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道集 (8)
卷之五道集 (8)
1. 胃氣解(七)
凡診脈須知胃氣,如經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又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又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又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而變見於氣口。是可見穀氣即胃氣,胃氣即元氣也。夫元氣之來,力和而緩;邪氣之至,力強而峻。
高陽生曰:阿阿軟若春楊柳,此是脾家脈四季。即胃氣之謂也。故凡診脈者,無論浮沉遲數,雖值諸病疊見,而但於邪脈中,得兼軟滑徐和之象者,便是五臟中俱有胃氣,病必無害也。何也?蓋胃氣者,正氣也,病氣者,邪氣也,夫邪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凡邪氣勝則正氣敗,正氣至則邪氣退矣。若欲察病之進退吉凶者,但當以胃氣為主。
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緩,明日更弦急,知邪氣之愈進,邪愈進則病愈甚矣;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緩,知胃氣之漸至,胃氣至則病漸輕矣。即如頃刻之間,初急後緩者,胃氣之來也;初緩後急者,胃氣之去也。此察邪正進退之法也。至於死生之兆,亦惟以胃氣為主。夫胃氣中和,旺於四季,故春脈微弦而和緩,夏脈微鉤而和緩,秋脈微毛而和緩,冬脈微石而和緩,此胃氣之常,即平人之脈也。若脈無胃氣,即名真臟。
脈見真臟,何以當死?蓋人有元氣,出自先天,即天氣也,為精神之父。人有胃氣,出乎後天,即地氣也,為血氣之母。其在後天,必本先天為主持;在先天,必賴後天為滋養,無所本者死,無所養者亦死。何從驗之?如但弦、但鉤、但毛、但石之類,皆真臟也,此以孤臟之氣獨見,而胃氣不能相及,故當死也。且脾胃屬土,脈本和緩,士惟畏木,脈則弦強。
凡脈見弦急者,此為土敗木賊,大非佳兆。若弦急之微者,尚可救療,弦急之甚者,胃氣其窮矣。
白話文:
診斷脈象必須了解胃氣,就像經典所說:「人以水穀為根本」,所以人如果沒有水穀就會死亡,脈象如果沒有胃氣也會死亡。又說:「脈象微弱但帶有滑動的感覺,就是有胃氣的表現。」還說:「邪氣來臨時脈象會緊而且快,穀氣來臨時脈象會緩和而協調。」又說:「食物的五種味道進入口中,會儲存在胃裡,用來滋養五臟的氣。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自於胃,並在氣口(脈搏)表現出來。由此可見,穀氣就是胃氣,而胃氣就是元氣。元氣的到來,力量是溫和而緩慢的;邪氣的侵襲,力量則是強勁而急速的。
高陽生說:「脈象柔軟像春天楊柳枝條,這是脾臟脈象在四季的表現。」這說的就是胃氣。所以凡是診斷脈象的人,無論是浮脈、沉脈、遲脈、數脈,即使遇到各種疾病同時出現,只要在邪脈之中,能夠發現帶有柔軟、滑動、緩和、協調的脈象,就代表五臟中都有胃氣存在,病情必定沒有大礙。為什麼呢?因為胃氣是正氣,病氣是邪氣,正邪不能同時存在,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凡是邪氣強盛,正氣就會衰敗,正氣強盛,邪氣就會退去。如果要觀察病情的進展、好壞、吉凶,就應該以胃氣為主來判斷。
觀察的方法,如果今天脈象還算平和緩慢,明天卻變得更加弦急,就知道邪氣正在加重,邪氣加重病情就會更加嚴重;如果今天脈象很弦急,明天稍微變得緩和,就知道胃氣正在恢復,胃氣恢復病情就會逐漸減輕。就像在短暫的時間內,開始脈象急促後來緩和,是胃氣正在恢復;開始脈象緩和後來急促,是胃氣正在衰退。這就是觀察邪氣和正氣進退的方法。至於生死徵兆,也同樣要以胃氣為主。胃氣中和,在四季都很旺盛,所以春天脈象微微帶弦而平和緩慢,夏天脈象微微帶鉤而平和緩慢,秋天脈象微微帶毛而平和緩慢,冬天脈象微微帶石而平和緩慢,這是胃氣正常的表現,也就是正常人的脈象。如果脈象沒有胃氣,就稱為真臟脈。
脈象出現真臟脈,為什麼會死亡呢?因為人有元氣,來自先天,也就是天氣,是精神之父。人有胃氣,來自後天,也就是地氣,是血氣之母。後天的胃氣必須以先天的元氣為主持;先天的元氣也必須依賴後天的胃氣來滋養,沒有根本的會死亡,沒有滋養的也會死亡。要如何驗證呢?像只有弦脈、只有鉤脈、只有毛脈、只有石脈等,都屬於真臟脈,這是因為孤獨的臟器之氣單獨顯現,而胃氣不能與之相應,所以就會死亡。而且脾胃屬土,脈象本應平和緩慢,土最怕木來剋制,脈象則會變得弦強。
凡是脈象出現弦急的,這是土被木所剋制,是很不好的徵兆。如果弦急的情況輕微,還可能救治,弦急的情況嚴重,就代表胃氣已經衰竭了。
2. 真辨(八)
據脈法所言,凡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多熱,遲為多寒,弦強為實,微細為虛,是固然矣。然疑似中尤有真辨,此其關係非小,不可不察也。如浮雖屬表,而凡陰虛血少,中氣虧損者,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雖屬裡,而凡表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皮毛,脈不能達,其必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里。
數為熱,而真熱者未必數,凡虛損之證,陰陽俱困,氣血張皇,虛甚者數必甚,是數不可以概言熱。遲雖為寒,凡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弦強類實,而真陰胃氣大虧,及陰陽關格等證,脈必豁大而弦健,是強不可以概言實。微細類虛,而凡痛極氣閉,營衛壅滯不通者,脈必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
由此推之,則不止是也,凡諸脈中皆有疑似,皆有真辨。診能及此,其必得鳶魚之學者乎。不易言也!不易言也!
白話文:
依照脈象學的說法,浮脈代表病在體表,沉脈代表病在體內;數脈代表體內多熱,遲脈代表體內多寒;弦脈強硬代表實證,微細脈代表虛證,這些道理固然是這樣。但是,在這些相似的脈象中,還有需要仔細分辨的地方,這其中的關係非常重要,不可以不仔細觀察。
例如,浮脈雖然歸屬於表證,但是凡是陰虛、血虛、中氣虧損的人,脈象必然是浮而無力,所以不能單純地說浮脈就是表證。沉脈雖然歸屬於里證,但是凡是外感病邪剛侵入較深的時候,寒邪束縛皮膚毛孔,導致脈氣不能到達,脈象必然是沉而緊,所以不能單純地說沉脈就是里證。
數脈代表熱,但真正的熱證未必是數脈,凡是虛損的病症,陰陽兩虛,氣血虛弱慌亂,虛損嚴重的時候,脈象就會非常快,所以不能單純地說數脈就是熱證。遲脈雖然代表寒,但是凡是傷寒病剛退,體內餘熱未清的時候,脈象大多是遲而滑,所以不能單純地說遲脈就是寒證。弦脈強硬類似實證,但是真正的陰虛、胃氣大虧,以及陰陽阻隔等病症,脈象必然是寬大而弦且有力,所以不能單純地說強脈就是實證。微細脈類似虛證,但是凡是疼痛劇烈導致氣機閉塞,營衛之氣壅滯不通的時候,脈象必然是伏匿,所以不能單純地說伏脈就是虛證。
由此推論,不只這些脈象如此,所有脈象中都存在相似的情況,都有需要仔細辨別的地方。如果診斷能夠達到這種程度,那麼就一定能成為像觀察鳶鳥潛水,魚兒跳躍一般精通脈象的學者了。這實在是不容易說清楚啊!不容易說清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