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5)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5)
1. 灸法
凡用灸法,必其元陽暴脫,及營衛血氣不調,欲收速效,惟艾火為良。然用火之法,惟陽虛多寒,經絡凝滯者為宜。若火盛金衰,水虧多燥,脈數發熱,咽乾面赤,口渴便熱等證,則不可妄加艾火。若誤用之,必致血愈燥而熱愈甚,是反速其危矣。
一、凡灸法,頭面上艾炷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後灸上。
灸非風卒厥危急等證:
神闕:用淨鹽炒乾,納於臍中令滿,上加厚姜一片蓋定,灸百壯至五百壯,愈多愈妙。姜焦則易之。或以川椒代鹽;或用椒於下,上蓋以鹽,再蓋以姜灸之,亦佳。
丹田、氣海:二穴俱連命門,實為生氣之海,經脈之本,灸之皆有大效。
灸非風連臟,氣塞涎上,昏危不語等證:
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里。
灸口眼歪斜:
聽會(灸眼)、客主人(灸眼)、頰車(灸口)、地倉(灸口)、承漿(灸口)、合谷。
灸手足不遂,偏枯等證:
百會、肩髃、曲池、風市、環跳、足三里、絕骨(即懸鐘)。
華元化曰:心風者,宜灸心俞。肺風者,宜灸肺俞。脾風者,宜灸脾俞。肝風者,宜灸肝俞。腎風者,宜灸腎俞。又治陽脫灸法,見熱陣四十六。
2. 非風論列方
四君子湯(補一),六君子湯(補五),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大補元煎(新補一),五福飲(新補六),五味異功散(補四),大營煎(新補十四),小營煎(新補十五),十全大補湯(補二十),四物湯(補八),歸脾湯(補三二),補中益氣湯(補三十),二陰煎(新補十),一陰煎(新補八),加減一陰煎(新補九),三陰煎(新補十一),四逆湯(熱十四),十味香薷飲(和一七一),獨參湯(補三五),生脈散(補五六),六味回陽飲(新熱二),理中湯(熱一),理陰煎(新熱三),溫胃飲(新熱五),左歸飲(新補二),右歸飲(新補三),六味丸(補百二十),左歸丸(新補四),右歸丸(新補五),八味丸(補一二一),二陳湯(和一),六安煎(新和二),白虎湯(寒二),抽薪飲(新寒三),徙薪飲(新寒四),綠豆飲(新寒十四),抱龍丸(小八五),牛黃丸(和三六五),蘇合丸(和三七一),吐法(新攻一),獨聖散(攻百六),茶調散(攻百七),稀涎散(攻四三),人參竹葉石膏湯(寒五)
3. 論外備用方
參附湯(補三七),朮附湯(補四一),《神效》黃耆湯(補四八,麻木),人參膏(補一六三),地黃飲子(補九九),青州白丸子(和百十二,痰氣),三生飲(熱九四,痰盛),愈風丹(和二七四,血氣受邪),易老天麻丸(和二七五,血虛受邪),交加散(和二五二,血虛經閉),三建湯(熱四二,陰厥),神應養真丹(和三一三,癱瘓),通關散(因九八),續斷丸(和三百六,腳病),酒浸牛膝丸(和三百八,腰腳無力),調元健步丸(和三一一,下步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