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道集 (7)
卷之五道集 (7)
1. 上下來去至止(又六)
上下來去至止,此六字者,深得診家之要,乃滑伯仁所創言者。第滑氏之說,未盡其蘊,此中猶有精義,余並續而悉之。蓋此六字之中,具有三候之法。如初診之先,即當詳審上下,上下之義,有升降焉,有陰陽焉,有臟象焉,有補瀉焉;上下昭然,則證治條分而經濟自見,此初候之不可不明也。
及診治之後,即當詳察來去,來去之義,或指下之和氣未來,形證之乖氣未去,此進退可別矣。或何者為邪氣漸去,何者為生氣漸來,此消長有徵矣。來去若明,則吉凶可辨,而權衡在我此中候之不可不察也。再統初中之全局,猶當詳見至止。至止之義,即凡一舉一動,當料其勢所必至,一聞一見,當思其何所底止,知始知終,庶乎近神矣,此未候之不可不察也。凡此六字之義,其真診家之綱領乎。
故余續之如此,並附滑氏原論於後。滑氏曰: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
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白話文:
「上下來去至止」這六個字,是診斷疾病的關鍵要點,是滑伯仁先生提出的。不過,滑先生的論述並沒有完全闡明其深意,其中還有更精微的道理,我將會繼續補充說明。
這六個字實際上包含了診斷的三個階段。在初次診斷時,首先要詳細觀察「上下」。所謂「上下」,包含著升降的意涵,也關乎陰陽的區別,更牽涉到臟腑的表徵以及補瀉的方法。如果能夠清楚分辨「上下」,那麼證候和治療方法就會條理分明,效果自然顯現,這是初診時必須明確的。
在診治一段時間後,則要仔細觀察「來去」。所謂「來去」,有時指的是脈象平和的氣息尚未到來,病症的不良現象尚未消除,這可以看出病情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有時則是指哪種是邪氣逐漸消退,哪種是正氣逐漸恢復,這樣可以了解疾病的消長變化。如果能夠明白「來去」,那麼就能分辨吉凶,並能掌握主動權,這是診治過程中必須仔細觀察的。
綜合初診和治療過程的整體情況,還需要詳細觀察「至止」。所謂「至止」,是指無論是身體的動作還是氣息的變化,都要預料到它會發展到什麼程度,聽到的聲音、看到的現象,也要思考它會最終到什麼地步,能夠了解開始和結束,就接近於神乎其技的境界了。這是診治的最後階段必須觀察的。總之,這六個字的含義,可以說是真正診斷疾病的綱領。
所以我加以補充,並將滑先生的原論附在後面。滑先生說:觀察脈象必須了解「上下來去至止」六個字,不了解這六個字,就無法分辨陰陽虛實。「上」是陽,「來」是陽,「至」是陽;「下」是陰,「去」是陰,「止」是陰。「上」,是指脈象從尺部往寸口方向走,是陰生陽的現象。「下」,是指脈象從寸口往尺部方向走,是陽生陰的現象。「來」,是指脈氣從肌肉骨頭深處走向皮膚表面,是氣的上升。「去」,是指脈氣從皮膚表面返回肌肉骨頭深處,是氣的下降。脈象應手指為「至」,氣息止息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