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4)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4)
1. 論續命等湯
按歷代相傳治中風之方,皆以續命等湯為主。考其所自,則始於《金匱要略》附方中有《古今錄驗》續命湯,然此必宋時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此自隋唐以來,則孫氏《千金方》乃有小續命、大續命、西川續命、排風等湯,故後世宗之。無不以此為中風主治矣。夫續命湯以麻黃為君,而以薑、桂並用,本發散外邪之佳方也。
至小續命、大續命、西川續命等湯,則復加黃芩以兼桂、附,雖曰相制,而水火冰炭,道本不同,即有神妙,終非余之心服者。其他無論,獨怪乎河間、東垣、丹溪三子者,既於中風門皆言此病非風矣,而何於本門皆首列小續命湯,而附以加減之法。曰:無汗惡寒,麻黃續命湯;有汗惡風無熱,桂枝續命湯;有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湯;有汗身熱不惡風,葛根續命湯;無汗身涼,附子續命湯。若此諸法,但用治外感則可,用治內傷則不可。
而三子之卷卷不捨者,皆此數方,又何前後之言不相應耶?再如大秦艽等湯,在《機要》《發明》俱云: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如是血弱不能養筋,宜養血而筋自榮,以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夫秦艽湯雖有補血之藥,而寒散之劑居其半。夫既無六經之外邪,而用散何為也?既無阻隔之火邪,而用寒何為也?寒散既多,又果能養血氣而壯筋骨乎?秦艽湯且不可,愈風湯則尤其不可者也。吾不知用此法者,果出何意?
白話文:
依照歷代相傳治療中風的藥方,都是以續命湯等湯劑為主。考察這些藥方的來源,最早是從《金匱要略》的附方中出現的《古今錄驗》續命湯,然而這應該是宋朝校正時增加的,並非張仲景原本的藥方。從隋唐開始,孫思邈的《千金方》就有了小續命湯、大續命湯、西川續命湯、排風湯等,所以後世都遵從這些藥方,無不以這些藥方作為治療中風的主要方法。續命湯以麻黃為主要藥物,並搭配薑和桂枝一起使用,本來是發散體表外邪的好藥方。
至於小續命湯、大續命湯、西川續命湯等湯劑,又加上黃芩來制衡桂枝和附子,雖然說是互相制約,但是水火冰炭,本質上截然不同,即使有神效,我還是不認同。其他的不說,單就奇怪河間、東垣、丹溪這三位醫家,既然在中風的章節都說這病不是因為風邪引起的,為什麼在本章節卻都把小續命湯列在首位,還附加上各種加減用法?比如:沒有汗且怕冷,就用麻黃續命湯;有汗且怕風但沒有發熱,就用桂枝續命湯;有汗且發熱但不怕冷,就用白虎續命湯;有汗且發熱但不怕風,就用葛根續命湯;沒有汗且身體發涼,就用附子續命湯。像這些方法,用來治療外感還可以,用來治療內傷就不行了。
然而這三位醫家卻都反覆使用這些藥方,這豈不是前後說法不一致嗎?再比如大秦艽湯等湯劑,在《醫學啟源》和《醫學發明》中都說:治療中風時,外在沒有六經的證候表現,內在也沒有大小便不通暢的問題。如果情況是因為血虛不能滋養筋脈,應該用養血的方法讓筋脈恢復榮養,可以用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來治療。但秦艽湯雖然有補血的藥物,但寒涼發散的藥物卻佔了一半。既然沒有外在的六經風邪,為什麼要用發散的藥物呢?既然沒有火熱阻滯的邪氣,為什麼要用寒涼的藥物呢?寒涼發散的藥物那麼多,又能真正達到養血氣、強筋骨的效果嗎?秦艽湯尚且不可用,愈風湯就更不應該用了。我實在不明白用這些藥方的人,到底是什麼用意?
2. 論治中風(共三條)
凡治風之法,宜察淺深虛實及中經中臟之辨。蓋中經者,邪在三陽,其病猶淺;中臟者,邪入三陰,其病則甚。若在淺不治,則漸入於深;在經不治,則漸入於臟,此淺深之謂也。又若正勝邪者,乃可直攻其邪;正不勝邪者,則必先顧其本,此虛實之謂也。倘不知此,則未有不致敗者。
一、大風大寒直中三陰致危者,必用《金匱》續命湯去石膏治之。若風寒在經,而頭疼惡寒,拘急身痛者,宜麻黃湯、麻桂飲隨證加減主之。甚者亦宜續命湯。若頭疼有汗惡風者,宜桂枝湯,或五積散。若風邪在經,熱多寒少,而為偏枯疼痛發熱者,宜大秦艽湯主之。甚者,愈風湯亦可。
一、風寒諸病,無非外感證也。如輕淺在肺者,則為傷風。稍深在表裡之間者,則為瘧疾。留連經絡者,則為寒熱往來。遍傳六經,徹內徹外者,則為傷寒、瘟疫。久留筋骨者,則為風痹、痛風,或為偏風。風熱上壅者,則為大頭時毒。風濕相搏者,則為大風、癘風。浮在肌膚者,則為斑疹、瘡毒。
感在嶺南者,則為瘴氣。凡此者皆外感風寒之病,俱有門類,方論具載各條。舍此之外,但無表證者,均不得指為風也。
白話文:
治療中風的方法,應該仔細觀察病情的輕重深淺、虛實狀況,以及判斷是侵犯經絡還是臟腑。一般來說,侵犯經絡,邪氣在三陽經,病情相對較輕;侵犯臟腑,邪氣進入三陰經,病情就比較嚴重。如果在病情較輕時不治療,邪氣會逐漸深入;在經絡的病不治,就會逐漸進入臟腑,這就是所謂的淺深。另外,如果身體的抵抗力(正氣)強於邪氣,就可以直接攻擊邪氣;如果抵抗力弱於邪氣,就必須先顧及身體的根本,這就是所謂的虛實。如果不了解這些,治療就沒有不失敗的。
一、如果大風大寒直接侵犯三陰經而導致危險,必須使用《金匱要略》中的續命湯,去掉石膏來治療。如果風寒在經絡,出現頭痛、怕冷、身體緊繃疼痛等症狀,應該使用麻黃湯、麻桂飲等方劑,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來治療。嚴重的也應該使用續命湯。如果頭痛、有汗、怕風,應該使用桂枝湯或五積散。如果風邪在經絡,熱多寒少,導致半身不遂、疼痛發熱,應該使用大秦艽湯來治療,嚴重的可以使用愈風湯。
二、風寒引起的各種疾病,都屬於外感病。如果病邪輕淺在肺部,就屬於傷風。病邪稍微深入,在表裡之間,就屬於瘧疾。如果病邪停留在經絡,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如果病邪傳遍六經,由內到外,就屬於傷寒、瘟疫。如果病邪長期停留在筋骨,就會成為風痹、痛風或半身不遂。如果風熱向上壅塞,就會出現大頭瘟。如果風濕相互搏擊,就會成為痲瘋病。如果病邪浮在肌膚,就會出現斑疹、瘡毒。如果是在嶺南地區感染,就屬於瘴氣。以上這些都是外感風寒的疾病,各有不同的分類,相關的方劑和理論都記載在各個條目中。除此之外,如果沒有表證,就不應該把它們歸類為風病。
3. 述古治權變
許胤宗治唐柳太后病風,脈沉欲脫,云:服湯藥無及矣。即以黃耆防風煮湯數十斛,置床下熏薄之。是夕果語,更藥之而愈。
王克明治盧州王守道風噤不能語,以熾炭燒地熱,灑以藥湯,置病者於上,須臾小蘇。若此二者,以病至垂危,藥不能及,亦治風之權變也。
白話文:
許胤宗醫治唐朝柳太后中風的病症,當時太后的脈象沉弱,幾乎要脫落,許胤宗說:「服用湯藥已經來不及了。」他立刻用黃耆和防風煮成數十斛的藥湯,放置在床下,用蒸氣薰蒸太后全身。當晚太后果然可以說話了,再換藥治療,就痊癒了。
王克明醫治廬州王守道中風導致口噤不能說話,他用燒紅的炭火把地面烤熱,再灑上藥湯,然後讓病人躺在上面,不一會兒病人就稍微恢復意識了。像這兩個例子,都是在病情危急,藥物無法直接起效的情況下,所使用的治療中風的權宜變通方法。
4. 諸風論列方
麻黃湯(散一),桂枝湯(散九),麻桂飲(新散七),愈風湯(散五六),排風湯(散百五),五積散(散三九),續命湯(散五一),小續命湯(散五二),大續命湯(散五三),大秦艽湯(和二四五)
白話文:
諸風論列方
治療各種風症的處方,列舉如下:
麻黃湯(屬於散劑類的第一種),桂枝湯(屬於散劑類的第九種),麻桂飲(新加入的散劑類第七種),愈風湯(屬於散劑類的第五十六種),排風湯(屬於散劑類的第一百零五種),五積散(屬於散劑類的第三十九種),續命湯(屬於散劑類的第五十一種),小續命湯(屬於散劑類的第五十二種),大續命湯(屬於散劑類的第五十三種),大秦艽湯(屬於調和劑類的第二百四十五種)。
5. 論外備用方
二丹丸(補一五六,養陰血),黃耆丸(補一五五,虛風),八風散(和二百四十,風邪上盛),省風湯(和二三九,風痰),清心散(和二四九,風痰),琥珀壽星丸(和百十三,風痰),滌痰湯(和二四八,風痰),四白丹(和二五四,清氣消風),順風勻氣散(和二四二,行氣疏風),薏苡仁湯(和二四七,中風流注),虎骨散(和二百五十,半身不遂),防風通聖散(攻十六,風熱便結),三化湯(攻二九,邪實中焦),胃風湯(散五七,虛風面腫),秦艽升麻湯(散五五,陽明中風),地黃散(散五八,陰虛中風),續命煮散(散五四,補虛散風),十味銼散(熱四九,血弱身痛),養正丹(熱一八九,痰涎上壅),養血當歸地黃湯(和二四六,血少拘攣)
白話文:
二丹丸(用於補充氣血,滋養陰血),黃耆丸(用於治療虛弱引起的風邪),八風散(用於調和身體,治療風邪侵襲上部的症狀),省風湯(用於治療風痰),清心散(用於治療風痰),琥珀壽星丸(用於治療風痰),滌痰湯(用於治療風痰),四白丹(用於清理體內氣機,消除風邪),順風勻氣散(用於運行氣機,疏散風邪),薏苡仁湯(用於治療中風後引起的肢體麻木),虎骨散(用於治療半身不遂),防風通聖散(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便秘),三化湯(用於治療邪氣實於中焦),胃風湯(用於治療虛弱引起的風邪導致的面部浮腫),秦艽升麻湯(用於治療陽明經脈的中風),地黃散(用於治療陰虛引起的中風),續命煮散(用於補充虛弱,驅散風邪),十味銼散(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身體疼痛),養正丹(用於治療痰涎壅塞於上部),養血當歸地黃湯(用於治療血虛引起的筋脈拘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