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四條)
瘧疾之疾,本由外感,故《內經》論瘧無非曰風,曰寒,其義甚明。而後世之論,則氾濫不一,總不過約言其末而反失其本,所以議論愈多,則病情愈昧矣。有辨在後,所當並察。
凡瘧因於暑,人皆知之。不知夏令炎熱,此自正氣之宜。然而,人有畏熱者,每多避暑就陰,貪涼過度,此因暑受寒,所以致瘧。經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義可知也。然又惟稟質薄弱,或勞倦過傷者,尤易感邪。此所以受邪有淺深,而為病有輕重也。第以病因暑致,故曰受暑,而不知暑有陰陽,瘧惟陰暑為病耳。
至其病變,則有為寒證者,有為熱證者,有宜散者,有宜斂者,有宜溫者,有宜清者,其要在標本虛實四字。知此四者,而因證制宜,斯盡善矣。其有云傷暑而認暑為火者,有云脾寒而執以為寒者,皆一偏之見,不足憑也。
凡瘧發在夏至後,秋分前者,病在陽分,其病淺;發在秋分後,冬至前者,病在陰分,其病深。發在子之後,午之前者,此陽分病也,易愈;發在午之後,子之前者,此陰分病也,難愈。病淺者,日作。病深者,間日作。若三日、四日者,以受邪日久,而邪氣居於陰分,其病尤深。
凡瘧病自陰而漸陽,自遲而漸早者,由重而輕也;自陽而漸陰,自早而漸遲,由輕而重也。凡感邪極深者,其發必遲,而多致隔日,必使漸早漸近,方是佳兆。故治此疾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
白話文:
瘧疾這種病,原本是因為外感所引起的,所以《黃帝內經》談論瘧疾時,都說是風邪、寒邪造成的,這道理很清楚。但是後世的論述卻非常混亂,總括來說都是只說到表面現象而忽略根本原因,所以討論越多,反而對病情越糊塗。以下我會加以辨明,應該仔細觀察。
一般人都知道瘧疾是因為暑氣引起的。但他們不知道夏天炎熱是正常的天氣現象。然而,有些人怕熱,常常躲避陽光到陰涼處,過度貪涼,這是因為暑熱又受了寒氣,才會導致瘧疾。經書說:「夏天暑氣重,汗不能順利排出,秋天就會形成風瘧。」這道理很明顯。此外,體質虛弱,或是過度勞累的人,更容易感染邪氣。這就是為什麼感染邪氣有深淺,而病情也有輕重的原因。但因為病是因暑熱而起,所以說是「受暑」,但卻不知道暑氣有陰陽之分,瘧疾只有因陰暑才會發病。
至於瘧疾的病症變化,有的是寒證,有的是熱證,有的適合用發散的藥,有的適合用收斂的藥,有的適合用溫補的藥,有的適合用清熱的藥。重點在於把握「標、本、虛、實」這四個字。了解這四個字,然後根據證狀來制定治療方法,就能達到最佳療效。有些人說傷了暑氣,就認為暑是火熱,有些人說脾胃虛寒,就認為是寒症,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不足以採信。
凡是瘧疾在夏至後到秋分前發作的,病在陽分,病情比較輕;在秋分後到冬至前發作的,病在陰分,病情比較深。發作在子時之後,午時之前的,屬於陽分病,容易痊癒;發作在午時之後,子時之前的,屬於陰分病,難以痊癒。病情輕的,每天發作;病情深的,隔天發作。如果是隔兩天、三天發作的,是因為感染邪氣的時間較久,而且邪氣已經深入陰分,病情就更加嚴重。
瘧疾的發作,如果從陰分慢慢轉向陽分,發作時間從晚慢慢提早,這表示病情從重轉輕;如果從陽分慢慢轉向陰分,發作時間從早慢慢延後,這表示病情從輕轉重。凡是感染邪氣很深的,發病時間一定比較晚,而且常常會隔天才發作,必須要慢慢轉為發作時間越來越早,越來越接近,才是好轉的徵兆。所以治療瘧疾,春夏兩季比較容易,秋冬兩季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