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6)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6)
1. 胎脈(十八)
《平人氣象論》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任子也。《陰陽別論》曰: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脈經》曰:尺中之脈,按之不絕,法妊娠也。滑伯仁曰:三部脈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妊也。
凡婦人懷孕者,其血留氣聚,胞宮內實,故脈必滑數倍常,此當然也。然有中年受胎,及血氣羸弱之婦,則脈見細小不數者亦有之,但於微弱之中,亦必有隱隱滑動之象,此正陰搏陽別之謂,是即妊娠之脈,有可辨也。又胎孕之脈數,勞損之脈亦數,大有相似。然損脈之數,多兼弦澀,胎孕之數,必兼和滑。
白話文:
古籍記載,女性手少陰脈搏動強烈,可能是懷孕的徵兆。《陰陽別論》也提到,陰氣搏動陽氣,表示有孕。而《腹中論》則認為,懷孕臨近生產時,身體可能會有病症,但脈象卻沒有異常。另外,《脈經》中也提到,尺脈按壓不消失,通常是懷孕的表現。滑伯仁則認為,三部脈浮沉都正常,且沒有其他疾病,卻遲遲不來月經,也可能是懷孕了。
一般而言,懷孕的女性因血液停滯、氣血聚集在子宮,所以脈象會比平常滑數倍。不過,中年懷孕的女性,或本身血氣虛弱的女性,脈象可能細小而不太頻繁。但即使脈象微弱,也一定會有隱隱的滑動感,這就是陰氣搏動陽氣的表現,也是懷孕的脈象,可以辨別出來。另外,懷孕的脈象雖然頻繁,但勞損的脈象也可能頻繁,兩者容易混淆。但勞損的脈象通常會伴隨弦澀,而懷孕的脈象則會伴隨和滑。
此當於幾微中,辨其邪氣胃氣之異,而再審以證,自有顯然可見者。
凡辨男女之法,自古及今,無不以陰陽二字為綱領。然言多矛盾,悉屬疑似。茲余以坎離之象定之,庶得其要。蓋坎為天一之卦,坎中滿,陽在內也;離為地二之卦,離中虛,陰在內也。得坎象者為男,得離象者為女。所以男脈多沉實,沉實者,中滿之象;女脈多浮虛,浮虛者,中虛之象。
無論人之老少強弱,脈之部位大小,但因象察象,無不如響之應,然尤於兩尺為最也,足稱捷法。
《脈訣》云:欲產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名,夜半覺痛應分誕,來日日午定知生。《質疑》謂離經之脈,即歇至者是也。在須臾卻非病。
白話文:
在診斷疾病時,要仔細辨別邪氣和胃氣的差異,然後根據症狀再做判斷,就會有明顯的結果。
古今醫家判斷男女,都以陰陽為綱領,但說法眾多,矛盾重重,難以確證。我以坎離之象來判斷,或許能抓住重點。坎卦為天一卦,內滿,代表陽氣在內;離卦為地二卦,內虛,代表陰氣在內。符合坎卦特徵的為男,符合離卦特徵的為女。所以男性的脈象多沉實,沉實代表內滿;女性的脈象多浮虛,浮虛代表內虛。
無論男女老少、體質强弱,脈象的部位大小,只要觀察其象徵,就能得到相應的結果,尤其是在寸關尺三部中,以尺脈最為明顯,可謂捷徑。
《脈訣》中說:將要生產的婦女,脈象離開經脈,沉細而滑,這叫做「同名」,半夜感到疼痛,就預示著要分娩,到第二天中午就確定會生了。《質疑》中說,離開經脈的脈象,就是脈象暫時消失,這不是病。
2. 胎候(十九)
巫方氏《顱囟經》云:一月為胞胎,精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始成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四月陰靈為七魄;五月五形分五臟也;六月六律定六腑也;七月睛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元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氣足,萬象成也。
《五臟論》有耆婆論曰: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髮生,七月遊其魂,男能動左手,八月遊其魄,兒能動右手,九月三轉身,十月受氣足。
孫真人曰:凡兒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諸骨具,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備則生矣。生後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應和人;百五十日,任脈成,能自反覆;百八十日,髖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髕骨成,能行也。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處。
白話文:
懷胎一月,精血凝結;二月成胎,形狀初具。三月陽神為三魂,四月陰靈為七魄。五月五形分屬五臟,六月六律定於六腑。七月眼睛開竅,通光明亮;八月元神具備,降臨真靈。九月宮室佈置,以定生人。十月受氣充足,萬象俱全。
古人認為,懷胎一月如珠露般細小,二月如桃花般初具雛形,三月男女分化,四月形體完備,五月筋骨形成,六月毛髮生長。七月胎兒魂魄遊動,男胎能動左手,八月魄靈遊動,能動右手,九月胎兒三轉身,十月受氣充足。
孫真人認為,胎兒一月為胚胎,二月成胎,三月有血脈,四月形體成形,五月能動,六月骨骼完備,七月毛髮生長,八月臟腑具備,九月可食谷物,十月百神俱全,即可出生。出生後六十日,瞳孔成形,能咳嗽、微笑、回應他人;一百五十日,任脈成形,能翻身;一百八十日,髖骨成形,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形,能扶持;三百日,髕骨成形,能行走。若未能依期完成這些發展,則必有身體不適之處。
《巢氏病源論》曰: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陰脈養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陽脈養之;三月名始胎,手心主脈養之。當此之時,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儀,因感而變。欲子端正莊嚴,常口談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賢能,宜看詩書,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
四月始成其血脈,手少陽脈養之;五月始成其氣,足太陰脈養之;六月始成其筋,足陽明脈養之;七月始成其骨,手太陰脈養之;八月始成膚革,手陽明脈養之;九月始成毛髮,足少陰脈養之;十月五臟、六腑、關節、人神皆備,此其大略也。
陳臨川曰:嘗試推巢氏所論云妊娠脈養之理,若足厥陰,肝脈也;足少陽,膽脈也。為一臟一腑,表裡之經,余皆如此。且四時之令,必始於春木,故十二經之養,始於肝膽,所以養胎在一月二月。手心主,心胞絡脈也;手少陽,三焦脈也,屬火而夏旺,所以養胎在三月四月。
白話文:
《巢氏病源論》妊娠養胎之說:
巢氏病源論中記載,懷孕一月時,稱為胎胚,由足厥陰脈(肝經)滋養;二月時,稱為始膏,由足少陽脈(膽經)滋養;三月時,稱為始胎,由手心主脈(心包絡經)滋養。此時,血脈流通不暢,形體逐漸形成,尚未固定,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變化。
若想生下端正莊嚴的孩子,孕婦應常說正言,行正事;若想生下美麗的孩子,可佩戴白玉;若想生下賢能的孩子,可閱讀詩書,這就是外在環境影響內在胎兒的道理。
懷孕四月時,血脈開始形成,由手少陽脈(三焦經)滋養;五月時,氣息開始形成,由足太陰脈(脾經)滋養;六月時,筋骨開始形成,由足陽明脈(胃經)滋養;七月時,骨骼開始形成,由手太陰脈(肺經)滋養;八月時,皮膚開始形成,由手陽明脈(大腸經)滋養;九月時,毛髮開始形成,由足少陰脈(腎經)滋養;十月時,五臟六腑、關節、精神皆已俱備,這就是胎兒發育的大致過程。
陳臨川指出,巢氏所述的妊娠脈養之理,其實是根據臟腑經絡的關係而論:足厥陰脈屬肝經,足少陽脈屬膽經,肝膽為表裡相合的臟腑,以此類推,其他經脈也皆如此。而且,一年之計在於春,四時之序始於春木,因此十二經脈的滋養,也應始於肝膽,所以一月二月是肝膽養胎的時節。手心主脈屬心包絡經,手少陽脈屬三焦經,這兩條經脈都屬於火,夏季為火旺之時,所以三月四月是心包絡經、三焦經養胎的時節。
手少陰、手太陽,乃心脈也,以君主之官,無為而尊也。足太陰,脾脈也;足陽明,胃脈也。屬土而旺長夏,所以養胎在五月六月。手太陰,肺脈也;手陽明,大腸脈也。屬金而旺秋,所以養胎在七月八月。足少陰,腎脈也。屬水而旺冬,所以養胎在九月。又況母之腎臟繫於胎,是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也。
至十月,兒於母腹之中,受足諸臟氣脈所養,然後待時而生。此論誠有至理,世更有明之者,亦未有過於巢氏之論矣。余因述其說。
一、胎有男女之辨。《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顱囟經》曰:三陽所會則生男,三陰所會則生女。葛仙翁曰:男從父氣,女從母氣。《聖濟經》曰:天之德,地之氣,陰陽之至和,流薄於一體,因氣而左動則屬陽,陽資之則成男;因氣而右動則屬陰,陰資之則成女。是以胎有男女,則成有遲速;體有陰陽,則懷有向背。
白話文:
心經和三焦經屬於心臟,如同君主,主宰著一切,卻無為而尊貴。脾經和胃經屬於土,旺盛於長夏,所以五月六月是孕育胎兒的最佳時機。肺經和大腸經屬於金,旺盛於秋季,所以七月八月是孕育胎兒的最佳時機。腎經屬於水,旺盛於冬季,所以九月是孕育胎兒的最佳時機。更重要的是,母親的腎臟與胎兒息息相關,母親的精氣是胎兒賴以生存的根本。
到了十月,胎兒在母體內,受到所有臟腑經絡的滋養,然後等待時機出生。這種論述真是至理名言,雖然世上有許多人对此有所了解,但還沒有人能超越巢氏的見解。我借此記述他的論述。
一、胎兒有男女之分。《易經》說:乾道生男,坤道生女。《顱囟經》說:三陽經交匯處生男,三陰經交匯處生女。葛洪說:男孩子繼承父親的精氣,女孩子繼承母親的精氣。《聖濟經》說:天地之德,陰陽之氣交融,流動於人體,如果精氣偏左則屬陽,陽氣充足則生男;如果精氣偏右則屬陰,陰氣充足則生女。所以胎兒的性別不同,出生時間也不一樣;人體有陰陽之分,懷胎時也會有所不同。
故男動在三月,陽性早也;女動在五月,陰性遲也。女胎背母而懷,故母子腹軟;男胎面母而懷,故母之腹硬。此皆得理之談,所當察也。至若褚氏以精血之先後言男女,《道藏經》以一日、三日、五日得者為男等說,總屬億度渺茫,非有確見也。余不敢遵信,故別有微論,列子嗣類。
白話文:
因此,男性在三月(陽曆三月)開始活躍,陽性早發;女性在五月(陽曆五月)開始活躍,陰性遲發。女性的胎兒背向母親懷孕,所以母親的腹部柔軟;男性的胎兒面向母親懷孕,所以母親的腹部堅硬。這些都是符合道理的論述,應該仔細觀察。至於褚氏以精血先後來論男女,以及《道藏經》以一日、三日、五日受孕為男等說法,都屬於猜測,缺乏實證。我不敢輕信這些說法,因此另有微薄的論述,列舉子嗣的種類。
3. 安胎(二十)
凡妊娠胎氣不安者,證本非一,治亦不同。蓋胎氣不安,必有所因,或虛或實,或寒或熱,皆能為胎氣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方不可執,亦不可泥其月數,但當隨證隨經,因其病而藥之,乃為至善。若謂白朮、黃芩乃安胎之聖藥,執而用之,鮮不誤矣。
一、胎氣有寒而不安者,其證或吞酸吐酸,或嘔惡脹滿,或喜熱畏涼,或下寒泄瀉,或脈多沉細,或絕無火證,而胎有不安者,皆屬陽虛寒證,但溫其中而胎自安矣。宜用溫胃飲、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亦當以平素之臟氣,察其何如,酌而用之。
白話文:
懷孕期間胎氣不穩,原因很多,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因為胎氣不穩一定有原因,可能是虛弱,也可能是實證,可能是寒性,也可能是熱性,這些都能造成胎氣不穩。要解決胎氣不穩,就要針對病因治療。所以安胎藥方不能死板,也不能只看懷孕月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對症下藥,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有些人認為白朮、黃芩是安胎的靈丹妙藥,一味使用,往往會出錯。
如果胎氣偏寒導致不穩,可能會出現吞酸、吐酸、嘔吐、腹脹、怕冷喜熱、腹瀉、脈搏沉細或體內沒有熱證,但胎兒卻不穩定的情況,這都是陽氣虛弱寒性證候。只要溫暖脾胃,胎兒自然就會安穩。可以用溫胃飲、理陰煎等藥方加減治療。也要觀察孕婦平時臟腑氣血的狀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用藥。
一、胎氣有熱而不安者,其證必多煩熱,或渴或躁,或上下不清,或漏血、溺赤,或六脈滑數等證。宜涼胎飲、保陰煎之類主之。若但熱無虛者,如枳殼湯、一母丸、黃芩散之類,皆可擇用,清其火而胎自安矣。
一、胎氣有虛而不安者,最費調停。然有先天虛者,有後天虛者,胎元攸系,盡在於此。先天虛者,由於稟賦,當隨其陰陽之偏,漸加培補,萬毋欲速,以期保全。後天虛者,由於人事,凡色欲勞倦,飲食七情之類,皆能傷及胎氣,治此者,當察其所致之由,因病而調,仍加戒慎可也。然總之不離於血氣之虛,皆當以胎元飲為主。
白話文:
懷孕期間如果出現胎氣燥熱不安,常見症狀包括煩躁、發熱、口渴、頭昏眼花、出血、尿液發紅,以及脈搏滑數等。這時適合服用涼胎飲、保陰煎等清熱滋陰的方劑。如果只是單純的燥熱而無虛弱,則可以考慮使用枳殼湯、一母丸、黃芩散等清熱解毒的方劑,以消除熱氣,使胎兒安定。
懷孕期間如果出現胎氣虛弱不安,則需要格外注意調養。虛弱可分為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兩種。先天不足者,由於體質原因,需要根據虛寒或虛熱的偏性,慢慢補充元氣,切不可急於求成,以保障母胎安全。後天失調者,多是因房事過度、勞累過度、飲食不節、情緒波動等因素造成,治療時需要根據病因對症下藥,同時也要注意生活調養。總之,胎氣虛弱主要還是由於血氣不足,因此可以使用胎元飲等補益氣血的方劑。
若心脾氣虛於上者,宜逍遙飲、歸脾湯、壽脾煎之類主之。若肝腎不足於下者,宜左歸飲、右歸飲、固陰煎主之。若氣血俱虛者,宜五福飲、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若脾腎氣虛而兼帶濁者,宜秘元煎、菟絲煎之類主之。若多嘔惡者,當隨前證前方,各加二陳湯之類以和之。
白話文:
如果心脾氣虛,就適合用逍遙飲、歸脾湯、壽脾煎等藥方。如果肝腎不足,就適合用左歸飲、右歸飲、固陰煎等藥方。如果氣血都虛,就適合用五福飲、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藥方。如果脾腎氣虛而且伴隨有濁氣,就適合用秘元煎、菟絲煎等藥方。如果經常嘔吐,應該根據之前的證狀和藥方,再加上二陳湯等藥方來調理。
凡治虛證,貴在隨機應變,誠有不可以鑿執言者。
一、胎氣有實滯氣滯,凡為惡阻,為脹滿而不安者,惟其素本不虛,而或多鬱滯者乃有之,但察其所由而開之導之,諸治實者固無難也。嘔吐不止者,二陳湯加枳殼、砂仁主之,或用人參橘皮湯亦妙。食滯脹滿不安者,小和中飲加減主之。肝氣滯逆,脹滿不安者,解肝煎主之。
怒動肝氣兼火者,化肝煎主之。脾肺氣滯,上攻作痛者,紫蘇飲主之。氣滯兼痰者,四七湯、二陳湯加當歸主之。氣滯兼火,為脹為煩者,枳殼湯、束胎丸之類主之。
白話文:
治療虛證要靈活應變,不能死板地套用固定的方法。
例如,孕婦若有實滯氣滯,表現為惡阻、脹滿不安,這大多是因為本身體質不虛,而是由於過度鬱滯所致。只要找到病因,開導疏通,治療起來並不困難。
嘔吐不止的,可用二陳湯加枳殼、砂仁,或用人參橘皮湯。食滯脹滿不安的,用小和中飲加減。肝氣滯逆,脹滿不安的,用解肝煎。
怒動肝氣兼有火氣的,用化肝煎。脾肺氣滯,上攻作痛的,用紫蘇飲。氣滯兼有痰的,用四七湯、二陳湯加當歸。氣滯兼有火氣,表現為脹滿煩躁的,可用枳殼湯、束胎丸等。
一、王節齋曰:調理妊婦,在於清熱養血,白朮補脾為安胎君藥,條實黃芩為安胎聖藥,清熱故也,暑月宜加用之。此一說者,雖若有理,而實有大病,不可不辨也。夫孕之胎氣,必隨母之臟氣,大都陰虛者多熱氣,陽虛者多寒氣,寒之則寒,熱之則熱者,是為平氣。今以十人言之,則寒者居其三,熱者居其三,平者居其四,此大較也。
若謂受胎之後,必增內熱,自與常人不同,則何以治惡阻者,必用二陳、六君、生薑、半夏之屬而後效,其果增熱否乎?故治熱宜黃芩,寒則不宜也。非惟寒者不宜,即平氣者亦不宜。蓋凡今之胎婦,氣實者少,氣虛者多。氣虛則陽虛,而再用黃芩,有即受其損而病者,有用時雖或未覺,而陰損胎元,暗殘母氣,以致產婦羸困,或兒多脾病者,多由乎此。
白話文:
王節齋說,調養孕婦,重點在清熱養血。白朮補脾是安胎的主藥,黃芩清熱條實是安胎的聖藥,因為清熱所以夏季更要使用。這種說法雖然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有很大的問題,不可不辨別。孕婦的胎氣,必然隨著母親的臟氣,大多數陰虛的人容易有熱氣,陽虛的人容易有寒氣,寒氣就會讓胎氣變寒,熱氣就會讓胎氣變熱,這就是正常的胎氣。一般來說,十個孕婦中,寒氣的佔三成,熱氣的佔三成,正常的佔四成,這是大致的比例。
如果說懷孕後體內必然會增加內熱,跟常人不同,那麼為何治療妊娠惡阻,一定要用二陳湯、六君湯、生薑、半夏等藥物才有效?這是否說明懷孕並非一定會增加內熱呢?所以,只有熱氣的孕婦才適合用黃芩,寒氣的就不適合。不僅寒氣的孕婦不適合,連正常胎氣的孕婦也不適合。因為現在的孕婦,氣實的很少,氣虛的多。氣虛就代表陽虛,如果再用黃芩,就會損傷身體,導致生病。有些人用黃芩時可能沒感覺,但其實會損傷孕婦的根本,暗中損害母體的氣血,導致產婦虛弱無力,或是小孩容易有脾胃病,大多都是因為這樣造成的。
奈今人不能察理,但以聖藥二字,認為胎家必用之藥,無論人之陰陽強弱,凡屬安胎,無不用之,其害蓋不少矣。至若白朮,雖善安胎,然或用不得善,則其性燥而氣閉,故凡陰虛者非可獨用,氣滯者亦當權宜。是以用藥之難,當如盤珠,有不可膠柱而鼓瑟也。
立齋曰:妊娠若元氣不實,發熱倦怠,或胎氣不安,用當歸散。因氣惱,加枳殼;胸膈痞悶,再加蘇梗;或作痛,加柴胡。若飲食不甘,或欲嘔吐,用六君加紫蘇、枳殼。若惡阻嘔逆,頭眩體倦,用參橘散;未應,用六君子湯。若惡阻嘔吐,不食煩悶,亦用參橘散之類。若頓僕胎動,腹痛下血,用膠艾湯;未應,用八珍加膠、艾。
白話文:
現在的人不懂得辨別藥性,只看到「聖藥」兩個字,就認為是安胎必用的藥物。不論體質強弱,只要是安胎,就用它,這樣造成的危害可不少。像是白朮,雖然能安胎,但是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因為它性燥氣閉,導致陰虛體質的人不能單獨使用,氣滯的人也要謹慎使用。所以用藥真的很難,就像玩珠子一樣,不能像固執的人一樣死板地做一件事。
立齋說:懷孕期間如果元氣不足,發燒倦怠,或是胎氣不穩,可以用當歸散。如果因為氣惱,可以加枳殼;胸悶氣堵,再加蘇梗;如果疼痛,可以加柴胡。如果食慾不振,想吐,可以用六君加紫蘇、枳殼。如果噁心嘔吐,頭暈乏力,可以用參橘散;如果效果不好,可以用六君子湯。如果噁心嘔吐,不想吃東西,心裡煩悶,也可以用參橘散之類的藥方。如果突然肚子墜痛,胎動不安,腹痛流血,可以用膠艾湯;如果效果不好,可以用八珍加膠、艾。
若頓僕、毒藥,腰痛短氣,用阿膠散;未應,煎送知母丸。若頓僕胎傷,下血腹痛,用佛手散;未應,用八珍送知母丸。若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子煩,用竹葉湯。未應,血虛佐以四物,氣虛佐以四君。若下血不止,名胎漏,血虛用二黃散,血去多用八珍湯。未應,用補中益氣湯。
若因事而動,下血,用枳殼湯加生、熟地黃;未應,或作痛,更加當歸。血不止,八珍加膠艾。若不時作痛,或小腹重墜,名胎痛,用地黃當歸湯;未應,加參、朮、陳皮。或因脾氣虛,用四君加歸、地;中氣虛,用補中益氣湯。若面目虛浮,肢體如水氣,名子腫,用《全生》白朮散;未應,用六君子湯。
白話文:
如果產婦出現腰痛、呼吸急促,可以服用阿膠散,如果效果不好,可以煎服知母丸。如果產婦因為生產而導致胎兒受傷,出現下血腹痛,可以服用佛手散,如果效果不好,可以服用八珍湯和知母丸。如果產婦出現心慌、膽怯、煩躁不安,稱為子煩,可以服用竹葉湯,如果效果不好,血虛的患者可以加服四物湯,氣虛的患者可以加服四君子湯。如果產婦出現下血不止,稱為胎漏,血虛的患者可以服用二黃散,血虛嚴重者可以服用八珍湯,如果效果不好,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產婦因為活動而出現下血,可以服用枳殼湯加生熟地黃,如果效果不好,或者出現疼痛,可以加服當歸。如果下血不止,可以服用八珍湯加膠艾。如果產婦經常出現疼痛,或者小腹有沉重墜落感,稱為胎痛,可以服用地黃當歸湯,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加服人參、白朮、陳皮。如果產婦脾氣虛弱,可以服用四君子湯加當歸、地黃,如果中氣虛弱,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產婦出現面部浮腫、四肢水腫,稱為子腫,可以服用白朮散,如果效果不好,可以服用六君子湯。
下部腫甚,用補中益氣倍加茯苓。或因飲食失宜,嘔吐泄瀉,此是脾胃虧損,用六君子湯。若足指發腫,漸至腿膝,喘悶不安,或足指縫出水,名水氣,用天仙藤散;脾胃虛弱,兼以四君子;未應,用補中益氣,兼以逍遙散。若胎氣上攻,心腹脹滿作痛,名子懸,用紫蘇飲。
飲食不甘,兼四君子;內熱晡熱,兼逍遙散。若小便澀少,或成淋瀝,名子淋,用安營散;不應,兼八珍湯。腿足轉筋,而小便不利,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若項強筋攣,語澀痰盛,名子癇,用羚羊角散。或飲食停滯,腹脹嘔吐,此是脾胃虛弱,而不能消化,用六君子湯;不應,用平胃散加參、苓。
白話文:
下半身腫脹嚴重,要補中益氣,並增加茯苓的用量。如果因為飲食不當導致嘔吐腹瀉,這是脾胃虛損,要用六君子湯。如果腳趾腫脹,逐漸蔓延到腿膝,呼吸急促不安,或者腳趾縫隙滲出水液,稱為水氣,要用天仙藤散;如果脾胃虛弱,可以加用四君子湯;如果效果不佳,則用補中益氣湯,再加用逍遙散。如果胎氣上攻,心腹脹滿疼痛,稱為子懸,要用紫蘇飲。
飲食不香,可以加用四君子湯;如果體內有熱,可以用逍遙散。如果小便澀少,或排尿困難,稱為子淋,要用安營散;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加用八珍湯。如果腿腳抽筋,且小便不順暢,要緊急服用八味丸,拖延則無效。如果脖子僵硬、筋絡抽搐、說話困難、痰液多,稱為子癇,要用羚羊角散。如果飲食積滯,腹部脹滿嘔吐,這是脾胃虛弱,無法消化,要用六君子湯;如果效果不佳,可以用平胃散加參、苓。
或胎作脹,或脹作痛,此是脾胃氣虛,不能承載,用安胎飲加升麻、白朮;不應,用補中益氣湯。或臍腹作脹,或小便淋閉,此是脾胃氣虛,胎壓尿胞,用四物加二陳、參、術,空心服後探吐,藥出氣定,又服又吐,數次必安。或因勞役所傷,或食煎妙,小便帶血,此是血得熱而流於胞中,宜清膀胱,用逍遙散。
或遺尿不禁,或為頻數,此是肝火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胸滿腹脹,小便不通,遍身浮腫,名胎水不利,用鯉魚湯;脾胃虛,佐以四君子。病名同而形證異,形證異而病名同,聊見本方。凡用見證之藥不應,當分月經治之。
白話文:
懷孕期間,肚子可能會脹氣,甚至疼痛,這是因為脾胃氣虛,無法承受胎兒的重量。可以服用安胎飲加上升麻、白朮,如果效果不佳,就改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肚子和肚臍附近脹氣,又伴隨尿頻尿閉,這是因為脾胃氣虛,胎兒壓迫到膀胱,可以服用四物湯加上二陳湯、人參、白朮,空腹服用後催吐,藥物吐出後氣順,再服用再吐,反覆幾次就會好轉。
如果因為勞累過度或飲食不當導致尿血,這是因為血熱流入膀胱,需要清熱利尿,可以用逍遙散。
如果出現遺尿或頻尿,這是因為肝火血熱,可以用加味逍遙散。
如果胸悶腹脹,尿路不通,全身浮腫,稱為胎水不利,可以用鯉魚湯治療,脾胃虛弱的,可以加入四君子湯。
同樣的病症,表現形式可能不同,不同的病症也可能表現出相同的症狀,這些都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用藥。
如果服用針對症狀的藥物沒有效果,就應該根據月經週期進行調理。
徐東皋曰:胎有不安而腰疼腹痛,甚則至於下墜者,未必不由氣血虛,無所營養而使之然也。夫胎之在腹,如果之在枝,枝枯則果落,固理之自然。婦人性偏恣欲,火動於中,亦能致胎不安而有墮者,大抵不外乎屬虛屬火二者之間,清熱養血之治盡之矣。此外有二因動胎者,又不可不知也。
有因母病動胎者,但療母病則胎自穩;有因觸傷動胎者,當以安胎藥二三劑而胎自安。
白話文:
徐東皋說:「懷孕期間若有胎兒不安,伴隨腰痛腹痛,嚴重時甚至有下墜感,這未必不是由於氣血虛弱,無法滋養胎兒所致。胎兒在腹中,就像果實長在枝頭,枝枯則果落,這是自然道理。婦女性情偏向放縱慾望,內火旺盛,也可能導致胎兒不安,甚至流產。總體來說,胎兒不安的原因不外乎虛弱和火熱兩種情況,只要清熱養血治療便能解決。此外,還有其他兩個原因會導致胎兒不安,不可不知。」
「一是因母親患病導致胎兒不安,只要治療母親的病症,胎兒自然就安穩;二是因外力撞擊導致胎兒不安,只需服用安胎藥兩三劑,胎兒就能安穩。」