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5)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5)
1. 論截瘧(共四條)
凡截瘧之法,方固不可,然亦無必效之方。若以愚見並及治驗,則未嘗藉於截也。蓋有邪者,去邪則愈。若散邪既透,解表已過,則但收拾元氣而氣復即愈。惟能於邪正之間,得其攻補之宜,則無不自愈,此截之最善者也。至如截瘧諸方,雖不可執,亦不可無。第有效於此而不效於彼者,亦以人之氣血陰陽各有不同故耳。
故凡用截藥者,亦當察人之強弱而酌以用之,庶乎得效,然亦惟輕者,易截。而重者,不易截也。茲錄諸方於後,亦可備於酌用。截瘧常山飲,氣血強壯者,可用。截瘧飲,氣分不足者,可用。牛膝煎,血分不足者,可用。截瘧丹,時氣多濕者,可用。木賊煎,濕痰邪實者,可用。
何人飲、休瘧飲,血氣大虛,欲急濟者,可用。小柴胡湯加常山二錢,截瘧如神。追瘧飲,凡氣血未衰,或屢散之後,用之最效。
丹溪曰:數發之後,便宜截而除之,久則發得中氣虛弱,致病邪愈深而難治。世有砒丹等截藥,大毒,不可輕用。常山性暴悍,善驅逐,然能傷真氣,病人稍虛怯者,勿用。
楊仁齋曰:或其人素虛者,慎勿用常山等藥。
薛立齋曰:若病勢正熾,一二髮間,未宜遽截,恐邪氣不去,正氣反傷耳。若胃氣弱者,用寒涼止截,脾胃復傷,必致連綿不已。若非培養元氣,決不能愈。每見飲啖生冷物者,病或少愈,多致脾虛胃損,反為難治。若咽酸口酸,且宜節飲食,其病潮作時,雖大渴亦只薑湯乘熱飲之,此亦截瘧之良法。
凡欲截之,若血氣俱虛,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服,頓止。不問新久並效。
白話文:
截斷瘧疾的方法,藥方本身固然不是絕對有效,但也並非完全沒有效果。依我個人淺見及治療經驗來看,其實並不需要特別去截斷瘧疾。因為瘧疾的產生,是身體有邪氣入侵,只要祛除邪氣自然就會痊癒。如果已經透過發散將邪氣透出體表,也已經過了發散邪氣的階段,那麼只需調理恢復元氣,元氣恢復自然就好。能夠在邪氣和正氣之間,掌握攻邪和補正的適當方法,疾病自然痊癒,這是截瘧最好的方式。至於那些截瘧的藥方,雖然不能完全依賴,但也不能完全不用。只是這些藥方對某些人有效,對另一些人無效,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氣血陰陽狀況都不相同。
所以凡是使用截瘧藥的人,也應該要觀察病人的體質強弱來斟酌使用,或許才能達到效果,而且通常體質輕微的病症,比較容易截斷,而嚴重的病症就比較不容易截斷。以下記錄一些藥方,可以作為參考使用。截瘧常山飲,適合氣血強壯的人使用。截瘧飲,適合氣分不足的人使用。牛膝煎,適合血分不足的人使用。截瘧丹,適合時氣多濕的人使用。木賊煎,適合濕痰邪實的人使用。
何人飲、休瘧飲,適合氣血大虛,想要快速解除病症的人使用。小柴胡湯加上常山二錢,截瘧效果如神。追瘧飲,適合氣血尚未衰敗,或者多次發散邪氣後使用,效果最好。
朱丹溪說:瘧疾發作幾次後,就應該設法截斷除去,拖久了會導致中氣虛弱,反而使邪氣更加深入而難以治療。世上有砒丹等截瘧藥,毒性很強,不能隨便使用。常山藥性猛烈,善於驅逐邪氣,但是也會傷害正氣,病人如果稍微虛弱,就不要使用。
楊仁齋說:如果病人體質原本就虛弱,切記不要使用常山等藥。
薛立齋說:如果病勢正盛,剛發作一兩次,不適合馬上截斷,恐怕邪氣無法去除,反而傷害正氣。如果脾胃虛弱,使用寒涼藥來截瘧,會使脾胃再次受傷,必定會導致病情連綿不斷。如果不能培養元氣,絕對不會痊癒。常常看到有些人吃了生冷食物,病情或許稍微好轉,但大多會導致脾胃虛弱受損,反而變得難以治療。如果出現咽酸、口酸的症狀,應該節制飲食,在瘧疾發作時,即使很口渴,也只能喝熱薑湯,這也是截瘧的好方法。
凡是想要截斷瘧疾的,如果氣血都虛弱,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服,可以立刻止住瘧疾,不論是新病還是舊病都有效。
2. 論似瘧非瘧
凡似瘧非瘧之病,雖有往來寒熱,而時作時止,本非瘧之類也。凡大病後,或產後,或虛損,俱有此證。經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陽氣下入陰中則惡熱。故凡無外邪而病為寒熱者,必屬虛證。但虛有陰陽之異,而陽虛者必多寒,陰虛者必多熱。
陽虛者宜補其陽,如理中湯、十全大補湯加薑桂附子之類,此皆人所易知也。惟陰虛之證則最不易辨,蓋陰中之水虛者,陰虛也;陰中之火虛者,亦陰虛也。如其津液枯燥,精血耗傷,表裡上下,俱多煩熱等證,此陰中之水虛也。治宜壯水以配陽,如一陰煎、六味地黃湯,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
其有倏熱往來,或面赤如脂,而腹喜熱飲,或上熱如烙,而下冷如冰,或喉口大熱,而大便不實,此其證雖若熱,而脈必細微,或雖洪大而浮空無力者,是皆陽氣無根而孤浮於上,此陰中之火虛也。治宜益火之本,使之歸源,如海藏八味地黃丸,或右歸飲之類主之。假熱退則真寒見,自可因證而治之也。
寒熱門論治尤詳,所當並察。
白話文:
所有症狀像瘧疾但又不是瘧疾的疾病,雖然有時發冷有時發熱,而且時好時壞,但本質上並不是瘧疾。通常大病過後、產後,或是身體虛弱的人,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黃帝內經》說:陽氣虛弱就會感到體表寒冷,陰氣虛弱就會感到體內發熱,陰氣向上侵入陽氣時就會怕冷,陽氣向下侵入陰氣時就會怕熱。因此,凡是沒有外來邪氣卻出現發冷發熱症狀的,一定屬於虛證。但虛證又有陰虛和陽虛的不同,其中陽虛的通常會比較怕冷,陰虛的通常會比較怕熱。
陽虛的人應該補益陽氣,例如用理中湯、十全大補湯加上薑、桂枝、附子之類的藥材,這些都是大家容易理解的。唯獨陰虛的症狀最難辨別,因為陰中的水液虛少是陰虛,陰中的火氣虛弱也是陰虛。如果出現體液枯燥、精血虧損、身體內外上下都感到煩躁發熱等症狀,這是陰中的水液虛少了。治療上應該滋養水液來調和陽氣,例如用一陰煎、六味地黃湯,或是加減過的一陰煎之類來治療。
另外,有些情況是忽然發熱又忽然退熱,或是臉色紅得像擦了胭脂,而且喜歡喝熱的飲品;或是感覺上半身像火燒一樣熱,下半身卻像冰塊一樣冷;或是喉嚨很熱,但是大便卻不成形。這種症狀雖然看起來很熱,但是脈搏一定細弱,或是雖然脈搏洪大卻是浮在表面沒有力量,這些都是陽氣沒有根基而虛浮在上的現象,這是陰中的火氣虛弱了。治療上應該補益火的根本,使陽氣能夠歸回本源,例如用海藏八味地黃丸,或是右歸飲之類的藥方來治療。虛假的熱象消退之後,真正的寒象就會顯現出來,自然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治療了。
關於寒熱方面的論述,在《寒熱門》中說明的更加詳細,應該仔細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