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4)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4)
1. 總論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條)
若無汗下之證,則必不可妄用汗下,以賊人之命也。務得其宜,然後謂之明醫,而福自有歸矣。
萬氏曰:解其火毒,恐郁遏而乾枯;養其血氣,欲流行而舒暢。按此說誠善。然所謂火毒者,以實熱為言,若火有虛實真假,則不得概認為火毒。
程氏曰:痘瘡出自六腑,先動陽分,而後歸陰經,其本屬陽,故多發熱而陰血虛耗者多也。首尾當滋陰補血為主,不可一毫動氣,貴從緩治,所以白朮、半夏之燥悍,升麻之提氣上衝,皆不可輕用也。且痘瘡多有血熱者,故宜用四物湯加芩、連之屬,以養其陰而退其陽也。
程氏曰:痘毒根於淫火,必因歲氣傳流而發,故多兼表證,則內外交攻。此時若不用輕揚之劑,祛風散邪,淡滲解毒之藥,利便退熱,則外邪內火何由得解?邪既不解,則痘何由得善?此治之不容已也。然治之之法。必須審兒形色,察兒虛實,因證用藥,庶幾神效。世之醫者多宗錢氏清涼解毒之論,或按陳氏辛溫發敬之方,主見不同,致誤多矣。
殊不知痘疹色灰白,不起發,根窠不紅活,此皆虛寒,必宜陳氏方救之。荀非理明於心,無不眩惑。故必熱則涼之,寒則溫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何患乎疾之不愈耶。
程氏曰:治痘之要,始出之前,宜開和解之門;既出之後,當塞走泄之路;落痂之後,清涼漸進;毒去已盡,補益宜疏。
程氏曰:凡治痘,前後須加木通,以瀉熱邪自小便中出,不使攻胃,令無變黑之證。七日之後,熱退者,少用之。凡痘瘡前後總有危證,萬勿用天靈蓋、腦、麝之屬攻之。蓋毒出一步,財內虛一步,血氣運一日,則內耗一日,豈可夏用辛香耗氣之劑,雖僥倖偶中,後必有餘害也。是可見王霸之珠,相去遠矣。
程氏曰:凡婦人有孕而出痘者,以安胎為主。氣虛者,保元湯。血虛者,四物湯,或加白朮、黃芩、砂仁、陳皮,必使胎氣無損為主。
程氏曰:桂岩鄭先生云:痘者象其形而名之也。愚謂不獨象形而名,而治之之法,亦猶農家之種豆也。豆之為物,上實則難出,土瘠則難長,故實者鋤擾之,瘠者灌沃之,不實不瘠,惟順其性,不使物害之而已,知此則可以語醫矣。
今人於痘初起,不察虛實寒熱,或過用木香散、異功散之類,則以火濟火,致變紫黑倒陷,癰毒吐衄者有之;或妄用芩、連、梔、檗寒涼之藥,則大傷脾胃,為吐為瀉,為寒戰內陷者有之。故凡治痘之法,六日之前,不宜溫補,亦不宜妄用寒涼。師云:凡解毒之內,略加溫補,溫補之中,略加解毒,此不傳不刻之秘訣也。
若六日以後,毒已盡出於表,當溫補而不溫補者,膿不得壯而癢𤹀寒戰之患,必所不能兔矣。
白話文:
如果沒有出現需要發汗或瀉下的症狀,就絕對不可以隨意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這樣會害人性命。一定要用對方法,才能稱得上是高明的醫生,這樣福氣自然會降臨。
萬氏說:解火毒,是怕它鬱積而導致身體乾枯;養血氣,是為了讓氣血運行順暢。這個說法確實很好。但所謂的火毒,指的是實熱,如果火有虛實真假的區別,就不能一概認為是火毒。
程氏說:痘瘡這種病是從六腑而來,先在陽經活動,然後回到陰經,它本質上屬於陽性,所以常常會發熱,而且陰血虧虛的情況也很多。治療的重點應該從頭到尾都以滋陰補血為主,絕對不能輕易動氣,要慢慢地調理,因此像白朮、半夏這些燥烈的藥,還有升麻這種提氣上升的藥,都不能輕易使用。而且痘瘡常常有血熱的情況,所以適合用四物湯加上黃芩、黃連之類的藥,來滋養陰氣,退散陽熱。
程氏又說:痘毒的根源是淫火,一定是受到時令之氣的影響而發作,所以常常會兼有表證,也就是內外夾攻。這時候如果不用一些輕清透散的藥,來祛風散邪,用一些淡滲解毒的藥,來利尿退熱,那麼外邪內火怎麼能解除呢?邪氣不解,痘疹又怎麼會好轉呢?這是一定要治療的。但是治療的方法,必須仔細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和臉色,判斷孩子的體質虛實,根據不同的症狀用藥,才能有神奇的療效。現在的醫生大多遵循錢氏清涼解毒的理論,或者照搬陳氏辛溫發散的方子,各自主張不同,導致錯誤很多。
要知道,如果痘疹顏色灰白,難以發出,根部又不紅潤,這都是虛寒的表現,一定要用陳氏的方子來救治。如果不能明辨這些道理,很容易就會被迷惑。所以一定要根據情況,熱就用寒涼的藥,寒就用溫熱的藥,虛就用補益的藥,實就用瀉下的藥,這樣還怕病治不好嗎?
程氏說:治療痘瘡的要點,在痘疹還沒發出來之前,應該用開散調和的方法;在痘疹發出之後,應該阻止邪氣外泄;在痘痂脫落之後,可以用清涼的藥慢慢調理;等毒素完全清除後,就可以用補益的藥疏通氣血。
程氏說:凡是治療痘瘡,前後都要加上木通,讓熱邪從小便排出,不讓它侵犯胃部,以避免出現痘疹發黑的症狀。七天之後,如果熱退了,就少用木通。凡是痘瘡前後都可能出現危險的症狀,千萬不要用天靈蓋、腦髓、麝香之類攻伐的藥。因為每排出一步毒素,身體的內部就虛弱一步,氣血每運行一天,身體內部的損耗就增加一天,怎麼可以用辛香耗氣的藥物呢?即使偶爾僥倖治好了,以後也一定會留下後遺症。由此可見,好藥和霸道之藥,差別是很大的。
程氏說:凡是懷孕的婦女長痘瘡,治療的重點應該放在安胎上。氣虛的,用保元湯;血虛的,用四物湯,或者加上白朮、黃芩、砂仁、陳皮,一定要以保證胎兒安全為前提。
程氏說:桂岩鄭先生說:痘瘡是根據它的形狀來命名的。我認為不僅僅是根據形狀來命名,治療的方法也像農民種豆一樣。豆這種東西,如果土太硬就難以發芽,土太貧瘠就難以生長,所以對於土硬的要鬆土,對於土貧瘠的要澆灌,對於不硬不瘠的,就順應它的生長規律,不要讓其他東西傷害它。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談論醫理了。
現在的人在痘瘡剛開始發作時,不辨別虛實寒熱,有的人過度使用木香散、異功散之類的溫燥藥,結果導致火上澆油,使痘瘡變成紫黑色、倒陷、癰毒、甚至吐血;有的人濫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這些寒涼的藥物,結果導致脾胃大傷,出現嘔吐、腹瀉、寒戰內陷的症狀。所以凡是治療痘瘡的方法,在六天之內,不應該使用溫補的藥,也不應該隨意使用寒涼的藥。老師說:凡是解毒的藥方中,略加一些溫補的藥;溫補的藥方中,略加一些解毒的藥,這是不輕易外傳的秘訣。
如果六天以後,毒素已經完全發出體表,應該溫補卻沒有溫補的,就會出現膿液長不好、發癢、寒戰的後患,這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