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道集 (1)
卷之五道集 (1)
1. 卷之五道集
2. 脈神章(中)
3. 通一子脈義
4. 脈神(一)
脈者,血氣之神,邪正之鑑也。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血氣盛者脈必盛,血氣衰者脈必衰,無病者脈必正,有病者脈必乖。矧人之疾病,無過表裡寒熱虛實,只此六字,業已盡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虛實二字為最要。蓋凡以表證、里證、寒證、熱證,無不皆有虛實,既能知表裡寒熱,而復能以虛實二字決之,則千病萬病,可以一貫矣。且治病之法,無逾攻補。
用攻用補,無逾虛實。欲察虛實,無逾脈息。雖脈有二十四名主病各異,然一脈能兼諸病,一病亦能兼諸脈,其中隱微,大有玄秘,正以諸脈中亦皆有虛實之變耳。言脈至此,有神存矣。倘不知要而泛焉求跡,則毫釐千里,必多迷誤,故予特表此義。有如洪濤巨浪中,則在乎牢執柁杆,而病值危難處,則在乎專辨虛實,虛實得真,則標本陰陽,萬無一失。其或脈有疑似,又必兼證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緩孰急。
能知本末先後,是即神之至也矣。
白話文:
脈象是血氣的精靈,是判斷身體正氣與邪氣的鏡子。體內有什麼狀況一定會表現在外,所以血氣旺盛的人脈象一定也旺盛,血氣衰弱的人脈象一定也衰弱;沒有病的人脈象一定正常,有病的人脈象一定不正常。人的疾病不外乎表、裡、寒、熱、虛、實這六種情況,這六個字已經概括了所有疾病。然而在這六種情況中,又以虛實二字最為重要。因為無論是表證、裡證、寒證、熱證,都可能有虛實的不同。如果能了解表裡寒熱,又能用虛實二字來判斷,那麼千病萬病就能夠融會貫通了。
而且治療疾病的方法,不外乎攻邪和補虛。用攻法或補法,關鍵在於辨別虛實。想要了解虛實,最重要的是觀察脈象。雖然脈象有二十四種名稱,分別代表不同的疾病,但一種脈象可能同時反映多種疾病,而一種疾病也可能出現多種脈象。其中隱藏的奧秘非常深遠,正是因為各種脈象中也都存在虛實的變化。說到脈象這裡,就好像有了神靈一樣。如果不能掌握重點,只是泛泛地追求脈象的表面,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必定會有很多誤判,所以我特別強調這個道理。
這就好比在洶湧的波濤中,要緊緊握住船舵;而當疾病處於危急關頭時,要專注於辨別虛實。虛實判斷正確,那麼就能掌握疾病的本質與表象、陰陽的變化,絕對不會有差錯。如果脈象有模稜兩可之處,又必須結合病症和病理來分析,以判斷哪個是主要因素,哪個是次要因素,哪個是緩慢的,哪個是緊急的。
能夠了解疾病的本末先後,這就是達到醫術高超的境界了。
5. 部位解(二)
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與心包絡。得南方君火之氣,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神明清濁。
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與膻中。得西方燥金之氣,腎水受生,肝木受制,其主情志善惡。
右二部,所謂上以候上也,故凡頭面、咽喉、口齒、頸項、肩背之疾,皆候於此。
左關肝部也,其候在肝膽。得東方風木之氣,心火受生,脾土受制,其主官祿貴賤。
右關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得中央濕土之氣,肺金受生,腎水受制,其主財帛厚薄。
右二部居中,所以候中焦也,故凡於脅肋腹背之疾,皆候於此。
左尺腎部也,其候在腎與膀胱、大腸。得北方寒水之氣,肝木受生,心火受制,其主陰氣之壽元。
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腎與三焦、命門、小腸。得北方天一相火之氣,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陽氣之壽元。
右二部,所謂下以候下也,故凡於腰腹、陰道及腳膝之病,皆候於此。按:本經曰: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所以脈之形見上者候上,下者候下,此自然之理也。自王叔和云: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以至後人遂有左心小腸,右肺大腸之說,其謬甚矣。夫小腸、大腸皆下部之腑,自當應於兩尺。
然脈之兩尺,左為水位,乃真陰之舍也;右為火位,乃元陽之本也。小腸屬火,而火居火位,故當配於下之右;大腸屬金,而金水相從,故當配於下之左,此亦其當然也。但二腸連胃,氣本一貫,故在《內經》亦不言其定處,而但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又於胃氣中,總可察二腸之氣也。
然凡在下焦臟腑,無不各具陰陽,若欲察下部之陽者,當總在右尺;察下部之陰者,當總在左尺,則盡其要矣。或問曰:何以右尺為陽而屬火?曰尺為蛇武之鄉,而地之剛居西北,所以手足之右強於左,是即左陰右陽之義也。此篇尚有詳論,具載《類經,求正錄》中,所當參閱。
正脈十六部(三,浮、沉、遲、數、洪、微、滑、澀、弦、芤、緊、緩、結、伏、虛、實)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脈為陽,凡洪大芤革之屬,皆其類也。為中氣虛,為陰不足,為風,為暑,為脹滿,為不食,為表熱,為喘急。浮大為傷風,浮緊為傷寒,浮滑為宿食,浮緩為濕滯,浮芤為失血,浮數為風熱,浮洪為狂躁。雖曰浮為在表,然真正風寒外感者,脈反不浮,但其緊數而略兼浮者,便是表邪,其證必發熱無汗,或身有痠疼,是其候也。若浮而兼緩,則非表邪矣。
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為陽有餘,陽有餘則火必隨之,或痰見於中,或氣壅於上,可類推也。若浮而無力空豁者,為陰不足,陰不足則水虧之候,或血不營心,或精不化氣,中虛可知也。若以此等為表證,則害莫大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內經》謂之關格,此非有神之謂,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大凶之兆也。凡脈見何部,當隨其部而察其證,諸脈皆然。
白話文:
左手寸口脈的部位對應心臟,反映心臟和心包絡的狀況。這裡受到南方君火之氣的影響,脾土會因此得到滋養,但肺金會受到制約,主要掌管人的精神意識是否清晰。
右手寸口脈的部位對應肺臟,反映肺臟和膻中的狀況。這裡受到西方燥金之氣的影響,腎水會因此得到滋養,但肝木會受到制約,主要掌管人的情緒和善惡。
這兩個寸口脈的部位,之所以稱為「上以候上」,是因為它們可以反映頭面、咽喉、口齒、頸項、肩膀和背部等部位的疾病。
左手關脈的部位對應肝臟,反映肝臟和膽的狀況。這裡受到東方風木之氣的影響,心火會因此得到滋養,但脾土會受到制約,主要掌管人的官運、地位和貴賤。
右手關脈的部位對應脾臟,反映脾臟和胃的狀況。這裡受到中央濕土之氣的影響,肺金會因此得到滋養,但腎水會受到制約,主要掌管人的財富多寡。
這兩個關脈的部位居中,之所以稱為「中以候中」,是因為它們可以反映胸脅、肋骨、腹部和背部的疾病。
左手尺脈的部位對應腎臟,反映腎臟、膀胱和大腸的狀況。這裡受到北方寒水之氣的影響,肝木會因此得到滋養,但心火會受到制約,主要掌管人的陰氣和壽命。
右手尺脈的部位對應三焦,反映腎臟、三焦、命門和小腸的狀況。這裡受到北方天一相火之氣的影響,脾土會因此得到滋養,但肺金會受到制約,主要掌管人的陽氣和壽命。
這兩個尺脈的部位,之所以稱為「下以候下」,是因為它們可以反映腰腹、陰部以及腿腳膝蓋等部位的疾病。經文說:「上部的病變反映在上部,下部的病變反映在下部。」所以脈象出現在哪個部位,就反映哪個部位的疾病,這是自然的道理。王叔和說:「心和小腸對應左寸,肺和大腸對應右寸。」後人就出現了左心小腸、右肺大腸的說法,這是非常錯誤的。小腸和大腸都屬於下腹部的臟腑,應該對應尺脈才對。
然而,左右尺脈中,左尺為水位,是真陰的居所;右尺為火位,是元陽的根本。小腸屬火,而火位於火位,所以應該歸於下部的右尺;大腸屬金,而金生水,所以應該歸於下部的左尺,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但是小腸和大腸與胃相連,氣息是一貫的,所以《內經》也沒有明確指出它們的位置,只是說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所以可以在胃氣中觀察它們的狀況。
然而,所有位於下焦的臟腑,都各自具備陰陽之氣。如果想要觀察下部的陽氣,應當總體在右尺脈診斷;如果想要觀察下部的陰氣,應當總體在左尺脈診斷,這樣就能把握要點了。有人問:「為什麼右尺屬於陽而屬火呢?」回答說,尺脈是蛇武之鄉,而地之剛氣位於西北方,所以手足的右邊強於左邊,這就是左陰右陽的道理。這部分還有詳細的論述,都記錄在《類經,求正錄》中,應當參閱。
正常的脈象有十六種,分為:浮、沉、遲、數、洪、微、滑、澀、弦、芤、緊、緩、結、伏、虛、實。
浮脈,輕按時感覺明顯,重按時反而感覺不足。浮脈屬陽,凡洪大、芤、革等脈象都屬於這一類。它表示中氣虛弱、陰液不足、有風邪、有暑氣、腹脹、沒有食慾、體表發熱、呼吸急促等情況。浮脈有力而大表示傷風,浮脈有力而緊表示傷寒,浮脈滑而圓表示有宿食,浮脈緩慢表示濕邪停滯,浮脈空虛表示失血,浮脈快速表示風熱,浮脈洪大表示煩躁不安。雖然說浮脈表示病在體表,但真正的風寒外感,脈象反而不浮,而是緊數且略帶浮,這才是表邪的脈象,患者一定會發熱無汗,或身體痠痛。如果脈象浮而緩慢,就不是表邪了。
一般來說,浮脈有力而有精神,表示陽氣有餘,陽氣有餘火氣必然隨之而來,可能出現痰液停留在體內,或者氣機壅塞於上,可以類推。如果浮脈無力而空虛,表示陰液不足,陰液不足會出現水虧,或者血液不能濡養心臟,或者精氣不能化生為氣,可以判斷是中氣虛弱。如果將這些情況誤診為表證,那危害就太大了。如果浮脈大而硬,甚至達到平常脈象的四倍以上,《內經》稱之為關格,這不是有精神的表現,而是真陰虛極而陽氣亢盛無根,是非常危險的徵兆。凡是脈象出現在哪個部位,就應該根據那個部位的狀況來判斷病情,其他脈象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