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4)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4)
1. 論用藥佐使
凡非風而有兼證者,則通經佐使之法本不可廢。蓋其脈絡不通,皆由血氣,血氣兼證,各有所因:如因於風者必閉郁。因於寒者必凝澀。因於熱者必乾涸。因於濕者必壅滯。因於虛者必不運行。諸如此者,皆能阻塞經絡,此佐使之法所以亦有不同也。凡風閉者,宜散而通之,如麻黃、桂枝、柴胡、羌活、細辛、白芷之屬是也。
寒凝者,宜熱而通之,如蔥、椒、桂、附、乾薑之屬是也。熱燥者,宜涼而通之,如芩、連、梔、柏、石膏、知母之屬是也。濕滯者,宜溫利而通之,如蒼朮、厚朴、茵陳、萆薢、五苓之屬是也。血滯者,宜活而通之,如芎、歸、牛膝、紅花、桃仁、大黃、芒硝之屬是也。氣滯者,宜行而通之,如木香、香附、烏、沉、枳、藿之屬是也。
白話文:
凡非風而有兼證者,則通經佐使之法本不可廢。
所有不是單純風邪引起的病症,而伴隨其他證候的,通經活絡、佐以其他治療方法的原則,是絕對不能放棄的。
蓋其脈絡不通,皆由血氣,血氣兼證,各有所因:如因於風者必閉郁。因於寒者必凝澀。因於熱者必乾涸。因於濕者必壅滯。因於虛者必不運行。諸如此者,皆能阻塞經絡,此佐使之法所以亦有不同也。
因為經絡不通,都是由血氣運行不暢引起的,而血氣運行不暢又各有其原因:
- 如果是風邪引起的,則經絡必然閉塞不通;
- 如果是寒邪引起的,則經絡必然凝滯澀滯;
- 如果是熱邪引起的,則經絡必然乾燥枯竭;
- 如果是濕邪引起的,則經絡必然壅塞停滯;
- 如果是虛邪引起的,則經絡必然氣血運行不足。
這些因素都會造成經絡阻塞,因此佐使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凡風閉者,宜散而通之,如麻黃、桂枝、柴胡、羌活、細辛、白芷之屬是也。
對於風邪引起的閉塞不通,應該採用散風通絡的藥物,例如麻黃、桂枝、柴胡、羌活、細辛、白芷等。
寒凝者,宜熱而通之,如蔥、椒、桂、附、乾薑之屬是也。
對於寒邪引起的凝滯澀滯,應該採用溫熱通絡的藥物,例如蔥、椒、桂、附子、乾薑等。
熱燥者,宜涼而通之,如芩、連、梔、柏、石膏、知母之屬是也。
對於熱邪引起的乾燥枯竭,應該採用清熱通絡的藥物,例如黃芩、黃連、梔子、側柏、石膏、知母等。
濕滯者,宜溫利而通之,如蒼朮、厚朴、茵陳、萆薢、五苓之屬是也。
對於濕邪引起的壅塞停滯,應該採用溫化利濕、通絡的藥物,例如蒼朮、厚朴、茵陳、萆薢、五苓散等。
血滯者,宜活而通之,如芎、歸、牛膝、紅花、桃仁、大黃、芒硝之屬是也。
對於血瘀引起的經絡不通,應該採用活血化瘀、通絡的藥物,例如川芎、當歸、牛膝、紅花、桃仁、大黃、芒硝等。
氣滯者,宜行而通之,如木香、香附、烏、沉、枳、藿之屬是也。
對於氣滯引起的經絡不通,應該採用行氣解郁、通絡的藥物,例如木香、香附、烏藥、沉香、枳實、藿香等。
痰滯者,宜開而通之,如南星、半夏、牛黃、天竺黃、硃砂、海石、玄明粉之屬是也。氣血虛弱者,宜溫補而通之,如參、耆、歸、朮、熟地、枸杞、杜仲、牛膝之屬是也。凡此通經之法,若乎盡矣,然虛實之異猶當察焉。蓋通實者,各從其類。使無實邪,而妄用通藥,則必傷元氣,反為害矣。
通虛者,則或陰或陽,尤當知其要也。如參耆所以補氣。而氣虛之甚者,非姜附之佐,必不能追散失之元陽;歸地所以補精血,而陰虛之極者,非桂附之引,亦不能復無根之生氣。寒邪在經,而客強主弱,非桂附之勇則血脈不行,寒邪不去。痰濕在中而土寒水泛者,非姜附之暖,則脾腎不健,痰濕不除。
白話文:
如果身體有痰阻礙,就要用能化痰開竅的藥物,像是南星、半夏、牛黃、天竺黃、硃砂、海石、玄明粉等等。如果氣血虛弱,就要用溫補藥物來調理,像是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熟地、枸杞、杜仲、牛膝等等。這些通經活絡的方法雖然很多,但要根據虛實情況來選擇,不能亂用。
如果身體實證,就應該用針對實證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沒有實邪,卻亂用通藥,反而會傷元氣,造成反效果。
如果身體虛弱,則要根據陰虛或陽虛來選擇藥物。例如人參、黃耆補氣,但氣虛嚴重的人,必須搭配薑、附子來輔助,才能將散失的元陽追回來。當歸、熟地補精血,但陰虛嚴重的人,必須搭配桂枝、附子來引導,才能讓無根的生氣恢復。如果經脈中有寒邪,且寒邪勢力強大,身體抵抗力弱,必須用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才能驅寒通脈。如果體內有痰濕,脾胃寒涼,水氣上泛,必須用薑、附子等溫暖藥物,才能健脾腎,去除痰濕。
此通經之法,大都實者可用寒涼,虛者必宜溫熱也。但附子之性,剛勇而熱,凡陰虛水虧而多熱多燥者,自非所宜;若無燥熱,但涉陽虛,而諸藥有不及者,非此不能達也。古人云:附子與酒同功,義可知矣。今人謂附子有毒,多不敢用,不知制用得宜,何毒之有,此誠奇品,其毋忽之。
白話文:
這通經的方法,基本上實證者可用寒涼藥物,虛證者就應該用溫熱藥物。但附子的性質剛烈而熱,凡是陰虛水虧,體內燥熱多的人,就絕對不適合使用。如果沒有燥熱,只是陽虛,而其他藥物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就非附子不可了。古人說:「附子與酒功效相同」,這句話的道理是可以理解的。現在的人說附子有毒,所以大多不敢使用,殊不知只要懂得適當配伍使用,哪裡會有毒呢?附子確實是珍貴的藥材,切不可輕忽。
2. 辨經臟諸證(共五條)
凡非風等證,當辨其在經在臟。經病者輕淺可延,臟病者深重可畏。經病者病連肢體,臟病者敗在神氣。雖病在經者無不由中,而表裡微甚則各有所主。此經臟之不可不辨也。然在經在臟,雖有不同,而曰陰曰陽,則無不本乎氣血。但知氣血之緩急,知陰陽之虧勝,則盡其善矣。
若必曰某臟某經,必用某方某藥,不知通變,多失其真。故凡鑿執之談,每有說得行不得者,正以心之所至,口不能宣也,必也知幾知微,斯足稱神悟之品。
一、經病之輕證:皮毛枯澀,汗出,眩運,鼻塞者,肺之經病。血脈不榮,顏色憔悴者,心之經病。肌肉消瘦,浮腫不仁,肉瞤筋惕,四肢不用者,脾之經病。筋力疲睏,拘急掉瘛,脅肋脹痛者,肝之經病。口眼歪斜者,足陽明及肝膽經病。骨弱無力,坐立不能者,腎之經病。
白話文:
若非風寒暑濕等外感症狀,就要辨別病症是在經絡還是臟腑。經絡病症較輕微,可以延緩;臟腑病症較深重,需要警惕。經絡病症會連累肢體,臟腑病症會損害神氣。雖然經絡病症最終都源於內臟,但表裡輕重則各有主宰。所以經絡與臟腑的區別必須要辨別清楚。然而,無論是經絡還是臟腑,雖然有所不同,但都與陰陽氣血息息相關。只要了解氣血的緩急,陰陽的虧勝,就能盡善盡美地治病。
若一定要說哪個臟腑哪條經絡,一定要用哪個方子哪個藥,卻不懂得通變,往往會失之真諦。所以那些一成不變的論調,往往說得頭頭是道,卻無法實際運用,正是因為心意所及,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只有真正能洞悉細微之處,才能稱得上是神悟之士。
經絡病症的輕微表現:皮膚乾燥粗糙,出汗,頭暈目眩,鼻塞,屬於肺經病症。血脈不暢,面色憔悴,屬於心經病症。肌肉消瘦,浮腫麻木,肌肉抽搐,四肢無力,屬於脾經病症。筋骨疲乏,筋絡拘急,抽搐,脅肋脹痛,屬於肝經病症。口眼歪斜,屬於足陽明經和肝膽經病症。骨骼虛弱無力,坐立不安,屬於腎經病症。
一、經病之危證:皮腠冰冷,滑汗如油,畏寒之甚者,肺之經病。舌強不能言者,心腎經病。唇緩口開手撒者,脾之經病。眼瞀昏黑無見,筋痛之極者,肝腎經病。耳聾絕無聞,骨痛之極者,腎之經病。反張戴眼,腰脊如折者,膀胱經病。
一、臟病之稍輕證:咳嗽微喘,短氣,悲憂不已者,病在肺臟。言語無倫,神昏多笑,不寐者,病在心臟。腹滿少食,吐涎嘔惡,吞酸噯氣,譫語多思者,病在脾胃。胸脅氣逆,多驚多怒者,病在肝膽。少腹疼痛,二便不調,動氣上衝,陰痿,呻吟多恐者,病在腎臟。
一、臟病之危證:氣大急大喘,或氣脫失聲,色灰白或紫赤者,肺腎氣絕。神脫色脫,昏沉不醒,色赤黑者,心臟氣絕。痰涎壅極,吞吐不能,呃逆不止,腹脹之極,色青黑者,脾胃氣絕。眼閉不開,急躁擾亂,懊憹囊縮,色青灰白者,肝臟氣絕。聲喑不出,寒厥不回,二便閉不能通,泄不能禁者,腎臟氣絕。
白話文:
經絡病危徵象:皮膚冰冷,流汗像油一樣,非常怕冷,是肺經病。舌頭僵硬說不出話,是心腎經病。嘴唇鬆弛嘴巴張開手腳無力,是脾經病。眼睛昏花看不清,筋骨疼痛到極點,是肝腎經病。耳朵失聰什麼也聽不見,骨頭疼痛到極點,是腎經病。眼睛反睜向上看,腰脊像斷掉一樣,是膀胱經病。
臟腑病稍微輕一點的徵象:咳嗽稍微喘,呼吸短促,悲傷憂愁不停,是肺臟有病。言語胡言亂語,神志昏迷經常傻笑,睡不着覺,是心臟有病。肚子脹滿吃不下,吐口水嘔吐想吐,吞酸打嗝,胡言亂語想得很多,是脾胃有病。胸脅部氣逆,經常驚恐生氣,是肝膽有病。下腹部疼痛,大小便不順暢,氣往上衝,陽痿,呻吟害怕,是腎臟有病。
臟腑病危徵象:呼吸急促,喘不過氣,或者氣息微弱失聲,面色灰白或紫紅,是肺腎氣絕。神志昏迷,面色蒼白,昏睡不醒,面色發紅發黑,是心臟氣絕。痰涎堵塞,吞嚥困難,打嗝不停,肚子脹到極點,面色青黑,是脾胃氣絕。眼睛閉合不開,焦躁不安,肚子疼痛縮成一團,面色青灰白,是肝臟氣絕。聲音嘶啞發不出聲,寒厥不回,大小便不通,或者大小便失禁,是腎臟氣絕。
3. 不治證
凡非風口開眼閉,手撒遺尿,吐沫直視,聲如鼾睡,昏沉不醒,肉脫筋痛之極,髮直,搖頭上竄,面赤如裝,或頭重,面鼻山根青黑,汗綴如珠,痰聲漉漉者,皆不治。
一、非風之脈,遲緩可生,急數弦大者死。
白話文:
【所有非因風邪引致,出現眼睛不能閉合,手指鬆散,失禁尿瀉,口水不停,瞪目呆視,聲音如同沈睡,神志不清,肌肉鬆弛,筋骨劇痛,頭發直立,搖頭上跳,臉色紅如塗脂,或者頭部沈重,面部及鼻子下方青紫,汗如珍珠滴落,痰聲響亮,這類症狀都不適合治療。】
【一、非風邪引起的脈象,如果緩慢,有可能存活;但如果脈象急速、數跳、弦硬或大,則表示病情危急,可能有生命危險。】
4. 述古
(共二條,是皆風門論治,故列於此)
華元化曰:風之厥,皆由中於四時不從之氣,故為病焉。有癮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歷節者,有癲厥者,有疼痛者,有聾瞽者,有瘡癩者,有脹滿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癢者,有狂妄者,皆起於風也。其脈浮虛者,自虛而得之。實大者,自實而得之。
弦緊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飲酒而得之。癲厥者,自勞而得之。手足不遂,語言謇澀者,房中而得之。癮疹者,自卑濕而得之。歷節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聾瞽瘡癩者,自五味飲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萬狀,莫離於五臟六腑而生矣。
白話文:
風邪入侵人體,是因為四時氣候變化,導致身體失衡而引發疾病。風邪的症狀多樣,包括疹子、半身不遂、失聲、關節疼痛、癲癇、疼痛、耳聾眼盲、瘡瘍、腹脹、喘息、皮膚紅白、青黑、瘙癢、神志狂妄等等。這些症状,根据脈象的不同,可能源于体虚,也可能源于体实;可能因出汗、饮酒、劳累、房事、湿气、醉酒犯房、饮食不节等原因而诱发。总而言之,風邪所致的病症千变万化,最终都源于五臟六腑的失调。
薛立齋曰:前證若因腎虛陰火而肝燥者,宜用六味地黃丸生腎水,滋肝血。若因怒動肝火而血耗者,用四物加柴、梔、丹皮、茯苓以清肝火,生肝血。若因脾經鬱結而血耗者,用歸脾、四物二湯以補脾氣,生肝血。若脾氣虛而痰滯者,用二陳加白朮、柴胡,健脾以化痰。若因脾虛濕而風痰不利者,用二陳加南星、蒼朮、防風,勝濕以化痰。
若脾經鬱而滯者,用歸脾湯加柴胡、半夏。若腎經敗液為痰者,用六味丸。
白話文:
薛立齋說:前述症狀,如果因為腎虛陰火而導致肝燥,應服用六味地黃丸滋養腎水,滋潤肝血。
如果因為怒氣傷肝導致肝火旺盛而耗損血液,應服用四物湯,再加入柴胡、梔子、丹皮、茯苓,以清瀉肝火,滋養肝血。
如果因為脾經鬱結而耗損血液,應服用歸脾湯和四物湯合成的二湯,以補脾氣,滋養肝血。
如果脾氣虛弱而有痰濕阻滯,應服用二陳湯,再加入白朮、柴胡,健脾化痰。
如果脾虛濕氣重而風痰不利,應服用二陳湯,再加入南星、蒼朮、防風,祛除濕氣以化痰。
如果脾經鬱結而阻滯,應服用歸脾湯,再加入柴胡、半夏。
如果腎經精氣虧損而形成痰濕,應服用六味地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