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七天集·雜證謨 (8)
卷之三十七天集·雜證謨 (8)
1. 諸經死證(七)
《經脈篇》曰: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津液去皮節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肉軟卻故齒長而垢,發無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足厥陰氣絕則筋絕。
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轉則目運,目運者為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診要經終論》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白話文:
諸經死證(七)
手太陰肺經的氣如果斷絕,皮膚和毛髮就會變得乾枯焦躁。 太陰是指運行氣血、溫養皮膚毛髮的經絡,所以當氣血不能滋養時,皮膚毛髮就會乾枯焦躁;當皮膚毛髮乾枯焦躁時,津液就會從皮膚紋理間流失;津液流失,指甲會變得枯槁,毛髮會斷裂。毛髮斷裂表示毛髮已經先衰敗。這屬於「丙」火過盛而導致「丁」金衰敗,是火剋金的現象。
手少陰心經的氣如果斷絕,脈搏就會不流通,脈搏不流通則血液不能順暢運行,血液不運行,頭髮顏色就會失去光澤。 所以如果臉色黑得像塗了漆的木柴,這表示血脈已經先衰敗。這屬於「壬」水過盛而導致「癸」火衰敗,是水剋火的現象。
足太陰脾經的氣如果斷絕,脈搏就無法滋養肌肉。 嘴唇和舌頭是肌肉的根本,當脈搏不能滋養肌肉時,肌肉就會變得鬆軟無力。肌肉鬆軟無力,舌頭會萎縮,人中會變得飽滿。人中飽滿,嘴唇會外翻。嘴唇外翻表示肌肉已經先衰敗。這屬於「甲」木過盛而導致「乙」土衰敗,是木剋土的現象。
足少陰腎經的氣如果斷絕,骨骼就會變得枯槁。 少陰是指冬季的脈象,其氣潛行並滋養骨髓。所以骨骼如果得不到滋養,肌肉就無法附著。骨骼和肌肉不能相互依附,肌肉就會鬆軟退縮。肌肉鬆軟退縮,牙齒就會變長且有汙垢,頭髮也會失去光澤。頭髮失去光澤,表示骨骼已經先衰敗。這屬於「戊」土過盛而導致「己」水衰敗,是土剋水的現象。
足厥陰肝經的氣如果斷絕,筋脈就會斷絕。 厥陰是指肝經的脈象。肝臟是筋聚集的地方,筋脈會匯聚於生殖器官並連結到舌頭根部。所以當脈搏無法滋養時,筋脈會變得緊張,筋脈緊張會牽引舌頭和陰囊。因此,當嘴唇發青、舌頭捲曲、陰囊收縮時,表示筋脈已經先衰敗。這屬於「庚」金過盛而導致「辛」木衰敗,是金剋木的現象。
五臟的陰氣如果都斷絕,眼球就會轉動,眼球轉動表示意志已經先衰敗。 意志衰敗,大約一天半後就會死亡。六腑的陽氣如果都斷絕,陰氣和陽氣就會分離,陰陽分離則皮膚紋理疏鬆,大量的汗液就會流出,所以早晨診斷為這種情況,晚上就會死亡,晚上診斷為這種情況,早上就會死亡。
《診要經終論》中,黃帝問道:我想知道十二經脈將盡時會如何? 岐伯回答說:太陽經脈將盡時,眼睛會向上翻,身體會抽搐,面色會發白,並流出大量的汗液,出現這種情況就會死亡。
少陽經脈將盡時,會出現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眼球突出、眼眶塌陷,大約一天半就會死亡。 這時臉色會先呈現青白色,然後死亡。
陽明經脈將盡時,嘴巴和眼睛會不停動作,容易驚恐,胡言亂語,面色發黃。 並且上下經脈氣盛,失去知覺,就會死亡。
少陰經脈將盡時,臉色發黑,牙齒變長並有汙垢,腹部脹滿閉塞,大小便不通暢,就會死亡。
太陰經脈將盡時,腹部脹滿閉塞,呼吸困難,經常打嗝、嘔吐。 嘔吐時會出現氣逆,氣逆則面色發紅,如果沒有氣逆則會出現上下不通暢,不通暢則面色發黑,皮膚毛髮乾枯焦躁,然後就會死亡。
厥陰經脈將盡時,身體內感到燥熱、咽喉乾燥、小便頻繁、心煩意亂。 嚴重時舌頭會捲曲,陰囊上縮,然後就會死亡。
這些就是十二經脈衰敗的表現。
2. 諸病死證(八)
《脈要精微論》曰:五臟者,中之守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玉版篇》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
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過一時而死矣。
《五禁篇》帝曰:何謂五逆?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躁盛,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草力,血⿰草力篤重,是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玉機真藏論》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注泄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寶命全形論》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
《五色篇》: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帝曰: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母指者,必不病而卒死。
《奇病論》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太陰脈細微如發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五有餘二不足也。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白話文:
諸病死證(八)
《脈要精微論》說:五臟是身體內部的守護者。如果說話聲音很小,要過很久才能再說話,這是元氣耗竭的表現。如果衣服被子沒有蓋好,而且說話不分好壞,不分親疏,這是精神錯亂的表現。如果肚子裡的食物無法消化吸收,就像糧倉沒有好好管理一樣。如果小便不停,就像膀胱無法儲存水液一樣。能夠守護好這些內在機能的人就能生存,失去這些守護機能的人就會死亡。五臟是身體強壯的根本。頭部是精神和聰明的居所,如果頭部傾斜,眼睛深陷,這代表精神快要消散了。背部是胸腔的居所,如果背部彎曲,肩膀下垂,這代表胸腔快要壞掉了。腰部是腎的居所,如果腰部無法轉動,這代表腎已經疲憊了。膝蓋是筋的居所,如果膝蓋無法彎曲伸直,走路時彎腰駝背,這代表筋已經疲憊了。骨頭是骨髓的居所,如果無法久站,走路時身體搖晃,這代表骨頭已經疲憊了。能夠保持強壯的人就能生存,失去強壯的人就會死亡。
《玉版篇》中,皇帝問:各種疾病都有順和逆的表現,可以說給我聽聽嗎?岐伯說:腹部脹大,身體發熱,脈搏洪大,這是第一種逆證。腹部有鳴叫聲且腹脹,四肢冰冷,腹瀉不止,脈搏洪大,這是第二種逆證。鼻子出血不止,脈搏洪大,這是第三種逆證。咳嗽且小便帶血,身體消瘦,脈搏細而有力,這是第四種逆證。咳嗽,身體消瘦且發熱,脈搏細而快,這是第五種逆證。出現以上這些情況的人,最多活不過十五天就會死亡。如果腹部脹大,四肢冰冷,身體消瘦,腹瀉嚴重,這是第一種逆證。腹部脹大且便血,脈搏洪大且時斷時續,這是第二種逆證。咳嗽且小便帶血,身體消瘦,脈搏跳動無力,這是第三種逆證。嘔吐出血,胸悶且背部疼痛,脈搏細而快,這是第四種逆證。咳嗽、嘔吐、腹脹,而且腹瀉,脈搏微弱甚至消失,這是第五種逆證。出現以上這些情況的人,很快就會死亡。
《五禁篇》中,皇帝問:什麼是五逆?岐伯說:發熱疾病,脈搏卻很安靜,汗已經出來了,脈搏反而變得急躁而洪盛,這是第一種逆證。腹瀉不止,脈搏卻很洪大,這是第二種逆證。皮膚麻木僵硬,無法移動,肌肉潰爛,身體發熱,脈搏偏於微弱甚至消失,這是第三種逆證。過度縱慾導致身體虛弱,身體發熱,面色蒼白,而且大便出血,血流不止,這是第四種逆證。忽冷忽熱,身體虛弱,脈搏堅硬有力,這就是第五種逆證。
《玉機真藏論》說:五種實證會導致死亡,五種虛證也會導致死亡。皇帝問:我想知道什麼是五實和五虛。岐伯說:脈搏強盛,皮膚發熱,腹部脹大,大小便不通暢,意識模糊,這叫做五實;脈搏細弱,皮膚寒冷,氣息微弱,大小便失禁,吃不下東西,這叫做五虛。皇帝問:那為什麼有的人還能活下來呢?岐伯說:如果喝下米湯或稀粥,腹瀉停止,虛證的人就能活;如果發汗之後大小便順暢,實證的人就能活。這就是判斷的方法。
《寶命全形論》說:鹽的味道是鹹的,它會使容器中的水分滲出;琴弦斷裂,聲音就會嘶啞破碎;樹木繁茂,枝葉就會生長;疾病嚴重,就會出現噯氣。如果一個人同時出現這三種情況,就代表體內機能嚴重損壞,用什麼藥都治不好,針灸也沒用。
《五色篇》:雷公問:人如果突然無病暴斃,要如何知道呢?皇帝說:如果大量氣息直接進入內臟,就會無病暴斃。雷公問:如果病剛好一點就突然死亡,要如何知道呢?皇帝說:如果臉頰兩側出現像大拇指大小的紅色斑點,即使病情有所好轉,也一定會突然死亡。如果印堂出現像大拇指大小的黑色斑點,也一定會無病暴斃。
《奇病論》中,皇帝問:有的人小便不利,一天卻要小便幾十次,這是腎氣不足的表現。如果身體發熱像炭火一樣,脖子和肩膀僵硬,人迎脈搏跳動急促,呼吸急促且氣息不順暢,這是體內有餘的表現。太陰脈搏細微如髮絲,這是不足的表現,這個病在什麼部位?是什麼病?岐伯說:病在太陰經,病邪盛在胃,稍稍影響到肺,這個病叫做厥,無法醫治,這就是所謂的五有餘二不足。皇帝問:什麼是五有餘二不足?岐伯說:所謂五有餘,是指五種疾病的氣有餘;二不足,也是指兩種疾病的氣不足。如果身體外部有五種有餘的表現,內部有兩種不足的表現,那就代表病情既不在表也不在裡,這是明顯會死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