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72)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72)
1. 論外備用方
百合丸(因一八八,肺燥失聲),杏仁煎(因一八三,咳嗽失聲),訶子甘桔湯(因一七八,火盛失音),鐵笛丸(因一九一,謳歌失音),靛花丸(因一八二,喉風失音)
白話文:
百合丸:(用於治療因肺燥引起的失聲) 杏仁煎:(用於治療因咳嗽引起的失聲) 訶子甘桔湯:(用於治療因火氣旺盛引起的失音) 鐵笛丸:(用於治療因唱歌過度引起的失音) 靛花丸:(用於治療因喉嚨發炎引起的失音)
2. 咽喉
3. 經義
《憂恚無言篇》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詳前聲喑門)
《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厥論》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
《經脈篇》曰:足陽明之別,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三焦,手少陽也。是動則病嗌腫喉痹。小腸,手太陽也。是動則病嗌痛頷腫。腎,足少陰也。是所生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
《骨空論》曰:督脈為病嗌乾。
《五音五味篇》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脈解篇》曰:厥陰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乾也。
《奇病論》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
《雜病篇》曰: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雜病篇》曰: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
《熱病篇》曰: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繆刺論》曰: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司天,三之氣,喉痹目赤,善暴死。少陰司天,嗌乾腫上。
《至真要大論》云:歲太陰在泉,嗌腫喉痹。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頷腫。太陰之勝,喉痹項強。少陽司天,客勝則丹疹外發,喉痹頭痛嗌腫。
白話文:
經義
《憂恚無言篇》說:咽喉是食物和水通過的通道。喉嚨則是氣體上下流通的地方。(詳細內容可以參考之前關於聲音沙啞的文章)
《陰陽別論》說:陰氣和陽氣互相結合,就會形成喉痹。
《厥論》說: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的氣血逆亂,會導致喉痹和咽喉腫脹。
《經脈篇》說:足陽明經的分支,向上聯繫頭部和頸部,匯合各條經脈的氣,向下聯繫咽喉部位。如果氣逆上行,就會導致喉痹、聲音嘶啞。三焦經,是手少陽經,它的氣機異常會導致咽喉腫脹和喉痹。小腸經,是手太陽經,它的氣機異常會導致咽喉疼痛和下巴腫脹。腎經,是足少陰經,它的病症會導致口乾舌燥、咽喉腫脹、氣喘、咽喉乾燥和疼痛。
《骨空論》說:督脈的病症會導致咽喉乾燥。
《五音五味篇》說:衝脈和任脈都發源於子宮內部,向上沿著背部內側行走,是經絡氣血匯聚的地方。它們浮於表面並向外延伸的部分,沿著腹部向上行走,在咽喉處匯合,然後分支聯繫嘴唇和口部。
《脈解篇》說:厥陰經所說的“病情嚴重時會咽喉乾燥,胸中發熱”,是因為陰氣和陽氣互相衝突而產生熱,所以咽喉乾燥。
《奇病論》說:肝像是一個將軍,它的作用取決於膽,咽喉則是肝的使者。
《雜病篇》說:如果出現咽喉乾燥,口中發熱像膠水一樣黏稠,應該選取足少陰經的穴位治療。
《雜病篇》說:如果喉痹導致不能說話,應該選取足陽明經的穴位治療;如果能說話,應該選取手陽明經的穴位治療。
《熱病篇》說:如果喉痹導致舌頭捲曲、口乾、心煩、心痛、手臂內側疼痛且無法抬頭,應該選取手小指和無名指的指甲下,如同韭菜葉寬的部位進行針刺治療。
《繆刺論》說:如果邪氣侵入手少陽經的絡脈,會導致喉痹、舌頭捲曲、口乾、心煩,應該針刺手中指和無名指指甲上,如同韭菜葉寬的部位,各刺一下。如果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會導致咽喉疼痛不能進食,無緣無故容易發怒,氣向上衝到心口上方,應該針刺腳底中心部位的血管,各刺三下。如果咽喉腫脹,無法吞嚥口水,或時而不能吐出口水,應該針刺腳踝前方的然骨穴,出血後症狀就能立即緩解。左邊有病刺右邊,右邊有病刺左邊。
《六元正紀大論》說:如果少陽主導天氣,在三之氣時,容易出現喉痹、眼睛發紅、突然死亡。如果少陰主導天氣,容易出現咽喉乾燥腫脹。
《至真要大論》說:如果當年是太陰濕氣主導,在泉(指地氣)過盛,容易出現咽喉腫脹和喉痹。如果當年是太陽寒氣主導,寒邪過盛,人們容易出現咽喉疼痛和下巴腫脹。太陰濕氣過盛,容易出現喉痹和頸項強直。少陽主導天氣,如果客氣(指其他邪氣)過盛,容易出現丹疹外發,喉痹、頭痛和咽喉腫脹。
4. 論證(共三條)
喉痹一證,在古方書雖有十八證之辨,而古人悉指為相火。然此證雖多由火,而復有非火證者,不可不詳察也。蓋火有真假,凡實火可清者,即真火證也;虛火不宜清者,即水虧證也;且復有陰盛格陽者,即真寒證也。故《內經》曰: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頷腫,其義即此。何後人之弗究也。
一、喉痹所屬諸經,凡少陽、陽明、厥陰、少陰皆有此證,具列如前,但其中虛實各有不同。蓋少陽、厥陰為木火之臟,固多熱證,陽明為水穀之海,而胃氣直透咽喉,故又惟陽明之火為最盛。欲辨此者,但察其以情志鬱怒而起者,多屬少陽厥陰;以口腹肥甘,辛熱太過而起者,多屬陽明。凡患此者,多宜以實火論治。
至若少陰之候,則非此之比。蓋少陰之脈絡於橫骨,終於會厭,繫於舌本。凡陰火逆衝於上,多為喉痹,但少陰之火,有虛有實,不得類從火斷。若果因實火,自有火證火脈,亦易知也;若因酒色過度,以致真陰虧損者,此腎中之虛火證也,非壯水不可;又有火虛於下,而格陽於上,此無根之火,即腎中之真寒證也。非溫補命門不可。
凡此諸經不同,而虛實大異,皆後人所罕知者,獨《褚氏遺書》有上病察下之說,誠見道之言也。
一、咽喉證,總謂之火,則名目雖多,似有不必盡辨者,然亦有不可不辨者。如單乳蛾、雙乳蛾,及纏喉風之有不同也。蓋腫於咽之兩旁者為雙蛾,腫於一邊者為單蛾,此其形必圓突如珠,乃癰節之類結於喉間,故多致出毒,或宜刺出其血而愈者。若纏喉風則滿片紅腫,多不成膿,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腫自消,此其所以有異,而治之當有法也。
白話文:
論證(共三條)
關於喉嚨腫痛這個病症,古代醫書雖然有十八種不同的辨別方式,但古人都把它歸咎於相火(一種虛火)。然而,這種病症雖然多數是因為火引起的,但也有些並非因火而起,不能不仔細觀察。火有真假之分,凡是可以用清熱方式治療的實火,就是真火證;虛火不適合清熱的,就是因為陰液虧損;而且還有陰氣過盛而把陽氣排斥在外的,這是真寒證。所以《內經》說:「太陽之氣在下,寒邪過盛,人民就會有咽喉痛、下巴腫的病症」,道理就在這裡。為什麼後人不去深入研究呢?
一、喉嚨腫痛所屬的經絡,像是少陽、陽明、厥陰、少陰經都有可能發生這種病症,之前已經列舉出來了,但其中虛實的情況各有不同。少陽、厥陰這兩個臟腑屬木火,本來就多有熱證,而陽明是水穀之海,胃氣直接通往咽喉,所以陽明之火最為旺盛。想要辨別這種情況,只要觀察病發的原因,如果是因為情緒鬱悶生氣而引起的,大多屬於少陽、厥陰;如果是因為飲食肥膩甘甜、辛辣燥熱過多而引起的,大多屬於陽明。凡是患有這種病症的,多半要以實火來論治。
至於少陰經的病症,就和前面講的不同了。少陰經的脈絡連接著橫骨,終點在會厭,聯繫著舌根。凡是陰火向上衝逆,大多會造成喉嚨腫痛,但少陰的火,有虛有實,不能把它一概歸類為火熱證。如果確實是實火引起的,自然會有火熱的症狀和脈象,也比較容易辨別;如果是因為縱慾過度,導致腎陰虧損的,這是腎中的虛火證,必須滋養腎陰才可以;還有一種是下焦陽氣虛弱,導致虛陽上亢,這是無根之火,也就是腎中的真寒證,必須溫補命門之火才能治好。
以上所說的這些經絡不同,虛實差異很大,都是後人很少知道的,只有《褚氏遺書》提出「上病要觀察下」的觀點,真是至理名言。
二、喉嚨的病症,總的來說都說是火引起的,雖然名稱很多,好像可以不必一一辨別,但實際上也有不能不辨別的。比如單乳蛾、雙乳蛾,和纏喉風,它們的狀況就不一樣。長在咽喉兩旁的叫做雙乳蛾,長在一邊的叫做單乳蛾,它們的形狀一定圓圓地突出像珠子一樣,像是癰腫類的結節長在喉嚨間,所以常常會化膿,或是刺破放血就會痊癒的。至於纏喉風,則是整個咽喉都紅腫,多半不會化膿,也不需要放血,只要讓火氣下降,腫脹自然會消退。這就是它們不同的地方,所以治療方法也應該有所區別。
5. 論治(共九條)
一、火證喉痹,悉宜以抽薪飲主之。火不甚者,宜徙薪飲主之。凡肝膽之火盛者,宜以芍藥、梔子、龍膽草為主。陽明胃火甚者,宜以生石膏為主。若大便秘結不通,則宜加大黃、芒硝之屬,通其便而火自降。凡火浮於上,而熱結於頭面咽喉者,最宜清降,切不可用散風升陽等劑。
蓋此火由中,得升愈熾。經曰:高者抑之,正此之謂。非火鬱宜發,及升陽散火之義。學者於此,最當體察,勿得誤認其面目。凡外治火證腫痛之法宜以木別子磨醋,用鵝翎蘸攪喉中,引去其痰。或另少和清水,免其太酸。時時呷嗽喉中,不可嚥下,引吐其痰為更善。漱後以代匙散吹之。
仍內服煎藥,自無不愈。凡火壅於上,而食物之治,最宜雪梨漿、綠豆飲之屬為妙。若南方少梨之處,或以好蘿蔔杵汁,和以清泉,少加玄明粉,攪勻徐徐飲之,既可消痰,亦可清火。凡單雙乳蛾,若毒未甚,膿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若勢甚而危者,必須砭出其血,庶可速退。
此因其急,亦不得已而用之也。又古法用三稜針刺少商穴出血,云治喉痹立愈。
一、陰虛喉痹,其證亦內熱口渴喉干,或唇紅頰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脈無神,或六脈雖數而浮軟無力,但察其過於酒色,或素稟陰氣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腎陰虧損,水不制火而然。火甚者,宜滋陰八味煎、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堅,小便不熱者,宜六味地黃湯、一陰煎之類主之。若因思慮焦勞,兼動心火者,宜二陰煎主之。
一、格陽喉痹,由火不歸元,則無根之火客於咽喉而然,其證則上熱下寒,全非火證。凡察此者,但診其六脈微弱,全無滑大之意,且下體絕無火證,腹不喜冷,即其候也。蓋此證必得於色欲傷精,或泄瀉傷腎,或本無實火,而過服寒涼,以傷陽氣者,皆有此證。速宜用鎮陰煎為上,八味地黃湯次之,或用蜜附子含咽亦妙;若再用寒涼,必致不救。
一、陽虛喉痹,非喉痹因於陽虛,乃陽虛因於喉痹也。蓋有因喉痹而過於攻擊,致傷胃氣者,有艱於食飲,倉廩空虛,亦傷胃氣者。又有氣體素弱,不耐勞倦而傷胃氣者。凡中氣內虛,疼痛外逼,多致元陽飛越,脈浮而散,或弱而澀,以致聲如鼾睡,痰如拽鋸者,此肺胃垂絕之候,速宜挽回元氣,以人參一味濃煎,放心徐徐飲之。如痰多者,或加竹瀝薑汁亦可。
如遲,多致不救。如作實火治之,則禍如反掌。
一、喉癬證,凡陰虛勞損之人,多有此病。其證則滿喉生瘡,紅痛久不能愈,此實水虧虛火證也。宜用前陰虛喉痹之法治之。若多咳嗽肺熱,宜以四陰煎之類主之。若滿喉生瘡,破爛而痛者,宜用牛黃益金散吹敷之,仍內服滋補真陰之劑,自可全愈。
一、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氣,其證則咽痛項腫,甚有頸面頭項俱腫者。北方尤多此病,俗人呼為蝦蟆瘟,又名顱鷀瘟,亦名大頭瘟。此濕熱壅盛,最凶之候。宜清諸經之火,或瀉陽明之熱,當察緩急而治之。東垣有普濟消毒飲,專治瘟毒喉痹,百發百中。
一、鎖喉風證,時人以咽喉腫痛,飲食難入,或痰氣壅塞不通者,皆稱為鎖喉風,而不知有真正鎖喉風者,甚奇甚急,而實人所未知也。余在燕都,嘗見一女子,年已及笄,忽一日於仲秋時,無病而喉竅緊澀,息難出入,不半日而緊澀愈甚。及延余視,診其脈,無火也。問其喉,則無腫無痛也。
觀其貌,則面青瞠目不能語也。聽其聲,則喉竅之細如針,抽息之窘如線,伸頸掙命求救,不堪之狀,甚可憐也。余見而疑之,不得其解,然意謂風邪閉塞喉竅,非用辛溫不能解散。遂以二陳湯加生薑煎而與之,毫忽無效。意復用獨參湯以救其肺,然見其勢危若此,恐滋怨謗,終亦未敢下手。
他醫見之,亦但束手而已。如此者,一日夜而歿。後又一人亦如此而歿。若此二人者,余至今莫識其所以病,此終身之疑竇,殊自愧也。然意必肺氣竭絕而然,倘再有值此者,恐非獨參湯決不能救。故筆諸此,以俟後之君子虛心詳酌焉。
一、楊梅結毒,有喉間潰爛作痛,久而不愈者,此非喉痹之屬,乃楊梅瘡毒也。宜仙遺糧湯。甚者,宜以土茯苓煎湯吞五寶丹。
一、諸物哽於喉中,或刺或骨,必有鋒芒之逆,所以刺而不下。凡下而逆者,反而上之則順矣。故治此者,當借飲食之勢,湧而吐之,使之上出,則如拔刺之捷也。若芒刺既深,必欲推下,非惟理勢不能,必且延遲,或食飲既消,無可推送,以致漸腫,則為害非細矣。凡諸骨鯁,或以餳糖一大塊,滿口吞而咽之;或用韭菜煮略熟,勿切,吞下一束,即裹而下,亦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