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8)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8)
1. 述古
華元化《陽厥論》曰:驟風暴熱,雲物飛揚,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寒不寒,當雨不雨,水竭土壞,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之涸,此天地之陽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聾目盲,咽乾口焦,喉舌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頭昏腦重,雙晴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脅滿悶,背疽肉爛,煩潰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
《陰厥論》曰:飛霜走雹,朝昏暮靄,雲雨飄颻,風露寒冷,當熱不熱,未寒而寒,時氣淋淫,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壞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陰厥也。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攣,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滿痛,頭頷搖鼓,腰腳沉重,語言謇澀,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滑,吞吐酸淥,悲憂慘慼,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陰厥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
舉按俱絕者,死。一身悉冷,額汗自出者亦死。陰厥之病,過三日勿治。
白話文:
華元化在《陽厥論》中說:突然颳起暴風,天氣酷熱,雲霧飛揚,早晨陰暗,傍晚晴朗,晚上炎熱,白天寒冷,應該冷卻卻不冷,應該下雨卻不下雨,河水乾涸,土地龜裂,時節大旱,草木枯萎,江河乾涸,這就是天地陽氣虛衰的徵兆。突然感到胸悶氣喘,四肢無力,大小便不通暢,耳朵失聰,眼睛失明,喉嚨乾燥,嘴巴發乾,喉嚨和舌頭長瘡,鼻涕流不停,臉頰發紅,心煩意亂,頭昏腦脹,兩眼通紅,全身發熱,平時做不到的事情突然能做到,平時不想要的東西突然想要,爬高唱歌大笑,脫衣服奔跑,胡言亂語,不分親疏,性情暴躁無度,不停地喝水,胸口脹滿,腹部和脅肋脹悶,背部生瘡,潰爛化膿,吃不下東西,水喝進去也無法消化,突然腫脹,肚子脹滿,叫喊昏迷,失去意識,疼痛難忍,不知道疼痛來自哪裡,這就是人體陽氣虛衰的徵兆。陽氣虛衰的脈象,按壓有力者能活,脈象消失者則會死亡。
《陰厥論》中說:飄落霜雪,降下冰雹,早晨昏暗,傍晚有霧,烏雲飄浮,風露寒冷,應該熱卻不熱,還沒冷卻就已經寒冷,天氣潮濕陰冷,泉水湧出田野,山崩地裂,土地龜裂,河水泛濫,月亮黯淡,太陽昏暗,這就是天地陰氣虛衰的徵兆。突然失聲,全身發冷,身體僵硬,四肢蜷縮,嘴唇發青,臉色發黑,眼睛直視,嘴巴緊閉,心腹疼痛,頭頸搖晃,腰腿沉重,言語不清,嘔吐腹瀉,肢體麻木,大小便失禁,吞咽時感覺酸澀,悲傷憂愁,喜怒無常,這就是人體陰氣虛衰的徵兆。陰氣虛衰的脈象,手指輕輕觸摸脈搏微弱,按壓時脈搏強勁者能活。
手指觸摸和按壓都消失者則會死亡。全身冰冷,額頭冒汗者也會死亡。陰氣虛衰的病症,超過三天就不要再治療。
2. 厥逆論列方
獨參湯(補三五),大補元煎(新補一),六君子湯(補五),鎮陰煎(新熱十三),四陰煎(新補十二),六味回陰飲(新熱二),清化飲(新因十三),化肝煎(新寒十),四味回陽飲(新熱一),二陳湯(和一),排氣飲(新和六),金水六君煎(新和一),通瘀煎(新因五),四磨飲(和五二),加減一陰煎(新補九),蘇合香丸(和三七一),八味順氣散(和二四四)
白話文:
獨參湯、大補元煎、六君子湯、鎮陰煎、四陰煎、六味回陰飲、清化飲、化肝煎、四味回陽飲、二陳湯、排氣飲、金水六君煎、通瘀煎、四磨飲、加減一陰煎、蘇合香丸、八味順氣散等中藥方劑,分別屬於不同的藥性分類,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可以針對不同的病症進行治療。
3. 論外備用方
星香湯(和二四三,痰氣厥),四逆湯(熱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厥冷),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姜附湯(熱三二,厥冷轉筋),附子理中湯(熱二,虛寒),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養正丹(熱一八八,痰厥不降),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白話文:
星香湯、四逆湯、沉香桂附丸、三建湯、姜附湯、附子理中湯、大已寒丸、養正丹、四逆散,這些都是古籍中記載的方劑,用於治療不同的病症。
4. 經義
《骨空論》曰:風者,百病之始也。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陰陽應象大論》曰: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太陰陽明論》曰: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歲露論》曰:賊風邪氣,乘虛傷人。
《八正神明論》曰: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如其情,莫見其形。
《平人氣象論》曰:脈滑曰風。
《風論》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白話文:
《骨空論》說,風是百病的根源。風從外界侵入,會讓人感到寒冷、出汗、頭痛、身體沉重、怕冷。治療要針對風府穴,調節陰陽。不足就補,有餘就瀉。
《陰陽應象大論》說,邪風來襲,速度如同風雨。
《太陰陽明論》說,陽氣受風,陰氣受濕。受風者,上半身先受到傷害;受濕者,下半身先受到傷害。
《歲露論》說,邪風乘虛而入,損害人體。
《八正神明論》說,正氣與邪氣,像是身體用力出汗,毛孔開張,遇上虛風,就會侵入人體。因此,邪風不易察覺,只可感應,難以看見。
《平人氣象論》說,脈搏滑利,就是風邪。
《風論》說,風邪藏在皮膚之間,無法內通,也無法外泄。風性善於流動,變化多端,毛孔開張就感到寒冷,閉塞就感到悶熱。寒冷時會減少食慾,悶熱時會消耗肌肉。因此,會讓人感到寒冷、發熱,無法進食,叫做寒熱。
《評熱病論》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清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此節有說在咳嗽門)
白話文:
《評熱病論》中說:勞風法存在於肺部下方,這種病會使人感到頭昏腦脹,向上仰視,口中流出的唾液像鼻涕一樣,怕風並且發冷,這就是勞風病。巨陽引精,體力強壯者三日內會發病,中年人五日內會發病,體弱者七日內會發病,咳嗽時會咳出清黃色的痰液,狀似膿液,大小如彈丸,從口中或鼻中吐出。如果無法咳出,就會傷及肺部,傷及肺部就會死亡。(這段內容屬於咳嗽門)
5. 論證
傷風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傳經絡,即為傷寒;邪輕而淺者,止犯皮毛,即為傷風。皮毛為肺之合而上通於鼻,故其在外則為鼻塞聲重。甚者並連少陽、陽明之經,而或為頭痛,或為憎寒發熱;其在內則多為咳嗽,甚則邪實在肺,而為痰為喘。有寒勝而受風者,身必無汗而多咳嗽,以陰邪閉郁皮毛也。
有熱勝而受風者,身必多汗,惡風而咳嗽,以陽邪開泄肌腠也。有氣強者,雖見痰嗽,或五六日,或十餘日,肺氣疏則頑痰利,風邪漸散而愈也。有氣弱者,邪不易解而痰嗽日甚,或延綿數月,風邪猶在,非用辛溫,必不散也。有以衰老受邪,而不慎起居,則舊邪未去,新邪繼之,多致終身受其累,此治之尤不易也。
白話文:
傷風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傳經絡,即為傷寒;邪輕而淺者,止犯皮毛,即為傷風。
傷風的病症,原本都是由外感風寒所引起。但若邪氣很重,並且深入體內,遍布全身經絡,就稱為傷寒;如果邪氣較輕,只侵犯到皮膚和毛髮,就稱為傷風。
皮毛為肺之合而上通於鼻,故其在外則為鼻塞聲重。甚者並連少陽、陽明之經,而或為頭痛,或為憎寒發熱;其在內則多為咳嗽,甚則邪實在肺,而為痰為喘。
皮膚和毛髮是肺臟的表層,向上連通鼻腔,所以傷風時,外在表現就是鼻塞、聲音沉重。嚴重的甚至會連累少陽、陽明經脈,出現頭痛、怕冷發熱等症狀;而內在表現則多為咳嗽,嚴重的話邪氣就會停留在肺臟,引起痰多、喘不過氣。
有寒勝而受風者,身必無汗而多咳嗽,以陰邪閉郁皮毛也。
如果是寒氣過盛而受風寒的人,身體一定不會出汗,而且會經常咳嗽,這是因為寒邪會阻礙皮毛的正常功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有熱勝而受風者,身必多汗,惡風而咳嗽,以陽邪開泄肌腠也。
如果是熱氣過盛而受風寒的人,身體一定會出汗,而且怕風,也容易咳嗽,這是因為熱邪會使肌膚腠理開泄,導致汗液外泄,身體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
有氣強者,雖見痰嗽,或五六日,或十餘日,肺氣疏則頑痰利,風邪漸散而愈也。
對於體質強壯的人來說,即使出現痰咳,也可能在五六天或十幾天後自然痊癒。因為肺氣強健,可以幫助排出頑固的痰液,風邪也會逐漸消散。
有氣弱者,邪不易解而痰嗽日甚,或延綿數月,風邪猶在,非用辛溫,必不散也。
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邪氣不易消除,痰咳還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持續好幾個月。因為風邪仍然存在,必須使用辛溫的藥物才能驅散風邪,才能徹底痊癒。
有以衰老受邪,而不慎起居,則舊邪未去,新邪繼之,多致終身受其累,此治之尤不易也。
對於年老體弱的人來說,如果受到風寒侵襲,又沒有注意起居養護,舊病未除,新的邪氣又會接踵而來,很容易導致終身受其困擾。這種情況是最難治癒的。
蓋凡風邪傷人,必在肩後頸根、大杼、風門、肺俞之間,由茲達肺,最近最捷,按而酸處,即其徑也。故凡氣體薄弱,及中年以後血氣漸衰者,邪必易犯,但知慎護此處,或晝坐則常令微暖,或夜臥則以衣帛之類密護其處,勿使微涼,則可免終身傷風咳嗽之患。此余身驗切效之法,謹錄之以告夫惜身同志者。
白話文:
風寒侵襲人體,通常會從肩後頸根、大杼、風門、肺俞這些穴位入侵,進而影響肺部,這是最直接、最快速的途徑。按壓這些穴位,如果感到酸痛,就表示風寒入侵的部位。因此,體質虛弱的人,或中年以後血氣逐漸衰退的人,更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只要注意保護這些穴位,白天坐著時可以用溫熱的方法保持溫暖,晚上睡覺時用衣服或布料遮蓋這些部位,避免受涼,就能避免終生患上傷風咳嗽的毛病。這是我的親身經驗,效果顯著,特此記錄下來,與珍惜身體的朋友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