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1.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2. 非風
3. 論正名(共二條)
非風一證,即時人所謂中風證也。此證多見卒倒,卒倒多由昏憒。本皆內傷積損頹敗而然,原非外感風寒所致。而古今相傳,咸以中風名之,其誤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風二字,而擬名類風,又欲擬名屬風。然類風、屬風,仍與風字相近,恐後人不解,仍爾模糊,故單用河間、東垣之意,竟以非風名之。庶乎使人易曉,而知其本非風證矣。
一、凡診諸病,必先宜正名。觀《內經》諸篇所言風證,各有淺深臟腑虛實寒熱之不同,前義已詳,本皆歷歷可考也。若今人之所謂中風者,則以《內經》之厥逆,悉指為風矣,延誤至今,莫有辨者。雖丹溪云:今世所謂風病,大率與痿證混同論治,此說固亦有之。然何不云誤以厥逆為風也。
惟近代徐東皋有云:痓厥類風,凡屍厥、痰厥、氣厥、血厥、酒厥等證,皆與中風相類。此言若乎近之,而殊亦未善也。使果風厥相類,則凡臨是證者,曰風可也,曰厥亦可也,疑似未決,將從風乎?將從厥乎?不知《經》所言者,風自風,厥自厥也。風之與厥,一表證也,一里證也。
豈得謂之相類耶?奈何後人不能詳察經義,而悉以厥證為風。既名為風,安得不從風治。既從風治,安得不用散風之藥。以風藥而散厥證,所散者非元氣乎?因致真陰愈傷,真氣愈失,是速其死矣。若知為厥,則原非外感,自與風字無涉,此名之不可不正,證之不可不辨也。
但名得其正,又何至有誤治之患。諸厥證義詳後厥逆本門,當與此門通閱。
白話文:
所謂的「中風」,並非真的由「風」引起的疾病。這種病症常見突然昏倒,而昏倒多半是因為意識不清。這些症狀其實都是因為身體內部的損傷長期累積、衰敗而造成的,並不是因為外感風寒所導致。但是從古至今,大家都稱之為「中風」,實在是個很大的錯誤。
因此,我想要把「中風」這個名稱改掉,曾經想過改名為「類風」或是「屬風」。但「類風」、「屬風」仍然帶有「風」字,恐怕後人無法理解,依舊模糊不清。所以,我採用了河間、東垣的觀點,直接將它命名為「非風」,希望讓人容易理解,知道這種病症的本質並非風邪所致。
第一點,凡是診斷各種疾病,都必須先確定疾病的正確名稱。觀察《內經》中提到關於「風證」的內容,各有深淺、臟腑虛實、寒熱的不同,這些道理之前已經詳細說明,而且都可以考證。然而,現在人們所謂的「中風」,卻將《內經》中描述的「厥逆」全都當作是「風」引起的疾病,以訛傳訛至今,沒有人加以辨別。雖然朱丹溪曾說:「現今所謂的風病,大多跟痿證混淆而一起治療」,這個說法有它的道理。但是,他為什麼不直接說這是誤把「厥逆」當成「風」呢?
近代徐東皋曾說:「痓厥類似風」,並且認為屍厥、痰厥、氣厥、血厥、酒厥等各種厥證都和中風很相似。這個說法似乎比較接近真相,但仍然不夠完善。如果風和厥真的相似,那麼遇到這些病症時,說它是「風」也可以,說它是「厥」也可以,這樣讓人難以判斷,究竟該當作「風」治療還是當作「厥」治療呢?要知道《內經》所說的,「風」是「風」,「厥」是「厥」。風是表證,厥是里證,怎麼能說它們相似呢?
無奈的是,後人沒有仔細研究經書的意義,將所有的厥證都當作是「風」。既然稱之為「風」,就自然要用治療風的藥物來治療。既然用治療風的藥物,就必然會用到散風的藥。用散風的藥來散厥證,散掉的不正是元氣嗎?這樣反而會導致真陰更加損傷,真氣更加流失,加速死亡。如果知道這是「厥」,那麼它就不是因為外感引起的,自然就和「風」字無關了。所以,疾病的名稱不能不正,病症的辨別不能不清楚。
只要疾病的名稱正確,就不會產生錯誤治療的危害。關於各種厥證的詳細解釋,在後面的厥逆篇有說明,應該與此篇一同閱讀。
4. 論有邪無邪
凡非風等證,在古人諸書,皆雲氣體虛弱,榮衛失調,則真氣耗散,腠理不密,故邪氣乘虛而入。此言感邪之由,豈不為善,然有邪無邪,則何可不辨。夫有邪者,即傷寒瘧痹之屬;無邪者,即非風衰敗之屬。有邪者,必或為寒熱走注,或為腫痛偏枯,而神志依然無恙也;無邪者,本無痛苦寒熱,而肢節忽廢,精神言語倏爾變常也。
有邪者,病由乎經,即風寒濕三氣之外侵也;無邪者,病出乎臟,而精虛則氣去,所以為眩運卒倒,氣去則神去,所以為昏憒無知也。有邪者,邪必乘虛而入,故當先扶正氣,但通經逐邪之品不得不用以為佐;無邪者,救本不暇,尚可再為雜用以傷及正氣乎。
白話文:
一般來說,不是風邪等病症,在古人的醫書中,都說是身體虛弱、營衛失調,導致體內真氣耗散、皮膚腠理不夠緊密,所以邪氣才會趁虛而入。這是在說感受邪氣的原因,當然是好的,但是有沒有邪氣,怎麼能不分辨清楚呢?所謂有邪氣的病症,就像是傷寒、瘧疾、痹症之類的;而沒有邪氣的病症,就像不是因為風邪引起的衰敗。有邪氣的病症,一定會有發冷發熱、遊走性疼痛、腫痛、半身不遂等症狀,但是精神意識仍然清楚;而沒有邪氣的病症,本來沒有痛苦、發冷發熱的症狀,卻突然肢體癱瘓、精神錯亂、說話不正常。
有邪氣的病症,病因來自於經絡,也就是風、寒、濕三種外來邪氣的侵襲;沒有邪氣的病症,病因來自於臟腑,因為精氣虛弱所以氣會散失,才會導致頭暈目眩、突然昏倒。氣散失後精神也會跟著散失,所以才會意識模糊、不省人事。有邪氣的病症,邪氣一定是趁虛而入,所以應該先扶正身體的元氣,但是也不能不用疏通經絡、驅逐邪氣的藥物來輔助治療;而沒有邪氣的病症,救都來不及了,還能再用其他藥物來傷害身體的元氣嗎?
5. 論肝邪
凡五臟皆能致病,而風厥等證何以獨重肝邪,且其急暴之若此也?蓋人之所賴以生者,惟在胃氣,以胃為水穀之本也。故《經》云:人無胃氣曰死,脈無胃氣亦死。夫肝邪者,即胃氣之賊也,一勝一負,不相併立。凡此非風等證,其病為強直掉眩之類,皆肝邪風木之化也。其為四肢不用,痰涎壅盛者,皆胃敗脾虛之候也。
然雖曰東方之實,又豈果肝氣之有餘耶?正以五陽俱敗,肝失所養,則肝從邪化,是曰肝邪。故在陰陽類論以肝臟為最下者,正謂其木能犯土,肝能犯胃也。然肝邪之見,本由脾腎之虛,使脾胃不虛,則肝木雖強,必無乘脾之患;使腎水不虛,則肝木得養,又何有強直之虞。所謂胃氣者,即二十五陽也,非獨指陽明為言也。
所謂腎水者,即五臟六腑之精也,非獨指少陰為言也。然則真陽敗者真臟見,真陰敗者亦真臟見,凡脈證之見真臟者,俱為危敗之兆。所謂真臟者,即肝邪也,即無胃氣也,此即非風、類風之病之大本也。
白話文:
所有臟腑都可能導致疾病,但為什麼像風厥這種病症特別重視肝邪,而且發作時如此急劇呢?這是因為人賴以生存的根本在於胃氣,胃是水穀的根本。所以《內經》說:「人沒有胃氣就會死亡,脈象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的肝邪,就是偷盜胃氣的賊,兩者互相消長,無法並存。凡是這種不是風引起的疾病,其病症表現為身體僵硬、抽搐眩暈之類,都是肝邪化為風木所致。如果表現為四肢無力、痰涎壅盛,那就是胃氣敗壞、脾氣虛弱的徵兆。
雖然說肝是東方之實,但難道真的是肝氣有餘嗎?實際上是因為五陽之氣都衰敗了,肝失所養,才會從邪化,這就是所謂的肝邪。所以在陰陽類別的討論中,肝臟被認為是最下位的,就是因為肝木能夠侵犯脾土,肝臟能夠侵犯胃。肝邪的出現,根本原因在於脾腎虛弱。如果脾胃不虛,那麼即使肝木強盛,也必定不會侵犯脾胃;如果腎水不虛,肝木得到滋養,又怎麼會有強直的危險呢?所謂的胃氣,指的是所有的陽氣,而不單單是陽明經的陽氣。
所謂的腎水,指的是五臟六腑的精華,而不單單是少陰經的精華。如果真陽衰敗,就會顯現真臟之象;如果真陰衰敗,也會顯現真臟之象。凡是脈象和病症出現真臟之象的,都是危險衰敗的徵兆。所謂的真臟,就是肝邪,也就是沒有胃氣,這就是不是風、像風的疾病的根本原因。
6. 論氣虛
凡非風卒倒等證,無非氣脫而然。何也?蓋人之生死,全由乎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內傷,或酒色過度,先傷五臟之真陰,此致病之本也。再或內外勞傷,復有所觸,以損一時之元氣,或以年力衰邁,氣血將離,則積損為頹,此發病之因也。
蓋其陰虧於前,而陽傷於後,陰陷於下,而陽乏於上,以致陰陽相失,精氣不交,所以忽爾昏憒,卒然仆倒,此非陽氣暴脫之候乎。故其為病而忽為汗出者,營衛之氣脫也。或為遺尿者,命門之氣脫也。或口開不合者,陽明經氣之脫也。或口角流涎者,太陰臟氣之脫也。或四肢癱軟者,肝脾之氣敗也。
或昏倦無知、語言不出者,神敗於心,精敗於腎也。凡此皆衝任氣脫,形神俱敗而然,故必於中年之後,乃有此證。
何今人見此,無不指為風痰而治從消散。不知風中於外,痰鬱於中,皆實邪也。而實邪為病,何遽令人暴絕若此?且既絕如此,尚堪幾多消散?而人不能悟,良可哀也。觀東垣云:氣衰者多有此疾,誠知要之言也。奈後人不明其說,但以東垣為主氣。又豈知氣之為義乎?故凡治卒倒昏沉等證,若無痰氣阻塞,必須以大劑參附峻補元氣。
以先其急,隨用地黃、當歸、甘杞之類,填補真陰,以培其本。蓋精即氣之根,氣生於下,即向生之氣也。經曰:精化為氣,即此之謂。舍是之外,他無實濟之術矣。雖然,夫以養生失道而病令至此,敗壞可知,猶望復全,誠非易也。第治得其法,猶可望其來復,若誤治之,則何堪再誤哉。
白話文:
凡不是因為風邪突然倒下的情況,大多都是因為氣虛脫離所導致的。為什麼呢?因為人的生死,完全取決於氣,氣聚集就生存,氣散開就死亡。凡是生這種病的人,多數是因為平時不能謹慎,或是因為情緒內傷,或是因為飲酒過度、沉迷女色,先傷害了五臟的真陰,這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內外勞累損傷,又受到外在刺激,損傷了當下的元氣,或是因為年紀大了,身體衰弱,氣血將要分離,於是積累的損傷就變成衰敗,這是發病的原因。
這是因為之前陰液虧虛,之後陽氣受損,陰液下陷,陽氣不足,導致陰陽失調,精氣不交,所以會突然昏迷,突然倒下,這不是陽氣突然脫離的表現嗎?所以生病時如果突然出汗,是營衛之氣脫離的表現。或是出現小便失禁,是命門之氣脫離的表現。或是嘴巴張開合不攏,是陽明經氣脫離的表現。或是嘴角流口水,是太陰臟氣脫離的表現。或是四肢癱軟無力,是肝脾之氣衰敗的表現。
或是昏沉倦怠、沒有知覺、說不出話,是神氣衰敗於心,精氣衰敗於腎的表現。這些都是因為衝脈、任脈的氣虛脫,導致形體和精神都衰敗了,所以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中年之後。
為什麼現在的人看到這種情況,都認為是風痰導致而用消除風痰的方式來治療呢?要知道風邪是從外侵入,痰是鬱積在體內,都是實邪。而實邪引起的疾病,怎麼會讓人突然衰竭成這樣呢?而且既然都衰竭成這樣了,還能承受多少消散的藥物呢?而人們不能領悟,實在是可悲啊。張元素說過:氣衰的人多有這種疾病,實在是說到了要點。可惜後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只知道張元素是以主氣為主,又怎麼能知道氣的意義呢?所以凡是治療突然昏倒等症狀,如果沒有痰氣阻塞的情況,必須用大劑量的人參、附子來迅速補益元氣,
先解決當下的急症,然後再用熟地、當歸、枸杞之類的藥物,填補真陰,來培補根本。因為精是氣的根本,氣生於下,也就是說向上升發的氣。經典上說:精可以化為氣,就是這個意思。除了這個方法之外,沒有其他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了。雖然,因為養生之道沒有做好而導致疾病到了這種地步,身體敗壞的程度可想而知,想要恢復如初,確實不容易。但是只要治療方法正確,還是可以期待能夠恢復的,如果誤診誤治,那將會錯上加錯啊。
7. 論痰之本
凡非風之多痰者,悉由中虛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原,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食飲不化,土不制水也。不觀之強壯之人,任其多飲多食,則隨食隨化,未見其為痰也。惟是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虛不能化食,而食即為痰也。故凡病虛勞者,其痰必多,而病至垂危,其痰益甚,正以脾氣愈虛,則全不能化,而水液盡為痰也。然則,痰之與病,病由痰乎?痰由病乎?豈非痰必由於虛乎。
可見天下之實痰無幾,而痰之宜伐者亦無幾。故治痰者,必當溫脾強腎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漸充,則痰將不治而自去矣。治痰諸法見後及詳痰飲本門。
白話文:
凡不是因為風邪引起的痰多,都是因為身體中間的脾胃虛弱所導致的。痰其實就是水液,它的根本在腎,而表現則在脾。在腎方面來說,是因為腎臟不能好好地管理水液,導致水液外溢變成痰;在脾方面來說,是因為飲食不能被消化,脾胃的運化功能無法制約水液。你看那些身體強壯的人,就算他們吃很多喝很多,也能夠隨著吃喝隨即消化,不會產生痰。只有那些脾胃虛弱、消化功能差的人,反而容易生痰,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而食物就轉變成痰了。因此,凡是患有虛勞病的人,痰一定會很多,而病情到了危急的時候,痰會更加嚴重,這是因為脾氣越來越虛弱,完全不能消化食物,導致體內的水液都變成痰了。
這樣看來,痰和疾病之間,到底是疾病導致痰呢?還是痰導致疾病呢?難道不是痰一定是由於身體虛弱所造成的嗎?
可見,天下真正的實痰沒有多少,而需要用攻伐的方法來治療的痰也很少。所以治療痰的時候,一定要用溫補脾胃、強健腎臟的方法來治療痰的根本,讓根本逐漸充實,那麼痰自然就會消失了。關於治療痰的方法,會在後面的章節以及痰飲的專門章節中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