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道集 (4)
卷之五道集 (4)
1. 部位解(二)
凡脈見澀滯者,多由七情不遂,營衛耗傷,血無以充,氣無以暢。其在上,則有上焦之不舒,在下則有下焦之不運,在表則有筋骨之疲勞,在裡則有精神之短少,凡此總屬陽虛。諸家言氣多血少,豈以脈之不利,猶有氣多者乎?
弦脈,按之不移,硬如弓弦。凡滑大堅搏之屬,皆其類也。為陽中伏陰,為血氣不和,為氣逆,為邪勝,為肝強,為脾弱,為寒熱,為痰飲,為宿食,為積聚,為脹滿,為虛勞,為疼痛,為拘急,為瘧痢,為疝痹,為胸脅痛。《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也。
弦從木化,氣通乎肝,可以陰,亦可以陽。但其弦大兼滑者,便是陽邪;弦緊兼細者,便是陰邪。凡臟腑間胃氣所及,則五臟俱安,肝邪所侵,則五臟俱病。何也?蓋木之滋生在水,培養在土。若木氣過強,則水因食耗,土為克傷;水耗則腎虧,土傷則胃損;腎為精血之本,胃為水穀之本,根本受傷,生氣敗矣,所以木不宜強也。矧人無胃氣曰死,故脈見和緩者吉,指下弦強者凶。
蓋肝邪與胃氣不和,緩與弦強相左,弦甚者土必敗,諸病見此,總非佳兆。
芤脈,浮大中空,按如蔥管。芤為陽脈,凡浮豁弦洪之屬,皆相類也,為孤陽脫陰之候。為失血脫血,為氣無所歸,為陽無所附,為陰虛發熱,為頭暈目眩,為驚悸怔忡,為喘急盜汗。芤雖陽脈,而陽實無根,總屬大虛之候。
緊脈,急疾有力,堅搏抗指,有轉索之狀,凡弦數之屬,皆相類也。緊脈陰多陽少,乃陰邪激搏之候,主為痛為寒。緊數在表,為傷寒發熱,為渾身筋骨疼痛,為頭痛項強,為咳嗽鼻塞,為瘴為瘧。沉緊在裡,為心脅疼痛,為胸腹脹滿,為中寒逆冷,為吐逆出食,為風癇反張,為痃癖,為瀉痢,為陰疝。在婦人為氣逆經滯,在小兒為驚風抽搐。
緩脈,和緩不緊也。緩脈有陰有陽,其義有三:凡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者,此自平人之正脈;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如《內經》所言者是也;緩而遲細者多虛寒,即諸家所言者是也。然實熱者,必緩大有力,多為煩熱,為口臭,為腹滿,為癰瘍,為二便不利,或傷寒溫瘧初愈,而餘熱未清者,多有此脈。
若虛寒者,必緩而遲細,為陽虛,為畏寒,為氣怯,為疼痛,為眩暈,為痹弱,為痿厥,為怔忡健忘,為食飲不化,為驚溏飧泄,為精寒腎冷,為小便頻數。女人為經遲血少,為失血下血。凡諸瘡毒外證,及中風產後,但得脈緩者皆易愈。
結脈,脈來忽止,止而復起,總謂之結。舊以數來一止為促,促者為熱,為陽極;緩來一止為結,結者為寒,為陰極。通謂其為氣為血,為食為痰,為積聚,為癥瘕,為七情鬱結。浮結為寒邪在經,沉結為積聚在內,此固結促之舊說矣。然以予之驗,則促類數也,未必熱;結類緩也,未必寒,但見中止者,總是結脈。
白話文:
部位解(二)
凡是脈象摸起來感覺澀滯的,大多是因為情緒不順暢、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受損,導致血液無法充足供應,氣的運行也不順暢。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身體上方,就會感到上焦(心肺等部位)不舒服;發生在下方,就會感到下焦(肝腎等部位)運作不佳;發生在體表,就會感到筋骨疲勞;發生在體內,就會感到精神不振。這些總體來說都屬於陽氣虛弱的表現。有些醫家認為這是氣多血少的現象,難道脈象不順暢時,還會有氣多的情況嗎?
弦脈,按下去感覺不會移動,像弓弦一樣堅硬。凡是摸起來滑大堅實有力的脈象,都屬於這種類型。弦脈代表著陽氣中潛伏著陰氣,也代表氣血不和、氣逆、邪氣過盛、肝氣過強、脾氣虛弱、身體有寒熱、有痰飲、有宿食、有積塊、有脹滿、有虛勞、有疼痛、有拘急、有瘧疾、有痢疾、有疝氣、有痺症、有胸脅疼痛。《瘡疽論》中說:「弦脈和洪脈同時出現,外表感覺緊繃,內部感覺發熱,這表示將要發生瘡疽。」
弦脈的特性屬木,氣與肝相通,既可以表現為陰性,也可以表現為陽性。但如果弦脈粗大又帶滑象,就表示是陽邪;如果弦脈緊縮又細小,就表示是陰邪。凡是臟腑之間有胃氣到達的地方,五臟都能夠安寧;如果肝邪入侵,五臟都會生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木的生長需要水的滋潤,需要土的培養。如果木氣過於強盛,就會消耗水氣,傷害土氣;水氣被消耗,腎就會虧虛;土氣被傷害,胃就會受損;腎是精血的根本,胃是水穀的根本,如果根本受損,身體的生機就會衰敗,所以木氣不宜過於強盛。更何況人如果沒有胃氣就會死亡,所以脈象和緩代表吉利,手指下感覺脈象弦而強硬則代表凶險。
肝邪與胃氣不和,和緩的脈象與弦而強硬的脈象是相反的。如果弦脈非常強硬,就表示脾土已經衰敗。各種疾病出現這種情況,都不是好兆頭。
芤脈,浮在表面感覺寬大,中間空虛,按下去像蔥管一樣。芤脈屬於陽脈,凡是摸起來浮大、空豁、像弦脈、像洪脈的脈象都屬於這種類型。芤脈代表孤陽脫離陰氣的徵兆。表示失血、脫血,氣沒有歸屬,陽氣沒有依附,陰虛發熱,頭暈目眩,驚悸怔忡,喘急盜汗。芤脈雖然屬於陽脈,但陽氣沒有根基,總體來說屬於大虛的表現。
緊脈,脈搏急速有力,堅硬有力,按下去感覺像繩索一樣轉動,凡是像弦脈、數脈的脈象都屬於這種類型。緊脈表現為陰氣多而陽氣少,是陰邪激動搏動的表現,主要代表疼痛和寒冷。如果緊脈和數脈同時出現在體表,就表示是傷寒發熱,全身筋骨疼痛,頭痛脖子僵硬,咳嗽鼻塞,瘴氣和瘧疾。如果緊脈沉在體內,就表示心脅疼痛,胸腹脹滿,中寒導致氣逆而發冷,嘔吐,風癇導致身體反張,痃癖,瀉痢,陰疝。在婦女身上則表示氣逆導致月經不順;在小孩身上則表示驚風抽搐。
緩脈,是和緩而不緊張的脈象。緩脈有陰有陽,其意義有三種:凡是脈象從容和緩,浮沉都適中的,是正常人的脈象;如果脈象緩慢而滑大,大多表示是實熱,就像《黃帝內經》所說的那樣;如果脈象緩慢而遲細,大多表示是虛寒,就像其他醫家所說的那樣。然而實熱的脈象,必然是緩慢且粗大有力,大多表現為煩躁發熱,口臭,腹部脹滿,癰瘡,大小便不通暢,或者傷寒和溫瘧剛好,但餘熱未清的人,大多會有這種脈象。
如果虛寒的脈象,必然是緩慢而遲細,表現為陽虛,怕冷,氣虛,疼痛,眩暈,麻木無力,痿弱厥冷,怔忡健忘,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驚恐導致腹瀉,精寒腎冷,小便頻數。婦女則表現為月經遲來、經血量少、失血或下血。凡是各種瘡毒外證,以及中風和產後,如果脈象和緩,都比較容易治癒。
結脈,脈搏來的時候突然停止,停止後又重新跳動,都叫做結脈。過去認為脈搏跳動較快時突然停止叫做促脈,促脈表示是熱證,是陽氣過盛;脈搏跳動較慢時突然停止叫做結脈,結脈表示是寒證,是陰氣過盛。普遍認為是氣滯、血瘀、飲食積滯、痰濕、積聚、癥瘕、情緒鬱結所導致。浮脈的結脈表示寒邪在經絡;沉脈的結脈表示積聚在體內,這些都是關於結脈和促脈的舊說。然而根據我的經驗,促脈像數脈,未必是熱證;結脈像緩脈,未必是寒證,只要是發現脈搏跳動突然停止的,都可以稱為結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