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8)

1. 述古

華元化《陽厥論》曰:驟風暴熱,雲物飛揚,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寒不寒,當雨不雨,水竭土壞,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之涸,此天地之陽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聾目盲,咽乾口焦,喉舌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頭昏腦重,雙晴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脅滿悶,背疽肉爛,煩潰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

《陰厥論》曰:飛霜走雹,朝昏暮靄,雲雨飄颻,風露寒冷,當熱不熱,未寒而寒,時氣淋淫,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壞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陰厥也。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攣,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滿痛,頭頷搖鼓,腰腳沉重,語言謇澀,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滑,吞吐酸淥,悲憂慘慼,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陰厥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

舉按俱絕者,死。一身悉冷,額汗自出者亦死。陰厥之病,過三日勿治。

2. 厥逆論列方

獨參湯(補三五),大補元煎(新補一),六君子湯(補五),鎮陰煎(新熱十三),四陰煎(新補十二),六味回陰飲(新熱二),清化飲(新因十三),化肝煎(新寒十),四味回陽飲(新熱一),二陳湯(和一),排氣飲(新和六),金水六君煎(新和一),通瘀煎(新因五),四磨飲(和五二),加減一陰煎(新補九),蘇合香丸(和三七一),八味順氣散(和二四四)

3. 論外備用方

星香湯(和二四三,痰氣厥),四逆湯(熱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厥冷),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姜附湯(熱三二,厥冷轉筋),附子理中湯(熱二,虛寒),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養正丹(熱一八八,痰厥不降),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4. 經義

《骨空論》曰:風者,百病之始也。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陰陽應象大論》曰: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太陰陽明論》曰: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歲露論》曰:賊風邪氣,乘虛傷人。

《八正神明論》曰: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如其情,莫見其形。

《平人氣象論》曰:脈滑曰風。

《風論》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評熱病論》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清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此節有說在咳嗽門)

5. 論證

傷風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傳經絡,即為傷寒;邪輕而淺者,止犯皮毛,即為傷風。皮毛為肺之合而上通於鼻,故其在外則為鼻塞聲重。甚者並連少陽、陽明之經,而或為頭痛,或為憎寒發熱;其在內則多為咳嗽,甚則邪實在肺,而為痰為喘。有寒勝而受風者,身必無汗而多咳嗽,以陰邪閉郁皮毛也。

有熱勝而受風者,身必多汗,惡風而咳嗽,以陽邪開泄肌腠也。有氣強者,雖見痰嗽,或五六日,或十餘日,肺氣疏則頑痰利,風邪漸散而愈也。有氣弱者,邪不易解而痰嗽日甚,或延綿數月,風邪猶在,非用辛溫,必不散也。有以衰老受邪,而不慎起居,則舊邪未去,新邪繼之,多致終身受其累,此治之尤不易也。

蓋凡風邪傷人,必在肩後頸根、大杼、風門、肺俞之間,由茲達肺,最近最捷,按而酸處,即其徑也。故凡氣體薄弱,及中年以後血氣漸衰者,邪必易犯,但知慎護此處,或晝坐則常令微暖,或夜臥則以衣帛之類密護其處,勿使微涼,則可免終身傷風咳嗽之患。此余身驗切效之法,謹錄之以告夫惜身同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