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3)

1. 破傷風(七十六)

《病機》云:破傷風者,有因卒暴傷損,風寒襲之,傳播經絡,致使寒熱更作,身體反張,口噤不開,甚者邪氣入臟。有因諸瘡不瘥,營衛俱虛,肌肉不生,瘡眼不合,邪亦能外入於瘡,為破傷風之候。有諸瘡不瘥,舉世皆言,著灸為上,是為熱瘡而不知火熱客毒,逐經為變,不可勝數,微則發熱,甚則生風而搐,或角弓反張,口噤目斜。

亦有破傷不灸而病此者,因瘡著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鬱結,熱甚則生風也。

徐用城曰:此論所因有四,二者因瘡口入風,似屬外因。一者因灸生熱,似屬不內外因。一者因瘡口閉塞,內熱生風,似屬內因也。又云:破傷風證,古方藥論甚少,豈非以此疾與中風同論,故不另立條目也。惟河間論與傷寒表裡中三法同治,其言病因,有因外傷於風者,有因灸者,有因內熱所作者,然與中風相似也。但中風之人,尚可淹延歲月,而破傷風者,犯之多至不救。

蓋中風有在經、在腑、在臟之異,獨入臟者最難治。破傷風,或始而出血過多,或瘡早閉合,瘀血停滯,俱是陰虛受病,乃五臟之所主。故此風所傷,始雖在表,即隨必傳入臟,故多死也。此病或因瘡口坦露,或因瘡口閉密,皆能為之。若病已十分安全,而忽有此,大抵皆由內氣虛而有鬱熱者,乃得之。

若內氣壯實而無鬱熱者,雖害而無所害也。

立齋曰:大法;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尚平者,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時或惡寒,或筋惕而播,脈浮數而弦,皆表證也。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散結滯,是與傷寒表熱怫鬱,而以升麻湯辛熱發散者同也。然凡用辛熱開其風熱結滯者,宜用寒藥佐之,則免其藥雖中病,而風熱轉甚也。

如治傷寒發熱,用麻黃、桂枝,而加黃芩、知母、石膏之類是也。若近世以甘草、滑石、蔥、豉寒藥,發散甚妙。若表病不已,漸傷入里,里又未太甚,而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或微加治風辛熱亦得,猶傷寒在半表半裡,而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若裡熱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搐惕搦,涎唾稠黏,胸腹滿塞,或便溺閉結,或時汗出,脈洪數而弦。然汗出者,由風熱甚於里,而表邪已罷,腠理疏泄,心火內盛,故汗出也。

法宜除風散結,以寒藥下之,後用退風熱,開鬱滯之寒藥調之,熱退結散則風自愈矣。凡治此者,亦宜用按摩導引之法,及以藥干開牙關,勿令口噤,使粥藥得下也。

一婦人,臀癰將愈,患破傷風,發熱搐搦,脈浮數。予以當歸地黃湯治之,彼不信。乃服發散敗毒藥,果甚,始信而服之。數劑而痊。

一男子,背瘡未痊斂,以膏藥剪孔貼之,患破傷風證而歿。此先失於內補,外邪襲其虛耳。余見此證貼膏藥剪孔,欲其通氣,而反患破傷風;搽斂藥生肌,欲其收口,而反助餘毒,以致歿者多矣,可不慎哉。(薛按)

白話文:

破傷風(七十六)

古代醫書記載,破傷風的成因有幾種:一是外傷後受風寒侵襲,寒邪沿經絡傳播,導致寒熱交替,身體反弓,口不能開,嚴重者邪氣入侵臟腑。二是因瘡瘍久治不愈,營衛虛弱,肌肉難以再生,傷口難以癒合,邪氣從傷口入侵而致病。許多人認為久治不愈的瘡瘍應該灸治,但這是針對熱瘡而言,卻忽略了火熱之邪會沿經絡傳播,變化多端,輕則發熱,重則生風抽搐,甚至角弓反張、口噤眼斜。

也有些病例並非因灸治而患病,而是因瘡瘍結痂,傷口閉塞,氣機不通,陽熱鬱結,熱盛則生風。

徐用城認為破傷風的成因有四:兩種是因傷口感染風邪,屬外因;一種是因灸治導致熱邪內生,似屬內外兼夾;一種是因傷口閉塞,內熱生風,屬內因。古方藥論中關於破傷風的記載很少,或許是因為古人將此病與中風同論,故未另立條目。河間學派的論述則認為破傷風的治療方法與傷寒表裡三法相同,病因有外傷受風、灸治、內熱等,與中風相似。但中風患者尚可延緩數年,而破傷風發作則多難救治。

中風病位有經、腑、臟之分,其中臟腑受損最難治療。破傷風可能因初期出血過多,或傷口過早癒合,瘀血停滯,皆屬陰虛受病,為五臟所主。所以此風雖始於表,卻很快就會侵入臟腑,故多致死。此病無論傷口是開放還是閉合,都可能發生。如果病情已經好轉,突然發病,大多是因為內氣虛弱,又伴有鬱熱。

如果內氣充實,沒有鬱熱,即使感染破傷風也無大礙。

立齋認為,治療破傷風和中風,若風熱燥盛,鬱滯於表,而裡氣尚平者,患者必會頻繁伸腰,筋脈拘急,時而惡寒,時而筋惕肉跳,脈浮數而弦,這些都是表證。應使用辛熱解風藥,疏散結滯,這與治療傷寒表熱鬱滯,使用升麻湯辛熱發散的原則相同。但使用辛熱藥疏散風熱結滯時,應佐以寒涼藥物,以免藥物雖能治病,卻使風熱加重。

例如治療傷寒發熱,使用麻黃、桂枝,同時佐以黃芩、知母、石膏等。近世則用甘草、滑石、蔥、豉等寒涼藥物發散,效果甚佳。如果表證未愈,邪氣漸入裡,但裡證尚未太嚴重,脈在肌肉者,應使用清熱解毒、疏散結滯的寒涼藥物調理,或少加一些辛熱解風藥物,如同治療傷寒半表半裡,使用小柴胡湯和解的原則。如果裡熱已甚,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搐抽搐,涎唾黏稠,胸腹滿悶,或大小便閉結,或時有汗出,脈洪數而弦,汗出是因為風熱盛於裡,表邪已解,腠理疏泄,心火內盛所致。

治療方法應先除風散結,用寒涼藥物攻下,然後再用清熱解毒、疏散結滯的寒涼藥物調理,熱退結散,則風自愈。治療破傷風,也應配合按摩導引療法,並用藥物開啟牙關,防止口噤,以便進食流質。

有一個婦女,臀部癰疽將愈,卻患破傷風,發熱抽搐,脈浮數。我用當歸地黃湯治療,她不信,服用發散敗毒藥,病情加重,才相信並服用當歸地黃湯,服藥幾劑後痊癒。

有一個男子,背部瘡瘍未愈,用膏藥剪孔貼敷,結果患破傷風而死。這是因為先失去了內部的滋補,外邪侵襲其虛弱之體。我見過許多病例,用膏藥剪孔,是想讓傷口通氣,卻反而患破傷風;用收斂生肌藥物,是想讓傷口癒合,卻反而助長餘毒,導致死亡者很多,不可不慎。(薛氏評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