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1. 卷之二十八必集·雜證謨
2. 聲喑
3. 經義
《脈解篇》曰: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經脈篇》曰: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奇病論》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帝曰: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
《大奇論》曰: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急堅,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憂恚無言篇》帝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泄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
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逆調論》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宣明五氣篇》曰: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脈要精微論》曰: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已。
《生氣通天論》曰: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脈度篇》曰: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澀甚則為喑。
《寒熱病篇》曰:暴喑氣硬,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寶命全形論》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熱病篇》曰: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東方生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南方生熱,在地為火,在臟為心,在音為徵,在聲為笑。中央生濕,在地為土,在臟為脾,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西方生燥,在地為金,在臟為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北方生寒,在地為水,在臟為腎,在音為羽,在聲為呻。
白話文:
經義
《脈解篇》說:所謂「進入體內而導致失聲」,是因為陽氣過盛而開始衰退,所以才會失聲。體內精氣被奪走而導致厥逆,就會造成失聲且癱瘓,這是腎虛的緣故。少陰經的氣無法到達,也會導致厥逆。
《經脈篇》說:手少陰心經的分支,稱為通里穴,它沿著經脈進入心中,聯繫舌根,與眼部的脈絡相連。它作用於胸膈,如果氣虛就會失語,針刺時可取掌後一寸處,此處還分支到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的分支,稱為豐隆穴。它的分支,沿著脛骨外側邊緣向上,絡於頭部和頸部,匯合各經的氣,向下絡於咽喉。如果氣逆就會造成喉嚨腫痛和失聲,如果氣實則會產生狂躁癲狂,如果氣虛則會腳部無力、小腿萎縮,針刺可取此分支處。
《奇病論》黃帝問:有人懷孕,九個月時卻突然失聲,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胞宮的絡脈斷絕了。胞宮的絡脈是繫在腎上的,少陰經的脈氣貫穿腎臟並連繫舌根,所以就會失語。黃帝問:那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說:不用治療,等到十個月的時候就會恢復。黃帝又問:有人胸部腫脹、頸部疼痛、胸悶腹脹,這是什麼病?又是怎麼引起的?岐伯回答說:這叫做厥逆。黃帝問:那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說:如果用艾灸,就會導致失聲;如果用石針,就會導致狂躁;必須等到氣機調和後,才可以治療。
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呢?岐伯回答說:因為陽氣過多而向上衝,如果再用艾灸,陽氣就會進入陰經,這樣就會導致失聲;如果用石針,陽氣就會更加虛弱,虛弱就會導致狂躁。
《大奇論》說:如果胃脈沉而鼓動,觸摸時感到澀滯,胃部外部鼓脹,心脈則細小、急促且堅硬,這些都是膈膜偏癱的現象,男子會發生在左側,女子會發生在右側。如果沒有失聲,而且舌頭還能轉動,表示可以治療,大約三十天就能好轉;如果伴隨失聲,則要三年才能好轉;如果年紀不滿二十歲,三年就會死亡。如果肝脈動盪不安、脈象暴起,是受到驚嚇,脈氣無法接續就像失聲一樣,這種情況不用治療也會自己痊癒。
《憂恚無言篇》黃帝問:人突然因為憂愁憤怒而說不出話,這是什麼經絡阻塞了?是什麼氣運行失常,導致聲音無法發出呢?希望你能告訴我其中的道理。少師回答說:咽喉是食物和水的通道;喉嚨是氣體上下流動的通道;會厭是聲音的門戶;口唇是聲音的門扇;舌頭是聲音的樞紐;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頏顙是氣體分散的地方;橫骨是神氣運作的地方,主管舌頭的活動。
所以人的鼻涕流出而不能收住,是因為頏顙沒有打開,氣體才會洩漏。因此,如果會厭狹小而薄,氣體發出的速度就快,開合順暢,氣體容易排出;如果會厭寬大而厚重,開合就困難,氣體排出就慢,所以才會說話重複。人突然不能發出聲音,是因為寒氣侵入會厭,導致會厭無法正常活動,開合不順,所以就發不出聲音了。黃帝問:那該如何針刺治療呢?岐伯回答說:足少陰腎經向上聯繫舌頭,與橫骨相連,終止於會厭。
可以刺破兩邊的血脈,使濁氣散開。會厭的脈絡向上聯繫任脈,可以取天突穴,這樣會厭就能夠恢復活動。
《逆調論》說:如果無法躺臥,而且呼吸有聲音,這是因為陽明經氣逆亂。足三陽經的氣應該向下走,現在卻逆行向上,所以呼吸會有聲音。如果生活起居正常,但是呼吸有聲音,這是因為肺經的絡脈逆亂。絡脈無法跟隨經脈上下運行,所以停留在經脈中而不能正常運行。絡脈的病症輕微,所以生活起居正常但呼吸卻有聲音。
《宣明五氣篇》說:五種邪氣導致紊亂,邪氣侵入陽經就會導致狂躁,侵入陰經就會導致麻痺。邪氣聚集在陽經會導致癲狂,聚集在陰經就會導致失聲。陽氣進入陰經會使人變得安靜,陰氣進入陽經會使人變得容易發怒,這就叫做五亂。
《脈要精微論》說:心脈搏動堅實而長,容易導致舌頭捲曲不能說話;如果心脈柔軟而散亂,就會自行恢復。
《生氣通天論》說:如果陽氣無法勝過陰氣,就會導致五臟氣機不和,九竅不通暢。
《脈度篇》說:五臟經常在內部與上方的七竅相連通,五臟不協調,就會導致七竅不通。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心脈澀滯嚴重,就會導致失聲。
《寒熱病篇》說:突然失聲且呼吸急促,可以針刺扶突穴,並從舌根放出瘀血。
《寶命全形論》說:味道鹹的鹽,它的氣會使器皿潮濕洩漏;斷了弦的琴,它的聲音會嘶啞破損;樹木茂盛,它的葉子就會發芽;病情深重,它的聲音就會嗚咽。人如果出現這三種情況,就說明臟腑已經損壞,毒藥無法治療,短針也無法有效,這些都是因為皮膚破裂、肌肉損傷,氣血交錯混雜。
《熱病篇》說:痱病的症狀是身體不痛,四肢無力,意識混亂不太嚴重,說話還有點知覺,這種情況可以治療;如果嚴重到不能說話,就不可治療了。
《陰陽應象大論》說:東方產生風,在地對應木,在臟對應肝,在音對應角,在聲音對應呼。南方產生熱,在地對應火,在臟對應心,在音對應徵,在聲音對應笑。中央產生濕,在地對應土,在臟對應脾,在音對應宮,在聲音對應歌。西方產生燥,在地對應金,在臟對應肺,在音對應商,在聲音對應哭。北方產生寒,在地對應水,在臟對應腎,在音對應羽,在聲音對應呻。
4. 論證(共二條)
聲音出於臟氣。凡臟實則聲弘,臟虛則聲怯。故凡五臟之病皆能為喑。如以憂思積慮,久而至喑者,心之病也。驚恐憤郁,瘁然致喑者,肝之病也。或以風寒襲於皮毛,火燥刑于金臟,為咳為嗽而致喑者,肺之病也。或以飢飽,或以疲勞,致敗中氣而喘促為喑者,脾之病也。
至於酒色過傷,欲火燔爍,以致陰虧而盜氣於陽,精竭而移稿於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此腎水枯涸之病也。是五臟皆能為喑者,其概如此。然舌為心之苗,心病則舌不能轉,此心為聲音之主也。聲由氣而發,肺病則氣奪,此氣為聲音之戶也。腎藏精,精化氣,陰虛則無氣,此腎為聲音之根也。
經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氣之奪也,而況於無聲者乎?是知聲音之病,雖由五臟,而實惟心之神,肺之氣,腎之精,三者為之主耳。然人以腎為根蒂,元氣之所由生也。故由精化氣,由氣化神,使腎氣一虧,則元陽寢弱,所以聲音之標在心肺,而聲音之本則在腎。觀之經云:陽盛已衰,故為喑也。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然則腎為聲音之根,信非謬矣。
一、喑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而喑也;虛者,其病在本,因內奪而喑也。竅閉者,有風寒之閉,外感證也。有火邪之閉,熱乘肺也。有氣逆之閉,肝滯強也。風閉者,可散而愈。火閉者,可清而愈。氣閉者,可順而愈。此皆實邪之易治者也。至若痰涎之閉,雖曰有虛有實,然非治節不行,何致痰邪若此?此其虛者多而實者少,當察邪正、分緩急而治之可也。內奪者,有色欲之奪,傷其腎也。
憂思之奪,傷其心也。大驚大恐之奪,傷其膽也。飢餒疲勞之奪,傷其脾也。此非各求其屬而大補元氣,安望其嘶敗者復完,而殘損者復振乎?此皆虛邪之難治者也。然難易之辨固若此。而猶有難易之辨者,則辨其久暫,辨其病因,乃可悉焉。蓋暫而近者,易。漸而久者,難。
脈緩而滑者,易。脈細而數者,難。素無損傷者,易。積有勞怯者,難。數劑即開者,易。久藥罔效者,難。此外,復有號叫、歌唱、悲哭,及因熱極暴飲冷水,或暴吸風寒而致喑者,乃又其易者也。若此者,但知養息,則弗藥可愈,是皆所當辨者。
白話文:
聲音的產生源於臟腑的氣。一般來說,臟腑功能強健,聲音就宏亮;臟腑功能虛弱,聲音就微弱。因此,五臟的疾病都可能導致失聲。像是如果因為憂愁思慮積累太久而失聲,這是心的問題;如果是因為驚嚇恐懼、憤怒鬱悶而突然失聲,這是肝的問題;如果因為風寒侵襲皮膚毛孔,或是火熱之邪傷害肺臟,引發咳嗽而導致失聲,這是肺的問題;如果因為飢餓或飽食不當,或是過度疲勞,導致中氣虛弱而氣喘失聲,這是脾的問題。
至於過度沉迷酒色,慾火旺盛,導致陰精虧損,陽氣耗散,精氣枯竭而轉移到肺部,造成肺燥而咳嗽,咳嗽久了就會失聲,這是腎水枯竭的疾病。以上是五臟都可能導致失聲的概況。然而,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心臟有病,舌頭就不能靈活轉動,可見心臟是聲音的主宰。聲音是通過氣來發出的,肺臟有病則氣就會不足,可見氣是聲音的門戶。腎臟儲藏精氣,精氣能化生為氣,如果陰精虧虛,氣就不足,可見腎是聲音的根本。
《黃帝內經》說:「說話聲音很小,整天說話斷斷續續的,這是氣不足的表現。」何況是完全發不出聲音呢?由此可知,聲音的疾病雖然可能源於五臟,但實際上是心神、肺氣和腎精這三者在主導。而人以腎為根本,是元氣產生的源頭。所以精能化生為氣,氣能化生為神,如果腎氣一旦虧虛,則元陽就會衰弱,因此,聲音的表現在心肺,而聲音的根本則在腎。正如《黃帝內經》所說:「陽氣過盛而衰弱,所以會失聲。」
體內元氣耗散而導致昏厥,就會失聲,這是腎虛的表現。因此,腎是聲音的根本,確實沒有錯。
一、對於失聲啞巴的疾病,應當了解虛實的區別。實證,是病在表面,因為孔竅被阻塞而失聲;虛證,是病在根本,因為體內元氣耗散而失聲。孔竅被阻塞,有的是因為風寒閉塞,屬於外感疾病;有的是因為火熱邪氣閉塞,是熱邪侵襲肺部;有的是因為氣機逆亂閉塞,是肝氣鬱滯。風邪閉塞,可以用發散的方法治癒;火邪閉塞,可以用清熱的方法治癒;氣機閉塞,可以用順氣的方法治癒。這些都是容易治療的實證。至於痰涎阻塞,雖然說有虛有實,但是如果不是因為治療不當,怎麼會產生這麼多的痰涎?這種情況通常虛證多而實證少,應當仔細辨別邪正,分清輕重緩急來治療。體內元氣耗散,有的是因為縱慾過度,損傷腎臟;有的是因為憂思過度,損傷心臟;有的是因為過度驚嚇恐懼,損傷膽臟;有的是因為飢餓疲勞,損傷脾臟。這些情況如果不能各自尋求其病因,並大補元氣,又怎麼能期望那嘶啞的聲音重新恢復,損傷的身體重新振作呢?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虛證。然而,難易的區別固然如此,但還有難易的區別,那就是要辨別疾病的時間長短,辨別病因,才能完全了解。一般來說,發病時間短且病程近的,容易治療;發病時間長且病程久的,難以治療。
脈象緩和而滑利的,容易治療;脈象細弱而急促的,難以治療。平時沒有損傷的,容易治療;平時積累了勞累虛弱的,難以治療。服藥幾劑就見效的,容易治療;久服藥物卻沒有效果的,難以治療。此外,還有因為大聲喊叫、唱歌、悲傷哭泣,以及因為過熱而突然喝冷水,或是突然吸入風寒而導致失聲的,這些又是容易治療的情況。像這些情況,只要知道靜養休息,不用吃藥也可以痊癒,這些都是應當辨別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