者,病在心臟。腹滿少食,吐涎嘔惡,吞酸噯氣,譫語多思者,病在脾胃。胸脅氣逆,多驚多怒者,病在肝膽。少腹疼痛,二便不調,動氣上衝,陰痿,呻吟多恐者,病在腎臟。
一、臟病之危證:氣大急大喘,或氣脫失聲,色灰白或紫赤者,肺腎氣絕。神脫色脫,昏沉不醒,色赤黑者,心臟氣絕。痰涎壅極,吞吐不能,呃逆不止,腹脹之極,色青黑者,脾胃氣絕。眼閉不開,急躁擾亂,懊憹囊縮,色青灰白者,肝臟氣絕。聲喑不出,寒厥不回,二便閉不能通,泄不能禁者,腎臟氣絕。
白話文:
辨經臟諸證(共五條)
一般來說,不是因為風邪等原因引起的疾病,應該分辨它是在經絡還是臟腑。經絡的病症比較輕微,可以慢慢調養,臟腑的病症就比較深重,令人擔憂。經絡的病症會連帶影響到肢體,臟腑的病症會損耗精神和氣色。即使是經絡的病症,也都是從身體內部開始的,而疾病表淺或深重,病因各有主導。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分辨清楚疾病是在經絡還是臟腑的原因。雖然經絡和臟腑的病症表現不同,但是它們都脫離不了氣血,陰陽的範疇。只要了解氣血運行的緩急,以及陰陽的盛衰,就已經很好了。
如果一定要說某個病是某個臟腑或經絡引起的,必須用某個方子或藥物來治療,而不懂得變通,反而會失去疾病的本質。所以,那些死守教條的論述,常常會出現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卻行不通的情況,正是因為心中所想的,嘴上卻說不清楚。只有能夠洞察細微變化,才能夠稱得上是具有神妙領悟的人。
**一、經絡病症的輕微表現:**皮膚毛髮乾枯粗糙,容易出汗,頭暈目眩,鼻塞,這是肺經的病症。血液運行不暢,臉色憔悴,這是心經的病症。肌肉消瘦,身體浮腫且麻木,肌肉顫動,筋脈抽搐,四肢無力,這是脾經的病症。筋骨疲勞無力,抽筋拘攣,胸脅脹痛,這是肝經的病症。口眼歪斜,這是足陽明經和肝膽經的病症。骨頭脆弱無力,無法坐立,這是腎經的病症。
**二、經絡病症的危險表現:**皮膚肌肉冰冷,出汗如油,非常怕冷,這是肺經的病症。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這是心經和腎經的病症。嘴唇鬆弛,口張開,手無力,這是脾經的病症。眼睛昏花看不清楚,筋脈疼痛劇烈,這是肝經和腎經的病症。耳朵聽不見聲音,骨頭疼痛劇烈,這是腎經的病症。身體僵硬向後仰,眼睛向上翻,腰背像要折斷一樣,這是膀胱經的病症。
**三、臟腑病症的較輕微表現:**咳嗽輕微氣喘,呼吸短促,常常感到悲傷憂愁,這是肺臟的病症。說話語無倫次,精神恍惚,多笑,失眠,這是心臟的病症。肚子脹滿,食慾不振,吐口水,噁心想吐,胃酸倒流,打嗝,胡言亂語,思慮過多,這是脾胃的病症。胸脅氣逆,容易受到驚嚇,容易發怒,這是肝膽的病症。小腹疼痛,大小便不正常,氣往上衝,陽痿,常常呻吟,感到恐懼,這是腎臟的病症。
**四、臟腑病症的危險表現:**呼吸急促,大聲喘氣,或者呼吸微弱,聲音沙啞,臉色灰白或紫紅,這是肺臟和腎臟的氣息將要斷絕的表現。精神渙散,面色蒼白,昏迷不醒,臉色赤黑,這是心臟的氣息將要斷絕的表現。痰液阻塞喉嚨,吞嚥困難,頻繁打嗝,腹脹劇烈,臉色青黑,這是脾胃的氣息將要斷絕的表現。眼睛緊閉無法睜開,煩躁不安,陰囊收縮,臉色青灰白,這是肝臟的氣息將要斷絕的表現。聲音嘶啞發不出,身體冰冷四肢發涼,大小便不通,或者失禁,這是腎臟的氣息將要斷絕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