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4)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4)
1. 破傷風通用方
⿱艹豨薟酒,防風湯,蜈蚣散,大芎黃湯,羌活湯,白朮防風湯,玉真散外,敷藥,養血當歸地黃湯
白話文:
破傷風通用方:用豨薟酒、防風湯、蜈蚣散、大芎黃湯、羌活湯、白朮防風湯、玉真散等外敷藥物,內服養血的當歸地黃湯。
2. 類破傷風(七十七)
立齋曰:大凡癰疽潰後,筋糜肉爛,膿血大泄,陽隨陰散,或筋脈拘急,惡寒惕搦,甚者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痰涎壅盛,便閉汗出,不時發熱,此氣血俱虛。而變見若此,雖與破傷風相類,而主治之法,但當大補血氣。若果有風證,亦須以大補氣血為主,而兼以治風之藥。設若不審是非,而妄藥之,則誤矣。
司徒邊華泉,肩患癰而發熱,目直或瞤,殊類中風,日晡熱甚,脈益數,此足三陰氣血虧損,虛火妄動也。用參、耆、歸、朮、炙甘草,加酒炒黑黃柏、五味、麥冬、肉桂,四劑而愈,又數劑而斂。
一儒者,患腿癰,深蓄於內,肉色不變,久不穿潰,針出膿瘀五碗許,惡證駢臻,全類中風,此脾胃虛而變證也。用六君子湯加當歸、炮姜,及聖愈湯,各四劑而安。又勞心不寐,用歸脾湯而愈。(薛按)
白話文:
立齋說:一般來說,癰疽潰爛之後,筋絡糜爛,膿血大量流出,陽氣隨著陰氣散失,或者筋脈拘急,惡寒顫抖,嚴重者舌頭僵硬口不能開,項部後仰,痰涎阻塞,大便秘結汗出,時而發熱,這是氣血都虛弱的表現。雖然症狀類似破傷風,但治療方法應該著重於大補氣血。如果確實有風證,也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同時加入治療風邪的藥物。如果不能明辨是非,亂用藥物,就會出錯。
司徒邊華泉,肩膀患癰,伴隨發熱,眼睛直視或抽搐,非常像中風,日暮時分病情加重,脈搏加快,這是足三陰經氣血虧損,虛火妄動的表現。用了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炙甘草,並加入酒炒黑黃柏、五味子、麥冬、肉桂,服藥四劑就好了,又服用了幾劑藥鞏固療效。
一位儒者,腿上患癰,膿腫深藏於內,皮膚顏色沒有變化,很久不潰破,用針排出膿血約五碗,出現多種惡劣症狀,完全像中風一樣,這是脾胃虛弱導致的變證。用了六君子湯加當歸、炮薑,以及聖愈湯,各服四劑就好了。因為勞心失眠,又用了歸脾湯而痊癒。(薛氏註解)
3. 斑疹丹毒(七十八)
斑疹一證,雖已有正門詳載,然彼以小兒麻瘄為言。其有非麻瘄,而無論大人小兒,忽患斑疹小瘡者,此雖與彼相類,而實有小異也。是亦不可不辨而治之,蓋多由風熱外感之證耳治此之法,脈浮而身熱有表證者,惟散風邪為主。脈浮而數者,祛風兼清熱。脈沉滑而無表證者,清火為主。
脈浮沉俱滑數,而表裡兼見者,宜表裡雙解之。然惟小兒多有此證,須察其表裡虛實,酌而治之可也。總之小兒脆弱,宜安里之藥多,攻發之藥少;秘則微泄之,結則微導之,但令邪氣不壅而散之易,則證輕而兒自安矣。大抵身溫暖者順,身涼者逆。
王海藏曰:前人云,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為斑未見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證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為斑毒已顯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秘,本無一切里證,下之則斑氣陷逆,故禁尾不可下也。
潔古曰:斑疹之病,其為證各異。發焮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斑。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凡見斑證,若自吐瀉者多吉,慎勿亂治,謂邪氣上下俱出也。若斑疹並出者,其邪必甚,小兒難勝,是以多生別證也。然首尾皆不可下。
立齋曰:凡小兒丹毒,遍身俱赤,不從砭治,以致毒氣入腹,則不救。蓋此證,乃惡毒熱血,蘊蓄於命門,遇相火而合起也。如霞片者,須砭去惡血為善。如腫起赤色,遊走不定者,宜先以生麻油塗患處砭之,以泄其毒。凡從四肢起入腹者,不治。雖云丹有數種,治有數法,無如砭之為善。常見患重者,不用砭法,俱不救。
一婦人,患斑作癢,脈浮。以消風散,四劑而愈。
一婦人,患斑作癢,脈浮數。以人參敗毒散,二劑少愈,更以消風散,四劑而安。
一男子患斑,色赤紫焮痛,發熱喜冷,脈沉實。以防風通聖散,一劑頓退,又以防風敗毒散加芩、連,四劑而愈。
一老人患疹,色微赤,作癢發熱。以人參敗毒散,二劑少愈,以補中益氣湯加黃芩、山梔而愈。
一小兒患疹,發熱作痛,煩渴,欲以清涼飲下之。診其脈不實,舉指不數,此邪在經絡也,不可下,遂以解毒防風湯,二劑而愈。此證小兒多患之,須詳審在表在裡,及邪之微甚而治之。
一兒作癢發熱,以犀角散一劑作吐瀉,此邪氣上下俱出也,毒必自解。少傾吐瀉俱止,其疹果消。吐瀉後,脈見七至,此小兒和平之脈也,邪已盡矣。不須治,果愈。(俱薛按)
一男子患丹毒,焮痛便秘,脈數而實,服防風通聖散不應,令砭患處,去惡血,仍用前藥而愈。
一小兒,腿患丹,如霞,遊走不定,先以麻油塗患處,砭出惡血,毒即漸散。更以神功托裡散,一劑而安。
白話文:
斑疹丹毒的症狀雖然在其他醫書中已有記載,但大多以小兒麻疹為例。然而,不論大人小孩,都可能突然出現非麻疹的斑疹小瘡,雖然與麻疹相似,但實際上略有不同,因此診斷和治療方法也要有所區別。這些病例大多是由風熱外感引起的。
治療方法依脈象而定:脈浮而身熱有表證者,以散風邪為主;脈浮而數者,則需祛風兼清清熱;脈沉滑而無表證者,以清火為主;脈浮沉俱滑數,表裡兼見者,則需表裡雙解。但小兒患此症較多,需仔細觀察其表裡虛實,再決定用藥。總之,小兒體質脆弱,宜多用安裡之藥,少用攻發之藥;大便秘結則輕瀉,大便不通則輕導,只要邪氣能順利排出,症狀就會減輕,孩子自然就會好轉。大致來說,身體溫暖屬順,身體冰冷屬逆。
王海藏說:前人說,斑疹的治療,首尾俱不可下瀉,這是什麼意思呢?他說:首不可下,是指斑疹尚未顯露於體表,若下瀉,則邪氣無法透發而出,這時脈證有表證而無裡證,所以禁止下瀉。尾不可下,是指斑毒已明顯出現於體表,內裡沒有根源,大便也不秘結,根本沒有裡證,如果下瀉,則斑疹之氣會陷逆,所以也禁止下瀉。
潔古說:斑疹的病症各有不同。外發紅腫者,屬少陽三焦相火,稱為斑;小紅疹點隱於皮膚之中者,屬少陰君火,稱為疹。凡是出現斑疹的症狀,如果患者能自行吐瀉,多數預後良好,切勿亂治,因為這表示邪氣上下俱已排出。如果斑疹同時出現,則邪氣必然很盛,小兒難以承受,因此容易併發其他症狀,所以首尾皆不可下瀉。
立齋說:凡是小兒丹毒,全身都發紅,若不採用砭石療法,導致毒氣入腹,則難以治療。這種病症是由於惡毒熱血蓄積於命門,遇到相火而發作。如果丹毒呈現片狀如雲霞,則需用砭石去除惡血。如果腫起發紅,遊走不定,則應先塗抹生麻油於患處,再用砭石治療,以排出毒氣。凡是丹毒從四肢蔓延至腹部者,難以治癒。雖然丹毒有幾種類型,治療方法也有幾種,但砭石療法最佳。很多病情嚴重者,不用砭石療法,都無法治愈。
案例一:一位婦女,患斑疹並發癢,脈象浮。服用消風散四劑而痊癒。
案例二:一位婦女,患斑疹並發癢,脈象浮數。服用人參敗毒散兩劑稍有好轉,再服用消風散四劑而痊癒。
案例三:一位男子患斑疹,顏色赤紫,紅腫疼痛,發熱怕冷,脈象沉實。服用防風通聖散一劑即見好轉,再服用防風敗毒散加黃芩、黃連四劑而痊癒。
案例四:一位老人患疹,顏色微紅,發癢發熱。服用人參敗毒散兩劑稍有好轉,再服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芩、山梔而痊癒。
案例五:一位小兒患疹,發熱疼痛,口渴,想喝清涼飲料。診脈發現脈象不實,指脈跳動不數,這是邪氣在經絡中,不可服用瀉藥,於是服用解毒防風湯兩劑而痊癒。這種病症小兒多見,需仔細判斷邪氣在表在裡,以及邪氣的輕重來治療。
案例六:一位小兒發癢發熱,服用犀角散一劑後出現嘔吐腹瀉,這是邪氣上下俱已排出,毒氣自然會自行消解。不久嘔吐腹瀉停止,疹子果然消退。嘔吐腹瀉後,脈象是七至,這是小兒正常的脈象,邪氣已盡,不需治療,果然痊癒。(薛氏按語)
案例七:一位男子患丹毒,紅腫疼痛便秘,脈象數而實,服用防風通聖散無效,於是讓他在患處用砭石治療,排出惡血,再服用之前的藥物而痊癒。
案例八:一位小兒腿部患丹毒,顏色如雲霞,遊走不定,先用麻油塗抹患處,用砭石排出惡血,毒氣漸漸消散。再服用神功托裡散一劑而痊癒。
案例九:一位小兒患丹毒,外表症狀看似輕微,但大便不通,這是病在臟腑,服用大連翹飲,外敷神功散而痊癒。
案例十:一位小兒全身發紅,用砭石治療,再服用解毒藥物而痊癒。治療小兒丹毒便秘或煩躁者,服用五福化毒丹也有效。(薛氏按語)
附註:白虎丹方治法,詳見外科方書第二九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