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3)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13)
1. 散陣
柴陳煎,治傷風兼寒,咳嗽發熱,痞滿多痰等證。
柴胡(二、三錢),陳皮(一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三、五、七片)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寒勝者,加細辛七、八分;如風勝氣滯者,加蘇葉一錢五分;如冬月寒甚者,加麻黃一錢五分;氣逆多嗽者,加杏仁一錢;痞滿氣滯者,加白芥子五、七分。
柴芩煎,治傷寒表邪未解,外內俱熱,瀉痢煩渴喜冷,氣壯脈滑數者,宜此主之。及瘧痢並行,內熱去血,兼表邪發黃等證。
柴胡(二、三錢),黃芩,梔子,澤瀉,木通(各二錢),枳殼(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如瘧痢並行,鮮血純血者,加芍藥二錢,甘草一錢;如濕勝氣陷者,加防風一錢。
柴苓飲,治風濕發黃,發熱身痛,脈緊,表裡俱病,小水不利,中寒泄瀉等證。
柴胡(二、三錢),豬苓,茯苓,澤瀉(各二錢),白朮(二、三錢),肉桂(一、二、三錢)
水一鍾半,煎服。如寒邪勝者,加生薑三、五片;如汗出熱不退者,加芍藥一、二錢。
柴胡白虎煎,治陽明溫熱,表邪不解等證。
柴胡(二錢),石膏(三錢),黃芩(二錢),麥冬(二錢),細甘草(七分)
水一鍾半,加竹葉二十片,煎服。
歸葛飲,治陽明溫暑時證,大熱大渴,津液枯涸,陰虛不能作汗等證。
當歸(三、五錢),乾葛(二、三錢)
水二鍾,煎一鍾,以冷水浸涼,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柴葛煎,方在因陣十八。
治瘟毒表裡俱熱。
秘傳走馬通聖散,治傷寒陰邪初感等證。此方宜用於倉卒之時,其有質強而寒甚者俱可用。
麻黃,炙甘草(各一兩),雄黃(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下,即汗。或加川芎二錢。
秘傳白犀丹,發散外感瘟疫癰毒等證。
白犀角,麻黃(去節),山茨菇,玄明粉,血竭,甘草(各一錢),雄黃(八分)
上共為末,用老薑汁拌丸,如棗核大,外以紅棗去核,將藥填入棗內,用薄紙裹十五層,入砂鍋內炒令煙盡為度,取出去棗肉,每藥一錢,入冰片一分,麝香半分,研極細,瓷罐收貯。用時以角簪蘸麻油黏藥點眼大角。輕者只點眼角,重者仍用些須吹鼻,男先左,女先右,吹點皆同。
如病甚者,先吹鼻,後點眼。點後蜷足坐起,用被齊項暖蓋半炷香時,自當汗出邪解。如汗不得出,或汗不下達至腰者不治。
又一製法,將前藥用薑汁拌作二丸,以烏金紙兩層包定,外搗紅棗肉如泥,包藥外約半指厚,曬乾,入砂鍋內,再覆以砂盆,用鹽泥固縫,但留一小孔以候煙色,乃上下加炭火,先文後武,待五色煙盡,取出去棗肉,每煅過藥一錢,止加冰片二分,不用麝香。忌生冷、麵食、魚腥、七情。
白話文:
散陣
柴陳煎,治療感冒兼有寒氣,引起的咳嗽發熱、胸悶脹滿、痰多等症狀。
藥材包含:柴胡(6-9克)、陳皮(4.5克)、半夏(6克)、茯苓(6克)、甘草(3克)、生薑(3-7片)。
用水約360毫升煎煮至剩約250毫升,在飯後溫服。如果寒氣較重,可以加入細辛約2.4-2.7克;如果風邪較盛、氣機不暢,可以加入蘇葉約4.5克;如果冬季寒冷嚴重,可以加入麻黃約4.5克;如果氣逆、咳嗽多,可以加入杏仁約3克;如果胸悶脹滿、氣機不暢,可以加入白芥子約1.5-2克。
柴芩煎,治療傷寒表邪未解,體內外都有熱,引起的腹瀉、口渴喜冷、精神旺盛、脈象滑數的患者。也適用於瘧疾和痢疾同時發生、體內有熱導致出血、兼有表邪發黃等症狀。
藥材包含:柴胡(6-9克)、黃芩(6克)、梔子(6克)、澤瀉(6克)、木通(6克)、枳殼(4.5克)。
用水約480毫升煎煮至剩約380毫升,溫服。如果瘧疾和痢疾同時發生,而且拉的是鮮紅色的純血,可以加入芍藥約6克、甘草約3克;如果濕氣較重、氣機下陷,可以加入防風約3克。
柴苓飲,治療風濕導致的黃疸、發熱、身體疼痛、脈搏緊繃,屬於表裡都有病,小便不順暢、中寒腹瀉等症狀。
藥材包含:柴胡(6-9克)、豬苓(6克)、茯苓(6克)、澤瀉(6克)、白朮(6-9克)、肉桂(3-9克)。
用水約360毫升煎煮後服用。如果寒邪較重,可以加入生薑3-5片;如果出汗後熱不退,可以加入芍藥約3-6克。
柴胡白虎煎,治療陽明溫熱病,表邪沒有解除等症狀。
藥材包含:柴胡(6克)、石膏(9克)、黃芩(6克)、麥冬(6克)、細甘草(2克)。
用水約360毫升,加入竹葉20片,煎煮後服用。
歸葛飲,治療陽明溫暑時節的疾病,表現為大熱、大渴、津液枯竭、陰虛不能出汗等症狀。
藥材包含:當歸(9-15克)、葛根(6-9克)。
用水約480毫升煎煮至剩約240毫升,將藥液冷卻後慢慢服用,出汗後症狀就會緩解。
柴葛煎,這個配方在《因陣》的第十八方有詳細記載。
治療瘟疫導致的表裡都有熱的症狀。
秘傳走馬通聖散,治療傷寒初期感受陰邪等症狀。這個方子適合在緊急情況下使用,體質強壯、寒邪較重的人都可以使用。
藥材包含:麻黃(30克)、炙甘草(30克)、雄黃(6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3克,用熱酒送服,即可發汗。也可以加入川芎6克。
秘傳白犀丹,用於發散外感瘟疫、癰疽等症狀。
藥材包含:白犀角、麻黃(去掉節)、山茨菇、玄明粉、血竭、甘草(各3克)、雄黃(2.4克)。
將以上藥材一起磨成細末,用老薑汁攪拌做成丸,大小如棗核。外面用紅棗去核,將藥丸填入棗肉中,再用薄紙包裹十五層,放入砂鍋中炒至冒煙為止。取出後去除棗肉,每份藥丸約3克,加入冰片約0.3克,麝香約0.15克,研磨至極細,用瓷罐保存。使用時用角簪沾麻油,黏取藥粉點在眼角,病情輕的只點眼角,病情重的還需用少量藥粉吹入鼻中,男性先左鼻孔,女性先右鼻孔,吹藥和點藥方法相同。
如果病情嚴重,先吹鼻再點眼。點藥後彎曲雙腿坐起,用被子蓋至頸部,保暖約15分鐘,自然會出汗,邪氣也會被驅除。如果不出汗,或者出汗後汗液無法到達腰部,就屬於不治之症。
還有另一種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用薑汁攪拌做成兩個藥丸,用兩層烏金紙包裹,再用紅棗肉搗成泥包裹在外,厚度約一指寬,曬乾後放入砂鍋中,再蓋上砂盆,用鹽泥封住縫隙,只留一個小孔觀察煙色。上下用炭火加熱,先用文火,再用武火,待五色煙散盡,取出後去除棗肉。每份煅燒過的藥材約3克,只加入冰片0.6克,不用麝香。服用時忌食生冷食物、麵食、魚腥食物,以及避免情緒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