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6)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6)
1. 衄血新按
一、衄血有格陽證者,以陰虧於下,而陽浮於上,但察其六脈細微,全無熱證,或脈見浮虛豁大,上熱下寒而血衄不止,皆其證也。治宜益火之源,古有八味地黃湯,乃其對證之劑,余復有鎮陰煎之制,其效尤捷。蓋此證不惟內傷者有之,即傷寒者亦有之,然必其素多斫喪,損及真陰者,乃見此證。
余嘗治一多欲少年,以傷寒七日之後,忽爾鼻衄,以為將解之兆,及自辰至申,所衄者一斗余,鼻息脈息俱已將脫,身涼如冰,目視俱直,而猶涓涓不絕,呼吸垂危。其父母號呼求救,余急投鎮陰煎一劑,衄乃止,身乃溫。次加調理而愈。自後凡治此證,無不響應,亦神矣哉。
白話文:
一、流鼻血有屬於「格陽證」的情況,是因為身體下部的陰液虧損,導致陽氣浮越於上。只要觀察到患者六脈細微,完全沒有發熱的跡象,或者脈象呈現浮虛、寬大,上熱下寒而鼻血卻止不住,這些都是屬於這種證型的表現。治療上應該補益腎陽,古方有八味地黃湯,是針對這種情況的藥方,我另外還有自製的鎮陰煎,效果更加快速。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內傷的人身上,就算傷寒的人也會出現,但必須是平常就過度耗損,損傷到腎陰的人,才會出現這種證狀。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性慾過多的年輕人,在傷寒七天後,忽然流鼻血,以為是病情要好轉的徵兆。結果從早上到下午,流出的鼻血竟然有一斗多,鼻息和脈搏都已經快要停止,身體冰冷如冰,眼睛直視,鼻血卻還涓涓流出,呼吸也快要停止。他的父母哭喊著求救,我趕緊給他服用一劑鎮陰煎,鼻血就止住了,身體也跟著溫暖起來。接著再調理身體,就痊癒了。之後,我凡是治療這種證型,沒有不見效的,真是神奇啊!
2. 齒衄舌血論治(共五條)
一、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為齒衄。此手足陽明二經及足少陰腎家之病。蓋手陽明入下齒中,足陽明入上齒中。又腎主骨,齒者骨之所終也。此雖皆能為齒病,然血出於經,則惟陽明為最。故凡陽明火盛,則為口臭,為牙根腐爛腫痛,或血出如湧而齒不動搖。必其人素好肥甘辛熱之物,或善飲胃強者,多有陽明實熱之證,宜內服抽薪飲、清胃散等劑,外以冰玉散敷之。
一、陽明實熱之甚,大便閉結不通,而齒衄不止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一、腎水不足,口不臭,牙不痛,但齒搖不堅,或微痛不甚,而牙縫時多出血者,此腎陰不固,虛火偶動而然。但宜壯腎,以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之類主之。或其陽虛於下而虛火上浮者,宜八味丸、小安腎丸之類主之。
一、陰虛有火而病為齒衄者,其證或多燥渴,或見消瘦,或神氣困倦,或小水短澀而熱,或六脈浮大而豁。此雖陽明有餘,而亦少陰不足,宜玉女煎主之。凡屬陰虛有火者,則惟此煎為最妙,然必大便多實者,乃可用之。若大便滑泄,或脈細惡寒,下元無火等證,則亦有格陽而然者,當以前吐血條中格陽法治之。
舌上無故出血如縷者,以心脾腎之脈皆及於舌。若此諸經有火,則皆能令舌出血。用蒲黃炒焦為末敷之。或炒槐花為末摻之。或冰玉散敷之亦可。若火之甚者,仍須用湯飲等劑,以清三陰之火。
白話文:
一、牙齦或牙縫出血,叫做齒衄。這主要是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以及足少陰腎經的問題。手陽明經脈連到下排牙齒,足陽明經脈連到上排牙齒。腎臟主骨骼,牙齒是骨骼的末端。這些經脈都可能導致牙齒疾病,但出血的問題,主要還是陽明經脈。所以,陽明經火氣旺盛時,會出現口臭、牙根腐爛腫痛,或出血量大且牙齒不鬆動。這類人通常喜歡吃肥膩、甘甜、辛辣、燥熱的食物,或者很會喝酒、腸胃功能強大,多半是陽明經有實熱的症狀。這種情況適合服用抽薪飲、清胃散等藥方來清熱,外部則用冰玉散敷在患處。
二、如果陽明經的實熱非常嚴重,導致大便不通暢,而且牙齦出血不止,就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瀉熱通便。
三、如果是腎水不足,沒有口臭,牙齒也不痛,只是牙齒鬆動不牢固,或輕微疼痛,而且牙縫時常出血,這是腎陰不足,導致虛火偶爾上炎的緣故。這種情況適合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藥方來滋養腎陰。如果是由於腎陽虛衰,導致虛火上浮,則適合用八味丸、小安腎丸等藥方來溫補腎陽。
四、如果是陰虛有火導致牙齦出血,可能會有口乾舌燥、身體消瘦、精神疲倦、小便短少且顏色深黃發熱、脈象浮大而空虛等症狀。這雖然有陽明經的實熱,但也是少陰腎經的陰液不足所致。這種情況適合用玉女煎來滋陰清熱。凡是屬於陰虛有火的,這個藥方效果最好,但必須是大便較為乾燥的情況才適合使用。如果大便滑泄、脈象細弱且怕冷,下半身沒有熱象等症狀,這可能是虛陽外越的假象,應該按照之前提到吐血的篇章中治療虛陽外越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舌頭無緣無故出血,像細絲一樣,是因為心經、脾經和腎經的經脈都連到舌頭。如果這些經脈有火,都可能導致舌頭出血。可以用炒焦的蒲黃磨成粉末敷在患處,也可以用炒過的槐花磨成粉末敷上,或者用冰玉散敷也行。如果火氣很旺盛,還需要服用湯劑來清除三陰經的火。
3. 咯唾痰涎血論治(共三條)
一、咯血唾血,古皆云出於腎;痰涎之血,云出於於脾。此亦未必然也。凡咯血者,於喉中微咯即出,非若咳血、嗽血之費力而甚也。大都咳嗽而出者出於臟,出於臟者其來遠;一咯而出者出於喉,出於喉者其來近,其來遠者,內傷已甚,其來近者,不過在經絡之間,所以凡見咯血、唾血及痰涎中帶血者,多無咳嗽發熱,氣喘骨蒸等證,此其輕重為可知矣。
治此之法,凡因火者,亦不過微清脾肺之火;或因勞倦而致者,但為養營補陰,則自無不愈。
一、勞損之漸者,必初因酒色勞傷過度,以致痰中或見血絲,此則本於肝脾腎經。當於未咳未嗽之先,速為調理,宜生地、熟地、天冬、麥冬、棗仁、茯神、茜根、貝母、甘草之屬主之。或有火者,宜加黃柏、知母,仍須加意謹慎,庶無後患,否則必漸甚也。
一、清晨初起時,每於痰中有淡紫凝血,或塊或片,常見數口者,此多以操心動火,或多思郁,或由過飲,但無咳嗽發熱等證,即不足慮,此不過致動絡血而然,惟天王補心丹,或二陰煎之類最所宜也。
白話文:
一、關於咯血和唾血,古代都認為是腎臟的問題;而痰涎中的血,則認為是脾臟的問題。但這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凡是咯血,是指從喉嚨稍微用力就咳出血,不像咳血或嗽血那樣費力且嚴重。一般來說,咳嗽時咳出來的血,通常是臟腑的問題,從臟腑來的表示病程較久;而一咳就出來的血,則是喉嚨的問題,從喉嚨來的表示病程較近。病程久遠的,表示內傷已經很嚴重;病程近的,則不過是經絡間的問題。所以,凡是看到咯血、唾血,或者痰涎中帶血的,通常都沒有咳嗽發熱、氣喘、骨蒸等症狀,這樣就能知道病情的輕重了。
治療這種情況,如果是因為火氣引起的,也只是稍微清瀉脾肺的火;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引起的,只要調養氣血、滋陰補虛,自然就會痊癒。
二、因為勞損而逐漸出現問題的,最初一定是因酒色過度、勞累過度,導致痰中出現血絲,這多半是肝脾腎三經的問題。應該在還沒有咳嗽之前,就趕快調養治療,適合使用生地、熟地、天冬、麥冬、酸棗仁、茯神、茜草根、貝母、甘草等藥材為主。如果體內有火氣,可以加入黃柏、知母,但仍須加倍謹慎,這樣才不會留下後患,否則病情一定會逐漸加重。
三、早晨剛起床的時候,常常在痰中有淡紫色的凝血,可能是一塊或一片,而且常常出現好幾口。這種情況多半是因思慮過多、心情煩悶、或者飲酒過量所引起,但如果沒有咳嗽發熱等症狀,就不必太過擔心,這只是因為血脈被擾動所造成的。這種情況最適合服用天王補心丹,或者二陰煎之類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