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5)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5)
1. 灸法
凡用灸法,必其元陽暴脫,及營衛血氣不調,欲收速效,惟艾火為良。然用火之法,惟陽虛多寒,經絡凝滯者為宜。若火盛金衰,水虧多燥,脈數發熱,咽乾面赤,口渴便熱等證,則不可妄加艾火。若誤用之,必致血愈燥而熱愈甚,是反速其危矣。
一、凡灸法,頭面上艾炷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後灸上。
灸非風卒厥危急等證:
神闕:用淨鹽炒乾,納於臍中令滿,上加厚姜一片蓋定,灸百壯至五百壯,愈多愈妙。姜焦則易之。或以川椒代鹽;或用椒於下,上蓋以鹽,再蓋以姜灸之,亦佳。
丹田、氣海:二穴俱連命門,實為生氣之海,經脈之本,灸之皆有大效。
灸非風連臟,氣塞涎上,昏危不語等證:
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里。
灸口眼歪斜:
聽會(灸眼)、客主人(灸眼)、頰車(灸口)、地倉(灸口)、承漿(灸口)、合谷。
灸手足不遂,偏枯等證:
百會、肩髃、曲池、風市、環跳、足三里、絕骨(即懸鐘)。
華元化曰:心風者,宜灸心俞。肺風者,宜灸肺俞。脾風者,宜灸脾俞。肝風者,宜灸肝俞。腎風者,宜灸腎俞。又治陽脫灸法,見熱陣四十六。
白話文:
凡是使用灸法,一定是遇到體內陽氣嚴重耗損、以及身體營衛氣血失調的情況,想要快速見效,只有艾草的火療效果最好。然而使用火療的方法,只適合體質陽虛多寒,經絡氣血阻塞的人。如果體內火氣旺盛,陰液不足,導致虛火,出現脈搏加快發熱、咽喉乾燥、臉色赤紅、口渴便秘等症狀,就絕對不可以隨便使用艾灸。如果誤用了,必定會使血液更加乾燥,熱象更加嚴重,反而加速病情惡化。
一、凡是進行艾灸,頭部、臉部的艾炷應該小一點,不宜過大,手腳部位則可以粗大一些。而且必須從上往下灸,不可以先灸下方,後灸上方。
以下是針對非風卒厥等危急病症的灸法:
神闕穴(肚臍):用乾淨的鹽炒乾後,填滿肚臍,上面蓋上一片厚薑片,然後施灸一百壯到五百壯,灸的次數越多越好。薑片燒焦了就換新的。也可以用川椒代替鹽;或者先鋪一層椒,上面再鋪鹽,最後蓋上薑片施灸,效果也很好。
丹田穴、氣海穴:這兩個穴位都和命門穴相連,實際上是精氣的海洋、經脈的根本,艾灸這兩個穴位都有很好的效果。
以下是針對非中風導致的臟腑功能失調,氣塞涎上,昏迷不語等危急病症的灸法:
百會穴、風池穴、大椎穴、肩井穴、曲池穴、間使穴、足三里穴。
以下是針對口眼歪斜的灸法:
聽會穴(灸眼睛)、客主人穴(灸眼睛)、頰車穴(灸嘴巴)、地倉穴(灸嘴巴)、承漿穴(灸嘴巴)、合谷穴。
以下是針對手腳無力、半身不遂等病症的灸法:
百會穴、肩髃穴、曲池穴、風市穴、環跳穴、足三里穴、絕骨穴(即懸鐘穴)。
華元化說:心臟有風邪,宜灸心俞穴。肺臟有風邪,宜灸肺俞穴。脾臟有風邪,宜灸脾俞穴。肝臟有風邪,宜灸肝俞穴。腎臟有風邪,宜灸腎俞穴。另外,治療陽氣脫失的灸法,可以參考《熱證》第四十六節。
2. 非風論列方
四君子湯(補一),六君子湯(補五),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大補元煎(新補一),五福飲(新補六),五味異功散(補四),大營煎(新補十四),小營煎(新補十五),十全大補湯(補二十),四物湯(補八),歸脾湯(補三二),補中益氣湯(補三十),二陰煎(新補十),一陰煎(新補八),加減一陰煎(新補九),三陰煎(新補十一),四逆湯(熱十四),十味香薷飲(和一七一),獨參湯(補三五),生脈散(補五六),六味回陽飲(新熱二),理中湯(熱一),理陰煎(新熱三),溫胃飲(新熱五),左歸飲(新補二),右歸飲(新補三),六味丸(補百二十),左歸丸(新補四),右歸丸(新補五),八味丸(補一二一),二陳湯(和一),六安煎(新和二),白虎湯(寒二),抽薪飲(新寒三),徙薪飲(新寒四),綠豆飲(新寒十四),抱龍丸(小八五),牛黃丸(和三六五),蘇合丸(和三七一),吐法(新攻一),獨聖散(攻百六),茶調散(攻百七),稀涎散(攻四三),人參竹葉石膏湯(寒五)
白話文:
四君子湯(用於補氣)、六君子湯(用於補氣,並兼具化痰作用)、金水六君煎(用於調和,兼具滋陰作用)、大補元煎(用於大補元氣)、五福飲(用於補氣)、五味異功散(用於補氣)、大營煎(用於補氣)、小營煎(用於補氣)、十全大補湯(用於氣血雙補)、四物湯(用於補血)、歸脾湯(用於補氣養血、健脾)、補中益氣湯(用於補氣升陽)、二陰煎(用於滋陰)、一陰煎(用於滋陰)、加減一陰煎(用於滋陰)、三陰煎(用於滋陰)、四逆湯(用於溫陽)、十味香薷飲(用於解暑化濕)、獨參湯(用於大補元氣)、生脈散(用於補氣生津)、六味回陽飲(用於溫陽回陽)、理中湯(用於溫中健脾)、理陰煎(用於溫陽滋陰)、溫胃飲(用於溫胃)、左歸飲(用於滋陰)、右歸飲(用於溫陽)、六味丸(用於滋陰)、左歸丸(用於滋陰)、右歸丸(用於溫陽)、八味丸(用於溫陽)、二陳湯(用於化痰)、六安煎(用於調和)、白虎湯(用於清熱)、抽薪飲(用於清熱)、徙薪飲(用於清熱)、綠豆飲(用於解毒清熱)、抱龍丸(用於清熱開竅)、牛黃丸(用於清熱解毒)、蘇合丸(用於芳香開竅)、吐法(用於催吐)、獨聖散(用於攻下)、茶調散(用於疏散外邪)、稀涎散(用於祛痰)、人參竹葉石膏湯(用於清熱生津)。
3. 論外備用方
參附湯(補三七),朮附湯(補四一),《神效》黃耆湯(補四八,麻木),人參膏(補一六三),地黃飲子(補九九),青州白丸子(和百十二,痰氣),三生飲(熱九四,痰盛),愈風丹(和二七四,血氣受邪),易老天麻丸(和二七五,血虛受邪),交加散(和二五二,血虛經閉),三建湯(熱四二,陰厥),神應養真丹(和三一三,癱瘓),通關散(因九八),續斷丸(和三百六,腳病),酒浸牛膝丸(和三百八,腰腳無力),調元健步丸(和三一一,下步無力)
白話文:
參附湯(可補益三七分的功效),朮附湯(可補益四一分的功效),《神效》黃耆湯(可補益四八分的功效,並能緩解麻木),人參膏(可補益一六三分的功效),地黃飲子(可補益九九分的功效),青州白丸子(可調和一百十二分的功效,適用於痰氣問題),三生飲(適用於熱證且痰多的情況,可處理九四分的熱證),愈風丹(可調和二七四分的功效,適用於血氣受邪的情況),易老天麻丸(可調和二七五分的功效,適用於血虛受邪的情況),交加散(可調和二五二分的功效,適用於血虛導致的經閉),三建湯(適用於陰厥,可處理四二分的熱證),神應養真丹(可調和三一三分的功效,適用於癱瘓),通關散(適用於因經絡不通而引起的問題,可處理九八分的經絡問題),續斷丸(可調和三百六分的功效,適用於腳部疾病),酒浸牛膝丸(可調和三百八分的功效,適用於腰腳無力),調元健步丸(可調和三一分的功效,適用於下肢行走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