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7)

1. 傷寒厥逆

仲景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寒多熱少,陽氣退,其病為進也。

詳此仲景之厥逆,頗與《內經》有異。蓋以手足言之,在《內經》則有寒厥、熱厥之分;在仲景則單以逆冷者為厥。再以邪正言之,在《內經》則論在元氣,故其變出百端,而在氣在血俱有危證;在仲景則論在邪氣,故單據手足,而所畏者則在陰進而陽退也。觀成無己曰:厥為陰之盛也,義可知矣。諸傷寒厥逆等證,俱詳具傷寒門。

白話文:

張仲景說:傷寒病從發病到第四、五天就出現厥逆的,必定會發熱,先發熱的,之後必定會出現厥逆。厥逆症狀嚴重的,發熱也嚴重;厥逆症狀輕微的,發熱也輕微。應該用下法治療厥逆,卻反而用發汗法治療的,病人一定會口瘡爛而且發紅。所有出現厥逆的,都是因為陰陽氣不相順接而造成的。厥逆,就是手腳反常地發冷。厥逆症狀輕微而發熱症狀重的,病情會好轉;寒冷症狀多而發熱症狀少的,陽氣衰退,病情會加重。

仔細研讀仲景的厥逆理論,跟《內經》有些不同。從手足的角度來說,《內經》分為寒厥和熱厥;仲景則只把手足反常發冷的情況稱為厥逆。再從邪正的角度來說,《內經》論述的是元氣,所以變化多端,並且在氣和血中都有危急的症狀;仲景則論述的是邪氣,所以只根據手足的表現,而擔心的則是陰氣進而陽氣退。觀成無己說:厥逆是陰氣盛的表現,道理很清楚了。所有傷寒厥逆等症狀,都詳細記載在傷寒門。

2. 論證

厥逆之證,危證也。蓋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氣血敗亂之謂也,故《內經》特重而詳言之。如雲卒厥、暴厥者,皆厥逆之總名也。如雲寒厥、熱厥者,分厥逆之陰陽也。如雲連經,連臟者,論厥逆之死生也。再若諸經臟腑之辨,亦既詳矣。又近世猶有氣厥、血厥、痰厥、酒厥、臟厥、蛔厥等證,亦無非本之經義。

觀《內經》諸論已極明顯,奈何後人猶不能察?凡遇此證,則悉認之為中風,竟不知厥逆為何病,而通作風治,害孰甚焉!余深悲之,故於前非風門悉力辨正。至於治此之法,即當以前非風證治互相參用,正所以治厥逆也。其有未盡等證,仍列如後條。

白話文:

厥逆之證,危證也。

厥逆的症狀,是危急的病症。

蓋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氣血敗亂之謂也,故《內經》特重而詳言之。

因為「厥」指的是氣血衰竭,「逆」指的是氣血運行紊亂,所以厥逆是指氣血衰敗紊亂的狀態。《內經》對此病症特別重視,並詳細論述。

如雲卒厥、暴厥者,皆厥逆之總名也。如雲寒厥、熱厥者,分厥逆之陰陽也。如雲連經,連臟者,論厥逆之死生也。再若諸經臟腑之辨,亦既詳矣。

例如「卒厥」和「暴厥」都是厥逆的總稱。「寒厥」和「熱厥」則區分了厥逆的陰陽屬性。「連經」和「連臟」則說明了厥逆的病情發展程度。此外,各經絡臟腑的辨證也已在《內經》中詳述。

又近世猶有氣厥、血厥、痰厥、酒厥、臟厥、蛔厥等證,亦無非本之經義。

近代出現的「氣厥」、「血厥」、「痰厥」、「酒厥」、「臟厥」、「蛔厥」等症狀,也都源於《內經》中的病理學說。

觀《內經》諸論已極明顯,奈何後人猶不能察?凡遇此證,則悉認之為中風,竟不知厥逆為何病,而通作風治,害孰甚焉!

《內經》的論述已經十分清晰,為什麼後人仍然無法理解?遇到這些症狀,就一概認定為中風,完全不知道厥逆是一種什麼病,而採用治療中風的方法,這實在是害人不淺!

余深悲之,故於前非風門悉力辨正。至於治此之法,即當以前非風證治互相參用,正所以治厥逆也。其有未盡等證,仍列如後條。

我對此感到非常悲痛,所以特地在「前非風門」中努力辨正。治療厥逆的方法,應該參考治療其他非風證的方法,互相參用,才能治癒厥逆。其他未盡的病症,我會在後面的條目中列出。

3. 論治(共七條)

一、寒厥熱厥之治:凡寒厥者,必四肢清涼,脈沉微不數,或雖數而無力,或畏寒喜熱,引衣自覆,或下痢清穀,形證多惺惺。雖此類皆屬寒證,然似熱非熱之證猶多。故凡以手足見厥而脈證俱無實熱者,悉寒厥之無疑也。

熱厥者,必先多熱證,脈沉滑而數,畏熱喜冷,揚手掉足,或煩躁不寧,大便秘赤,形證多昏冒。凡治此二者,即當以非風門治寒治熱之法主之。至若傷寒厥證,其陰其陽,亦當以此法為辨。但傷寒之厥,辨在邪氣,故寒厥宜溫,熱厥可攻也。《內經》之厥,重在元氣,故熱厥當補陰,寒厥當補陽也。二者之治,不可不察。

一、氣厥之證有二,以氣虛、氣實皆能厥也。氣虛卒倒者,必其形氣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脈微弱,此氣脫證也。宜參、耆、歸、朮、地黃、枸杞、大補元煎之屬。甚者,以回陽飲、獨參湯之類主之。氣實而厥者,其形氣憤然勃然,脈沉弦而滑,胸膈喘滿,此氣逆證也。經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即此類也。

白話文:

寒厥和熱厥的治療:凡是寒厥,一定四肢冰冷,脈象沉細微弱,或雖然脈象快但無力,或者怕冷喜熱,拉著衣服蓋住自己,或者拉肚子排泄稀薄的穀物,症狀表現多半清醒。雖然這些都是寒證,但看似發熱卻非發熱的症狀卻更多。所以,凡是手腳出現厥逆,脈象和症狀都沒有真熱的,都可以肯定屬於寒厥。

熱厥,必定先出現許多發熱的症狀,脈象沉滑而快,怕熱喜冷,手腳亂動,或者煩躁不安,大便乾燥發紅,症狀表現多半昏迷。凡是治療這兩種病症,就應該用不屬於風門的治寒治熱的方法來治療。至於傷寒的厥逆症狀,是陰還是陽,也應該用這個方法來辨別。但是傷寒的厥逆,辨別重點在於邪氣,所以寒厥宜用溫熱的方法,熱厥可以用攻邪的方法。 《內經》中的厥逆,重視元氣,所以熱厥應該補陰,寒厥應該補陽。兩種病症的治療,不可不仔細觀察。

氣厥的症狀有兩種,由於氣虛和氣實都能導致厥逆。氣虛突然昏倒,一定身形氣息衰弱,面色蒼白,身體微冷,脈象微弱,這是氣虛脫陷的症狀。應該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地黃、枸杞等藥物治療,嚴重的可以用回陽飲、獨參湯之類的藥物治療。氣實而導致厥逆,身形氣息充滿怒氣,脈象沉弦而滑,胸膈滿悶喘不過氣,這是氣逆的症狀。經書上說:大怒就會導致形氣消失,血液上涌,就是指這一類症狀。

治宜以排氣飲,或四磨飲,或八味順氣散、蘇合香丸之類,先順其氣。然後隨其虛實而調理之。又若因怒傷氣逆,氣旋去而真氣受損者,氣本不實也;再若素多憂鬱恐畏,而氣怯氣陷者,其虛尤可知也,若以此類而用行氣開滯等劑則誤矣。

一、血厥之證有二,以血脫、血逆皆能厥也。血脫者,如大崩大吐,或產血盡脫,則氣亦隨之而脫,故致卒僕暴死。宜先掐人中或燒醋炭,以收其氣,急用人參一二兩煎湯灌之,但使氣不盡脫,必漸蘇矣。然後因其寒熱,徐為調理,此所謂血脫益氣也。若不知此,而但用血分等藥,則幾微之氣,忽爾散失,陰無所主,無生機矣。

白話文:

治療時應該先使用排氣飲、四磨飲、八味順氣散、蘇合香丸等藥物,以順暢氣機。之後再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進行調理。如果患者因怒氣傷及氣機逆亂,導致氣機旋轉消失,真氣受損,則氣虛本就存在。若患者平時常憂鬱恐懼,導致氣虛怯弱下陷,則氣虛更加明顯。對於這種情況,如果使用行氣開滯的藥物治療,就容易犯錯。

血厥的症狀主要分為兩種:血脫和血逆,都能導致昏厥。血脫是指大量出血,例如大出血、嘔吐大量鮮血,或是產後血盡脫失,氣機也會隨之而脫,導致突然昏倒,甚至死亡。治療應先掐人中或用醋炭燒灼,以收斂氣機,並緊急服用人參一兩到兩兩煎湯灌服,以防止氣機完全耗散。只要氣機不完全耗散,就能慢慢恢復。之後再根據患者的寒熱情況進行調理,這就是所謂的“血脫益氣”。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只用補血的藥物,那麼微弱的氣機就會迅速消失,陰氣失去依託,就沒有生機了。

其或有用寒涼以止血者,必致敗絕陽氣,適足以速其死耳。血逆者,即經所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之謂,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之類也。夫血因氣逆,必須先理其氣,氣行則血無不行也。宜通瘀煎,或化肝煎之類主之,俟血行氣舒,然後隨證調理。

一、痰厥之證,凡一時痰涎壅塞,氣閉昏憒,藥食俱不能通,必先宜或吐或開以治其標,此不得不先救其急也。但覺痰氣稍開,便當治其病本。如因火生痰者,宜清之降之;因風寒生痰者,宜散之溫之;因濕生痰者,宜燥之利之;因脾虛生痰者,自宜補脾;因腎虛生痰者,自宜補腎,此痰之不必治也。但治其所以痰而痰自清矣。

白話文:

如果用寒涼藥物止血,會損傷陽氣,反而加速死亡。血逆是指血液逆流上行,就像古籍中說的“血氣並走於上”,也像“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這樣的例子。因為血液逆流是氣逆導致的,所以必須先調理氣機,氣行則血自能順暢運行。可以用通瘀煎或化肝煎等方劑治療,待血液運行順暢,氣機舒展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調理。

痰厥的症狀是痰涎阻塞,氣閉昏迷,藥食都無法吞嚥,必須先用吐法或開竅法治療,這是急救措施。但當痰氣稍有改善後,就要治療病根。如果因為火熱生痰,就要清熱降火;如果因為風寒生痰,就要散寒溫陽;如果因為濕氣生痰,就要燥濕利水;如果因為脾虛生痰,就要補脾;如果因為腎虛生痰,就要補腎。只要治療痰生的根本原因,痰自然會消除。

然猶有不可治痰者,恐愈攻愈虛,而痰必愈甚也。諸治痰法,見前非風門治痰條中。

一、酒厥之證,即經所云熱厥之屬也。又經云:酒風者,亦此類也。凡縱飲無節之人,多有此病,方其氣血正盛,力能勝之,不知酒害之何有,及其將衰,則酒之侮人,斯可畏耳。酒病極多,莫知所出,其為酒厥,則全似中風。

輕者猶自知人,重者卒爾運倒,忽然昏憒,或躁煩,或不語,或痰涎如湧,或氣喘發熱,或咳嗽,或吐血,但察其大便乾燥,脈實喜冷者,此濕熱上壅之證,宜以抽薪飲之類,疾降其火;火之甚者,仍以梨漿飲、綠豆飲之屬,更迭進之,以解其毒。此證大忌辛燥等物,務使濕熱漸退,神氣稍復,然後用補陰等劑,以善其後。

白話文:

但是,還有一些痰症不能用藥物治療,因為擔心越治療越虛弱,痰反而會更嚴重。各種治療痰的方法,可以參考前面「非風門治痰條」中的內容。

酒厥的症狀,就是經書中所說的「熱厥」類。經書中還說:「酒風」也屬於這一類。凡是縱情飲酒沒有節制的人,大多會患上這種病。當他們氣血正盛的時候,身體有力氣可以抵抗酒的傷害,還不知道酒有什麼危害。等到身體衰弱時,酒的危害就可怕了。酒病有很多,讓人難以預料,患上酒厥,就會像中風一樣。

輕症患者還能認得人,重症患者突然倒地,昏迷不醒,或者焦躁不安,或者不說話,或者痰涎涌出,或者氣喘發熱,或者咳嗽,或者吐血。但是觀察他們的大便乾燥,脈象實而喜冷,這是濕熱上壅的症狀,應該用「抽薪飲」這一類的藥物,迅速下降火氣;火氣很旺的,還要用「梨漿飲」、「綠豆飲」這一類的藥物,輪流服用,以解毒。這種情況忌諱辛燥類食物,一定要讓濕熱逐漸退去,精神恢復一些,然後再用補陰類的藥物,以調理好後遺症。

其有大便不實,或無火證,而脈見緩弱者,則不宜清火,但以二陳湯、六君子湯或金水六君煎之類主之。若因酒傷陰,以致脾腎兩虛而為厥脫者,非速救本源終無濟也。凡患此者,宜終身忌酒。勿使沾唇可也。若不知戒,再犯必難為矣。

一、色厥之證有二:一曰暴脫,一曰動血也。凡色厥之暴脫者,必以其人本虛,偶因奇遇,而悉力勉為者有之。或因相慕日久,而縱竭情欲者亦有之。故於事後則氣隨精去,而暴脫不返。宜急掐人中,仍令陰人摟定,用口相對,務使暖氣噓通,以接其氣,勿令放脫,以保其神,隨速用獨參湯灌之。或速灸氣海數十壯,以復陽氣,庶可挽回。

白話文:

對於大便失常,或者沒有火旺徵兆,但脈象緩弱的情況,不宜使用清熱藥物,可以選擇二陳湯、六君子湯或者金水六君煎等方劑進行調理。如果是由於飲酒過量導致陰虛,進而引起脾腎雙虛、厥脫的情況,則必須迅速輓救根本,否則無法奏效。對於這種情況的患者,應當終身避免飲酒,只要不讓酒接近脣邊即可。如果不加戒心再次犯錯,後果將不堪設想。

色厥之症狀有兩種:一種是突然失去知覺,另一種是血液外溢。對於突然失去知覺的患者,通常是因為原本身體虛弱,又遇到意外事件,為了勉強自己而導致的。或者長期受到愛慕,放縱情慾也有可能導致此症狀。在事情發生後,會出現氣隨精去,導致突然失去知覺,無法恢復。應當立即掐人中,讓親密的人扶持,面對面呼出溫暖的氣息,以接續他們的氣息,防止神志失常,並迅速使用獨參湯灌服。或者迅速灸氣海穴數十次,以恢復陽氣,這樣或許可以輓回。

第以臨時慌張,焉知料理,故每致不救。然此以即病者言,所見誠不多也。其有不即病而病此者則甚多也,又何以言之?以其精去於頻,而氣脫於漸。故每於房欲二三日之後,方見此證。第因其病不在即,故不以此為病。兼之人多諱此,而不知中年之後,多有因此而病者,是皆所謂色厥也。

奈時師不能察,而每以中風斃之耳。凡治此者,單宜培補命門,或水或火,當以非風門治法第三條者主之。又色厥之動血者,以其血氣並走於上,亦血厥之屬也。但與大怒血逆者不同,而治法亦有所異。蓋此因欲火上炎,故血隨氣上,必其情欲動極而欲不能遂者有之。或借曲糵以強遏鬱火者亦有之。

白話文:

在臨時慌亂的情況下,無法妥善處理,所以往往導致無法輓回的後果。這主要是針對當下生病的人來說的,實際見證的例子確實不多。然而,有許多人並非立即生病,而是因為長期的精氣流失和氣血逐漸脫離,才導致生病。通常在房事後兩到三天,才會出現這種症狀。由於他們的疾病並非立馬發生,所以並不會被認為是病態。此外,人們往往對這種情況感到避諱,卻不知道中年以後,很多人正是因為這種情況而生病的,這就是所謂的「色厥」。

可惜的是,當時的醫生未能識別這種情況,常常誤判為中風而致死。對於這種病症的治療,單純需要培養補充命門,或者使用滋水補火的方法,應當遵循非風門治療方法的第三條原則。另外,對於動脈出血的「色厥」,由於血液和氣都向上走,這也是屬於血厥的一種。但是,它與因大怒導致的血液上逆有所不同,因此治療方法也有所區別。這主要是因為慾望的火焰上昇,導致血隨氣上,必須是情感達到極點但慾望無法實現的情況。或者,有人可能通過飲用酒類等來強烈抑制內心的鬱熱。

其證則忽爾暴吐,或鼻衄不能禁止,或厥逆,或汗出,或氣喘,或咳嗽,此皆以陰火上衝而然。凡治此者,必先制火以抑其勢,宜清化飲、四陰煎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其有陰竭於下,火不歸源,別無煩熱脈證,而血厥不止垂危者,非鎮陰煎必不能救。待其勢定,然後因證酌治之。

一、臟厥、蛔厥二證,皆傷寒證也,並見傷寒門。

白話文:

患者可能突然嘔吐、流鼻血止不住、手腳發冷、出汗、喘不過氣、咳嗽,這些都是因為陰虛火旺,內火上衝引起的。治療上必須先抑制火勢,可以服用清化飲、四陰煎或加減一陰煎等方劑。如果陰液耗竭,火無法歸於本位,沒有發熱脈象,但血崩不止,情況危急,就必須用鎮陰煎來救治。等到病情穩定後,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此外,臟厥和蛔厥都是傷寒的症狀,詳見傷寒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