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2)

1. 論經絡痰邪

余嘗聞之俗傳云:痰在周身,為病莫測。凡癱瘓瘛瘲,半身不遂等證,皆伏痰留滯而然。若此痰飲豈非邪類?不去痰邪,病何由愈?余曰:汝知痰之所自乎?凡經絡之痰,蓋即津血之所化也。使果營衛和調,則津自津,血自血,何痰之有?惟是元陽虧損,神機耗敗,則水中無氣,而津凝血敗,皆化為痰耳。

此果痰也,果精血也?豈以精血之外,而別有所謂痰者耶?若謂痰在經絡,非攻不去,則必並精血而盡去之。庶乎可也。否則,安有獨攻其痰,而津血自可無動乎?津血復傷,元氣愈竭,隨去隨化,痰必愈甚。此所以治痰者不能盡,而所盡者惟元氣也。矧復有本無痰氣,而妄指為痰以誤攻之者,又何其昧之甚也。

白話文:

我曾經聽聞民間流傳說:痰存在全身,會造成難以預測的疾病。凡是癱瘓、癲癇、半身不遂等症狀,都是由於痰液停滯所致。如果這種痰飲不是邪惡之物,不清除痰邪,疾病怎麼會痊癒呢?

我說:你知道痰的來源嗎?凡是經絡中的痰,其實就是津液和血液轉化而來的。如果營衛氣血調和,津液自然為津液,血液自然為血液,哪裡會有痰呢?只有當元陽虧損,神機衰敗,水中沒有元氣,津液凝結,血液腐敗,才會化為痰。

這到底是痰還是精血呢?難道除了精血之外,還有其他所謂的痰嗎?如果說痰存在經絡中,必須攻伐才能去除,那麼就一定會連精血一起清除掉。也許這樣可以。否則,怎麼可能只攻擊痰,而津液和血液卻能安然無恙呢?津液和血液受傷,元氣就會更加虛弱,隨着清除痰液,痰就會越來越嚴重。這就是治療痰症不能徹底,反而耗損元氣的原因。更何況有些根本沒有痰氣,卻妄加指責為痰,錯誤地進行攻伐,這實在是太愚昧了。

故凡用治痰之藥,如滾痰丸、清氣化痰丸、搜風順氣丸之類,必其元氣無傷,偶有壅滯,而或見微痰之不清者。乃可暫用分消,豈云無效。若病及元氣,而但知治標,則未有不日用而日敗者矣。

白話文:

所以凡是使用治療痰症的藥物,例如滾痰丸、清氣化痰丸、搜風順氣丸等等,必須要確保患者的元氣沒有受損,只是偶爾出現痰液壅滯,或者略微痰液不清的情況。才可以用這些藥物暫時分消痰症,怎麼能說沒有效呢?如果病情已經傷及元氣,而只知道治標不治本,那麼就必然會一天天病情加重了。

2. 論治痰(共四條)

治痰之法,凡非風初病而痰氣不甚者,必不可猜其為痰。而妄用痰藥,此大戒也。若果痰涎壅盛,填塞胸膈,湯液俱不能入,則不得不先開其痰,以通藥食之道。而開痰之法,惟吐為捷。如古方之獨聖散、茶調散、稀涎散之屬,皆吐痰之劑也。但恐元氣大虛,不能當此峻利之物,或但用新方之吐法為妥,或用牛黃丸、抱龍丸之類,但使咽喉氣通,能進湯飲即止,不可盡攻其痰,致令危困,則最所當慎。以故治痰之法,又必察其可攻與否,然後用之,斯無誤也。

白話文:

治痰之法,以察其可攻與否為先

治療痰症,凡是並非因風邪初起而痰氣不重的患者,絕對不能輕易地斷定其為痰症,隨意使用化痰藥物,這是極大的禁忌。

如果痰液真的積聚過多,塞滿胸膈,連湯藥都無法吞嚥,那麼就必須先化開痰液,暢通藥食進出的通道。而化痰的方法,以催吐最為迅速有效。

像古方中的「獨聖散」、「茶調散」、「稀涎散」等,都是專門用來化痰的藥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元氣大虛,可能無法承受這些峻猛的藥物,這時候就應當選擇新方中的催吐方法,或者使用「牛黃丸」、「抱龍丸」之類的藥物,只要能使咽喉氣通,能夠進食湯藥即可,不可過度攻伐痰液,導致病人危困,這一點需要格外謹慎。

因此,治療痰症,必須先觀察患者的病情,判斷是否適合攻伐,然後再用藥,這樣才能避免錯誤。

若其眼直咬牙,肢體拘急,面赤,強勁有力者,雖見昏沉,亦為可治。先用粗筋之類,挖開其口,隨以堅實筆乾擦住牙關,乃用淡淡姜鹽湯徐徐灌之。然後以中食二指探入喉中,徐引其吐。若指不能入,則以鵝翎醮湯代指探吐亦可。如是數次,得吐氣通,必漸蘇矣。然後酌宜可以進藥,此治實痰壅滯之法也。

一、若死證已具,而痰聲漉漉於喉間者,吐亦無益,不必吐也。若痰氣盛極而不能吐者,亦不治之證也。又凡形氣大虛者,忌用吐法,是皆不可攻者也。

一、凡形證已定而痰氣不甚,則萬勿治痰。但當調理氣血,自可漸愈。如果痰涎未清,則治痰之法當分虛實。若氣不甚虛,而或寒或濕生痰者,宜六安煎,二陳湯主之。因火為痰者,宜清膈飲及竹瀝、童便;火甚者,抽薪飲主之。脾虛兼嘔而多痰者,六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

白話文:

如果病人眼睛直直地瞪着,牙關緊咬,肢體僵硬,臉色通紅,力氣很大,即使看起來昏沉,仍然可以治療。首先用粗筋之類的東西撬開他的嘴巴,然後用堅硬的筆桿抵住牙關,再慢慢地灌入淡薑鹽湯。接着用食指的中指探入喉嚨,慢慢地引導他吐出痰液。如果手指無法伸進去,可以用鵝毛沾着湯液代替手指探吐也可以。如此反复几次,痰吐出來,氣通了,病人就會逐渐清醒。之后可以根据情况服用药物,这是治疗痰气壅滞的方法。

如果病人已經出現死亡的徵兆,而且痰液咕嚕咕嚕地在喉嚨裡,吐也吐不出來,那就沒有必要再吐了。如果痰气非常严重,病人根本就吐不出来,那也是無法治療的。另外,凡是形体和气血都非常虚弱的病人,也不可以用吐法治疗,这些都是不可攻伐的。

如果病人的病情已經確定,但是痰氣並不嚴重,那就不要急着治疗痰。只要调理好氣血,自然就會逐渐痊癒。如果痰液还没有清除干净,那就需要根据虚实情况来治疗痰。如果氣虛不严重,是由于寒湿生痰,应该服用六安煎、二陈汤;如果是因火生痰,应该服用清膈饮,以及服用竹沥、童便;如果火气很盛,应该服用抽薪饮。如果脾虚伴随嘔吐,而且痰多,应该服用六君子湯,或者五味异功散。

陰氣不足,多痰兼燥而咳者,金水六君煎。陰虛水泛為痰者,六味丸、八味丸酌而用之。或為湯亦妙。脾腎虛寒,不能運化而為痰者,不必兼治痰氣,只宜溫補根本。若中氣虛者,理中湯或溫胃飲;陰不足者,理陰煎之類最佳。

一、薛立齋曰:若脾氣虧損,痰客中焦,閉塞清道,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者,理宜壯脾氣為主,兼佐以治痰,則中氣健而痰涎自化。非補中益氣,參朮二陳之類不能治。最忌行氣化痰及倒倉之法。

白話文:

如果身體陰氣不足,容易有痰,而且乾燥咳嗽,可以服用金水六君煎。如果陰虛導致水液泛溢成痰,則可以選擇六味丸或八味丸,也可以用它們熬湯喝。如果脾腎虛寒,無法運化水液而形成痰,就不用特別針對痰氣治療,只需要溫補根本即可。若中氣虛弱,可以服用理中湯或溫胃飲;陰氣不足,則理陰煎之類藥物最合適。

薛立齋說:如果脾氣虛弱,痰停留在中焦,阻塞了清氣流通的管道,導致四肢百骸出現各種疾病,就應該以壯脾氣為主要治療方向,同時輔助以化痰藥物,這樣中氣就會健壯,痰液自然會化解。單單補中益氣,用參、術、二陳之類藥物是無法治癒的。最忌諱用行氣化痰和倒倉的方法。

3. 論寒熱證(共二條)

凡非風口眼歪斜,有寒熱之辨。在經曰:足陽明之筋,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此經以病之寒熱言筋之緩急也。然而血氣無虧,則雖熱未必緩,雖寒未必急,亦總由血氣之衰可知也。

嘗見有引《內經》之意而曰:偏於左者,以左寒而右熱;偏於右者,以右寒而左熱,誠謬言也。不知偏左者,其急在左,而右本無恙也;偏右者亦然。故無論左右,凡其拘急之處,即血氣所虧之處也。以藥治者,左右皆宜從補。以艾治者,當隨其急處而灸之。蓋經脈既虛,須借艾火之溫以行其氣,氣行則血行,故筋可舒而歪可正也。

白話文:

凡是嘴巴歪斜,不是因為風邪入侵,而是有寒熱之分。經書上說:足陽明經的筋脈,連接鎖骨和臉頰,突然嘴巴歪斜,急症者,眼睛閉合。熱症則筋脈鬆弛,眼睛無法睜開。臉頰的筋脈有寒症,就會緊緊地拉扯臉頰,使嘴巴歪斜;有熱症則筋脈鬆弛,無法收縮,所以也會歪斜。這段經文以病症的寒熱來解釋筋脈的鬆緊。然而,如果血氣充足,即使有熱症也不一定會鬆弛,即使有寒症也不一定會緊縮,這都是因為血氣衰弱造成的。

曾經有人引用《內經》的觀點說:嘴巴歪斜偏向左邊,是因為左邊寒症,右邊熱症;嘴巴歪斜偏向右邊,是因為右邊寒症,左邊熱症,這完全是錯誤的說法。他們不知道嘴巴歪斜偏向左邊,是因為左邊筋脈緊縮,而右邊原本沒問題;嘴巴歪斜偏向右邊也是一樣。因此,無論是偏向左邊還是右邊,凡是出現緊縮的地方,就是血氣虧損的地方。用藥物治療時,左右兩邊都應該補益。用艾灸治療時,應該針對緊縮的地方進行艾灸。因為經脈虛弱,需要借助艾火的溫熱來運行氣血,氣血運行通暢,筋脈就會舒展,歪斜就能矯正。

凡諸灸法,有言左灸右,右灸左者。此亦《內經·繆刺論》之法,從之亦無不可。至若經言寒熱,則凡如唇緩流涎,聲重,語遲含糊者,是皆縱緩之類。縱緩者多由乎熱,而間亦有寒者,氣虛故也。歪斜牽引,抽搐反張者,皆拘急之類。拘急者多由乎寒,而間亦有熱者,血虛故也。

蓋經所言者,言理之常,余所言者,言病之變,亦無非理也。使讀經不明理,必反害經意矣。故臨此證者,不可不加之詳審。

一、非風瘛瘲等證,亦有寒熱之辨。觀之經曰: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此固其常也。然寒熱皆能拘急,亦皆能弛縱,此又不可不知。如寒而拘急者,以寒盛則血凝,血凝則滯澀,滯澀則拘急,此寒傷其營也。熱而拘急者,以火盛則血燥,血燥則筋枯,筋枯則拘急,此熱傷其營也。

白話文:

所有灸法,有些說左邊灸治右邊,有些說右邊灸治左邊。這也是《內經·繆刺論》的療法,遵循它也沒什麼不可。至於經書上說寒熱,凡是像嘴唇鬆軟流口水、聲音沉重、說話遲緩含糊的人,這些都是縱緩的表現。縱緩的人大多是因為熱,但也偶爾有因為寒的,這是因為氣虛。歪斜牽引、抽搐反張的人,這些都是拘急的表現。拘急的人大多是因為寒,但也偶爾有因為熱的,這是因為血虛。

總之,經書所說的是常理,我所說的是病變,也都是符合道理的。如果讀經不明白道理,就會反而有害經書的意思。因此遇到這些病症,不可不仔細審慎地觀察。

第一,除了風瘛瘲等病症,也有寒熱的辨別。觀察經書上說: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這是固定的規律。然而寒熱都能造成拘急,也能造成弛縱,這也是不能不知道的。比如寒而拘急,是因為寒盛就會使血液凝固,血液凝固就會阻塞,阻塞就會拘急,這是寒傷了營氣。熱而拘急,是因為火盛就會使血液乾燥,血液乾燥就會筋枯,筋枯就會拘急,這是熱傷了營氣。

又若寒而弛縱者,以寒盛則氣虛,氣虛則不攝,不攝則弛縱,此寒傷其衛也。熱而弛縱者,以熱盛則筋軟,筋軟則不收,不收則弛縱,此熱傷其衛也。以此辨之,豈不明析,且或寒或熱,必有脈證可據,但宜因證而治之。若病無寒熱,則當專治血氣無疑矣。

白話文:

如果患者表現出寒症並且身體鬆弛,是因為寒邪過盛導致氣虛氣虛則無力約束無力約束則導致身體鬆弛,這是寒邪侵犯了衛氣

如果患者表現出熱症並且身體鬆弛,是因為熱邪過盛導致筋脈軟弱筋脈軟弱則無力收縮無力收縮則導致身體鬆弛,這是熱邪侵犯了衛氣

依此分辨,是否清晰明瞭?而且,無論是寒症還是熱症,一定有脈象和症狀可以佐證,只需根據具體症狀對症治療即可。

如果患者既無寒症也無熱症,則應專注於調治血氣,無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