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八必集·雜證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八必集·雜證謨 (2)

1. 論治(共七條)

一、風寒襲於皮毛,則熱鬱於內,肺金不清,而閉塞喉竅,咳嗽甚而聲喑者。宜參蘇飲、二陳湯、小青龍湯、金水六君煎、三抝湯之類以散之。

一、火邪侵肺,上焦熱甚而聲喑者,宜四陰煎、麥門冬湯主之。心火盛者,二陰煎。胃火上炎者,竹葉石膏湯。肝膽火盛者,柴胡清肝散之類主之。勞瘵痰嗽挾火者,竹衣麥門冬湯主之。

一、肝邪暴逆,氣閉為喑者,宜小降氣湯、潤下丸、七氣湯之類主之。

一、痰氣滯逆而為喑者,如二陳湯、六安煎、貝母丸、潤下丸之類。皆治標之可用者,或用鹽湯探吐之亦可。其有虛痰或痰火之甚者。當於痰飲門參酌治之。

一、虛損為喑者,凡聲音之病,惟此最多,當辨而治之。凡色欲傷陰,病在腎者,宜六味丸、八味丸、左歸丸、右歸丸、人參平肺湯、大補元煎之類主之;或兼肺火者,宜一陰煎、四陰煎、人參固本丸之類擇而用之。凡大驚大恐,猝然致喑者,肝膽受傷也。宜七福飲、五福飲、十味溫膽湯、平補鎮心丹、定志丸之類主之。

凡飢餒疲勞,以致中氣大損而為喑者,其病在脾。宜歸脾湯、理陰煎、補中益氣湯、補陰益氣煎、溫胃飲之類主之。凡憂思過度,致損心脾而為喑者。宜七福飲、歸脾湯之類主之。凡病人久嗽聲啞者,必由元氣大傷,肺腎俱敗。但宜補肺氣,滋腎水,養金潤燥,其聲自出;或略加訶子、百藥煎之類,兼收斂以治其標,務宜先本後末,庶可保全。若見其假熱而過用寒涼,或見其痰盛而妄行消耗,則未有一免者矣。

一、凡患風毒,或病喉癰,病既愈而聲則喑者。此其懸雍已損,雖喑無害也,不必治之。

一、久病人不語者,心氣已絕,不治。

2. 簡易方

一方,治失聲不出,用蘿蔔搗自然汁,入薑汁少許,時時細飲之。

一方,用皂角一條去皮、子,同蘿蔔三個煎服,數次,聲即出。

一方,治無故咽喉聲音不出,用橘皮五兩,水三升,煮一升,頓服,效。

一方,治猝啞,用杏仁三分,去皮煎熬,別杵桂末一分,和搗如泥,每用杏核大一丸,綿裹噙口中,細細嚥之,日三夜五。

一方,用密陀僧為極細末,每服一錢,點茶飲之,聲即出。

按上方皆治標之法。凡猝喑輕淺者,亦可取效,若系根本之病,不得概以為用。

3. 聲喑論列方

一陰煎(新補八),二陰煎(新補十),大補元煎(新補一),五福飲(新補六),七福飲(新補七),補中益氣湯(補三十),歸脾湯(補三二),溫胃飲(新熱五),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六味丸(補百二十),八味丸(補一二一),金水六君煎(新和一),左歸丸(新補四),右歸丸(新補五),人參固本丸(補百六),定志丸(補百十六),六安煎(新和二),柴胡清肝散(寒五九),二陳湯(和一),參蘇飲(散三四),平補鎮心丹(補百十),三抝湯(散七八),七氣湯(和四七),竹葉石膏湯(寒六),四陰煎(新補十二),潤下丸(和百十七),人參平肺湯(因一八七),理陰煎(新熱三),麥門冬湯(寒四四),十味溫膽湯(和一五三),華蓋散(散七九),小青龍湯(散八),竹衣麥門冬湯(因一八九),貝母丸(新和十八),小降氣湯(和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