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3)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3)
1. 論治血氣(共二條)
凡非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四肢無力,掉搖拘攣之屬,皆筋骨之病也。夫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虧損,不能滋養百骸,故筋有緩急之病,骨有痿弱之病,總由精血敗傷而然。即如樹木之衰,一枝津液不到,即一枝枯槁,人之偏廢亦猶是也。經曰: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
今其偏廢如此,豈非血氣衰敗之故乎?臨川陳先生曰: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蓋謂肝邪之見,本由肝血之虛,肝血虛則燥氣乘之,而木從金化,風必隨之,故治此者,只當養血以除燥,則真陰復而假風自散矣。若用風藥,則風能勝濕,血必愈燥,大非宜也。
白話文:
凡是除了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以及四肢無力、手腳顫抖、僵硬攣縮等等症狀之外,其他的都屬於筋骨方面的疾病。因為肝臟主宰筋脈,腎臟主宰骨骼,肝臟貯藏血液,腎臟貯藏精氣。精氣和血液虧損,就無法滋養全身,所以筋脈就會出現鬆弛或緊繃的病症,骨骼就會出現軟弱無力的病症,總歸都是因為精氣和血液受損造成的。就好像樹木枯萎,某一根枝條得不到水分滋潤就會枯死一樣,人體的某些部位功能失常也是同樣道理。經書上說:「腳獲得血液才能行走,手掌獲得血液才能握拳。」
現在這些部位功能失常,難道不是因為血氣衰敗的緣故嗎?臨川陳先生說:「治療風邪,首先要治療血液,血液暢通,風邪自然消失。」這是因為肝臟邪氣的出現,根本原因在於肝血虛弱,肝血虛弱就會讓燥氣趁虛而入,木氣被金氣所克,風邪就會隨之而來。所以治療這種病症,就應該滋養血液以去除燥氣,這樣真陰就會恢復,假風自然就會消散。如果使用治療風邪的藥物,風邪可以勝過濕邪,血液就會更加乾燥,這絕對不適合。
一、偏枯拘急痿弱之類,本由陰虛,言之詳矣。然血氣本不相離,故陰中有氣,陰中亦有血。何以辨之?夫血非氣不行,氣非血不化。凡血中無氣,則病為縱緩廢弛;氣中無血,則病為抽掣拘攣。何也?蓋氣主動,無氣則不能動,不能動則不能舉矣;血主靜,無血則不能靜,不能靜則不能舒矣。故筋緩者,當責其無氣;筋急者,當責其無血。
無血者宜三陰煎,或大營煎、小營煎之類主之。無氣者宜五福飲、四君子湯、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其與痿證之不動,痛風之不靜者,義稍不同,詳列本門。
白話文:
偏癱、手腳僵硬、無力等病症,原本就是由陰虛所導致,這個道理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但血氣其實是相互依存的,陰虛之中也包含著氣,也包含著血。如何分辨呢?血氣之間的關係是,血必須依靠氣才能流動,氣必須依靠血才能化生。如果血中缺少氣,就會導致肌肉鬆弛無力;如果氣中缺少血,就會導致筋脈抽搐痙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氣主動作,沒有氣就無法運動,無法運動就舉不起東西;血主靜止,沒有血就無法安定,無法安定就無法舒展。所以,肌肉鬆弛無力的人,應該要補氣;肌肉僵硬痙攣的人,則應該要補血。
補血的人可以服用三陰煎、大營煎、小營煎等藥方;補氣的人可以服用五福飲、四君子湯、十全大補湯等藥方。這些藥方對於痿證的不能動、痛風的不能靜,在原理上略有不同,我會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詳細說明。
2. 非風諸證治法(共十二條)
凡非風證未有不因表裡俱虛而病者也,外病者病在經。內病者,病在臟。治此之法,只當以培補元氣為主。若無兼證,亦不宜攻補兼施,徒致無益。蓋其形體之壞,神志之亂,皆根本傷敗之病,何邪之有?能復其元,則庶乎可望其愈。
一、初病卒倒,危急不醒,但察其有無死證。如無死證,而形氣不脫,又無痰氣,但扶定掐其人中,自當漸醒,或以白湯、薑湯徐徐灌之,亦可待其甦醒,然後察證治之。若無痰無氣,而息微色白,脈弱暴脫者,急以獨參湯或淡薑湯灌之俱可。若其有痰甚者,以前治痰法吐之;其痰不甚,或以白湯調抱龍丸一丸,以暫開其痰。
白話文:
凡是沒有風邪導致的疾病,都是因為身體表裡虛弱才發病的。外在的病症,病在經絡;內在的病症,病在臟腑。治療這種疾病,應該以滋補元氣為主。如果沒有其他併發症,也不應該同時使用攻伐和補益的藥物,這樣只會徒勞無功。因為他們身體虛弱,神志混亂,都是根本虧損造成的,哪裡有邪氣呢?只要能恢復元氣,就能期望痊癒。
剛開始發病就昏倒,危急昏迷,要先觀察是否有死亡徵兆。如果沒有死亡徵兆,而且氣血沒有散失,也沒有痰氣,只要扶住病人,掐人中穴,就會逐漸清醒。也可以用白湯或薑湯慢慢灌下去,也可以等病人清醒後再根據病情治療。如果沒有痰氣,但是呼吸微弱、面色蒼白、脈搏微弱無力,就要馬上用獨參湯或淡薑湯灌下去。如果有痰比較多,就用以前治療痰的方法把它吐出來;如果痰不多,可以用白湯調和抱龍丸一粒,暫時化解痰液。
無痰聲者不可用。若因氣厥昏沉而氣壅喘滿,氣閉不醒者,則用淡薑湯調蘇合丸一丸,以暫開其氣。若氣不壅滿者不可用。其有久之不醒,或牙關不能開者,則以半夏或牙皂、細辛之類為末,少許吹入鼻中。有嚏者可治,無嚏者不可治;或以皂莢為末,捻紙燒煙衝入鼻中亦可。
一、人於中年之後,多有此證,其衰可知。經云: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正以陰虛為言也。夫人生於陽而根於陰,根本衰則人必病,根本敗則人必危矣。所謂根本者,即真陰也。人知陰虛惟一,而不知陰虛有二:如陰中之水虛,則多熱多燥,而病在精血;陰中之火虛,則多寒多滯,而病在神氣。若水火俱傷,則形神俱弊,難為力矣。
白話文:
若病人沒有痰聲,就不能使用蘇合丸。如果因氣厥昏沉而氣壅喘滿,氣閉不醒,可以服用淡薑湯調和的蘇合丸,暫時開通氣道。但如果氣不壅滿,則不可使用。如果病人久久不醒,或牙關不能張開,可以用半夏、牙皂、細辛等藥磨成粉末,少量吹入鼻中。若病人打噴嚏,則可治療,若不打噴嚏,則不可治療;也可以用皂莢磨成粉末,用紙捻點燃燒煙,熏入鼻中。
人到了中年之後,容易出現陰虛的症狀,衰老的跡象可見一斑。經書中說:「人到四十歲,陰氣自然減少一半」,正是指陰虛而言。人生於陽,但根基在陰,陰氣衰敗,人就會生病,陰氣耗竭,人就會危殆。所謂「根本」,就是真陰。人們只知道陰虛只有一個,卻不知道陰虛有兩種:一種是陰中之水虛,表現為多熱多燥,病症在精血;另一種是陰中之火虛,表現為多寒多滯,病症在神氣。如果水火俱傷,則形神俱疲,難以應付。
火虛者,宜大補元煎、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庶可以益火之源;水虛者,宜左歸飲、左歸丸、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庶可以壯水之主。若氣血俱虛,速宜以大補元煎之類,悉力挽回,庶可療也。凡多熱多火者忌辛溫,及參朮薑桂之類,皆不宜輕用;多寒多濕者忌清涼,如生地、芍藥、麥冬、石斛之類,皆非所宜。
白話文:
火氣不足的人,應該服用大補元煎、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等藥物來補益火源;水氣不足的人,則應該服用左歸飲、左歸丸、六味地黃丸等藥物來滋養腎水。如果氣血同時不足,就需要及時服用大補元煎等藥物,盡力挽回,才能治癒。經常感到燥熱的人要忌食辛辣溫熱的食物,以及人參、黃芪、生薑、桂枝等藥材,不可輕易使用;經常感到寒冷濕氣重的人要忌食寒涼食物,如生地、芍藥、麥冬、石斛等藥材,也不宜服用。
若氣虛卒倒,別無痰火氣實等證,而或者妄言中風,遽用牛黃丸、蘇合丸之類再散其氣,則不可救矣。
一、非風有火盛而病者,即陽證也。火甚者,宜專治其火,以徙薪飲、抽薪飲、白虎湯之類酌而用之。火微者,宜兼補其陰,以一陰煎、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凡治火之法,但使火去六七,即當調治其本。然陽盛者陰必病,故治熱必從血分。甚者用苦寒,微者用甘涼,欲其從乎陰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是因為氣虛而突然昏倒,沒有痰火、氣實等其他症狀,卻誤以為是中風,急著使用牛黃丸、蘇合丸等藥物來散氣,這樣就無法挽回。
中風不一定是風邪引起的,也可能是火盛導致,屬於陽證。火勢很旺的,應該專門治療火症,可以考慮使用徙薪飲、抽薪飲、白虎湯等藥物。火勢較弱的,需要同時補益陰氣,可以用一陰煎、二陰煎,或者加減一陰煎等藥方來治療。治療火症的方法,只要將火勢消除六七成,就應該開始調治根本原因。但陽氣旺盛,陰氣必然受損,所以治療熱症一定要從血液方面入手。火勢很旺的,用苦寒藥物;火勢較弱的,用甘涼藥物,目的就是讓藥物作用於陰氣。
一、非風有寒盛而病者,即陰證也,專宜益火。寒微者,宜溫胃飲、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寒甚者宜右歸飲、回陽飲、理中湯、四逆湯之類主之。然寒勝者陽必病,故治寒之法,必從氣分而從乎陽也。如陽脫寒甚者,仍宜灸關元、氣海、神闕,以回其陽氣。
一、非風眩運,掉搖惑亂者,總由氣虛於上而然。經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目為之苦眩。又曰:上虛則眩,此明訓也。凡微覺此證,即當以五福飲之類培其中氣;虛甚者,即宜用大補元煎,或十全大補湯之類治之。否則,卒倒之漸所由至也。丹溪曰:無痰不作運。豈眩運者必皆痰證耶?此言最為不妥,別有詳義,見眩運門。
白話文:
如果疾病不是因為風寒而引起,而是寒氣過盛,屬於陰證,就應該以溫補陽氣的方法治療。寒氣輕微的,可以用溫胃飲、八味地黃丸等藥物治療。寒氣嚴重的,可以用右歸飲、回陽飲、理中湯、四逆湯等藥物治療。因為寒勝則陽必虛,所以治療寒證,一定要從氣分入手,溫補陽氣。如果陽氣衰竭,寒氣嚴重,還需要灸關元、氣海、神闕穴位,以回補陽氣。
頭昏眼花、身體搖晃、神志不清,主要是因為氣虛導致頭部供血不足。經書中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目為之苦眩。」又說:「上虛則眩。」這些都是明確的教訓。凡是剛開始出現這些症狀,就要用五福飲等藥物來補益中氣;如果氣虛嚴重,就要用大補元煎或十全大補湯等藥物治療。否則,就會逐漸發展到昏倒的程度。丹溪先生說:「無痰不作運。」難道頭昏眼花都是因為痰證嗎?這句話說得並不妥當,其中有更深層的道理,詳見眩運門。
一、非風麻木不仁等證,因其血氣不至,所以不知痛癢。蓋氣虛則麻,血虛則木,麻木不已,則偏枯痿廢漸至日增,此魄虛之候也。經曰:痱之為病,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此即其類,而但有微甚之辨耳。又經曰: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亦此類也。故凡遇此證,只宜培養血氣,勿得誤認為痰。
一、夏月卒倒,忽患非風抽搐等證,此火剋金,熱傷氣而然。即今人之所謂暑風也。氣虛者宜用參耆,或十味香薷飲亦可。若水不制火而多煩渴者,宜生脈散,或人參竹葉石膏湯。若火獨盛者,宜瓜水綠豆飲,或用芩連之屬,暫解其熱。若單由傷氣而無火者,宜獨參湯,或四君子湯。
白話文:
如果身體麻木不仁,不是因為風邪所致,而是由於血氣不足,所以感覺不到疼痛。這是因為氣虛則麻,血虛則木,麻木持續,就會導致肢體枯萎廢掉,越來越嚴重,這是魄虛的徵兆。經書上說:麻痺的病症,患者身體沒有疼痛感,四肢不能收縮,神志昏亂不甚。情況輕微的可以治療,嚴重到不能說話的就無法治療了。這和麻木不仁的情況很相似,只是程度上的差別。經書上還說:營氣虛弱就會導致不仁,衛氣虛弱就會導致不用,營衛都虛弱,就會不仁且不用,肉體卻仍然存在。
人體如果神志喪失,就等於死亡,也是這個道理。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只需要滋養血氣,不要誤認為是痰濕。
夏季突然倒地,突然出現非風抽搐等症狀,這是由於火克金,熱邪傷氣導致的,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暑熱風邪。氣虛的人應該服用人參黃芪,或者十味香薷飲。如果水不能制火,出現煩渴症狀,應該服用生脈散,或者人參竹葉石膏湯。如果火邪過盛,應該喝西瓜水、綠豆湯,或者服用黃芩黃連等藥物,暫時解熱。如果只是單純的傷氣,沒有火邪,應該服用單獨的人參湯,或者四君子湯。
若伏陰在內,而陽虛氣脫者,必用附子理中湯,或六味回陽飲之類,放膽用之。勿謂夏月忌溫熱,此不達之言也。
一、肥人多有非風之證,以肥人多氣虛也。何以肥人反多氣虛?蓋人之形體,骨為君也,肉為臣也。肥人者,柔勝於剛,陰勝於陽者也。且肉以血成,總皆陰類,故肥人多有氣虛之證。然肥人多濕多滯,故氣道多有不利。若果痰氣壅滯,則不得不先為清利,宜於前治痰之法隨宜暫用。若無痰而氣脫卒倒者,必宜四君、六君、或十全大補湯、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白話文:
如果體內有陰寒,而陽氣虛弱、氣力衰竭,就一定要使用附子理中湯或六味回陽飲這類藥方,放心地使用。不要說夏天忌諱溫熱的藥物,這是完全不懂道理的說法。
肥胖的人大多不是風寒引起的病症,因為肥胖的人大多氣虛。為什麼肥胖的人反而多氣虛呢?因為人體的形體,骨骼是君主,肌肉是臣子。肥胖的人,柔軟勝過堅硬,陰氣勝過陽氣。而且肌肉由血液構成,都屬於陰類,所以肥胖的人大多有氣虛的病症。但是肥胖的人大多濕氣重、氣滯,所以氣道往往不暢通。如果確實有痰氣阻塞,就必須先清利,可以根據情況暫時使用治療痰的藥方。如果沒有痰,而是氣力衰竭突然昏倒,就一定要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或者十全大補湯、大補元煎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一、非風煩熱自汗,小水不利者,不可以藥利之。蓋津液外泄,小水必少,若再用滲利,則陰水愈竭,無以制火,而躁煩益甚,但使熱退汗止,則小水自利也。況自汗者多屬陽明之證,亦忌利小便。宜生脈散、一陰煎之類主之,火甚者,宜加減一陰煎。
一、非風遺尿者,由腎氣之虛脫也,最為危證。宜參、耆、歸、術之類補之是矣。然必命門火衰,所以不能收攝,其有甚者,非加桂附,終無濟也。
一、屍厥、酒厥、痰厥、氣厥、血厥之屬,今人皆謂之中風,而不知總屬非風也,俱詳後厥逆本門。
白話文:
不是因為風寒暑熱而自汗,而且小便不利者,不可以使用藥物來利尿。因為津液外洩,小便必然減少,若再使用利尿藥物,則陰液更加枯竭,無法制止火氣,躁煩更加嚴重。只要使熱退汗止,小便就會自然利通。況且自汗者大多屬於陽明證,也忌利小便。應該使用生脈散、一陰煎等藥物治療,火氣嚴重者,可以加減一陰煎。
不是因為風寒而遺尿者,是由於腎氣虛脫所致,是最為危急的病症。應該用人參、黃耆、當歸、黃芪等藥物補益。然而必定是命門火衰,所以不能收攝,嚴重者,不加桂枝、附子,終究無濟於事。
屍厥、酒厥、痰厥、氣厥、血厥等症狀,現代人統稱中風,卻不知道這些症狀都屬於非風寒,詳情請參閱後面的厥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