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1. 論外備用方
百合丸(因一八八,肺燥失聲),杏仁煎(因一八三,咳嗽失聲),訶子甘桔湯(因一七八,火盛失音),鐵笛丸(因一九一,謳歌失音),靛花丸(因一八二,喉風失音)
白話文:
百合丸:(用於治療因肺燥引起的失聲) 杏仁煎:(用於治療因咳嗽引起的失聲) 訶子甘桔湯:(用於治療因火氣旺盛引起的失音) 鐵笛丸:(用於治療因唱歌過度引起的失音) 靛花丸:(用於治療因喉嚨發炎引起的失音)
2. 咽喉
3. 經義
《憂恚無言篇》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詳前聲喑門)
《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厥論》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
《經脈篇》曰:足陽明之別,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三焦,手少陽也。是動則病嗌腫喉痹。小腸,手太陽也。是動則病嗌痛頷腫。腎,足少陰也。是所生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
《骨空論》曰:督脈為病嗌乾。
《五音五味篇》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脈解篇》曰:厥陰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乾也。
《奇病論》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
《雜病篇》曰: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雜病篇》曰: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
《熱病篇》曰: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繆刺論》曰: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司天,三之氣,喉痹目赤,善暴死。少陰司天,嗌乾腫上。
《至真要大論》云:歲太陰在泉,嗌腫喉痹。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頷腫。太陰之勝,喉痹項強。少陽司天,客勝則丹疹外發,喉痹頭痛嗌腫。
白話文:
經義
《憂恚無言篇》說:咽喉是食物和水通過的通道。喉嚨則是氣體上下流通的地方。(詳細內容可以參考之前關於聲音沙啞的文章)
《陰陽別論》說:陰氣和陽氣互相結合,就會形成喉痹。
《厥論》說: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的氣血逆亂,會導致喉痹和咽喉腫脹。
《經脈篇》說:足陽明經的分支,向上聯繫頭部和頸部,匯合各條經脈的氣,向下聯繫咽喉部位。如果氣逆上行,就會導致喉痹、聲音嘶啞。三焦經,是手少陽經,它的氣機異常會導致咽喉腫脹和喉痹。小腸經,是手太陽經,它的氣機異常會導致咽喉疼痛和下巴腫脹。腎經,是足少陰經,它的病症會導致口乾舌燥、咽喉腫脹、氣喘、咽喉乾燥和疼痛。
《骨空論》說:督脈的病症會導致咽喉乾燥。
《五音五味篇》說:衝脈和任脈都發源於子宮內部,向上沿著背部內側行走,是經絡氣血匯聚的地方。它們浮於表面並向外延伸的部分,沿著腹部向上行走,在咽喉處匯合,然後分支聯繫嘴唇和口部。
《脈解篇》說:厥陰經所說的“病情嚴重時會咽喉乾燥,胸中發熱”,是因為陰氣和陽氣互相衝突而產生熱,所以咽喉乾燥。
《奇病論》說:肝像是一個將軍,它的作用取決於膽,咽喉則是肝的使者。
《雜病篇》說:如果出現咽喉乾燥,口中發熱像膠水一樣黏稠,應該選取足少陰經的穴位治療。
《雜病篇》說:如果喉痹導致不能說話,應該選取足陽明經的穴位治療;如果能說話,應該選取手陽明經的穴位治療。
《熱病篇》說:如果喉痹導致舌頭捲曲、口乾、心煩、心痛、手臂內側疼痛且無法抬頭,應該選取手小指和無名指的指甲下,如同韭菜葉寬的部位進行針刺治療。
《繆刺論》說:如果邪氣侵入手少陽經的絡脈,會導致喉痹、舌頭捲曲、口乾、心煩,應該針刺手中指和無名指指甲上,如同韭菜葉寬的部位,各刺一下。如果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會導致咽喉疼痛不能進食,無緣無故容易發怒,氣向上衝到心口上方,應該針刺腳底中心部位的血管,各刺三下。如果咽喉腫脹,無法吞嚥口水,或時而不能吐出口水,應該針刺腳踝前方的然骨穴,出血後症狀就能立即緩解。左邊有病刺右邊,右邊有病刺左邊。
《六元正紀大論》說:如果少陽主導天氣,在三之氣時,容易出現喉痹、眼睛發紅、突然死亡。如果少陰主導天氣,容易出現咽喉乾燥腫脹。
《至真要大論》說:如果當年是太陰濕氣主導,在泉(指地氣)過盛,容易出現咽喉腫脹和喉痹。如果當年是太陽寒氣主導,寒邪過盛,人們容易出現咽喉疼痛和下巴腫脹。太陰濕氣過盛,容易出現喉痹和頸項強直。少陽主導天氣,如果客氣(指其他邪氣)過盛,容易出現丹疹外發,喉痹、頭痛和咽喉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