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八必集·雜證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八必集·雜證謨 (3)

1. 論外備用方

百合丸(因一八八,肺燥失聲),杏仁煎(因一八三,咳嗽失聲),訶子甘桔湯(因一七八,火盛失音),鐵笛丸(因一九一,謳歌失音),靛花丸(因一八二,喉風失音)

2. 經義

《憂恚無言篇》曰: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詳前聲喑門)

《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

《厥論》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

《經脈篇》曰:足陽明之別,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三焦,手少陽也。是動則病嗌腫喉痹。小腸,手太陽也。是動則病嗌痛頷腫。腎,足少陰也。是所生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

《骨空論》曰:督脈為病嗌乾。

《五音五味篇》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

《脈解篇》曰:厥陰所謂甚則嗌乾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乾也。

《奇病論》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

《雜病篇》曰: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雜病篇》曰: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

《熱病篇》曰: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內廉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繆刺論》曰: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司天,三之氣,喉痹目赤,善暴死。少陰司天,嗌乾腫上。

《至真要大論》云:歲太陰在泉,嗌腫喉痹。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頷腫。太陰之勝,喉痹項強。少陽司天,客勝則丹疹外發,喉痹頭痛嗌腫。

3. 論證(共三條)

喉痹一證,在古方書雖有十八證之辨,而古人悉指為相火。然此證雖多由火,而復有非火證者,不可不詳察也。蓋火有真假,凡實火可清者,即真火證也;虛火不宜清者,即水虧證也;且復有陰盛格陽者,即真寒證也。故《內經》曰: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痛頷腫,其義即此。何後人之弗究也。

一、喉痹所屬諸經,凡少陽、陽明、厥陰、少陰皆有此證,具列如前,但其中虛實各有不同。蓋少陽、厥陰為木火之臟,固多熱證,陽明為水穀之海,而胃氣直透咽喉,故又惟陽明之火為最盛。欲辨此者,但察其以情志鬱怒而起者,多屬少陽厥陰;以口腹肥甘,辛熱太過而起者,多屬陽明。凡患此者,多宜以實火論治。

至若少陰之候,則非此之比。蓋少陰之脈絡於橫骨,終於會厭,繫於舌本。凡陰火逆衝於上,多為喉痹,但少陰之火,有虛有實,不得類從火斷。若果因實火,自有火證火脈,亦易知也;若因酒色過度,以致真陰虧損者,此腎中之虛火證也,非壯水不可;又有火虛於下,而格陽於上,此無根之火,即腎中之真寒證也。非溫補命門不可。

凡此諸經不同,而虛實大異,皆後人所罕知者,獨《褚氏遺書》有上病察下之說,誠見道之言也。

一、咽喉證,總謂之火,則名目雖多,似有不必盡辨者,然亦有不可不辨者。如單乳蛾、雙乳蛾,及纏喉風之有不同也。蓋腫於咽之兩旁者為雙蛾,腫於一邊者為單蛾,此其形必圓突如珠,乃癰節之類結於喉間,故多致出毒,或宜刺出其血而愈者。若纏喉風則滿片紅腫,多不成膿,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腫自消,此其所以有異,而治之當有法也。

4. 論治(共九條)

一、火證喉痹,悉宜以抽薪飲主之。火不甚者,宜徙薪飲主之。凡肝膽之火盛者,宜以芍藥、梔子、龍膽草為主。陽明胃火甚者,宜以生石膏為主。若大便秘結不通,則宜加大黃、芒硝之屬,通其便而火自降。凡火浮於上,而熱結於頭面咽喉者,最宜清降,切不可用散風升陽等劑。

蓋此火由中,得升愈熾。經曰:高者抑之,正此之謂。非火鬱宜發,及升陽散火之義。學者於此,最當體察,勿得誤認其面目。凡外治火證腫痛之法宜以木別子磨醋,用鵝翎蘸攪喉中,引去其痰。或另少和清水,免其太酸。時時呷嗽喉中,不可嚥下,引吐其痰為更善。漱後以代匙散吹之。

仍內服煎藥,自無不愈。凡火壅於上,而食物之治,最宜雪梨漿、綠豆飲之屬為妙。若南方少梨之處,或以好蘿蔔杵汁,和以清泉,少加玄明粉,攪勻徐徐飲之,既可消痰,亦可清火。凡單雙乳蛾,若毒未甚,膿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若勢甚而危者,必須砭出其血,庶可速退。

此因其急,亦不得已而用之也。又古法用三稜針刺少商穴出血,云治喉痹立愈。

一、陰虛喉痹,其證亦內熱口渴喉干,或唇紅頰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脈無神,或六脈雖數而浮軟無力,但察其過於酒色,或素稟陰氣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腎陰虧損,水不制火而然。火甚者,宜滋陰八味煎、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堅,小便不熱者,宜六味地黃湯、一陰煎之類主之。若因思慮焦勞,兼動心火者,宜二陰煎主之。

一、格陽喉痹,由火不歸元,則無根之火客於咽喉而然,其證則上熱下寒,全非火證。凡察此者,但診其六脈微弱,全無滑大之意,且下體絕無火證,腹不喜冷,即其候也。蓋此證必得於色欲傷精,或泄瀉傷腎,或本無實火,而過服寒涼,以傷陽氣者,皆有此證。速宜用鎮陰煎為上,八味地黃湯次之,或用蜜附子含咽亦妙;若再用寒涼,必致不救。

一、陽虛喉痹,非喉痹因於陽虛,乃陽虛因於喉痹也。蓋有因喉痹而過於攻擊,致傷胃氣者,有艱於食飲,倉廩空虛,亦傷胃氣者。又有氣體素弱,不耐勞倦而傷胃氣者。凡中氣內虛,疼痛外逼,多致元陽飛越,脈浮而散,或弱而澀,以致聲如鼾睡,痰如拽鋸者,此肺胃垂絕之候,速宜挽回元氣,以人參一味濃煎,放心徐徐飲之。如痰多者,或加竹瀝薑汁亦可。

如遲,多致不救。如作實火治之,則禍如反掌。

一、喉癬證,凡陰虛勞損之人,多有此病。其證則滿喉生瘡,紅痛久不能愈,此實水虧虛火證也。宜用前陰虛喉痹之法治之。若多咳嗽肺熱,宜以四陰煎之類主之。若滿喉生瘡,破爛而痛者,宜用牛黃益金散吹敷之,仍內服滋補真陰之劑,自可全愈。

一、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氣,其證則咽痛項腫,甚有頸面頭項俱腫者。北方尤多此病,俗人呼為蝦蟆瘟,又名顱鷀瘟,亦名大頭瘟。此濕熱壅盛,最凶之候。宜清諸經之火,或瀉陽明之熱,當察緩急而治之。東垣有普濟消毒飲,專治瘟毒喉痹,百發百中。

一、鎖喉風證,時人以咽喉腫痛,飲食難入,或痰氣壅塞不通者,皆稱為鎖喉風,而不知有真正鎖喉風者,甚奇甚急,而實人所未知也。余在燕都,嘗見一女子,年已及笄,忽一日於仲秋時,無病而喉竅緊澀,息難出入,不半日而緊澀愈甚。及延余視,診其脈,無火也。問其喉,則無腫無痛也。

觀其貌,則面青瞠目不能語也。聽其聲,則喉竅之細如針,抽息之窘如線,伸頸掙命求救,不堪之狀,甚可憐也。余見而疑之,不得其解,然意謂風邪閉塞喉竅,非用辛溫不能解散。遂以二陳湯加生薑煎而與之,毫忽無效。意復用獨參湯以救其肺,然見其勢危若此,恐滋怨謗,終亦未敢下手。

他醫見之,亦但束手而已。如此者,一日夜而歿。後又一人亦如此而歿。若此二人者,余至今莫識其所以病,此終身之疑竇,殊自愧也。然意必肺氣竭絕而然,倘再有值此者,恐非獨參湯決不能救。故筆諸此,以俟後之君子虛心詳酌焉。

一、楊梅結毒,有喉間潰爛作痛,久而不愈者,此非喉痹之屬,乃楊梅瘡毒也。宜仙遺糧湯。甚者,宜以土茯苓煎湯吞五寶丹。

一、諸物哽於喉中,或刺或骨,必有鋒芒之逆,所以刺而不下。凡下而逆者,反而上之則順矣。故治此者,當借飲食之勢,湧而吐之,使之上出,則如拔刺之捷也。若芒刺既深,必欲推下,非惟理勢不能,必且延遲,或食飲既消,無可推送,以致漸腫,則為害非細矣。凡諸骨鯁,或以餳糖一大塊,滿口吞而咽之;或用韭菜煮略熟,勿切,吞下一束,即裹而下,亦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