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2)

1. 論經絡痰邪

余嘗聞之俗傳云:痰在周身,為病莫測。凡癱瘓瘛瘲,半身不遂等證,皆伏痰留滯而然。若此痰飲豈非邪類?不去痰邪,病何由愈?余曰:汝知痰之所自乎?凡經絡之痰,蓋即津血之所化也。使果營衛和調,則津自津,血自血,何痰之有?惟是元陽虧損,神機耗敗,則水中無氣,而津凝血敗,皆化為痰耳。

此果痰也,果精血也?豈以精血之外,而別有所謂痰者耶?若謂痰在經絡,非攻不去,則必並精血而盡去之。庶乎可也。否則,安有獨攻其痰,而津血自可無動乎?津血復傷,元氣愈竭,隨去隨化,痰必愈甚。此所以治痰者不能盡,而所盡者惟元氣也。矧復有本無痰氣,而妄指為痰以誤攻之者,又何其昧之甚也。

故凡用治痰之藥,如滾痰丸、清氣化痰丸、搜風順氣丸之類,必其元氣無傷,偶有壅滯,而或見微痰之不清者。乃可暫用分消,豈云無效。若病及元氣,而但知治標,則未有不日用而日敗者矣。

白話文:

我曾經聽過民間流傳說:痰存在身體各處,造成的疾病難以預測。像是癱瘓、抽搐、半身不遂等病症,都是因為痰積留滯所造成的。如果這樣說,痰飲難道不是邪氣嗎?不去除痰邪,病怎麼會好呢?我說:你知道痰是怎麼來的嗎?凡是經絡中的痰,其實就是津液和血液轉化而成的。如果身體的營衛之氣調和,那麼津液自然是津液,血液自然是血液,哪會有痰呢?只是因為元陽虧損,身體機能衰敗,導致水中沒有氣,津液凝結,血液敗壞,都轉化成了痰。

所以,這到底是痰,還是精血呢?難道在精血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叫做痰的東西嗎?如果說痰在經絡中,非攻伐不能去除,那麼必然會連同精血一起去除。這樣或許還說得過去。否則,怎麼可能只攻擊痰,而津液和血液卻不受影響呢?津液和血液又受損傷,元氣更加衰竭,痰就會隨著去除又跟著產生,而且會越來越嚴重。這就是為什麼治療痰病無法根治,而唯一被消耗殆盡的卻是元氣。更何況有些人本身就沒有痰氣,卻被錯誤地指認為痰而誤用藥物攻伐,這是多麼的糊塗啊!

所以,凡是用來治療痰的藥物,像是滾痰丸、清氣化痰丸、搜風順氣丸之類,必須是在元氣沒有受損,只是偶爾有阻塞,或者只是看到一點點不明顯的痰時,才可以暫時使用來疏散消解,並不是說這些藥物沒有效。如果疾病已經傷及元氣,卻只知道治療表面症狀,那麼沒有一天不因為用藥而變得更糟的。

2. 論治痰(共四條)

治痰之法,凡非風初病而痰氣不甚者,必不可猜其為痰。而妄用痰藥,此大戒也。若果痰涎壅盛,填塞胸膈,湯液俱不能入,則不得不先開其痰,以通藥食之道。而開痰之法,惟吐為捷。如古方之獨聖散、茶調散、稀涎散之屬,皆吐痰之劑也。但恐元氣大虛,不能當此峻利之物,或但用新方之吐法為妥,或用牛黃丸、抱龍丸之類,但使咽喉氣通,能進湯飲即止,不可盡攻其痰,致令危困,則最所當慎。以故治痰之法,又必察其可攻與否,然後用之,斯無誤也。

若其眼直咬牙,肢體拘急,面赤,強勁有力者,雖見昏沉,亦為可治。先用粗筋之類,挖開其口,隨以堅實筆乾擦住牙關,乃用淡淡姜鹽湯徐徐灌之。然後以中食二指探入喉中,徐引其吐。若指不能入,則以鵝翎醮湯代指探吐亦可。如是數次,得吐氣通,必漸蘇矣。然後酌宜可以進藥,此治實痰壅滯之法也。

一、若死證已具,而痰聲漉漉於喉間者,吐亦無益,不必吐也。若痰氣盛極而不能吐者,亦不治之證也。又凡形氣大虛者,忌用吐法,是皆不可攻者也。

一、凡形證已定而痰氣不甚,則萬勿治痰。但當調理氣血,自可漸愈。如果痰涎未清,則治痰之法當分虛實。若氣不甚虛,而或寒或濕生痰者,宜六安煎,二陳湯主之。因火為痰者,宜清膈飲及竹瀝、童便;火甚者,抽薪飲主之。脾虛兼嘔而多痰者,六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

陰氣不足,多痰兼燥而咳者,金水六君煎。陰虛水泛為痰者,六味丸、八味丸酌而用之。或為湯亦妙。脾腎虛寒,不能運化而為痰者,不必兼治痰氣,只宜溫補根本。若中氣虛者,理中湯或溫胃飲;陰不足者,理陰煎之類最佳。

一、薛立齋曰:若脾氣虧損,痰客中焦,閉塞清道,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者,理宜壯脾氣為主,兼佐以治痰,則中氣健而痰涎自化。非補中益氣,參朮二陳之類不能治。最忌行氣化痰及倒倉之法。

白話文:

論治痰(共四條)

治療痰的方法,凡不是因風邪引起的初病,且痰氣不嚴重的,一定不可以猜想是痰導致的,而隨意使用化痰藥物,這是一個很大的禁忌。如果真的痰涎壅盛,阻塞胸膈,連湯藥都無法嚥下,就不得不先開通痰阻,以便讓藥物和食物能夠進入。而開痰的方法,只有催吐最快。像是古方的獨聖散、茶調散、稀涎散之類的藥,都是催吐的藥劑。但恐怕病人元氣大虛,無法承受這些藥性猛烈的藥物,或者只能使用新創的溫和催吐方法,或者使用牛黃丸、抱龍丸之類的藥,只要咽喉氣息暢通,能喝下湯水就停止,不可過度攻擊痰,導致病人陷入危險困境,這是最需要謹慎的。因此治療痰的方法,必須要仔細觀察病情是否適合攻痰,然後才能用藥,這樣才不會有錯誤。

如果病人眼睛直視、咬牙、肢體僵硬拘攣、面色潮紅、身體強硬有力,即使看起來昏沉,也屬於可治療的。先用粗硬的器具撬開他的嘴巴,然後用堅硬的筆桿乾擦住牙關,接著用淡薑鹽湯慢慢餵入。再用中指和食指伸入喉嚨,慢慢引導他嘔吐。如果手指無法伸入,可以用鵝毛沾湯代替手指探吐也可以。這樣重複幾次,如果吐出痰液、氣息暢通,病情一定會逐漸好轉。然後再斟酌適合的藥物給予,這是治療痰實壅塞的方法。

一、如果病人的死症已經顯現,而且喉嚨裡發出痰液漉漉的聲音,催吐也沒用,就不必催吐了。如果痰氣極盛卻無法吐出,也是不治之症。此外,凡是形體氣息極度虛弱的人,都忌用催吐法,這些都是不可攻伐的情況。

一、凡是病情已經確定,而痰氣並不嚴重,就千萬不要治療痰,只要調理氣血,自然可以逐漸痊癒。如果痰液沒有清除,那麼治療痰的方法應該區分虛實。如果氣不虛弱,而有寒或濕氣產生痰液的,應該用六安煎、二陳湯為主來治療。因火而生痰的,可以用清膈飲和竹瀝、童便來治療;火氣很旺盛的,可以用抽薪飲為主來治療。脾虛兼有嘔吐且痰多的,可以用六君子湯,或者五味異功散。

陰氣不足,痰多兼有乾燥而咳嗽的,可以用金水六君煎。陰虛水液泛濫成痰的,可以用六味丸、八味丸斟酌使用,或者煎成湯藥也很好。脾腎虛寒,不能運化而產生痰液的,不必兼治痰氣,只要溫補根本就好。如果中氣虛弱的,理中湯或者溫胃飲最好;陰液不足的,理陰煎之類藥方最適合。

一、薛立齋說:如果脾氣虧損,痰停留在中焦,阻塞清陽上升的通道,以至於四肢百骸產生各種疾病,那麼治療的重點應該是健壯脾氣,輔以化痰,這樣中氣強健,痰液自然會化解。只有補中益氣,用參朮二陳之類的藥物才能治好。最忌諱使用行氣化痰和倒倉(大量排泄)的方法。

3. 論寒熱證(共二條)

凡非風口眼歪斜,有寒熱之辨。在經曰:足陽明之筋,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此經以病之寒熱言筋之緩急也。然而血氣無虧,則雖熱未必緩,雖寒未必急,亦總由血氣之衰可知也。

嘗見有引《內經》之意而曰:偏於左者,以左寒而右熱;偏於右者,以右寒而左熱,誠謬言也。不知偏左者,其急在左,而右本無恙也;偏右者亦然。故無論左右,凡其拘急之處,即血氣所虧之處也。以藥治者,左右皆宜從補。以艾治者,當隨其急處而灸之。蓋經脈既虛,須借艾火之溫以行其氣,氣行則血行,故筋可舒而歪可正也。

凡諸灸法,有言左灸右,右灸左者。此亦《內經·繆刺論》之法,從之亦無不可。至若經言寒熱,則凡如唇緩流涎,聲重,語遲含糊者,是皆縱緩之類。縱緩者多由乎熱,而間亦有寒者,氣虛故也。歪斜牽引,抽搐反張者,皆拘急之類。拘急者多由乎寒,而間亦有熱者,血虛故也。

蓋經所言者,言理之常,余所言者,言病之變,亦無非理也。使讀經不明理,必反害經意矣。故臨此證者,不可不加之詳審。

一、非風瘛瘲等證,亦有寒熱之辨。觀之經曰: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此固其常也。然寒熱皆能拘急,亦皆能弛縱,此又不可不知。如寒而拘急者,以寒盛則血凝,血凝則滯澀,滯澀則拘急,此寒傷其營也。熱而拘急者,以火盛則血燥,血燥則筋枯,筋枯則拘急,此熱傷其營也。

又若寒而弛縱者,以寒盛則氣虛,氣虛則不攝,不攝則弛縱,此寒傷其衛也。熱而弛縱者,以熱盛則筋軟,筋軟則不收,不收則弛縱,此熱傷其衛也。以此辨之,豈不明析,且或寒或熱,必有脈證可據,但宜因證而治之。若病無寒熱,則當專治血氣無疑矣。

白話文:

一般來說,不是因為中風造成的口眼歪斜,都會有寒熱的區別。古籍裡說,足陽明經的經筋會牽引到臉頰和鎖骨的地方,如果突然發生口角歪斜,而且情況很緊急,眼睛會閉不起來。熱症會導致筋脈鬆弛,眼睛睜不開;臉頰的經筋如果受到寒氣侵襲,會導致筋脈收縮,拉扯臉頰使嘴角歪斜;如果受到熱氣侵襲,筋脈會變得鬆弛無力,無法收縮,所以也會造成歪斜。這段經文是從疾病的寒熱角度來解釋筋脈的鬆緊。然而,如果體內氣血充足,即使有熱症也未必會導致筋脈鬆弛,即使有寒症也未必會導致筋脈收縮,總的來說,還是可以從氣血的衰弱程度來判斷。

我曾經看過有人引用《內經》的說法,認為口眼歪斜偏向左邊是因為左邊寒冷而右邊燥熱,偏向右邊則是因為右邊寒冷而左邊燥熱,這實在是錯誤的說法。他們不知道偏向左邊是因為左邊的筋脈收縮緊張,而右邊本身並沒有問題;偏向右邊的情況也是如此。所以,不論是偏向左邊還是右邊,凡是出現收縮緊張的地方,都是體內氣血虧虛的地方。用藥治療時,不論偏向哪邊,都應該以補益氣血為主。用艾灸治療時,應該針對收縮緊張的部位進行艾灸。因為經脈虛弱,需要藉助艾灸的溫熱來推動氣的運行,氣運行了,血才能跟著運行,這樣筋脈才能舒緩,歪斜才能矯正。

一般的艾灸方法,有說左邊的問題要灸右邊,右邊的問題要灸左邊的,這是《內經·繆刺論》中的方法,照做也是可以的。至於古籍裡說的寒熱,像是嘴唇鬆弛流口水、聲音低沉、說話遲鈍含糊不清,這些都屬於鬆弛無力的症狀。鬆弛無力的情況大多是熱症引起的,但偶爾也有因為氣虛導致的寒症。而歪斜拉扯、抽搐反張的症狀,都屬於收縮緊張的情況。收縮緊張的情況大多是由於寒症引起的,但偶爾也有因為血虛導致的熱症。

古籍所說的是一般情況下的道理,我所說的是疾病的變化,但也沒有違背這些道理。如果讀古籍卻不明白這些道理,反而會曲解古籍的意思。所以,遇到這種疾病時,必須要仔細審查。

第一點,不是中風或抽搐等疾病,也有寒熱的區別。古籍裡說,寒症會導致筋脈收縮反折,熱症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這是一般情況。但是寒症和熱症都有可能導致筋脈收縮緊張,也都有可能導致筋脈鬆弛,這是必須要知道的。像是寒症導致的收縮緊張,是因為寒氣過盛會導致血液凝結,血液凝結就會導致運行不暢,運行不暢就會導致收縮緊張,這是因為寒氣傷到了血液。熱症導致的收縮緊張,是因為火氣過盛會導致血液乾燥,血液乾燥就會導致筋脈枯萎,筋脈枯萎就會導致收縮緊張,這是因為熱氣傷到了血液。

另外,寒症導致的鬆弛無力,是因為寒氣過盛會導致氣虛,氣虛就無法攝取,無法攝取就會導致鬆弛無力,這是因為寒氣傷到了衛氣。熱症導致的鬆弛無力,是因為熱氣過盛會導致筋脈軟弱,筋脈軟弱就無法收縮,無法收縮就會導致鬆弛無力,這是因為熱氣傷到了衛氣。這樣區分,難道還不夠清楚明白嗎?而且,不管是寒症還是熱症,一定會有脈象和症狀可以依據,只要根據症狀來治療就可以了。如果疾病沒有寒熱的區別,那就專門治療氣血不足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