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 (10)
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 (10)
1. 小兒
涼驚丸(九六),治驚疳熱搐睛赤,潮熱痰涎,牙關緊急。
龍膽草(炒焦),防風,青黛(各三錢),鉤藤鉤(二錢),黃連(炒,五錢),龍腦(一錢),牛黃,麝香(各二分),
上為末,麵糊丸,粟米大。每服十丸,煎金銀花湯下。
利驚丸(九七),治急驚。
天竺黃(二錢),輕粉,青黛(各一錢),黑牽牛(炒,五錢),
一方無天竺黃。
上為末,煉蜜丸,豌豆大。每歲一丸,薄荷水化下。
(錢氏)抑青丸(九八),治肝熱急驚搐搦。
羌活,川芎,當歸,防風,龍膽草(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二丸,竹葉湯入砂糖化下。此方加大黃、梔子仁,即名瀉青丸。
化痰丸(九九),治驚搐喉內痰響者暫用。
膽星,半夏(制),礞石(制),枳實(各二兩),麝香(三分),
上為末,薑汁糊丸,綠豆大,硃砂為衣。薑湯研化,量送。
比金丸(百),治驚癇先用此藥。
人參,遠志(薑製取肉,炒),白茯苓,南星,川芎,石菖蒲(細密者),天麻,硃砂,青黛,琥珀(各一錢),麝香(一字)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二丸,金銀薄荷湯下。
虎睛丸(百一),治驚癇邪氣入心。
虎睛(細研),遠志(薑汁浸),犀角(鎊屑),石菖蒲,大黃(濕紙包煨),麥冬(等分),蜣螂(去足翅,炒,三枚)
上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一二丸,竹葉煎湯或金銀薄荷湯下。
五癇丸(百二),一名五色丸。治五癇。
硃砂,珍珠(各五錢),雄黃(一兩),水銀(二錢半),黑鉛(三兩,同水銀結成砂)
上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銀薄荷湯下。
斷癇丹(百三),治五癇瘥後復發,證候多端,連綿不除者。
黃耆(蜜炙),鉤藤鉤,細辛,炙甘草(各半兩),蛇蛻(二寸,酒炙),蟬蛻(四個),牛黃(一錢,另研),
上為末,煮棗肉丸,麻子大。煎人參湯下,每服數丸,量兒加減。
消風丸(百四),治風癇先宜此藥。
膽星(二錢),羌活,獨活,防風,天麻,人參,荊芥,川芎,細辛(各一錢),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薄荷紫蘇湯調化下。
妙聖丹(百五),治食癇,因驚而停食吐乳,寒熱,大便酸臭是也。
赭石(煅,醋淬,二錢半),巴霜(三分),硃砂,雄黃,蠍梢(各一錢),輕粉,麝香(各一匙),杏仁(微炒,二錢),
上為末,棗肉丸,梧子大。每服一二丸,木賊草煎湯送下。
褊銀丸(百六),治癲癇膈熱,風涎壅盛,腹脹喘促,實滯者。
巴豆,水銀(各五錢),京墨(八錢,火燒醋淬),黑鉛(二錢半,水銀煎),麝香(五分,另研)
上為末,陳米粥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煎薄荷湯下。
白話文:
小兒
涼驚丸(編號九十六),治療因驚嚇導致的疳症發熱、抽搐、眼睛發紅、潮熱、痰多、牙關緊閉等症狀。
藥材組成:龍膽草(炒至焦黃)、防風、青黛(各三錢)、鉤藤(二錢)、黃連(炒過,五錢)、龍腦(一錢)、牛黃、麝香(各二分)。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劑,大小如小米。每次服用十丸,用煎好的金銀花湯送服。
利驚丸(編號九十七),治療急驚風。
藥材組成:天竺黃(二錢)、輕粉、青黛(各一錢)、黑牽牛(炒過,五錢)。 另一種配方不含天竺黃。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劑,大小如豌豆。按照年齡,每歲服用一丸,用薄荷水化開送服。
抑青丸(編號九十八),錢氏的方子,治療肝熱引起的急驚風、抽搐。
藥材組成:羌活、川芎、當歸、防風、龍膽草(各等分)。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劑,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竹葉湯加入砂糖化開送服。此方若加入大黃、梔子仁,就叫做瀉青丸。
化痰丸(編號九十九),治療因驚風抽搐而導致喉嚨痰鳴的症狀,可暫時使用。
藥材組成:膽星、半夏(炮製過)、礞石(炮製過)、枳實(各二兩)、麝香(三分)。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糊做成丸劑,大小如綠豆,再用硃砂包裹丸劑。用薑湯化開丸藥服用,用量視情況調整。
比金丸(編號一百),治療驚癇,可先使用此藥。
藥材組成:人參、遠志(用薑汁炮製並取肉,炒過)、白茯苓、南星、川芎、石菖蒲(細密者)、天麻、硃砂、青黛、琥珀(各一錢)、麝香(少許)。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金銀花薄荷湯送服。
虎睛丸(編號一百零一),治療因驚癇導致邪氣侵入心臟。
藥材組成:虎睛(研磨成細末)、遠志(用薑汁浸泡)、犀角(磨成屑)、石菖蒲、大黃(用濕紙包裹煨過)、麥冬(各等分)、蜣螂(去除腳和翅膀,炒過,三枚)。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米糊做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竹葉煎湯或金銀花薄荷湯送服。
五癇丸(編號一百零二),又名五色丸,治療各種癇症。
藥材組成:硃砂、珍珠(各五錢)、雄黃(一兩)、水銀(二錢半)、黑鉛(三兩,與水銀混合成砂)。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劑,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三到四丸,用煎好的金銀花薄荷湯送服。
斷癇丹(編號一百零三),治療癇症痊癒後又復發,且症狀多變、持續不斷的情況。
藥材組成:黃耆(用蜂蜜炙過)、鉤藤、細辛、炙甘草(各半兩)、蛇蛻(二寸,用酒炙過)、蟬蛻(四個)、牛黃(一錢,另外研磨)。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煮熟的棗肉做成丸劑,大小如麻子。用煎好的人參湯送服,每次服用數丸,用量根據孩子情況調整。
消風丸(編號一百零四),治療風癇,應先使用此藥。
藥材組成:膽星(二錢)、羌活、獨活、防風、天麻、人參、荊芥、川芎、細辛(各一錢)。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丸,用薄荷紫蘇湯調服。
妙聖丹(編號一百零五),治療食癇,因受驚嚇而導致停食、吐奶、發冷發熱、大便酸臭等症狀。
藥材組成:赭石(煅燒後用醋淬過,二錢半)、巴豆霜(三分)、硃砂、雄黃、蠍梢(各一錢)、輕粉、麝香(各一匙)、杏仁(微炒,二錢)。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棗肉做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木賊草煎湯送服。
褊銀丸(編號一百零六),治療癲癇,症見胸膈發熱、風痰壅盛、腹脹氣喘等實證。
藥材組成:巴豆、水銀(各五錢)、京墨(八錢,用火燒後醋淬)、黑鉛(二錢半,用水銀煎過)、麝香(五分,另外研磨)。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煮熟的陳米粥做成丸劑,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二到三丸,用煎好的薄荷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