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八必集·雜證謨 (1)
卷之二十八必集·雜證謨 (1)
1. 經義
《脈解篇》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經脈篇》曰: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奇病論》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帝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
白話文:
《脈解篇》說:所謂「入中為喑」的人,是因為陽氣盛極而衰,所以失聲。內氣被奪而昏厥,則為「喑俳」,這是腎虛所致。少陰經氣不足,就會昏厥。《經脈篇》說:手少陰經的支脈,稱為「通里」,沿著經脈進入心臟,連接舌根,並屬目系。通里脈實則會支撐膈肌,虛則會導致不能說話,取穴在手掌後一寸,與太陽經相交。足陽明經的支脈,稱為「豐隆」,循著脛骨外側向上連接頭項,匯聚全身經氣,向下連接喉嚨。豐隆脈有病氣逆流,則會導致喉嚨阻塞、失聲;豐隆脈實則會導致狂躁、頭昏;豐隆脈虛則會導致腳不能收縮、脛骨枯萎,取穴在豐隆脈分出的地方。《奇病論》中,皇帝問:人有身重,九個月後失聲,這是什麼原因?岐伯答:這是胞絡脈斷了。胞絡脈連接腎臟,少陰經脈貫穿腎臟連接舌根,所以不能說話。皇帝問:如何治療?岐伯答:無需治療,等到十月就會恢復。皇帝又問:有人患病,胸口腫脹、脖子疼痛、胸悶腹脹,這是什麼病?怎麼得的?岐伯答:這叫做厥逆。皇帝問:如何治療?岐伯答:用艾灸治療會失聲,用石頭治療會發狂,必須等到病氣消退才能治療。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
《大奇論》曰: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急堅,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憂恚無言篇》帝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白話文:
皇帝問道: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陽氣過盛,上浮於上,用灸法治療,陽氣會進入陰氣,就會導致失語;用石頭治療,陽氣會虛弱,就會導致狂躁。
《大奇論》說:胃脈沉伏、鼓脹而澀,胃部外鼓而大,心脈跳動急促而堅硬,都是膈膜偏枯所致。男子頭髮左側生長,女子頭髮右側生長,且失語但能轉動舌頭,可以治療,三十天內見效;如果伴隨失語,三年內見效;年齡未滿二十歲的,三年內就會死亡。肝脈跳動急促而暴躁,曾經受到驚嚇,脈象不至,如同失語,無法治療,會自行痊癒。
《憂恚無言篇》皇帝問道:人突然憂愁憤怒,說話無聲,是哪條道路阻塞,是哪股氣外出,導致聲音不明顯?希望聽聽治療方法。少師回答:咽喉是水穀通過的道路,喉嚨是氣上下升降的通道,會厭是聲音的門戶,口唇是聲音的扇子,舌頭是聲音的機關,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頏顙是分氣泄露的地方,橫骨是神氣驅使的地方,主導舌頭發音。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泄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逆調論》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白話文:
因此,如果人的鼻孔流鼻涕止不住,而且額頭不開展,這是因為氣分佈不均,氣泄漏了。所以,如果喉嚨小而薄,那麼發氣就快,開闔靈活,吐氣容易;如果喉嚨大而厚,那麼開闔就困難,吐氣就慢,因此說話就重。人突然沒有聲音,是因為寒氣侵入喉嚨,導致喉嚨不能發聲,聲音不能向下傳達,開闔不暢,所以沒有聲音。
黃帝問道: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足少陰經向上連接舌頭,經過橫骨,最終到達會厭。
用針灸瀉掉這條經脈的血,濁氣就會消除。會厭的經脈向上連接任脈,可以在天突穴取穴,這樣喉嚨就能發聲了。
《逆調論》記載:睡覺時不能安穩,並伴有呼嚕聲,這是陽明經逆行的表現。足三陽經向下運行,現在卻逆行向上,所以呼吸有聲音。如果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音,這是肺的絡脈逆行的表現。絡脈不能順著經脈上下運行,所以停留在經脈中,不能通行,這是絡脈病的症狀,因為病症輕微,所以起居如常,但呼吸有聲音。
《宣明五氣篇》曰: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脈要精微論》曰: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已。
《生氣通天論》曰: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脈度篇》曰: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澀甚則為喑。
《寒熱病篇》曰:暴喑氣硬,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寶命全形論》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白話文:
《宣明五氣篇》說:五種邪氣入侵,邪氣進入陽氣就會導致狂躁,邪氣進入陰氣就會導致麻痹。邪氣攻擊陽氣就會導致頭疼,攻擊陰氣就會導致失聲。陽氣進入陰氣則表現為平靜,陰氣走出陽氣則表現為憤怒,這就是五種邪氣入侵導致的混亂。
《脈要精微論》說:心脈搏動堅硬而有力,就應該患病時舌頭卷曲不能說話;如果心脈搏動軟弱而散漫,就應該患病時自己消瘦。
《生氣通天論》說:陽氣不能勝過陰氣,就會導致五臟氣息相互爭奪,九竅不通。
《脈度篇》說:五臟氣息經常會向上流動,到達七竅。五臟不和,七竅就會不通。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心脈澀滯嚴重就會導致失聲。
《寒熱病篇》說:突然失聲,氣息堅硬,要取扶突穴與舌本穴放血。
《寶命全形論》說:鹽的味道是鹹的,其氣會導致器皿中的津液流失;弦樂斷了,其聲音就會嘶啞破敗;木頭開裂了,其葉子就會脫落;疾病嚴重了,其聲音就會嘶啞。人如果出現這三種情況,就意味著臟腑功能衰敗,毒藥無法治療,針灸無效,這是因為皮膚和肌肉都受損,血氣已經枯竭。
《熱病篇》曰: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東方生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南方生熱,在地為火,在臟為心,在音為徵,在聲為笑。中央生濕,在地為土,在臟為脾,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西方生燥,在地為金,在臟為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北方生寒,在地為水,在臟為腎,在音為羽,在聲為呻。
白話文:
《熱病篇》說,痱子這種病,如果患者沒有疼痛感,四肢不麻木,神志稍微混亂,還能勉強說話,就還有救;如果嚴重到不能說話,就無藥可救了。
《陰陽應象大論》說:東方生風,對應地上的木,人體內的肝臟,音律中的角音,聲音中的呼聲。南方生熱,對應地上的火,人體內的心臓,音律中的徵音,聲音中的笑聲。中央生濕,對應地上的土,人體內的脾臟,音律中的宮音,聲音中的歌聲。西方生燥,對應地上的金,人體內的肺臟,音律中的商音,聲音中的哭聲。北方生寒,對應地上的水,人體內的腎臟,音律中的羽音,聲音中的呻吟聲。
2. 論證(共二條)
聲音出於臟氣。凡臟實則聲弘,臟虛則聲怯。故凡五臟之病皆能為喑。如以憂思積慮,久而至喑者,心之病也。驚恐憤郁,瘁然致喑者,肝之病也。或以風寒襲於皮毛,火燥刑于金臟,為咳為嗽而致喑者,肺之病也。或以飢飽,或以疲勞,致敗中氣而喘促為喑者,脾之病也。
至於酒色過傷,欲火燔爍,以致陰虧而盜氣於陽,精竭而移稿於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此腎水枯涸之病也。是五臟皆能為喑者,其概如此。然舌為心之苗,心病則舌不能轉,此心為聲音之主也。聲由氣而發,肺病則氣奪,此氣為聲音之戶也。腎藏精,精化氣,陰虛則無氣,此腎為聲音之根也。
白話文:
聲音是由五臟的氣息所產生。臟腑健康,聲音洪亮;臟腑虛弱,聲音微弱。因此,五臟的病變都能導致失聲。例如,因憂慮思慮過度,久而久之導致失聲,是心臟疾病。驚恐憤怒鬱結,突然失聲,是肝臟疾病。或因風寒侵襲皮毛,燥熱傷及肺臟,咳嗽導致失聲,是肺臟疾病。或因飢飽或勞累,損傷中氣,呼吸急促而失聲,是脾臟疾病。
至於縱欲過度,腎精虧損,導致陽氣虛弱,精氣耗竭,肺燥咳嗽,久而久之失聲,這是腎臟精氣枯竭的病症。由此可見,五臟都能導致失聲。此外,舌頭是心臟的苗,心臟有病,舌頭就會轉動不利,說明心臟是聲音的主宰。聲音由氣息發出,肺臟有病,氣息就會受損,說明肺臟是聲音的門戶。腎臟藏精,精氣化生氣息,陰虛則氣息不足,說明腎臟是聲音的根源。
經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氣之奪也,而況於無聲者乎?是知聲音之病,雖由五臟,而實惟心之神,肺之氣,腎之精,三者為之主耳。然人以腎為根蒂,元氣之所由生也。故由精化氣,由氣化神,使腎氣一虧,則元陽寢弱,所以聲音之標在心肺,而聲音之本則在腎。觀之經云:陽盛已衰,故為喑也。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然則腎為聲音之根,信非謬矣。
一、喑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而喑也;虛者,其病在本,因內奪而喑也。竅閉者,有風寒之閉,外感證也。有火邪之閉,熱乘肺也。有氣逆之閉,肝滯強也。風閉者,可散而愈。火閉者,可清而愈。氣閉者,可順而愈。此皆實邪之易治者也。至若痰涎之閉,雖曰有虛有實,然非治節不行,何致痰邪若此?此其虛者多而實者少,當察邪正、分緩急而治之可也。內奪者,有色欲之奪,傷其腎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說話聲音微弱,要整天重複講才能聽清楚的,這是元氣被奪走了,更何況是完全沒有聲音呢?由此可知,聲音的病雖然是由五臟引起,但其實是心神、肺氣、腎精三者主導的。然而人以腎臟為根基,是元氣的根本來源。因此由精化氣,由氣化神,一旦腎氣虧損,就會導致元陽衰弱。所以聲音的表現雖然在心肺,但聲音的根本卻在腎。經書上說:『陽氣盛極而衰,就會導致失聲。』
內虛而導致氣血虧損,就會導致失音或聲音嘶啞,這是腎虛的表現。由此可見,腎臟是聲音的根基,確實不假。
一、失音的病症,要分清楚虛實。實證,病症在表面,因氣道阻塞而失音;虛證,病症在根本,因內虛而失音。氣道阻塞,有風寒阻礙,屬於外感症狀。有火邪阻礙,熱氣上犯肺部。有氣逆阻礙,肝氣鬱結。風寒阻礙,可以散寒而愈。火邪阻礙,可以清熱而愈。氣逆阻礙,可以疏通而愈。這些都是實邪,容易治療。至於痰涎阻礙,雖然也有虛實之分,但沒有治療方法是不行的,怎麼會出現如此多的痰邪呢?這是因為虛證居多,實證較少,應該觀察邪氣和正氣,區分緩急輕重,對症治療即可。內虛,有縱慾過度,傷了腎氣。
憂思之奪,傷其心也。大驚大恐之奪,傷其膽也。飢餒疲勞之奪,傷其脾也。此非各求其屬而大補元氣,安望其嘶敗者復完,而殘損者復振乎?此皆虛邪之難治者也。然難易之辨固若此。而猶有難易之辨者,則辨其久暫,辨其病因,乃可悉焉。蓋暫而近者,易。漸而久者,難。
脈緩而滑者,易。脈細而數者,難。素無損傷者,易。積有勞怯者,難。數劑即開者,易。久藥罔效者,難。此外,復有號叫、歌唱、悲哭,及因熱極暴飲冷水,或暴吸風寒而致喑者,乃又其易者也。若此者,但知養息,則弗藥可愈,是皆所當辨者。
白話文:
憂慮過度會傷害心臟,驚恐過度會傷害膽臟,飢餓、疲勞過度會傷害脾臟。難道我們不應該針對這些臟腑,好好滋補元氣,讓衰敗的恢復,受損的振作起來嗎?這些都是虛邪難治的病症。然而,病症難易的判斷還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根據病程長短,二是根據病因。病程短暫、病因最近的,容易治療;病程漸進、病因久遠的,就難治。脈象緩慢而滑利的,容易治療;脈象細弱而快速的,就難治。平時沒有受過傷害的,容易治療;長期勞累、體虛的,就難治。服用幾劑藥就見效的,容易治療;長期服用藥物卻不見效的,就難治。除此之外,因號叫、歌唱、悲哭,或者因天氣炎熱過度而大量飲用冷水,或突然吸入風寒而導致失聲的,這些都是比較容易治癒的。對於這些病症,只要注意休息調養,不需服用藥物就能痊癒,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辨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