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6)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6)
1. 經義(並附釋義)
《脈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詳本篇之言厥者,以其內奪,謂奪其五內之精氣也。喑,聲不能出也。俳,肢體偏廢也。今人見此,必皆謂之中風,而不知由於內奪,由於腎虛。蓋聲出於肺而本乎腎,形強在血而本乎精,精氣之本皆主於腎,故少陰不至則為厥。又《調經論》曰:志不足則厥。《本神篇》曰:腎氣虛則厥。
觀此諸論,則非風之義可知矣。故凡治此者,當以前非風證治第三條等法主之。
《調經論》:岐伯曰: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併為虛,氣併為虛,是無實乎?岐伯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血與氣並,則為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白話文:
《脈解篇》說:內部精氣被奪走而昏厥,就會出現失聲和肢體偏廢,這是腎虛造成的。少陰經氣不到達,就會昏厥。
仔細看這段文字,它將昏厥的原因歸結於內部精氣被奪走,也就是說五臟的精氣被奪走了。失聲,是指無法發出聲音;肢體偏廢,是指身體一側的功能喪失。現在的人看到這種情況,都會說是中風,卻不知道是內部精氣被奪走,是腎虛造成的。因為聲音雖然由肺發出,但根源在於腎;身體的強壯靠血液,而血液的根本在於精氣,精氣的根本都在腎,所以少陰經氣不到達就會昏厥。另外,《調經論》也說:意志不足就會昏厥。《本神篇》說:腎氣虛就會昏厥。
從這些論述來看,昏厥並不是風邪引起的,這點很清楚。所以治療這種病症時,應該按照「非風證治第三條」等方法來治療。
《調經論》中,岐伯說:氣聚在一起就會血虛,血聚在一起就會氣虛。黃帝問:人體中只有血和氣,您卻說血聚在一起就虛,氣聚在一起就虛,這不是沒有實質嗎?岐伯回答:有就是實,沒有就是虛。現在血和氣失衡,所以就虛。血和氣協調,就是實。血和氣一起向上運行,就會造成大昏厥,昏厥就會突然死亡。氣能恢復就會活,不能恢復就會死。
氣併為血虛,血併為氣虛,此陰陽之偏敗也。今其氣血並走於上,則陰虛於下,而神氣無根,是即陰陽相離之候,故致厥脫而暴死。復反者輕,不反者甚。此正時人所謂卒倒暴僕之中風,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風,而不知實由於下虛也。然上實者,假實也,其有甚者,亦宜稍為清理;下虛者,若無實邪可據,則速當峻補其下。
《陽明脈解篇》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觀本篇之連經連臟,本以厥逆為言,何其明顯平正。蓋連經者病在肌表,故輕而生;連臟者病在根本,故重而死。既知此為厥逆,則凡卒倒暴僕等證,其非風也可知,而河間諸公,皆以中腑中臟為言,則是風非風始混亂而莫辨矣。
白話文:
氣血失衡,氣虛則血虛,血虛則氣虛,這是陰陽失調的表現。現在氣血都往上走,導致下半身陰虛,神氣無根,這是陰陽分離的徵兆,因此會昏厥休克而突然死亡。能恢復的症狀較輕,不能恢復的症狀就嚴重了。這正是現代人所說的猝死、暴斃,也就是痰火上壅的中風,但其實根本原因是下半身虛弱。雖然表面上是實證,但這是假象,如果病情嚴重,也應該稍微清理一下;下半身虛弱,如果沒有實邪可以依附,就應該立即用峻補的方法補益下半身。
《陽明脈解篇》說:厥逆影響臟腑則死,影響經絡則生。
這篇文中所說的連經連臟,指的是厥逆,非常清晰明瞭。連經指的是病症在肌膚表面,所以較輕,容易治癒;連臟指的是病症在根本,所以較重,容易死亡。既然知道這是厥逆,那麼所有猝死、暴斃等症狀,就不是風邪引起的,可以確定。然而河間諸公卻都以中腑中臟來說明,這就讓風邪和非風邪混淆不清,難以辨別了。
《大奇論》曰: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解精微論》曰: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詳此二論,云脈至如喘者,謂脈之急促如喘,此血氣敗亂之候。故致暴厥不言,即今人所謂中風不語之屬也。雲陽並於上,陰並於下,此即上熱下寒,水火不交之候,故為目無所見,即中風昏眩之屬也。不語者,責在肺腎。昏眩者,責在肝脾。暫見者,氣復則蘇。陰敗者,最危之候。俱當按法如前而救其本。
《癲狂篇》曰: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則補之,溫則瀉之。
白話文:
《大奇論》中提到,脈搏跳動得像喘氣一樣,叫做暴厥。暴厥的人,無法與人說話。《解精微論》則說,暴厥的人眼睛看不見。這是因為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陽氣上升就好像火光只往上照,陰氣下降則導致腳冰冷,冰冷就會腫脹。綜合這兩段論述,脈搏急促像喘氣,代表血氣混亂。因此造成暴厥無法說話,也就是現代人所稱的中風不語。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代表上熱下寒,水火不相交,所以眼睛看不見,也就是中風昏眩。不說話是肺腎出了問題,昏眩則是肝脾出了問題。暫時性的症狀,氣息恢復就會好轉。陰氣衰敗是最危險的徵兆。所有這些狀況都需要依據醫書記載的療法,針對病根進行治療。《癲狂篇》中提到,厥逆是一種病症,腳會突然冰冷,胸口像是要裂開,腸子像是被刀割一樣,煩躁不安無法進食,脈搏無論大小都粗澀。治療方法是,腳冰冷就溫暖足少陰經,胸口煩躁就清瀉足陽明經。清則補之,溫則瀉之。
暴清,即暴冷也。若裂若切,謂其懊憹痛楚,莫可名狀,此即所謂躁擾煩亂之中風也。有火者,多溫熱而脈洪大,宜清陰中之火;有痰者,多喘壅而脈滑實,宜開上焦之痰;無火無痰,多寒涼而脈澀弱,宜補其元氣。凡證有若此而兼之昏亂不醒者,此真連臟之甚者也。多不可治。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此云煎厥者,即熱厥之類。其因煩勞而病積於夏,亦今云暑風之屬也。若見抽搐痰涎卒倒者,當即以前暑風之法治之。薄厥者,急迫相搏之謂,因於大怒,即氣厥血厥之屬,治法如後。
白話文:
突然感到寒冷,就像被撕裂或切割一樣,疼痛難忍,難以形容,這就是所謂的躁擾煩亂的中風。如果患者有火氣,通常會伴隨溫熱感,脈搏洪大有力,需要清熱降火;如果有痰,通常會呼吸困難,脈搏滑而有力,需要化解上焦的痰濕;如果既沒有火氣也沒有痰,通常會感到寒冷,脈搏細弱無力,需要補益元氣。如果患者出現上述症狀,並且伴隨昏迷不醒的情況,這就屬於非常嚴重的病症,通常難以治愈。
《生氣通天論》中說:陽氣如果過度勞累,就會變得虛弱,精氣耗損,積聚在夏季,導致人體出現熱厥。陽氣如果暴怒,就會使氣血逆上,導致人體出現薄厥。
這裡提到的熱厥,就是指因熱氣過盛而導致的厥證。由於過度勞累而導致的疾病在夏季積聚,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暑風。如果患者出現抽搐、流涎、突然倒地等症狀,應該立即使用治療暑風的方法。薄厥是指因氣血逆亂而導致的突然昏厥,是由於大怒而引起的,也就是氣厥和血厥。治療方法後面會講解。
《通評虛實論》曰: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膈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
詳此膏粱之疾,即酒色之傷,脾腎之病也。暴憂之病,即悲憂傷肺之屬也。內氣暴薄,即鬱怒傷肝之屬也,凡此皆內傷之病。其有不從內,而外中於風者,則必留著經絡,故為消瘦痛痹之病。是可見內傷外感之辨,其不可混言有如此。
《逆順肥瘦篇》曰: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白話文:
《通評虛實論》說:治療消化不良、發燒、中風、半身不遂、肢體麻木、氣脹、嘔吐、肥胖等病症,多是飲食過度造成的。而胸悶、氣短、呼吸不暢,則是突然遭遇憂慮所致。突然昏迷伴隨耳聾,則可能是氣血不足,身體阻塞不通暢所引起。不屬於內因,而是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則往往會導致身體消瘦、疼痛。
仔細分析這些病因,飲食過度其實是酒色過度,傷及脾腎所致;突然的憂慮,則是悲傷憂愁傷及肺部所導致;氣血不足,則是鬱怒傷肝所致,這些都是內傷。而那些不屬於內傷,而是外感風寒引起的疾病,則會留滯在經絡中,導致消瘦、疼痛等症狀。由此可見,內傷和外感有明顯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逆順肥瘦篇》說:衝脈是五臟六腑的總匯,五臟六腑都受到它的影響。衝脈向上,從頭面部出來,滲入陽氣,滋養精氣;向下,匯入少陰經的大絡,從氣街(足跟外側)出來,沿著大腿內側下行,進入膝窩,在脛骨內側伏行,到達內踝後分出支脈。向下,與少陰經相交,滲入三陰經。向前,伏行在足背上,沿著足背下行,進入大拇指之間,滲入各個經絡,溫暖肌肉。因此,足背上的經絡阻塞就會導致足背不能活動,活動不了就會出現厥逆,厥逆就會感到寒冷。
詳此衝脈之義,則上自頭,下自足,後自背,前自腹。凡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無所不稟,故稱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海。夫海為百川之宗,凡諸經發源之處,即皆有會合之義,其於通身血氣盛衰皆歸乎此可知也。然衝脈起於胞中,即其經絡之所,亦即其聚蓄之所,故稱為血海,亦稱為命門。
此即所謂根本之宅也。若素縱情欲,以致精氣之源傷敗於此,則厥脫暴僕等病,亦因於此。不然,則何以忽然仆倒而神形俱敗,表裡俱殘,全無知覺,一至於此,是豈一經一臟之病之所致歟?於此察之,則實由衝脈崩敗必無疑矣。故凡治此者,欲舍根蒂而求其濟,吾知其必無是理也。
白話文:
衝脈貫穿全身,從頭到腳,從背到腹,所有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依賴它,因此稱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海。就像大海匯集百川,各條經脈都源於此,全身血氣的盛衰都與它息息相關。衝脈起源於胞中,既是經絡的所在,也是精氣的儲蓄之所,所以被稱為血海,也稱為命門,是身體的根本所在。若纵情于慾,損傷了精氣之源,就會導致昏厥、虚脱等疾病。否则,又为何会突然倒下,神形俱废,表裡俱损,毫无知觉呢?这绝非单一经脉或脏腑的疾病所致,而是衝脈崩败所致。因此治疗此类疾病,想要舍本逐末,必无济于事。
衝脈詳義具《類經·經絡類》第二十七篇注中。
《繆刺論》曰: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剃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仍有刺法,詳二十七卷耳證門)
詳此屍厥一證,乃外邪卒中之惡候。凡四時不正之氣,及山魔土煞五屍魘魅之屬,皆是也。犯之者,忽然手足厥冷,肌膚寒慄,面目青黑,精神不守,或口噤妄言,痰涎壅塞,或頭旋運倒,不省人事,即名飛屍卒厥,宜用針法,具見本經。若用艾灸,則無如秦承祖灸鬼法及華陀灸陽脫法為妙。
白話文:
衝脈詳義具《類經·經絡類》第二十七篇注中。
《繆刺論》說:邪氣侵犯手少陰、足少陰、太陰、足陽明經脈的絡脈,這五條絡脈都在耳中交匯,向上連接左耳角。五條絡脈都阻塞不通,就會導致全身經脈震動,而身體卻失去知覺。這種狀態就像屍體一樣,也叫做屍厥。
治療方法是:剃掉左耳角的頭髮,方圓一寸,用火灸之。然後飲用美酒一杯,不能飲用者可以灌服,馬上就能恢復。 (關於針灸療法,請詳見第二十七卷耳證門)
詳解此屍厥症狀,乃外邪突然入侵造成的惡候。凡是四時不正之氣,以及山魔、土煞、五屍、魘魅等邪祟,都會造成此症。
患者會突然手足厥冷,肌膚發寒,面容青黑,精神恍惚,或口噤說胡話,痰涎阻塞,或頭暈目眩,昏迷不醒,這就是所謂的「飛屍卒厥」。應該採用針灸療法,詳見本經。
如果用艾灸,則以秦承祖的灸鬼法和華陀的灸陽脫法為最佳。
凡用藥之法,當知邪之所湊,必因氣虛,故在本經即以左角之血餘,用補五絡之脫竭,其義可知。若此危急之際,非用參附回陽等藥,何以挽回?若果邪氣壅盛,胸膈不清,則不得不先為開通,然後調理,宜不換金正氣散,流氣飲,蔥薑湯,蘇合丸之類酌而主之。
《方盛衰論》:雷公請問,氣之多少,何者為逆?何者為從?帝曰: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問曰:有餘者厥耶?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氣上不下,頭痛癲疾,求陽不得,求陰不審,五部隔無徵。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
白話文:
用藥時要明白,疾病的入侵往往是因為人體氣虛,所以經典療法會用左角血來補充五絡的虧損,道理很清楚。面對危急情況,如果不使用人參、附子等回陽藥物,怎麼能挽回呢?如果邪氣壅盛,胸膈不通暢,就必須先開通,然後再調理,可以用不換金正氣散、流氣飲、蔥薑湯、蘇合丸等藥物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雷公問道,氣的多少,哪種情況屬於逆,哪種情況屬於從?皇帝回答說:陽氣從左,陰氣從右,老氣從上,少氣從下。因此,無論氣多氣少,逆流都會導致厥症。雷公又問:氣有餘也會導致厥症嗎?皇帝回答:氣往上走,不往下走,就會導致寒厥,寒氣會到達膝蓋。氣少的人,秋冬容易死亡。氣多的人,秋冬容易存活。氣往上走,不往下走,會導致頭痛、癲癇,想要陽氣卻得不到,想要陰氣卻不明確,身體五部分隔絕,沒有徵兆。如果待在荒野,或躲在空屋裡,就會持續虛弱,不到一天就會出現問題。因此,少氣導致的厥症,會讓人做惡夢,嚴重時會昏迷。
此言氣逆者,即為厥也。凡陰陽之氣,陽從左而升,陰從右而降,故陽病者左為甚,陰病者右為甚,以升者不升,降者不降,而逆其升降之氣也。又人之生氣,必自下而升,故老人之氣已衰於下,而從上者為順;少壯之氣,先盛於下,而從下者為順。若以老人而神衰於上,其所終之氣可知;少壯而形衰於下,其所始之氣可知,皆逆候也。
及其為病而一上不下,此其根本已虧,故寒厥到膝。少年以陽氣方盛,而陽衰若此,故秋冬當死。老人以陽氣本衰,而畏寒其常,故秋冬無慮。凡此厥逆之病,謂其陽若非陽,謂其陰若非陰,五臟隔絕,無徵可驗。若不能終其日者,蓋甚言其凋敝難為也。再若人之妄夢而有至迷亂昏絕者,此以心腎不交而精神散越,故為厥逆。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氣逆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厥症。在陰陽之氣的運行上,陽氣從左邊上升,陰氣則從右邊下降,因此陽氣受損時,會影響到左邊;陰氣受損時,則會影響到右邊。這是因為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的自然規律被顛倒了。
人的生命之氣,必須從下往上運行。所以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的下體氣力已經衰弱,但上體的氣運仍然順暢;對於年輕壯年來說,下體的氣力較強,整體的氣運也順暢。如果老年人上體的神智出現衰弱,那末他們最終的健康狀況就可以預見;對於年輕壯年來說,如果下體的形體出現衰弱,那末他們最初的狀態也可以預見。所有這些都是逆向發展的跡象。
一旦病情發展到上昇的氣息無法下降,這表示根本的問題已經存在,所以會出現膝部的寒冷厥症。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的陽氣正處於旺盛期,如果出現如此嚴重的陽氣衰竭,特別是在秋冬季節,則可能危及生命。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的陽氣原本就已經衰弱,對寒冷的抵抗力是正常的,所以在秋冬季節並不用太擔心。所有這些逆向發展的疾病,都表現出陽氣和陰氣失衡的現象,五臟之間的連通性也被阻斷,無法驗證。如果病情不能維持一天,則表示病情非常嚴重,難以治療。另外,如果人們夢境異常,甚至陷入迷亂、昏厥的狀態,這通常是由於心腎不協調,導致精神失控,進而產生厥逆的現象。
有至如此,亦總屬少陰根本之病。
《厥論》:岐伯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寒厥何失而然也?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熱厥何如而然也?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
白話文:
這種情況,其實都屬於少陰經的根本病症。
《厥論》中,岐伯說:陽氣衰弱向下,就會出現寒厥;陰氣衰弱向下,就會出現熱厥。黃帝問:熱厥的熱感,為什麼一定要從腳底開始呢?岐伯回答:陽氣從腳趾外側開始生發,陰脈則匯集於腳底,並聚於足心,因此陽氣旺盛就會導致腳底發熱。
黃帝又問:寒厥的寒冷感,為什麼一定要從五指往上蔓延到膝蓋呢?岐伯回答:陰氣從五指內側開始生發,匯集於膝蓋下方,並聚於膝蓋上方。所以陰氣旺盛就會導致從五指到膝蓋上方出現寒冷,這種寒冷不是從外而來,而是從內而生。
寒厥為什麼會出現呢?這種人體質強壯,在秋冬季節過度消耗能量,陽氣衰弱,無法滋養經絡,陽氣一天天衰減,陰氣獨自存在,所以手腳就會發冷。
熱厥又是怎麼發生的呢?酒進入胃中,就會讓絡脈充盈,經脈空虛,陰氣虛弱,陽氣就會侵入,陽氣侵入就會導致胃氣不和,胃氣不和就會精氣耗竭,精氣耗竭就無法滋養四肢。這種人經常醉酒或飽食後馬上行房,氣血聚集在脾臟中無法散發,酒氣與谷氣相互搏擊,導致體內熱盛。
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憛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厥論》帝曰: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嘔血善衄。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機關不利,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飲食,食則嘔,不得臥,胻急攣,心痛引腹。
白話文:
如果全身發熱,表示內熱過盛,就會出現小便赤黃的現象。由於酒氣過盛,脾胃功能下降,腎氣衰弱,陽氣過於旺盛,所以手腳會感覺發熱。
皇帝問道:為什麼厥症會導致腹脹、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甚至需要半天到一天才能恢復意識?
岐伯回答:陰氣過於旺盛在上焦,則下焦虛弱,下焦虛弱就會導致腹脹;陽氣過於旺盛在上焦,則下焦之氣上逆,導致邪氣逆流,陽氣混亂,就會出現昏迷不醒的現象。
皇帝問道:我想了解六經脈的厥症表現和病因。
岐伯回答:巨陽脈的厥症,會出現頭腫頭重、腳不能行走、眼球上翻、嘔血和鼻出血等症狀。陽明脈的厥症,會出現癲癇、想跑、呼喊、腹脹不能躺臥、面紅發熱、胡言亂語、喘咳發熱、驚恐、鼻出血和嘔血等症狀。少陽脈的厥症,會出現突然耳聾、面頰腫脹發熱、脅肋疼痛、四肢不能活動、關節不利、腰不能彎曲、脖子不能轉動、出現腸癰難以治癒、驚恐則死亡等症狀。太陰脈的厥症,會出現腹脹、腹痛、肛門不利、不思飲食、食後嘔吐、不能躺臥、四肢拘攣、心痛牽引腹部等症狀。
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嘔變,下泄清。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
死不可治。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
詳本論之寒厥熱厥,雖皆以手足為言,而實以陰陽之敗亂為言也。故寒厥言奪於所用,熱厥言因於數醉,正以陰陽之氣無不起於手足。故凡厥之將作,則寒熱麻痹必先由手足而起,及其甚也,則變出百端,或五臟六腑各有其證如此。然則手足之厥,特其形見之徵兆耳。而見微知著,自當因標而慮本也。
白話文:
少陰經脈受寒氣侵襲,就會出現口乾舌燥、小便赤色、腹脹心痛、嘔吐、腹瀉稀薄等症狀。厥陰經脈受寒氣侵襲,則會出現小腹腫痛、腹脹、排尿不暢、喜歡臥床屈膝、陰囊收縮腫脹、大腿內側發熱、腰部攣縮疼痛、虛弱而腹部滿脹(月經閉止,精神恍惚,胡言亂語)等症狀。三陰經脈都受寒氣逆襲,無法順暢運行,就會導致手腳冰冷,三天內死亡。手太陰經脈受寒氣逆襲,就會出現虛弱而腹部滿脹、咳嗽、容易嘔吐泡沫等症狀。手心主經脈、少陰經脈受寒氣逆襲,就會出現心痛連及喉嚨、身體發熱等症狀。
已經死亡的病人無法治療。手太陽經脈受寒氣逆襲,就會出現耳聾流淚、脖子無法轉動、腰部無法彎曲伸展等症狀。手陽明經脈、少陽經脈受寒氣逆襲,就會出現喉嚨發炎、咽喉腫脹、痙攣等症狀。
仔细阅读《本論》中關於寒厥和熱厥的描述,雖然都以手腳的表現為描述,但實際上是以陰陽失調為論述的根本。因此,寒厥說的是失去本應運行的功能,熱厥說的是因為過度縱欲而導致的病變,這正是因為陰陽之氣都源於手腳。所以,任何厥症的出現,都會先從手腳出現寒熱麻痺等症狀,等到病情加重,就會發展出各種各樣的症狀,五臟六腑都會有相應的表現。因此,手腳的厥症,只是表現出來的徵兆而已。應該要從微小的徵兆推斷深層的病因,從表面症狀思考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