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5)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5)
1. 衄血論治(共五條)
衄血證,諸家但謂其出於肺,蓋以鼻為肺之竅也,不知鼻為手足陰明之正經,而手足太陽亦皆至鼻。故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此太陽之衄也。《原病式》曰:陽熱怫鬱於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為鼻衄,此陽明之衄也。若以愚見言之,則凡鼻衄之血,必自山根以上,精明之次而來,而精明一穴,乃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此諸經皆能為衄也。然行於脊背者,無如足太陽為最。
行於胸腹者,無如足陽明為最。而尤有其最者,則又惟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沖之上俞出足太陽之大杼,沖之下俞會足陽明之氣街,故太陽、陽明之至,而衝脈無不至矣,衝脈之至,則十二經無不至矣。所以衄之微者,不過一經之近。而衄之甚者,則甚至數升或至鬥許,並通身形色盡脫,又豈特手太陰一經而病至如是耶?臨證者不可不察。
一、衄血之由,內熱者多在陽明經,治當以清降為主。微熱者,宜生地、芍藥、天冬、麥冬、玄參、丹參,或《局方》犀角地黃湯、生地黃飲子、麥門冬散之類主之。熱甚者,宜芩、連、梔、柏,或茜根散、抽薪飲、加減一陰煎;若兼頭痛、口渴者,宜玉女煎、白虎湯之類主之。或陽明熱極,下不通而火壅於上者,宜《拔萃》犀角地黃湯之類,通其下而上自愈。
一、衄血之由外感者,多在足太陽經。觀仲景曰: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曰:傷寒不大便,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成無己曰:傷寒衄者,為邪氣不得發散,壅盛於經,逼迫於血,因致衄也。麻黃湯、桂枝湯治衄者,非治衄也,即是發散經中邪氣耳。
按此論治,則凡傷寒因衄而邪得解者,即所以代汗也,不必治之。若雖見衄血而脈仍浮緊,熱仍不退,是必衄有未透,而表邪之猶未解耳,故仍宜麻黃、桂枝等湯,然此二湯乃仲景正傷寒之治法,倘病由溫熱而有未宜於此者,則但於傷寒門擇散劑之宜者用之,或於余新方中諸柴胡飲隨宜用之,自無不可。
一、衄血雖多由火,而惟於陰虛者為尤多。正以勞損傷陰,則水不制火,最能動衝任陰分之血。但察其脈之滑實有力,及素無傷損者,當作火治如前。若脈來洪大無力,或弦,或芤,或細數無神,而素多酒色內傷者,此皆陰虛之證,當專以補陰為主。若有微火者,自當兼而清之,以治其標。
若雖見虛熱,而無真確陽證,則但當以甘平之劑溫養真陰,務令陰氣完固,乃可拔本塞源,永無後患。如一陰煎、三陰煎、左歸飲、六味地黃湯之類,皆必用之劑。如兼氣虛者,則五福飲、五陰煎之屬,皆當隨意用之。
一、止衄法:凡衄血甚多不能止者,用蒜一頭,搗如泥,作餅如錢大,厚一分許,貼腳心。左衄貼右,右衄貼左,兩孔俱出者,左右俱貼,即止。又止衄歌(因九四)、止衄方(因九三)、鼻衄蒸法(因九五)、黑神散(和二二)俱可擇用。
白話文:
衄血病症的治療方法(共五條)
一般認為鼻出血(衄血)是肺的問題,因為鼻子是肺的孔竅。但實際上,鼻子是足陽明經和手陽明經的主要路徑,而且手太陽經和足太陽經也都會經過鼻子。所以,張仲景說:「太陽病,脈象浮緊,發熱但沒有出汗,如果出現鼻出血,病就會好。」這是太陽經的鼻出血。《原病式》也說:「陽熱鬱積在足陽明經,導致熱氣上行,血不循常道,就會發生鼻出血。」這是陽明經的鼻出血。
依我看來,所有鼻出血,必然是從山根以上,精明穴附近流出,而精明穴這個地方,是手太陽經、足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蹺脈、陽蹺脈五條經脈交會的地方,所以這些經脈都可能導致鼻出血。不過,在背部循行的經脈中,以足太陽經影響最大;在胸腹部循行的經脈中,以足陽明經影響最大。而影響最大的,則要數衝脈,它是十二經脈的血海。衝脈的起始穴位在大杼穴,屬於足太陽經;終止穴位在氣街穴,屬於足陽明經。因此,太陽經和陽明經的氣血都能到達衝脈,而衝脈氣血到達,十二經脈的氣血也都跟著到達。所以,輕微的鼻出血,只是一條經脈的問題;嚴重的鼻出血,會大量出血,甚至好幾升或一斗,導致全身都失去血色。這絕不是單單手太陰肺經的問題。所以,行醫者不能不仔細觀察。
一、鼻出血的原因,多半是內熱,而且多在陽明經。治療應該以清熱降火為主。如果只是輕微發熱,可以用生地、芍藥、天冬、麥冬、玄參、丹參等藥材,或者用《局方》的犀角地黃湯、生地黃飲子、麥門冬散等來治療。如果熱勢很盛,則要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等藥材,或者用茜根散、抽薪飲、加減一陰煎等來治療。如果同時有頭痛、口渴的症狀,可以用玉女煎、白虎湯等來治療。如果陽明經熱到極點,導致下部不通,火氣都壅塞在上面,則要用《拔萃》犀角地黃湯等,使其下部通暢,上部自然就會好轉。
一、鼻出血的原因,如果是外感引起的,多半在足太陽經。張仲景說:「傷寒病,脈象浮緊,沒有發汗,因而導致鼻出血的,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又說:「傷寒病,沒有大便,小便清澈的,表示病不在裡,還在表,應該發汗。」如果頭痛,一定會鼻出血,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成無己認為:「傷寒病鼻出血,是因為邪氣沒有散發出去,壅塞在經脈中,迫使血液亂竄,才會導致鼻出血。」用麻黃湯、桂枝湯治療鼻出血,不是直接治鼻出血,而是發散經脈中的邪氣。
根據這樣的治療觀點,凡是傷寒病因為鼻出血而使邪氣得到疏解的,就等於代替發汗了,不必特別治療。如果雖然有鼻出血,但脈象仍然浮緊,發熱也沒有消退,表示鼻出血還沒有完全疏通,表邪還沒有解除,所以仍然要用麻黃湯、桂枝湯等來治療。不過,這兩種藥方是張仲景正治傷寒的方法,如果是因為溫熱病而導致的,可能不適合,則應該從傷寒的藥方中選擇適合的散劑來使用,或者從其他新的藥方中選擇適合的柴胡飲來使用,也沒有問題。
一、鼻出血雖然多半由火引起,但陰虛的人更容易發生。因為過度勞累會耗損陰液,導致水無法制約火,最容易導致衝脈和任脈的血妄動。如果脈象滑實有力,而且平時沒有外傷的,應該按照火來治療,如同前面所說的。如果脈象洪大無力,或者弦、或者芤、或者細數無神,而且平時多有酒色過度的內傷,這些都是陰虛的症狀,應該專注於補陰。如果稍微有點火氣,也應該同時清熱,來治療標症。
如果只是虛熱,沒有明確的陽熱症狀,則應該用甘平的藥物來溫養真陰,務必使陰氣穩固,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再有後患。像一陰煎、三陰煎、左歸飲、六味地黃湯等,都是必須要使用的藥方。如果同時有氣虛,則要用五福飲、五陰煎等藥方,可以隨病症變化來調整使用。
一、止鼻出血的方法:凡是鼻出血量很多,無法止住的,可以用一頭大蒜,搗成泥狀,做成銅錢大小,約一分厚的小餅,貼在腳底。左邊鼻孔出血,貼在右腳底;右邊鼻孔出血,貼在左腳底;如果兩個鼻孔都出血,則左右腳底都要貼,馬上就能止血。另外,止血歌(因九四)、止血方(因九三)、鼻衄蒸法(因九五)、黑神散(和二二)等方法,也可以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