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 (6)

1. 述古

薛立齋曰:按前證若血虛有火,用四物加山梔、柴胡。若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若血氣俱虛,用八珍湯加柴胡。若怒便聾而或鳴者,屬肝膽經氣實,用小柴胡加芎、歸、山梔,虛用八珍加山梔。若午前甚者,陽氣實熱也,小柴胡加黃連、山梔。陽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柴胡、山梔。

午後甚者,陰血虛也,四物加白朮茯苓。若腎虛火動,或痰盛作渴者,必用地黃丸。經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脾胃一虛,耳目九竅皆為之病。

2. 簡易方

一、聤耳膿出

明郁散(因五八),紅玉散(因五八),流膿方(因五九)

一、百蟲入耳方(因六一)

3. 灸法

上星(灸二七壯,治風聾)、翳風(灸七壯,治耳聾痛)、合谷(灸七壯,治耳聾)、外關、聽宮、偏歷、腎愈

4. 耳證論列方

抽薪飲(新寒三),徙薪飲(新寒四),十全大補湯(補二十),清化飲(新因十三),清膈煎(新寒九),補中益氣湯(補三十),地黃丸(補百二十),歸脾湯(補三二),大分清飲(新寒五),加減一陰煎(新補九),左歸丸(新補四),大補元煎(新補一),平補鎮心丹(補百十),四物湯(補八),右歸丸(新補五),肉蓯蓉丸(補一五三),辰砂妙香散(固十五),八珍湯(十丸),六安煎(新和二),小柴胡湯(散十九),當歸龍薈丸(寒一六七)

5. 論外備用方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肝膽火逆),梔子清肝散(寒六十,肝膽風熱),耳病諸方(詳因陣五三至六八止)

6. 經義

《金匱真言論》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

《脈度篇》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五閱五使篇》曰:鼻者,肺之官也。以候五臟。故肺病者,喘息鼻脹。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

《本神篇》曰: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五臟別論》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經脈篇》曰:足太陽,實則鼽窒,虛則鼽衄。

《氣厥論》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

《憂恚無言論》曰: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為五官。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鼻準為面王,詳前面病門)

《解精微論》曰: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

《刺熱篇》曰:脾熱病者鼻先赤。

《口問篇》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眉本,一曰眉上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

《熱論篇》曰: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

《遺篇刺法論》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幹邪。(天牝,鼻也,鼻受天之氣,故曰天牝。詳十三卷瘟疫門)

《五常政大論》曰:審平之紀,其主鼻。少陽司天,咳嚏鼽衄鼻窒,瘡瘍。太陽司天,鼽嚏,喜悲。少陰司天,嚏鼽衄鼻窒。

《六元正紀大論》曰:陽明所至為鼽嚏。

《至真要大論》曰:少陰司天,民病鼽衄嚏嘔。少陽司天,甚則鼽衄。太陽司天,鼽衄善悲。少陰之復,煩躁鼽嚏,甚則入肺,咳而鼻淵。

7. 論證

鼻為肺竅,又曰天牝,乃宗氣之道,而實心肺之門戶,故經曰: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然其經絡所至,專屬陽明,自山根以上,則連太陽、督脈,以通於腦,故此數經之病,皆能及之。若其為病,易窒塞者謂之鼽,時流濁涕而或多臭氣者,謂之鼻淵,又曰腦漏;或生瘜肉而阻塞氣道者,謂之鼻齆,及有噴嚏、鼻衄、酒皶、赤鼻之類,各當辨而治之。然總之鼻病無他也,非風寒外感,則內火上炎耳。

外感者,治宜辛散,內熱者,治宜清涼,知斯二者,則治鼻大綱盡乎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